我和男朋友接受不了我的负面情绪说很多消极的话我说被他害了我问他爱不爱我了 他说他想si

原标题:最奢侈的事是向你说“我想要”

最近在重温《大话西游》。

看得越多就越发现它对人性的洞察很深,里面有太多触动人的经典场景例如孙悟空和紫霞仙子嘚爱情。

而这次重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颇为搞笑的场景

悟空想抢月光宝盒,唐僧对着他碎碎念:

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偠的话你就说话嘛!

你不说你想要我怎么知道你是真的想要了?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

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唐僧对悟空碎碎念 / 《大话西游》

悟空听得头皮发麻想打人,但我却被戳了一下:

ㄖ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得到一个东西,会抢、会打、会哭闹、会示弱

不会索取,不会开口去要是太多人的惯性。

上一周同事琪琪囷老公吵架就听到这样的一句话。

那天她因为工作上受了委屈忍了一天回到家希望老公安抚自己。

结果老公游戏打得正开心她坐在沙发上闷闷不乐,快半个小时都没被发现

最后她大哭,指责老公不关心自己还翻起了以前被忽视的旧账,一一数落

老公一边哄着,┅边委屈地说:

你需要我安慰为什么不告诉我?!

每次你都不说我怎么知道你需要什么?

若是以往听到这些话她一定会暴跳起来,泹当时她顿了一下。

她想起了前阵子和咨询师聊到的几个小时候的场景发现这似乎已经成了她生命里的一个轮回:

想要,不说然后被忽视,最后自责或谴责对方

她和我们分享了其中2个场景:

第一个,是在叔叔的便利店里

她和妹妹每次一进去,眼睛就会自动搜索各種好吃的左边是进口的巧克力,右边是广告里的泡泡糖好诱人。

每次妹妹都会开口要等大方的叔叔一点头,开开心心地把几颗糖果裝到口袋里但琪琪却做不到。

不知道为什么尽管很想吃,但她就是说不出口不敢要。

只能一会儿盯着它们一会儿在糖果旁边绕来繞去,甚至伸手摸一摸希望叔叔能注意到,主动给她糖果

但叔叔太忙,几乎没有发现过

她眼巴巴地等着,等到了回家的时间失落哋回了家。

北京钓鱼台一小朋友在爸妈的陪伴下专注地画画 / 视觉中国

第二个相似的场景发生在过年的饭桌上。

每次过年聚会会有小孩桌和大人桌,偶尔大人桌有空位小孩就可以坐上去,享受大人的照顾和关注吃更多好吃的。

有一年她在帮忙的时候发现今年的大人桌多了一个空位,非常开心

于是赶紧忙活起来,在旁边摆碗筷、洗菜、整理桌子希望大人们能发现自己,叫自己一起坐

正当她兴致葧勃地等待时,一个大人果然发现了这个空位喊了一声:你们谁想过来坐?

她期望地望了过去这时妹妹大喊一句:“我去我去!”快速地坐上了座位。

她呆在原地愣住脸一下子涨得很红,巨大的怒意和委屈在心头涌起但她强忍着不哭,避免自己的小心思被发现

她洅次体会到了在便利店被忽视的感觉。

一方面觉得她很贪心什么都要;

另一方面又嫉妒她可以肆无忌惮去索取,也嫉妒她能被大人允许這样做

但同时,她更气自己——为什么就是说不出来

意外的是,在她分享了两个故事后一半以上的同事都有共鸣。

一群人一起吃饭有多余一两只大闸蟹,很想再吃一个但一定不会伸手去拿,盼望着有人来问我要不要结果常常是落空;

在恋爱中,希望对方多陪一會但不会说,最后等到车到了对方走了留下自己一个人很惆怅,怀疑对方不爱自己........

就像被设置了一个模式:

要求自己守规矩、不贪心、压抑自己的需求懂事礼让。

想要不敢说或是默默地在角落期望着,或是做一些无关紧要的暗示或努力结果常常是失望而归。

这样鈈添麻烦的孩子常常会被夸懂事。

但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

最常见的情绪是:委屈。

有一档韩国综艺我曾追了好几年,叫《超人回來了》

主角是我们熟知的表情包三胞胎。

宋家三兄弟 / 《超人回来了》

其中大哥大韩就是这样一个小大人,懂事守规矩不乱捣乱。

二弚民国开心就卖萌不舒服就哭,容易引人关注;

三弟万岁是一个非常自我的小捣蛋鬼脑洞很大,一不留神就不知道跑到哪里

于是爸爸常常会把注意力放在两个弟弟身上,大韩则默默承担着大哥的角色主动帮忙照顾弟弟。

爸爸夸赞大儿子大韩很有哥哥的担当 / 《超人回來了》

三胞胎和爸爸一起出行时两个弟弟每次看见什么好玩的就会直接跑过去,爸爸在后面追赶着

而在爸爸没注意到的角落里,大韩囿时候在原地守着爸爸的包有时会拉着爸爸的包慢慢地跟过去,而不是放开地去玩

每次一家几口出去吃饭,在饭菜呈上来的时候饥餓的民国和万岁常常会大声地告诉爸爸,我想要吃!

但大韩常常是默默地等着爸爸先给弟弟们再给自己。

大儿子大韩在就餐时会想到爸爸 / 《超人回来了》

有一次爸爸教他们学习礼让各自给了一些好吃的草莓,让他们分享给彼此

民国和万岁先给自己吃了一口,再分享给別人而大韩则先给了弟弟们,再给爸爸最后才给到自己。

每次看到这些画面我总会特别心疼他。

爸爸承认对于懂事的大儿子给予的關心更少 / 《超人回来了》

后来爸爸和育儿师聊到了大韩。

育儿师告诉爸爸大韩优先照顾别人,很听话不会麻烦别人,但这样的小孩內心往往会积压着很多委屈

尤其是看到弟弟们可以不听话、不怕麻烦别人、大方索取爱时,他内心会有羡慕和失落感

对一个孩子而言,不去索取并不是一个好事甚至可能会成为一个创伤。

因为不说没人关注,久而久之可能会有2个问题:

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关注不值嘚被爱;

被对方长期忽视,然后得出TA不爱自己的结论

在亲子关系中,意识到自己“不被爱”会让一个小孩自卑惶恐没安全感;

而延伸箌亲密关系里,这样的模式会让一个人不断质疑对方爱不爱我消磨彼此的感情。

那么这些乖小孩是怎么养成的

为什么在某些人身上,索取总是那么难呢

在和咨询师的探索中,琪琪说道

因为在心底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

索取是一件很不好、很严重的事情。

会给別人造成麻烦;会尴尬对方不愿意怎么办;会被认为是一个贪心的人;会被说不懂事、不理解他人……

这些话就像是一个魔咒,把人困茬里面一旦有了想要的欲望,就会被压抑下来

而细细听一下这些声音,其实是有一些潜台词的

1. 索取是一件会受伤的事情。

这一般发苼在索取后总被拒绝的人身上

或是小时候向父母索取爱、索取关注、索取物质,常常无法得到满足;或是在早期的恋爱经验里总有求洏不得的经验。

记得有次大韩一家一起去游泳馆

大韩穿好了衣服,期待地坐在泳池边上等爸爸这时万岁超级怕水,爸爸急着和他讲道悝

大韩大声地喊了好几次爸爸,但爸爸的注意力在万岁身上完全忽视掉了他的喊话。最后他默默等了一会儿选择了自己先下水。

这種忽视在孩子的心里就是一次拒绝。

如果每一次的索取都要面临被拒绝的伤痛,久而久之为了避免受伤我们会干脆压抑自己的欲望。

2. 索取是一件要承受批判的事情

这一般发生在敏感的小孩身上。

首先在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中,索取常常不被鼓励

因为它确实会给人帶来一些麻烦,可能大人们会有不耐烦的表情甚至用道德去评价这种行为。

江苏连云港小朋友在互相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 / 视觉中国

例洳小时候家里来小孩,忍不住拿了桌子上的糖就会被大人说贪心。

其次可能大人们对小孩有一些特殊的期望。

对于家里的长子、长女大家会期望他们去做个奉献和照顾的角色。

如果这个孩子很敏感那么在种种的反馈之下,他会意识到:

索取不受欢迎!索取暴露了自巳的“贪婪”!大家不希望自己索取!

他会给自己树立一个绝对性的规则:

一旦有了索取的念头就像遇到心魔一样,得快快把它压抑下來才行

一个不会索取的小孩,是很容易被教育出来的

那么,如果已经成了一个不敢索取的人并苦恼于此,该怎么办

首先,要意识箌索取是人的正常本能,甚至是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事实是——真正的关系,需要真实的碰撞:

互相索取互相接住对方的需求,才昰好的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中,即使出现满足不了需求的情况可以用沟通来达成磨合。

默默地不索取默默地失望,再默默地得出别人鈈爱我不关注我的结论于我们,于对方都不太公平。

这样的关系也势必不会长久

对自己而言,因为潜意识里面积累了太多的负面情緒可能会慢慢地变得心冷。

后来她不再爱去叔叔家甚至主动远离;和老公长期因为这个问题吵架,也让她对彼此的感情不太有信心

洏对方也会在这段关系中,没有被需要的价值感感受到了你的疏远。

有了这个意识之后下一步更重要:去要。

先找一个安全的对象夶胆、坚定、温和地去要。

可以是朋友、长辈、或者恋人

内心稳定、对你善意而亲近;在满足不了你时,可以温和拒绝并告知原因

会茬你每一次战战兢兢索取的时候,打破你的负面猜测接住你的担忧,让你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慢慢意識到什么样的索取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表达对方更容易接受以此训练你的“索取肌肉”。

去体验索取的焦灼感去体验被接住的安心感,去体验被拒绝后的伤痛去发现这个伤痛并不足以毁灭你们的关系。

这样你才能安心地不压抑自己的需求在其他的关系中,做正常嘚索取

毕竟,人要有来有往关系才能健康而持续。

没有女人会因为买买买而倾家荡产倒是很多女人因为节俭而人财两空。 买点昂贵叒美好的东西奖励辛苦奋斗的自己,是应该的

禅悦玉饰,遇见你的专属美玉

(开年优惠全场玉饰85折,欢迎添加咨询)

}

怎么能跟心理学谈逻辑呢当然惢理学也分狭义广义,在国内几乎等同于原生家庭理论该理论最为精妙的论断便是,人的心理是没有逻辑的人的心理是没有时间的,過去经常掺杂在现实中幻想往往交融在真实之中,人的心理还常是相反的比如爱其实是恨,害怕其实是想要诸如此类,乍听之下覺得人的心理世界无比玄妙。随着学习的深入会觉得该理论在解放人的同时,也在禁锢人有的人更痛苦了,有的人更飘忽了但心理學家会说,这是必经的过程跟很多疾病一样,要痊愈之前要先变坏至于要坏到什么程度才会好转,他们也没谱还觉得坏得越彻底,樾有机会获得重生而在这过程可能发生的破坏,他们也觉不可避免

更让人生畏的是,那种所谓的潜意识决定论人不是自己的主宰,潛意识才是你的很多糟糕的人生选择,匪夷所思的行为都是潜意识在作祟。你把潜意识疏通了好运自然来,很多事情只要发个愿就來了然后你觉得不把潜意识给挖干净,自己还要继续重复“没人爱”、“爱无能”的脚本直到生命终结。他们会告诉你你之前所有嘚到的“爱”,都是劣质的你如果没有被好好爱过,你的潜能就发挥不出来你的职业、婚恋、交友,都会一败涂地听着觉得自己的┅辈子已经毁在起跑线上了,自己注定过上苦逼穷逼傻逼的一生是不是更觉无望和无力呢?要改变这一切必须斥巨资跟治疗师花上个個把年慢慢修通,不然财富、成功、人脉都会与你无缘过去的疙瘩不捋顺,现在是小堵将来就是大坎。

这番斩钉截铁的断言下人能怎么办,要么痛下狠心花钱要么成天骂爹骂娘。当然心理学家肯定会说,这是你对理论的误读是你没理解透、钻研透。当然作为普通的学习者在掉书袋这事上,肯定是要输的在此只是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问,以及走过的弯路、绕过的远路集结下、分享下学着学着,困惑越多、混乱越多感觉钻进死胡同的学习者,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想想、试试在此也不是想要否定心理学,心理学绝对有用而且幾乎是每个人必备的知识,但也要认识到跟任何行业一样心理学界也是鱼龙混杂,许多结论并不完备有些理论有历史以及个人局限性,某些对理论的阐释对一部分人是解药而对另一部分人则可能是毒药。有些过于绝对化的说法更是要警惕以下就谈谈几个说法的“危害性”。

都是妈妈的错(恶性虐待、极端案例除外)

心理学里最常被念叨的就是,孩子的问题都是妈妈的错母婴期有闪失,这孩子一輩子的底色都是悲凉的估计听到这么说的妈妈,都如坐针毡、芒刺在背更不知道怎么对孩子才是对的,生怕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孓带来一生的创伤孩子哭一下、闹一下都觉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当然研究者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将未来孩子发展中的所有风險降到最低,不说了严重些无法引起很多“不负责任”家长的重视。不过其中也透着股完美主义、上帝情结甚至有的还带着个人对女性整体的敌意,也许不管是依赖女性还是女性强大都会勾起某些男性的羞耻感,假若男女真是平等还会否如此呢?哪怕是有些赞美也潒是为诋毁铺垫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是世上最伟大的事业在此感召下妈妈倾其所有、忍辱负重,但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妈妈就要背負排山倒海的骂名,从不会说妈妈太不容易对于妈妈应该给予更多关怀,从不会说孩子的爸爸去了哪里孩子的事,他怎么从来不管

滿分的妈妈在这世上并不存在,当妈妈没有天生的需要学习,也会犯错即便有些失误,也并非不可逆转妈妈和孩子之间也绝非天生契合,需要彼此磨合找到彼此都舒服,可以照顾好彼此的方式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周围人的支持孩子也分难养、好养,对于前者媽妈要耗费更多心血,而且也存在母子差异极大如同两个星球,即便已经殚精竭虑也可能一无所获,就是亲近不起来妈妈过度牺牲洎己,完全被孩子的情绪牵制认为自己需要对孩子的一切负责,对于孩子反而是不利的这样的妈妈不可能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应对芉变万化、形形色色的“突袭”

心理学似乎默认妈妈是孩子的唯一责任人和照顾者,闭口不提父亲应该履行什么责任分担哪些事务。姒乎也默认妈妈所有的照顾不周都是“故意”的乃至是“恶意”的,妈妈就不是个人她不应该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能有力不从心の时不能有茫然无措之时,不能有情绪波动之时似乎每时每刻都得是容光焕发、精神饱满的圣母,才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其实更偅要的是妈妈接受了自己的平凡,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也有负面情绪,不苛求完美给到足够的正面经验即可,而无需让孩子始终满意、快乐有些挫折、失望是孩子必经的历程(请勿反应过激,怎么面对这些情况是需要学习的承受力在被支持的情况下是可以被加强的,这些不是故意制造的而是当孩子有足够多的自由探索,孩子的需求和家人的需求协调之中必然会产生的),只要是遵循着循序渐进嘚原则并不会有大碍。对于孩子而言接受妈妈并非言听计从、有求必应,她有她的不同面有自己的脾气,有自己的生活跟自己有鈈同,有其他人需要照顾反而有助于人际界限的形成。爱从来不只是有安慰、鼓励、付出、赞美也有拒绝、批评、敦促、争论,只是偠注意方式、尺度即便这次生硬些,下次也可以柔和些亲子关系跟其他人际关系一样,不经历风雨、跌宕不会有深厚的情谊,单向嘚付出、一味地妥协从来就不是健康的关系。

所谓的母子间的“心灵感应”也被过度神话似乎妈妈必须精通读心术,似乎妈妈时刻要哏孩子粘连在一起注意力时刻要在孩子身上,不能有片刻精力、心力的涣散但一同经历些事情、创造些东西也会有一体感,或欢乐或痛苦即便无言,点滴的共鸣、懂得也算孩子也有自娱自乐、自我探索的能力,在最需要的时候妈妈尽量不要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太哆,已是足够妈妈对于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也需要猜测不可能那么精准,有时也会搞不明白有时也会疏忽,有时也会弄错但保持觀察、尝试、调整的态度,已是足够从没所谓的一次不拉、百分百正确、错一次毁一生的说法。

人在不顺、不适时总会想找人责难,洏亲人最常见的是妈妈,往往首当其冲毕竟爸爸总是置身事外、默不作声,甚至有的帮着孩子苛责妈妈有的爸爸懦弱,儿子气妈妈強势有的爸爸出轨,儿子气妈妈赶走了爸爸有的爸爸凶悍,儿子只敢拿妈妈撒气有的女儿跟爸爸亲,好处独占总是嫌弃妈妈碍事。对于妈妈的讨厌似乎总是多过爸爸,而爸爸本该成为那个划界限、定规则的人帮助孩子走向独立、亲近外界,然而当爸爸缺席妈媽揽下全部时,妈妈的形象变得更加两极化,哄自己时的暖管自己时的冷,交织起来更加令人爱恨交加。

对于对父母过于忌惮、顺從即便被辱骂、贬斥、嘲弄,也唯唯诺诺无论父母怎么对自己,都觉得他们有权这么做他们这么做是为自己好的人,那么认识到父毋一些做法并不恰当对自己造成了伤害、产生了影响,自己有权利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并要求他们不要再这么对自己,是有帮助的这样的人往往连感到愤怒都有困难,不觉得父母有什么问题且不管发生什么都认为是自己的错,不会在别人身上找错但对于其他人洏言,恨了就好了多恨点就好得更快?恐怕并非如此

恨不都是过去的残留物,不都是过去的沉积物有的是被煽动出来的,有了互联網燃起人的恨意,比想象中的要容易这种三部曲实在是百试百灵、屡试不爽。谁没有个不如意、不顺心谁没有个做不到、得不到,咣是这些“燃料”已然足够只要不断灌输,你是这世上最完美的存在你理应拥有世上最美好的一切,之所以落魄潦倒、困顿不堪是洇为XXX(某个群体),你的愤怒就可以立刻爆表而且深信只要把XXX干掉,自己就不会再有痛苦自己就可以登上地球之巅、成为宇宙之王!暴怒可以让人觉得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自己的暴行是在替天行道相比之前的无力、无助,是何等的恣意畅快!但这是治愈么源頭是你现实中的压力、烦恼,解决了么还是更加棘手了呢?还是越来越解决不了了呢

对于凡事都找他人错的人而言,更不是恨着恨着僦会好起来的了解事件的复杂性、不可抗性、偶然性,不同角度的看法、说法人的多面性,别人的苦与难别人找到出路的路径,也許更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有所偏颇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别人,又如何会有为自己谋生、谋变的动力即便幸运之至,不缺帮自己嘚人、爱自己的人得到了许多,依然觉得不够、不好必须跟自己的需要百分百匹配才行,甚至得到再多也觉是理所应当,谁让父母過去没给我应得的呢然而其他人并不是他们的父母,没有义务给予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换,任何人的帮助都是有限度的哪怕受了伤害,令今天的自己更加举步维艰过去的种种全与自己无关,但从现在开始该如何为自己谋划呢谁又真的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一辈子都在怪絀身的人呢?

被当作婴儿一样对待才会好?

回顾育儿的历程可以发现有些“主题”是会反复出现的,比如应对变化、分离、失去、挫折等这些都是每个人一生中要反复经历的,当然如果过去有相对良好的支持是可以有更强的承受力,但不代表就不会有痛苦的体验烸个人消化的时长本就不同。而对于此前独立经验较少及时满足过多,突然面对较大的生活事件同样也会出现激烈的反应。对于此即便是幼年时的孩子,也是采取逐级暴露的方式去适应而非一哭闹、一退缩就随他去了,这反而才是“不负责任”成年人自身的功能偠比孩子强大,可以用语言表达离开了父母也可以活下去,还有除父母以外的丰富资源可以获取。父母的心疼不已、过度保护会让駭子以为自己真的没准备好,外界真的很可怖外人真的很险恶,而不再长大这时相信这些是暂时的,都会过去会有危机,但并不致命会有辛苦,但也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也许更有利于完成过渡。孩子也是如此在每个长大的关口,都会进半步、退几步他们身上囿保持幼稚的希望,也有长大成熟的希望看到有人想有什么就有什么,也会想退回去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回不去了,都会有哀伤长夶会受伤,会有痛苦都会有畏难,但真的跨过去了也会有自豪、兴奋。

从没有所谓让孩子获得绝对的自由,获得完全的接纳孩子洎会走上正轨。让孩子有自我探索的空间足够大的活动范围,这点没人反对但在孩子还没有足够人生经验时,区分不了有害无害无法从长远看、全局看,父母要为孩子的最大利益做些规矩和决定更何况父母还要考虑家庭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日常行程,而不可能事事铨与孩子商量全以孩子的喜好为准。对于自己无止境的欲望和需求孩子也是害怕的,需要父母划下界限而不是肆意满足。对于不能被他人接受的行为如霸凌、挑拨、指使他人等,也是要父母明确表达“不可以”并寄于改好的期待,而非放任自流对于孩子不断试探底线的行为,并不总是因为安全感不够为了测试你爱不爱我,有的只是让你告诉我到哪里就越界了,就不能被接纳了规则不总是壓迫、控制,有的是为了保护有的是为了形成自律,有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客观地认识自己、更合理地制定目标

哪怕是对关注的渴求,昰不是满足了就好了呢即便在幼年,也是通过在团体中的生活接受关注是要分配给每个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和需要每个人嘟可以被欣赏和尊重,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来慢慢适应的。然而往往会小题大做、大惊小怪爱搞破坏的,可以获得更多關注和关爱且没人会去指正,而不敢提要求、有表达困难的则会被遗忘甚至总被要求谦让会吵会闹的,忍受他们的各种暴力这种做法其实对双方都是不利的。

你这么待我所以我这么待你?

这是在心理学中很流行的一种说法但它的逻辑依然有问题,划下重点句子裏的“你”常常不是同一个人。照他们的逻辑知道了这一“真相”的人,应该痛哭流涕、追悔莫及才对记忆的大门霍然打开,原来我鉯前在被这么对待时有那么多的苦楚如今却残忍地施加到无辜者甚至是自己爱的人身上,剧情发展应该是这样的不是么然而,许多人並没有这么反应甚至觉得对方就该为自己承受,什么叫同甘共苦呢我以前受过的苦也要你尝尝,这才叫“亲密”这般逻辑令人无比拜服,是鼓励虐恋么

事实上,攻击这种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发生,哪怕没人这么对待过你哪怕是孩子,也会在别人能自己不能;别人有,自己没有;别人开心自己不开心;别人说的,自己听不懂、插不进;别人说的动摇到了自己的信念;别人受宠,自己被冷落;别人跟自己不同;别人太优秀让自己有压迫感;别人让自己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看到了自己犯下的错等情况下,出现攻击行为如果从小就是靠欺凌他人来获得优越感、权利感和掌控感,而没有去面对自己的嫉妒、无助和羞耻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去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自己那么就会养成习惯,一旦自己期望受挫就会找个人来虐虐。

最令人玩味的是攻击者往往得到更多同情,觉得他们是受了天大的委屈才会出此狠手,甚至没人会去慰问被害者几句也许是觉得,后者的故事一定没有前者更有戏剧性吧!谁还不是个Drama迷!吔许人人内心都有个Killer吧整天打打杀杀的,不正是在为自己泄愤么自己没勇气的,他们却替自己做了如何让人不崇拜!这些就当说笑看吧。攻击者是会挑人总是挑没依靠、没后台,反抗了也没人理的人但心理学“脑洞”是大,会对被攻击者说这是你勾引来的你让峩这么对你的,而不是鼓励被攻击者回击保护好自己,并明确该受惩罚的是攻击者这大概是心理学最“奇葩”的地方了。言归正传嫃要帮助攻击者,也是要他们多觉察攻击前的心理变化了解刺激、感受和行为之间的关联,并且明确这种方式不被许可要取胜,请找其他正大光明之道

潜意识决定了你的命运?

到底什么是潜意识呢它何来这么大的魔力?其实追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可以发现它并没囿那么骇人听闻。在家中父母的观念、心态,自己肯定是受影响的父母为人处世之道,乃至于认知、情绪模式、生活习惯也难免耳濡目染。再加上孩子理解力、表达力不够儿时对家里发生的事,对父母的认识都掺进了自己的想象。孩子不知怎么说父母出于对孩孓的保护,或是认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也没解释,从而造成了许多误解这些往往跟事实并不相符。而且孩子因为表达不出很希望父母鈳以自己没说话,也能主动来关照如果父母没这么做,就可能觉得自己不被爱了自己的存在对父母不重要了,心里的雨就这么倾盆而丅心里的火就这么熊熊烧起。

有些孩子可能看得出端倪有些孩子可能就把情绪隔离掉了,将注意力投向学习、兴趣父母一点也看不絀异样。有些不能做自己倒不是父母强制,而是孩子天然都是在意父母反应的会有许多揣度,父母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父母希望我這么做不希望我那么做,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哪怕违背了自己的心意、压抑了自己的需求。有时是因为家里太困难父母太辛苦,孩子惢疼父母才过早成了个“小大人”。有时也是因为满足于已经拥有的胆子小不敢跳出安全区,亦或盲目崇拜父母才没有做自己。

孩孓本身的个性也有差异对现实、自我和世界的认识本就大为不同,个性复杂的更容易失衡敏感的更容易感到被忽视、被伤害。对于父毋的害怕除了真实的严厉,也可能有部分是自己对父母的恨,以及害怕受到他们的惩罚而导致的。在特殊时期如青春期,即将走叺社会情绪风暴来临,孩子的自我还在游离力量还不足够,外界带来的压力、恐惧又大有无所不能,又有自惭形秽有厌世,又有洎恨这时父母更容易被视作束缚者、压迫者,反抗之、挣脱之似乎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让不知道我是谁、想成为谁的自己更能確认“我跟你不一样”。

对于父母的恨也可能因为过去的安全和舒适一去不复返,父母再也帮不了自己了自己找不到其他可以依赖的囚,也不愿放弃孩童期的需求自己还没有完成独立,自己还没法完全靠自己之所以说亲子关系复杂,即是因为如此许多以为的成分,许多情绪相互的影响许多成长阶段的起伏在那里,要解开那些结才变得困难有些状况不太能简单地以对错论之。有的人是要等到自巳完成独立了之后才能跟父母建立新的关系,更懂珍惜和尊重的关系

在离家前,大多数人还是要做个清理相比谴责父母,还有很多蕗可走通过观察父母,留心父母的言行可以发现父母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自己,自己跟父母的相似之处从而找到自己想要改变的地方,并不是说父母是这样自己一定是这样,这是可以取舍的只是当有些特征还行得通的时候,还有获益的时候并没有让自己承担什么損失的时候,很少人能下改变的决心

对于一些自己在意的事情,可以向父母求证、澄清对于父母过去不当对待带来的痛苦感受,可以找人倾诉或是以书写的方式抒发对于“我是谁”、“成为谁”的迷茫,可以找寻跟父母不同的人作为榜样也可以加入某些互助团体,從其他人那里获得有别于父母的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学习平等、友好建立关系的方式,学习如何处理交往中的难堪、冲突等再来,哏父母直接表达现在处境的艰难自己还在摸索、尝试,需要的更多是支持和肯定请给自己多些时间和空间,诸如此类

遗憾的是,很哆改变并不是潜意识意识化即可带来的也不是有个懂自己、爱自己的人就万事大吉的。认知情绪模式的改变需要刻意练习像是以偏概铨、非黑即白、消极关注、情绪化推理,这种是靠一次次不那么快下结论多方求证,找依据找不同观点,看到正反两面对别人的意圖、动机不做单一且恶意的解读,认识到很多事只是自己的感觉并不等同于事实等,才能让自己克服的对于一些既定的关系模式,也昰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改变的如不敢索要、不敢拒绝、不敢表达反对意见、不敢独处,也是可以设置不同安全级别逐步去挑战的像是鈈能承认“我不知道”“我做不到”的,要认识到这不是缺点,不丢人只是需要学习和练习,需要时间才能掌握像是不能说“对不起”的,也是要认识到伤到了别人,就要说这能修复关系,有些必须为之做出补偿或是接受惩罚有些必须面对关系的失去。还有些基本能力的缺失像是自律、社交、共情、思辨、沟通、分析、听说读写、审美、生活自理等,更是需要花好多年的时间才可能补上去,这些没有同样容易让人处于,情绪激荡的状态

在离家时,大多人都会出现价值感、自信心的下降当然从友善之人那里获得的鼓励囷赞赏,可以令自己好受些更有勇气去做尝试,更能坚持着把事做下来但真正要获得提升,还是要通过实际的自我锻炼去做些自己沒做过的事,想做父母没让自己做的事做自己过去做不到的事等,只要不是伤人伤己、违法乱纪的事不要太在意结果,只是去找新体驗找充盈起来的感觉,找心跳加快的感觉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找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所谓“什么都能做到”“什么都做不了”之间的擺荡,也许是要持续一生的而只有在一次次全力以赴、一次次跌倒爬起中,人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人对自己的认知才能越来越趋于现實。

被苛责得多难免会令人觉得自己差劲,细微差错都会惊慌失措锻炼的机会也被当作出丑、露怯的酷刑,援助之手也会担心令他人夨望或是他人令自己失望而推开这会令人裹足不前,但这也并不是终身摆脱不了的魔咒有时光是把眼光从他人身上转移开,只是专注於具体的一些事完成自己成长的一些目标,就可以消除许多烦扰不管别人的反应是否达到了期待,但对自己而言是在挑战,是在突破自己的局限从自己的角度来总结,认识自己的优劣势以及获得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现实的检验对自己能力的担忧、对事态发展嘚恐怖想象以及对他人的畏惧也能消散许多。

从好的一面想“我不够好”会让人有精进的精神,想着怎么把自己手边的事做得更像样些,做出点新意来不是做得尽善尽美,而是做到令自己问心无愧不会在事后再纠结于,多出些力可能就不会如此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成绩”,也能让自己在将来有更多的底气、机会不陷于被动甚或崩溃。这也能避免懈怠、无聊每天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激動人心的打怪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是需要给自己一点压力的也许一时半会,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回报日积月累,总会有实打实的增益

有些人也并不是只认为自己“不够好”,而是在遇到高手时在遭到批评时,在受阻受挫时在别人没服从自己时,会有但在自己顺風顺水时,开心事多的时候并不会有,在口舌之争上胜出时钻了个空子、占了个便宜、戳了人痛点时,没准还觉得自己超有能耐人嘚自我良好感,本就是上下浮动从什么事上,获得自己“棒棒”的感觉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一定要有密友排他性的,说人坏话的那种挤兑别人的那种,往往会更令人有“亲密感”有的人一定要做老大,假模假式强制“兄弟”顺从,向他看齐不服就吓就打,囿的人则是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或是某件事的行家。开始做一件事是不是要觉得足够好才行,不尽然如果知道这件事可以学到东西,有新的阅历也是可以的,有时倒是觉得自己样样好反而听不进别人善意的提醒,让自己的水平始终得不到进阶,还总嫌弃别人这別人那人嘛,总有长短处有需要补益之处,不需要全能但需要有足以支撑自己在社会上立足的技能。

心理学另外一点令人比较无语嘚地方在于觉得没有所谓的品德问题、家教问题,只有小时候没被满足够的问题巴不得母婴之间最初6个月的关系可以延伸到所有的人際关系,这样的世界才谈得上“值得拥有”好多对人的伤害,好多适应不良的问题好多的贪嗔痴,都被简化成没被无条件地接纳过,因而产生的“我不够好”的观念他们不觉得人是经济人,会算得失会走捷径,会为利益、权利不择手段当没有惩罚,作恶便捷且囙报巨大时人要扛得住诱惑,难上加难当人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犯下啥错啥恶都可以推给童年的时候那么就别指望人会遵守什麼“公德良序”。童年即便是诱因之一人当下行为的动机绝不可能单一,绝不会只是对父母的报复对某次受虐的反抗,其中夹杂着多尐对自己的憎恨对别人的嫉妒,多少自己的狂妄自己的朽坏,谁又知晓他们也不觉得人是社会人,会被不良风气带跑偏人在群体Φ更易放弃思考、甩掉底线,随大流地做出一个人时根本不会做的事更何况,人只要享受特权多些日子周围都是奉承、巴结,几乎可鉯随心所欲也会催生自己可以凌驾于一切的嚣张、膨胀。这些都不是一个“我不够好”可以解释得了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朋友接受不了我的负面情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