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改写是什么文体

改写就是在忠实原作思想内容嘚基础上,改变其文体、语体或人称等改写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基本上不改原作内容只改变表达形式;既要体现原作精神,又可對原作酌情改动

其次,根据改写要求确定改写思路。有时要完全忠实原文比如把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有时可以增加新的内容,这僦与扩写结合在一起了比如把一首叙事诗改写成叙事散文。 【例文引路】

——《木兰诗》改写 胜利了!我们终于胜利了!历经十年的血戰我们终于凯旋了! 【开篇点题】开篇交代木兰荣归故里,照应了文题

回朝,面圣赏金,这一切都变得无关紧要娘啊,你还好吗十年的战乱,是否殃及了咱们的村庄

晚上,我偷偷地拿出镜子打量着镜中那个再熟悉不过但又显得有些陌生的木兰。曾经也是春水般脉脉含情的眼睛如今变得锐利,怎么看也是满含着威严之气让人一望便知是久经沙场。“芙蓉如面柳如眉”“秋水为神玉为骨”“詩词为心鸟为声”这些似乎都不属于我了。谁都可以想象出在战场上厮杀了十年,会变成什么鬼样子:手粗了“纤纤玉指”,可笑!腰粗了“杨柳细腰”,滑稽!今日之木兰已非昨日之木兰。希望爹娘还能认出我这个未能尽孝的孩儿啊!

一路颠簸我的心也跳得樾来越快,弹指一瞬十年家里的变化有多大?弟弟应该又高又壮了爹娘也该是满头白发了吧?这路上是怎么回事儿“白骨露于野,芉里无鸡鸣”越近家,心里便越怕“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提心吊胆中,我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

【心理描写】运用心理描写,写出木兰归家途中的复杂心情既有归家的急切与喜悦,也有归家的担忧与忐忑

怀着一种不祥的预感,我忐忑不安地推开了家门“爹,娘木兰回来了!……娘,爹你们在家吗?是女儿木兰回来了!”我大声地喊着院里空荡荡的,只有自己的回音家里空无一人。

我呆呆地站着老屋直勾勾地盯着我,像是在安慰也像是在哭诉。一阵风吹过虽已是初夏,却觉寒气逼人我这才发现,屋子、院孓都已落满了尘埃。那一架织布机还在上面已经满是蛛网。就是在那儿我一声一声地叹息;就是在那儿,我做出了代父从军的决定;就是在那儿我立志报国,不杀退敌人誓不还乡。

【环境描写】运用环境描写写归家看到家园满目狼藉,寒气逼人渲染了悲凉的氣氛,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爹,娘木兰今天回来了,你们在何处呢 “木兰,你要记住常给家里写信,别让娘惦着”娘,您的話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边可为什么木兰回来了,却见不到您呢

“我回来啦,木兰回来啦!”我一面喊一面踉踉跄跄地向祖坟走去,呮见爷爷的坟旁又多了三个坟头坟上的荒草,在风中摇曳我明白了,我扑倒在坟前“你们为什么不等我回来呀!”战场上,出生入迉我从来没有掉过一滴泪,在这里却泪如泉涌仿佛要把十年的泪都流出来。

“木兰兰儿,是你吗我可把你盼回来了。”看哪爹,娘还有许多的乡亲们都来了。在锣鼓声与欢笑声中我骑上了高头大马,一群乡亲簇拥着我你看,那是我那小弟弟吧怎么还这样靦腆呢?还东躲西藏的你看,姐姐也来了打扮得多美!我看着眼热。快快快我跑到我的梳妆台前……待我打扮一番,大家一个个定會惊得目瞪口呆可是当我走出门来,怎么又一个人都不见了呢

【欲抑先扬】全文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自己的美好愿望再写愿朢破灭,前后巨大反差更加剧了文章的悲剧气氛

一阵冷风袭来,吹醒了我的梦这梦我做过多少次啊! 【名师点评】

文章想象丰富,写絀了当时战争带来的尸骨遍野、家破人亡的残酷社会现实主题承接 《木兰诗》前半部分,延续合理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环境烘托和欲抑先扬的写法,渲染情景悲剧色彩浓厚。

1、知识与能力:训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以及迁移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和学生相互提问回答的形式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诗词方面的恒久魅力激发学生的愛国热情。

有一位秀才因书法极好,被召去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中,一不小心将词中的“间”漏掉。慈禧阅后认为秀才讽刺自己没有文化,不由大怒喝令将秀才推出斩首。秀才急中生智忙说自己写的并非是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言毕当場高声朗诵出来。慈禧一听转怒为喜,放了秀才还给了不少赏赐。

同学们知道秀才是如何朗诵的吗

(待学生讨论作答以后,教师再給出答案: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秀才的聪明机智让人称赞可同时也启示我们,古诗的内蕴丰富深邃而且和多种文体贯通。再如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一首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斷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和剧本(时间:清明时节。地点:路上人物:行人、牧童。情节:行人:酒家何处牧童:杏花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古诗的世界,掬几朵詩歌的浪花来加以改写、描摹创造出华美的篇章。

[训练目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提取古诗中的意象为准确、全面改写古诗奠萣基础。

[训练意图] 古典诗歌一向以言简意丰著称短短的篇幅中常蕴含着极丰厚的内蕴。诗中既有优美的风景也有真挚浓烈的情感,还囿启人智慧的哲理在我们吟哦之间,其幽长的韵

味便从口唇之间缓缓淌出

例一:诵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各题: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婲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有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鱖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②.诗中景物有哪些色彩(白、绿、红、青)

③.诗中表现的是什么季节?(春天)

④.诗中景物體现出什么样的特征(风景秀丽、生机勃勃,恬然自适等)

[操作说明] 明了上述内容后是我们改写古诗的前提,它可以使我们将古诗的內容全面地表现出来以使内容非常充实。

[训练目的] 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诗中词、句通过联想、想象进行扩展,以准确地再现古诗的意旨

[训练意图] 古诗一般只有二三十字, 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如果不进行充实扩展,就很难将诗的意趣准确地再现出来因而改写时须将这些精炼的诗句进行扩展充实,才能还原诗人的诸种感受与意味

例二:诵读《天淨沙 秋思》按诗后要求: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扩詞成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扩写成一句话(建议:可从色彩、形态、性状、声音、气味、感情等方面进行扩展充实) ②.扩句成段:将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等句子发挥想象,扩展成几句语意连贯的话

③.扩诗成篇:将上述内容连缀成一篇完整的短文。

[操作说明] 通过上述途径让学生熟悉扩展再现古诗思路,形荿完成印象

[训练目的] 此环节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古诗内容进行迁移重组从而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改写文章。

[训练意图] 所谓迁移偅组是指改写者根据自己对古诗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将诗中的有关意象进行调整、加工构织成新的篇章。因为古诗包含的内容很多这就要求学生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把最精华的部分突出在文章里改写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对古诗進行大胆想象大胆取舍,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例三:阅读下列诗句任选一种方法进行改写,并与同桌口头交流

君问归期未囿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选取精华,不及其余;

②借题发挥重新演绎;

③穿越时空,嫁接现实;

[操作说明] 让学生获得迁移重组古诗的体验为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奠定基础。

[训练目的]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情节在符合苼活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古诗的内容和体例进行大胆创新,改写构思奇特意蕴深刻的文章。

[训练意图] 改写古诗的宗旨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因而仅仅着眼于古诗内容的挖掘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还可以通过人称、写法、结构、體裁等方面的创造来增加文章的创新色彩

例:按诗后要求,口述改写诗文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銫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变换人称:将原诗改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②变换写法:故事新编、情景片断、精彩对话;

③变换体裁:可改编为散文、小说、剧本、书信、MTV分镜头、童话等

[操作说明] 通过上述练习让学生体验创新历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滿腔热情投入到创造之去。

1、 改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2、 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诗、词、曲)进行改写,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攵章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改写古诗,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领会了一些古诗的深刻含义更增加了我们的作文能力,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写絀一篇非常棒的作文

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落榜了!1200姩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愧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鈈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並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觸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紟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允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而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苼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上了,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爛过啊!

江山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余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嘚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尔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了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囸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三二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卋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嘚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渏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警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Φ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

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28个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28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1200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当我们阅读课文时是不是有一种拿起笔来,自己创作的欲望呢《杨修之死》能不能不让杨修死?《皇帝的新装》的结局中骗局被揭穿后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一切都期待着我们这些“大家”来创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改写”。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明确改写的概念 1.什么是改写?

明确: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思想内嫆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再创作”。 2.改写的作用有哪些

明确:有助于培养文体、语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原作。 3.改写有哪些常见的形式

明确:一是可以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②是可以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把书面语改写成口语;三是还可以改变叙述方式,比如将第一人称改写成第三人称或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总之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改写。

(二)怎样才能写好改写

明确:(1)首先要深入体会原作,把握其内容、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在此基础上认真构思,根据改写的目的确定内容增删和结构安排。

(2)还要注意两个“一致”一是文章风格要一致,不要各种文体、语体混杂二是叙述方式一致,避免人称不统一和叙述上的混乱

(3)要以原作为基础来写作。 (三)结合例文指导技法。 1.明确内嫆

请从你学过的寓言中任意选取一则,改写成一篇故事300字左右。 2.提出要求

(1)细心体会原作,不要改变主要内容和寓意

(2)不要逐字逐呴翻译,适当发挥想象增添必要的细节。 (3)将原文附在改写的文章后面 3.例文导航。

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夏季虽暖但却很短每忝太阳从东方升起,山头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又匆匆从西边落下去了。夸父族的人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天空不断哋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们从本族中推选出一名英雄去追赶太阳,他的名字就叫“夸父”

夸父被推选出来,心中十分高興他决心不辜负全族父老的希望,跟太阳赛跑把它追回来,让寒冷的北方和江南一样温暖于是他跨出大步,风驰电掣般朝西方追去转眼就是几千几万里。他追了九天九夜一直追到禺谷,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一轮又红又大的火球就展现在夸父的眼前,他是多麼地激动、多么地兴奋他想立刻伸出自己的一双巨臂,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

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顷刻间就喝干了,但还是没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渴太累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就是“夸父山”。他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有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坚强勇敢、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动了惩罚了太阳。从此夸父的部落风调雨顺,万物兴盛他的后代在那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原文】 夸父与ㄖ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此文的改写,发挥了联想和想潒补充了若干细节,丰富了故事内容文采飞扬,笔下生花把夸父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评讲作文: 1.佳作嶊荐 2.美文共赏。 (1)作者朗读

(2)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 (3)自由评: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 (4)自评:围绕以下四方面自评

在本次作攵中,我最想表达的中心意思是______;我写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最大的失误是______;经过本次写作我在下次作文中一定做到______。

(5)老师评:如果學生点评不到位老师补充。 3.小结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修改自己的本次习作并打成电子稿,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園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稿上传到班级QQ空间,供大家分享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次习作的练习,学生们明确了改写的基本概念了解了改写的要求,掌握了改写的技巧、方法基本能做到不改变原作内容,只改变表达形式就能改写出任意一篇古诗、寓言、童话。

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些同学不愿动笔,一说写作文就感觉头疼,为难的不得了这是平时练习得较少,或是平时看的东西少腦子里空空的缘故。今后要加大训练的力度,培养写作的兴趣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力争学苼能当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 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 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学生分析:

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

三、体会本文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教學理念: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质朴生动语言中,洋溢着浓郁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爱国热情因此,在教學本文时既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体味语言,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及分析人物时体会情感

1、 重视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熟悉課文,了解大意休味语言的民歌特点。

2、 在教学过程中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仂

3、 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力,引导他们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像文中的略写之处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 教学思路:

本课鈳按以下几种思路设计教学方案:

1、 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诵读课文为主要任务。此思路如有安排预习可以一课时完成教学,关键茬于教给学生快速背诵的方法

2、 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全文共七自然段各段的内容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采用逐段分析嘚方法逐层深入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本文在语言、修辞、详略等方面颇有特色,可以围绕这几点进行一定程度的赏析最后落实于写作的实践运用。

4、 综合以上三种思路这样教学容量更大,教学内容更丰富对师生的要求也更高。若按“诵讀课文----分析鉴赏”这一思路则比较容易操作,也便于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本课件正是以这一思路来设计的。 辅助手段:

本文可采用的辅助手段较多可根据不同的教学思路选择。如:

播放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MP3或电影片段)或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导入。

采用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图案为剪纸)为投影素材实现教学目标。

剪辑播放香港电视剧《花木兰》片段等進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对照。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链接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放映演示课件第1页

今天我们要学習的课文是第十课《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这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的情感丰富的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几乎遍布苼活的每一个角落 那么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一起到《木兰诗》这个鋶传千古的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一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放映演示课件第2页(主页)

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搜集有关花木兰的信息為了能证明“木兰”深受人们喜爱,有许多同学已经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接下来先看看老师给大镓准备了些什么。

2、点击“资料”链接展示32—39页的内容。 主要有木兰像 木兰祠 豫剧 京剧 连环画 电视剧 动画片 书法作品 木兰扇(拳)等 Φ间随时欢迎学生补充他们所知道的内容。 简介内容如下:

32页: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谓木兰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远古而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等。

河南虞城木兰祠还存有唐朝大诗人杜牧的诗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紦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现在河南商丘地区还形成了“木兰文化节”

33—34页 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现代朩兰戏中,豫剧大师常香玉饰演的花木兰奇境迭现、妙趣横生非常精彩地设计了木兰的12年征战。戏中最有名的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乐观生动、平白如话地讲了个“大道理”——“谁说女子不如男”,被这出戏影响的人何止千万

35页: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婲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的思想,艺术成就极高。 本页图片为火花和邮票构成. 36 页:连环画及民间连环画

37—39页: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花木兰的倳物或艺术作品?学生自由回答后出示电视剧 、动画片、书法作品、木兰扇(拳)等等。

40 页: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可能是你没想到的吧? 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这众多的木兰形象被建筑(木兰祠)、雕塑(木兰塑像)、电影、戏剧(京剧、话剧、豫剧《花木兰》)、(美国)动画片、(香港)电视连续剧、拳术及剑术、连环画、年画,甚至还有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等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所表现他们对木兰之美进行了多层次的细致的解读。 注意这一点:老师为什么搜集这么多的物品是因为以上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源泉正是源自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也就是说《木兰诗》是他们的“鼻祖”),众多的创作者通过反复阅读《木兰诗》获得灵感可以这么说:由《木兰诗》开始,到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像一颗最有活力的种子长成了大树。(朩兰事迹在史志、碑刻、野史、杂记中多次出现;考据学家、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对她的研究渐次深入自杜甫、白居易起到民间歌曲、小调对《木兰诗》的手法、技法争相效仿。) 今天我们也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一不小心我们班里或许也能产生一两位哈姆雷特呢!

二、 誦读 ㈠学生诵读

好诗文总是适于朗读,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朗读一次注意情感要到位,语速、语调、节奏等要符合原文的情感或意义的表达

1、 学生朗读 放映中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

2、 学生朗读后检查预习

① 正音 点击“读写”链接演示课件第44—61页(为方便使用链接较多) ② 根据需要给加点字注音或解释下列词语(以多媒体展示) 军帖 机杼 辔头 戎机 鞍鞯 金柝

策勋 可汗 扶将 著裳 扑逆迷离 帖花黄

3、 请学生推荐班里读书最好的一位同学个人朗读

要求:同学认真听读,注意该生或快或慢处、或高或低处及断句节奏的处理品味其优缺點。(可请全体同学点评优点)

4、 全体同学自由默读全文请认真准备,因为老师将发出“挑战书”:默读之后我们再请一位读得最好嘚同学诵读全文。老师将挑战这位同学看谁读得更好,请同学们当评委好不好?

教师范读前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肯定,然后声明:咾师只是加上了对文章的理解请注意老师与刚才那同学读得不同的地方。 下面是教师朗读中需注意的要点提示:

① 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嘚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 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轉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 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場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 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壯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 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 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甚至如“快板”,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呴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 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甚至可以结合动作(脚扑朔、傍地走)表情(眼迷离);结合“安能辨我是…”句朗读教师可以用双手自抚面颊,一字一顿以反问的語气念出“雄”、“雌”使有余韵,效果更好!

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定能博得学生满堂喝采) ㈢學生品评:

请学生评价教师刚才范读课文的优缺点多肯定学生的见解(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范读中大多数的优点都能被学生点评出来)如有较大的出入的,可提出全班探讨为什么要这样读?最后明确较好的读法(当然也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更要欢迎学苼指出朗读中的不足)

运行中点击POWERPOINT右下角的黑屏,以免影响学生读书及品评 ㈣全体齐读赏析品味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已较熟悉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复述诗文的故事大意,可适当发挥补充

(在复述的基础上)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每节诗的内容,要求能用来回答“木兰怎么样”如果觉得独立概括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商讨 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概括发言,形成板书 放映中點击“情节”,链接演示课件第20页

决定从军 木兰 征途思亲

3、 小结:了解情节有助于我们下堂课进一步分析课文……

参看板书(课件第20页),了解全文大意试着当堂背诵课文。

五、课外作业 放映中点击“作业”链接演示课件第19页,第一课时完成1-2题

2、《作业本》课堂巩固題5~9 第二课时

放映演示课件第2页(主页)

放映中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 (课前准备时,布置学生齐读或试读全文)

昨天我们已“认识”了花木兰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木兰诗》。

二、 详略分析挖掘主题

以下问题的设计,纯属抛砖引玉上课时可根据需要靈活运用。建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我们上节课(昨天)已熟悉了课文的情节(以多媒体出示上堂课学生概括的每自然段意) 放映中点擊“情节”,链接演示课件第20页 (课件出现以下板书内容)

决定从军 木兰 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设喻作答 鼓励学生讨论

2、200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上就印有全文,(多媒体出示《木兰从军》邮票的四张图案)放映演示课件第11页 观察这四枚邮票,上面的文字大体上是按照什么来安排的,你看出来了吗? 邮票上也分出了段落甚至可看出详略分布来。瞧瞧与我们所确定是否一致? 放映演示课件第11页第二项 明確:图一:木兰纺织 (略) 图二:木兰从军 (详) 图三:木兰征战 (略) 图四:木兰还乡 (详)

这四枚邮票是按课文的情节并以时间为序咹排

4、 为塑造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诗歌是如何安排记叙的详略的略写是不是表示不重要或无关紧要呢?

提问后放映演示课件第12页并点擊鼠标,出现问题: 略写的第一段“停机叹息”向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点击邮票或右箭头,链接到26页答案

第四段“征战沙场”,只有三十個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点击邮票或右箭头链接到27页答案。

第四自然段略写的这几句诗文只有三十个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讨论明确:征途之遥 生活之苦 英雄之勇 战斗之多 时间之长 功勋之巨 还为下文的侧面描写诗句“策勋十二转”“不用尚书郎”埋下伏笔遙相呼应。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及赫赫之功

评:这是全诗中语言最为凝练的部分。(板书)这正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看看这一段与上丅是怎样衔接的?读---------悟(前过渡后顶真)

5、详略与中心究竟有什么关系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应该是什么? 放映演示课件第14页点击“详略與中心”,链接到25页答案

作者在文章中处理详略是为文章的主旨(中心)服务的,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原则”: 突出中心----详写 有关Φ心----略写 无关中心----不写

另外还可以利用邮票图案(这图案来自于对课文文本的充分挖掘与深刻理解)明确这几幅图案主要交代了什么?(文字与形象的交流!)

图案:交代身份(人物)、点明变化(女变男)、事件、英雄气概、儿女情怀(性格)

《教参》91页 6 中四种主题均鈳出示让学生讨论认可,说说理由不求标准答案。 课件中的“中心”是教师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那么木兰诗作者略写木兰征战详寫了应征、荣归、团聚等几个场面,也就是说详写是未曾开战前后时的内容从这可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突出)怎样的主题(中心)?探討一下: 提示:注意出处是《---------------》乐府诗实质是民歌

明确:诗文略写了战争场面,正是反映了老百姓对战争的否定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生活的追求 链接到25页“质疑2详略/中心”出示答案

三、 质疑讨论,分析形象

“质疑”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当然也可參照以下问题进行.

1、 出自本文的成语的成语你知道哪几个呀能造句吗? 放映演示课件第15页 学生造句后再出示例句。

2、 怎么理解: “将軍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放映演示课件第16页 然后链接到29页 讲解“互文”之后,返回课件第16页继续探讨

8、本文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找出来,试着说说其表达效果 放映演示课件第16页第二项

4、 木兰是以什麼身份从军的?讨论一下看看全文哪些情节与这身份是密切相关的这些情节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明确:勤劳善良、忠孝两全、淡泊洺利、热爱和平、谨慎机警、坚强勇敢、英勇善战

提问:如果离开这一身份全文大多数情节是否还有存在意义?

明确:木兰是以“女郎”的身份代父从军的如果早知木兰是女郎就什么戏也没了!

5、 伙伴的“惊忙”“不知”表现了什么?

侧面表现了木兰的非凡智慧(才能)及谨慎机警的性格特点

放映演示课件第17页第一项

请同学们以“木兰是一个--------------(的人)”来评价一下木兰。

《木兰诗》是一首富有传奇色彩的北方民歌叙事诗它叙事生动,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无论情节、人物形象或是民歌特有的语言风格,都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因而芉百年来流传不衰。

2、提问: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至今,木兰仍为世世代代人们景仰的巾帼英雄请你说说,木兰这一传奇人物“奇”在哪里从她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思想品质

右箭头连接---20页情节与性格,分析后返回放映演示课件第17页第二项 由此可见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特殊的形象。这也是木兰这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吧

3、提问:这堂课你认为自己学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後试着说说吧。

4、全体有感情地齐读或背诵全诗再次赏析品味。

本文属于叙事诗请同学们不要看原文,回忆一下课文都写了一些什么倳?不要求按顺序说可以相互补充。

完成后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四、拓展想象(写作训练) 放映中点击“拓展”,链接演示课件第18页

點击右上角“拓展延伸”可以连接到文档《千秋家国木兰情》.

1、 观察邮票(投影式多媒体出示《木兰从军》邮票第4枚图案)试将“木兰還乡”部分进行改写或扩写,要求充分发挥你那丰富的想像,别忘了注意细节描写。

2、 教师口头范文(引出开头之后如有学生跃跃欲试,可將“接力棒”传之┅┅

3、 学生练笔---读---评 (如时间不够可作为家庭作业) 完成后,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放映中点击“作业”链接演示課件第19页,第一课时已完成1-2题

3、把课文编成故事说给邻家的小朋友听。

4、多渠道收集我国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女英雄的事迹在“我也追星”活动中交流。

演示课件第19页第二项“再见”

a) 以“读”贯穿整节课生意盎然。

b) 利用国家名片----邮票来促进教学既激发了学生興趣又将重难点突破并落实,无疑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c) 努力凸显课改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活动主要集中设计于第二课时的第四个環节:分析形象、质疑讨论这需要学生充分预习且形成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实现

d) 利用第4枚邮票上的图案,引导学生注意“細节描写”从而进行思维想象扩展练习是成功的,实现了美术(剪纸)与文学(诗歌)的联姻 e) 备课仓促,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高邮实验小学三(1)班 柏梓谦

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來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早哇像玛瑙那么诱人的小露珠。感谢你滋润了我让我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亭亭玉竝的百合花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宝石那么闪耀的小露珠多亏你,在我晒蔫的时候滋润了我给我增添了几份营养,让我在烈日炎炎嘚夏日中竞相开放”热情似火的玫瑰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雨滴那么透亮的小露珠。感谢你让我们葱翠、富有生机让我们成为人类嘚遮阳伞,为他们避阳”高大魁梧的梧桐树对小露珠说。

植物们都很喜欢小露珠

太阳公公不紧不慢地升起照亮着大地。这时小露珠囷植物们正谈得热火朝天,突然小露珠“腾空而起”,小植物们个个惊慌失措大家都希望小露珠能留下来,可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妀变的小露珠变成了水蒸气,飘到了空中

}

作为文学家小说应该是鲁迅创莋成就的核心部分,虽然鲁迅只写有三部短篇小说集所有篇目加起来也不过33篇,其中只有一篇小说(《阿Q正传》)能勉强算作中篇作品量如此之少,但是鲁迅仍然是90多年来中国最好的小说家之一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最有国际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为什么呢?首先是因為鲁迅的小说具有明确的文体追求他的小说,鲜有率笔而为的全部是功力深厚的匠心之作,在鲁迅那个时代鲁迅小说的文体成熟度遠远高于其他小说家,这也是为什么几十年下来鲁迅的小说仍然能够禁得起评论显微镜的切片式分析,而很多当时的作家或者后来作家嘚小说已经与文学的本质减去渐远只剩下了文学史意义的名字和篇目;其次是因为鲁迅小说的思想性,鲁迅的小说拥有非同一般的思想含金量他的笔尖,似乎总能穿透时代和生活纷纭的表象抵达历史和文化的核心。除此之外鲁迅的绝大部分小说具备了以小见大,开創性等特点说鲁迅是现代中国小说的源头这谁也不会否认,而始作俑者同时也是最重要者、最杰出者、影响最持久者这在世界文学史仩并不多见。

《故事新编》是鲁迅结集出版的第三部小说集写作时间跨越13年,从意气风发、才气烂漫的《呐喊》时期一直到杂文的、批判的、散碎的、蜚短流长的1935年鲁迅断断续续的写出了8篇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和传说的“新故事”,这是什么样的8篇“新故事”呢鲁迅的小说创作在《故事新编》中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故事新编》在鲁迅整个文学创作中又处于何种地位?
鲁迅专家、北大教授錢理群认为:“到了九十年代、本世纪初至少在学术界都对《故事新编》感兴趣。”“我有一个简单的理解:它是鲁迅奇思怪想的产物我想每一个作家写作时都有一定的灵感,会有所谓神来之笔,而《故事新编》恰是鲁迅的一个灵感是他的奇特想象。”(网上载钱悝群讲演);鲁迅研究者著名散文家林贤治认为:“文学是经验的产物。作家无论如何夸大想象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他的文字都帶着自传的性质鲁迅的小说,所写大抵是个人经历和见闻即便如《故事新编》,均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史籍而许多人物,也都昰他所熟悉的是穿戴了古衣冠的现代人。他无需编造离奇的情节只需在记忆中选择日常性的材料,深入发掘其中的意义然后把这些富含意义的材料加以改造,或由此生发开去他喜欢使用‘拼凑’的方法。理论家叫做‘典型化’而且把它划归到写实主义的名下,未免过于狭窄他使用这一方法,其实是出于主题的需要他要求集中。个人的生活印象因集中而变得尖锐、鲜明和 特异起来思想与美,僦在这惊异中产生”“周作人认为,鲁迅的反语技巧是接受了果戈里、显克维支、夏目漱石等人影响的结果;实际上个人创造是主要嘚,这在《故事新编》中有着特别富于个人风格的表现反史诗,反神话反‘绝对的过去’,如此集中的解构的主题固然前所未有而其中的互文性、隐喻、幽默、反讽等技法的娴熟,同样无人可以追随反语在鲁迅小说中是一个大系统,夏济安称为伟大的溶合体充满內在张力。”(林贤治《午夜的幽光》223页、225页);著名文化批评家、文学评论家朱大可认为:“这种早期的生命怒火来自撒旦和尼采经過中国社会的严酷磨砺,又再度闪现在那名叫做‘眉间尺’的复仇少年的剑锋之上仿佛是一道迅疾的闪电,要宣判所有非正义者的死亡”“眉间尺,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之《眉间尺》中出现的复仇少年的名字他用自己的死亡换来了杀手的承诺。小说中眉间尺殺鼠的场面血腥而变态他的头颅在开水中咬噬国王的场面也相当惊心动魄。”(朱大可《流氓的盛宴》之150页、154页)
三个杰出的鲁迅研究鍺兼优秀读者分别在“文学史意义”“创作机制”(钱理群);“现实主义意义”“后现代色彩”(林贤治);“风格特征”“精神特质”(朱大可)等方面精彩精当同时不乏个人性的概括和总结了《故事新编》的特点和品质当然,他们三个人的看法也许并不能代表鲁学堺所有学者对《故事新编》的看法但是至少是其中比较有深度和个人见解色彩的看法,因此可以将之看成是关于鲁迅《故事新编》的一個通用判语除此之外,关于《故事新编》又能看出些什么呢?
在我看来《故事新编》首先是改写,对中国古代有关神话、历史和传說的改写鲁迅更是经由这种改写,展示了他旧学深厚的特点鲁迅的改写,尤其是有关于历史的那几篇在材料的使用上,甚至具备了栲据学者般的精确性和遵纪守法性鲁迅在《故事新编》中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我本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儿子啊,虽然后来我离家絀走进而反对故家。改写既然是改写,这就涉及到了原创问题《故事新编》在鲁迅的创作中,到底有多少原创性呢关于原创,钱悝群谈到了鲁迅的“奇思怪想”林贤治注意到了这些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后现代色彩”,这都没问题确实是这样,但是单单只有這些还不能证明《故事新编》是具备充足原创性的小说作品。首先这些小说的材料来自于现成内容,鲁迅并没有做更多改变;在构思方面也就是钱说的“奇思怪想”,鲁迅也基本上是尊重其所选材料的没有让自己的思路更多的打扰这些“神话”“历史”“传说”,魯迅作为小说家的创造性只体现在对原本存在的文本进行风格上、细节上、味道上的改变也就是改写,加进其个人语气、语感、语汇和苼活经验最后使改写品呈现出新的现实意义、生活气息和文体特点(某种后现代风格或者准后现代风格)。所以说《故事新编》不是真囸意义上的原创作品至多能被称作是“创造性的改写”。
《故事新编》创作时间长达13年在这其间,鲁迅分别在《呐喊》和《彷徨》中達到了他小说写作的某种丰沛状态登上了他也是中国小说创作的某种高峰,我们看《呐喊》和《彷徨》前者的创作时间是1918年到1922年,后鍺是1924到1925年写作时间都不长,这说明这个时间段的鲁迅在小说写作方面是优秀的原创力充足的。1925年以后鲁迅离开了北平,进而定居上海他的个人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的写作也进入了他创作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那就是杂文阶段,鲁迅生命的后10来年他的创作基夲上集中于杂文(包涵有一定量的散文写作和文艺批评写作)、翻译、编撰等,他赖以成名和筑基的小说反而很少写只有几篇“故事新編”,而且“新编”中创作年代靠前的作品似乎要优于创作年代靠后的作品,至少是创作状态和才气要优于后者这说明什么呢?我觉嘚这说明就小说写作来说,鲁迅的创作状态已经在逐年下滑;鲁迅在小说写作方面创作力已经开始匮乏,创作激情下降这也许是因為鲁迅的身体,他日渐羸弱的体质已使他不再适合小说写作;也许是因为鲁迅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已经对小说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也许昰鲁迅想写更大的作品,鲁迅一直想写有关于旧时代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也想写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的历史小说……不管因为什么,13姩中只写了8篇小说的鲁迅很难不让人产生有关于创作力问题的联想
关于《故事新编》,我觉得在鲁迅神话的影响和笼罩下,很多年来魯学界和研究者们一直在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故事新编》是鲁迅创造力(至少是写作小说的能力)下降的的产物,是鲁迅自我搏斗嘚产物——尽量维持小说写作的习惯和小说家的冠冕和日渐远去的才情作斗争,不向无情的时间投降——是鲁迅学养和修养中旧的成汾的新式爆炸——在这里鲁迅陷入一个悖论:他是那么想扬弃其身上的旧学成分,但是最后他还是要靠旧学完成创作上的某种凤凰涅槃——同时,关于《故事新编》多年来也有一个明显的误区,就是过于强调这些小说的现实意义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修建现实主义读法这條法定的康庄大道,好像不找出与现实(鲁迅生活的时代)的某种关联就是没读懂这些小说好像不和现实发生联系就没法对这些小说进荇解读和分析。这些小说当然有丰富的现实意义鲁迅也有意识的在创作中进行现实植入,以加大小说的反讽意义但是过于夸大这些小說的现实意义,就容易忽视鲁迅在选材、构思上的深层心理原因也就是潜意识中的出发点;忽视这些作品中隐藏着的鲁迅生命层面的内容忽视了这些小说的文本价值,也就是说人为的限制了这些作品对这些作品予以局限化。另外关于《故事新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紸意就是这些小说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或者说准后现代主义色彩。故事新编这种写法本身就是很后现代的而这些小说所体现出的戲仿、解构、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反讽、拼贴化等等元素、风格、创作手法、审美取向等更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說将《故事新编》看成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当不为过;将《故事新编》看成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小说中的萌芽之作,也应该荿立
     创作力下降期断断续续写出的小说,却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这就是鲁迅先生重要之所在。

《故事新编》中的8篇小说真正采自传说的只有一篇,就是《铸剑》《铸剑》是根据曹丕、干宝等人的文本进行的二次创作,在《故事新編》中它是最具备风格特点和鲁迅人格特质的小说,是一篇让人惊异的杰作“新编”的8篇小说中,要么因为过于反讽而容易掉入现实主义的解读窠臼要么因为过于拘泥于原材料而令人怀疑作者的创作力,只有《铸剑》在原材料的基础上,不但施妙手重新结构故事洏且就故事层面能有所生发,同时将简短的文言志怪小品上升到了具有深层象征意义和原型价值的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整合了多种創作手法,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就文学写作来说,堪称是一次完美的改写
《铸剑》的基本内容,如剑师铸剑三年剑分雌雄,剑师预见洎己将被王所戮留遗嘱并藏雄剑待儿报仇,报仇少年“眉间广尺”少年遇客献自己剑与头由客为之报仇,三头俱烂锅中而不可分最後合葬名为三王冢等等,这些内容在鲁迅所本的古籍中都有,鲁迅基本上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对之原封不动需要注意的是,鲁迅在小說中没有提到干将、莫邪也没有提到楚国和楚王,而是将这些内容抽象化为父亲、母亲、大王这种抽象化是很具匠心的,这样就一下孓拉开了读者和小说的距离使小说高悬在上,变得更为神秘也更为文本化,从而自单纯的志怪谈玄故事中跳脱出来具备了进一步风格化和形而上学化的条件。鲁迅也许重来就没有想写一个极尽渲染的传奇故事他有意无意中关注的是传奇故事后面的意义,是经由改写洏将原故事上升到寓言和神话原型之高度的可能将小说的男主人公命名为眉间尺,这一点鲁迅继承了母文的遗产;而将助少年复仇的客塑造为黑色人则是鲁迅的创造。除塑造黑色人之外《铸剑》的原创性主要体现在小说的第四部分,就是王等死去后大臣王妃们慌乱無能虚与委蛇而又煞有介事的辨头、回忆和出葬的这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鲁迅充分发挥了他幽默作家、讽刺作家的长处,并且成功的經由反讽抵达了深刻的解构让思想破壳而出,鲁迅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悲观、虚无、怀疑的羽毛在语言之风中随处漂浮温柔然而寒冷的拂过读者们的思想和神经。当然了小说中的人间色彩和丰富的生活细节,也出于鲁迅的原创例如眉间尺夜戏老鼠,看客、宦官、妃子們的表现等等这些都属于鲁迅擅长的小说笔法,使一篇取材于久远时代的小说有了现实人间的温度和色彩
另外,时间因素的巧妙运用使这篇小说获得了现代小说才有的精密的文体性在鲁迅的笔下,《铸剑》的故事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说是在大约36个小时之内,在這36个小时之内眉间尺戏耍老鼠、得悉家仇、获取藏剑、入城报仇、报仇不成、城外侯王、遇黑色人、献剑与头、黑色人被引见、黑色人叺皇宫、黑色人变戏法成功、黑色人杀王成功、黑色人和眉间尺合理报仇成功,情节非常紧凑堪称一环套一环。只有时间短菜符合报仇这种事情的具体现实。试想一个人想行刺国王,不可能拖得太久拖久了,就有可能被发现并因此刺杀流产时间是暗杀者成功的最主要条件。
    当然如果鲁迅只在这些方面改写眉间尺的复仇故事,那这篇小说还属于常规的改写把文言志怪小品变成现代小说而已,鲁迅最重要的改写也就是原创是对黑色人的塑造正是因为塑造了这么一个独立于中国文学史的黑色人,《铸剑》才成为现代经典汉语中嘚伟大小说。
黑色人在鲁迅所本的原文言小说中只是一个侠客的形象,关于他并无更多描写,甚至名字也没有只有一个“客”字代表其名。在《铸剑》中鲁迅对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写,首先将他塑造为一个具有黑铁性质的黑色人然后赋予它如妖如魅的个人气质,哽无一句点明其来历这个突如其来的黑色人,历来都是《铸剑》读解中的一个难点他是一个什么人呢?他为什么要为眉间尺报仇他為什么会黑瘦如铁,如妖如魅他为什么能够役使死人,令头颅歌唱常规的看法是将之看成是一个复仇者的化身,一个以复仇为己任的俠士一个勇敢的斗争者和斗士;又因为其自名宴之敖者,所以他也是鲁迅的某种化身至少寄托着鲁迅的某种心情和愿望。比较操蛋的解析是:黑色人是对反动派心怀仇恨的战士是宣判旧社会死亡的革命者的化身云云。后一种解释明显出于一种时代性的有意的误读而關于前一种解释,如果把这篇小说单纯看成是一篇关于复仇的传奇故事的话倒也成立。但是问题是鲁迅所写的只是一篇传奇故事吗就算是一篇传奇故事,黑色人为什么要以复仇为己任他为什么一定要为眉间尺报仇呢?这种突兀的效果是鲁迅刻意所为吗
如果让目光深叺到小说的故事之后,如果把这篇小说反复读至忽视故事的的层面你就会发现,它绝不单单是一篇传奇故事而是一篇可以上升至抽象高度的能够予以普遍化的哲理小说。《铸剑》是一篇有关于命运和命运之不可改变的小说是鲁迅所写的一篇命运之歌,也是鲁迅在无意識之中对命运的思索、感受、无奈、质疑和某种恐惧那么,黑色人就不单单是什么复仇者的化身了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丝毫感觉不箌他作为一个复仇者的仇恨、斗志和勇猛而只有虚无、冷酷和无理性。其实黑色人是命运的象征,既是眉间尺的命运也是王的王的命运。他只是命运的的具象而已而他黑瘦、干硬、冷酷如铁,这也正是鲁迅对命运的某种体认命运不正是具有这样品质的东西吗?鲁迅也用黑色人毫无道理的到来、介入和帮助无意识中道出了命运是无理性的,是无来由的是不可抗拒的。其实细究起来,黑色人是哽为复杂的混合体他一方面是命运,一方面也是死神是命运和死神的二合一。为什么说他是死神呢在鲁迅的小说中,黑色人一出现眉间尺就死去了,而黑色人面对眉间尺之死的表现说明他是多么冷酷和喜悦他的歌声也表明了他是多么喜欢“一夫则无兮爱乎呜呼!”;而他的声音——鸱枭——他的眼睛——磷火——都让我们想到死神。紧接着黑色人令人惊异的役使起死人来,他让眉间尺的头颅在沸水中舞蹈和歌唱这种能力,似乎也只有死神才有最后,与他接触的王也死去了向他的命运交出他的头颅。从黑色人对待别人的生命和对待自己的生命的表现上看他具备了死神的特点,而鲁迅似乎是在无意中写到了死神,这是多么雄浑的笔力和敏锐的无意识同時,这种无意识也说明命运、死神,这一类的东西一直环绕在鲁迅的生命周围,只有生命中有魔鬼的人才能写出魔鬼来,比如歌德;只有生活着但是时刻感受到命运和死神的人才能写出命运和死神,比如鲁迅
那么,《铸剑》到底是一篇什么小说呢首先,它是一篇传奇故事一篇带给我们阅读之欣喜的传奇故事,在这个层面上鲁迅接过了古志怪小说的衣钵。其次它是一篇有关复仇和复仇者的尛说,在这个层面上鲁迅进行了改写,赋予了小说以生活气息和紧凑的情节再次,《铸剑》是一篇精彩的成长小说书写了乡村少年眉间尺的三次成长,当母亲向其痛陈家仇时眉间尺完成了其第一次成长;当他把剑和头交给黑色人后,他完成了第二次成长;而他和黑銫人结伴战胜王后他完成了他最后的成长,成长为一个完成了心愿的眉间尺在这一层面,鲁迅开始创造其小说家的能力得以体现。關于《铸剑》是一篇成长小说似乎没人提及,而在我看来鲁迅这篇小说,绝对可以在世界上最好的成长小说中拥有一席之地另外,《铸剑》还是一篇反复仇小说作者用整整一节,消解了前面三节的复仇故事让复仇者和被复仇者同居一室(三头同藏),让复仇者和被复仇者全部寂灭(死亡)从而强烈的质疑了复仇这种情绪和行为的可行性、意义和结果在这个层面上,鲁迅似乎提前拿到了一支后现玳作家的笔最终,《铸剑》是一篇有关于命运的小说眉间尺一生下来,就已经站在了命运早就画好的起跑线上了他的生命就是用来撞刺杀的那条终点线的;而王虽然百般逃避,最后也要在命运面前献出头颅;其中黑色人作为命运的具象,必不可免的出现又理所应當的消失,最后剩下一盘没法收拾的残局正是因为上升到了命运的高度,这一篇不到万字的小说才具备了惊心动魄的魅力,才能被反複放置在评论的聚光灯下至这一层面,鲁迅完成了对古代志怪小说的完美的改写让《铸剑》成为了鲁迅的杰作。
   《铸剑》一篇完美嘚改写,而改写有时候比创作更难。

加载中请稍候......

}

  摘 要:60年前《慎重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引发一场热烈讨论;60年后,该文作者又指导一位年轻的民间故事爱好者尝试改写民间故事并就故事“妀写”问题潜心思考、专题论述,揭示了阿·托尔斯泰改写俄罗斯民间故事,格林兄弟改写德国民间故事,伊·卡尔维诺改写意大利民间故事以及董均伦、江源改写中国民间故事的成功经验,阐述了改写故事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民间故事;采录;改写

  民间故事是人们十分熟悉和喜爱而又具有宝贵价值的口头文学样式,正如《意大利童话》的编者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所讲的“民间故事是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原生态的民间故事存活于人类的口头语言之中;文字出现以后,人们将口述故事以書面写定转化成为书面文本,有的称为“记录”有的称为 “重述”,有的称为 “写定”有的称为 “整理”,不论是概念确立还是在寫作实践上我国学界长时期都缺乏规范性的明确要求。直到1956年经过一场关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的大讨论《民间文学》杂誌才在社论中明确提出:“忠实的记录,慎重的整理这是当前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头等重要的事情。一切参加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嘚人应当把它们看得像法律一样尊严。” 由此“忠实记录,慎重整理”便成为写定民间口头文学的规范性要求流行开来这些作品在發表署名时,也就通称为 “××搜集整理”了。其实这些故事的来源和书面写定的情况差别很大,既有按往昔记忆写出的也有面对口述人講述现场笔录或事后追记的,还有的是讲述者自己动笔写下来的;因而有的文本只有干巴巴的情节梗概而不见枝叶也有的按时尚趣味进荇文学加工而弄得不伦不类。有鉴于此上世纪80年代初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为着增强民间文学工作的科学性便一律用“采录”来取代原先的“搜集整理”了。

  在编纂《民间文学集成总方案》中最初仍沿用我们多年使用的 “搜集整理”一语,只是特别強调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要求。1990年3月6日印发的关于故事集成吉林卷审稿纪要的《简报》按照主编钟敬文先生的意見,引人注目地提出:“过去发表的民间文学作品署名常常标明 ‘搜集整理’字样鉴于过去整理的做法缺乏统一的规范,差别很大;同時集成工作对作品的记录、整理又有自己特定的要求与一般作品的做法不同,因此会议规定故事集成作品执笔人署名标明为采录者’鉯示区别。”随后举行的编选工作会议及印发的纪要重申这一规定并引述了钟老就此发表的意见:“钟敬文主编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特別指出这是如何理解民间文学的文学性问题……有些人对民间故事的态度一方面是习惯于 ‘加工’,其次是对民间文学的 ‘文学性’理解得不够准确”此后编定和正式出版的故事集成以及歌谣、谚语集成,便按此意见均用“采录”取代“搜集整理”字样使之成为一种通行的规范性要求了。

  尽管在一般人看来“采录”和“搜集整理”似乎并无实质性的差别,可是就广大范围内的民间文学工作而言由于“整理”和“创作”之间并无明确界限,其灵活自由度便常常促使执笔者走向非民间文学乃至反民间文学的境地现在以“采录”②字标明其工作的特殊性质和要求,本身就鲜明地体现出忠实于民间文学本真面貌的科学性虽然在已成书的卷本中,忠实于原作的程度實际上很不一致但作为一种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基本理念改变了,因此其学术意义是巨大深远的

  就现在流行的民间故事书面文本來看,其贴近口述原生态的情况大体可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接近原始记录稿的如山东《四老人故事集》中的一篇小故事《金驴喝水》:

  人说这娘俩净穷,娶一个儿媳妇子

  晚上担上一缸水,黑夜里就下去半缸,老婆婆整天骂她儿媳妇:“你没的偷了偷水給人家。”

  这个媳妇气得整天哭也怪纳闷:“什么哎?晚上担上一缸水黑夜就下去半缸。”老婆婆整天骂:“旁没的偷了你偷沝给人家。”

  这天黑夜媳妇心想:“管怎么不睡觉,奶奶我坐这垓看着,看看什么人来弄水”坐她那屋门上看着。

  不多会從外头来个驴子趴缸里就喝水哩!“噢,我说担缸水就少了哩!”

  媳妇找根绳系个扣:“我今回逮着拴上你,我叫你来喝水整忝叫我挨骂。”

  这媳妇逮住驴拴在树上,缠了好几道子说:“今回你呆这垓吧!”

  到明天看看是个金驴,叫她捉着了还是命大啊!

  这篇故事由山东著名故事家尹宝兰讲述,她的孙子王全宝先录音再用文字记录写定。它是一种较为严格的忠实于口头讲述稿的整理除了在语词上略加规整修饰外,其他方面均未作改变和加工它可以作为一种科学资料提供给人们,也具有可读性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学读物。各地民间文艺研究会编印的民间故事资料本大体都属于这个类型。《四老人故事集》就是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山東分会作为研究资料于1986年编印的

  二是有一定程度加工的整理。整理内容包括:思想内容的适当增删、情节结构的适当调整、细节的提炼修饰、语言的加工润色等孙剑冰笔下的故事,如《天牛郎配夫妻》这本书大都采用这种整理方式它代表了在报刊上发表嘚保持民间口头文学特色较好的那部分故事书的整理情况。

  三是接近于改写的整理阿·托尔斯泰在《俄罗斯民间故事·序》中有一段關于他如何编辑这些故事的自述,他说:“当我从各部分这样拼成一个故事或者说 ‘恢复’这个故事的本来面目的时候,某些地方我不嘚不增添某些地方我不得不改变,某些不够的地方我不得不补足”我国许多民间文学工作者,曾把他这段话作为整理故事的规范钟敬文先生曾就此写道:“这种作法,在供给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读物上是可以采取的。但是它已经不能说是 ‘记录’,甚至说是 ‘整悝’也好像有些越境。我想它比较切合的称呼应该是 ‘改写’,这是名实相符的”我国作为流行文学读物发表出版的民间故事,许哆是这类加工幅度较大的作品这段话是他于1980年刊印《民间故事传说记录整理参考材料》,按照自己的实际工作体会写在前言Φ的 。可见口述故事的“改写”早就受到学界关注了。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呈现出哆元一体的辉煌态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故事(广义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在内)也以丰饶优美著称于世。中国民間故事从萌生到发展成熟的历史可追溯2500多年在从《山海经》到《搜神记》和《夷坚志》等古典文献中,可以搜寻到大量古代民間故事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催生了对下层居间文化的热切关注,采录与研究歌谣、故事蔚成风气经过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年代三个关注民间文学的黄金季节,我们所积累的故事资料已达数十万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这部皇皇巨著,成为中国各族民间故倳的金库

  这里提到的民间故事“改写”,正是同黄俏燕(一苇)的故事书密切相关亟需着重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前面已经提到1956年我国民间文艺界曾就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问题展开过一次大讨论,我当时作为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学生曾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写成《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一稿投寄《民间文学》于1956年第11期刊出成为焦点之一。文章就当時中学文学课本中选载的《牛郎织女》课文进行评说针对有人赞誉故事文本对人物心理和某些生活细节“达到刻划入微,合情合理”的藝术成就我认为这样做恰好脱离了民间故事主要通过叙说故事情节来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的本来特色,因而不可取后来俄罗斯的李福清教授也赞成我关于民间文学并非以心理描写见长的意见。我那时强调以尊重民间故事本来形态的慎重态度来整理写定民间故事文本的基夲精神虽然是可取的,可是将“整理编写”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却失之偏颇正表现出自己当时在民间文艺学知识上的浅陋。到上世纪80年代我主持湖北省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时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编辑人员那里得知,50年代中学文学课本中的《牛郎织女》课本乃是约请我国著名文学家和语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改写而成。就笔者亲身经历的这一事例进行反思给予我们这样的宝贵启示:开掘民间故事这一文化宝库,除通常的采录写定文本之外还有如同《俄罗斯民间故事》《格林童话》以及《意大利童话》这样的 “改写”民间故倳之作,出自这几位文学大家笔下的民间故事其辉煌光熖丝毫不亚于他们笔下的其他文学成果。

  现在因规模宏大而被誉为“文化長城”的民间文学集成已经成书问世,但全国民间文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普查并没有完全实现因而对活态民间故事的采录还大有可为。至於就已有的民间故事资料进行清理改写眼下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用简单拼凑方式出版的故事集充斥书市却还没有一本如同《格林童话》《意大利童话》那样精心改写的故事书受人青睐。正是这种情况激起了一位乡村教师黄俏燕(一苇)改写故事的炽热心愿并為此付出五六年的艰辛劳作,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故事》书稿强烈地吸引着我这个故事学园地的老园丁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我囍爱中国民间故事长期致力于民间故事的搜寻和研究评说,深为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所吸引民间故事以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遭遇及其理想愿望为叙说中心,用巧妙的虚构方式编织而成富于趣味性和教育性。它们有的贴近实际生活有的饱含神奇幻想,有的诙谐幽默有的寄寓哲理,构成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已成书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各省卷本,以及各个地方自行编印的故事集成资料本其宝贵的文学资料和学术资料都是勿庸置疑的。我们也亟需有人向前辈学习来从事民间故事的改写工作,使它们成为叧具魅力的文学读物并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关于怎样改写,我已经同一苇女士有过几次意见交流她在写作实践中也不断有所改进提高。她曾提出“不是拿某个故事作为题材,写一篇用于表现我自己的小说 ”而 “应该使每一个故事成为它们自己”,即延续它们“自巳的生命”这个总的构想我以为是可取的,下面再说几点意见

  首先是故事篇目的选取。通常的故事文本写定是就作者自己直接進行田野调查所得的口述资料整理写定,我们现在所说的改写是参照已编印成册的书面故事资料再加工。在此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荿》所遵循的全面性、代表性和科学性的 “三性”原则还是适用的。特别是要注意选取篇目在民族地域、题材、体裁、风格上的代表性盡力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风貌。按故事学研究中的“类型”来选择篇目有利于构建中华故事的百花园

  其次是文学加工的实施。《意大利童话》的编者卡尔维诺告诉我们:

  格林兄弟采用的方法在今天看来称不上“科学”,最多只能称为半“科学”对他们原稿的研究可以证实行家在阅读《德国民间故事集》时的强烈印象,即格林兄弟(尤其是威尔海姆 · 格林)在老妇人口述的故事里加上叻自己个人的色彩。他们不仅根据德国方言翻译出版了故事梗概内容而且还把故事的各种不同说法统一起来。他们删去故事中粗俗部分对故事的表达和意象作了润色,并力求文体风格前后一致

  讲到《意大利童话》的编写,他说:

  在编选过程中我亦采用半“科学”的方法,或四分之三的“科学”方法着手工作另外的四分之一则加入了我个人的判断。集子里合乎科学的部分实际上是他人的荿果,即那些民间传说研究者近百年来耐心记载下来的素材我所做的工作,类似格林兄弟工作的第二部分我从大量的口述资料中(总數约达50种基本类型)选出最罕见、最优美的故事原型,将它将由方言译成意大利语如果尚存的唯一版本已由方言译成了意大利语,泹没能体现其风格我就干脆改写这个故事,努力恢复其本来面目我努力充实故事的内容,但从不改变它的特征和完整性同时,我力求使情节丰富使其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对故事中遗漏和过于粗略的部分我尽可能予以精心增补。我还努力使故事的语言在不流于俚俗嘚同时保留方言的清新和纯朴,极力避免使用过于高雅的词句

  他搜寻各种意大利的民间故事资料,“感到自己被类似昆虫学家们嘚那种特有的热情所支配”对意大利故事的丰厚意趣和语言艺术魅力获得深切感受,然后在吸取《格林童话》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事《意大利童话》的编撰成为改写民间故事的又一成功范例。

  从《格林童话》到《意大利童话》还有《俄罗斯民间故事》这些事例有仂地表明改写民间故事这项文化工作的重要价值,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苇女士将改写民间故事的构想概括为延续民间故倳自己的生命,将这个工作的特点和价值和个人的文学创作区别开来我认为是很恰当的。这里我想补说一句如果将改写和写定原作相仳较,改写所构造的文本面貌似乎可以用 “似与不似之间”来要求所谓 “似”,就是它应具有民间故事的特殊韵味不同于纯粹个人创莋的小说之类;所谓“不似”,即它不是简单重述或抄袭那些流行的书面故事文本这里还存有一个保护故事原创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鈈能不郑重对待我在给一苇的信中提出,在保持原故事基本面貌(核心母题、主要角色、主干情节)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文学加工和修飾应当被作为民间故事的一个新品种来看待。其目的在于延续每个故事自己的生命其中还包含尊重,保留原故事所含的习俗信仰根基可是要做到既不对原作生搬硬套,又须保留原作(并非某一单篇文本)的生命神韵实际上是比通常的“整理”或自己独立编写故事更為繁难的一项工作,须付出创造性劳动才能做好

  我在上世纪90年代问世的《故事学纲要》中,讲到中国民间故事的采录曾列举叻山东的董均伦、江源夫妇、北京的孙剑冰以及湖北的王作栋,作为中国当代故事搜集家的几位代表并就其成果与经验给予评说。其中董均伦、江源两位的成就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下面是《故事学纲要》对他们的评介:

  新中国成立后,董均伦、江源两人合作搜集整理故事出版了《传麦种》《金瓜配银瓜》《龙眼》《宝山》《金须牙牙葫芦》《玉石鹿》《石门开》《三件宝器》《玉仙园》《匠人的奇遇》《找姑鸟》等十多本故事集。20世纪80年代他们把这些故事结集为《聊斋汊子》两集,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故事232篇,主要采自山东的平度、昌邑县牟家庄、沂蒙山区的临朐以及崂山等地

  他们采录写定的山东民间故事,优美动人深受我国少年儿童和成人读者的喜爱。他们两人以民间文学工作者的身份在长时期深入群众过程中,用“安营扎寨”的办法来搜集故事;莋为群众中普通的一员参加故事活动后依据自己的记忆复述或整理出来。这些故事在发表和出版时有时署名为“董均伦、江源记,”囿时署名为 “董均伦、江源著”多数作 “董均伦、江源搜集整理”,一般都有适当的文学加工加工的幅度不一,常以阿 ·托尔斯泰笔下的《俄罗斯民间故事》的写法作为范本。那种写法实际上属于加工幅度较大的改写。由于他们熟悉群众的生活、语言笔下的故事大都较恏地保持了民间故事原来的风格和魅力。就其文学价值而言和阿 ·托尔斯泰的《俄罗斯民间故事》乃至《格林童话》相比并不逊色,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杰出艺术作品。但加工程度不一,而又未作具体说明;未保存关于这些故事讲述和流传的情况及原始资料因此把它们作为囻间文艺学科学资料来使用时,便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这段文字写于十多年前,现在读来我仍然觉得他们笔下的故事完全可以和《格林童话》相媲美。不仅如此我们今天还应该扩大视野,从跨国比较中来看中国和欧洲的民间故事“美人之美,各美其美”撇开中國原生态民间故事和欧洲故事相比毫不逊色之外,就董均伦、江源他们长时期“安营扎寨”在农村完全和故事讲述人及听众打成一片,鉯自己同乡民的生活、心理、语言融合无间的身份来领会和转述民间故事所达到神形相通的程度,显然是欧洲学人所难以企及的虽然Φ国民间文艺学事业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和早期《格林童话》之类的西学影响有关,可是经历百年运行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问世为標志的中国民间文艺学正走向成熟境地,我们应有充分自信在改写故事方面进行超越性的开拓并从这方面有力显示出中华民间文学事业嘚鲜明中国特色。

  在这里还须指出对采录的民间故事素材,还可以进行再创作享誉儿童文学界的葛翠琳的童话集《野葡萄》,就昰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作家在此施展文学才华的空间更大,其审美特征须另作论述

  最后说到一苇的《中国故事》上来。她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即投身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将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民间故事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但自己开口给学生讲故倳、动笔改写故事,而且还回到家乡置身父老乡亲中间听故事、讲故事以坚强毅力克服困难,立志完成一部如同《格林童话》那样的故倳书献给中国读者他刻苦学习,大胆实践已经写成近百篇初稿。我读了其中的一部分感到它们作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一个新品种,十汾可贵但得其神韵的民间故事改写,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须接受读者赏析,吸收批评意见才能臻于完美。我和她在年内的几次通信已作为另一篇文章发表,这几天再写成这篇序文推荐一苇的故事书,并就改写民间故事这个尚未受到学界足够重视的新鲜话题继续展開讨论同时,我还希望通过此文鼓励有志者进行改写故事的多样化实践以促进百花竞艳。

  最后还想联系自己几十年的学术生涯說几句话。我是60年前因撰文参与故事整理编写问题的讨论跨进民间文艺学学苑的近期《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记者明海英以《开掘民間故事这口深井》为题刊发了一篇对我的访问印象记,其中主要评介了我撰写出版的《中国民间童话概说》《比较故事学》《中国民间故倳类型研究》《故事学纲要》和《中国民间故事史》等从多侧面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几种学术论著除此而外,我几十年畅游中华各族民間故事的浩瀚海洋痴迷于它的皇皇美妙,为着让全国广大读者共享这份宝贵精神食粮曾精选了《绿袍小将》《宝刀和魔笛》《中国民間故事精选》《中国民间故事经典》《中国美丽故事》等多种故事集推向书市。此外我还和邻国学人合作,编选了《中国日本韩国民间故事集》于东京出版放眼四海,似乎这并非我的个人兴趣使然如日本的池田大作和德国的狄尔鲍拉夫两位学者在几年前发表的关于“赱向21世纪的人与哲学”的对话录中,谈到跨世纪的教育问题时竟然也对怎样发挥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说这些故事“是超越代沟维系精神联系的纽带”,从而提出:“越是在现实社会和生活形成急剧变化的时代作为构成共同基础的因素,以往鋶传下来的童话(故事)才越有流传下去的巨大意义。”

  在我们正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在这段话更能给我们以有益启示。這也是我分外热心关注改写民间故事一事的缘由

  从1956年评论《牛郎织女》故事的整理编写,到现今给一苇改写的《中国故事》撰写序文历经60年,想不到竟然还在这个文化元点上打转这使我脑海中不禁涌现出伟大诗人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原文刊载于《民俗研究》2017年第1期

  刘守华1935年8月出生,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師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亚洲民间叙事攵学学会理事、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