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中细腰蜂扎青虫的隐喻的现实操作方法?

《《春末闲谈》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末闲谈》ppt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春 末 闲 谈鲁 迅 回 顾 作 者鲁 迅: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 草杂文集: 南腔北调集华盖集三闲集 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集而已集等。 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敏锐迅速,泼辣犀利。 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说理形象,议论生动。鲁迅杂文的特点 基 础 积 累 果蠃( ) 螟蛉( )

2、、题为“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春末,这番“闲谈” 涉及哪些话题?侧重于谈哪方面?2、分清层次,梳理文章的结构。 无头刑天 造物主的遗憾 外国防民之法圣君的黄金世界E君的发愁细腰蜂捉青虫鲁迅在文中先后谈到的话题1、题为“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春末,这番“闲谈 涉”及哪些话题? 初 读 课 文第一部分(13): 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毒针的神奇功能。第二部分(46): 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第三部分(78): 统治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 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2、分清层次,梳理文章的结构。 细 读 课 文1、作者

3、从细腰蜂捕捉螟蛉这一生物竞争现象入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又揭示了怎样的本质?2、作者是怎样的描述细腰蜂的? 3、她是被写成怎样的形象? 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比喻、拟人修辞。鲁迅学医出生,他从医学的角度为我们形象地揭示了细腰蜂怎样用毒针让小青虫“就范”的。它有着凶残的本性和超常的控制能力,是高高在上,压迫残害弱小的统治者的形象。 细 读 课 文4、开头写细腰蜂与小青虫之间的关系,好象真是在闲谈,阅读课文的4 段,看看作者由细腰蜂与小青虫之间的关

4、系想到了哪两类人?两者区别及彼此联系何在?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君子、治人者、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皇帝、“特殊智识阶级”的留学生。 即:治人者,及统治阶级 治于人者,即被统治阶级。 5、文章为何在写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前,耗费笔墨写细腰蜂 与青虫,两者有何关系? 细腰蜂以麻痹的手段杀死青虫,是残忍而高明的凶手,青虫是受害者。 作者以细腰蜂类比统治者,青虫类比被统治者,指明统治者像细腰蜂一样用麻痹的手段(第四段提到的麻痹术)来统治被统治者,即控制民众思想。 毒针:统治者愚民的手段 细 读 课 文 细 读 课 文6、文中说:统治者“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试描述 其“黄金世界的

5、理想”?黄金世界的理想: 1、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 ; 2、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 3、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 少数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锦衣玉食,作威作 福,而广大人民则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当牛做马。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就是“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孜孜以求的“黄金世界的理想”。 细 读 课 文7、为了达成“黄金世界的理想”,古今中外的“治人 者”“圣贤”都想出了哪些精神“麻痹术”?中国做法: 遗老的圣经贤传法; 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 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 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外国的做法: 、禁止集合; 、防说话控制言论。 细 读 课 文8、文中说“治人者虽然尽

6、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奏效”,列举“不能奏效”的具体体现。“不能奏效”的具体体现: 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 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 。 尼古拉二世”龙御上宾“”覆宗绝祀“。 细 读 课 文9、古代行不通,那现代呢?具体句子: 第五段“但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向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凑效的罢” “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其实也未逸出前贤的范围。”第六段“他那里,可有较好的法子么,可惜,也没有” “可惜没有。所有者,仍不外乎不准集会,不许开口之类,和我们中华并没有什么很不同” “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 是:无法禁止

7、人们的思想”统治者虽极尽全力,但无法控制民众思想。 10、对于统治者不能实现“地位永久稳固,统御也永 久省力,而天下于是乎太平”的结果,作者表达 了怎样的态度?细 读 课 文 对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目的所采用的恶劣手段的无情揭露与辛辣的讽刺。 写 作 背 景 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文题似小,旨意却大。名曰“闲谈”,好似信口而言,实则别具匠心,严密为文。 细 读 课 文

8、11、人们思想无法禁止,所以统治者无法达成“黄金世界 的理想”,实现永久的统御。你想,作为“治人者” 他们会最希望什么? 细 读 课 文12、文末引用了刑天的传说和陶潜的诗,有何作用? 刑天因为反抗,被砍了“能想的头”,却依然活着,且能拿着盾牌和斧头继续战斗。陶潜退隐田园尚有“金刚怒目”似的诗歌来抒发心志。他们不甘心忍受统治阶级的精神奴役和政治压迫,即使“无头也会有猛志”。 作者意在表明,百姓不是“小青虫”! 歌颂被统治者 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也说明即杀戮也禁锢不了人民的思想,统治阶级麻痹术注定要失败 。 本 文 主 旨 作者从细腰蜂捕获青虫这样一个自然界极其平常的小事入笔,由细腰蜂神奇

9、毒针对青虫的麻痹作用闲谈开去,抽茧剥笋,对古今中外统治者奴役人民,想尽一切办法禁锢和麻痹人民的行径,给予了尖锐的批评和无情的嘲讽。 写 作 特 点1、由此及彼,说理形象。2、严密的逻辑性。3、语言精练生动、犀利幽默,极大地 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 结 全 文 春末闲谈这篇文章,一二三自然段是引子,四五六自然段类比得知统治者的各种麻痹术难以奏效,七八自然段很自然地得出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结论。“闲谈”的范围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到现实中“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目的所采用恶劣手段的揭露与辛辣嘲讽,

10、对人民思想和行动上进行反抗的极大期待与赞颂。 “ 闲谈”之中乃是“正说”貌似任意而谈,实则处处针砭时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好 句 赏 析1、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2、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 诙谐幽默封建遗老一般无可奈何3、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 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 仿 词 好 句 赏 析4、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E君的幼稚无知与“我”的老谋深算两相对照,让人忍俊不禁。5、所以仓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于官?刺讽比类6、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 一位主子就可恨了

}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

1.《古城》青铅色的浓雾,卷着黄沙,波涛一般的走。

2.《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张一张眼,口边一动,仿佛有点伤心——他仍然慢慢地闭了眼睛。

4.6第2章 生命的路

1.自然赋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绝不因此回头。

2.一个人死了,在死者自身和他的眷属是悲惨的事,但在一村一镇的人看起来不算什么;就是一省一国一种……

3.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1.我于是也便带了五个疙瘩,出门混饭去了。

2.虫的扑灯,有人说是慕光,有人说是趋炎,有人说是为性欲,

1.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烂漫来。但也竖直了小小的通红的长耳朵,动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疑的神色,大约究竟觉得人地生疏,没有在老家时候的安心了。

2.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毁得太滥了。

3.那小的也捡些草叶吃,然而大的似乎不许他,往往夹口的抢去了,而自己并不吃。孩子们笑得响,那小的终于吃惊了,便跳着钻进洞里去;大的也跟到洞门口,用前脚推着他的孩子的脊梁,推进之后,又爬开泥土来封了洞。

4.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

5. 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地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4.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5.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6.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7.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8.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9.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10.就是凡是人主,也容易变成奴隶,因为他一面既承认可做主人,一面就当然承认可做奴隶,所以威力一坠,就死心塌地,俯首帖耳于新主人之前了。

11.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2.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1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4.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而去了,坐了飞机似的。

15.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16.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

17.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

18.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19.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20.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地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

21.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

22.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23.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24.然而终于也没有眼泪流下;只看见眼前仿佛有火花一闪,我于是坐了起来。

25.我十分高兴,因为始终没有听到一个熟识的声音。否则,或者害得他们伤心;或则要使他们快意;或则要使他们加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这都会使我很抱歉。现在谁也看不见,就是谁也不受影响。好了,总算对得起人了

26.真的猛土,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27.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28.“下等人”——的许多,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因了积久的经验,知道阳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个会,而且这会的本身就是“遥遥茫茫”,于是乎势不得不发生对于阴间的神往。

29.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0.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1.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第40章《自选集》自序

2.现在不过用男作家,女作家来替代了倡优,或捧或骂,算是在文坛上做功夫--《我和“语丝”的始终》

3.不愿意在有权者的刀下,颂扬他的威权,并奚落其敌人来取媚。

4.中国全土必须沟通。倘将来不至于割据,则青年的背着历史而竭力拂去黄埃的中国彩色,我想,首先是这样的。

5.司徒乔:“我的绘画中有一道光束,它最初来自于鲁迅思想。”--《看司徒乔君的画》

6.“在一个最大的社会改变的时代,文学家不能做旁观者!”当时的政客对鲁迅到厦门“无所作为”的评论

7.黄河以北的几省,是黄色和灰色画的,江浙是淡墨和淡绿,厦门是淡红和灰色,广州是深绿和深红。--《在钟楼上-夜记小二》


1.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2.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3.大约我们的生死久已被人们随意处置,认为无足重轻,所以自己也看得随随便便,不像欧洲人那样的认真了。有些外国人说,中国人最怕死。这其实是不确的,——旦自然,每不免模模胡胡的死掉则有之。

4.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

5.凡有谁自杀了,现在是总要受一通强毅的评论家的呵斥,阮玲玉当然也不在例外。然而我想,自杀其实是不很容易,绝没有我们不豫备自杀的人们所渺视的那么轻而易举的。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

6.但是,人的捣鬼,虽胜于天,而实际上本领也有限。

7.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

8.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9.然而爬的人太多,爬得上的太少,失望也会渐渐的侵蚀善良的人心,至少,也会发生跪着的革命。于是爬之外,又发明了撞。

10.背着苦恼的命运,和自然奋斗着,拼命的爬,爬,爬。可是爬的人那么多,而路只有一条,十分拥挤。老实的照着章程规规矩矩的爬,大都是爬不上去的。

11.我一面漫步,一面发出恶笑了,因为我手里拿着一粒石子,恶笑刚敛,就举手一掷,正中了它的鼻梁。

12.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13.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14.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

15.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16.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17.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架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18.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改编《黄鹤楼》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19. “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先生书中出现的一些人名
1.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 本属直系军阀,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倒戈,改所部为国民军,后败退西北,自成势力。1935年晋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48年7月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因轮船失火遇难,终年65岁。
2.段祺瑞: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
(a)丁贤俊认为:“袁世凯称帝中段祺瑞的共和观只不过是既不要皇帝又反对革命党,但他能冲破20年与袁世凯结下的长僚关系和亲密私交,弃官冒死维护共和,毅然反对洪宪帝制,对于一个在忠孝节义封建道德薰陶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来说确实难能可贵。
(b)梁启超曾有一句著名评价,“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c)黄征:“不能笼而统之称他是袁世凯篡夺政权的‘帮凶”
3.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等。24岁时成为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直至1900年去世。
4.谭正壁 (—) 笔名谭雯、桎人、赵璧等。上海嘉定人。在师范读书时就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开始用白话文写作。数十年来,专注于中国文学史和语文学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有影响。
5.顾颉刚(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6.张孟闻(1903年-1993年),浙江宁波人,动物学家、教育家。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动物学系,1936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7.孙伏园(1894年-1966年1月2日),原名福源,字养泉,笔名伏庐、柏生、桐柏、松年等。绍兴人。现代散文作家、著名副刊编辑,在新闻学上有民国“副刊大王”之称 鲁迅先生的学生
8.柔石(1902年9月28日-1931年2月7日),男,本名赵平福,民国时期著名作家、翻译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
9.郑郊字郑郊字牧仲,号南泉,莆田人。系郑茂曾孙、郑泾之子,郑郏之四兄。牧仲,号南泉,莆田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的文章有哪些比较经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