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江浙沪有哪些元器件展值得逛的呀?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70年来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

  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带您一起走遍祖国大地,重温历史、对话未来。

  上海,曾经的“十里洋场”,已崛起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一个个第一,彰显上海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2010世博会绽放上海、C919国产大飞机翱翔天空、上海自贸区的探索和新片区的设立、首届进博会成功举办……一件件激动人心的大事书写上海锐意改革、奋勇向前的气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走入党的诞生地――上海(央广网制图)

  上海,摩登与古老相遇之地。上一刻你从国际化的摩天大厦中走出,下一秒就穿梭在了老洋房、石库门和小弄堂中。新天地的新与旧碰撞结合,老外滩的老与新交织共存,新旧一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当代的繁华。

  如今的上海早不是从前的“老上海”,现代化的城市节奏赋予了这座城市新的名片:“上海速度”“上海高度”“上海深度”。

  上海的每一次突破,都得益于一种全球视野、前沿意识,得益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胸怀、卓越追求。“开放、创新、包容”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品格,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始终不忘向世界寻找标杆、寻求借鉴、获取资源。

  这70年,上海的每一项成就,都缘自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上海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率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宣誓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记者来到上海兴业路76号,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门前。这里是一排两层楼的石库门建筑。站在这里,很容易让人们的思绪穿越到1921年的那个夏夜。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一楼的客厅内召开。现在虽然是正午,但是如此炎热的天气并没有抵挡大家瞻仰参观一大会址的热情。

  来到一大会址入口处,在门口的显示屏上显示着今天截止到目前到馆参观人数,为2679人。在一大会址仅998平方米的展厅内,汇聚了无数党员群众的“初心”。一对从西安赶来的老夫妇携手出现,这次到上海专程来瞻仰一大会址,重温建党历史。还有一些年轻的妈妈也带着孩子来参观展览,孩子们手里拿小红旗认真观展。另外还有不少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基层党组织,带领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杨宇在一大担任讲解员已整整19年,她发现近一年里,首先是观众人数井喷式增长,去年一年,瞻仰参观“党的诞生地”和陈列展的人数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47万。其次她认为,观众瞻仰参观的目的更加明确了,就是“回望初心”。作为一名讲解员,她认为自己并不是在帮助观众简单的完成“景点打卡”,而是通过讲述,增强观众对党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在她看来,正是由于总书记率先垂范,不忘初心,打开了许多人心中那扇“叩问初心”的大门,一大会址在国人心中的份量更重了。

  70年沧海桑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不变。有“天下第一难”之称的旧区改造在上海加速推进;今年,上海聚焦“老小旧远”问题,攻坚民生“小事”,办好民心“大事”。70年间,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从3.9平方米,增加到去年的34平方米;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寥寥数百元增加到去年的6.4余万元……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使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在商务楼宇林立的上海静安区,有这样的旧式里弄。清晨起床,居民睡眼惺忪地拎着马桶走出里弄,直奔“小倒口”。因为种种原因,居民们还没能用上抽水马桶。静安区采取“一户一方案”原则,在居民室内加装“一平方米马桶”或整体卫浴,同步解决好管道排污等问题。

  家住宝山路街道的郑阿姨在这里住了40年了,从前她总是盼着拆迁,而现在她没那么急切了。原本家中的不到2平米的楼梯间被改造成了卫生间,解决了她多年来的大难题。郑阿姨说:“家里有两只痰盂罐。有时候你人不舒服,肚子要拉就不行了,晚上要下来倒了。以前倒马桶,下雨刮风不方便。一天不倒一天就要满掉。现在不要倒了,抽水马桶,手一按咕噜咕噜下去了,方便吧!真的挺好的。”

  居民房间本来就小,如何在小房间里打造属于他们的“一平米”幸福,工程队动足了脑筋,下足了绣花功夫。庄师傅告诉记者:“首先是房子不规则,第二就是面积特别小。针对小的就一户一方案。例如她家小的楼梯间做成了卫生间。还有些人家实在是没地方,就和他们商量,利用他们原来有的小的淋浴房,在里面做一个马桶。慢慢和他们沟通,因地制宜嘛!”

  看似“一平米”空间的背后,是政府部门的决心和智慧,也让老百姓如释重负。静安区区长于勇表示,静安区力争在今年年底完成苏州河以南地区无卫生设施改造工作,到2020年底全部完成改造。

  去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大半年过去了,垃圾分类这件新潮的事情,上海搞得怎么样了?

  今年5月,央广记者在上海虹口区嘉兴路街道蹲点调研采访了半个月,用声音记录了居民、居委会、物业各方的努力,也体现了上海搞好垃圾分类的信心和决心。

  5月20日,清晨5点,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爱家豪庭小区,保洁员逐层将原本放在楼梯间的垃圾桶运送下楼。撤桶前,每层楼的楼梯间配置一个垃圾桶,干湿垃圾都往里面投放,由物业逐层收取。现在居民需要把垃圾在规定时间扔到指定地点。

  能否把垃圾分类做好,物业经理唐静心里也没底,她调侃地说:“从今天开始桶全部撤掉,我准备去把变形金刚买一套,穿好了出来。”

  居委会希望撤掉所有楼层桶,撤桶并点,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撤桶以后,扔垃圾只能在每天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垃圾投放,要分门别类。晚上6点,垃圾箱房准时开放,蓝、红、棕、黑四色垃圾桶依次摆放。看到业主拎着垃圾袋走来,志愿者迎上前,一边说“谢谢侬配合”,一边查看袋中垃圾是否分类正确。实际操作中,小区延长了投放点的开放时间。年龄大或者不方便下楼的居民,小区也会让志愿者定期上门。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从上世纪90年代,上海从单独收集废玻璃、废电池开始,2000年,正式提出垃圾分类的概念,到2010年世博会之后,分类方法和现在逐步接近。分类方法的一路演变,和上海垃圾末端处置技术的不断调整提升相关。

  到明年年底,上海要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源头和关键正是必须贯彻垃圾分类。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狄梁说:“对楼道撤桶还是不撤桶当时我们有分歧。通过每个小区独特的方法来符合我们垃圾分类要求。”

上海西岸(央广网记者 周洪 摄)

  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潮涨潮落,孕育和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繁荣。2017年底,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全部贯通,曾经的工业码头转变为以公共空间为主的市民江岸,曾经的断点变成亮点、曾经的堵点变成景点,真正做到了“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随着上海滨江贯通工程的实施,这里正以全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许多热门影视作品也曾在这里取景拍摄,成为上海潮流时尚新地标。

  记者身处徐汇滨江,左前方就是卢浦大桥。吹着江风,听着汽笛声声。在黄浦江边跑步是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呢!如果一早或者傍晚过来,会看到很多的市民在健身步道上跑步锻炼。每年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一半的路段就在这里。除了这些,在这个区段里有太多值得去阅读去感受的亮点。

  记者面前有两座硕大无比的橙色塔吊,这两座塔吊原属上海的煤炭码头,如今,它们矗立在江边,给城市留下了一段工业记忆。世博会以后,徐汇滨江迎来了华丽转身的契机,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西岸”,在新十年,西岸对标巴黎左岸、伦敦南岸等世界知名滨水区域。到明年,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将建成拥有20余座文化场馆、6座剧场、超过1万个观演座位的亚洲最大规模剧场群落,成为全球公共文化设施聚集度最高、品质最佳的地区之一。我们中央广电总台长三角总部、上海总站就在西岸。除了文艺范,这里还有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硬科技,这一片水岸将真正成为“新外滩”。

  浦江沿线贯通以后,除了徐汇西岸,杨浦滨江,虹口滨江,黄浦滨江之外,还有浦东滨江。散步、发呆、遛娃、自拍、发朋友圈,你想要的都在这里。继黄浦江之后,上海市力争到明年苏州河42公里岸线的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开放。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老百姓家中的“一平米的幸福”在这些公共空间里得到了延伸,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现在,走在江边,微风习习,在江的对岸,是浦东的前滩,而这里未来将再造一个陆家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7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上海”过程中的创造性探索,不仅在上海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指导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今天的上海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70年来,上海之于全国的地位和意义可以说从未改变。新时代,风起云涌、奋楫者先。今天的上海,肩负着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的光荣使命,也面临着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责任。

  1990年,随着开发开放一声号角,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地标。“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今天的浦东,正由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走向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一项项改革措施从这里复制推广到全国。东海之滨的改革热土上,推动改革巨轮破浪前行的强劲风帆正在张开。

  今天,一项项改革举措从上海走向全国,上海正全力落实好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国际人才港,记者看到总部位于上海的创新医药公司药明康德的工作人员倪闻捷正在为新入职的员工办理落户手续。他表示,与过去相比,如今在办理人才引进、落户、工作签证时不仅效率大大提升,服务体验更是令人赞叹。他说“由于这种体验、这种效率、这种服务,让更多的这些在犹豫是不是来中国工作,是不是来上海工作的人才顾虑减少了。像我们企业和他们洽谈的时候,他们会比以往更愿意接受我们的邀请。”

  随着今年7月上海在全国超大城市中首创向浦东新区下放户籍审批权,浦东在人才的引进、服务等方面空间愈加灵活。30年前还是阡陌农田的浦东,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人才的汇聚地。数据显示,浦东新区每年引进的人才量占全市的30%左右,上海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综合服务环境。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余成斌说:“人才是第一资源,上海历来高度重视吸引和培养人才,打造人才在上海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1990年4月18号,党中央做出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同年,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外高桥保税区成立。短短29年,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在曾经的阡陌农田拔地而起。今年六月,上海又再次出台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意见,而陆家嘴如今早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外高桥也成为了全国经济总量最大的保税区。

  29年来,浦东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当时的60亿到如今的超过1万亿,财政总收入从当年的10亿元到超过4000亿元。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浦东的开发开放给上海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赵启正表示,上海当时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因为上海城市改造刻不容缓,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上海人的精神面貌急需重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浦东开发开放所以是深得人心。

  从浦东开发开放到自贸区新片区的出炉;从上交所的成立到科创板的开板;从世博会的举办到进博会的盛况空前;从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70年来,上海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扎实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何建华认为,三大任务和一大平台的成功实施,将焕发上海作为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的一个城市能级和提升它的竞争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的经济竞争。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上海这座城市所蕴含的城市能级,它巨大的发展潜力无疑将会更大的被释放出来,来更大的发挥上海的作用。

科创板开板(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两年前,首架国产C919大型客机腾空而起;2周前,中国商飞公司完成了第四架C919客机的试飞。大型LNG船、“雪龙2号”科考船……每一个高科技精品都是上海创新突破的新名片。国际首个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原创新药完成临床试验;克隆猴“中中”“华华”顺利诞生;国际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率先建立千米级高温超导带材应用示范项目……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向着自主创新的神秘领地,纵横驰骋。

  当前,上海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热潮。创新精神催生了江浙沪乃至全国“相亲界”的一个专有名词――“张江男”。张江在哪?人才为什么都来张江?

  张江高科技园区,被誉为中国硅谷。它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南部,2011年,国务院批复支持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被赋予了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使命。上海张江,正加快向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挺进。

  今年5月,位于上海浦东张江科学城的微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实验室正式开始运营,它是微软亚太首家、全球第三家、也是最大的一个实验室。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洪小文表示:“我们很希望和上海携手合作,能够把这个平台打造得更好。我觉得上海一直都是改革开放的先锋,上海各个阶层的领导、包括上海的这些合作伙伴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也都很早。”

  创新是全球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而高水平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集聚是重要一环。今年6月,ABB投资1.5亿美元建设的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机器人工厂在上海康桥动工;今年年初,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上海临港开工;今年5月,“普强全球总部”在上海揭牌,成为首个落户上海的跨国药企全球总部……

  ABB中国高级副总裁李刚表示,中国巨大的市场、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是吸引他们加大力度布局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心地带的张江科学城,目前更是聚集着5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的张江人工智能岛从IBM研发总部、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等跨国企业巨头,到云从科技、小蚁科技等“独角兽”企业,都在这里。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说:“我们还引进了同济的上海的AI科学中心,这个岛是产学研用集为一体的生态的岛。将来我们希望IBM的高管、微软的工程师、孵化器当中的一些创业者,他们能够一起走到这块草坪上,共同地交流。”

  经过多年努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基础、重大布局和政策体系等初步确立。去年,上海城市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1年的13.3件提高到2018年的47.5件。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表示,上海要有更高质量的GDP,就要有更厚的创新“浓度”:“上海要建设科创中心,我们特别希望在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当中,既有大装置和大科学计划,也有像双创这样遍地开花,大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创新企业。”

国产C919大型客机(央广网记者 王渝新 摄)

  对于“上海制造”,想必稍稍上点年纪的听众心里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海鸥老相机、红心电熨斗、上海牌手表,这些都见证了“上海制造”的荣光。进入新时代,上海不仅要传承产业的优秀基因,更要按照改革开放再出发、构筑城市发展战略优势的新要求,为上海制造增加新内涵、注入新活力。

  去年,上海全力打造“上海制造”品牌,针对产业、人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缝纫机里的纺织技术,到最耐开的桑塔纳,再到国产大飞机,把“制造”融入基因里的上海,正在实现从1.0版到2.0版再到如今3.0版的“三级跳”。

  1978年12月23号,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宝钢工程就打下了第一根桩。1985年9月15号,宝钢一号高炉――中国最大的4063立方米高炉一举点火成功。1998年底,由宝钢自筹资金建设的三期工程基本建成。至此,宝钢可以说是已经建成一个宝钢,上交了一个宝钢,又新建了一个宝钢。

  2016年下半年,宝钢与武钢宣布联合重组方案。宝武合并,虽说是做“加法”,但其入手处却是做“减法”。中国宝武集团董事长陈德荣说,坚持“企业不消灭亏损,就消灭亏损企业”的原则,持续化解和压减过剩钢铁产能。

  在创新的引领下,2017年,宝钢的汽车用钢板年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首次进入世界前三。取向电工钢年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产量规模世界第一,完全满足我国输配电行业的全部需求。经过一次次浴火重生,经历了一次次做大做强,今天的宝钢是什么样子呢?

  记者来到宝钢股份冷轧厂热镀锌智能车间,可是黑漆漆一片什么也看不到。拜托工作人员打开参观灯,定神一看,这里挂着一个牌子,写着“黑灯车间”四个大字。

  原来“黑灯车间”可以24小时不开灯作业,这可彻底颠覆了钢铁厂傻大粗黑的印象。偌大的车间里,无人行车穿行其中,捞渣、拆捆、贴标,这些曾经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岗位,如今被机器人彻底取代。两条生产线和六个操作室现在合并为一个,操作人员像打游戏一样对着屏幕就能完成操作。在改造完成后,这个分厂的用工下降近两成,产能反而提高了一成。而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入挖掘,算法持续迭代,产能后续仍有提升空间。

  “黑灯工厂”映射中国钢铁行业智慧制造之光。宝钢股份作为中国宝武“一基五元”的核心单位,作为国内钢铁行业的领头羊,智慧制造奠定了世界钢铁业“领跑者”的根基。在车间入口处的面板上,写满了宝钢人对钢铁行业未来的寄语,其中“少人、无人、匠人”体现了宝钢人的职业发展和追求,而由宝武集团董事长陈德荣提出的“有钱、有闲、有趣”则说出了宝钢人甚至全体钢铁人的未来生活憧憬。

  作为中国钢铁工业乃至中国制造发展壮大、从追赶、跟跑到领跑的缩影,宝武集团宝山基地已经在智慧制造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今年,“上海制造”正马不停蹄向三年行动计划冲刺,一批产业项目陆续落地。上海有强大的产业基础优势,也有配置国内外资源、科创和人才优势,有能力实现建成全球卓越制造基地的总目标。正如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所说:“上海应该着力在攻克一批关键的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的技术,要打造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也要塑造上海过硬的产品品质和质量,彰显‘上海制造’的美誉度,让‘上海制造’能够代表国家的形象、实力和水平,继续勇立潮头”。

  上海,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何建华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采访时,也所见略同:“上海从1843年开埠以后,就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个工商业的城市,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时代,他就是我们共和国的一个重要的制造基地。那时候上海制造名扬海内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浦东宣布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像浦东原来是一片农田,现在已经是世界关注的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这一系列都是上海履行国家使命,在中央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之下,由上海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锐意改革创新,付出艰辛的劳动所取得的一个辉煌的成就。这种成就的取得标志着上海这座城市作为一座有革命传统的城市,这种责任担当,使上海在各方面都先行先试,履行国家的使命,发挥很大功能。所以使上海这座城市不断的在各个时点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代表了中国的形象。”

  说到喜欢上海的理由,大家经常会提到,上海是一个文化汇聚交融的地方,喜欢上海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或者索性就细化到“法式大餐是我的爱,但是浓油赤酱就是我的命”。

  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他们的“最上海”。当然咱也不能光吃,说完菜香,接下来就说说书香。每年8月,上海乃至全国的读书人都会期盼着一个节日――上海书展。

  记者在今年上海书展的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看到,昨天刚刚开幕的书展今天迎来了大批的客流。尽管天气很热,尽管需要自己花钱买票,但是依然挡不住书迷们的热情,在会场门口的各种降温设施下,排着长队等待入场。

  在主会场之外,上海全市各处还设立了超过100个书展分会场;今年上海书展还借力一批全国性品牌连锁特色实体书店,第一次走出上海,在长三角城市和国内其他城市开设了50个分会场。

  从2004年创办以来,上海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不断创新,从当初的区域性书展,目前已然成长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和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平台。

  回顾上海书展16年历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表示:“上海书展可以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因素是上海的阅读氛围。”事实上,如果图书是上海书展上的第一个主角,那么阅读活动就是第二个主角。书展期间,将迎来首发新书500种,而超过千场的各项阅读活动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为书迷们带来了一场饕餮的文化盛宴。

  诞生16年来,从推动文化发展到打响文化品牌,上海书展以首发新书机制和不断加强阅读推广的方式,激活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核心活力,不断提升着“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

  有专家曾这样评价:“上海作为比较早、有规模地受到‘西风东渐’影响的城市,这些年来一直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阵地。继续担负起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强大的中转功能,是历史和国家赋予上海的重任。

  如今,上海的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已经成为了上海的城市名片。正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一样,“上海文化”这块金字招牌,也正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上海,曾是中国著名的“南方戏码头”,如今正在成为文化“源头”。“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去年底正式命名以来,全球优秀制作人、导演纷至沓来,成为沪上最具标志性的演艺集聚区,不少优秀剧目从这里首演后成功走向全国。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希望在“演艺大世界”的整体的框架之下盘活整个演艺资源,另外一方面更希望能整合更多的推广和宣传资源,能够把演出和旅游、金融、商业、教育全部打通,这样将惠及整个社会。

  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中唯一的中国电影节,每年六月份,都会有几百部影片在上海集中展映,世界首映,给全世界影迷带来了一场饕餮的“光影文化盛宴”。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说:“上海也是全国大概为数不多的,每周都有国际影展的一个城市。那么这几年来上海的电影观影活动除了电影节之外,它还有一个现象,吸引长三角,吸引全国各地的观众,就是为了看电影的目的来上海。”

  2018年上海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约12.9%,已经跻身上海八大重点产业之一。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认为,集聚年轻人,集聚创新的要素、创新的机构、创新的企业和创新的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上海电影节(央广网发 上海国际影视节组委会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上海将更加注重“文化+”的跨界融合发展。到2035年,上海将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今年11月将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我国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习近平主席指出,这是个大平台,今后要年年办下去。这不是一般性的会展,而是我们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欢迎各国朋友来华参加。

  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作为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首届进博会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首届进博会交易采购成果丰硕,1178家参展商、2462家采购商进行了多轮现场“一对一”洽谈,成交额达578.3亿美元。今天,第二届进博会进入倒计时81天。目前,企业商业展招展工作基本结束。

  商务部副部长、进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王炳南告诉记者:“展览面积两次扩大,增至30多万平方米,仍然是‘一展难求’。新设消费品新品专区,增加养老等题材,增设室外展区,新增室外汽车‘无人驾驶’活动区。签约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过250家,首发的新产品、新技术预计也将超过首届。”

  从“卖全球”到“买全球”,进博会在给国内消费者更多选择的同时,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的“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也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实惠。国家会展中心旁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在首届进博会闭幕后不久便正式开港。不少进口商品原来只能通过代购,看看图片来购买。现在,消费者可以实地触摸到商品,感受到“价真货实”。

  市民唐小姐表示:“之前想要买一些海外的商品,可能只能通过一些电商,朋友代购这些方式来买。现在在这还挺方便的,我可以真真切切的去辨别商品。”

  在贸易馆内的“阿根廷进口馆”,体现阿根廷人文风貌的特色产品琳琅满目,阿根廷驻沪总领馆领事罗艾缇告诉记者,阿根廷将继续依托进博会的平台,向世界推介牛肉、红虾、葡萄酒、果酱、咖啡等品种繁多的本国产品:“我们参加首届进博会的时候,企业展是350平,今年增长到了600平。而且我们大约有60家企业已经确认会参加第二届进博会了,所以我们领馆也加大了工作量,希望能够在第二届进博会上达到更好的效益和效果。”

  截至今年6月底,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已经吸引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客商入驻,其中包括首届进博会参展同款商品300种,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品700种。把6天的精彩,变成365天的常态,让进博会“永不落幕”。这既为中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打造新引擎,又将为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打造新平台、创造新机遇。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还宣布,将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实际上,上海自贸试验区自2013年设立之日起,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重要指示,一批批制度创新的“良种”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播撒。

  统计至去年年底,上海自贸区已有127个创新事项在全国全市复制推广。而就在本月初,承载着更高一层对外开放使命的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到2025年,新片区将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

  8月6日正式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显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新片区先行启动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等区域,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

  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表示: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实现新片区与境外之间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地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表示,增设新片区不是简单的原有自贸试验区扩区,也不是简单的现有政策平移,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上海已经把总体方案各项任务举措细化为三大类78项安排。

  陈寅说:“上海制定的新片区特殊支持政策,很多政策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比如说,赋予了新片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又比如,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上,我们一共提出了12条政策,包括人才“居转户”年限从原来的7年缩短到5年,核心人才进一步缩短到3年。另外,在资金方面,上海将设立新片区专项发展资金,5年出资总规模不少于1000亿。”

“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品格(央广网发 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供图)

  70年,天翻地覆慨而慷。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更是一种彪炳历史的精神。70年沧桑巨变,上海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今天,我们整装再出发: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努力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的任务要求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扩大“开放”,以敢为人先的精神锐意“创新”,以融通共赢的生态展示“包容”,让上海在全球版图中展现更多的“高光时刻”。

}

重要说明:活动当天没报名也可以直接现场签到,也可以随时空降!!!

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巡到江浙沪。

知名电子雾化新媒体蓝洞新消费主办的电子雾化城市巡展第五站将于4月8日在浙江城中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全国40家知名电子雾化品牌都将齐聚杭州,与江浙沪的店主和用户进行面对面洽谈。

此前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次电子雾化展,包括成都站、长沙站、西安站,多品牌签约颇丰,取得了牛年巡展开门红。

2021年注定是线下开店爆发的一年,目前疫情已经得到全面控制,比起去年下半年才开始恢复,今年几乎不受影响。

快人一步洞悉开店先机,就在杭州电子烟巡展!

强力扶持正规品牌,规范行业健康发展,这是蓝洞和所有正规品牌的共识。
本次巡展将有40家正规电子雾化品牌参展,各家将携带最新产品与最优惠补贴政策到场。
各位逛展的朋友大可放心,蓝洞举办的电子雾化巡展拒绝任何通配山寨进场,完全可以放心逛展,体验和洽谈。
我们坚信,扶持正规品牌方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长久之道,蓝洞绝不会因五斗米为通配站台,更不会有通配冠名,也不会帮助通配收割正规品牌。
如果你只是听说过某品牌,以往又没有机会去接触如此大量的品牌,本次巡展是个非常好的机会,你可以一站式看尽目前主流产品。
如果你对线下开店感兴趣,以往只能通过网络、微信了解品牌和行业的皮毛信息,对品牌特点并不了解,各家都在本次巡展派出了精英人员,你可以和他们进行一对一沟通。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只有自己见了品牌,只有自己体验了产品,你对代理谁家产品才更有直观感受。
如果你已经是代理商了,更应该前往现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竞品才能更好选择品牌代理。啥竞争不竞争的,去了都是朋友。
如果你对开店不感兴趣,对产品也不敢兴趣,但你周末很可能去酒店旁边的商圈逛街吧,逛累了来展会领份伴手礼也不错呢。
如果是双人或者多人结伴前往逛展,我们还有额外红包惊喜现场安排。
逛展地点:杭州城中香格里拉大酒店。
巡展时间:4月8日上午9点——下午17点。
如何逛展:提前扫码报名。
禁忌事项:未成年人恕不接待。
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咨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21年浦江水晶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