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的交界地方属于哪里?

?望东方周刊:探访中印边境真相 


  ?望东方周刊消息(记者孙春龙、邹陈东/西藏亚东报道):

  美国《商业周刊》最近一期的封面故事讨论了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崛起,指出两国的幅员和动力足以让它们改变21世纪全球经济,其规模和影响只有19世纪美国经济的发展可以比拟。

  报道指出,中国和印度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平均达到9.5个百分点,而印度也有6个百分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和印度的经济仍能达到7%到8%的增长率。

  除了发生战争或是巨大灾变,经济学家预期,印度在30年内会追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而中国在本世纪中即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两个国家的生产将占全球生产的一半,世界形成中、印、美三足鼎立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曾经发生过边境冲突的国家,能否和睦相处,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会很大,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两国边境遗留问题的解决。

  《?望东方周刊》最近派出记者,到中印边境作了实地采访。

  中印边境的乃堆拉山口距离拉萨有700公里左右的路程。

  先是在西藏自治区公安厅边防局办理进入亚东县的边防证,需要有西藏当地县级以上单位的介绍信。到达亚东县后,要到乃堆拉山口,还需在当地驻军处办理通行证。

  从亚东县城顺着河谷行车约20分钟,车子开始上山。山脚下的河道边有一块较为宽阔的平地,据说就是将来的仁青岗边贸市场。从葱郁的原始森林到遍野的高寒杜娟,一路景色的变化显示着海拔的急骤上升。

  到达乃堆拉山口时正是中午,一下车,就听到不远处传来一片爽朗的笑声。隔着两根铁丝网,中印两国的士兵正在用不流利的对方语言夹杂着手势聊天。

  “我们的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聊天,对方有节日到来时还互相祝贺。”守候在这里的中国军人朱林告诉《?望东方周刊》。朱林是副连长。

  刚刚还和朱林聊天的一位印度兵见到记者,很友好地用英语打招呼。这位印度兵在和《?望东方周刊》记者的交谈中称,他们很关注中国领导人访问印度,希望“中印友好”。印度兵的服装上绣着他的名字:Ashok Kumar,译成中文就是阿什克.库马。朱林称,这位印度兵的军衔是三级委任军官。

  据了解,自从1993年和1996年,两国政府签署有关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的两个协定后,中印边界一直很平静。两军已形成了在对方重大节日到来之际彼此祝贺的习惯。

  印度兵阿什克和《?望东方周刊》记者熟识后,指着记者背的包说想交换一些中国的物品。记者将早已准备好的两包香烟给他,他则给了50卢比(约合人民币10元)。拿着中国香烟,阿什克显得很高兴,说如果以后口岸开放了,他买中国货就更方便了。

  为了表示友好,记者将近期出版的一期《?望东方周刊》送给阿什克,阿什克虽然不识汉字,但杂志上的照片让他很感兴趣。他不仅认出了阿罗约,还认出了香港新特首曾荫权。

  8月16日,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和印度这些年在军事领域加强相互信任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双方友好交往频繁。中国已邀请印度派高级别观察员观摩中国和俄罗斯的联合军事演习。

  “风雪最大的地方”

  朱林带领《?望东方周刊》记者参观了一个哨所。这个被称为“西南第一哨”的乃堆拉哨所工事,像一颗钉子牢牢地“钉”在乃堆拉山口。乃堆拉,藏语的意思是“风雪最大的地方”。哨所的门口有一副对联,“冬居水晶宫,夏住水帘洞”,横批是“乐在其中”。

  据介绍,这里每年有大半时间大雪封山,新鲜的蔬菜很难运上来,到了冬季,战士们的头发指甲盖都会脱落。但是,“和以前相比,现在的条件已经改善多了,哨所已经可以看到电视。”朱林说。

  据西藏军区的领导介绍,近年来,国家拨出大笔专项经费用于驻藏部队的基本建设,官兵的住房吃水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高海拔地区无土栽培技术和反季节栽种蔬菜技术也取得了成功。“为了‘消化’夏季吃不了的蔬菜,西藏边防驻军甚至连泡菜坛子都给每个边防连准备了。”

  虽然中印边境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可是毕竟是武装部队,双方的战备意识并没有松懈。今年早些时候,《?望东方周刊》记者也前来采访,立即引起了印度兵的注意,印方的指挥官辛格少校很快赶到。

  中国士兵也保持着同样的警觉,记者离开时,数码相机受到严格检查,凡是出现中方工事的照片被要求全部删去。

  两军现代化步伐都很快

  在乃堆拉山口,《?望东方周刊》发现,印军的住所是一个很大的红木房子,条件很好。印度一方的双车道柏油公路已修至边境线附近百余米的地方。

  据了解,印度在我边境当面已基本形成了以铁路、公路、空中运输相结合的立体运输体系,距离边境最近的铁路只有40公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都加快了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的步伐,印度的国防力量也与时俱进。而中国军队在边防建设上有不少改善。

  边防巡逻对于西藏官兵来说是最为艰苦的,有多名官兵在巡逻中牺牲,在《?望东方周刊》来采访时,就有一名18岁的战士古怒在巡逻途中为救战友而献出生命。

  “西藏的边防巡逻已经步入‘电子时代’。”西藏边防部队的同志介绍说。在军区的指挥中心,《?望东方周刊》发现,通过这里的电视监控系统,主要边境一线的情况一目了然。一位士兵告诉《?望东方周刊》:“你给了印度兵两包香烟,我们都看到了。”

  据指挥中心的士兵介绍,边境线上的巡逻分队将现场实况及请示事项等输入“边防管理系统”,不到一支烟的功夫,指挥自动化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就生成几条处置建议,“数字通信、电脑辅助等使边防管理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西藏边防部队的同志介绍说,许多边防道路也由过去的人行道、马行道拓宽成车行道,专门针对西藏道路条件研制的边防巡逻车目前已配发给了边防部队使用。

  西藏军区还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吸引计算机、通信、运输、维修等方面的人才到部队,从1998年开始,西藏军区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书,与20个省区市的50多所高校保持了长期联系,每年都组织专门力量到地方高校考核接收应届毕业生,“目前,西藏军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占到70%以上。”

  近距离接触中国首支山地部队

  一只老鼠从旁边跑过,只听一位上等兵一声“看刀”,就见匕首划出一道寒光正中鼠肚;一位下士一支烟功夫就从附近的湖泊里抓到了10多条鱼回来,每只鱼头都扎了一颗铁钉;做饭的时候没有火柴,班长拿着冰块对朝着太阳,将反射的光对准石灶里的芨芨草,不多时,一缕蓝烟升起……

  这是《?望东方周刊》在西藏某地亲眼看到的景象。这,便是中国的首支山地部队。

  西藏军区的同志介绍说,山地部队是指士兵配有专门的山地装备,通过专门训练并用于执行山地作战任务的部队,“印度一直编有山地部队,目前编有八个山地师共10万多人。”

  据介绍,中国这支山地部队组建于1985年12月。在1984年中国百万大裁军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提出建议,应该在西南战区组建一支现代化的山地部队,很快,“山地步兵旅组建方案”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批准。

  雪山、峡谷、密林、戈壁,6月飞雪、10月冰封,年平均气温0℃以下,平均海拔4000米,这是山地部队生活和训练的地方。“毒蛇、野蜂、蚂蟥等到处都是。”山地部队的一位同志告诉《?望东方周刊》,“还有能钻进军用蚊帐的细虫蚊,会吐白色毒汁的红屁股蚂蚁,脸盆大小的孟加拉虎脚印也随处可见。”

  山地部队的同志称,恶劣的野战环境,使战士们在战胜死亡的威胁中探索了成套的生存术。

  据称,这支山地部队从海拔3000米的山脚冲向海拔4800多米的峰巅,一个连,来去只要三个半小时,而印军和美军在海拔2000米高地爬山,每小时最快也只在400米左右。“美国军事研究专家专门对我们进行过研究。”山地部队的同志说。

  “山地部队在保卫西藏边境的安全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边境一旦发生战事,山地部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投入战斗。”西藏军区的同志说。

  但记者看到、感到和听到的,却是在中印两国边境地区上出现了一派平静和祥和的气氛,两国的边防部队频繁开展各种交往和交流活动,例如共同举办庆祝两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和体育友谊比赛等。

  复杂的中印边境问题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所长阿旺次仁正在承担外交部的一个关于中印边境问题的课题报告。

  据介绍,中印边境目前有争议地区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中印边境的东段实控线大致和“麦克马洪线”差不多,印度多年前就在这段印方实控区设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并且陆续向该地区迁入了700多万人。相比起来,中印边境中段的问题最少,中印双方几年前就交换了实控区地图,边境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

  西段边境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南端和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的交界处直到喀喇昆仑山口,边界线长约600公里。

  据称,西段边境地区有从新疆叶城到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镇的新藏公路,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公路,有1000多公里修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西藏阿里地区所需的很多物资是从这条1957年建成通车的公路运输进去的,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也非常重大。

  “东段目前由印度实际控制,森林和水利资源很丰富,森林资源占到了西藏的40%。”阿旺次仁说,“更为重要的是,东段的达旺地区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故乡。”

  “中印边境问题有很复杂的历史原因。”阿旺次仁说,“中印历史上的习惯边界基本上就是喜马拉雅山南麓,基本没有什么争议。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印政府不断实施侵占西藏的阴谋,给今天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祸根。”

  “中印两国正在实践着一种超越边境问题发展两国关系的模式。”阿旺次仁分析说。

}

  中印62年边界战争前,中印领土争端涉及两块土地,一块是大家都知道的藏南麦克马洪线附近,另一块是位于新疆和印控克什米尔接壤的阿克塞钦地区。两块地方有接尽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毛主席战前开会所说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小学课本里写着哪,连小娃娃都知道,不能到了我毛某人的手里就成了930万平方公里,凭空少了30万平方公里,你们不能让我背着卖国贼的罪名去见祖先”。

  我们真是象有些人说的那样赢了战争丢了土地吗?如果那样的话,为什么至今印度感到屈辱?把中国视做最大威胁。我来告诉大家真相吧。

  一、东线西藏麦克马红线附近

  这里的战争是在自西向东的三点进行:亚东、达旺、下察偶

  历史上,中、印在这里从来都没有进行过边界划分,是一笔糊涂帐,我国声称拥有的邦迪拉、德让宗等地,虽然有藏民居住,在历史上我们从来没有拥有过,也没有在那里设过**机关。(据说西藏**几百年前在这里收过税)外交争端涉及9万平方公里,但双方打仗争夺的地方是不到4万平方公里不毛之地,如果按麦线的划分,我们的边境除达旺一带外,包括亚东等地都要给印度,印度的领土主张实际到了我们西藏的错那县这里。我们能答应吗?亚东、下察偶等地我们始终牢牢把握着。至于很多人说的水草丰美之地,是印度的提斯谱儿这块地方,那里几千年来始终是印度控制的地方,你能说那是我们的地方吗?我们所说的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实际是一种策略,是为了在谈判中增加筹码而已,是人们打官司常用的手段。实际上,很多地方,属不属于我们,我们自己也不知道。62年战争后,我们只是在主战场达旺一带后撤了,撤到了战前实际控制线。但我们的边防哨所实际是朝印度方面挺进不少,其他地方基本没后撤。

  达旺至下察偶一带,最多3万平方公里,谁要是感兴趣可以自己拿某些喊着丢失土地的人提供的地图,用比例尺去算一下,看看有多少。这里是喜马拉雅山的南山坡,的确是不毛之地。

  亚东在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处,号称“西藏的江南”,是我们的传统领地,我们并没有丢掉这里,现在是一个西藏的一个县,有解放军驻扎。这里靠近锡金,我们所声称的9万平方公里,也包括锡金在内,因为锡金曾经归西藏管过,锡金属于我们吗?我们自己也不清楚。但我们至今不承认锡金是印度的,而把它当作一个独立国家。

  二、西线新疆阿克赛钦地区附近

  这块地方现分别属于新疆和西藏,边界离新德里400公里左右,斑公湖一带战前印度有驻军,是不是印度固有领土,我也不清楚,现在被我们占领着。印度在这里丢得领土最多。

  这里的土地争端涉及土地面积约为21万平方公里,印度声称是30 万,历史上曾经是属于印度的克什米尔,至于是怎么落到我们手里的,我没看到过有关资料。这里比较荒凉,但我们在这里取得的实地是最多的。原本在这里打仗是策应东线的主战场的,是个威胁新德里的战略,据说是刘伯诚元帅的主意。印度在这里并没有怎么挑起事端。

  这里也是现在领土谈判分歧最大得地方。今天,印度人说克什米尔是印、巴、中三国占领就是这个原因。印度当年是既要这块地方,也要让我们让出藏南的亚东、达旺、下察偶等地,我们当年作战,是两线作战,都胜利了,在藏南达旺那里是主战场。

  在中印双方的领土争端里,涉及约30万平方公里,我们占着26万左右,印度在战争中没有达到他们的主张边界,而且还丢了一些战前还控制的土地,这是他们一直感到屈辱的原因。这场战争后,双方领土实际控制和战前变化很大,我们除在达旺一带的不毛之地撤回到了战前实际控制线,其他都向印度方面扩张了。

}

中印边界由于没有正式勘界,没有确切的长度,通常我们说是1700多公里(但这是传统习惯线的大约长度)。
通常我们说中印边界分为东、中、西三段。即:东段(藏南段)、中段、西段(阿克赛钦、巴里加斯段)。这三段都有边界争议。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美丽的“藏南”在东经92度至97度之间的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地形复杂,海拔从5000m到150m。是一块面积巨大得相当于浙江省而又富饶的地域风水宝地。西藏的“江南”之称!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降雨量大,终年温暖湿润,水热条件优越。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位于该地区墨脱县南部边境的巴昔卡镇平均年降水量高达4500mm,是中国陆地上降雨量最多的地方之一,曾长期被中国大陆官方教科书中称作“中国雨都”。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土壤肥沃。
  水力资源极其丰富,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卡门河、西巴霞曲(苏班西里河)、丹巴曲、察隅河等,是中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即位于该地区。藏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中国三大林区之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南”领土9万平方公里领土,全部被印度占领。中印实际控制线就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印度地图已经将其作为它的正式、合法边界,并于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同时向该地区大量移民。目前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多两倍。

  说到中印边境东段纠纷,不得不说的是,中方“藏南”的行政图和印度的不一样,印度方面的行政图还包括缅甸的西北的一部分.这是怎么事?
  答:要说中印边境东段纠纷是麦克马洪线中印段线 .那这片土地就是麦克马洪线的缅甸段.这片土地当时中国政府已于60年代完全划分给缅甸.
  江心坡与南坎的历史与香港十分相同,但後者执意收回,前者却轻易放弃.
  一九四八年缅甸脱离英国独立,仍霸占江心坡地区不放,为了与缅甸交好,中国政府向缅方表示愿意放弃大片国土。一九五七年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吴努会谈时表示承认当年由英国所划定但原不被中国承认的中缅国界线,即英人所划的中印麦克马洪线的缅甸段。
   一九六○年的中缅边界条约第二条称「鉴于中缅两国的平等友好关系,双方决定废除缅甸对属于中国的盂卯三角地(南坎指定区)所保持的「永租权关系」,考虑到缅甸的实际需要,中国方面把这个地区(面积约二二○平方公里,八十五平方英里)移交给缅甸,成为缅甸联邦领土的一部份。
  当然,印度觉得自己是"麦克马洪线"的继承者,这片土地自然也要属于印度.这片土地目前已从法律上成为缅甸的领土.没有争议可言.

中国政府已承认"麦克马洪线缅甸段"

"麦克马洪线"印度段与缅甸段示意图

  说到中印边境纠纷,就不得不说"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英文:McMahon Line)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处,大致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独龙江东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这是传统说法,但根据矢量地图的测量方法,这块地方的面积大约是6.7万平方公里)都划进印度去。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中国政府不承认该线。
  时至今日,不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还是以往的中华民国政府都坚持要恢复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原来边界。 今日中印实际控制线与此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
  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将“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印争议地区和印缅边界一些地区合并建立阿鲁纳恰尔邦,中印争议地区的面积占该邦总面积的80%。
  由于印度政府强烈要求占领全部争议地区,结果由于这条边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战争。 至今,印度已有约30万的移民屯居在这个争议的边境上。中国以后如果再提出边境问题,如何处理这些移民将有颇大困难。
  有观点认为,中国与缅甸的边界线北段,属于麦克马洪线向东的延伸,其论据是这段边界与麦克马洪线同属于英国殖民当局单方面制订的、沿分水岭和山脊线划定的边界,传统的中国领土包括今缅甸北部的野人山地区。

印度方面实际控制着该地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印交界的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