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个旅游小镇文化旅游演艺策划,有哪些公司可以推荐呢?

"十三五"期间,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调整需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需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都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行业本身来看,旅游产业已突破传统旅游业的范畴,逐步演变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大产业。

消费需求来看,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带一路"的提出,明确了我国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理念创新,构建旅游发展新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加速升级旅游消费。

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印发《"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鼓励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推广PPP模式。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到202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力争超万亿元。

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推出以"文化旅游、和谐共赢"为主题的"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系列活动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概念,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消费国家旅游局"515"战略的推动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

  • 文化旅游产业以一种新业态在旅游业中慢慢孵化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旅游开始在国际旅游市场发展 我国文化旅游新业态现雏形

  • 21世纪来,国内文化旅游市场开始受重视 2014年出台大量相关支持政策

  • 新产业业态已形成,市场迅速发展 寻找创新发展路径

现阶段,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处于逐步升温的时期

2017年,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入出境市场平稳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7亿人次,同比增长3.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增长15.1%。初步测算,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

年中国旅游总人次与旅游业总收入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与GDP增长速度对比

近年来,中国在线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到7384.1亿元,同比增长24.3%。

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随着文化资源被旅游项目产业化,类型各异的文化旅游也就应运而生。

晋商豪宅大院、乔家大院、常家庄园、平遥古城等晋商味道的大院。

藏族人民生活与佛教紧密相关,寺庙随处可见。比如布达拉宫、大昭寺、哲封寺、甘丹寺等。 皇家文化景区:故宫,颐和园,明清皇陵等;
民间文化遗产景点:四合院、老字号商号等。

周、秦、汉、唐均在陕西建都,周公大墓、阿房宫、秦俑、大明宫、武则天陵等旅游文化遗产。 具有独特的水乡文化,包括苏州、无锡、周庄、西塘、同里等水乡;苏州园林、乌镇等旅游景点。

云南的丽江古城、大理古城等;贵州平塘县风景区、仁怀茅台镇等;广西刘三姐故居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区域。 以福建、广东、台湾地区为核心的侨乡文化圈,以碉楼、私家园林、各式欧美风格教堂为代表,比如开平碉楼群。

  • "走马观花"式观光游向以文化为主题导向的"文化深度游"转变;

  • 遗产旅游将兴起和发展,现"遗产游"已成世界旅游业最热门项目之一。

  •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它将向旅游领域拓展延伸;

  • 文化创意游将成为各大城市旅游发展的新领域、新引擎。

  • 文化体验式成为游客热衷选择的旅游产品类型;

  • 康体保健游成为备受推崇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类型。

红色旅游主要以革命纪念地、纪念馆、展览馆、遗址遗迹、领袖故居等为载体所组织的旅游活动。

李宗尧提出红色旅游概念,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发布《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红色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颁布《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坚持红色旅游产业化发展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三期总体建设方案》,共确定228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5年以后

萌芽阶段江西最早把"红色"与"旅游"两词结合一起

起步阶段2004年起,中央号召发展红色旅游2004年红色旅游景区接待人数仅1.4亿人次

发展阶段实施6年来,全国红色旅游共接待13.5亿人次2010年红色旅游年综合收入达到1302亿元

持续发展阶段2017年红色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增加到13.24亿人次,年综合收入达到3621.04亿元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全国参加红色旅游人数由2004年的1.4亿人次增至2016年的11.47亿人次,年均增长超过16%,其中青少年游客数量累计达到32亿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060.9亿元,同比增长17.2%。2017年,红色旅游人数更是同比增长15.4%至13.24亿人次,景区综合收入增长18.3%,均高于国内旅游业整体水平。

年全国红色旅游游客接待人数年全国红色景区年综合收入

发展周边配套产业,形成"红+绿"融和的旅游业态;旅游业融合发展,将红色旅游与周边绿色、山水、乡村旅游融合起来。 力争到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15亿人次 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技术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发展智慧旅游

影视旅游是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资源模式,它更具文化色彩。

1987年,中国最早规划建设的影视拍摄基地于太湖之滨落成,标志着我国影视旅游的正式兴起,经过培育。现阶段,我国影视旅游已步入发展阶段。

阶段 时间 旅游客体 旅游内容 旅游目的 旅游特征
萌芽阶段 1896年-1986年 制片厂 参观制片厂 观光、娱乐 静态观赏
发展阶段 1987至今 拍摄地、影视主题公园 参观、娱乐 综合性的娱乐感受 动静结合 注重参与
成熟阶段 未来 拍摄地、影视制作全过程、影视相关产业活动 体验 个人发展 精神升华 完全的发挥 主观能动性
  • 1996年 横店集团为支持《鸦片战争》的拍摄而投资建设了第一个景区"广州街香港街"

  • 2004年初,横店影视城被国家广电总局确立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影视城产业试验区

  • 2007年6月,横店影视城被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选为"中国最具特色影视拍摄基地"

  • 2010年4月18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横店影视城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 2012年,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 2015年,横店影视城累计接待游客突破一亿人次

  • 由横店影视城主导制作的《影视拍摄基地服务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在全国推广

  • 2001年, 横店影视城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2006年,横店影视城被评为"中国十大影视拍摄基地"

  • 2009年2月,2010年3月,浙江名牌战略推荐委员会正式认定"横店影视城"为浙江名牌

  • 2011年,横店影视城游客人次突破一千万

  • 2014年6月,横店影视城"休闲横店"项目工作小组正式成立

  • 横店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影视名城、休闲小镇"的主题氛围浓郁

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旗下拥有100多家酒店宾馆,还有影视管理服务公司、制景装修公司、旅游营销公司等多家专业公司,员工总数达到4700多人,演员工会注册成员超过3万人,2016年横店影视城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600万人次,剧组接待227个,其中电影95个,演员公会直接为剧组输送演员达50多万人次,在这样的局面下,带动了横店周边的发展。

年横店影视城接待游客人数年横店影视城接待影视剧组数

  • 将形成制片厂――拍摄基地――影视城――影视主题公园――影视相关产业园区――影视旅游综合区域的发展趋势,未来打造影视旅游综合区域将是投资主要方向

  • 建设主题公园等场地式娱乐场所,将游玩――娱乐结合成一体,打造能够真正给游客带来舒畅的旅游方式

  • 挖掘影视拍摄地的文化内涵,重视影视剧衍生品开发,形成周边经济效应

文化旅游演艺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最直接、最容易实现和最容易看到效果的行业。

2000年以前仅是简单的满足入境游试产需求的文化演艺,数量不够,特点单一。

2000年至今满足国人文化旅游需求的演艺项目应运而生,文化韵味浓厚,产品不断创新,演出数量快速增加。

现阶段文化旅游演艺业已完成初期发展和培育时期,开始步入成熟期,基本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 文化旅游需求旺盛,促进旅游演艺发展。2017年旅游演出观众人次为6821.2万人次,大幅增长26.5%。推动票房收入增长近20%,达到历史最高值51.46亿元。受益于中国经济转型以及消费升级,旅游人群对旅游内容要求日益增高,从原来的单一观光转变成观光+体验+文化模式,推动了旅游演艺大幅增长。

  • 2017年新增旅游演出剧目22台,主题公园类增长较快。旅游演出较2016年增长5.5%,剧目数量为268台。2017年新增剧目台数22台,停演8台。新增剧目中,实景类旅游演出剧目增加11台,是各类型中增加最多的。

  • 主题公园演出、剧场演出、实景类演出

2017年主题公园旅游演出剧目数量有26台,仅占总台数的9.6%,而票房收入却占到旅游演出总票房的45.3%;而剧场旅游演出剧目数量有171台,占总台数的62.9%,票房收入只占到26.4%。

2017年中国旅游演出细分类型的市场占比情况2017年中国主题公园旅游演出剧目票房分布

目前全国各地投资200万元以上的旅游演艺项目达到300个以上

伴随着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升温,旅游消费带动下旅游演艺市场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我国拥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这为旅游演艺市场提供巨大的平台;
旅游演艺市场运营模式不断拓展,颇具规模,市场盈利模式已形成;
政府加强扶持力度,保障产业发展,比如文化部于2012年修订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产品风险:旅游演艺产品创新难度大,模仿则容易出现僵化;
资金风险:旅游演艺需要高额资金运作,融资渠道受限,束缚行业发展;
运营风险:运营后能否收回成本,获得利润存在风险。

文化旅游地产是地产的升级或转型,区别于商业地产、产业地产、住宅市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新兴发展领域。

目前文旅地产整体项目数量和用地面积最多的是"主题公园""游艇码头""古镇",紧随其后的则是"山地旅游地产"。截至2016年底,累计旅游地产项目总数为8918个,实际完成投资额高达12997亿元,达到历史新高点。

文化旅游地产率先摸索出几种比较成功的开发模式

  • 以特色温泉水疗产品为吸引,以会议度假酒店为核心,带动先售后租的温泉地产开发模式。
    案例:都匀斗篷山温泉会都、云安会

  • 建设高尔夫球场,凭借球场本身优越景观资源,带动休闲地产。
    案例:观澜湖高尔夫、富春山居高尔夫等

  • 文化度假酒店综合体模式

    以生态别墅或古村落为载体,与自然环境、本土文化的融合,具有独特文化意境的时尚模式
    案例:悦榕庄酒店、安缦酒店等文化主题精品度假酒店

  • 以古镇、古街区、或新打造小镇为载体,构建文化休闲平台,带动小镇外围休闲地产。
    案例:丽江大研古镇、成都宽窄巷子

  • 将美食、酒店、购物、电影院、KTV等不同业态整合一起的休闲消费中心。
    案例:万达广场、大悦城等

  • 一种是主题公园带动模式,另一种是休闲景区带动模式。
    案例:迪士尼主题公园,安徽木屋村度假区等

投资环境 投资主体 投资潜力 投资风险

旅游地产受政策利好国家对旅游地产开发限制政策较少国家不断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众多地产大亨开始从商业、住宅地产转向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比如万达、世茂、碧桂园等文化企业的涌入,比如华谊兄弟

调查数据显示,近65%游客不满足单纯观光式旅游,而转向融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深度游,这也同时蕴含了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资机遇

竞争风险: 国内旅游地产项目遍地开发,房企和文化企业纷纷涌入 资金风险: 文化旅游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绝大房企都是通过地产销售以续资金链,实现滚动开发同质化风险: 产品雷同、缺乏精品。

  • 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上与之相关领域迅速兴起,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领域投资重要方向

  •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资源依赖型投资开发模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 层次挖掘文化深度的投资,产生叠加效用,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满足多方面多层次体验需求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 主要是大型文化旅游地产集团,凭借集团优势,推进全国范围的连锁性投资布局,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商向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商转变

  • 围绕产业链,纵横两方向投资。纵向侧重文化旅游上游领域(在线旅游服务、渠道和品牌传播);横向侧重各类服务(会展服务、酒店服务),比如我趣旅游网、6人游、途家网、途牛网等服务商均获得融资。

    投资方向更加倾向重量市场,多集中在产业链条上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开发和运营),比如万达集团,在武汉投资两个文化旅游项目,分别为电影乐园和汉秀。

  • 是产业发展初期主要投资力量,随着产业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政府投资重点转向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主体也在转变,由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转向由政府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结合。

    部分投资主体由其他产业跨界进入,融合初期主要是股权投资,以并购文化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新设文旅企业为常规方式,通过发挥多产业协同效应,创新投资模式。比如,中国移动通讯与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传信集团合作,面向全球推广西藏文化旅游资源。

  • 文化旅游地产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文化旅游与房地产开发的结合,地产项目普遍具有投资额度大的特点

  • 投资项目类型多元。文化的多元性,使文化旅游地产项目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 细分市场的主题公园资金集中度高

万达集团――打造南昌万达文旅城

采用4万块精巧美观的青花瓷片打造世界最大的青花瓷建筑群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瓷文化主题电影乐园

宋城演艺――"O2O"运营模式发展旅游演艺

收购最大互联网演艺平台六间房100%股权,将线下文化产业延伸到线上

培养表演团队,储备线下资源

以主题公园为载体,举办活动,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娱乐平台

重点发展产业与产业发展重点

}

记者:10多年前,《印象·刘三姐》一炮而红,拉开了中国式山水实景演出高速发展的序幕。发展至今,有人说“实景演出已走到了拐点”,也有人说“乱象纷呈”。您认为山水实景演出下一个阶段如何发展?

卫青:当年,《印象·刘三姐》一炮而红有着它的历史原因。由梅帅元牵头推动了《印象·刘三姐》的创作和制作,是第一个实景演艺的大制作,其新颖的形式和华丽的演出包装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为中国的实景山水演绎开了先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参与其中的导演、策划、制作等人员也都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该看到,十几年前我国的景区文化演艺市场还不很发达,人们的文化消费选择也远不如今天琳琅满目。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旅游演艺已不再是简单的娱乐观赏产品,而必须是景区独特的差异化明显的文化景观的演绎承载。这个差异化,一方面表现在内容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演出的包装和形式上,并不是所有大投入、炫目华丽包装的都是有效的和好的产品。

在《歌游中国》参与文旅融合的工作实践中,我与国内众多知名的创作和演艺专家一直尝试走一条更贴合产业的创新之路,即以音诗画结合的手段,将演艺直接融入景区的日常经营,形成大场景、多维度、所有人都置身其中的演出画卷。例如为宜昌两坝一峡间的巴王古寨打造的《峡江音画》,就是将古巴人文化高度凝练,与山水结合形成2平方公里的日间演出场景和画面,可以多维度领略和观赏,并且游客也置身其中。再比如为5A级旅游景区“三峡人家”打造的《峡江风情画》,在方圆7.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将各景点进行有机串接,从抗战遗址到长江石牌,从古寨广场到龙津溪口,一步一景,每景一演,从远处又构成一幅巨大的风情画卷。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

无论是实景旅游演出、主题公园旅游演出,还是剧场表演、旅游表演,都应该重视本土文化资源和内涵的深度挖掘,将文化资源与演艺科技手段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竞争力的文化演艺大餐。

记者:当前各地纷纷开发文化旅游演艺项目,但项目落地后,“有演出无游客”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营收成为项目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对此您有何建议?

卫青:目前,我国旅游演艺剧目超过200台,但营收过亿的仅有8台。通过对优质旅游演艺项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旅游演艺项目成功的核心要素包括:位于一线或文化景观明显的旅游目的地、周边环境相对封闭、完美融合山水景色、深入诠释当地文化、艺术表现和演出声光电包装出类拔萃、营销策略立体多维、产品生态丰富多样。

有演出无游客,在当前确实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人说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开发的市场红利已然逝去,粗放式投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已不符合时下发展境况,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不论是景区还是景区大型演艺活动,在一定山水基础之上,拼的是内容和创意,千篇一律式的华丽包装和蜻蜓点水式的内容呈现,当然很难在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要紧紧围绕当地的核心文化景观进行深层次表达和阐释,要在创意和创作上下功夫,要合理巧妙地包装,要提高演出质量,要真正打动观众并与之产生共鸣。

我认为景区当前的演艺项目非但不是太多,而是远远不够。只要是真正遵从了文旅融合以及艺术创作规律,经过精准的市场分析,在非热点地区,具有突破性创意且与科技紧密结合的全新旅游演艺项目还是非常值得投资的。

记者:我国民营演艺机构面广量多,富有大量民间文化的原生态基因,它们能否承担起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重担?

卫青:这些民营演艺机构不仅是文化传承最基础和最广泛的力量,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小型民营艺术团年营收多在100万元到600万元之间,成本控制合理及回款到位的团队可以做到微利;大型演艺机构的项目营收则在上千万元,有的甚至过亿元,但是因为运营成本、财务成本、资产折旧、土地费用等支出较多,大型演艺项目能够真正赢利的也并不多,只有少数项目,借由企业的IP优势、区位优势等取得了成功。另外,对于小规模驻场演出、专业剧场来说,品牌IP的培育十分重要,像老舍茶馆、德云社等,如今都已经成了知名品牌,对消费者吸引力强,赢利也就自然不在话下。

2018年8月和9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了“全国民营文艺机构业务骨干培训班”和“全国民营艺术院团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希望借助培训班,为全国各地民营演艺机构、文旅管理公司等搭建交流沟通平台,提升参训学员的相关业务能力。我认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演艺机构、演艺项目发展定位不同,因此要“对症下药”。对于小规模的民营演艺机构来说,可以跨界与茶馆、博物馆、酒店等其他服务行业融合发展,从而形成小型休闲综合体,在增加市场吸引力的同时,还可适当降低风险;大型演艺项目吸引力强、对城市或景区品牌IP的塑造和提升有帮助,但是前期投入及运营成本均较高,多数旅游景区淡旺季现象明显,因此在考虑设置大中型演艺项目之前,需要对旅游城市或景区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评估,符合要求和条件的可以考虑设置推广大中型演艺项目。

许多民间文化传承人并没有加入艺术团或演艺机构的机会,只是凭借自身的力量在传播文化,对于这些传承人,政府或行业协会应为其建档立库,帮助其对接演艺机构,同时定期组织培训,提供必要的传承和交流场所。在条件允许时,可采取网络直播、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记录传播他们的节目和背后所承载的文化。

记者:当前,很多演艺项目是和景区绑定在一起的。但有部分观点认为,景区虽然给演艺剧目带来了一部分流量,但是旅游演艺终究要依靠自己打出品牌名气,在传播和营销过程中与其他竞争对手抢夺市场份额。您认为,旅游演艺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播和营销?

卫青:景区和大型演艺项目到底是谁先谁后,我个人认为毫无疑问是景区在前,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大型游乐园和度假区会有例外,比如华侨城早期的深圳“世界之窗”、现今的广东长隆等。一般来说,旅游演艺的内容一定来自当地的核心文化景观,来自当地旅游区的环境与设施配合。

单靠一台大型演艺活动就能够拉动景区的人流,带动一方旅游经济,这个论断基本不成立。试想,在传媒异常发达的今天,各种文化艺术产品极其丰富,不必走远就可以选择性地去剧院、剧场观赏很多高质量的文艺演出和各种演艺秀,这些地方的观演条件和舒适度一定高于景区,而且付出的价格代价远远小于出门旅行,怎么可能单为看一场演出秀而跋山涉水出门去外地呢?

景区和景区演艺一定是个相互补充、相互彰显、有机互动、共同增长的项目统一体。景区独特的文化景观是该地招揽游客的最好品牌,景区的演艺活动,是在核心文化景观的框架下,更好、更深、更直观和感性地体现该地的文化内涵和风情,带给游客和观众更高层次的景区体验和文化认识。景区演艺当然也需要依靠自己打出品牌名气,但是这个演艺品牌一定也是与该地或该景区核心文化景观相嫁接相辉映的。景区演艺的演职人员,既是演出活动的创作和表演者,更是景区经营的宣传者,是当地文化景观和文化内涵的传播者。要为当地和景区不断提供新颖丰富的宣传素材,当好演员,当好宣传员,当好形象代言。充分利用好当下各种媒介手段,尤其是自媒体、新媒体等,用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不断制造、传播焦点、热点,增加话题性,提高媒体活跃度,把自身的传播和营销与景区的经营和利益紧紧捆绑,这才是融合共赢共同发展的正确之路。

记者:一些地方推出了“演艺小镇”的构想,您对演艺小镇怎么看?您认为,旅游演艺还有哪些可能呢?

卫青:当下,各种文旅小镇层出不穷,据了解,投入运营的和已建、在建的各种文旅小镇在全国范围内不下1000余个。这不禁让我想起了10年前遍及全国的各种动漫产业基地和动漫小镇。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哄而上、同质化经营的单位如何避免恶性竞争、穷途末路的局面?答案只有一个:在差异化上布局,在地域文化上追求独特性,在功能和配套服务上下功夫。

如今,人们休闲度假、康养健体和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各地建立各种功能性的文旅小镇的确势在必行,这也是丰富旅游产品、加快产业发展的正确道路。除了人们就近休闲度假康养健体以外,许多文旅小镇依托文化遗存和旧居改造,形成了独具风格、经营良好的发展局面,比如浙江周庄、江西婺源、云南丽江、湖南凤凰等。目前新建的许多小镇,有些打出了“演艺小镇”的经营品牌,我认为是一条可探索的新路。

其实,文旅小镇需要功能性文化景观支撑。在当下生活节奏加快、自媒体发达、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前提下,多发展一些依托当地特色文化,比如民族文化、民风民俗、饮食文化、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展示文化的小镇,是一个方向。同时,结合文化产业艺术创作的各个门类,设计一些音乐小镇、戏曲小镇、话剧小镇、美术小镇、文学小镇、手工小镇、影视小镇,将为年轻的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也为自媒体内容的产生提供良好的、可供选择的土壤。

我赞成演艺小镇的建设,同时建议在此种小镇建设中,要注意群众性海量内容生产的机制养成,在知识产权法保护下,建立良好的内容代理和孵化体系,例如,举办各种征集和大赛,不断推出海量的各类艺术创作内容;广泛联合和建立媒体传播平台,并通过媒体推广在其中不断孵化优秀文艺产品成为文化品牌。这一方面可以丰富文化产业的推动手段,另一方面也会促进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旅策划是做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