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包青天1庞太师第二部 凌楚楚、庞飞燕、包大娘、八贤王、庞太师 都去哪里了?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少年包青天第四部楚楚去哪了,少年包青天第四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少年包青天第四部楚楚去哪了,少年包青天第四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言之凿凿版本一:从07年就开始有传言要拍第四部,传了很久,只听闻任泉、李冰冰再次加盟《少年包青天Ⅳ》,制片人陈勇“沉不住气”,一直在暗中制作《少年包青天Ⅳ》。

2、因为国家有关部门限制“戏说”类电视剧的拍摄, 所以《少年包青天4》等了很久才拿到“批文”。

3、继周杰、陆毅、邓超后原制作班底携第四代包青天“佟大为”横空出世,《少年包青天Ⅳ》主要演员初定为佟大为、李冰冰、任泉、郑佩佩、周杰、贾致刚、王绘春等。

4、案件叙述:《洞庭魔影》,洞庭湖一渔民在湖中捞起两具无头骷髅,当地捕快也在湖中打捞起31具骨骼,由于年代已久无法破案,朝廷只有寻找包拯出面!《敦煌倩影》敦煌莫高窟中珍藏自北魏以来的历代高僧舍利竟不翼而飞,一时牵扯大宋,西夏,大辽,天竺,东瀛佛教关注,各国皆派高僧和破案高手云集敦煌,包拯奉旨前往。

5、《天山鬼骑》敦煌舍利子案刚破,各国高僧皆被一队骑兵劫走,包拯一行不得不西行追击。

6、《草原猎鹰》辽国皇帝狩猎失踪,召回派去查敦煌佛案萧衍,此时的萧衍已与包拯成患难之交,包拯也受仁宗派遣协助辽国破案!最终结局--包拯的外交策略给边境带来十年的平安。

7、主要演员表:佟大为 饰 包 拯任 泉 饰 公孙策李冰冰 饰 凌楚楚释小龙 饰 展 昭郑佩佩 饰 包大娘周 杰 饰 八贤王贾致刚 饰 宋仁宗 王绘春 饰 庞太师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暂未决定。

8、模糊不清版本二(此是我朋友以前在百度贴吧手打的,原帖已被删,此是她的副本,下面介绍仅为大致内容):包拯觉得小蛮终究会离开自己,于是万念俱灰,跳崖自尽。

9、但包拯坠崖未死,被赶夜路的熟人梁骗子带回双喜镇。

10、途中,包拯在车上大吼大叫,大骂梁骗子是人口贩子。

11、包拯想了各种点子在车上折腾,闹了一路之后,梁骗子只好点了包拯的睡穴。

12、到了风月楼之后梁骗子把他放在了大门外,春桃夏桑早上开门发现包拯。

13、三天后,包拯醒来。

14、春桃等人与包拯对答一番之后,认定包拯又失忆了,又找了很多大夫治疗包拯,但毫无效果。

15、包拯声称如果春桃等人不像原来那样对待他,他就不理她们,于是她们只好仍把包拯当作以前的大包使唤。

16、包拯说是梁骗子带他回来的,于是春桃等人决定请梁骗子吃饭,可吃饭吃到一半,突然来了两个官差把梁骗子带走了。

17、包拯前去大闹公堂,新来的官盛世才“新官上任三把火”决定把梁骗子和包拯发配八千里,春桃等人心急万分。

18、皇帝问起小蛮是否还念着包拯,小蛮不语。

19、皇帝知道小蛮仍是念着包拯,于是没有同她完婚。

20、小蛮看着河水发呆,突然在河水中看到了包拯的影子。

21、不知过了多久,小蛮也去了风月楼,果然又见到包拯,于是就住了下来,没把包拯带回家,为的是轻松自在、快快乐乐和包拯生活一段时间(是的,小蛮知道安静平淡的日子不会太长久。

22、)小风筝找到了公孙策,两人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23、可两年后小风筝旧病复发而死,没有任何预兆。

24、正在公孙策伤心得准备自杀的时候,第二个小风筝(长得一模一样)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是连环杀人吸血案,案发现场留下的蛛丝马迹全部指向第二个小风筝。

25、经过一系列案件的审理,却发现原来凶手根本不是人……连环杀人吸血案刚破,公孙策等人正准备吃午饭。

26、将军赵奇雨前来宣旨,各地均传来知县被杀的消息,却无人上奏朝廷,皇帝派公孙策和赵奇雨前去查案,于是一干人等前往案发地点,途中遭遇燕子门的杀手。

27、刚对付完杀手却又误中山贼埋伏,公孙策还被山贼的两个妹妹看中了,展昭被另一个山头山贼老大的女儿看中了。

28、这时,第二个小风筝又出现了。

29、众山贼误以为第二个小风筝是江湖上有名的四大杀手之一须臾。

30、于是山贼把公孙策等人都放了。

31、只有另一个山头山贼老大的女儿跟着展昭。

32、展昭在茶寮中却听闻包拯未死,于是公孙策继续前进,而展昭前往风月楼。

33、在案发地点旁的客栈里,却又发现了受伤的第三个小风筝(又是一模一样)赵奇雨在试探两个小风筝后断定两人均未使用易容术,公孙策不信,又去试探了一回。

34、下面,对不起,字数不够。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近日在读青年评论家何天平的文集《藏在中国电视剧里的40年》,读到《<少年包青天>:不是年少无知,只是不惧挑战》一文时,一句“《少年包青天》以它的强情节和强逻辑给那时候的观众制造了十分深刻的记忆,即便在今天看来这种叙事设计确实存在不少显见的纰漏”引起我的注意。这句话在全文当中只属一处偶然的闲笔,所占分量不重,或许作者只是信笔一挥。然而作为读者,对于这番不知是褒是贬,前后读着还颇有些矛盾的言论不免感到好奇,便去网上重温一遍这部童年经典。时隔20年,再看时着实发现许多从前未曾留意的细节。

(看完点个关注吧,想涨粉)

《少年包青天》是典型的单元剧,由《名扬天下》《血祭坛》《隐逸村之谜》《殿前扬威》《五鼠闹相国》《魔法幻影》《翻龙劫》七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有一桩凶杀案,这些凶杀案在独立成篇时都会显得惊心动魄,但若排到一起进行对比,便很容易地发现其中的模式化成分,似乎所有单元都是在固定的剧本模板下进行填空。这些模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几乎每个故事都是由一场个人秀开的头,形式多为新出场的角色设置难题,对主人公进行考量。如《名扬天下》片头曲刚一放完,画面便是公孙策在茶楼上与人斗棋,茶楼下则是包拯审猪抓贼。无独有偶,《血祭坛》单元一开头便是包拯、公孙策和展俊斗智,以及木都统出场后要求包拯、公孙策在十步之内猜出自己心中所想;《殿前扬威》开头则是众人在科考时遇见傲慢的北方才子阮文浩用对联羞辱南方考生,包拯则写出下联进行反击;还有《五鼠闹相国》的开头,巡抚杭天豹一出场,便取出“天心取米”的字条要包拯在每个字上添加一笔改成“未必敢来”……上述种种,都与该单元主线无关,却能打开一个有趣的开头,率先在观众面前树立主人公与新出场的配角泾渭分明的形象,突出主人公的善良机智,以及配角们的傲慢无礼。

1.2利用鬼怪传说杀人

个人秀多半发生于命案前,主要用于增添趣味和树立形象,与该单元的主要内容关联不大,属于可有可无的餐前小吃。可一旦故事进入正规了,便一定会引入一段鬼怪传说。这传说可能公布于命案前,也可能是命案后,总之时间不会差得太远。

以《血祭坛》为例,经过开篇的几段个人秀之后,随即便是展俊打翻同学的花盆,引出此花是在闹鬼的后山采摘的,从而为后头的命案埋下伏笔。当展俊死后,众人来到后山,见到侉屹族遗留的血祭坛,看到祭坛上那些恶鬼杀人的雕塑后,联想到展俊便是来过后山才死的,且他的死法与祭坛内一个恶鬼锤胸的雕塑吻合,便都对祭坛闹鬼的传说笃信不移。此后的蒙放、院士、木都统等人的死法也无不与鬼怪传说相一致,凶手成功地让鬼怪替自己背了黑锅。

巧的是,《少年包青天》中的凶手似乎都是同一所学校毕业的,总喜欢找鬼背锅,且甩锅时总要借助特定的道具以达目的。如《隐逸村之谜》里卓云通过暴雨梨花针让干尸替自己背锅,《殿前扬威》里崔明冲通过水草让女鬼替自己背锅。我不得不说编剧的手法实在高明,同时也不得不说编剧的手法实在单一,这种雷同的手法几乎贯穿了《翻龙劫》前的所有单元。

1.3闲话家常间揭露证据

如果说鬼怪传闻是凶手杀人的伎俩,那么闲话家常便是包拯破案的方式。《少年包青天》的片头曲有这么一句歌词“一些漫不经心的说话,将我疑惑解开”,这句歌词很好地体现出包拯明察秋毫的特点,同时也总结了编剧揭露谜底的手法。

这种手法有个好处,就是比苦思冥想能够增添趣味。还是以《血祭坛》为例,木都统死后,先前那个与他有所争执的瞎子便成了最大嫌疑人。刑将军急于为木都统报仇,便抓捕了全城的瞎子拷问。包拯解救了这些瞎子后,见他们手上有许多小伤口,便问这伤口从何而来。瞎子们告诉他,这是由于他们目不见物,只能伸手触摸,平日里自己留下的。这话就给了包拯提示,从而联想到那几具无头尸体:爱弹琴的音乐老师手指无茧,掌心却有;爱舞枪弄棒的木都统掌心无茧,却有许多小伤,遂从中发现尸体被偷梁换柱的秘密。实际上,即便没有瞎子提示,他仅凭验尸也是能够发现其中奥秘的,然而直接发现秘密剧情就过于平淡、缺乏曲折了。编剧便安排众人每次都上了凶手的当,再每次都由几个闲杂人等在包拯面前说几句闲话,进行提示。这样的操作既可以使故事曲折离奇、更具戏剧性,突出凶手智慧之高,同时也能给主角一个为什么一开始想不到后来又想到了的合理解释。也便因此,《名侦探柯南》《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等许多著名的悬疑作品也很青睐此手法。

只是该手法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显得机械降神,使作品遭受诟病。如《五鼠闹相国》这一单元,包拯正困惑于凶手明明在西厢房杀了人,却为何会有人看到他一直待在东厢房?一到这时候编剧就机械降神了:五鼠们忽然吵架,而且在宿舍里不吵非要跑大老远见到了包拯再吵,吵的内容又是两双同款鞋穿错了,让包拯想到东西两个厢房摆设相同。紧接着五鼠老大又讲了一句“要做上记号”,让包拯再进一步想到证人曾在一个房间里睡着,打翻了砚台,墨迹沾到地板。这里的提示着实来得刻意,怎么可能每次主角苦思一个问题的时候,刚好就有旁人出现在面前做模拟实验呢?何况证人就算中途睡着了,也不一定就会打翻砚台,即便打翻了,过了这么多天也该被清理了,怎么会一直留着呢?靠闲话解答疑惑的方法虽然行之有效,却也不免让证据揭露得太假,仿佛一个菜鸟在玩密室逃生,一到难点老板就会用寻呼机向他提示。

1.4单元剧与主线间的草蛇灰线

尽管《少年包青天》的剧情以单元剧为主,但各个单元之间暗藏着许多线索,它们只是偶然提及,与各自单元的主要内容并不相关,但连接起来为本剧最后一单元《翻龙劫》埋下了重要的伏笔炸弹。如神秘剑客封一寒,他在剧中戏份不多,曾在《名扬天下》和《隐逸村之谜》两个单元里客串。他的每次出场都与案件无关,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效果,直到观众看到结尾时,方才意识到这个戏份极少的龙套竟有这么重大的作用。

若说与主线的契合度,应当以《隐逸村之谜》为最。《隐逸村之谜》是全剧的第三个单元,处于故事中期。往前,可与《名扬天下》结尾封一寒所述的“找东西”相呼应;往后,又能与《翻龙劫》的狸猫换太子一事相照应。与《名扬天下》不同,《名扬天下》里的主线是硬插上的,即便删去也与故事无碍。而在《隐逸村之谜》中编剧是真正做到主线与支线的有机结合:乍看之下,隐逸村案件是由于崇庆七鹰二十年前的内讧所致,而这内讧的原因又与作为主线的狸猫换太子一案密切相关。由狸猫换太子导致崇庆七鹰隐退,由七鹰隐退导致唐二与兄弟们内战,由他们的内战导致多年后卓云的复仇,换而言之,正是这条狸猫换太子的主线引发了蝴蝶效应,间接促成《隐逸村之谜》这一单元的诞生。

编剧的伏笔、线索衔接得极为自然,单独挪列可以成为一个精彩的单元故事,并列组合又可形成一出环环相扣的连续剧。那些伏笔隐线就像一条细蛇从草丛中穿过,只留下浅浅的痕迹,既不破坏整体的完整性,又能为后续的发展做出铺垫。

2.瑞士军刀式的人物组合

2016年圣丹尼斯电影节上有一部获得提名的剧情片叫《瑞士军刀男》。由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饰演的曼尼原本是一具尸体,在遇到主角汉克后复活,并拥有许许多多的超能力,就像一套多功能的瑞士军刀,可以帮主角解决各式各样的困难。也便因此,他被称为“瑞士军刀男”。而《少年包青天》的主角团队恰恰就像这么一套瑞士军刀,每个人都在剧中起到不同的功用。

有的瑞士军刀零件多,于是每把道具都只承担一个功用;而那些零件少的瑞士军刀,使用者便常常用一把刀具来兼带好几种用途。

就如《少年包青天》的团队主要由包拯、公孙策、楚楚、展昭、飞燕五人组成,五人同时出场的情况下,包拯负责机智、公孙策负责倒霉、楚楚负责温柔、展昭负责勇猛、飞燕负责疯癫;可若五个人没能齐聚一堂,那么便需要已登台的角色负责兼带作用。

包拯作为本剧主角,他的人设是正直善良、聪明机智。我们在剧中时常能够看到包拯一本正经地分析案情,而公孙策却常因落于下风而牢骚。他有心竞争却又总是因为一些倒霉事而落于下风,他性格中的吊儿郎当也与包拯的严肃认真形成鲜明对比,产生不少笑点。然而,包拯的严肃往往是在有公孙策在旁的情况下严肃,一旦剧情脱离公孙策,包拯便自己兼任了逗趣、搞笑、倒霉的职责。

在包拯之外的其他角色里,公孙策聪明机智、展昭武艺高强、庞飞燕活泼可爱,相比之下由李冰冰饰演的凌楚楚似乎是团队里最低调的一员。然而,最配得上“”瑞士军刀”称号的恰恰就是楚楚。

回顾从《名扬天下》到《翻龙劫》,七个单元里头《魔法幻影》作为外传性质的一个单元,主要由公孙策担纲主角,包拯并不在场。而有他在场的六个单元里,公孙策在《隐逸村之谜》中没有出场,展昭在《名扬天下》中没有出场,庞飞燕则是《名扬天下》《血祭坛》两个故事都没出场,唯有楚楚,她从《名扬天下》起到《翻龙劫》全都和包拯待在一起,即便是作为番外的《魔法幻影》,她也是和包拯一块儿回到庐州。每当团队里哪位成员缺席时,楚楚便作为替补承担起了那名成员的工作。这其中,使楚楚发挥作用最多的便是开篇的《名扬天下》单元。

在《名扬天下》里,展昭没有出场,飞燕也没有出场,即便是作为包拯同窗好友的公孙策也没多少戏份。也便因此,楚楚以一个泼辣女侠的身份出现。没有展昭,她便承担起保镖的任务;没有飞燕,她便负责刁蛮任性;公孙策在这单元戏份极少,楚楚便承担起知心好友、助手的任务。可以说,在全剧的开篇,仅楚楚一人便承担起了公孙策、展昭、庞飞燕三个人的作用。

随着团队逐渐扩大,展昭加入后保镖的职务便由他来负责;飞燕加入后,活跃气氛的工作便由她来做。楚楚原本既是侠女又是辣妹的两层身份都在二人出场后被取缔。即便是作为包拯最贴心的朋友,她与包拯的感情线也随着公孙策的戏份增多而变得低调。

可能编剧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不冷落楚楚,便改写了她的人设,让她由原先的刁蛮泼辣的疯丫头变成温柔恬静的知心姐姐。后期她起的作用便是在其他人遇到挫折后静静地坐在旁边,宽慰他的内心。

编剧在更改楚楚人设的方式上,与1999年的《小李飞刀》颇为雷同。《小李飞刀》中的孙小红前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萌妹子,后期却变得郁郁寡欢。中间并无经历太多变故,只是一件事情改变了她的人设:爷爷之死。爷爷刚去世,小红伤心、抑郁是正常反应,观众不会觉得突兀。而编剧则让这股抑郁一直保留下去,哪怕爷爷去世已经好长时间了她也一直保持抑郁的模样,直到全剧终。

《小李飞刀》左边的是张晋,当年尚未成名他是贾静雯的替身

凌楚楚也是同理。编剧不能一上来就让她从疯丫头变成知心姐姐,这会显得很突兀,便安排《隐逸村之谜》作为她更改人设的转折点。

在《隐逸村之谜》里,她的亲人朋友陆续死去,楚楚便能顺理成章地以伤心替代活泼,以温柔替代任性。与此同时,该单元又引入了庞飞燕这一角色,飞燕的人设和前期的楚楚一样,都是泼辣型,但泼辣的程度比楚楚更甚。由此,这根“刁蛮公主”的接力棒便成功地从楚楚手上交接给了飞燕。当然,飞燕不在场的情况下楚楚依然会暂时替她担任刁蛮公主的角色。像《殿前扬威》《五鼠闹相国》两个单元,飞燕都是中途才入队的,在她尚未登台的时候楚楚都曾有过短时间的撒泼,等飞燕到场了,楚楚便又恢复成温柔的小姐姐。

由此,主角团的五名常驻队员便形成了一套基础的瑞士军刀:包拯破案、公孙协助、楚楚知心、展昭勇猛、飞燕卖萌。在这个基础队伍之外,通情达理的皇上、德高望重的八贤王、权倾朝野的庞太师、幽默风趣的包大娘作为非固定成员,也常随机出现,他们之间的相互碰撞为剧情带来了增色添彩的效果。直到结尾那个铺垫许久的《翻龙劫》一案,五名常驻成员、四名非常驻成员以及若干新角色一并出场,即便是已故的崇庆七鹰也曾在台词和闪回中担纲重要角色。大量新旧角色共同登台,他们的交织碰撞演绎出一场别开生面的“群英会”,使全剧的丰富性与多元化达到鼎盛。

左起:包大娘、楚楚、包拯、展昭、公孙策、飞燕、八贤王、庞太师

八贤王与庞太师是剧中两位重要角色,二者的党争势成水火,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20年前看《少年包青天》相信观众都会一边倒地认为八贤王是好人,庞太师是坏蛋。而时隔多年重温此剧,网站弹幕上就出现了非常多的“小时候以为庞太师是坏蛋,现在却觉得他其实还不错”的观点。看到高丽对大宋宣战时,庞太师说打,八贤王说不打,不少观众都忍不住质疑“为什么我当年喜爱的八贤王是个主和派啊?”

倘若《少年包青天》是一部新剧,倘若陈道明扮演的八贤王不是观众的童年男神,恐怕这个角色人气会远不如庞太师。随着现在观众的知识面提升,对历史上那些软弱求和的王朝的唾弃,主和派在许多现代观众心目中都不是什么高尚形象。那么,为什么当年会把八贤王塑造成主和派,而且还成功讨观众喜欢呢?我们不妨从他们首次出场的《名扬天下》说起。

【【【【插播一则花絮:本文是6月13号开始写的,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听到一声巨响。一股强大的气流让我家的窗户震动,窗帘瞬间飞起扑倒我身上。 我以为是打雷,把头伸到窗外才发现是离我家三公里外的高速路口槽罐车爆炸了】】】】

《名扬天下》里的沈良身为辽国元帅之子,受王命来到大宋做卧底,伺机挑拨大宋与高丽之间的友好邦交。沈良热爱和平、渴望安居乐业,却又总是迫于辽国卧底的身份,为了完成辽王、父帅下达的任务,不得不一再动手杀人。在他自尽的那一刻,都还哀叹天下为什么要分成宋辽各邦,各个国家、民族之间为什么非得兵戎相见,不能和平共处?这一点与《天龙八部》里的乔峰颇为雷同。在《名扬天下》的故事里,重点表达的便是对战争的批判以及对和平的歌颂。这不像如今的观众看到甄嬛、魏璎珞这些咄咄逼人的角色会觉得很酷、很爽,在《少年包青天》播出的那个年代,如果从时代角度去看,作为正面人物的八贤王必须是主和派,作为反派的庞太师就得是主战派;如果从个体命运来看,《殿前扬威》里争强好胜的阮文浩就得是反派,骂不还口的包拯才更符合正面人物的形象设定。

《少年包青天》于2000年登上荧屏,那个年代正是全国实现和平统一,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铸剑为犁的口号传遍世界的年代。歌颂和平、拒绝战争是那个年代的主流思想,仅随其后的便是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也便是如此,《少年包青天》才会将主和派作为正面形象推广,将那些好勇斗狠者,以及笃信怪力乱神的人作为滑稽的小丑贬斥。

3.2只要真相大白,一切无愧于心

看《少年包青天》时我们会发现开头都是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入境,看到一半时风格就变得恐怖诡谲,等到结尾便是一场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令观众感到悲伤的原因不在于那么多人被凶手杀死,而在于杀人的凶手是个好人。

《名扬天下》的沈良是好人,被他杀死的高丽太子反倒是奸淫妇女的坏人; 《血祭坛》的蒙放是好人,被他杀死的木都统反倒是杀人夺财的坏人; 《五鼠闹相国》的戒贤是好人,被他杀死的杭天豹反倒是个虚情假意的伪君子 …… 纵观《少年包青天》的前六个单元,几乎所有凶手的品格都比被害人高尚得多。

从思想角度去看,这可以更深刻地向观众普法,告诫观众凡事都要走法律程序,哪怕你有理也不能违背法律,以暴制暴。

从艺术角度去看,这可以使人物形象变得立体、鲜活,而非脸谱化,同时也能使增加悬疑感,让人无法想到这么善良的人竟然是凶手。

尽管这些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如今的观众看来已经非常老套,但在当时那个悬疑剧稀少的年代却是具有时代感的操作。

不过这种做法也有坏处:揭露真相只会帮坏人伸冤,却害死好人,那么法律的意义何在?

如《血祭坛》的故事,法律从来没有对坏人做出审判,蒙放只能自己报仇。当他杀完了这些仇人后也就不再行凶了,准备远走他乡过平静日子。可包拯偏要把他揪出来,害得他和妹妹一同死于乱箭。真相的意义是什么呢?《翻龙劫》一案,明知道揭露真相可能导致国家内乱,却依然揭露,意义又在于何?

此外那些被包拯指控的凶手,个个都是他的好朋友。从法律角度看,这自然是大义灭亲、公正无私的体现。但从道义的角度去看,又仿佛包拯太缺乏人情味。

那么包拯的做法是对是错呢?片头曲又一次为我们作了解答:只要真相大白,一切无愧于心。

面对高丽太子之死,主和派的八贤王希望包拯说凶手是高丽尚书,因为这样一来高丽国王就没有发兵攻宋的理由了;主战派的庞太师则希望包拯说凶手是宋女小艾,因为这样就能引起两国交战。

八贤王和庞太师都是政客,他们并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让谁当凶手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八贤王与庞太师的做法观众都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大家在关注真相的同时也关注真相所带来的利弊。就像《守望者》里的曼哈顿博士,明知道凶手是谁却不去揭露,因为他会衡量利弊。而包拯偏是《守望者》里的罗夏,只要是真相就得揭露,利弊得失根本不会影响到他对真相的执着。

或许是主创考虑到观众的情绪,在外传性质的《魔法幻影》里就充分满足了粉丝的各种需求:让公孙策独立破案、让庞飞燕与他发展爱情、让高人气的展昭不待在包拯身边而是陪着公孙策。更主要的是,此单元的凶手是唯一没被主角逼死一对,戚老爹死于和坏人的打斗,丫头也未判死刑而是从轻发落,至于既是受害者又是坏人的康乔一伙儿则受到法律的严惩,从中体现出了法律和真相的正面意义,也使司法者具备了人情味。

《魔法幻影》的剧情比较平庸,但它的结局却是许多人都乐于接受的结局,这样的局面一直影响到续作《少年包青天2》。在续作中,眼尖的观众便会发现每个单元的结尾都是坏人遭到了审判,而不是好人复仇之后被主角活活逼死。

最后回到本文开头,关于那句何天平博士那句“不少显见的纰漏”。还真有。 仅以《殿前扬威》这一单元为例,便有不少经不起推敲的漏洞。

漏洞1:包拯凭什么判定赛中原杀了阮文浩?

包拯查出阮文浩是在如厕时被凶手用绳子勒死,再移尸到书库,而当天正好赛中原也去上过厕所,便认定赛中原是凶手。这逻辑显然很有纰漏,更惊人的是当赛中原辩解:“你提出的这种手法谁都有可能去做,怎么偏偏咬定是我干的?”包拯竟答了句:“没错,杀阮文浩确实谁都有可能,但杀向天问只有你能做到。”杀向天问的过程倒是说得有理有据,可问题在于:即便向天问是赛中原杀的,那阮文浩就一定也是他杀的了?

漏洞2:湖边一首诗,把几个字拼凑成一块儿就能得出崔明冲杀害云霜的铁证了?

而崔明冲居然也被这种毫无说服力的藏头诗吓得连杀三人。退一步讲,就算这首诗对崔明冲有威胁吧,那么三年前就把石碑移掉不就行了吗?何况云霜是自己服毒而不是他杀,那崔明冲怕什么呀?

漏洞3:向天问明明死于第一天,何来第二天的考卷?

向天问靠威胁崔明冲得到试题,但崔明冲故意把第二场考试的卷子给他。以至于第一场考试时,向天问做的是第二场的考卷。等考完了,崔明冲把他杀掉,再放一把火把第一场的考卷都烧掉,以便让人误以为向天问不是死于第一天。

但第二天向天问缺席竟然没被发现。考场上坐着很多考生,即便向天问的位置在后排也是能够被发现的。前面刚放到包拯注意到向天问第一场考试健笔如飞,后头就又说向天问的位置太偏僻,缺席了都没人发现,岂非自相矛盾?

且向天问只参加了第一场考试,考的是第二场的卷子,随后就被杀害。而包拯随后又说他第二场的时候考了第三场的卷子。并提出由于第二场下雨,所以其他考生第二场的试卷都湿了,但向天问湿的却是第三场的卷子。这显然是矛盾的:第二场考试他人都没去,哪来的什么第三场考卷?估计是逻辑太绕,编剧写着写着就被自己给绕糊涂了。

漏洞4:“云霜她已经服了百日醉”

不过上述这些瑕疵,倒也都不是什么大事。

想上热评。如果能点我头像关注一下,将不胜感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年包青天1庞太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