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山水mp3好吗怎么样的?朋友们去过吗?

17岁那年,她读高中,突然发现自己的视力呈现“管状视野”,眼睛好像带了两个纸筒,只能看到纸筒圈进来的范围,没有余光。

到医院一检查,大夫说这种病是视网膜色素病变引起的,属于常见的疑难病症,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办法,而且将来会有失明的可能。

1994年,她考大学,由于心理负担太重,考场上发挥失常,品学兼优的她高考落榜。

从2002年开始,她的眼病每况愈下,整日被失明的阴影笼罩着。

28岁时,她再也承受不住几近失明的无情打击,又一次选择了轻生,找不到女儿的母亲痛不欲生,投河自尽幸亏被好心人救起。

正值芳龄,她面对的一次次厄运是何等残酷!

死过了一回,她会怎样对待生活,她又做了些什么呢?

初见李娜,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会是一位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她的个头儿不高,但那灿烂可爱的笑容、悦耳动听的声音、热情开朗的性格,都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采访中,当李娜平静地、有时候又笑着谈论起一件件幸运的往事,谈论起她生命旅途中遇到的一个个贵人与恩人,你会恍然大悟:哦,虽然她已经看不见自然界中的山山水水,却能够用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内心中每天都是阳光和煦,柳暗花明,溪水潺潺。

显然,如今支撑她乐观生活的动力之一是更多的温馨记忆。

她说:“这世界上的好人都让我遇上了。”

“你感觉过人心冷漠、世态炎凉吗?”

她真诚地说:“没有,我的心里暖乎乎的。”

李娜怀着一颗慈爱之心、善良之心、感恩之心,以这样的心去看世界,看人生,所以看到了人间的真情、人际关系的和谐、世界的美好。

1975年10月17日,正是收获的季节。宝清县万金山公社兴国大队的李天栋家里再添千金,他给这个女儿起名“李娜”。

李天栋与妻子王选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年龄相同,经历相仿,在上学读书的时候都赶上了那场运动,说是初中毕业,其实没有正经八百地念几天书,对读书的渴望只能深深地埋在心里。

俩人心有灵犀一点通,都希望儿女们多读点书,替自己填平心中的遗憾。他们的大女儿李颖六周岁就上了小学,二女儿李娜五周岁时被送进村里学校唯一的学前班。他们后来又有了一个儿子。

这两个丫头真给她们的父母争气,在学习上一点都不用家长操心。李颖读小学时一直担任少先队大队长,三道杠,考试把把第一。

李娜呢,上了学前班就当班长。聪明、活泼、爱唱歌的李娜矮墩墩、胖乎乎的,还烫了头发,像个洋娃娃似的,很受班主任于慧丽的偏爱,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在接受采访时,李娜自嘲地说:“我脸儿大,上台表演节目不怯场。我还听话,对老师安排的事儿坚决照办,一点儿不走样,不出格。我当班长不徇私情,认真负责。”

快乐的小学生活如潺潺流水般过去了。在小学毕业证的评语一栏,老师给李娜留下了“性格好强,做事认真,学习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的评价。

兴国村的老百姓大概谁也没有想到,为人厚道、老实巴交的李天栋,怎么做了一件让不少人都不理解乃至产生非议的事情呢: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比较贫寒,可他竟然先后让三个子女都到城里去上初中。

如果循规蹈矩的话,孩子从兴国村小学毕业后,应当到万金山乡中学继续读书,不用住宿,来回骑自行车就行。到城里念书,是需要多花钱的。

有人说:“李天栋家里没钱,还摆什么谱啊?”

有人说:“可不是咋的,兴国村就搁不下他们了。”

还有人一言以蔽之:“这个李天栋啊,太能嘚瑟了!”

李天栋在其他事情上墨守成规——譬如,他老守田园,除了认认真真地侍弄那点承包地之外,别的什么来钱道都没有,唯独在子女上学这个问题上有个老猪腰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前面提到过,他和老伴把读书的渴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了。他们认定,城里学校的教学质量怎么也能比乡下好。

李娜觉得爸妈太不容易了,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都用在了学习上,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学习成绩在全学年一直靠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考得最差一次排第四。

她是语文科代表,最偏爱的却是英语,考试时英语老师要靠她“出菜”。另一方面,她在花费上是能省就省。例如,每个月的伙食费是34元,她尽力节省着用,34元的饭票可以吃两个月的伙食。

这姐妹俩在宝清一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后来她们的弟弟李清华上一中后,老师听说是李颖、李娜的弟弟,争着往班级里要。

经过三年的刻苦努力,李娜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宝清县高级中学。她觉得幸运之神已经向自己敞开了大门,带着对人生的美好憧憬踏进了高中的校门。

这其间,还有一个插曲。(略)

高中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忙碌。李娜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她当了三年学习委员。

有一次,李娜在课堂写作业时橡皮掉地上了,她怎么也找不到。旁边的同学感到奇怪,说橡皮就在你脚的右边你怎么就看不见呢。

李娜的脸腾的一下红了,她这时候察觉到自己的视力可能真有问题,看东西只能看见一条线,没有余光。东西掉在地上别人一下子就能看见,她却看不到。

之后,李娜的视力愈发成问题。她最怕学校大扫除,她在走廊里行走时不是碰到盆啊桶啊,就是撞上桌子椅子,一路过去伴随着乒乒乓乓的声响。

李娜没有十分在意,她觉得可能是因为自己学习太紧张太累了,眼睛有些疲劳,休息休息就会好的。可是,无论她怎么调整,视力都不见好转。

这种眼病严重地影响了李娜的学习效率。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别的同学即便做不到“一目十行”,也能迅速地扫视完一道题;李娜呢,只能看到一小块,目光需要不断地移动,看完一道题比其他同学多费不少劲。

这事儿,她谁也没告诉,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眼疾给自己学习、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笨鸟先飞,她在学习上比别人下了更多的笨功夫。

好不容易熬到了暑假,李娜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哈医大二院。她忐忑不安,多么渴望自己的眼疾经过医生的治疗很快就能康复。然而,医生的一番话直接把李娜塞进了冰窟窿里。

正如本文开头所写,医生说她这种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办法,将来会有失明的危险。至于能够挺到什么时候,就要看她个人的造化了。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李娜的这种眼疾不可能是冷丁发作的,大概早就得了,只是她自己没有察觉到,以为别人的视力都跟自己一样呢。不难设想,她初中时的学习成绩那么好,要比视力正常的同学多付出何等艰辛的努力啊!

听了医生的诊断结果,李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怎么可能呢?自己才18岁,刚刚进入美好的青春岁月,她还有那么多的梦想,难道就都成了泡影?难道可恶的眼疾会伴随自己的终身吗?

这个诊断对李娜的打击太大了,无论如何也无法让她接受。强忍着悲痛回到家,她把自己关在小屋里默默地流泪。她不明白命运为什么对她这么不公平,为什么让她遭遇这样的不幸。

父母担心女儿想不开了会出什么意外,一直站在李娜那间小屋的门外劝慰她。开门的一刹那,李娜发现仅仅几天的工夫父母就苍老了许多,双眼都是满布血丝。她知道两位老人私下里一定流了太多的泪水。

这时候,李娜觉得自己太自私了,怎么能只考虑自己而忽视了父母的感受呢?应该振作起来,不能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了。虽然视力不好,毕竟还可以看见东西,只要有毅力,就可以考大学,毕业后当老师。

她知道,母亲这辈子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没读够书。母亲老家那地方的村民普遍重男轻女,儿子顶在头上,闺女踩在脚下,女孩子念书都不多。

母亲从小就羡慕教师这个职业,觉得教师可神圣了,大女儿不愿意当老师,她就把希望寄托在二女儿身上,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二女儿以后能够当上一名小学教师。

李娜真的很想实现母亲的这个愿望。至于医生所说的失明的可能,她尽量不去想,假如有一天真的瞎了,大不了就不活了,千万别拖累父母。

在高考的考场上,李娜的精神太紧张了,越是紧张,视力就越模糊。高考成绩下来,她得了421分,落榜了。她的英语成绩一直不错,在一、二联考中都是139分,这回只得了121分。

她立马回到了兴国村,由于上了一股火,眼病加重了,整整休息了8个月。开学时她没有回学校复读,她觉得老师平时那么器重自己,考了这么个成绩,还有什么脸儿去见老师?

村里人有的十分同情李娜,有的替她惋惜,也有个别人幸灾乐祸地说:“让他们家嘚瑟吧,到城里念书不是一样考不上大学吗?”

李娜的父母连一句埋怨的话都没有,劝慰女儿别上火,只要努力到了就行,这次没考好,下次再努力。李娜很是庆幸自己有这么好的能够理解孩子的父母。

这8个月,李娜一点书都没看,她在逃避现实,她在麻醉自己。

残酷的现实让李娜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她放弃学习,像许许多多的残疾女人一样,学做一点家务,或者学一门手艺;要么她去学校复读,继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思前想后,李娜有一天对母亲说:“妈,我还想去上学,行不行啊?”

她妈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傻孩子,我和你爸就盼着你说这句话呢!”

(1995年复读后参加高考时,李娜由于很长时间没摸书本,缺课过多,加之被眼疾所累,得了446分,距离录取分数线差了5分。她不再犹豫,又一次走进复读的课堂。略)

读者诸君,我想,我们不仅要对李娜锲而不舍、屡败屡战的拼搏精神予以赞赏,也不能不向她的父母表示崇高的敬意。一个农村女孩子,连续复读两年,三次参加高考,且不说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人言可畏,各种非议也不绝于耳,可他们都顶住了,坚定地支持女儿。

天道酬勤。1996年,李娜在眼疾不断恶化的情况下,顽强拼搏,第三次高考成绩获得了496分,被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地理系录取。她之所以填报了师范类院校,一是能够实现母亲的那个梦想,二是收取的学费少,将就穷人。

三年大学生活,李娜过得挺压抑。她一方面在时时恐惧自己的眼睛失明的情况下,争分夺秒地学习,一方面还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她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她害怕别人同情自己,她想和正常人一样保持一种做人的尊严。

不想说的话,她能“烂在肚子里打死也不说”。

按照年龄排序,李娜是寝室里的老大,她也真有个老大的样儿,该出头为姐妹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时候就挺身而出。同寝室的老四樊艳玲跟李娜最好,她有一种依赖李娜的思想,老大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

李娜回忆说:“也幸亏了老四,要不,上晚自习时从寝室到教室、到图书馆的几百米路程,真够我呛啊!”

后来,老四樊艳玲从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节目中看见了记者采访李娜的专访,失声痛哭,打电话跟李娜说:“老大呀,你咋这样呢,为什么在学校时不告诉我?我要是早点儿知道,也能想方设法照顾照顾你呀,结果你倒更多地关照了我!”

大三时的实习课,李娜被安排到家乡的宝清二中实习两周。

1999年的盛夏时节,李娜毕业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又踩上了一个幸运点”——这是国家最后一年对大学毕业生包分配。李娜到宝清县教委报到时,工作人员告诉她需要自己找个接收单位。

当时学校正放暑假,李娜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高淑云校长家,表达了自己想到宝清二中当一名教师的愿望。

本来,李娜在实习阶段已经给高老师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可是高老师一看李娜是和母亲一起来的,而且李娜的话少,母亲的话多,心里顿时“画了魂儿”。她没有拐弯抹角,当场就说:“一个大学生出来办事,怎么还得你妈跟着呢?”

这一问,李娜张口结舌答不上来,她母亲造了个大红脸,哪敢说出女儿视力不好的实情啊,赶忙解释说:“这孩子平时让我管得太厉害了,到外面不敢说话。不过她一上课堂就精神了,讲课保证没问题。”

高老师担心李娜性格懦弱不出头,这种状态怎么讲课呀!她犹豫再三,对这母女俩说:“进人的事我们得开会研究,你们回去听信儿吧。”直到开学的头一天,李娜才接到二中的电话,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第一年是试用期,李娜的工作很出色。略。)

2000年,李娜转正,“超额”实现了母亲想让二女儿当个小学教师的愿望,成为一名有编制的中学英语教师。

她接了一个“好班”、一个“差班”。这可是个麻烦事,给“好班”备的课,“差班”的学生听不懂;给“差班”备的课,“好班”的学生不解渴。李娜只好备两套课,因班施教。

李娜谦虚谨慎,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讨教,把浓浓的大爱献给了自己所教的学生,凭借坚实的英语功底,凭借勤恳敬业钻研业务的执着精神,凭借严谨细腻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

她很感激“差班”的班主任刘春丽老师,两个人默契配合,中考时,过去英语成绩一直在后面的“差班”,竟然往前拱了两步,不再“打狼”了。

任何成功都是会有代价的,只是李娜的代价比常人要大很多。由于用眼过度,特别是跟“差班”着急上火,李娜的视力急剧下降,视野范围窄且短,一米开外和旁边的东西干脆看不见。她遭遇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

可是,患病这么多年,除了家人,从来没有外人知道。她不愿意和人说,除了怕别人同情她,也怕给别人添麻烦。走路时,她是听力和视力并用,上下楼梯总是靠边走,尽量选择学生上课或放学后人少的时候走。

为了少去厕所,她在学校里几乎一天都不喝一口水,实在渴了就用水润一润嗓子。

上课时,李娜看不清学生的脸,只能看见一个个模糊的点,但学生们在她的课堂上都很注意听讲,也很遵守纪律。他们并不知道老师看不见他们,都被她精彩的讲解所吸引。

为了有效地控制课堂秩序,仅靠那微弱的视力是不够的,李娜努力记住每个学生的座位,并借助过人的听力来弥补视力的缺陷。

有一次,一个学生不小心把钢笔掉在了地上,正弯腰去捡的时候,李娜边讲课边顺着声音慢慢走到他的身边,手搭在他肩上轻轻地说:“好好听课。”

学生们说,李老师的眼睛太尖了,我们在课堂上谁也不敢乱动。

这真是:老天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李娜出色的工作表现和效果,校领导看在了眼里。送走了第一届学生后,学校安排李娜教授初三学年补习班的英语课。

这对于视力正常的教师来说大概不算难事,但李娜就费劲了,每天往返于一楼、三楼的班级和办公室之间,她磕磕绊绊,不知跌倒了多少次,胳膊和腿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疼痛难忍。

母亲心疼女儿呀,找到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王春娟商量说,李娜的视力不好,能不能让她还是教初一年级,省得楼上楼下地奔波。

王老师说:“嫂子,你以为补习班谁都能教呢?有的老师想要教都没让他们教啊!”

校领导如此器重李娜,她母亲还能说什么呢?

那么,李娜和她的父母为什么不把眼疾的实情告诉学校呢?除了李娜的自尊心强、不愿意让别人可怜自己之外,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人心眼实诚,唯恐把好不容易才到手的饭碗子给打碎了。

李娜的母亲没有想到,也许是经过她这么一提示,能者多劳,学校又把初一(八)班的英语课交给了李娜。

这么一来,她同时担任一个初一班和一个初三补习班的英语教学,而且出色地完成了跨学年的教学任务。

李娜所任班级的英语教学成绩迅速上升,她教的学生经常在各类英语竞赛中获奖。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赞扬、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初涉教坛,年纪轻轻的李娜就小有名气,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校领导和其他教师都以为李娜的眼疾只是严重近视而已。有两次,校长高淑云在前面走,李娜在后面竟然把她给撞上了,高校长也没往坏处想。

高校长和副校长王春娟商量,再给李娜加点压力,让她担任班主任。李娜太能干了,工作太出色了。

有一次,李娜的眼前雾蒙蒙的,啥也看不见了,只好请假,代课老师去她家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恳求说:“李娜,你快点儿好起来上班吧,你们班的那几个淘小子也不接纳我呀。”

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有着严重眼疾的青年女教师,怎么在课堂上就那么厉害呢?

有个补习班,李娜刚接手的时候,英语的平均月考成绩是40分左右(满分是120分),她都想哭啊!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这个班的英语成绩平均达到了72分。

我问李娜是怎么教的,她说“就像熬粥似的,必须舍得时间熬,讲得细一点儿,再细一点儿”。

她还说:“我是青年教师,资历不够,就不能跟学生太严厉了,不够资格。怎么办?跟他们交心交朋友,让他们信任你,对你有好感,讲课时他们就注意听了。”

“怎么样才能跟学生交上朋友呢?”

“比如说吧,有个学生叫小乐(化名),就愿意上网打游戏机。家长十分生气,坚决不让他玩。这么一来,他就跟父母严重对立,你不让我玩,我就不给你学。

“我找他父母商量,能不能换个思路,只要他上课注意听讲,学习上有一点儿进步了,就奖励他打一次游戏机。这一招儿还真管用,他跟父母不那么对立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

”再比如,学生小翔(化名)的父母总吵架,他自暴自弃,干脆不学习了,有的同学管他叫‘停摆生’。

“我想改变他,上英语课特意提问他,只要他答对一点儿,我就表扬他。慢慢的,他对英语课感兴趣了,我又安排他当科代表。

“他一看再学不好丢人哪,更加努力了,英语考试成绩从十分八分的逐步提高到七八十分。于是,他又开始认真学习别的课程了。”

李娜有自己的绝活,但是别人恐怕很难学到手。我来举两个例子。

例一:那是李娜刚接手一个补习班的时候,她在课堂上请大家毛遂自荐当英语科代表。她说这个活儿是苦差事,是为同学们服务的,当然也能够促进自己学好英语。谁如果想要当科代表,可以写张纸条给老师,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一次,不看以前的英语成绩。

李娜注意到,班上有个叫小斌(化名)的小男孩儿“眼睛有内容”。

我在采访中对此颇为好奇,问:“他的‘眼睛有内容’怎么能看出来呢?”

李娜说:“他的眼神中有一股傲气,他在心里琢磨你。”

“那又怎么能知道呢?”

“他瞅瞅你,又躲开了。这说明他有心理活动。我事先摸了底儿,小斌别的学科还可以,就是英语成绩太差,中考时英语才得了21分(满分120分),他在琢磨我说的是不是真话。”

下课时,班上60多名学生中有十七八人交了纸条。李娜走出教室不远,就听后面有人喊她:“老师,我这儿还有一份。我想当英语科代表,助你一臂之力。”

李娜知道他认为自己这个英语成绩肯定当不上科代表,只不过想搞恶作剧而已。

她一本正经地说:“当科代表挺辛苦的,楼上楼下地搬弄作业不说,还得帮助老师往黑板上抄个题什么的,你能胜任吗?”

小斌说:“差不多吧。”

李娜笑了:“差不多是差多少啊?一个英语单词才几个字母,你抄错了一个字母不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吗?”

小斌的脸唰地红了一下,很诚恳地说:“老师,你放心,我不当科代表也一定好好学。我喜欢你的做事风格。”

李娜说:“你还是当吧,我看你是这块料。”

当上了英语科代表之后,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小斌的英语成绩直线上升,第二年中考时得了87分。他后来考上大学后,还专程看望过李娜。

例二:李娜有一次当值周老师,走廊里有个男同学走路横冲直撞,把她也撞了一下。李娜喊住了他,批评说:“你走路不能稳当点儿吗?这么走路多不文明啊!”

那个学生狠狠地斜楞她一眼,扬长而去。

当李娜新接手一个补习班时,发现那个撞过、斜楞过她的男学生就在这个班级。他叫小凯(化名)。

李娜刚一开讲,小凯坐在下面毫无来由地“哈哈哈”笑个不停。全班同学都瞅小凯,老师没法讲课了。

面对此情此景,李娜冷静地对学生说:“咱们这堂课就听小凯同学笑,让他笑个够,他不笑一堂课都不行。小凯同学,请你上讲台来笑吧。”

那个小凯也算条汉子,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继续“哈哈哈”地大笑。

不过,一个人即使再能笑,也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哈哈哈”地笑上45分钟吧?再说,别的同学还要听课呢。下面的学生七嘴八舌,都让小凯快下去。

忽然间,小凯停止了大笑,哭了。

李娜不再说什么,请他回到座位,开始讲课。

下课后,小凯主动来到办公室找李娜认错,李娜就势给他补了那堂英语课。

事后李娜得知,这个小凯可不一般,脑袋瓜儿挺好使,就是不往学习上用劲儿,仗着自己人高马大,在班级里称王称霸。父母拿他也没招儿,给他换了几个学校还是那样子。

李娜盯住他了,下了“狠茬子”。你不是作业没写好吗?再写十遍!你不是单词写错了吗?再写十遍!

我问:“小凯听你的吗?”

李娜说:“他不听不行啊。他再到别的学校去,谁敢要他呀?所以,他就是‘装’,也得‘装’下去,把初中念完。”

小凯累熊了,领教了李娜的“狠”,心里说不上怎么恨李娜呢!虽然他对李娜无可奈何,但是很不友善。

让小凯没想到的是,两三天后,李娜对他说:“小凯,你有进步了,今天的作业不用写十遍,写九遍吧。”

小凯一愣,瞅着李娜,不由得流露出一丝感激的目光。

第二天、第三天……李娜依次给他减了“工作量”;在课堂上,李娜提问小凯很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当场表扬鼓励。

小凯破天荒地主动找老师补课了。他父母又惊又喜,对别人说,我儿子谁的话也不听,也没服过谁,怎么就让李娜老师给收降了呢?

这以后,小凯跟李娜亲近了,甚至像好朋友似的。有一次李娜新换了件衣服,小凯特地走过去说:“老师,你这件衣服真砢碜,明天换一件吧。”

李娜不能卷他面子呀,第二天真就换了一件。

中考时,小凯的英语得了90分。初中毕业后,他骑着摩托车到家看望李娜,诚恳地说:“我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好的老师,对再淘气的学生也不骂不吵,一心为你好。”

人们常常将思想道德比作灵魂。人生的支柱就是人的灵魂。高尚的灵魂支撑高尚的生活,卑劣的灵魂支配卑劣的生活。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高尚的灵魂奠定基石。

从小乐、小翔、小斌、小凯这四名学生的转变过程中,我仿佛加深理解了什么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得会维修人们心理上、灵魂上的毛病啊!维修这一次,很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啊!

日趋下降的视力终于让李娜举步维艰了。尤其是冬天下班的时候,天黑得早,“管状视野”加上夜盲的她寸步难行,自己根本没法回家,只好由父母每天轮流在校门口等候。

这时候,李娜的父母为了照顾女儿,在二中附近租住了一间平房,还招了几个住宿生,以弥补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虽然很辛劳,虽然农村的那个家收拾得利利索索,房前屋后的菜园地果实累累,着实喜人,但是为了孩子,做父母的什么都能舍弃,什么苦都能吃。

有一次,母亲领着李娜去学校,很窄的一个路边沟,李娜一脚就踩了进去,跌倒了。母亲以后说啥也不放心让她一个人上下班了,叹口气说:“你小时候太让我省心了,现在老天爷让我给补上。”

高淑云校长有个习惯,喜欢站在办公室的窗户前,望着老师上下班、学生上学放学。当她发现李娜上下班让父母接送时,很不理解,跟李娜的父亲说:“孩子都这么大了,你们怎么还不撒手呢?”

几天后,副校长王春娟直接对李娜的母亲说:“嫂子,以后你们不能接送李娜了。这么大人了,还有路灯,怕啥呀?你们总这样,啥时候她能自立呀?”

事已至此,再也不能继续隐瞒了。无奈之下,李娜的母亲找到高校长据实以告。听了李娜母亲的叙述,高淑云十分震惊,多么好的姑娘啊,怎么得了这种病呢?

她想到自己以前看李娜年轻,工作上进,办公桌又紧挨着门口,时常打发李娜去找个人、取件东西什么的,而李娜总是乐呵呵地答应着去办,岂不知……

高校长禁不住热泪盈眶,说了一句“婶呀,你怎么不早点儿告诉我呢”,就再也说不下去了。

第二天一上班,高淑云校长把李娜的情况向全体教师作了通报,大家都为之震惊和感动。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以为非常熟悉的那个开朗、好强的同事李娜,每天都在默默地忍受着眼疾的煎熬。她每取得一点成绩是多么不容易啊!

高淑云校长和王春娟副校长自然放弃了想让李娜担任班主任的决定,对她格外关照。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同事们也都把照顾好李娜当成义不容辞的义务。

打这以后,李娜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家庭和集体带给她的关怀与温暖。可是,越是这样,她愈发惴惴不安。

失明的阴影整日笼罩着她,痛苦、绝望、无助、苦闷、彷徨。每晚临睡前,她都想明天自己还能看见这个世界了吗?而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即使看见了很模糊的景象也会让她感到欣喜。

李娜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处看看,她似乎要把所有目睹到的事物都储存在记忆里,因为这些寻常的景象说不定哪一天她就再也看不见了。

在即将失明的恐惧中,李娜度过了漫长而又艰难的一天又一天,梦魇一般的日子让她心力交瘁,每天都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健康人很正常的左顾右盼,对于她来说却是一种奢侈。她多么希望这一切不过是自己的一场噩梦,一觉醒来就能恢复正常。她渴望像正常人一样享受阳光,观赏阳光下的无限生机。

她不甘心就这样堕入黑暗。她一次次地去医院询问医生,总希望有一天会有奇迹发生,可医生的一次次令人失望的回答,让她的心一点点地降到了冰点。

李娜崩溃了,她感觉命运之手即将把自己推到无边的黑暗中,让她成为一个终日面对黑暗的废人,成为一个终生累及家人的包袱。她觉得自己像一个溺水的人,抓不到一块救命的木板。

她深情地看着一直为她操劳的父母,爸爸脸上的皱纹又加深了,眉宇间锁着淡淡的愁云,妈妈的两鬓已经染上了白霜,两个人看上去苍老而又憔悴。

她觉得自己太对不起父母了,老人把自己养活这么大,不但没有得到自己的孝敬,反而要受自己的拖累。他们才年过半百,在到了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时候,却因为自己的不幸而让他们晚年劳累。

她想到自己的眼病越来越重,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以后自己不更成了爸妈的累赘吗?难道自己还要继续把他们拖累下去,拖累到死吗?

思前想后,李娜作出了一个自以为聪明实则愚蠢、自以为善良实则残忍、自以为高尚实则卑微的决定:趁着自己尚未完全失明,想个办法一死了之,这样自己和家人就都得到解脱了。

她还愚蠢地认为,虽然自己的离世会给父母带来痛苦,但长痛不如短痛,父母可能悲痛一阵子,时间长了会逐渐忘却痛苦的。再说,自己上有姐姐下有弟弟,都能够照料父母。

一想到即将离开这个曾经带给她那么多快乐的世界,她就心如刀绞。自己才二十几岁呀,还有很多的事情自己没有经历过,还有很多的幸福自己没有品尝到,这让她如何甘心呢?可是一想到自己会成为亲人的负担,她铁了心要告别尘世。

这个念头在李娜的脑海中一经形成,尤其是随着眼疾的加重,始终挥之不去。她太爱自己的爸妈了,无以回报,就偷偷地去买了三万元保险金的人寿保险,身故受益人是父母双亲。她的这条命难道就值三万元吗?她也想多给父母留些钱,可是实在拿不出钱去买大额保险了。

古人云:“蝼蚁尚且贪生,岂有人不惜命。”对于轻生的念头,李娜不知思考了多少次,动摇了多少次,坚定了多少次。一想到一望无际的黑暗和寸步难行的艰辛,一想到父母年过半百、自顾不暇时还要照顾她的窘境,她认为这一切只能是以死解脱了。

(李娜曾经四次寻短见。第一次是分几回买了50片安眠药,睡觉前悄悄地服下了;第二次是公出时佯作失足栽进了深深的湖水中;第三次是骑上自行车在十字街头横冲直撞,一心想要在车祸中丧生,结果都没有死成。略)

李娜在心情好一些的时候,把这三次经历都告诉了母亲。她说:“妈,你知道我多害怕日落啊,因为第二天我可能就再也看不见日出了!”她想让母亲有个心理准备。

她的内心中每天都在激烈斗争,每天都在反复比较:是应该活下去呢,还是应该结束生命呢?她想,可不能再动摇了,说不定自己哪一天完全失明,那时候想要自杀都不容易了。她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理由去死。

(第四次寻短见,是2003年6月的一天。李娜跟校长请假说出去办点事,坐客车到了佳木斯,在站前附近找了家小旅店住下。她插上门,将事先准备好的30片安眠药和一小瓶抗过敏药一起吞了下去,静静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结果,她被来旅店查房的民警救了。略)

李娜到家之后,屋里顿时哭声一片。

爸爸李天栋拉着女儿的手说:“李娜呀,你的心好狠哪!找不到你了,你妈投了河,要不是被好心人救起,你再也见不到你妈了。”

她的母亲更是伤心欲绝,躺在炕上,哽咽着说:“李娜呀,你不要妈了,你死了妈可怎么活下去呀。你想一走了事,你这不是给家里减轻负担,你是想要爸妈的命啊!我的孩子呀,你可不能再做傻事了!”

然而,想要彻底转变一个人已经形成许久的念头太难了。用李娜母亲的话说:“她要是不换魂儿,别人的话听不进去呀。”

李娜还是没有断了轻生的念头。她产生了一个自以为聪明实则更为愚蠢的想法:惹父母生气,让父母伤透心,怨恨自己,讨厌自己,放弃自己,以后不再想念自己。

于是乎,这个从来对父母说话都是和和气气的孝顺女儿,开始顶撞爸妈了,甚至冷言冷语。她曾经让父母把端给她的饭菜原封不动地端出去,她曾经对父母的老泪纵横、号啕大哭无动于衷……

李娜的母亲王选萍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我和她爸也是伤心哪,心里都没缝儿,好好的孩子怎么就变成这样了。真是觉得活着没劲。又一想,只要女儿活着,总比没有了强。

“做父母的,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也不能放弃孩子呀!我和她爸就是一个字——‘忍’,处处小心,不惹她生气,连多余的一句话也不敢说。”

什么是伟大的母爱,让这位农家妇女诠释得多么清晰、多么透彻!

如山的父爱、无私的母爱,渐渐地融化了李娜心中的冰山。看到父母整日里小心翼翼的样子,她的心都碎了。

她想,自己寻短见本来是因为心疼父母,不想成为父母的累赘。现在看来,假如就这样死了,只是自己一个人解脱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受到伤害最大的是爸爸妈妈,自己最对不起的也是爸爸妈妈,这岂不等于做了一件丧良心的事情吗?

慢慢地,李娜终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有了这一次死而复生的经历,特别是父母亲在万般痛苦中依然始终对她不放弃的那种深情与韧劲,仿佛令李娜大彻大悟。既然自己四次轻生都没有死,命不该绝,那就不能再这样折磨自己、更不能再这样折磨年迈体弱的双亲了。

她决心好好地活下去,为自己、为父母、为所有关心自己的人再搏一回,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回报社会,回报所有关爱自己的人,尽全力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李娜从佳木斯被接回宝清后,在家里休息了两周,就重新回到了如隔三秋的二中校园。

那些可爱的领导、可爱的同事,没有一个人因为这件事对她另眼相看。特别是一些跟她最要好的朋友,反倒为自己没有呵护好李娜而感到内疚。

从鬼门关回来的李娜,对人世间这种纯洁、真挚的情谊倍感亲切。她更加忏悔自己曾经的轻生的念头和举动,抱着一种将功补过的心态,更加善待校园内不是亲人犹如亲人的同事们,又像过去一样——不,比过去更加满腔热情、忘我地投入到美好的工作中。

此时的校领导处于两难的境地:李娜的眼病那么严重,况且又经历了这么一番炼狱般的折磨,如果让她继续教英语课,有点说不过去;不让她教吧,英语组本来就缺人,而李娜又是师生公认的优秀英语教师……

领导正左右为难之际,李娜主动恳求千万别给自己调整岗位,说自己太喜欢教授英语这门课程了。她仍然担负着一个初一班和一个初三补习班的英语教学任务。

跨学年,意味着要备两套课呀。李娜不在乎,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喊过一声累。在课堂上,她以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

就这样,从2000年到2006年,视力极其微弱的李娜在二中的英语教坛上不知疲倦地辛勤耕耘,春华秋实,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无悔的岁月。

高淑云校长退休后,李娜有一次见到她,激动而亲热地握着她的手说:“老校长,我再一次谢谢你当年收留了我!”

高老师也很激动地说:“你为二中出了不少力,我也谢谢你在学校英语教学有困难的情况下帮助了我。”

这一年寒假来临之前,李娜预感到自己的视力已经扛不住这般劳累,马上就要彻底罢工了。

困境中的李娜不甘自暴自弃,仍思拼搏进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认为自己失明后再教英语是不行了,唯恐教不好她的学生,愧对家长,愧对学生,愧对自己的良心。怎么办?必须马上准备退路,独辟蹊径。

李娜在大学里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上班后还把一些心理学知识用在了课堂上,效果不错。她想钻研一下心理咨询这门学问,为自己的人生坐标重新定位。在她看来,心理咨询既能自救,也能救人。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2007年1月23日,就在李娜踏进多媒体教室的一瞬间,在强光的照射下,她眼前一黑,从此连一点模糊的影像也看不见了。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她反倒坦然地接受了。

(李娜在父母的陪伴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在佳木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学习心理咨询,终于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略)

当年9月,根据县教育局的要求,宝清二中正式设立了心理咨询室,这就为李娜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搭建了平台。

新上任的季洪敏校长夸奖李娜“干活不咬尖不藏奸不偷懒”。季校长像老校长高淑云一样关心李娜,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心理咨询室,安排她当上了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负责全校师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从此,李娜又有了用武之地。

李娜准备首先给全校教师上一堂心理健康辅导课。

第一步就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她凭着记忆,告诉父母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在哪本书里,请父母一条一条地帮助她找出来并作好标记。

第二步是整理资料,父母根据李娜的思路把材料按一定顺序写下来,组成讲稿。

第三步是把讲稿一遍一遍地读给李娜听,她一边听一边进行修改,调整、补充或删减后,让父母重新抄写一遍再读给她听。就这样经过反复修改,直到李娜满意了才定稿。

第四步,父母帮助李娜背讲稿。爸爸或妈妈读一段,李娜背诵一段。背会了,再把讲稿连起来背;如果不熟练,就要重背。

可想而知,为了准备好一次心理健康讲座,他们要付出多少努力、多少艰辛啊!难怪校长季洪敏赞叹说:“李娜的精神太伟大了,李娜爸妈的爱就更伟大了!”

第一次心理健康讲座如期开讲,主题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李娜在台上认认真真地讲,台下的教师聚精会神地听,最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她的成功。

一位教师边抹眼泪边说:“李娜讲得太好了!”

(几年来,李娜为全校师生作了11次心理健康讲座,每次都更新内容;进行心理辅导的人数达260多人次,积累了120个典型案例。略)

李娜刻苦学习电脑知识,如今能够借助读屏软件,非常熟练地在电脑上“阅读”、下载文件、记事和撰写文稿,将积累的案例存储,已经撰写了万余字的心理辅导手记。

校长助理沈小清老师说:“现在李娜打电脑、打手机、上网、发短信非常流利,我们都比不过她。”

有了知名度,李娜的心理咨询工作由校内延伸到了社会。她看不见人们的表情,却能够以一个心理咨询师特有的敏锐力洞悉人们的内心世界,用涓涓细流让沙漠般的心灵变成一片片绿洲。

镜头一:欲寻短见的小娟(化名)

有一名女同学小娟,父母离异,是奶奶带大的。一个周六的早晨,她给李娜发来短信说:“老师,我对不起你,我要走了。”

李娜一看,赶紧让母亲放下手中的活儿,立刻骑自行车驮她去学校。一路上,她一边催促母亲“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一边给小娟打电话说:“再等老师一会儿,千万等老师一会儿!”

到了学校,李娜顾不得母亲累得张口喘,急忙找小娟谈心。

小娟只说“我不想活了”,却不肯说出原因。李娜采取让她宣泄的心理学手段,稳住了她。一个半小时后,小娟才说出实情:她发现,跟她最要好、她最信任的四个好朋友,把她给“踢”出来了。她要用死来报复她们。

李娜等小娟痛哭流涕地宣泄差不多了,才轻轻地说:“依我看,拿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报复别人不是好办法,可以用更高明的办法。”

小娟抹了一把眼泪,惊讶地抬起头瞅着老师。

李娜说:“这样吧,你好好想想,我也帮你想想,咱俩再碰头。”

隔了三天,小娟找到李娜,说出了她的三招儿:一是想办法打击她们的父母;二是通过其他同学孤立她们;三是跟父亲要钱,花钱买凶废了她们。

李娜一条一条地帮助小娟分析,把这三招儿都给否了,恳切地说:“我给你出一招儿,你看行不行。”

李娜说:“她们四个人孤立你,是因为嫉妒你。你报复她们的最好办法就是自立自强,比她们做得更好。”

之后,李娜不断给她发短信,一直“跟踪”她三个月。最后,小娟说自己想明白了,父母给的生命一定要珍惜。

镜头二:放弃高考的小华(化名)

有个读高三的女生小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一次月考中没考好,上一股火病倒了,造成心理紊乱,不想考大学了。她认为,假若考砸了,别人会嘲笑自己;如果不参加高考,那是自己不稀考。

父母为女儿小华着急上火,慕名领着她登门求助于李娜,说只要女儿的心理恢复正常,什么也不求了。

李娜跟小华谈了三个小时,得知她父母对她的期望值太高,重压之下她倒下了。她很孝顺父母,说自己这么做是不想再让父母那么伤心了。

李娜因势利导,给她分析放弃高考与高考落榜哪个对父母的杀伤力更大。她现身说法,动情地谈起了自己三次高考的过程,说得小华点头了。

接着,李娜鼓励小华勇敢地回到课堂上。

其后,小华的思想又有反复,还想放弃学业,李娜有的放矢地继续做思想工作。

小华的高考成绩是520分,考上了大学。

镜头三:失恋的小明(化名)

李娜说,我体会,心理咨询老师得做到四条:

首先要有“治病救人”的善心和责任感,以心换心;

其二,一定要对当事人的隐私绝对保密,人家才能够信任你,有心里话愿意跟你说;

其三,要有当“泔水桶”的奉献精神,当事人把自己的烦恼、怨恨、失意、不快和最难听的话统统倾诉出来,灌进你的耳朵里、脑海里,你都得接纳;

其四,尽最大努力多掌握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多掌握一些各方面的知识,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地做思想工作,效果更好些。

在学校里,有的学生有啥事儿想不通了,给李娜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约定时间,主动找她进行心理咨询;也有的学生出现心理障碍,让班主任发现了,跟李娜一说,李娜想方设法地主动接近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

社会上的一些求助,大都是通过学生、学生家长和同事们找到李娜的。李娜说:“无论是谁,我都尽全力为这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朋友排忧解难,帮助他们排除心理上的困扰,清理心理上的垃圾,让他们恢复自信心,让他们的脸上重新绽放笑容。”

在采访中,李娜和她的父母对宝清二中的教职工、对社会上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李娜的母亲王选萍说:“高淑云校长和季洪敏校长对李娜都特别关心,赶上我们做父母的了。她们处处关照李娜,告诉李娜下雪天、下雨天不用请假,等天晴了再上班。还特地把她的办公室安排在一楼,让她的同事关照她。

“王春娟副校长跟李娜更近乎,动不动就跟她拥抱一下。李娜的头发长了,她催促赶紧去剪一剪,说刘海儿都挡眼睛了。

“李娜在老师中的人缘儿也好,有的同事问她:‘李娜姐,怎么没有一个人背后说你坏话呢,你是怎么跟人相处的?’她跨学年带两个英语班那咱,一些同事替她打抱不平,去问校长‘你们欺负人还能怎么欺负,李娜多累呀’。

“他们不知道校长的难处。这是高淑云校长事后跟我说的,她还跟我说:‘婶呀,你养了这么个好闺女,值得欣慰呀!’”

李娜的父亲李天栋说:“李娜能有今天,我真得感谢她的领导和同事。每天我去送李娜上班,不论是哪个同事看见了,都赶紧过来跟我说:‘叔,你可以下班了,把李娜交给我们吧。’

“年年春节领导都来家里慰问。过年过节学校分东西,不用李娜吱声,她的同事主动给送到家。

“她跟同事们一起去唱歌、随礼喝酒,每次都是人家打车接她、送她。季节变化了,她的那些同事及时提醒她该换服装了,陪着她去商场挑选衣服。她可幸福了。”

是的,李娜每天都工作和生活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她的那个心理咨询室仿佛有磁力一般,经常聚集着一些同事,开心地谈论着。不管是哪位女同事上厕所,都问一声李娜去不去。

李娜说:“有时候我抱怨老天不公,为什么让厄运降临到我的头上;有时候我又感谢苍天给了我许多好运。比如,我四次轻生,其中两次喝药,一点儿后遗症都没留下,连胃病都没得。我最感谢苍天的是,全世界的好人咋都让我遇上了(在采访中,这句话李娜说了多次)。

“我有多么好的父母,无论是我有病还是我故意惹他们生气,都对我不弃不离,为了我舍得一切,包括生命。我妈妈有时候甚至特意闭着眼睛走路,感受我生活的不便。我又有多么好的领导和同事,像亲人一般关心我、爱护我。”

面对厄运的挑战,李娜选择了坚强。她要自己像明眼人一样正常生活。在家里,洗衣服、擦地、收拾屋子她都坚持自己动手。

在单位,她每天在父亲或母亲的引领下,风雨无阻,按时上班下班。为了不给同事们添太多的麻烦,尽量少喝水,以便减少别人陪同她上厕所的次数……

她还用自己的乐观情绪感染着周围的同事们。凭着记忆,全校130余名老师,只要一说话,她立即就能分辨出是哪一位老师。

一旦知道了哪位老师有什么难处,有什么不快,她会主动以自己的方式去安慰、鼓励、帮助对方,或者当面谈,或者发短信,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排遣心中的不快。

而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李娜的保护者、呵护者,只要一看见李娜起身,有人就会问李娜想做什么,就会上前去引领,就会去帮助。

李娜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令人折服,李娜进行心理咨询所取得的成绩令人赞叹,李娜对亲人、同事、朋友的挚爱打动了学校每一位老师的心。

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普通人也能够散发出圣洁的光辉!

李娜说:“我要朴朴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回报社会,回报所有关爱我的人。我祝愿所有的好人一生平安!”

我们也由衷地祝愿李娜,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快乐!

(原稿刊登于2013年第一期《挠力河》,有删节)

附记:李娜最大的幸运应该是有了一位如意郎君、生活伴侣。

2015年2月18日,李娜在短信中告诉我,她“刚处了个对象”。同年6月19日,她在短信中说她结婚了,“我们很合得来。现在您也可以对我放心了”。

转过年1月1日,她在短信中说:“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儿子出生了,很健康。”

今年中秋节那天,我通过微信与李娜夫妇交谈。

李娜的丈夫叫赵圣波。她夸赞自己的夫君说:“他是一个有耐心又细心又大气的人,为我们娘儿俩任劳任怨,从来不叫苦不叫累,始终如一,给了我们娘儿俩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他是畜牧局的临床兽医,技术很好,但是从不敛财。他是有信仰的人。

“我婆家的家风很正,兄弟姐妹特别和气。我们结婚八年了,婆家的兄弟姐妹们一直从各方面照顾着我们。

“现在的我过得很幸福,日子过得很甜、很美。”

赵圣波说:“李娜在我的心目中是非常好的人,她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家庭都是兢兢业业,责任感特强。她热爱生活,特别阳光。她教育我们的儿子也非常有方法。

“李娜对我的家人、对她的家人都很好。尤其是妯娌之间,她处理问题特别恰当、到位,和睦相处。她小弟生活有困难,她时不时地给予帮助。

“李娜现在仍然做心理咨询工作,给初、高中的学生做心理辅导,尽心尽力。即便是业余时间进行心理咨询,也不收费。我对此挺赞同的,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是给我儿子积了福报。

“我们这个小家庭挺温暖,挺和谐、和美的,这离不开李娜对我的包容。我在心里头很崇拜她。”

李娜说:“我儿子今年八岁,上一年级了。他分到了全县最好的小学,遇上了最好的班主任——特别有耐心,有爱心,责任心特别强。我们真的感觉非常非常幸运。

“孩子很开朗,也很积极乐观,非常听老师话,已经完全适应了小学一年级的生活。班主任特别喜欢他,锻炼他当班级里的卫生监督员、安全监督员、文明监督员、纪律监督员,还准备让他当实习班长。”

李娜说:“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都对我特别照顾,特别帮忙。领导、同事、学生,还有校外的学生家长,他们的信任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非常热爱心理咨询工作,即使退休以后,我也会继续做下去。”

2020年6月11日,网络上有署名“阳光伙伴”的文章和图片《李娜老师传道解惑,心灵鸡汤助力中考》。

文章说:“李娜老师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指导学生备考的相关准备工作,从衣食住行谈到考场发挥,从理论讲解再到实践操作,逐一指导学生考前注意事项、缓解紧张情绪的办法,最后通过一个小游戏鼓励激发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经过此次心理健康辅导,同学们紧缩的眉头舒展了,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红蜻蜓”在留言中说:“您是万千学子茫茫学海中的灯塔,时时照亮他们努力前行的路。”

“心中有爱“在留言中说:“你,让冲向中考的学子扫除阴霾;你,也一定会冲破黑暗迎接曙光!”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由衷感谢摄影者)

}

山水卷主编:贾又福 | 山水卷文字撰写:孔令伟

责任编辑、书籍设计:苏国强

《中国绘画史图鉴》全套效果图

《中国绘画史图鉴·山水卷》外包装瓦楞纸箱效果图

《中国绘画史图鉴·山水卷》外包装瓦楞纸箱手提带

长按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

《中国绘画史图鉴·山水卷》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收录历代经典作品三百零三幅。

本书所收绘画作品上自隋唐,下讫明清,兼顾不同朝代存世作品的特点以及选取比例的均衡,尤其注重中国山水画历史递变的系统性,多选流派创始人及主将、著称当世的画家群体以及其他画家的有艺术研究价值的作品(包括佚名作品等),以完整呈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演进过程。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凡例、总序、概述、作品图版、年表五个部分。总序意在阐明丛书编纂思路和特色。概述、作品图版、年表分别以文字梳理总结、图像具体介绍、图表提纲挈领的方式展示中国山水画史,力求使读者形成直观清晰、系统完整的认识。

绘画作品图片均从原作拍摄,大多由海内外现收藏者提供。除了全图之外,另附大量高清局部图片,便于读者欣赏和研究。

绘画作品的著录格式统一为:朝代、作者、作品名(含装裱形式,如卷、轴、册等)、材质、尺寸、收藏者。

绘画作品大体按朝代先后排序。若为临摹作品,一般以原作者及所处朝代为准,并在原作者姓名后括注相应的临摹信息。

《中国绘画史图鉴 ·山水卷》函套效果图

《中国绘画史图鉴·山水卷》外包装瓦楞纸箱展开效果图

《中国绘画史图鉴 ·山水卷》展开效果图

《中国绘画史图鉴 ·山水卷》整体效果图

《中国绘画史图鉴 ·山水卷》函套效果图

《中国绘画史图鉴 ·山水卷》展开效果图

《中国绘画史图鉴 ·山水卷》封面效果图

《中国绘画史图鉴 ·山水卷》书脊效果图

从物质形态上看,以卷轴为载体的书画艺术在魏晋之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传统,并对整个东亚艺术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纸墨绢素便于携带,更易于进行自由的艺术探索,这使得中国艺术很早就从繁琐的实用装饰功能中解放出来,可以让创作者从容地表现出微妙的心灵活动痕迹。

《中国绘画史图鉴 ·山水卷》年表

《中国绘画史图鉴 ·山水卷》年表(局部)

在传统画论中,诸如“神”“妙”“能”“逸”等术语暗示了一系列内化的批评标准,关注的是画家内在的感受能力和情绪状态,而不是能否准确地再现外部世界,或画面本身的形式感。与功能性较强的人物故事画或肖像画相比,山水画的题材处理相对自由—千树万树,只要把握“常理”,即可自由生发。苏轼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理”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需要画家超越肉眼所见的真实,用心灵去感受万物的生命与气质。有了这样的自由,山水画更便于展示“书写”的技巧与趣味。早在荆浩的《笔法记》中,“筋”“肉”“骨”“血”这一类书法创作经验已经完成了向山水画的转移,《笔法记》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当然,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轴(局部)

最重要的是,山水画也体现、寄托、验证了中国人的生命哲学,是国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手段。钱穆先生曾把中国传统社会分为四种类型:山林、庙堂、市井、江湖。其中“山林隐逸”体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也是“圣人”“贤者”念兹在兹的精神追求。在满纸云烟中,观者感受到了卧游之乐,从容玩味着淡远、平静的隐逸情怀。

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

山水画,其前身或为一种“宇宙模型”,呈现的是神物灵怪所主宰的世界。在中国早期绘画中,风雨雷电、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以及各种“天变”,往往化身为“神物”进行自我表达。翻看《山海经》、屈原的《天问》、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或查看汉以前的器物装饰画、缣帛画、石刻图画,我们自然不难作出这些判断。

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局部)

在魏晋之前的文献中,山林令人敬畏,多是神仙、鬼神的居所。东晋以降,北方士族南迁,新的“地理大发现”及玄学思想的滥觞致使古人的山水观发生变化,其痕迹在山水诗中最为明显:贤人,历史中的“圣人”,真实世界中的隐士、高士开始进入山水,正如早期基督徒喜欢在旷野、洞穴中苦思冥想一样,清旷的山林也是圣人贤者释放忧思、怀想天地、体味造化之神奇的所在。山水与人相知相亲,称得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但何以如此,又不可骤下结论:真实生活经验的扩展,儒家心性之学、比德思想的发展,玄学思想,汉化佛教思想中的天地观想、身体观想……都要同时予以细致考虑。

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局部)

南朝刘宋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及王微的《叙画》是中国最古的山水画论,其文字间流露的信息非常微妙,在文风和抒情方式上非常贴近山水文学,由此可知,魏晋山水文学、山水诗与此时的山水画有着密切的关联。

唐?李昭道(传)?龙舟竞渡图页(局部)

绢本设色?纵40厘米?横43厘米

《文心雕龙·明诗》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抒写性灵、寄寓情怀是山水文学的精神所在,对四时、万物的灵敏感受充分体现了魏晋诗人的“善感性”(la sensibilité),我们可以借助谢灵运的一首山水诗体会这种趣味:

五代南唐?赵干?江行初雪图卷(局部)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在山水诗兴起的同时,山水画也具有了独立形态。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是一部“创作手记”,文中称:

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发迹东基,转上未半,作紫石如坚云者五六枚。夹冈乘其间而上,使势蜿蟺如龙,因抱峰直顿而上下作积冈,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轴(局部)

而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则以观画者的语气说:

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

前述画论中所留意的形象、所使用的语言,如庆云、紫石、蜿蟺如龙、蓬蓬然凝而上……既是山水文学常用的词语,同时也可以在同时代墓室壁画、石棺线刻画中得到验证。从制作技术上看,在宗炳、王微所处的时代,“案城域,辨方州”之类的图画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图像形式,可能会为早期山水画提供重要参考。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引宗炳《画山水序》中的一段文字: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轴(局部)

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轴(局部)

宗炳所认识的画理是“应目会心”,而非“虚求幽岩”,即非直观再现式的物象组织排列法,而是一种会意式的图画构成方法,最适宜表现全景式的天地图形。直到郭熙的“三远法”出现之后,古人才从理论上确立了一种既能会意,又能表达具体视觉感受的方法,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法。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轴(局部一)

绢本设色?纵111.8厘米?横56厘米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轴(局部二)

绢本设色?纵111.8厘米?横56厘米

根据记载,六朝以来的卷轴山水画都是青绿设色,以细笔勾线填彩,隋及唐代前期的山水画中还常穿插神仙及贵族游乐内容,纤丽而富有装饰性——流传有绪的展子虔山水作品《游春图》就是一个例证。画面用笔,树石、峦头空勾无皴,线条顿挫转折,变化丰富。在色彩处理上,山体、山坡、山脚、亭桥、白云……随类赋彩,既暗示出物象本身的质感,又起到了强烈的装饰效果,开后世青绿山水之先河。盛唐以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将青绿山水画又发展到新的境地。李思训的山水画“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李昭道则“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从传为李昭道所绘的《明皇幸蜀图》可见一斑。《明皇幸蜀图》有多种临本,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最佳。全图表现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难故事,画法工整,设色明丽,群山拔地而起,所谓“隐隐半壁,高潜入冥;插空类剑,陷地如坑”,极好地表现了蜀地山水的险绝气象。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除了装饰性强的青绿山水,唐代还出现了一种简率的水墨画法。荆浩在《笔法记》中说:“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水墨山水的出现使中国山水画发生了巨变。由于传世画迹不存,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地下出土的墓室壁画来品味唐代水墨山水的神采。晚唐时期,水墨山水的代表人物有王维、张璪、王洽、项容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尽管他已经没有真迹传世。在后代文人的眼中,王维成了隐逸理想的象征人物,他以自作诗或个人隐居的生活入画,开创了由画家自主设计画题的先河。王维综合了魏晋的山水理想与吴道子的水墨技法,加之本人在诗歌上的造诣,从而成为理想中的文人山水画的鼻祖。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从图式上看,初唐“山水”有一种高度成熟的样式,即全景式“天地图形”,保留了汉代以来“图画天地,品类群生”的古风。如早期的夏禹“铸九鼎以象百物”一样,山水亦为“大物”“庙堂之物”,是“天地图形”,呈现了一个对象化世界,是观看与怀想的对象,也是道德隐喻和精神力量的源泉。早期山水图画,神物、日月、云气、禽鸟、走兽可以在画面上自由出入,与宋代之后的林泉丘壑全然有别,从近年屡屡出土的唐墓山水壁画,如韩休墓壁画中,我们可以得到确切的视觉例证。除此之外,在魏晋及唐代墓室壁画中,我们还可看到一种“树下人物图”,内容多为“古贤”和“时贤”肖像,最著名者如“竹林七贤”像,后世的各类“高士图”可以视为这一图式的变体。诸多内容相似,但图式更为丰富的山居图——如唐人卢鸿的《草堂十志》、王维的《辋川图》——开创了一种极为独特的山水画类型,神仙的居所逐渐被真实世界的隐士、高士所占据。

北宋?赵士雷?湘乡小景图卷(局部)

唐宋之际,山水画的类型与功能日趋丰富,图式上的变化更是一言难以穷尽,不过,“天地图形”和“高士图”却渐渐合流,山水不仅是神仙鬼神所主宰的世界,也是真实世界中可以观望、旅行和休憩的场所。这样一种变化意味着画家对自然的观察更为细致,表现手法也愈加灵活多样。

北宋?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局部)?

晚唐至两宋,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两项重要的山水画成就,一是皴法的出现和发展,二是远景和近景高树人物的组合。前者以晚唐、北宋画院成就最高,后者则是李唐之后南宋院画的重要贡献。

北宋 郭熙 窠石平远图卷(局部)

皴法可以强化质感,但不适合用厚重的矿物色彩覆盖,否则两相妨害,所以皴法繁密的山水更宜于用单色水墨加以表现。

南宋?李迪?风雨牧归图页(局部)

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是晚唐五代最伟大的水墨山水画家。依照自然环境和相应的皴法类型,晚唐之后的山水画形成了两大风格体系。北方是荆浩和关仝。荆浩常描绘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石岩苍苍,峭峰危立,深得北方气象。绢本水墨山水《匡庐图》,相传出自荆浩手笔,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游春图》《明皇幸蜀图》中,皴法尚未出现,峰峦树石均以“铁线”空勾,而后施以彩色。《匡庐图》则一变古法,画家用细致的皴法表现瘦硬峭拔的山体,并用淡墨加以渲染,物象之凹凸明暗宛然在目。树石坡岸的勾勒,笔法上多有提按变化,充分体现了书写的趣味。关仝师法荆浩,作品多描绘关陕一带山川景物,峭壁耸立,崭绝峥嵘,“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人称“关家山水”。

南宋?萧照(传)?中兴瑞应图卷(局部)

在南方,最出色的山水画家是董源和巨然。董源的山水画,“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南唐中主李璟对他非常欣赏。北宋中后期,董源受到沈括、苏轼、米芾等文人的推崇,沈括曾说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用笔细长圆润,形如披麻。皴完后用墨破色渲染,辅以点苔。这种画风对后世文人画家影响很大。到了元代,董源的艺术史地位开始提升。如汤垕就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元又在诸公之上。”“元四家”也奉董源为典范。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南北宗”的倡导者董其昌更是景仰董源,称他为“吾家北苑”,并把他和王维并列为南宗开山人物。《夏景山口待渡图》,绢本淡设色,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图迭经南宋内府,元内府,明代项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额图和清内府收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巨迹。画家以繁密的披麻皴和雨点皴表现了氤氲温润的江南景色,其“雨点皴”用笔精致紧密,笔法如唐人楷书般严整,形成了此幅作品的一大特色。

南宋?赵伯驹(传)?江山秋色图卷(局部)

巨然是开元寺僧,作画师承董源,作品“古峰峭拔,宛立风骨;又于林麓间多用卵石,如松柏草竹,交相掩映,旁分小径,远至幽墅,于野逸之景甚备”(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和董源不同的是,巨然山水喜作竖式构图,擅长用粗重的大墨点点苔,效果鲜明、疏朗、率意。此外,巨然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山顶多起峦头、矾头,米芾就说他“少年时多作矾头,老年平淡趣高”;二是喜欢用大披麻皴法,比董源更进一步。

南宋?赵伯驹(传)?江山秋色图卷(局部一)

董源是五代南唐宫廷画家,和他身份相同的还有另外两名山水画家——赵幹和卫贤。和董源一样,赵幹也是一位长于表现“江南山水”的画家。《江行初雪图》是一件可靠的江南题材的赵幹山水作品。此画开头部分有南唐后主李煜手书“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幹状”十一字,画面上渔村初雪,天色清寒,渔人张网捕鱼,骑驴者缩瑟前行,水纹用笔细劲流利,雪花以白粉弹出,营造出了漫天飞舞的视觉效果。骑驴人物苦寒艰困之神色,渔人、舟子的动作,渔船、网罟等各类渔具均有生动细致的刻画。关于作品的主题,刘和平先生通过对独行骑驴者等成组人物形象的解读,认为此画与郭忠恕《雪霁江行图》类似,带有“流放山水”的隐喻,“雪中江行”是一个独立山水主题。

南宋?赵伯驹(传)?蓬瀛仙馆图页(局部)

卫贤的《高士图》原为组画,共六幅,画黔娄先生、楚狂接舆、老莱子、王仲孺、於陵子和梁鸿。前五幅已佚,存世者仅有梁鸿一幅。画面分两部分,上部为高高耸立的远山,下部画建筑与人物,表现了梁鸿、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画中的女子“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二人所居建筑为廊庑一角,这些细节都与《汉书》中的记载相吻合。此图卷首有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卫贤高士图”五字,曾入宣和内府收藏,另有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书“神”字并题记一段,并经清内府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南宋?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纵27.3厘米?横136厘米

从形制上看,《高士图》原画当为“画障”。与壁画相比,屏风或画障可以更为自由地表达先贤、列女、孝子之类画传故事,卫贤《高士图》的出现,意味着魏晋以来长久流传的“树下人物图”“高逸图”出现了融合,全景山水和近景人物合成了一个整体。

南宋?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局部一)?

绢本设色?纵27.3厘米?横136厘米

《深山会棋图》,一九七四年于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为无款绢本设色立轴,画面以水墨为主,间以青绿设色。山下有士夫携童策杖,缓缓归来,中景高峰突兀,藏有一处庄院,二人正在弈棋。山石皴法简洁,用笔随顺物象的结构自然生发,属荆浩、关仝等人的北方山水风格。

南宋?佚名?雪山行骑图页(局部)

绢本设色?纵29厘米?横23.1厘米

荆浩之后,北方山水风格的代表人物是李成和范宽,他们继承了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与五代的关仝一起,被认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他们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继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丘纳、王诜等。

南宋?赵伯驹(传)?江山秋色图卷(局部)

李成山水画最突出的成就是创造了“寒林”之趣,集中展现了唐宋诗文中频繁出现的“荒寒”意象。不过,现存的许多《寒林图卷》多为后人仿作。藏于日本的《读碑窠石图》被确认为真迹,传为李成的作品还有辽宁省博物馆藏《茂林远岫图》与《小寒林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寒林钓艇图》、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晴峦萧寺图》等。日本澄怀堂文库藏《乔松平远图》,布景构图具有北宋初期特点,为流传有绪的李成真迹,但有专家认为是燕文贵作品。《晴峦萧寺图》绢本墨笔设色,画中亭台楼阁,均以界尺画出,与周围的自然景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成是画风自然传神的一位高手,在他的笔下,早期山水画中“概念化”“符号化”的元素均被真切感人的自然形貌所消解,其对烟云雾霭、天气变化的表现尤其令人称奇。《宣和画谱》评价其“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古代诗人在描写山水时所运用的“萧疏”“清旷”等词语,完全可以在他的画面上找到视觉对应。

南宋?赵伯驹(传)?江山秋色图卷(局部)

范宽初师李成,后来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范宽的画,峰峦浑厚,笔墨雄奇,“恍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急欲挟纩也”。范宽的传世作品,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是真迹。傅申在《溪山行旅图》的一个细微部位发现了范宽名款,此事被传为鉴定界的佳话。许道宁也是一位师法李成的画师,《宣和画谱》记载,许道宁“善画山林泉石,甚工。初市药都门,时时戏拈笔而作寒林平远之图以聚观者,方时声誉已著。而笔法盖得于李成。晩遂脱去旧学,行笔简易,风度益著。而张士逊一见赏咏久之,因赠以歌,其略云:「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黄庭坚在《答王道济寺丞观许道宁山水图》诗中写道:

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轴(局部)

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松烟。

忽呼绢素翻砚水,久不下笔或经年。

异时踏门闯白首,巾冠欹斜更索酒。

举杯意气欲翻盆,倒卧虚樽即八九。

醉拈枯笔墨淋浪,势若山崩不停手。

数尺江山万里遥,满堂风物冷萧萧。

《中国绘画史图鉴》书脊侧面效果图

许道宁的传世作品有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渔父图》卷。此幅《渔父图》以平远取景,画面高峰壁立,群山绵延,寒林野水,气象旷远浩淼。画面笔墨简快,皴笔随山势起伏变化,不做跳宕之笔。树干用双勾法,而染以浓墨,远水迂回曲折,波纹勾画简略,充分表达了平远开阔的意象。

南宋?赵芾?长江万里图卷(局部)

元人论宋人山水,喜欢“李郭”并称,“李”是李成,“郭”是郭熙。郭熙最初自学绘画,后临摹李成之画,画艺大进。画石多用卷云皴,所谓“蟹爪枝”可能就是他的创造。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都有吟咏郭熙作品的诗。他的山水画能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他还长于影塑,可以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窠石平远图》,绢本墨笔,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署有年款,作于元丰元年戊午(一〇七八年),是郭熙晚年的杰作。在《林泉高致》中,郭熙说:“西北之地……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达之野。……纵有峭拔者,亦多出地中而非地上也。”这件作品可以和他的画论相互印证。画中窠石用卷云皴法,给观看者带来了浑厚磅礴的视觉感受。

元?钱选?山居图卷(局部一)

《夏山图》是屈鼎的作品。关于屈鼎,《宣和画谱》称:“屈鼎,开封府人。善画山水,仁宗朝为图画院祗候,学燕文贵作山林四时之变态,与夫烟霞惨舒,泉石凌砾之状,颇有思致。虽未能极其精妙,视等辈故已骎骎度越矣。”屈鼎是燕文贵风格——所谓“燕家景致”的追随者,一度与范宽齐名。根据方闻研究,屈鼎《夏山图》融合了宋初诸家山水的风格特征,山谷中的琳宫梵宇,表明了屈鼎对燕文贵楼观画法的传承,弯曲扭动的枝干及繁多的枝丫,暗示出了李成的精巧细致。屈鼎的皴笔多为细密的长条子皴,偶尔参以短条子皴,兼有擦笔,技法与燕文贵相类。从《夏山图》中的树木、树叶的描绘也可以看出李成、范宽、燕文贵甚至是董源的影子。遗憾的是屈鼎之后,“燕家景致”未能长久流传,在文人画家中影响不大。

元?钱选?山居图卷(局部二)

水墨山水,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发挥笔墨的长处,借助皴法来刻画树石的肌理、质感,前面这些画家都是典型的例子。而米家父子又别开生面,用水墨画出了隐约朦胧的云气,被后人称作“米氏云山”。

元?钱选?羲之观鹅图卷(局部)

除了水墨,宋代还有一批出色的楼观、屋木画家和青绿山水画家,如郭忠恕、王诜、王希孟、赵伯驹兄弟等。郭忠恕被董其昌称为文人画家,其实郭忠恕一直是以楼台界画而闻名于世。《圣朝名画评》记载“忠恕尤能丹青,为屋木楼观,一时之绝也。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其气势高爽,户牖深秘,尽合唐格,尤有可观”。郭忠恕能受到董其昌的青睐,或许是因为他为王维的《辋川图》制作了摹本。

中国绘画史图鉴》钱选作品《羲之观鹅图卷》展开效果图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扛鼎之作,画面上群山连绵起伏,江河映带迂回,坡岸、江河、亭台楼阁、村居茅舍、长桥水磨、行旅、呼渡……位置一一得宜,整幅画卷设色匀净明丽,极富装饰性,山体在简单皴染后施以赭石,续后叠以青绿重彩,山峦顶部用石青石绿烘染,江河则勾出细致的水纹,这些细节都让作品显得无比精致。传为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是北宋青绿山水的另一幅代表作,赵伯驹颇受后世文人画家推崇,董其昌曾称赞赵伯驹的绘画“精工之极,又有士气”。此幅《江山秋色图》用笔秀劲,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风格接近,都是在皴染后施以彩色,画面精美,景物粲然可观。

元?王蒙?关山萧寺图轴(局部一)

绢本设色?纵161.5厘米?横56厘米

前文提到了“林泉”这个概念,这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山水体验。从画面上讲,皴法可以暗示“若可扪酌”的质感,近景中的微小细节则可以提高观看的趣味。李唐的山水能够同时呈现这两种效果,他将近景高树人物和远景巧妙地融为一体,为“南宋四家”的新风格开辟了前路。

元?王蒙?关山萧寺图轴(局部)

绢本设色?纵161.5厘米?横56厘米

《万壑松风图》皴笔瘦硬,技法较为独特,画中笔痕坚挺,类似钉头、雨点、刮铁,这些被后人统称为“小斧劈皴”,这种皴法是李唐的创新,可以表现出山石凝重、锐利的质感,这种技法使画家表现近景极为得心应手,且颇有苍劲、简括、豪放之趣味。李唐的皴法脱胎于范宽的雨点皴,但落笔果断,充满了力量之美。《万壑松风图》原作覆有厚重的青绿色,但此画皴法过于强烈,完全压制了色彩所带给人的感受。明人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李唐初法李思训,“其后变化,愈觉清新,多喜作长图大障”。这种“清新”之美主要是李唐在皴法上的创造性。

元?王蒙?具区林屋图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山水画家构图简洁,多选取近距离实景,完全不同于北宋山水画中常见的全景构图。当然,这种创新也引起了后人许多评论,有人认为这种风格对应了南宋王朝的“残山剩水”,实为牵强附会。李唐之后,经马远、夏圭等南宋院体山水画家的探索,远山遥水和近处高树人物组合为稳定的图像模型,即所谓“一角半边”。纵向的立轴山水最适合集中表现这一图式,在明代“浙派”画家群中,远山高树、纵向立轴成为一种流行样式,同时满足了观看者对广大与精微的心理期待。

——宋代之后,文人山水画开始出现了一种极为特殊的趣味——“荒寒”。这种趣味最适合表达孤独、寂寥、自由的精神状态。在思想观念上,这种趣味还应该有更早的起源。比如,佛教传入后,文人对荒寒、孤独、自由、寂寥、淡泊这些趣味的体验更为深刻。孤独的苦旅,沉寂的隐居生活,山林、旷野中的修行,对“虚”“无”的深切思考……这些都会在文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从宋代开始,至少在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的画论中,文人对画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把自己在诗歌或者哲学思考中感受到的荒寒淡泊之趣呈现在画面上。从题材上看,寒林、江雪、行旅、寻僧、枯木竹石等内容在两宋绘画中反复出现,这些都是文人画家非常喜爱的意境。

元?王蒙?具区林屋图轴

除了对大自然的灵敏感受,宋代文人还发展出了一种精致的书斋生活。在书斋里,文人可以自由地沉思历史、吟咏诗文,收藏和把玩古代艺术品,这样的生活经验自然也“驯化”出了一种特殊品味——“古雅”(这一概念得自王国维)。如果说“荒寒”之趣传递的是对大自然的感受,那么“古雅”之趣则更关注内在心灵体验,更关心风格的传承与变化,而且对书法技术在绘画中的表现也有更高的期待。

元?王蒙?夏日山居图轴(局部)

这两种趣味集中出现在宋代,但在两宋文人山水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荒寒”气象,能够体现“古雅”和“温润”之美的还是元代绘画——正如清代画家恽南田的评论:“元人幽秀之笔,如燕舞飞花,揣摩不得。又如美人横波微盼,光彩四射,观者神惊意丧,不知其所以然也。”“荒寒”与“古雅”恰好设定了趣味与风格的两极,非常类似张彦远所说的“疏密二体”,当然,很多画家本身也有双重面目,同时兼具“荒寒”“古雅”两种风格。在明代的“浙派”和“吴门”艺术中,这样一种对比再次出现。

“霅溪翁”钱选最能体现温润、古雅之风,通常他被称为宋代画家,但主要艺术活动和影响还是发生在元代。钱选的青绿山水师法赵伯驹,但与南宋“二赵”的画风迥然不同,他力图复兴唐和唐以前的古代风格。如《山居图》中的山石、林木采用勾廓填彩的方法,不加皴笔,有意与南宋院体拉开距离,作品显出一种庄重、稚拙、古雅的意趣,这大概就是他所追求的“古意”。赵孟  也是倡导复古的画家,他的绘画多保持晋唐风范,脱去了精勾密皴的两宋院体风格,强化书法用笔,并开创了枯笔淡墨、浅绛设色新画法,为“元四家”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开启了先路。

元?倪瓒?幽涧寒松图轴

“大痴道人”黄公望五十岁左右才开始画山水,受赵孟  影响较大,远师董、巨,兼及荆浩、关仝、李成。其作品多描绘虞山、富春等地的江南自然景色,传世山水画有水墨和浅绛两种,留存于世的著名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等。吴镇师法董、巨,气象深厚苍郁,多画渔父、古木竹石等题材。吴镇活着的时候名气不大,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吴门画派”的兴起,他开始备受尊崇,声名鹊起,画家纷纷效仿他的绘画风格,推崇他的画面意境,并模仿他的作品出售。在其艺术风格继承人中,最重要的是“吴门画派”的沈周。

王蒙是赵孟  的外孙,元末隐居黄鹤山中,山水画受赵孟  影响,并继承董、巨传统,自出新意。其山水布局饱满,结构复杂,层次繁密,枯笔、干皴,解索皴、牛毛皴与细笔短皴混用,也用小斧劈皴。

元?倪瓒?幽涧寒松图轴(局部)

倪瓒的山水初法董源,后来创造了“折带皴”。在“元季四大家”中,倪瓒以独特的山水图式和萧疏荒寒的画面意境独树一帜,董其昌认为其韵致甚至超过了黄公望。

可以看出,“元四家”基本上脱胎于五代画家“董巨”,但当时还有很多山水画家沿用北宋院体画风,如“李郭”的风格。其中著名者有盛懋、唐棣、朱德润、曹知白、赵原。

明代的“浙派”绘画重新接续了南宋院体风格,但董其昌“南北宗论”出现后,“浙派”画风受到贬抑,随后“吴门”“松江”画派崛起,元代文人画风在江南地区广为流行。

《中国绘画史图鉴》倪瓒作品展开效果图

“浙派”绘画,笔法纵横飘戾,少“书卷气”,这可能是缺点,但“浙派”山水写实性强,墨气滃郁淋漓,这也是它的优点。与“吴门”相较,“浙派”艺术在自然细节的表现力上颇为惊人,其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自然最为细腻的视觉及心理感受,以及传达这一感受的笔墨。风雨晦暝的天气,枯劲瘦硬的木石,迎风起舞的枝条,匝地生寒的霜雪……我们在自然界所获得的心灵感受几乎都可在画面上找到对应之物。

“浙派”与风流蕴藉、温润优雅的“松江派”形成了强烈对比,戴进和吴伟是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戴进是浙江人,“浙派”也由此得名。吴伟为湖北江夏人,画史也称他为“江夏派”。戴、吴二人都任过宫廷画师,画风均源自南宋院体。戴进画风健拔劲锐,谨严精微;吴伟的山水画师法马、夏,善画大屏巨障,当时南京寺观壁画多出自他的手笔。戴进、吴伟的追随者有张路、蒋嵩、汪肇、李著、张乾等人。张路水墨淋漓,蒋嵩笔法简率,汪肇多动荡之势。“浙派”至后期,开始一味追求粗简草率,积习成弊,遂见衰微。

元?佚名?瑶岑玉树图轴

与此同时,风格温润古雅的“吴门画派”开始迅速崛起。从题材上看,“吴门”画家更喜欢表现自己熟悉的环境,如生活中的园林、别墅,而非自然山水。从笔墨上看,“吴门”及后来的“松江派”画家更喜欢元代画家的风格,喜欢表达含蓄平和的内心感受。“行窝”、“别业”、山房、书斋是“吴门”山水画中最常看到的题材,陶渊明的“桃花源”、王维的“辋川”和苏轼的“赤壁”更是被反复摹写。

元?佚名?瑶岑玉树图轴(局部)

在明代绘画中,笔墨意识和感性经验得到空前释放,并形成了与宋元截然不同的趣味和品评体系——“笔墨”二字不仅是指技术手段,更是批评的标准,如董其昌所言:“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清代早期山水画,基本上就是在董其昌的理论框架内向前发展,如“四王”的山水画。王时敏在少年时代与董其昌、陈继儒往来密切,受董其昌影响,致力于摹古。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他二十四岁时摹写宋元古迹而成的《山水图册》,上海博物馆也藏有相类似的《仿宋元六家》。王时敏早期绘画工细清秀,如上海博物馆所藏《云壑烟滩图》,晚年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

明?仇英?桃源图卷(局部一)

纸本设色?纵33厘米?横472厘米

王鉴与王时敏风格相近,也经常与王时敏切磋画艺,是“娄东派”首领之一,山水也多仿古之作,晚年画山水多布景繁密,矾头众多,皴法细密,墨色丰富。王翚是王鉴和王时敏的弟子,在“四王”中技法比较全面,以三十五岁至六十岁之间的作品最为精彩。王原祁是王时敏之孙,早年致力摹古,喜欢用干笔积墨法作画,反复皴染,多遍始成。中年后从摹古中脱出,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可以从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仿大痴富春山居图》《仿梅道人山水》等看出这些特点。六十五岁以后,王原祁的笔墨渐趋苍劲,并追求朴拙的趣味,如六十九岁时所作《仿古山水》。王原祁代笔者较多,追随者也多,世称“娄东派”。前期“娄东派”画家主要有唐岱、董邦达、华鲲、黄鼎、方士庶、张宗苍、钱维城等,后来还有“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和“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国、王鸣韶)诸家。

在北方宫廷褒扬“四王”,将此风格奉为正统的同时,江南地区则出现了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如“四僧”、“金陵八家”及“新安派”等。其中,以“四僧”的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也最大。“四僧”多写江湖实景,画面充满了自由、野逸的气息。

明?仇英?桃源图卷(局部二)

纸本设色?纵33厘米?横472厘米

朱耷一生坎坷,所画大多缘物抒情,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其山水取法董其昌,趣味荒寒冷寂。五十岁后,朱耷画风渐变,构图奇险,如五十九岁时所绘《个山杂画》。在“四僧”中,八大山人对后世的影响很深远,清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及近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莫不受其熏陶。石涛多取材于自然山水,画风干湿浓淡并用,尤喜欢用湿笔。故宫博物院藏《搜尽奇峰打草稿图》、上海博物馆藏《山林乐事图》都是他的精品。另外,石涛的画作赝品极多。

明??文征明?桃源问津图卷(局部一)

纸本设色?纵23厘米?横578.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扬州八怪”是乾隆年间活跃在扬州画坛的画家群体。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扬州八怪”为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等八人。“八怪”其实不止八人,人名亦不固定。这一画派继承了徐渭、朱耷、石涛的风格,把文人“墨戏”发挥到了极致,被时人目为“偏师”“怪物”。

明??文征明?桃源问津图卷(局部二)

纸本设色?纵23厘米?横578.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纵观清代的山水画,无论“四王”“四僧”,还是受“四僧”影响的“扬州八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刻意追求笔墨的表现力,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追求甚至妨碍了对自然的再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明代晚期以来,绘画的批评标准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笔墨”二字已成了衡量画家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尺。

清?王翚?恽寿平?山水花卉合册(局部)

纸本设色?纵28.5厘米?横4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山水画中,还有两个重要的变化值得一提,一是受宫廷传教士画家及民间西洋画风影响的山水画,二是以金石笔法进行创作的山水画。前者以吴历较有代表性,后者黄宾虹称为“道咸画学中兴”。

清?戴本孝?白龙潭图轴(局部)

吴历早年曾师从王鉴及王时敏,后来又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作品布景真实,安排得当,有空间感,能采用西洋绘画的长处。故宫博物院藏有他四十三岁时作《松壑鸣琴图》,取法王蒙,皴法细密,积墨厚重,阴面多用重墨,受光部分作“阳面皴”,增强了立体感,是画家风格成熟后的典型样式。

清?石涛?朱耷?黄澥诸峰图卷(局部)

纸本墨笔?纵25厘米?横168厘米

清代画坛的“西洋风”是宫廷趣味之一种,在民间也同样受到欢迎,虽然精英阶层的文人很排斥这类画法,但它毕竟已成为一种风气,并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中国画的品味。在传统文人画家眼里,“西洋画风”是一种与“笔墨”完全背道而驰的艺术。

《中国绘画史图鉴 · 山水卷》一、二、三册效果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洲温泉和魏源温泉哪个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