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节独特的风俗的春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在中国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传统里,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农历新年才是真正的新年。作为一个庆祝农历新年的盛大节日,春节不仅体现着我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是我们对丰收的纪念,是我们整顿一年情绪,向美好未来重新出发的佳期。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一说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这是老北京年节习俗的轮廓,但如今能完整说出这首儿歌的人已经不多。

  为什么老北京在春节前会有这么多节目?民俗专家高巍先生介绍说,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心理,就是将节日气氛逐步烘托到高潮,从而让人们更加感恩惜福。以腊八为例,过去宫廷中也熬腊八粥,除赏赐给大臣外,还要回报一切曾施予恩惠的生命体,比如要给树抹一点,此外还要祭祖,主要目的是感念先人、神灵和他人之恩。而民间都是在炉子上抹腊八粥,表示感谢灶王爷。感恩之情,贯穿在北京年节习俗的始终。“老北京的春节不是一天,而是从春节到以后将近一个月都有讲究,可以说,每一天都有感恩的内容。”高巍说。

  除夕:老人着正装领子孙祭拜祖先,然后吃年夜饭。需守岁,节通“劫”,传说“岁”是吃人的妖魔,所以要保持清醒。老人要给压岁钱,源于老人生活经验更丰富,压岁的力度更大。老北京都是晚上12点吃饺子,以示“交子”,应是素馅,敬神用。灶王爷这天回家,要重新请神。

  正月初一:家庭内部拜年,不接待客人。清代官员初一是到单位团拜,同科室的人围成圆圈,互相拜贺,然后到其他科室去拜年,下级官员需向上级拜年,至今这个习俗日本还保留着。从除夕夜到初四晚上,家中的垃圾不能扔,也不能理发和修房子。庙会基本在这一天开始。

  正月初二:到五显财神庙上香,五显财神庙在六里桥附近,后来修立交桥给拆了。由于人太多,无法进香,只能把香点燃往里面扔。有人泼水防火,谁沾了水就是沾了财气。到财神庙 “请元宝”,有了这纸做的元宝,来年就能发财。纸元宝需红布裹着,放床底下。第二年要还纸元宝,而且要多还感谢财神,庙僧以此来赚钱。此外,初二还是回娘家的日子。

  正月初三:老鼠娶亲,上帝特允许老鼠在这天娶亲,要求人早睡,在屋子四角放些粮食,让老鼠也能过一天好日子。

  正月初四:诸神下界,被认为是传统春节休假的最后一天,诸神到人间巡游,所以各家要扎纸人纸马,供神仙乘坐,此外还要祭神。

  正月初五:又称“破五”,据说是财神生日,商家正式恢复营业,因为要开除人,所以叫“破五”。破五不能做新饭,只能热旧饭,煮饺子要煮破一个,也可以理发、修房子和倒垃圾了。商家给财神过生日,需要摆“三桌半”就是把四个八仙桌并起来,摆满三个半桌的席,必须先上有甜味的水果,表示财源广进,这样的席有的要摆一天。

  正月初六:送“穷神”,祭“厕神”。送穷神需要供煎饼,扎纸车,有干粮有交通工具,穷神就走了。厕神要来检查卫生,所以要清理厕所。

  正月初七:人日,被认为是人类先祖之日,古代是吃鱼生。鱼生,类似今天日餐的生鱼片,取意生生不绝,子孙绵长。北京在古代不是产鱼区,就有吃春饼的习俗,因为“春”字有人日元素。

  正月初八:顺星,群星聚会,需要祭祀,本命年的人尤其要顺星。黄昏时用纸捻蘸油点燃,从厨房到院子,做一溜,人间灯火与天上诸星相对应,一说需要燃灯108盏。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禁止屠宰,以示上天有好生之德,全家需祭拜。

  正月十三:开始点灯,叫散灯,也叫散小人。由堂屋到大门都燃灯,以除不祥。

  正月十五:,是传统春节的结束,要举办灯会、灯谜等活动。全家女眷晚上还要拜兔爷。

  正月十六:“走桥摸钉”,妇女们在晚上着白衣,凡有桥处,头人拿香开路,后边结伴而过。叫“度厄”,也叫“丢百脖”、“走百病”,据说这样一年可以不腰腿痛。“摸钉”是到的门扇上摸门钉,据说能生子。

  正月十八:收灯。传统一般到此结束。

  正月十九:阉九节,传说忽必烈要收丘处机为女婿,丘处机是出家人,为了不放弃信仰,就于这一天自宫。传说丘处机会在这天回人间巡视,但变身为童女或乞丐,因此北京习俗是正月十八夜起在白云观外等丘处机,一旦看到形迹可疑的女孩或乞丐,大家就会蜂拥上前跪拜。

  正月二十九至三十:雍和宫打鬼,被认为是北京春节的最后一天。

  兔子因繁殖能力极强而被认为是生殖的象征,在正月十五,全家女眷跪拜兔儿爷,以佑人丁兴旺。但兔儿爷被祭拜完后就成了儿童玩具。北京的兔儿爷造型滑稽,穿上武将服装,还骑着虎。有兔二爷,造型就简单多了,更像兔子。兔儿爷是北京文化里所独有的。

  北京年节习俗南北城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北城文化好铺张,比较重面子,南城文化玩的心态比较重,比如花鸟鱼虫,多来自南城。北城有市场,多以文人雅士为主,而南城有天桥,像大兵黄那样骂大街的也成了艺人,位列八大怪之一。过去南城艺人到北城表演,在曲目上要做修改,力求内容更文雅一些。

  吃 年夜吃素馅饺子

  从今人的眼光看,传统北京的年夜饭不科学,肉比较多,且以肥肉为主,这样的暴饮暴食容易引发胆囊炎等,有害健康。但老北京人晚上吃的却是素馅饺子,因为要敬神,而且制作复杂,比如要把胡萝卜切丁,用香油煸炒。北京年夜饭不一定要有鱼,老北京不是产鱼区,所以对吃鱼没有特别的规矩,大户人家有吃鲤鱼要吃全身的说法,并不普及。在庙会上,卤煮火烧一般大户人不吃,因为不是“正经肉”,但豆汁却是宫廷与民间都吃的。宫廷喝豆汁是为了餐前解腻,这和穷人当饭吃不一样,两者做法也不太一样。

  穿 旧棉袄洗染成新

  过年要添给孩子新衣裳,但过去大多数北京人生活不富裕,因此往往是把旧棉袄拆了,洗一遍,染色,重新缝起来,这就算是新衣服了。冬天很冷,洗完的衣服一旦结冰,就不好干,所以多用“烘笼”,烘笼为铁制,把洗完的衣服挂上去,用家中取暖的炉子烤干,往往需要一天。此外,一般家庭会买靛青,和衣服一起煮,30分钟后,再用热的淘米水泡一下,这样衣服就重新被染了一遍蓝色,使旧布看上去和新布一样,但这样染出来的布比较容易掉色,不经洗。

  住 破五之后修老房

  老北京都住平房,取暖条件不太好,此外,下雪后屋顶的瓦会被压坏,而大部分房子都有漏水的情况,必须赶在春季前检修,否则一旦下雨,房屋就有塌的危险。北京春节期间是不可以修房子的,只有等到正月初五“破五”后才能动工。特别是房屋比较简单的崇文等地区,一到破五各家都在修房子,渐形成了“破五修房子”的习俗。

  过去北京不允许舞龙,因为龙代表皇权,只能宫廷中太监舞给皇帝玩,事先必须有特赦才可进行。宫中舞的是“火龙”,龙体透明,内置点燃的油灯,在黄昏或夜晚时进行,蔚为壮观。舞狮在北京比较普遍,但北京舞狮不像南狮,没有过多的杂技技巧,主要讲究威武庄严。初期很简单,是一块布,狮头用泥巴或纸浆做成,非常丑陋,几乎全是秃的。而南狮相对精细,但造型更像猫,没有狮子的威风。

  老北京年节风俗禁忌

  正月初一: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早餐忌吃稀饭 (否则出门遇大雨)、荤食及药品,忌打碎家具(包括盘、碗、酒具等易碎物品),否则要连说“岁岁平安”。此外,白天不可午睡。初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果小孩说了,要用手纸擦嘴,以示小孩的嘴与屁股一样,说了没有什么效力。

  正月初二:有送财神者不可说“不要”,要说“已有”。

  正月初三:不可以午睡。

  正月初四:禁忌出门,传说灶王爷来查户口,不可外出。

  正月初五:忌走亲访友,忌讳吃藕,忌梳头。

  正月初七:称“人日”,忌讳动针线,不能打孩子。

  正月初八:称“谷日”,丰收之日,大家年假结束,都来上班互相送吉语吉言,大吉大利,恭喜发财。

  忌杀:汉东方朔《占书》云“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是说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所以民间有“正月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用刑”之说。

}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活动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活动有哪些,过年也就是我们说的春节,是我们国家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人心中的团圆节日,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下面分享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活动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活动有哪些1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道路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可以起到驱恶镇邪的作用;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还有一个作用是可以装饰门户,看起来美观。

  很多地方,为了祈求一家福寿安康,还保留着贴年画的习俗。据说,在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门神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一般是一个是白脸,一个是黑脸。都是玄弓配剑,威武非凡。

  这两位门神是谁呢?民间流传有下面这几种说法:

  一说这两位门神是神茶和郁垒,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正月初一,“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

  一说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和蔚迟恭看门驱鬼。据说,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这时,大将秦琼、尉迟恭两位将军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镇守。第二天夜里宫中果然平安无事,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整夜为其守护实在太辛苦了,于是命画工将他俩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以驱鬼魅。后来,民间老百姓争相效仿,纷纷宝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上。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墙壁上贴上“福”字。贴“福”字寓意“福气”、“福运”。还有的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鞭炮也叫“爆竹”。古代的时候,人们在正月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爆竹的功能由辟邪躯鬼,转变为营造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而现在,因为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我国很多城市已经禁止放鞭炮。

  狮子在人们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子可以驱邪辟鬼。所以,每逢喜庆的节日,都会敲锣打鼓,舞狮助兴。

  守岁,就是在旧年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习俗。

  秦汉以后,人们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所以,人们点起蜡烛或是油灯,等候这一刻的到来。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疾病赶跑,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的奉上供品,点上香火,虔诚的感谢神明与祖先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它们保佑大家来年的幸福安康。

  8、 拜年与压岁钱

  拜年的风俗,在汉代就已经除夕,到了唐宋,尤其盛行。

  现代中国,拜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漂漂亮亮的衣服,打扮整齐,到亲朋好友家拜年,互致问候。

  在古时,一般在祭神祭祖之后,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向长辈三叩首,长辈接受晚辈拜年之后,把早已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等食品端出来,给晚辈品尝,并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分给晚辈。这就是压岁钱。

  压岁钱可以当众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着的'时候,偷偷的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除夕之夜,无论离家多远,有钱没钱,人们总是希望回到家中,吃一顿团圆饭。按照传统,春节的饮食通常由年糕、混沌、饺子、长面、汤圆、鸡、鸭、鹅等等。

  正月十五,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到了唐代的时候,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

  可以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活动有哪些2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

  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

  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

  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

  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

  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送穷文》。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

  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宝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丰收。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

  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正月初八日为众星君聚会之期,又是“诸星下界”之日,此日人们有的到白云观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烧香顺星(祭祀星君)。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这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每逢他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

  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于地。

  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祭紫姑,请子婿

  正月十一日,俗称“请紫姑日”(有的地方为正月十四)。紫姑原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同时正月十一还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民间俗称“正月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

  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点灶灯,扎彩灯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正月十四,拜临水娘娘,试花灯

  正月十四是“临水娘娘”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称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历代这一节日都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灯节,是男女青年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活动有哪些3

  在辽宁农村,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上一顿宴席,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客人带回家。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除夕终于来到,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晚上,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

  在年夜饭后,大家围炉守岁,边 说边笑,边吃杂食。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 “头香”。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广东潮汕地区人,出门拜年前,都会带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户亲戚,就要送上大橘,无论多少,一定要是复数,然后说一些祝福的话。落座后,亲戚会以潮汕功夫茶招待,临走时,回送大橘。“所以,一天下来,你会发现早上带几个潮州橘子出门回来还是几个。”因为粤语送大橘为“大吉”,回赠是一种礼貌。同时在正月,每个人都要看紧自己的口袋,切忌让别人掏,“被人掏口袋,意味着这一年要被‘掏空’”。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大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

  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过年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唯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意为聚财……

  四川过年,年30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饺子。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户”(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酒、叶子烟(烟叶)等这样的礼品。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晚上(城市中)狂灯会。白天场(庙会)、荼馆非常热闹,有许多川剧、评书等表演。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在山东的宁阳县,大年初一讲究吃馄饨,称之为“填仓”。在黄县、蓬莱一带,初一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闩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

  浙江乌程县在大年初一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初一要吃豆粥。晚上要在关门前,再放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橘,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提到春节,不能不提年夜饭。中国北方年夜晚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重庆晚报记者陈雪莲说,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在湖北农村很多地方,因姓氏不同,吃年饭的时间各异,这一习俗可能您怎么也想不到。姓王的,在早晨五点多钟就开始合家团圆了;姓高的,则一般在中午十二点左右才开宴;那么姓余的,年饭时间定在天快黑的六点钟;姓杨的则只能在晚上十二点以后……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厦门人初一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称为“接

}

点击上边“蓝字”,即可关注我们哦!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采用阴历(亦称夏历、农历、旧历),民间过节则均以阴历为准,每年阴历正月初一元旦为“年禧”。这是个盛大的全民性传统节日。由于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的复苏,春天降临和一年的农事在即,所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每年循例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和庆祝活动。

民国以后,采用了阳历,才有了阳历年之说。可是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元旦(古时将春节称为元旦),既然使用阳历,就必须称阳历的一月一日为元旦,而阴历的正月初一日,则以古时已用过的“春节”来称呼。无论采用阴历还是阳历,在中国,老百姓依然按照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风俗和习惯,来欢度自己的节日。过春节的民间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清末民初时期的紫禁城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对于春节的理念和风俗习惯,会有些许不同的差异。北京是几代帝王建都的古城,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老北京人在旧时过年,则典型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所形成的信仰,儒、释、道的思想、观点贯穿了整个节日活动,其具体内容有三:一是祭神祀祖,求祥祈福;二是互相祝拜,走访亲友;三是游览先坛庙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

    老北京的春节是从“腊八”开始的。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系汉族传统节日,由来已久。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音物)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故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民俗。老北京人都知道,既然是腊八,就一定要喝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祭祀神农说,有祭祀八神说,有朱元璋忆苦说,有纪念岳飞说,有纪念佛祖说。其中流传最广,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还是纪念佛祖说。因此,佛教徒把腊八节称为佛的“成道节”。自佛教传入中国后,每年旧历腊月初八,各佛教寺院都用香谷和干果做成粥来供佛。封建时代帝王还用腊八粥赏赐文武百官。民间亦争相效仿。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外,主要是在亲友邻居之间,当做互相馈赠的礼物。但是,遇有亲丧“守制”的则不熬粥。

↑腊八节喝上一碗腊八粥,体现浓浓的过年味道

腊八节,除了熬腊八粥以外,民间还有用米醋在坛子里泡制“腊八蒜”的风俗习惯。从腊月初八封上坛子口,放到较暖和的屋子里,到除夕夜吃大年饺子时,才打开受用(也有在“破五”吃饺子是打开的)。泡好的腊八蒜呈碧绿的颜色,就像翡翠一样,配上深红色的米醋,煞是好看,给家宴增添了节日色彩。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经历代相传,形成了春节前扫房的习俗。老北京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其实在民间并不在腊月二十四日扫房,而是在腊月十五日以后,寓意在二十三日祭灶前,不能让灶王爷顶着土上天。扫房以后,人们还要“择吉”到澡堂子或在家里沐浴洗澡,剃头理发,表示除旧迎新。扫房以后,全家即开始筹办年货,请香烛纸码、贡品,写对联、剪窗花、卖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扫房洗澡,表示除旧迎新

↑ 贫困人家的孩子在做饭的柴锅里洗澡

老北京人称灶神为“灶王爷”。据《准南子》说,黄帝、炎帝“死做灶神”,职司人间善恶。《五经异义》说,灶王爷姓苏,名吉利;灶王奶奶姓王名博颊。但是《酉阳杂俎》则说,灶神名隗,而貌如美女。又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他的夫人字卿忌。究竟灶王者谁?其说可谓多矣,但多未被民间接受。民间盛传的只是“灶王爷本性张,一碗凉水三炷香”。

近代演变为“糖瓜祭灶”。意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上天不得多言也”。灶火台正面上端联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平日的对联是:“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到腊月二十三晚上揭去焚化,腊月三十除夕时,再请一份新的贴上。祭灶是旧历年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谓之“过小年”。童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王爷的日子

旧时,各买卖地儿(商号)有“三节”结账的规矩,凡应收账款一律要结清。因此,从祭灶开始,纷纷派伙计外出讨债。一些还不起欠债者,都要外出躲避;直到除夕接神时,才不再讨债。

旧历腊月三十日(小建为二十九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北京人历来将这一天视为正式的“年禧”,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庆典都集中在这天进行,因此,除夕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天。

为了点缀年景,使院内院外、屋里屋外充满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人们在除夕或当天早上,照例要按传统的习惯来美化环境。贴春联、贴门神、贴挂钱、贴窗花,都是在大年三十儿必做的事情。

↑拜佛祭祖,帖门神,都是在大年三十要办的事情

过去老北京90% 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禧,一定要上供。供品有:蜜供、套饼、面鲜、水果、花糕或京式大小八件、芙蓉糕、年糕年饭、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素炒菜等等。除夕正午十二点前,佛堂大供要上齐,正午十二点,开始燃烛、点海灯、烧子午香,谓之“起香”。从此烧线香不得中断,直至初五为止。有的人家,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忌门”,不接待女客,虽至亲亦如此。

如果家中没有常年供奉的佛龛或神像,一般临时摆设所谓的“天地桌”。摆放五供祭器,亦陈供养、挂钱粮、烧香秉烛。但所供的佛像、神码不一。大体上分为:百分(即天帝爷和诸神木版刻的像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的神码;福禄寿三星的画像或瓷像;当天接进来的财神码。据说大年三十晚上至初一凌晨为“诸神下界”,考察人间善恶。所以在此时,人们都要谨言慎行,同时院内正中要设香炉,富户、府第要烧藏香,恭迎圣驾,以求过往诸神在新的一年里赐福。

为表示慎忠追远,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年禧时大都有祭祖的风俗习惯。不论有无祠堂,一律将宗亲三代主牌亮开,有影者一律悬影。按满人习俗,祖宗的影像或排位,要供奉在屋内西墙(西是尊贵的方位)。有的还要将祖宗的遗物从供匣内取出来,摆在供桌上。郊区农民还有在除夕,举香到坟上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仪式。直到初六才能撤供,届时把纸锭、包裹焚化,意把老祖宗送走。

↑春节放炮仗是必不可少的

送财神爷的:大年三十刚一擦黑,有贫家小孩挨门挨户地送财神爷。一般人为讨个吉利,用高于财神像成本几倍的价钱接进来。有时,送财神的小孩很多,也不能说“不要”,若不再接受,只能回答“有了”。回民们向来不接,遇有送财神爷的,则答道:“隔教”。

老北京除夕晚上的家宴谓之团圆饭。老北京的年禧饭菜吃喝,无论菜肴、主食都有传统的固定套子。许多家庭为了年禧尽情娱乐,在除夕前就将“年菜”做好了。除夕晚宴则是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除夕晚上这顿饭,家人要齐,以取团圆之意。菜饭要尽量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彼此祝愿的吉祥话,来个皆大欢喜。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人家从掌灯时分一直吃到深夜。

↑全家团聚,吃年夜饭(选自老照片)

守岁娱乐: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为自由娱乐时间,谓之“守岁”。其意义有二:年长的人是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寓意;年轻的有为父、母延寿的寓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为了守岁,除夕之夜要搞些娱乐活动。一般的家庭多聚在一起打麻将,也有的妇女们喜欢盘腿坐在坑上打“索胡纸牌”,虽赌输赢,但“锅儿”很小,纯系消遣。

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接神仪式一般多由最长辈主持。首先查好《宪书》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然后,主祭人才正式举着高香到院里,向各个方向依次叩首,表示接请。礼成后,全家在焚化现场互道“新禧”。随后,将芝麻秸铺满甬路,从屋门直铺到门道,家里人踩上谓之“踩岁”。凡放芝麻秸之家,便是从初一到初五“忌门”,不接待女客。

接神仪式完毕,全家就要进行团拜。首先要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辈们的拜年。均行三叩首礼,还要说些祝愿的吉利话,这时,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拜年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素馅的接神饺子,也叫“五更饺子”。有的饺子里还要放上一枚小铜钱,谓吃到铜钱者为吉祥。

↑清朝时期官员之间拜年 ↑亲朋好友之间拜年

古时的老北京称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亲友、同事开始互相拜年,但仅限于“官客”(男人),至于“堂客”(妇女)则必须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员们在大年初一互访拜年,是一种不成文的礼节,又是逢迎上司,联络同事的机会,所以都要郑重其事地穿着补褂,带着朝珠,翎顶辉煌地乘车、坐轿,亲自到长官、同僚的家里去拜谒走访,如主人不在,也要留下“志名”,表示循利来过。为了避免长官与下属、同僚之间往返徒劳,渐渐发展举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民国以后,机关、团体的团拜更是流行。

民间的互访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二、礼节性的拜访。如对同行业的同事、一般朋友进行拜年。三、感谢性拜年。凡是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医生等),借拜年之机,表示感谢。四、串门式。一般是对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交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见面抱拳,一声“恭喜发财”而已。

↑福、禄、寿三神  ↑武财神赵玄坛赵公明像

春节里,还有一些很重要的程序,如初二早晨祭财神(供奉三财,即关圣帝君、文财神比干丞相和武财神赵玄坛元帅);过了“破五”各商家陆续开市;初七测阴阳、吃春饼,称为“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清末民初时此节已被淘汰,以后则鲜为人知矣。 — 编者注)

春节里的最后一项活动是“顺星”。顺星也叫祭星。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音秀),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为诸星宿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们常到白云观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烧香顺星。但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是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还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予以点燃,谓之“散灯花儿”。有辟除不祥之意。祭星仪式结束后,全家即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老早年间人们要到庙里烧香“顺星”

在过去,老北京人过春节,至此基本结束。至于现在人,认为中国的春节一直要等到正月十五才算过完,也许是一种误区。在旧时,正月十五被称之为“上元节”,同样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也称为“元宵节”、“灯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与春节一样,含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提一句,我国农历采用天干地支计法,简称“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今年春节,系丁酉年,也称为“鸡年”。  鸡是吉的谐音,在我们民间传统文化中,鸡常是美好吉祥的象征。在这里,祝属鸡的朋友和所有的朋友们:新春快乐!万事如意!!家庭幸福!!!

本文系“东城薄荷茶”原创稿件

微信公众号“东城薄荷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春节独特的风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