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的救赎和肖申克的救赎哪三次救赎是一样的吗?

作为一部耳熟能详的经典老片,《肖申克的救赎》在豆瓣评分9.7分,在IMDB当中被超过40万以上的会员选为250佳片中第一名曾入选美国电影学会20世纪百大电影清单,并被七个奥斯卡奖项提名。相比于同年入选奥斯卡的《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所具备的已然不仅仅是那经典的名号,还有那隐喻在电影后的人生和至今仍在延续的社会现象。《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中,蕴含着大量引人深思的剧情。这些剧情在初看之时只会让你感到可悲可叹,但当你忍不住重温它的时候,便会理解什么叫作,“初看不知片中意,再看已是片中人”。接下来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浓缩在这电影内的人生和社会隐喻。01由老布鲁克斯的自杀引出的体制化现象相信各位看过本片的小伙伴们,一定记得片中那引人深思的一幕——老布鲁克斯的自杀。在影片之中,老布鲁克斯是监狱内的一名图书管理员,他的一生中有大半时间是在肖申克监狱内度过的。锒铛入狱之时,布鲁克斯或许也有着如主人公安迪一样渴望自由的心,不甘于现状。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布鲁克斯渐渐适应了监狱之中的生活,也渐渐适应了监狱这种体制,开始像周围的人一样在这个巨大的牢笼之中,变得如鱼得水起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依赖起了这种监狱内的体制,逐渐变成了这个体制的一部分,甚至直到被告知可以假释的那一天,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种体制了。在“漫长”的假释之中,所谓的“自由”让年迈体衰、跟不上时代的老布鲁克斯满心惊恐,最后在精神上不断受到摧残的情况下,选择不再停留,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老布鲁克斯的遭遇让我们心痛,但在影片之中,布鲁克斯仅是最容易被察觉到的部分。和他一样,有着这种被体制化的遭遇的角色还有很多。如多次假释失败的瑞德、坚持自己无罪的主人公安迪等。瑞德的假释请求连续多年被驳回,在监狱里过了大半辈子,直到最后一次,显示出了自己已经被体制化的迹象之后,才假释成功。坚持自己无罪的安迪,在初期是监狱中的“独行侠”,除了瑞德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直到在新犯人面前,承认了自己与监狱里的其他人一样,才彻底融入到群体之中。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换个角度看,刚踏入社会时的我们,就像安迪一样,坚持自我,不愿屈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假装向生活低下了头,开始去适应这个社会,去适应这个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像安迪一样,心存希望,为之奋斗;有的人像布鲁克斯一样丧失自我,化为体制的一部分,更多的人则是像瑞德一样,心中仅存最后一丝希望,永远不想死心,但怎么都找不到出路。从这个方面来讲,影片中的每个人最后都在某种程度上向制度屈服了。让人不禁感慨一句,“同化,是人类史上最可怕的进攻。”02不被折服的心与可怜的老布鲁克斯相比,瑞德和安迪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有着一颗不被折服的心。在漫长的牢狱生涯之中,两人都向生活做出了妥协,但却从来没有在内心之中屈服过。哪怕是坚持希望不是一件好事的瑞德,内心之中也从未放弃过自己能离开这个牢笼。入狱之时,安迪坚持自己无罪,但迫于证据确凿,无奈入狱。在狱中的这二十年,安迪经历过很多事情,被暴力对待、被众人排挤,甚至连唯一的精神寄托——自己的学生,都因为想为自己翻案,而被典狱长设计枪杀。作为一个男人,安迪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信任;而作为一个人,安迪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尊严,但他从未失去过心中的希望。新建图书馆之际,安迪大胆打开留声机,对着整个监狱广播了一首象征着自由的歌曲。安迪因此被关进了禁闭室,瑞德等人在欣喜听到”最美妙的歌曲“之余,也不禁为安迪的心理状态担忧。在本就枯燥乏味的监狱之中,身边有人是确定自己还活着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关进禁闭室里,不见天日,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但当安迪出来的时候,却面带笑容,只因那首歌让他感受到了外界,让他的内心里充满了希望。永远不要放弃希望。这是他的信念,也是构成他的一部分!我们永远无法舍弃自己的一部分,因为舍弃了那一部分,我们也将不是我们自己。在我看来,安迪并不是不想舍弃希望,而是不能!这是支撑着他的核心,没了这个信念,安迪找不到其他生存下去的途径。这是他不变的初心,更是他的救赎之道。03友谊与底线瑞德是安迪在监狱里认识的第一个人,也是他的第一个朋友。没有瑞德为安迪提供锤子,安迪也许永远也无法逃离肖申克。但这份纯洁的友谊,却一直保持着一个界限,两个人永远站在线外去考虑问题,不会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这一点,在安迪逃离肖申克的前夜最为明显。安迪逃离肖申克之前,向瑞德交代自己要逃去的目的地,还告诉瑞德如果有一天能够假释,一定要去那里找自己。虽已暗示,但安迪却始终没有提及自己将要逃狱这件事。这是因为安迪不够信任瑞德吗?我认为不是。在我看来,安迪不告诉瑞德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安迪不想连累瑞德,自己逃走之后,与自己最亲密的瑞德被调查是板上钉钉的事,想让他不受牵连,就要做到嘴严,什么也不告诉他。二是隔墙有耳,虽然两人说话时周围并没有旁人,但没有人能保证,别人不会从瑞德的话中猜到一些信息。三是保护他们的友谊,安迪不告诉瑞德,瑞德可以理解。但如果安迪告诉了瑞德,却无法带走瑞德,瑞德就会面临一个道德上的选择——揭发安迪与否。没有人怀疑两人之间的友谊,但如果给了瑞德一丝希望,又夺走了它,没有人能确保瑞德的理智能战胜嫉妒心。因此不告诉瑞德,才是最明智,也是最合理的方法。在生活之中,我们也要铭记,不要想着去考验友谊,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对方通过了考验,这个考验消耗的意志力,也是由友情转换来的;如果对方没通过,自己也会对对方感到失望。所以我们要为友谊设置一个底线,就像谈钱伤感情一样,永远不去触犯他。只在不逾矩的范围内进行交心,才是懂得互相尊重的友谊。以上就是我总结的《肖申克的救赎》之中的三个方面:友谊,信念,和体制化。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是拍摄技术,特效后期,好的剧本,还是富有哲理?诚然,一个好的电影不能缺少以上几点,但除此之外,好电影最应该具备的就是代入感!能让观众身临其境,与片中角色共情的能力!从这点上来看,《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部质量上乘,不负盛名的好电影!希望正在看这篇影评的小伙伴们,也能像安迪一样,秉持自我,不忘初心。}
文章来自公众号:劈柴喂马“我对天发誓,全世界每个角落,无论我去哪,总有人说,那片子改变了我的一生”蒂姆罗宾斯“无论走到哪,总有人说,《肖申克的救赎》是我看过最棒的电影”。摩根.弗里曼作为一个演员,一生如果能拍上一部《肖申克》这样的片子真的是不枉此生!导演法兰克·戴伦邦特当时还是个名不经传的小导演,只能拍一些小成本电影,当他看到斯蒂芬.金的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时决定把它拍成电影。连作者本人也不看好这个题材,索性就把电影版权送给了戴伦邦特。经过5年打磨,《肖申克的救赎》问世,但是票房非常不理想。伴随着后续电视网络和电视传播,这部电影意外的旋风般席卷全球。《肖申克的救赎》获得多项奥斯卡和金球奖多项提名,都铩羽而归。但是单凭获得奥斯卡多项提名就足以证明这部电影是备受奥斯卡瞩目的。1994年是世界电影史最传奇的一年,众多优秀作品一起出现。《阿甘正传》,《低俗小说》,《这个杀手不太冷》,《夜访吸血鬼》。尤其是《阿甘正传》几乎包揽了当年奥斯卡所有奖项。相信如果不是碰上这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应该会有奖项收入囊中。第一:主人公安迪·杜佛兰越狱后从银行转走的35万美金到底是谁的? 电影里这笔钱是多年来安迪给典狱长诺顿洗的黑钱。安迪在监狱里利用 法律和制度漏洞凭空创造了一个人物,彼得斯蒂芬,他有出生证明和社保账号,但是这个人却不存在,即使被追查最终也查不到诺顿的头上。但是百密一疏,诺顿虽然和彼得斯蒂芬没有任何瓜葛,但是彼得斯蒂芬的亲笔签名是安迪的笔迹。但是小说里,这35万美金是安迪谋杀罪成立和入狱前拜托自己最好,最信任的朋友帮助自己卖掉股票,证券,偷偷转移的财产。也就是这笔钱,是安迪的个人私有财产。第二:典狱长诺顿到底有没有自杀? 电影里安迪转走了诺顿的钱还把他洗黑钱的证据转给了有关部门,诺顿在警察到来的时候开枪自杀。但是小说里只是提到,安迪越狱以后,诺顿深知在劫难逃,便辞职隐退了。这一点改编的很好,尤其是子弹从诺顿的下颚穿过直接爆头,加上诺顿墙上贴的妻子给自己的刺绣装饰“主的审判迅速降临”,太讽刺了。小说里对这一段还有精彩的描写,但是电影里并没有反应出来。当瑞德(员摩根·弗里曼饰)看到典狱长诺顿对着空空如也的囚室暴跳如雷,仪态尽失,他再也忍不住了。过去的三十年来的压抑终于爆发了,我开始大笑,笑的抑制不住,自从失去自由后,我还从来没这么开怀地笑过。我从来不曾期望困在灰墙中我还能笑的这么开心,真是过瘾极了。《肖申克的救赎》看到这里真的爽极了“把这个人给我拖出去!”诺顿尖叫着。虽然瑞德因为这件事被关了禁闭,但是他并不感到无聊,反而为安迪感到欣慰。第三,安迪被关进肖申克的前两年,经常遭到同性恋群体“姐妹”的骚扰,他是真的被强奸了吗?刚进监狱的安迪,眼睛里都是不安和试探电影表达的很隐晦,共有三个场景来交代这件事情。分别是第一次,洗澡的时候,“姐妹”们像安迪表达了来意,安迪直接拒绝走开。第二次,他们在洗衣房的储物间,几个人一哄而上把安迪“收拾”了一顿。 第三次,是在电影放映房,“姐妹”们逼着安迪口交,安迪淡定的表示,只要敢把那个东西放进他嘴里,就等着当太监吧。“姐妹们”和安迪打过很多次交道了,他不是个软柿子,虽然每次都被“收拾”,但是这个小白脸从不屈服,大家经常互殴到鼻青脸肿,然后一起关禁闭。所以那次没人敢把那玩意放进他嘴里,换来的是一顿毒打,安迪在医务室待了半个月。小说里,对这一段经历写的非常直白和残酷。第一次,安迪抓起一把消毒粉,威胁他们谁敢靠近就把他的眼睛弄瞎,结果他脚一滑,摔倒了。。。。。。后来瑞德经常看见他鼻青脸肿,屁股后面还有血迹。用瑞德的话说:“我也想告诉你们,安迪的反抗是有效的,他最终击退了那些变态,但这里是监狱,不存在童话”相对于小说,电影的处理方式是抓大放小,有些细节无需刻画的那么仔细。观众依然可以从导演的镜头里感受安迪最初进入监狱那几年的煎熬,更加凸显了他在困境中,仍能保持思考和清醒的特质。第四,老布到底是怎么死的?电影中对于老布的结局是出狱后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而上吊自杀。小说,只是通过后来老布出狱后的书信隐约知道他在老人之家过的非常不好,后来在贫困交加中病逝。说实话,当老布踢掉凳子,镜头逐渐上移,瘦小的老布就像一条干了的咸鱼一样吊在横梁上。电影的表达更加震撼。监狱囚禁的最终是人的灵魂,政府放了他们一条生路,却在往后的日子终生囚禁他们,直到他们适应了监狱里的体制生活,像被囚禁很久的鸟儿一样,即使你打开笼子,也不想飞出去。 把你废掉,然后像垃圾一样扔出去。老无所依,这种死法,更加残酷。总体来说,导演的剧本改编非常成功,毕竟打磨了5年,也算对得起斯蒂芬.金白给的版权。 第五,安迪是怎么获得监狱的设计图纸的?电影里表达的很隐晦,只是说安迪肯定看过监狱的设计图纸,知道牢房的整体构造和污水管的走向。小说里也没有给过多的描述,小编在这里大胆猜测一下。首先,运监狱的图纸进来就跟运一把刀进监狱一样,绝对不可能。监狱里虽然允许黑市交易,但是有的东西是任何一个狱警都不能被收买的。比如监狱的设计图纸。虽然安迪在入狱时在肛门里塞了500美金进来,但是图纸这么大,估计塞不进去。他应该是在入狱前就搞到了监狱图纸,然后记住了全部内容,凭他的聪明才智,不难。第六,安迪被判无期,电影给的解释很牵强?电影中,安迪被控谋杀老婆及其情夫,被判无期。在美国这种罪行即使成立,凭安迪的财力和势力应该不至于被判无期啊。法庭上的安迪其实小说对这个疑问的解释更加有信服力,电影因为时间有限没能一一交待也可以理解。安迪是一家大型银行的执行副总裁,他还不到三十岁,有钱有势。但是有几点,注定安迪难逃厄运。首先,接受这个案子的法官但是要参加竞选,为了自己的政治仕途,他必须要把这个案子重判,赢得选民的支持。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一个残忍的杀人犯因为有钱而金蝉脱壳。法官在审问安迪的时候步步紧逼,他主观的认定安迪罪大恶极。其次,但是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安迪。充分的杀人动机:老婆出轨搞上了自己的高尔夫球教练。人证:那天晚上安迪喝了酒,跟踪他们到了约会地点,全都有目击证人。酒吧的酒保,商店的售货员,都可以证明那晚看到了醉醺醺的安迪。物证:在凶杀案发生17天以前,安迪买过一把手枪,后来,被他扔进河里。法官用讽刺的口吻质问安迪:“真的好巧啊,案发前,你正好买了把枪,然后又扔到河里,更巧的是我们去河里什么也没打捞到。。。”再次,安迪一贯的性格。小说里提到如果安迪当时在法庭痛哭流涕,歇斯底里,或许他也不至于被判无期,他太冷静了,太理智了,对于法庭对他的指控除了杀人,他几乎一概承认了。他承认买枪是想自杀,法官说你这么冷静的人,谁会信你会自杀?他承认自己对于妻子的出轨很愤恨,那晚是怀着去报复的心态去了妻子和情人约会的场所,虽然他后来开车走了,但是谁信啊。他承认自己跟踪妻子早有预谋,还跟朋友换了车,方便跟踪。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偏偏有个人那晚出现,杀害了妻子和他的情夫。 安迪后来在监狱里也分析过这个问题,这是他人生逃不掉的劫难,一环扣一环,环环都指向他,哪怕有一个环节对不上,他都不至于坐牢,真是造化弄人。 以上的盘点都是在通读多遍原著作和观看无数遍电影的总结,如此认真的对待这篇文章,是因为《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就是我人生的灯塔,相信对于很多人也是一样。对于喜欢这部电影的影迷也算是一个答疑解惑,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部电影。END
关于本文:作者:劈柴喂马,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质量的原创。读完了不点赞,你是魔鬼吗?猜您还喜欢:电影《雏妓》任达华和蔡卓妍都贡献了精彩的演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肖申克的救赎哪三次救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