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74~77回概括-77回人物形象?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E、转注:说法不一。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详见《词类活用》)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详见《十三经注疏源流简介》)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详见《106部平水韵表》)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详见《绝句格律与拗救大详解》)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50.对律诗要求每一联中对句与出句的平仄必须相反,这就叫做“对”。如“仄仄平平仄”就要对“平平仄仄平”。如果没有做到平仄相反,就交叫做“失对”。但如果是首句入韵的话,则因为第二句句末也要是平声字(这是押韵的要求),因此就不可能完全相反,而只能部分相反。如“仄仄仄平平”作第一句,则对句只能是“平平仄仄平”,而不能用“平平平仄仄”。同样,以“平平仄仄平”作起句,则第二句也只能是“仄仄仄平平”,而不能是“平平平仄仄”,因为如果那样,就违反了必须以平声字押韵的规定。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51.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52.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53.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54.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55.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56.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5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58.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59.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60.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6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详见《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6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63.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6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65.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66.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67.对动词用法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68.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69.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70.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如唐代孔颖达编撰的《五经正义》。71.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72.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73.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74.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75.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76.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77.貌,之貌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78.犹,犹言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79.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80.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81.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82.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注释体例。83.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注释体例。84.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85.文体文章的体裁、样式。86.论辩以立论或驳论的方式所撰写的论说文。87.序跋对一部书或一篇文章所写的说明、评介的文辞。88.奏议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公文。89.书说“书”是书信,“说”属游说之士的说辞。90.赠序专门为赠送友人而作的劝勉性文章。91.诏令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92.传状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93.碑志用以封禅、纪功等及对死者悼念赞颂的文辞。94.墓志铭对死者悼念赞颂的文辞,由“志”和“铭”所组成,“铭”一般是韵文。95.封事机密性奏议,为防止泄露而用皂帛做囊封住书板。96.答子即札子,写于竹简上的奏议。97.对策奏议的附类。由皇帝命题,应举者回答,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98.檄文诏令的附类。属于军事文书,用于征召、晓喻或申讨。99.行状提供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作为立传资料的文体,优秀的行状就是一篇传记。100.颂赞用以歌功颂德和表彰赞扬的文辞。101.箴铭用以规劝、警戒的文辞。102.骚赋摹拟楚辞而写成的赋。103.古赋除骚体以外的汉赋。104.骈赋源于古赋,主要指六朝时期的骈体赋。105.文赋散文化的赋体。106.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的历史散文。107.纪传体集中而完整地描写历史人物的文体。108.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集中叙述有关某一专题的历史散文。109.哀祭赞颂死者嘉言善行、致以哀悼怀念的文辞。110.三平调”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否则便成了”三平调”。111.骈体文是在辞赋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从不用韵的角度说,它不属于韵文而似散文;从使用对仗和平仄来说,它又不是散文,所以称它是一种特殊文体。112.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113.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114.句读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一种是“读”,合称“句读”。115.古诗①泛指古人所作的诗歌。②特指与唐代才形成的格律诗不同的(也就是不讲究格律的)古人所作的诗歌。它包括唐以前人的诗作及唐以后人们仿古的诗作。一般来说,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又叫做古风,它用韵而比较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又可平、仄互押,可以转韵、通韵;有平仄的区别,但不很讲究,不讲声病;有骈偶而不讲求严格的对仗,可骈可散,对仗的位置也不固定,不求工整,不避用同字;字数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等,但以五言最常用。总之,古体诗不像近体诗有规矩极严的格律,只是用韵时一般要求双句押韵。古体的名称出现在近体诗流行之后。文人们在使用古体形式写诗时,往往摹仿汉魏六朝时期的古诗,在字数、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尽量避免律化,故意多用拗句、多犯孤平、多用非平声字押韵,这样也就形成古体诗的一些自身特点,如句末多用三平式、三仄式或仄平仄、平仄平等形式。116.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的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歌。唐代人就将这种新产生的诗叫今体诗或者近体诗,而将不讲究格律的诗歌称为“古诗(唐人又称之“古风、往体”)”。格律诗又可细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又分为七律、五律和长律(排律),绝句又分为七绝和五绝。所谓“七”、“五”都是就每句字数而言。117.首联首律诗共由四联组成,第一联叫首联。118.颔联律诗的三、四两句叫做颔联。119.颈联律诗的五、六两句叫做颈联。注意: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由对仗句构成。120.尾联构成律诗的最后两句。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但尾联未必都对仗。121.出句、对句每一联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也就是每首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122.押韵每一首格律诗的偶数句句末位置的字都应属于《诗韵》中同一韵的字,读起来就感觉韵律和谐,这就叫做押韵。123.首句入韵如果采用“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或“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式做为格律诗的第一句,就要求这句末尾的字也要与后面的二、四、六、八句句末的韵脚字同韵。这种多了一个韵脚字的做法就叫做首句入韵。但由于首句本来是可入韵可不入韵的,所以即使首句入韵,在选字时也相对比较宽松,它可以是用同一平声韵的字押韵,也允许选用与其它四个韵脚字相邻韵的字来作韵脚。例如韦庄《金陵图》诗:“江水霏霏江草齐,六朝为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首句“齐”与“啼、堤”同为“齐”韵字押韵。但也可邻韵通押,如规定用一东韵但首句末却允许用二冬韵的字来押韵。124.诗韵又叫“平水韵”。它是唐宋以来形成的专门为科举考试时写格律诗而编写的一本官修韵书,它具体规定了哪些字属于同一韵,共分106韵。每首格律诗都必须在同一平声韵中选用韵脚字。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所以《诗韵》又叫“平水韵”。“平水韵”中平声韵共有30个。125.同字对在对仗句中出现了用同一个字相对的情况。这是律诗所不允许的。所以在律诗中很难找到例子。但在词中却是允许用同字对的,所以在词中不难找到例证。如苏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是用同一个“有”字相对。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守望考研 整理126.四声中古(唐宋)时期,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合称四声。汉语有声调这一事实本应是古已有之,但是直到六朝时期才由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他们于是提倡将声调变化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以平仄声调的有规律变化组合以体现汉语的音乐美。127.三平调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如杜甫的《岁晏行》中如下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128.拗救当出现了拗句,即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要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这种做法就叫做“拗救”。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式。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凉风起天末”、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回看射雕处”,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庾信平生最萧瑟”,都属于这种情况。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②对句救出句:“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甚至变成“仄仄仄仄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吹”救“不”)、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无”救“万”)即是。③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④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上面说过,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如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一联中,“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详见《绝句格律与拗救大详解》)129.词隋唐以来新兴的音乐文学,是一种可以歌唱的特殊形式的诗,具有律化、长短句、固定字数三个特点。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最初称为曲子词。因此词又有好多种称呼,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乐府、乐章、琴趣、诗余等。130.词调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即曲调的音乐旋律。131.词牌每种词调的特定名称。由于每种词调的长短不同、所表达的感情不同,因而决定了不同词牌的句数、每句字数和平仄、押韵等。本来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但到后来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内容已经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另外写出词题或小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者是词调,后者是词的题目。132.单调只有一段的词,一般都字数较少,又称为小令。如《如梦令》、《十六字令》等。133.双调多数的词由两段构成,故称双调。每段叫作“阕”或“片”,分别称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如果前后两段的平仄字数相同或基本相同,叫做“重头”(或“不换头”)。也有的前后阕平仄字数不同,大都是因为后阕开头的两三句字数或平仄不同的,叫做“换头”。134.阕一首词称作一阕,但又如上所说,有时称词的一段也称为阕。135.三叠、四叠即由三段、四段构成的词。如《阳关三叠》、《兰陵王》就有三段。四段的词只有《莺啼序》一种词牌。136.词谱从分析前代名家词作的基础上概括出每一种词调的句法和平仄,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这就是词谱。有用黑白圆圈式,也有用平仄文字式。详见古人的有关词谱。137.一字豆“豆”就是“读”,这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多数是虚词,如“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等;有些是动词,如“对、望、看、念、叹、算、料、想、怅、恨、怕、问”等等。从声调看,大多数是去声字。这些字往往放在四字句前面构成五字句(上一下四式),如“渐霜风凄紧”、“更草草离筵”、“又酒趁哀弦”、“且莫思身外”、“纵豆蔻词工”、“念武陵人远”等等。所谓“一字豆”就是读到这个字时要稍作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如“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138.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是同一大类的,上联是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是对句是B型, 则下联出句是b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两联粘连起来。139.对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安全对立的。140.失黏不合乎黏的规则的,叫做失黏。141.失对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做失对142.犯狐平B型句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会犯狐平143.三平调A 型句,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则最后三个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的三平调。145.救拗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救拗。146.合掌一联对仗的出句合对句完全同义(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之大忌,叫做合掌。147.流水对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合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148.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思,诗人在诗中用的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者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149.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150.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奏议的一种,是臣民对君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体。151.疏古代的一种文体,是上给皇帝的奏疏。161.墓志铭古代的一种文体。表示对死者的纪念。文章正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序是死者的姓氏,爵位和生平事迹。第二部分是铭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162.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有三个特点:1语句方面:偶和四六;2语言方面:平仄相对;3用词方面:用典和辞藻。163.声律作家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的声律。164.节奏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构成一种节奏。165.三王夏禹,商汤,文王166.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尧,舜167.汉魏六朝诗一般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168.乐府歌辞乐府是官置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169.新乐府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的白居易等掀起了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做新乐府。170.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171.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据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172.五古五言古体诗173.七古七言古体诗174.五律五言律诗,限定八句四十字175.七律七言律诗,限定八句五十六个字176.排律超过八句的诗叫作排律177.绝句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只有四句,短小精悍。178.律句就是平仄有一定规律的句子。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像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大部分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179.杂剧戏曲名词。我国戏剧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点各有不同。此处指元杂剧。元杂剧是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把唱、念、科、舞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完整故事的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它是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元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180.散曲曲的—种体式。元明两代盛行,有别于“剧曲”。多用于抒情、状物、写景,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无宾白科介,只能清唱。分小令与套数两种。182.套数古代剧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牌互相连贯,有首有尾成为一套的,名“套数”。又叫“套曲”。—般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牌相联。如宫调虽异,但管色相同者也可互借入套,称为“借宫”或“犯调”。散曲的套数义称“散套”,必须首尾一韵。183.衬字是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加添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是不能加在句尾。184.曲子词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成为曲子词。185.填词(倚声)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倚声。186.词调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187.词牌词调很多,多种词牌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188.小令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以五十八字以内的为小令,五十九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189.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的情况是前后两调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不相等的大都是后阕起首的两句,字数不同或者平仄不同。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守望考研 整理190.稽古援引古人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191.引经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来证实自己的观点。192.倒置由于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词序颠倒的句子。193.迂回是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的话不是直接说的,而是用转弯没角的方式说出来,所以叫迂回法。194.委婉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权贵,统治者以至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195.夸饰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不是言过其词,而是一种极度的形容语《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后来经过许多人的增益,它比较系统详细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放映了那各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 孔颖达疏。196.《康熙字典》是清 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编撰的,书成于康熙55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写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为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197.《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可考,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西汉刘向整理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拟定。198.《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汉初所传《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经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魏时何何晏《论语集解》是最早的论语注本,《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 宋 邢丙疏宋 )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199.四书《大学》《中庸》(《礼记》中的两篇)《论语》《孟子》200.训诂解释古书中的词句的意思。201.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词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科学。202.形训是用分析文字的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203.声训又叫音训,就是取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刘熙《释名》是声训的专著。204.同字相训即用相同的字来训释字义。205.同声相训即用同音的字来训释字义。206.音近相训用双声叠韵的字来训释字义。207.义训就是直陈词义,它不借助于字的读音和形体,而是利用语言环境据文证义,即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守望考研 整理208.标明义界就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达词义的内容和特点,即用一句话或数句话,给词所标志的事物下定义。209.同义相训简称“同训”,就是利用词的同义关系来训释词义,它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之一。210.反义相训简称“反训”就是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它是训释词义的方式之一。211.浑言是笼统的说,也就是泛指,又称为统言。212.析言是分析的说,也就是特指。213.望文生训是指在解释词义时,不问字词之间的复杂关系,只就字面勉强解说,而这样的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相干。214.增字解经就是在说解中加进原文所没有的词语,而所增加的词语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增字是为了“强经就我”而自圆其说,因而又被称为“增字强解”,这是训诂的一大弊病。215.讽喻是用虚构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用以劝诫或教育别人的一种写作方式,它通常用在本意不便使用或不容易说的明白的时候。216.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217.反语就是说反话,让听者自己去领会正面的意思。运用这种修辞方式的句子有两层意思,句子的表层意思跟作者要表述的正面意思总是相反的。21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式就是反问。反问是无疑而故问,不需要听者回答,其答案就在句子的字面意思的反面。219.委婉用委曲婉转的话来暗示本意的修辞方式叫做委婉。220.回文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又用上句的开头作下句的末尾,运用语序的回环往复形式来表现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修辞方式叫作回文。221.顶真用上文的结尾作下文的开头,使邻近的章句首尾蝉联,上传下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顶真,又叫连珠。222.拈连同时叙述甲乙两事物时,故意把只运用于甲事物的词拈来连用到乙事物上,临时巧妙地求得语言表达上的一致,增强两事物之间的意义联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拈连。223.藏词把古书中的一个语句割裂开来,用留下的部分代指被藏去的部分或原句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藏词。这些被藏去的词语都在原语句的结尾,可称为藏尾。有时被藏去的词语在原句的开头,可称为藏头。224.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互文。225.摹状摹写人物的形状声音的修辞方式叫摹状。摹状可以分为描绘形状和模拟声音两种。描绘形状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人物的形貌,颜色,动作和情态描绘出来。模拟声音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所听到的人物动作的声音描摹出来。226.警策用精练新颖的语言来概括说明深刻的道理,使人觉得意味深长,引起深思,加深印象,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警策,又叫警句,格言等。227.折绕有话不直说而故意绕弯子,说得迂回曲折但语意清楚明白,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折绕。228.比喻就是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喻体)来比喻说明抽象生疏的事物或道理(本体),使它容易为人所接受。229.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跟它有密切联系的东西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作借代。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守望考研 整理230.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联的句子成对使用,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对偶。23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关联,语气一致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词组成串排列,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排比。232.比拟以物为人或以人为物来描写说明的修辞方式就是比拟。233.双关运用词语的音义条件,使词语同时具有表里两重意思,言在表而意在里的修辞方式称为双关。234.映衬为了便于说明一定道理而把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比较,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映衬。235.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故意言过其实,以突出事物的某些特点,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就叫夸张。236.层递就是按事物的轻重大小先后依次层层递进地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237.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加强某种语气和感情而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个语句的修辞方式就叫做反复。238.错综为了避免单调平板,追求语言的生动活泼,变化多姿,故意选用别异的词面或参差错落的句式,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错综。239.飞白明知别人说错或写错,故意运用白字如实地记录或援用下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飞白。240.呼告说者或写者由于感情强烈,突然撇开听众或读者而呼唤不在眼前的人或物,并且跟他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呼告241.镶嵌在某个语句中插进几个字以延长音节,强调语意或者暗示某种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镶嵌。}
  西游记四十回的好词好句(合集77句),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内容。欢迎大家学习参考,如果觉得不错,一定要记得收藏保存,避免以后找不到了,下面为具体内容。  西游记四十回的好词好句 1  1、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2、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3、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4、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  5、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6、高迁上品天仙位,名列云班宝录中。  7、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8、炮云起处荡乾坤,黑雾阴霾大地昏。江海波翻鱼蟹怕,山林树折虎狼奔。  9、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10、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来回甚易行。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  11、会家不忙,忙家不会。  12、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  13、石径重漫苔藓,柴门蓬路藤花。四面山光连接,一林鸟雀喧哗。密密松篁交翠,纷纷异卉奇葩。地僻云深之处,竹篱茅舍人家。  14、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15、水帘洞(选自第一回)  16、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  17、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苦说梦。 (旺旺作文网 Www.Wwzw.net)  18、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19、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20、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西游记四十回的好词好句 2  21、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  22、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23、诸般买卖无商旅,各样生涯不见人。殿上君王归内院,阶前文武转衙门。  24、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  25、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挺立透空霄,曲涧深沉通地户。两崖花木争奇,几处松篁斗翠。左边龙,熟熟驯驯;右边虎,平平伏伏。  26、见鞍思骏马,滴水思亲人  27、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溜汾。飞萤光散影,过雁字排云。  28、说甚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柳腰微展鸣金佩,莲步轻移动玉肢。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  29、古者,老也;月者,阴也。  30、花果山(选自第一回)  31、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  32、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何时修种。  33、千峰开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  34、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一声春晓?  35、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36、明霞幌幌映天光,碧雾蒙蒙遮斗口。  37、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38、千秋宝座都吹倒,五凤高楼幌动根。  39、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40、幽禽□睆声,丹凤朝阳立。石磷磷,波净净,古怪跷蹊真恶狞。  西游记四十回的好词好句 3  41、师徒们过了黑水河,找大路一直西来。真个是迎风冒雪,戴月披星。行彀多时,又值早春天气。但见:三阳转运,万物生辉。三阳转运,满天明媚开图画;万物生辉,遍地芳菲设绣茵。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渐开冰解山泉溜,尽放萌芽没烧痕。正是那:太昊乘震,勾芒御辰;花香风气暖,云淡日光新。道旁杨柳舒青眼,膏雨滋生万象春。  42、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43、水痕收,山骨瘦。红叶纷飞,黄花时候。霜晴觉夜长,月白穿窗透。家家烟火夕阳多,处处湖光寒水溜。白苹香,红蓼茂。桔绿橙黄,柳衰谷秀。荒村雁落碎芦花,野店鸡声收菽豆。  44、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45、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好猴精!  46、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25、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  47、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山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那长老马上心惊,孙大圣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唬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这段描写出取经路上的险恶,以及唐僧的胆怯、悟空的神勇,如此对比,更衬托出悟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8、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  49、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  50、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51、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  52、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53、上天有路,入地有门;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水不能溺,火不能焚。  54、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  55、世上名山无数多,花开花谢繁还众。争如此景永长存,八节四时浑不动。诚为三界坎源山,滋养五行水脏洞!  56、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57、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58、只听得那路南山坡下,有犬吠之声。但见:紫芝翳翳,白石苍苍。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苍苍半绿苔。数点小萤光灼灼,一林野树密排排。香兰馥郁,嫩竹新栽。清泉流曲涧,古柏倚深崖。地僻更无游客到,门前惟有野花开。  59、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60、高的'是山,峻的是岭;陡的是崖,深的是壑;响的是泉,鲜的是花。那山高不高,顶上接青霄;这涧深不深,底中见地府。  西游记四十回的好词好句 4  61、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62、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老公公,还真是: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这段细致地描写了妖怪的变化多端,用词形象生动。  63、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64、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  65、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  66、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67、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68、点头径过三千里,扭腰八百有馀程。  69、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  70、贯通一姓身归本,只待荣迁仙录箓名。  71、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72、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73、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74、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75、因感这月清光皎洁,玉宇深沉,真是一轮高照,大地分明,对月怀归,口占一首古风长篇。  76、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  77、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这段写悟空遭到师父误解被赶走,仍一步三回头地记挂师父,让人看到了悟空深情的一面,真是无情未必真豪杰。}

狮驼岭是小说《西游记》中第74到77回。分别是74回长庚传报魔头狠,行者施为变化能。75回心猿钻透阴阳体,魔王还归大道真。76回心神居舍魔归性,木母同降怪体真。77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拓展资料:狮驼岭又名狮驼山和八百里狮驼岭,是《西游记》中的地名。狮驼岭为青狮、白象、大鹏三魔王占据,有四万七八千小妖,是《西游记》原著中小妖明面数量最多的一股势力。三魔头大鹏为吃唐僧肉,因怕自家一个难为,与青狮白象结义兄弟,共谋唐僧,狮驼岭一役占据了八十一难中的四难:路阻狮驼六十一难,怪分三色六十二难,城里遇灾六十三难,请佛收魔六十四难。《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声明:业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yebaike@foxmail.com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74~77回概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