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上路公路骑行100公里是什么概念的需要注意些啥呀?

SquareCanada 发布时间:2024-01-07 17:56
日常通勤骑公路车当然是可以的。公路车并不是专业车手才能玩的,也并不是只有在一片坦途中才能骑的。但具体去衡量日常通勤时骑公路车到底好与不好,确实没办法一概而论,这个是因人而异,也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考虑。公路车天生被制作出来就是为了竞速的,能看到的一切设计元素——空气动力学车架、破风弯把、高框碳刀——都是有助于骑乘者采用更加激进的骑乘姿态,从而花费同样的力气得到更高的速度。公路车平均时速在40KM/h~50KM/h。当然了,能达到这个时速一般是有长时间骑行经验或是专业选手的配速。普通人在市区交通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平均速度能到20~25KM/h是比较不错的,与电动车差不多。如果是在郊区,没什么车,路况又比较平稳宽敞的话,也许能达到30KM/h。公路车从车架到车轮和外胎都是细而窄,滚动阻力和风阻都小,且一般的公路自行车齿比可达到53:11甚至更高,可以调合适的齿比,上坡会更轻松。而且,公路车的几何设定骑上去也利于发力踩踏,包括车把宽度一般会在38-44cm之间,基本是与肩同宽,臂力损耗慢,风阻小,也是较为舒服的宽度。另外车把的高度与骑行速度有直接关系,速度越快,身体重心需要降得越低,这样才好用上肢力量来辅助发力,风阻自然也会小。整体车身比较轻,材料一般分为钛合金、碳纤维以及高级铝合金,有些车身不足5公斤。轻量化的车体有助于加速、冲刺和爬坡。轮胎比普通自行车的轮胎更窄、更薄,胎压可以达到100-200psi(poundspersquareinch)以上。很多人担心公路车车胎遇到尖锐障碍物时容易爆胎,实际使用下来其实公路车远没有那么脆弱。公路车轮胎由于更小接触面积和更大的气压,爆胎扎胎几率更低,高压可以把大多数的尖锐小石子都弹走。5-20KM,每个人身体条件不同,骑行是为了上班,但又不能太累,所以路程要适中。市区里骑行平均速度也就是20KM左右,一般一小时左右的路程为最佳,也就是说如果你从家到单位的路程在20km以内是可以选择骑行通勤的,多出这个距离的话容易成为负担。如果平时比较缺乏运动,或者很少骑车,建议10KM左右为宜。如果路况好,身体壮,不加班,上班又不累的话稍微远点也可以接受,但超过25、30KM就不太建议了。或者可以考虑汽车开到市区附近,然后骑车穿过拥堵的市区。公路自行车属于运动类车型,长期坚持骑行,可以让你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变得更好。有很多入门级的公路车都采用H2、H3的体态几何结构,就是为城市休闲健身而设计,没有想象中那么专业,更适合日常使用。通勤时比较合适的速度在20KM/h左右,低于20KM/h起不到锻炼的效果。高于25KM/h有点不安全,20KM/h的速度是比较舒服的,不会太累,不至于到了公司影响工作,又能把心率差不多控制在120左右的减脂区间,偶尔在人少的路段还能冲刺一下锻炼心肺和力量,可以达到一定的锻炼效果。如果你的上班路上均为路况良好的公路,用公路车当然是非常好的选择。公路车骑起来非常轻快,能够让你获得更高的速度,尽量节省上下班路上所需的时间,每天晚一会儿起床,早一点到家,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还是比较舒服的。但如果路况比较差,比如较长的一段距离都是强烈颠簸或者坑坑洼洼的路,没有办法绕开的话。因为公路车没有减震,所以体验感和舒适性就会比较差,而且轮胎又薄又窄,摩擦力小,容易滑倒,运气不好还会爆胎。在城市通勤,路况比较复杂,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控车技术,新手上路的话尽可能提前和车子进行磨合,并且从家到上班的路多走几遍多熟悉,一定照顾好自己,平安骑行。一般公路车的速度会非常快,建议提前在路口降到普通自行车速度。后面要提速的话,要提前观察好路况。遇见减速带一定要提前刹车,否侧高速通过减速带很有可能会摔倒甚至飞出去。握上把:适合于缓降坡,刹车制动力较弱,容易微调刹车力道。握下把:适用于陡降坡,刹车制动力较强,容易快速降低速度。前刹比后刹更有制动力,因此单独使用它(特别是急刹)时很容易因为用力过猛造成前轮抱死,向前空翻的危险。但如果仅仅依靠后刹,又可能出现甩尾甚至摔车的情况。因此,要学会合理使用前后刹,一般在休闲骑或骑平路的情况下,按捏前后刹的力道比例是7:3,即后刹辅助减速。①正确的骑行姿势公路车的骑行姿势其实对腰腹力量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能将力量全部压到车把上。一般是上体前倾,头部稍倾斜前伸,目视前方,两臂自然弯曲,双手轻而有力地握住车把,腰部弓屈,双脚做垂直的园周蹬踏动作,避免两腿左右摇摆,将体重比较均匀的分配在臀部、两脚和双手上。上面的方法仅供参考,因为各人体型、体重、柔韧不同,姿势上还要自己多感受,怎么舒适怎么来。②尺寸适合自己公路车坐垫设定会影响到骑行姿势的整体布局,坐垫不是越贵越适合,所以需要认真的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坐垫,然后坐垫的前后和坐垫角度要仔细体会、并多次微调整,直到最舒服的状态。在实际的购买过程中我们还是建议消费者多听听车店专业人员给的意见,自己最好也能先骑骑看,找一下感觉。雨雪天气还是尽量选择开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地面湿滑,容易摔倒,大家一定注意安全。公路车还是比较贵的,所以工作地点一定要有稳定安全的存车地点,最佳选择是推进办公室,其次是放在有人看管的存车处,最次也得放到院子里,如果只能锁在路边,还是不要冒这个险。①速干衣+头盔+手套+护目镜骑车容易出汗,到了公司很不方便就可以用速干衣来解决。速干衣的特点就是干的非常快,并且吸汗能力很强,能把汗水从皮肤表面带到衣服表面蒸发掉。夏天穿的速干短袖,从湿透到干透,大概也就二十分钟。另外,为了安全,骑行一定要带好头盔、手套、护目镜等,好的骑行装备课是享受公路自行车的关键。公路车是没有车筐的,上班需要带的东西如果不多的话,可以考虑在车子上安装个小挂包,放个钥匙手机什么的。如果东西较多,建议使用背包。长时间的通勤距离,如果有音乐相伴,会大大增加骑行的乐趣。关于耳机的选择,本着安全性考虑,建议尽量选择无线耳机。因为有线耳机一旦磕着碰着耳机线绕到车轮子里,轻则耳机作废,重则伤及自身。还有一点,假如你使用的是入耳式耳机,在享受音乐的音量不宜过大,毕竟公路车的速度堪比电动车,过于沉浸在音乐世界里,隔绝外界声音是非常危险的,耳听八方很有必要。如果希望在听音乐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外界环境音,小韶来自荐!韶音OpenRunPro专业运动耳机,会成为各位骑友们在骑行路上的绝佳伴侣。最近,还收到专业骑行媒体CyclingWeekly的评价:韶音OpenRunPro是“Themostadvancedyet”(迄今为止最先进)开放双耳的设计,在欣赏激情澎湃音乐的同时,还可以实时感知外界声,避免听觉遮蔽和非注意盲视,更大程度上确保骑行运动的安全。且使用第九代骨传导技术,结合新增加的两个低音增强单元,为你带来丰富饱满的全频段声音。另外还是用了双麦克风降噪技术,也让通话的音质变得更加清晰,免除风噪的影响。专为运动而生,佩戴更稳固,柔性后挂耳贴耳设计,轻松适应不同的头围尺寸,完美兼容自行车头盔,太阳镜等专业设备等等。(更详细的介绍可进“韶音中国”主页了解哦)骑着公路车,戴上韶音OpenRunPro专业运动耳机,尽情感受自由追风的感觉,通勤路上最酷的风景线就是你啦!其实,日常通勤骑公路车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如果过于纠结的话,可以试试考虑平把公路车:是将公路车的弯把改为平把,手变也替换为指拨,车架几何也会有一些调整,让骑行姿势更为休闲。比起弯把公路车,平把公路车在兼顾一定速度的同时,能够获得更佳的操控性、灵活性和舒适性,这对于城市中上下班路上的骑行来说,非常合适。}
怕死一点,怂逼一点,虚心一点,永远相信不作死就不会死。从市郊近山区开始积累经验,在沿途有人烟的地方,景点开发过的山里,登山者茫茫多的路线上开始循序渐进,积累经验。听起来很无聊对吗?对,但这样不容易死,而且即使这样也会有人死。别没啥经验看了点所谓攻略就钻深山跑无人区上高海拔,很容易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我会建议你先写好遗书做遗产分配并公证。熟悉自己的体能,量力而行。学习看云识天气、看山看水识地质灾害的技能。不学也没关系,别后悔就行。告诉别人你要去的地方,联络时间和联络方式。探路者和迪卡侬可以满足你目前的全部需求,凯乐石都不需要,始祖鸟猛犸踢不烂奥索卡黑冰什么的那都不是你这个阶段需要考虑的事。只说三条:1. 一定要有风险管理意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户外和城市不一样,能够掌控的因素非常有限。天气变幻莫测,野生动植物繁多,地形复杂,救助困难。我见多太多深信人定胜天的朋友最后栽了跟头。或者意志力太过坚定,觉得可以熬过去,最后身体先放弃了。因为意志不一定就和身体素质对等。对自然要存有敬畏之心,懂得迎难而上,也要有在关键时刻懂得知难而退。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前几天拍的,我和扎师傅徒步六个半小时,一路向上达到海拔4000多米的冰山湖营地准备次日凌晨攀爬12个绳段的惠特尼山(照片中间的山峰)。当天,我领攀到一个半绳距后,发现预示着暴风雪的厚重乌云提前出现,我们赶紧放弃攀爬计划,后撤回营地。气温在一小时内,从十几度突降到零下,摸着岩石的手指从刺痛到失去知觉。照片上是暴风雪过后的营地,重回阳光明媚,但攀岩路线坐落的山脊上全是白雪。扎师傅将防熊食物袋挂在空中,只要是为了防止啮齿动物我结合多年向导经验、经历美国高山向导协会SPI单段绳段攀岩向导学习和考核,写过一篇风险管理的文章,虽然是讲野外攀岩,但也非常符合整个户外活动的设定:2. 不要先买一大堆户外衣物和装备,等同于当韭菜。才入户外,还不太清楚自己对具体类别的喜好和需求,对自己身体在野外的表现也不够了解,很难买到非常合适的产品。整理我们的攀岩、露营装备,统统装进我们不大的房车之家中(户外向导几年,钱没挣到,装备倒是一大堆,但也亲眼目睹了最壮美的山河)比如就徒步而言,一天徒步行程、多日重装、穿越等等,都要求不同的装备、设计和使用偏向。还不说进行活动的地形、季节和天气规律。不如先采购最最基础产品,或将就着用,等找到具体方向了、组织了再谨慎入手,多问身边的过来人(或者看我的文章,自荐一下)会更加的吻合诉求。3. 对自身能力的了解也很重要。循序渐进地了解自己的意志力、体力和经验极限。在Washington Pass爬缝,线路是NEWS上的West Face,我正领攀5.11a的指缝绳段比如我体脂含量低,怕冷,对温度调节能力比一般人要差一点,容易失温,买服装上对保暖的诉求更敏感的。而不同地方的“寒冷”,又分为气温低和风大两种,各有不同穿衣方式。又例如,我不停的摸索,找到体力的极限是去徒步往返6小时、结组攀岩5小时后,还有体力做一些恢复性的跑步、瑜伽训练。只要在这个极限内,我可以大胆一些去挑战线路难度,而非体力消耗的极限。而若是在体力极限、或超越极限上的时候,我会稍微降低一些难度来寻求平衡。Washington Pass绝对是我高海拔岩石攀登的福地呀极限可以有很多的维度,但在推进极限时,最好不要选择同时推进每个维度的极限,给自己留有余地和防止受伤的回旋空间。安全第一。最后不断的复盘,保持谦卑,享受户外!/Hello~ 我是 Chenchen攀岩人、户外向导户外自由撰稿人以房车为家美国高山向导协会(AMGA) 单段绳距攀岩向导(SPI)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攀岩)有一只黑柴叫Momo欢迎去同名公众号【Chenchen在荒野】坐坐/更多Chenchen的文章「Chenchen在荒野」文章皆为个人原创,请勿在未经作者允许情况下私自转载或发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骑行100公里是什么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