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韩国留学的时候发现韩国人都喜欢这个牌子 有用过coody的高压充气帐篷篷的吗?

截止2019年7月,mcm没有被韩国收购。MCM是一个奢侈时装品牌,1976年创始于德国的慕尼黑。MCM最早以制作皮具起家,在上世纪80年代该品牌的时期,MCM生产包括珠宝、手表、香水、服装、箱包以及小型皮具等在内的超过五百款的产品。截止2019年7月,MCM属国家德国,创始人是MICHAEL CROMER,创意总监是MICHAEL MICHALSKY,代言人是EXO。所以,截止2019年7月,mcm没有被韩国收购。扩展资料:品牌特点1、MCM皮具特点是纯手工制作,每一件产品上有一个铜牌,上面标有唯一编号。只有国际大牌才会在自己的每一件产品上有一个不同的编码。2、MCM的所有产品都采用优质材料,做工考究,皮包只采用高级材料,防水并且能够抵御紫外线;即便是内衬与装饰都是防水的,并且经过染色,可以防止褪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MCM现在市面上的WMS系统服务商很多,有针对卖家的也有针对服务商的。易仓WMS是一款针对第三方海外仓的仓储管理系统,支持的业务类型包括一件代发、FBA转运、大件货、贴标换标、库内分销等。目前业内70%以上的第三方海外仓在使用,欢迎咨询。...
点击进入详情页本回答由易仓科技提供
广告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
最近付费咨询的网友比较多,我尽量抽空作答。针对付费咨询网友普遍问到的一些问题,我会在本回答中集中解释。本帖会不定期更新,我会依照当下就业行情、市场反馈等多方情况酌情添加/删除部分内容。对于对金融行业相关领域的就业、实习、自我提升等方方面面非常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保持长期关注,你们所关心的问题也许都能在这个回答里找到相应的对策。本回答在19年3月22日初发,迄今为止的4个月时间里陆陆续续收获了9040个赞同,2287个感谢,12081个收藏,1个专业徽章认可,以及近730,000的阅读量(所有数据均截止到7月22日早9点)。首先在此感谢各位对我回答内容的认可~相信有这样的数据并不纯粹是因为我所撰写的内容本身比较有针对性,同时也应该是大多数人都对金融专业、金融就业等方面信息存在广泛的关注。在本帖中,我不光是针对题主的话题“清北复交下无金融”这个主题作出了解释和回应,更多的是分享了一些结合我个人想法、见闻事例、客观数据等总结出来的一些干货。这些干货将会帮助各位解答一些在金融求学或求职中遇到的问题,比如 ——金融机构的招聘逻辑是怎样的?券商投资银行都喜欢什么样的员工?金融专业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金融职场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投行的生活和待遇是怎样的?我是非金融专业毕业生,是否需要去读金融/经济专业?我是XXX专业毕业的,如果要做金融该做些什么?当然了,这些回答的内容基本都是站在我个人的主观角度进行阐述的,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相信能够点进这个帖子的读者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聪明人,内容观点是否可行,是否具备参考价值,各位可以自行决断。我没有那个能力逼迫别人都按照我的思路来走,脚长在各位自己身上,各位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如果各位自己有更好的想法,我也鼓励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如果各位觉得有点迷茫,心里没底,那我所说的这些话兴许能够起到一点作用。正式开始之前,最后强调一点:这个回答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超级长,有文字,有图表,有图片,有链接,内容繁杂。如果各位时间比较宽裕我建议尽量从头到尾全部都看完。如果没时间选择性的就读也可以。每个版块我会用分隔线分开,然后把标题写在最顶头。每年高考结束之后到填报志愿的这一段时间里,关于“金融”或其他相关专业的话题都异常热门。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眼里,“金融”都是各大院校各专业中当仁不让的香饽饽,他们费尽心思想给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报考金融/经济类的专业,导致这一类专业在各大院校中的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曾有新闻爆料,部分二本院校的金融专业录取分数线甚至超过了重点一本大学部分专业的分数要求。有部分原本不是金融专业的学生想要转专业去读金融,自己也要达到本科系专业成绩前5名的水平,校方才允许他们转。这些信息大家在其他帖子里基本都看得到。所以大家为什么这么热衷于读金融,一窝蜂地要往金融这个圈子里钻呢??没啥别的原因,一句话 —— 就是觉得学金融可以进金融机构工作,金融类工作来钱快,而且工作体面。没别的什么原因,理由再冠冕堂皇,什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拓宽人生眼界”之类的话那都是见鬼的。如果金融行业没那么高的待遇,你们看还有几个人来读这种杀千刀的专业..........自己的理想,骨感的现实若干年以前,学术界盛名已久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就曾公开dis学生扎堆读这一现象。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抱怨说:“连自己最优秀的学生也曾告诉我,他们想去读金融”施一公教授不单是结构生物学领域的世界级权威,他同时还担任清华大学的副校长、西湖大学创办人兼校长、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中科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一系列重量级职位,在整个学术界和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力。能够让他这种级别的人发出如此的感慨,说明“热衷金融”这件事已经不是局限于一两个人的个别现象,而是足以上升到整个国家甚至社会层面的宏观问题。其实就算施教授不发言,我们随便地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金融”、“状元”、“优秀学生”,也会发现许多与之相关的新闻。仿佛全国各地的状元都很热衷于就读金融专业以及毕业之后去从事金融行业。图片来源 —— 百度搜索如果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讲,我和施一公教授的看法一致 —— 国家发展确实不止是壮大金融这一个行业能够解决的,其他的新兴技术产业也需要齐头并进才行。如果大家都去搞金融了,难免会造成国家产业发展失衡、人才分布不均的局面,国家产业结构会出现极大的不平衡。但如果站在一个相对“自私”一点的立场来说,读大学挑一个专业,假如不考虑喜欢不喜欢的因素,其归根结底的目的不外乎两点:我希望这个专业能够给自己带来良好的物质生活享受,能够让自己和家人高枕无忧。这个专业能够让我觉得体面,以后能够收获周围人艳羡的目光。生活依然苦涩OK,一大段前言过后,我们来探究一下本话题下的主题——为什么有“清北复交下无金融”的这个说法?大概是7月初的时候吧,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别人发的一个网帖,题目叫 —— 《最牛广西状元刷屏:在金融业,状元真的无用吗?》帖子是一个叫“仓都加满”的网友写的,来源于一个叫“懂私募”的公众号。我把这个帖子当中的内容粘给大家看一看,你们基本就会对我们这个话题有一个相对直观的印象了。图1图2上海财经大学是大家需要关注的一个非985重点财经类院校,我再后文会多次提及这个学校的。帖子中首先介绍的,是被誉为“基金行业大佬”、“公募一哥”的王亚伟王亚伟1989年,王亚伟以安徽省高考理科状元身份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1993年毕业时拿下了电子与企业管理双学士学位。毕业后的王亚伟先去做了机电产品业务,直到1995年基于对证券投资的兴趣和各种机缘巧合,才进入了华夏证券公司东四营业部担任研究部经理。(也就是说他并非金融科班出身)1998年,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开始筹建,王亚伟加入筹备组。在华夏基金的十几年,王亚伟称得上是:“中国最牛基金经理”,“中国最赚钱的基金经理”,“股基王”。在2011年《福布斯》中文版公布的中国最佳基金经理50强榜单中,王亚伟以5年748.90%的总回报毫无悬念名列第一。2012年5月4日,王亚伟因个人原因于离开华夏基金,同年在深圳成立了私募基金公司千合资本。他本人最崇拜的偶像是富达基金的著名投资家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本人第二个介绍的是前海开源基金的执行总经理杨德龙。杨德龙是80后,出生在河南商丘。和前面提到的王亚伟一样,他本科也不是读金融/经济类专业的,读的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03年毕业的时候拿的是工学学士学位。之后入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院长)、曹凤岐教授(硕导)等。2006年杨德龙硕士毕业的时候一开始并不是进的基金公司,而是以汽车行业研究员的身份进入南方基金研究部,担任该行业研究员,之后陆续担任首席策略分析师、基金经理。直到10年后的2016年,他才加入前海开源基金,慢慢做到公司执行总经理。获第十届中国财经风云榜2012年度最佳公募基金经理;曾任南方策略优化基金基金经理。这种教育模式我在后面也会提及,各位可以留心一下“工科本 + 金融硕”的组合。第三个介绍的是大名鼎鼎的高瓴资本的大BOSS张磊。高瓴资本目前已是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目前管理着约160亿美元资产,并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投资的知名企业包括投资腾讯、京东、去哪儿网、蓝月亮、大润发等。张磊是1990年从河南驻马店,以高考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讲个题外话,河南确实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恒大老板许家印也是河南周口人)1998年赴美国耶鲁大学求学,后获得耶鲁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及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张磊在耶鲁大学读书期间,曾在著名的耶鲁大学投资办公室(管理著名的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工作,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投资界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张磊在全球新兴市场投资基金(Emerging Markets Management)工作过一段时间,主要负责南非,东南亚和中国的投资。此后又担任纽约证券交易所首任中国首席代表,并创建了纽约证券交易所驻香港和北京办事处。2005年,张磊作为创始人创建高瓴资本(Hillhouse Capital )。第四个介绍的是著名的华尔街华人交易员江平。据传他每年要赚超过1亿美金。2007 年,美国《交易员》月刊出了一份榜单,时任赛克资本管理公司 ( SAC ) 董事总经理的江平以 1 亿至 1 亿五千万美元之间的年收入跻身 " 百位顶尖交易者 "。榜单上收入过亿者几乎都是拥有巨额资本可坐享其成的对冲基金老板,唯独江平凭交易业绩入选,这也是这份全球金融精英名单里,第一次出现华人的名字。江平是江苏靖江县人,1981年,不到16岁的他就以扬州地区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中国科技大。1986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专业(又是一个本科读工科的金融尖才...........) , 后进入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攻读硕士;1989年,他揣着2000美元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后又到斯坦福攻读金融博士。1995 年进入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在雷曼兄弟成长为华尔街顶级交易员,是雷曼历史上最传奇的交易员之一。2005 年从雷曼辞职,加入全球最负盛名的对冲基金赛克资本管理公司(SAC)。2006 年创下赛克盈利记录,年收入超过 1 亿美元并登上华尔街百强交易员排行榜。2007 年在上海创立上海亿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帖子中最后还列出两个表格,是目前国内知名金融人士(投资者、财经媒体总编辑等)的院校背景情况:图1图2那么从上述几位大佬的履历和后续两张表格反映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几个共性的规律:1.这些金融界名人,普遍都是毕业于海内外一流名校(清北,人大,复旦,斯坦福,耶鲁等不计其数)。即便不是清北复交这一类的,通常就读的也是国内有名的财经类院校(比如对外经贸大学等)2.绝大多数的金融大佬在本科阶段都不是读金融的(比如学电子的王亚伟,学机械的杨德龙等,只有高瓴的张磊本科读的是国际金融系)。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工科本 + 金融/经济/管理硕”的这种学历结构。3.在做基金经理之前基本都有交易员/研究员的背景。基本都在海内外知名的投资机构工作过。首先在此,我想先表达一个立场:我从来没有认为不是清北复交毕业的就不能做金融。尽管上文中许多金融大佬都是顶尖名校毕业的,但是一个榜单很难兼顾到全国所有的金融从业人员。不排除有一些院校背景并不突出但在金融行业呼风唤雨的人,我也并不是完全没见过。有的人没有接受过很高层次的教育,他们炒股票也很厉害。但是大家要清楚地认知到一个问题 —— 金融行业是有分层的什么叫“分层”?说简单点,就是同一领域内的三六九等之分。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大学来说,985/211双一流院校在国内也有不少,比如北大&清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等。但是大家仔细看看,这几所院校都是双一流,但他们真的都是同一阶级的吗? —— 肯定不是不说别的,北大和清华的阶级绝对不是后面几所大学能够企及的,无论是在资源、资金、教研设备、国际声望、还是别的什么方面,绝对都是中国甚至世界一流的水平。(当然并不是蔑视另几所院校,而是比较对象不同,结论就不一样)所以很多人说自己要读金融,将来做金融行业的工作,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做的什么档次的金融工作。有的人觉得我进银行做了个柜员这就是金融工作,也有人觉得我要在XX基金公司XX券商里的核心部门任职,负责一些具体的项目和事务才算是金融从业人员。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很负责任的跟各位讲 —— 不是说你待在一个金融公司/金融机构里就叫做“金融人才”,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所处的阶级,你很可能就会曲解金融的涵义,同时也达不到自己最初进入这一行的目的。我总把读金融和做金融比喻成大家去爬珠穆朗玛峰。有的人只是去感受一下气氛,他们压根就没打算往珠峰上爬,也没有那个能力爬,在山脚底下扎个帐篷就歇息了,然后拍个照发朋友圈说:“你看,我来过珠穆朗玛峰”。这是我所称之为的“三类人员”。如果换到金融行业里来,基本就是一些券商基层的客户经理;银行支行网点的柜员;保险公司的业务员;链家门店里穿西服打领带,骑着电动车到处跑的房产经纪人等。“金融”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很模糊的定义,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在这个圈子里。不管是做的什么岗位,那都算是在做金融。第二类人不满足于停留在山脚底下,既然去了珠峰就肯定想往上爬,但能力有限,体能和登山专业技术水平并不高。纵然有坚韧的意志力,往往爬到半山腰以后就觉得上不去了。他们对登顶珠峰没有太大的要求,起码还比那些在山脚底压根就爬不上山的人要强很多。这是我所称之为的“二类人员”。如果换到金融行业里来,这类人基本就是一些相对而言还比较体面的“金融民工”,比如投行的基层业务经理,债券融资部/金融产品部的研究员,或者其他金融公司的部门领导,小管理者、四大会计事务所的项目经理等。第三类人是那种向往登顶的登山家。他们有登顶的实力,有完备专业的登山工具,也有登顶的意志力。也许每个人登顶的路径不同,方式不同,但最终大部分都能爬到靠近顶峰的位置。这是我称之为的“一类人员”。一类人员就是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那些大佬,比如基金行业的明星经理,大型投资基金的老板、合伙人等。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如果大家并非发自内心的新欢金融,而是冲着“金融很赚钱”的这种印象才进的这一行,你最少最少也要做到“二类人员”的水平。否则你压根就用不着进金融这一行,因为完全没有意义。你随便做点别的啥自己喜欢的事情,赚的钱都不会比底层金融人员少,还会乐在其中。金融民工的感受大家可以自己去网上搜寻,或者去银行问问柜员的收入和压力,你大概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人生有限,如果你做得事情本来就不是因为你自己喜欢而去做的,且最终还没有达到一开始做这一行的目的,你说你是不是等于在浪费人生?尤其是很多同学天真的以为 ——我随便找个大学读个金融专业,以后毕业了就可以顺利入驻各大券商&基金公司。千万千万不要这样想,这样的想法会把各位害死的........在这有必要跟各位解释一下“为什么金融专业和行业当下这么火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日本头脑王》这个节目
—— 没看过的同学可以上B站搜索这个栏目名称,从12年到现在7年的比赛都有收录。这个栏目有点类似于国内的《一站到底》,不过节目模式和一站到底有一定区别,形式不光是抢答选择题,还要考察瞬间记忆、脑筋急转弯、大额计算、生物经济法律人文艺术气象等N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应该说能够站在这个节目讲台背后的,都是全日本各大学校精心筛选出来的精英级人物。其中以东大和京大两所院校为主,偶尔能够看见一个庆应义塾的.....先撇开极其中二的节目气氛不谈,不知道看过的人有没有注意到,历代最优秀的冠亚军全都是东大的,而且都是医学部的。从第一代的冠军龟谷航平到后来的水上飒、河野玄斗等全部都是同一个背景:
“东大 + 医学部”龟谷航平水上飒河野玄斗当时弹幕里就有人问了——“日本的尖子生都这么热衷学医吗?”“为什么拿分多的学生都是医学部的呢?”“为什么医学部的学生还要懂绘画艺术、气象学、经济知识这些跟医学毫不相关的内容呢?”假如节目没有刻意的认为安排,根据我个人的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无外乎:1、日本近年来持续低迷的经济环境2、不理想的就业形势,和持续高昂的物质生活成本3、当医生带来的超高额回报。说通俗点,就是当医生不容易失业,而且赚的钱超多。日本的经济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起飞的,早于所有其他亚洲国家。80年代末与美国签署《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市场过热,导致大量热钱流入日本,迸发了大量的房地产泡沫。日本经济从90年代初开始陷入逐渐停滞的状态,慢慢的一些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开始被中国大陆、台湾,还有韩国蚕食。在周围强敌林立,日本自身又不具备成本和人力优势(生育率持续低迷,劳动力严重不足)的背景下,日本企业一直引以为傲的“终身雇员制”开始慢慢消亡。现在日本很多企业中都兴起“临时工制度”,临时工拿的薪水可能跟正式工差不多,但是公司不用给员工交保险,也可以随时辞退。在这种宏观就业背景下,医生成为了很多日本优等生首选的职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日本医生社会地位极其崇高。基本和大企业主、大律师、公司高管、大学教授等并列为上流阶级的首选职业。(其实其他发达国家也是这样的,比如美国富人就很热衷学法律)第二:日本医生年收入极高。即便是在实习阶段的医学生,一年年薪也有个几百万日元,如果是通过了考试成功获得医师执照的医生,那年薪都是千万日元级别的。在东京一个普通上班族的年薪可能也就是400-600万日元左右,一个医生的年收入可能是这个数字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是当之无愧的“金领中的金领”。第三:医生的社会需求高,岗位缺口较大。日本是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人上了年纪自然病症就会很多。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和医疗开支进行支撑,医生肯定也是最具备需求的职业之一。第四:行业门槛高,潜在进入者威胁少,行业竞争相对较低。这个原因在知乎另一个网友那里曾给出过解释,大家可以看一看。所以为什么Gakki在拍《逃避可耻却有用》的时候幻想出来的结婚对象是一个“年入4000万日元的医生”而不是什么金融大鳄、大型企业主之类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自己是一个对日本国情非常关注的人,基本这个岛国的新闻我都有特别注意。原因就是:中日两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尽管国情和人口体量有较大差别,但是发展路径中日基本是差不太多的。今天的日本很有可能就是未来10-20年的中国。所以这样说来,我们未来碰到的情况可能跟日本的社会趋于一致,比如:大范围的老龄化、社会阶级固化、各领域的大公司出现人才饱和现象、人才流动频繁、行业就业压力大等等等等..........东亚三国在这几个方面都很一致,而且还有一个方面非常的统一 —— 对学历极度执着.....在日本,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大学文凭,想要进到一个知名的公司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在韩国也是一样。韩国知名大企业的CEO有超过70%毕业于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这三所名校,对于普通韩国人来说,如果家里没有背景,自己又读了一个一般的大学,那基本整个人生都会过的非常艰难。民调显示,在首尔地区,女孩子最希望嫁的男生就是公务员,公务员收入稳定,不容易被裁员。中国其实也一样,这些现象已经开始慢慢出现在我们国家。尽管我们这个帖子主题并不是讨论国家社会结构问题,但是了解这方面的背景对于我们择业和人生道路的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在我个人看来,中国当下大学生“热衷扎堆读金融”的现象就是起源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下的一种产物。有些学生读金融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金融,而是对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很不满意。想找个轻松的活,于是就跑来做金融。而且这里要跟各位强调的是:不止是读金融的学生才想搞金融,而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想往这个行业里转..........我见过有读材料化学,因为对自身工作环境不满意中途跑去考CPA(注册会计师)的..........我见过有学机械工程的,最后在工厂里画图纸画的心里烦跑去券商做研究助理的........我见过有学水利水电的985学生跑去期货公司做运营的........我见过有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想每日去工地搅水泥吸灰,转去基金公司卖产品的......我还见过有学舞蹈表演的学生去三方公司做销售经理的......是不是一脸黑人问号的感觉?这说明了三个问题:1.将来各位进入金融行业找工作,你会碰到很多非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专业名你可能听都没听过,也不知道他们那个专业是学啥的。2. 因为很多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到金融行业里,说明在这个领域中各位要面临相当激烈的竞争。因为“人多手杂”嘛。3.做金融和是否读金融专业,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跳行转金融/财会呢?说准确一点应该是他们对“收入”和“工作环境”不满意。比如工科的一些同学,觉得自己动不动就要出入车间和工厂,每天和一堆脏兮兮的机床和零部件打交道,又累又赚不到什么钱,既不体面也没有客观的收入。学理科和应用科学的很多又是要天天泡实验室,成功之路漫长而无迹可寻。学文史哲的更惨,有的时候压根就找不到啥像样的工作......这种就业形势下,很多人就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一些看起来好像没太大门槛,而且收入又比较高(应该说是他们觉得很高.....),同时还比较体面、轻松的专业/行业上。金融就是这样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聚光灯专业”。说实话,普通金融层面的知识并不难,大家上某宝买一本证券从业考试的教辅书,随便翻看一下,基本就是金融专业要学的核心知识。想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公式和概念,比其他理工科专业真的要容易不少。很多金融大鳄真正赚到大钱往往靠的也不是纯粹的金融知识,而是数学、统计、计算机、宏观经济、工业背景等多方面的复核经验。金融本身是不产生价值的,它的定义是一种对资源的合理分配。比方说我们现在手里有一只股票,如果我不告诉你这只股票背后企业的具体情况,比如盈利水平、市盈率、净利润率、所处行业周期等等一系列的信息,你这个股票就很难估值。换句话说,金融是难以脱离实体的,它的价值体现是有赖于你对整体行业的理解,你对财务指标的判断,你对细枝末节各种消息的反应等。所以一个金融专业课成绩学的很好的学生未必能够在金融领域里帮自己/老板赚到大钱。金融理论知识只是“金融赚钱”的一个壳子而已,金融的实质还是数理逻辑、财务统计、社会人脉等。在大家一窝蜂都去读金融的这种现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积之后,就造成了一个令人恐慌的局面:读金融的人越来越多。我读金融,隔壁老王的儿子也读金融,我的堂兄也在读金融,邻村的二狗子也读了金融。仿佛大家都进入了心心念念“高大上”的金融行业。以后大家出去吃个夜宵,撸个串,遛个狗,说不定也能撞见经济/金融系的前辈。人多了以后问题就来了,其中有两个问题是最突出的:1. 面对这么多的金融毕业生,用人单位究竟该如何进行筛选?一些好的金融机构招聘一个岗位可能要收到几百上千份简历,很显然他们不会,也没有那么些精力每份简历都去看。那他们怎么决定哪些简历需要看,哪些简历不看呢?这个标尺在什么地方呢?2. 人多了以后,行业竞争肯定就变得很激烈,而且整个圈子里牛鬼蛇神什么水平的人都有。同专业的毕业生就究竟如何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呢?很多同学也都在疑惑:我投出去的简历怎么老是没回音呢?是不是我的简历写的不够好?依照我个人的经历,以及几位认识的HR的沟通结果来看,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不是因为你的简历写的不好,而是HR他们压根就没打开看过,看到一个title他们就略过去了.........你投过的电子简历可能永久就存放在企业邮箱的收件栏里,他们连点都懒得点开....有的同学碰到这种情况心里就很不爽了:这是什么态度!!凭什么看都不看就否定别人呢?这HR肯定没什么水平,公司肯定也是个水货公司......第一,大家想一想,如果几百上千份简历HR都挨个去仔细看,他有那么多时间吗?尤其是很多HR,除了负责招聘新人以外还要负责很多其他的人力事物,比如内部培训,绩效考核等,招聘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按照几个HR本人的说法:只有符合公司入门要求的简历才有进一步面试的可能,最终决断是否录用还得要部门经理的首肯才行。各位觉得有几个公司的老总或者部门负责人是闲到来一个应聘的人我就见一个的那种程度?而很多读金融专业的学生在这第一步就被拍死在沙滩上面了,你想想,你简历关都过不了,后面那就谈都不用谈了......哪怕你能力再出众,人家也不给你表现的机会。所以做金融的第一个要素是:成!功!进!门!第二,当一个行业人多到堆起来的时候,用人单位自然而然就会拉高胃口。明明我招聘的这个岗位不需要这个学历的人来做(比如我就是招个普通的会计,可能专科生也能做的那种),但是大家都蜂拥而至来抢这个岗位,你说我是不是也得优中择优,高中拔高,选最长最漂亮的那根葱来啃?这就跟大家买手机一样,花一样的钱我肯定会买那个功能多一点,发布日期近一点的机型对吧?哪怕那些功能我压根用不着......各位心目中那些高大上的金融公司也是这样的想法.......以上海的某些大券商为例,听说现在营业部招个客户经理都只要985的学生........其实这种客户经理这种岗位摆明了不需要985这种层次的人来做(我见过很多专科学历做销售做得很好的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是因为 :牛刀太多了,而牛又没那么多,没办法,在没牛可宰的情况下就先安排你去宰小鸡................而在各位前面还有数不清一拨又一拨的“牛刀”,甚至还有不少“屠龙刀”,这就是目前的行情.......学过基础经济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当某样商品的市场供给一定,而需求开始上涨的时候,商品价格也就会随之上涨,如果不加管控,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垄断。现在市面上金融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对高薪职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金融机构的岗位供应却没有明显的增长,很多券商和银行在行情不景气的时候甚至会大规模裁员。最终的结果就是Equilibrium Price的增长 —— 也要就是对你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简单的供需关系图谈到“要求变高”这个话题,自然就会引申出来了本提问的标题 —— “清北复交以下无金融”的概念。“清北复交”并不是字面意义上所指的清华、北大、复旦、交大这几所院校,而是代表了金融行业,尤其是尖端金融机构的一个筛选宗旨 —— 我们对院校背景是有要求的,如果是非target school可能我们就没必要请过来浪费我们的时间了。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公司什么人都有能力可以去面试或者拿offer,那这个门槛是不是特别低?给人感觉很cheap,跟别说是金业这种大家看上去高大上的行业了。其实我不说大家应该也看得到,通常一些知名的银行、券商、信托、期货公司等都是有自己指定的一些招聘院校的。到了招聘季他们往往会去这些院校做宣讲,广泛收集简历等。对于一些背景不那么出众的院校,可能就要学生自己去搜罗招聘途径才能知道简历往哪里投。在这个层面上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可能就会处于信息滞后的状态。一旦错过了好的校招和实习,就会在经验层面落后于别人,最终形成“没经验找不到好的工作,没工作又累积不了好的经验”这种恶性循环:就拿大家耳熟能详的银行来说吧。大家每天都会看见银行玻璃柜台后面有员工点钱,然后给你递单据对不对?大家信不信就是这种“基层”金融岗位很多可能都是海归,甚至是985毕业的研究生?我一开始也不信,后来去问过,很多柜员都是名校毕业的。柜员干些什么活呢?基本包括日常的柜面业务,还要兜售银行的理财产品,想着法违背自己的良心给年事已高的大爷大妈贩卖银行保险,把这种东西包装成大额存单忽悠别人。然后时不时还要给自己的领导背黑锅。至于晋升,那是不存在的...........我见过不少做柜员做了快十年还是柜员的人。不是他们能力不济,而是上面那帮子人不肯退位,别人还在享受每天坐班看盘的乐趣,哪会这么容易把位置让给你呢......银行柜员所以大家要知道“金融”本身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在公募或者私募基金公司担任基金经理的,一年赚几百上千万的这种属于金融行业;在银行柜台点钱给大爷大妈开户一个月拿四五千块死工资的柜员这也属于金融行业。但前后者的性质却截然不同,如果大家一刀切简单地以“金融”两个字来概括全行业,那就会曲解这个行业。这就是标题“清北复交下无金融”的意思。基金行业的薪酬情况所谓“清北复交下无金融”并不是跟大家说要去鄙视清北复交以外其他的学校,也绝对不是说清北复交以外读金融的都没有未来。但在前面我所提到的“HR斟酌你的简历有没有被看得价值”这个层面上,院校背景确实就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比方说我现在是某企业的HR,我收到的简历往往不是一份一份的,而是叠起来只露出一个标题的电子简历,比如我会按照“姓名 — 毕业院校 — 专业 — 学历 — 性别 — 是否为应届 — 有无实习经验 — 意向岗位 — 户口所在地”这样的格式来要求求职者编好统一的标题,然后统一进行阅览, 我的屏幕上是这样一种格式的“简历”:“ 张三 — 北京大学 — 金融 — 男 — 是应届 — 有实习经历 — 金融分析岗 — 北京户口 ”这样一来,HR就可以通过短短一排字获取他最关心的几个信息:院校背景,应届与否等。为了方便统计和筛选,他们会用excel或者其他软件把这些“抬头信息”统一导进电子表格里面,然后在每一列根据自己和企业的偏好分别设置筛选条件:比方说,我现在只接收北大的学生,我就会在筛选条件里勾选“北京大学”:假如说我现在收到了1000份简历,按照这种模式,我差不多可以过滤掉里面的80%。剩余的20%我再修改别的筛选项,比如“是否为应届生”这个选项我勾选“是”,那就会过滤掉非应届生。通过这样的层层筛选,我到最后要看的简历可能只有十来份....大概就是这么个逻辑。我也问过几个HR,他们在初选阶段就是采用这个模式来节省时间。很多时候能否参加面试就是他们一念之间的事情......中金公司的招聘启示,注意画圈部分的格式要求那么在院校层面,国内的一些大型金融公司有些什么偏好呢?大概什么样的学校会被打勾呢?我放几个图例给各位看,大致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以广发证券为例,在他们总公司的官网上曾发布过一些核心部门和岗位的员工介绍,大家可以上网广发官网查询查询,作为进入大券商核心部门的文凭要求参考。链接: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基本从前面这些广发总部的员工背景介绍来看,大家都可以总结出一些特点:1、基本70%都是“本科985/211/双一流 + 海外名校研究生”这样的一个组合。虽然官网上不见得把总部全部员工的背景信息放出来,但被放出来的肯定都是公司的门面。如果领导对他们的背景不满意,也不会放在网站上给别人看对不对?所以不管这些图片是为了撑门面,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都反映了广发招聘的偏好。这才是关键的。2、广发是总部在广州的大券商,所以上图中有很多华南理工和中山大学毕业的学生,当然他们也招聘了华北、华东区其他一些名校的毕业生,但总体来讲华南区的人居多。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招聘企业也有“舍远求近”的偏好。毕竟自己家门口的大学知根知底,了解深入,还方便经常走访。如果是我,比如我在上海,我也会偏好用上海本地的毕业生。这可以给大家一个启发:就是大学的城市选择也比较重要3、图片里有不同岗位的员工出现:有偏职能岗位的,比如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等。也有偏技术岗位的,比如研究分析。还有偏业务的,比如市场营销等。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岗位,基本都是985/211/双一流/海外名校这种。而且海外名校以英美居多。普通一本基本没有看到....除了广发,我后来也陆续查询过其他几个券商的人才招聘版块信息,但没有广发介绍的这么细致。海通那边我看很多董事、高管也都是名校毕业的,30%有美国研究生背景。中信那边公布的不多,不过根据人脉圈的联络,也跟广发差不多。以中信证券官网上公布的经纪业务版块校园招聘人员信息为例:(注意是"经纪业务版块",这还不是中信总部的核心部门岗位人员..)普通员工的录取要求都不低,至于国内几个有名的宏观大帅级人物就更不用说了。比如海通有名的姜大帅:海通姜超恒大任泽平中泰李迅雷基金行业一哥王亚伟现任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前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所以大家如果立志要进券商的核心岗位/部门,你可能就需要具备这些背景和要求。尤其是在“筛选机制”存在的情况下,如果你的院校没有“打勾”,很有可能第一步你就败下阵来。这就非常令人懊悔了。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么高的追求,也能接受一线业务部门的岗位,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券商营业部的客户经理,专科生都可以做,而且一年365天每天都在招人,你只要投简历100%邀请你面试,早上面完下午就能办入职手续,他们恨不得抬轿子请你过去拉业务。。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希望能够去做一个相对而言有点技术性的工作,能够获得技能上的一些成长。这样的话才能培养自身的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而在银行、券商层面,这样一些专业性的岗位少之又少,多数只有在总行、总部层面才会有。自然竞争就非常激烈了。做金融,说白了就是30%的技术,外加60%的资源,还有10%是运气。光有技术没有资本,也很难盈利。现在很多私募老板很多也是成天天南海北到处飞,今天见券商,明天见银行,后天见保险,总之圈内的人是要挨个见一遍。干啥呢?拉资金,拉代销渠道,或者是跑其他的一些业务。他们当中有些人一年之中在飞机上的时间比落地的时间还少。圈内某投资公司负责人的日常生活说到资源,圈层的问题又出现了。大家想一下,如果现在你是一个不知名基金公司的小业务员,让你拿着一沓名片去陌拜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你在里面一个人都不认识,这个话匣子你该怎么打开呢?很难对不对,至少我觉得会很尴尬。这个时候,如果你跟内部的负责人,或者某个领导层的人是校友,那破冰就会容易很多。相应的,金融名校也会定期举办一些校友活动,在联谊过程中工作人员就是跑去拉业务的。如果碰上几个有名的校友,那资源说不定就可以搭上线。前段时间孟晚舟被抓的时候,听说在北美有一大帮华科的校友在背后帮她,提供一些必要的协助。清北也在北美有着庞大的校友关系网,俞敏洪当年创建新东方,两个合伙人王强和徐小平也是分别从加拿大和美国拉回来的。有资源就好办事,加上中国又是个人情社会,这一点就更加突出了。所以“清北复交”表面上看是几个学校的名字,内在其实指的是中国金融行业的一个圈子,你有能力能够进到这个圈子,你就掌握了通路,才有很大的机会能够赚到大钱....至少我自己是这么理解的(4月30日新增内容)在专业发展层面,依我个人薄见,如果大家不想去做业务,跑销售。你们至少要具备以下条件当中的某一项,否则很难体现出竞争力。进入金融行业很容就会被茫茫人海给埋没:一、有法律/法务方面的专业背景,熟悉各种法律文件,可以撰写一些专业性的材料很多同学留言,说希望以后能够进投行工作,估计也是听到了很多新闻,觉得投行赚钱。现在国有券商的投行就比较偏好法律专业背景的人才,经常要写招募书,申请上市的材料等等。如果是法学背景,同时又通过了司法考试,那在投行层面有希望可以找到一定的出路。但是名额有限,也不能说读了法律有司考证就100%能够进去,还是要看招聘单位的具体情况。那么在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只有少数的几家券商投行确定是可以赚比较多的钱的。因为投行收入不太看重每月的固定薪资,这个钱并不多。主要是看项目的奖金。很多中小券商也做投行,但是IPO成功的概率很低,我认识某BBB级券商的同学,也在投行工作,项目基本次次被否。项目被否,自然就拿不到奖金,投行也就成了一个虚有的空壳。券商投行的马太效应就愈发明显。相比中小券商,大券商的牌照、资历等相对要齐全完备很多,中国人也很信品牌效应,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的上市基本只会在大券商手上做。在承揽这个层面中小券商就吃了很大的亏,有的业务压根人家就不考虑给你做,这样就很被动了。
券商马太效应券商马太效应2头部效应头部效应所以对于一心想进投行同学来说,我奉劝各位尽量不要剑走偏锋。还是从其他的领域慢慢着手。比如试着从财务角度切入,尤其是读会计的同学,可以先去考CPA,有了审计经验之后尝试往这个方向转。做风控合规的也和投行业务有部分交集。二、理科背景的同学怎么切入金融领域?是否需要去专门读一个金融专业?一直很来,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误区 —— 做金融这行的业务就一定要是读金融专业出身的才行。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很多的金融英才都不是金融科班出身的。有的人读的专业甚至和金融相去甚远,什么化工、机械、能源、自动化、计算机、生物工程、甚至是哲学、历史等。以之前闹出过不雅新闻的方正通讯首席分析师廖蕾来说,她就是读的跟金融毫不相关的机械专业廖蕾的履历还有大名鼎鼎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大老板,赚钱比巴菲特都厉害的量化大佬詹姆斯 · 西蒙斯。他基本就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是人到中年半路出家的金融人才。量化公司基本压根就不招金融学毕业生国内目前也有一些量化人才,不过量化在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很多人不熟悉。比如武汉燧石资本的史纲,他本人是读量子物理的,从编程建模发家,现在建立了一个差不多10个人的小团队。先前他们公司的业务人员来做路演的时候就说:我们公司全部都是学数学/物理/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没有一个是读金融/经济专业的,专注于量化模型的开发,完全摒弃经验投资。史纲简历量化投资、量化CTA策略都是近年来比较后发的金融新兴领域。所谓量化,说的简单点,就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测试,开发高端的数量模型,通过软件来对股票债券的买卖做决策,基本不依赖于交易员的经验。这个概念目前在美国已经比较成熟了,台湾那块也在蓬勃发展,中国大陆尚处于萌芽阶段。所以是一个处于幼稚期后端,成长期初期的金融版块。如果你是读跟数理变成有关的专业,比如计算机,人工智能,IT,自动化,物理,统计,数学等这些专业的话,可以尝试往这个方向试一试。目前量化的难题在于很多传统金融机构都听不大懂,觉得搞量化都是在骗人。所以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但总体来讲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路径。三、非数理、非法律等工科背景毕业的同学有的同学说,我是读工科出身的,数学也不是特别好,计算机编程也不精通,那还有没有办法进入金融行业?需不需要去读个金融专业研究生?比如有的同学是读冶金、农畜牧养殖、食品安全、地质工程等“实用性”专业。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情况下,可以去读一个偏统计类的研究生,然后尝试往期货的方向走。期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再交易所交易的标准化合约,类似于一种买货卖货的凭证,是一种发展的很成熟的金融衍生工具。特点是:杠杆大、风险高。可以用很少的保证金撬动很大金额的交易,这就是期货的典型特征。期货跟工科结合的层面主要集中在期货公司的产研结合,为实体企业制定套保套利方案等。比如我现在有一个原油厂,负责精炼燃料油、润滑油、汽油等,我需要通过期货工具锁定我的原材料风险,同时锁定我的产品售价/利润。再比如,我是种棉花的农民,我要和下游纺织企业对接,解决现货销售、仓储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个时候期货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每年,期货公司会集中到一些专业性大学招募分析师。比如原油分析师很多就是从石油大学招募的,再比如生猪、菜籽、豆粕等农产品期货的分析师则会去农业大学招人。目前期货的品种繁多,小到玉米、棉花、菜粕、豆粕,大到螺纹钢、热轧卷板,玻璃等工业品,也有铜铝锌铅锡镍等金属。还有纸浆、红枣等新兴品种。所有的商品期货都需要现货背景人才。如果你具有这方面的背景,可以跟现货企业聊得来,你就有用武之地。期货的本质还是现货,脱离了现货的期货就丧失了价格发现、套保套利的基础功能,所以这个层面上来说工科人才也能够进入金融领域。在卖方层面做完一段时间分析师后,具备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可以考虑转行去做现货贸易,到处倒腾煤炭、棉花、有色金属等。也可以转行做买方分析师。四、财务背景的同学怎么进金融行业?总体来讲,财务相比法律、计算机等专业都要靠金融近一些。很多金融学生大学期间或多或少都会接触点财务知识:比如老师会教你怎么看三大报表,什么是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等等。财务可以算作是金融的一个子集,但是它又不局限于金融的范围。一个好的会计师不单只是能够做账,而是要从管理层面帮助经营者提供合理意见,解决税务、现金流、营收、职工薪酬、甚至是上市等方面一系列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管理会计的层面,CMA管理会计师资格就是针对这方面的疑问去做准备的。所以财务背景的同学,比如学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方面专业的同学不用惊慌,你们还是有很大希望能够进入金融行业发展的。但是前期可能要积累一定量的财务经验。最好是能够先进到会计事务所工作2-3年,再视情况往外跳。同时尽量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2-3年内拿到CPA资格。中国注会最早只允许大四那年下半学期即将毕业的应届生才能报名,所以各位从大四的上半学期就可以开始准备了,采用2+2+2或者3+3的模式通过考试,对未来职业发展很有帮助。尽量不要等到毕业工作以后再去开始准备考试,那样会非常痛苦,两头都很焦虑。后面我会详细的把考证的问题再复述细化一遍。五、读的就是金融专业,但是院校背景不强该怎么办?前面我们说了工科专业、数理专业、财务专业等,相较而言,都在金融领域有一个主攻的方向。然而金融专业我觉得就有点笼统了,感觉国内的金融什么都在教,但是什么又都不精的感觉。对于读的是纯金融专业,但是院校背景又不太突出(比如双非一本,二本,甚至部分较为靠后的211同学),我觉得在金融公司的就业面相反还比较窄。我不确定我的看法是否正确,但就我个人所见所看而言是这样的。之前若干年,有次我路过招行的一个面试会现场,顺便进去瞧了瞧。我一开始以为,一个商业银行招人肯定都是金融、经济、会计、财务、银行学一类的专业。结果实际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当时现场有很多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比如学能源的、计算机的、材料的、甚至读历史专业的。我一时之间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才从招行那边的面试官处了解到,银行恰恰就是需要这些专业背景人才。他们要出去谈业务,肯定要懂客户的产业,光招纯金融的学生这方面就会吃亏。如果是找工科背景的学生进去,哪怕你完全不懂金融,没关系我抽时间专门在总部给你培训。他们不担心招进去的人不懂金融,反正他们可以临时教你。但是工科专业知识银行就很难找专门的人给你培训了,这非得要学生先天就具备才行。所以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招纯金融专业的公司确实不太多,很多HR在面试的时候都会问你读了金融以外其他什么专业没有。如果是复合背景人才,那就会比较受欢迎。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大学教授,他本科是读英语的,研究生读的管理学,博士学的法律,三个阶段专业都不一样,所以他的功能性很强。比如英语+法律背景让他可以经常出入省政府,帮里面的人做专业的法律翻译。管理背景又让他在大学的经管院任教。这样就是一个很好的多面手。对于院校背景不强的金融本科生而言,我个人推荐大家还是在研究生阶段去读一个其他的专业,像我前面所说的统计、计算机、财务等。争取在从学校出来以前掌握其他一门专业技能,然后就是找好的实习 + 考证。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总而言之,大家把该做的都在学校里尽力做到位就行,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不要让自己后悔就行。然后我们再来说一下现在的金融就业市场。校招我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那社会招聘是个什么情况呢?怎么说呢,很凄凉。你上猎聘、前程无忧搜索关键字“金融”或者“证券”,弹出来的99%都是销售岗位(不管是叫“客户经理”、“投资顾问”、“私享财富经理”、“客户服务代表”还是别的啥的,全都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名头不同而已,基本大家看到这种类似词汇90%就可以判定这工作是干啥的了)。判断这种岗位有几个关键字,你瞟一眼就可以迅速断定它是营销岗,比如:“高净值客户”“渠道”“有资源”“维护、开拓”销售岗位具体是做啥的呢?说白了就是拉客户,拉存款,拉资产。一般去面试这种岗位都没啥学历要求,只要你智商正常,说话不磕巴就能做了。面试人员考核你的最重要指标就是你究竟有没有资源。比方说,你是一个银行跳槽出来的客户经理,他上来就会问你:你手上服务的客户大概有多少,体量多大,你平常都卖些什么产品,业绩怎么样,年薪大概是多少等等。这些问题就是为了要套你的底细。那么为什么我要专门跟各位讲这个营销岗位呢?很多人说我又不会去做金融营销岗。首先,我在前面说过。金融机构总部那些核心岗位,比如合规、研发、风控等一共就那么几个,竞争激烈。而金融公司的命脉绝大多数其实还是集中在经纪业务层面,也就是我们说的到处拉资源,拉客户。只要是干金融的,不管哪种公司都需要这种岗位。除非你万众瞩目,别人都主动抢着来买你的产品,你完全不需要营销渠道。而且现在很多金融公司销售都很难招,尤其是三方公司。他们的人力资源经理是有绩效考核指标的。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要拉几个人进去都是明文规定了的,如果没有达到指标他们会被扣奖金。如果拉到了预定的人数,人力资源经理和部门负责人会有奖金。哪怕你最后不入职这个公司,只是上门面试了,他们也有几十上百块的“津贴”。如果面试之后成功入职,在一个月以内成功开单了的,招你进去的人力资源经理也可以“分享”这个开单的提成。三方公司的招聘逻辑是上来就给你画大饼,前途多好多好,底薪多高多高,身份多么尊贵。你过去它就开始在你身上刷资源,能榨几个客户是几个客户。等你资源挖干净了,权益没有明显的增长,对不起,请你自行离职。而且三方公司是出了名的狼性营销,领导要求每周甚至每天都通报客户拜访的情况,每周要汇报下一周的额度,这个额度都是以“百万”为单位的。国内著名的某亚、某信、某派、某银、某天都是这种模式。如果你是从银行过去的,手上有清晰的客户名单、电话、联系方式、金融资产等,他们会想法设法让你留下。95%的三方公司雇员都有银行工作的背景那么我讲这么多是希望各位能够在投简历,赴约参加面试的过程里有一定的甄选能力。像这种岗位你们在各大招聘网站上都会看到很多,去了之后不明事理的菜鸟很容易被甜言蜜语所哄骗,入职以后你又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既浪费时间,又拉高了机会成本。这算是给各位一点免费赠送的“行业信息”。那为什么我不推荐各位去做金融销售呢?第一、这个行业分层很明显。做得好的一个月赚十几万、几十万的我见过。但是你要保持每月都能有千万级别的业绩,要有海量的客户资源作为支撑。我认识某知名三方公司的营业部老总,他有一个5公分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了几千号客户的名字、职业、电话号码。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些名单里搜罗,看谁的产品快到期了,然后就去拜访,吃饭,宴请。靠这几千个客户他现在过得很体面,还当上了商会的会长。但是这样的情况凤毛菱角,绝大多数的券商营业部经理还是过得如履薄冰,每天各种任务要完全,两眼一睁就要担心这个业绩从哪里来。所以也是提心吊胆,不得安宁。第二、销售岗位确实入门门槛太低,导致行业竞争激烈,行业乱象频发。这个我就不过多解释了,稍微有点社会履历的都懂,金融圈里肮脏的事情数不胜数,看过《华尔街之狼》的人都知道钱多压力大时间长了心态就会扭曲。第三、行业成长有限。金融销售的发展路径就是:普通业务员/客户经理 —— 团队经理 —— 营业部/分公司经理 —— 区域总监。每往上升一级,你的业绩要求就拉高一个档次,不单你要担心你自己的业绩,你还需要担心你下属的业绩,他们没开单你也要跟着受罚挨批。这种条线不是什么人都扛得住的,很多人做到一定年限就有点受不了了。而且长年累月应酬不断,天天吃饭喝酒,身体也受不了。所以我奉劝各位,哪怕刚从学校毕业,钱少一点,也要尽量找些专业性的岗位做。尽全力培养自己的技能,不要一上来就跟用人单位谈待遇,谈奖金,哪怕你是985/211双一流毕业的研究生。告诉各位,对于大公司来讲,他们的HR什么牛逼的人都见过。你在他们面前嘚瑟那就是在作死。他们微笑着送你出门,其实内心已经骂了你几万遍了。所以,不管是什么背景毕业的同学,在初入职场的时候都要谦逊、低调。当然了,如果用人单位有意要压榨你,那你肯定还是要反抗一下。但话说回来,现在职场里哪里没有压榨呢?现在很多公务员岗位都不轻松了,何况是私企、名企.......尤其是男生,我见过好多男生,心高气傲,但是能力又不是那么突出。这种人用人单位是很嫌弃的。他担心把你招进去你不爽随时会离职,离职了他又得花时间去找人来填你的空,有一种很不稳定的感觉。相较之下,很多单位宁愿用一个能力并不怎么特别突出,但是很踏实的人。最后,我这里粘一下国内几个大券商的白名单,从搜狐上看到的,我也跟认识的几个券商人事经理沟通过,除了个别岗位跟下面这些图片的说法有出入,其他大部分他们都认同图片中的这些说法,大家可以做个参考:国泰君安的招录名单分类里面有个小错误是把牛剑两所院校写成了美国大学,只是一个笔误而已,大家关注院校即可。清北复交还是最受欢迎的然后我额外分享一个我在新东方上课的时候老师说的一个公式,很有用:找工作 —— 牛推 > 能力 > 学历 > 证书这个牛推是什么意思?就是关系呗。有关系大家还是尽量利用,不要觉得过意不去,你不用关系别人在用,你就得吃闷亏。最后我字啊这里再把考证的问题单独写一下:首先在此声明,这个证书推荐只代表我个人主观看法,有意见不同者请轻喷我推荐的考证原则是 —— 在中国工作,尽量还是考中国人自己出的证。国际证听上去很高大上,逼格高。但真的在中国市场不怎么实用。除非你就是打算往外企跑,拿考国际证认可度会更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CFA。这里我要稍微dis一下某顿财经,真的把这个证吹的有点过头了。我不是不认可CFA,但是我不觉得一个证书能有他们说的那么神奇的功能。我也从来不赞成花几万块去参加一个培训班来考一个证这种事。除非你能100%保证能够考这个证能扭转乾坤,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如果真的有哪个培训机构敢夸下这种海口的,别聊了,100%骗人的........)在金融行业里,请大家永远牢记一句话:证书永远只能锦上添花,基本不可能雪中送炭!证书永远只能锦上添花,基本不可能雪中送炭!证书永远只能锦上添花,基本不可能雪中送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什么叫锦上添花?说白了就是你的基础要求达到了用人单位的门槛,剩余如果你有额外的证书那可以加分。但如果基础要求没达标,对不起,证书也帮不上多大的忙。给大家打个比方:比如你出门去吃饭,要挑一个餐厅。大家对餐厅的要求有哪些?我想首要肯定是干净卫生对不对?你别把我肚子吃坏了,或者食物中毒,那就得不偿失了。除了干净卫生还有吗?我想可能会有口味、用餐氛围、价格、营养、情怀等等,这些都我们可以归纳为“锦上添花”。一个餐厅如果在具备干净卫生这个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有上述的这几样甚至更多几样的“锦上添花”那自然会受到公众的喜爱。但是如果现在一个餐厅,连干净卫生都很难达到,吃东西老拉肚子,食材来源不明,结果只是把外面装裱的很华丽,营造出一种高档的形象,用重料压住食材腐坏的本质,还找一些明星来搞网红流量。这种餐厅就算有很多“锦上添花”,也一样没用,因为基本要求没达到。这里例子应该举得还不错我觉得。意思就是:你要满足用人单位的基础要求。证书可以给你的简历增添色彩,就像炒菜放的调料一样,但是你不能把食材本味给压住了。我最后吃了一大盘调料,结果发现肉本身是臭的,这就不行了....参考刘姥姥的茄鲞那到底考什么证比较好呢?我个人推荐:CPA(注会)+司法考试+证券专项考试。CPA和司法考试过了其中一项以后,有额外多余的时间可以再考虑考考CFA/FRM/ACCA/HKICPA/CMA等证书。或者在有工作经历 前提下找个靠谱的地方读MBA也行(但是一定要有工作经验,不要本科一毕业就去读MBA)CICPA,即中国注会,是目前全世界难度最大的注册会计师,且和ACCA有互免条款。考试内容不单只是会计,还包含税法、公司法、财管、战略等,每一样都是可以在工作中产生实际作用的,且拥有审计签字权。同等背景条件下,CPA一般都比ACCA好用,毕竟是中国人自己出台的证书。最重要的是报名费非常实惠,几十块一门,心理压力小。缺点是难度大,题型多司法考试是听闻的,具体情况不了解,自己也不是法律专业毕业的,不做过多评论。反正考过的司法的几个同学目前就业都还不错。证券专项考试就不多说了,尤其是投资分析和保荐人,都是很有用的资格。如果上述司法和CPA具备了任意一项还想自我提升,在工作不忙且打满鸡血的情况下再考虑考别的证:比如FRM、CFA、注册税务师、CMA等目前中国企业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需求也很大,所以有会计背景的同学我自己建议可以试着去考考HKICPA和AICPA,ACCA貌似采用的是IFRS的会计准则,跟美国的GAAP有点区别。如果涉及到跨境上市,并购等业务都能排上用场。下面来参照一下华泰证券官网招聘启示的说明,看看我说的证书项目是否有根据:合规岗要求金融工程岗要求金融产品设计岗对于提问中很多女同学。我不是性别歧视,除非你的确有相当好的学历背景,或者扎实的实习经历,不然多半女生最后进了金融界都跑去做销售业务或者行政综合岗了。一方面金融行业的一些核心岗位工作压力大,女生身体可能受不了。另一方面可能用人单位要考虑到女性生育的问题,怕中间出现工作上的断层。这种情况下我推荐你们毕业后优先去考公务员,等有了一个稳定的职位以后再去考虑拔高的可能,不要东晃西晃晃到27,28岁婚没结,也没有累积啥有价值的工作经验,这种情况下找工作会非常的被动。还有就是一些和变成,计算机啥有关的证书。我不太了解,就不发表评论了。编程语言至少掌握一种吧。这个不了解,不作过多评论,欢迎补充。(全贴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压充气帐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