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美国电影 短发女主 天蓝色毛衣配什么外套 穿皮裤 和一个胖子是情侣 在车子里面 这里就不说了 叫什么电影?

河内11月的气温没有想象中的暖和,老旧的电线在旧城上空编织成蛛网,回弹着地面动物制造出的交通机器的轰鸣声。站在红绿灯路口被汹涌而至的摩托、汽车围剿得手足无措,在上面穿城而过,所有熟悉它的人都没有面孔,只有千奇百怪的头盔和口罩。对于刚站上这片土地的人来说,我被这种相比于国内更甚一筹的嘈杂,弄得有些晕眩和反感,有一种立马想逃离的冲动。耳边熟悉的语言是同行朋友对于街边留存完好的老建筑发出惊喜赞叹。那些站立在各个街街角角,五颜六色,破旧之中还透露出房主个性的法式老建筑。
我被城市上空的密麻交错的电线网牵引着走入人流稀少的老巷子,不知道是不是躲避夏季酷热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冬季,自己住宅的厅堂也像街边的店铺一样敞开着,主人坐在门槛和邻居聚在一起闲聊,都是一些我听不懂的当地语,从脸上的神情看来,也是我在国内鲜有见过的放松和悠闲。和他们偶尔会有四目相对的时候,相比起来,我自觉我友善的表情里多了一些拘谨和不自在。穿过这些当地人的常态,房屋的背面是我怎么也没想到的一个巨型垃圾场,它就丝毫没遮掩的坦露在天空下,没有隔离区。北边是新建的高楼,西边是弃用以后破败不堪的的二层小楼,东边是居民区。我看着在里面停留的人,从他们当下的行为猜测着他们的职业。有正在倾倒泔水的工人,提着公文包接电话的生意人,拎着菜篮准备晚饭的主妇 ...... 唯独不见拾荒者。空气里没有让人不适的味道。在垃圾场里我从这的石头跳到那的石头,感觉脚下都是一些被搁浅的小岛。这里虽然是一个无人看管的垃圾场,废弃物却比较单一,大多是建筑废料,如砖块、混泥土、木材。看不到多余的生活垃圾,也看不到附近的居民来倾倒垃圾。我突然被这种自觉力给迷住了,如果按照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来说,经济的发达意味着“高度文明”,贫穷落后对应的是低端卑贱野蛮,那么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个谈不上富有的国家,还在一个没有制度监管,摄像头监控的死角,生活在这里的人哪里来自觉力?这种道德文明起到的约束力又为何可以如此强大?试想,哪怕有一个人觉得此地为三不管地带就任意妄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后果就是这个为了自己一时之便的人,任意倾倒生活垃圾,日复一日,他们生活的环境会被各种喜臭喜腐的动物围满,他们呼吸的空气也会因为腐物发出的臭气取代。周边的人将无法在此居住,在这附近的店面将不能在此营业,在这 ......就此,我知道在这个城市在我抛开书本之外它会切身的教会我去怎样认识文明,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自由。
接下来,我把之后每天的所见所感按天的形式记录,因为每一个新的发现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对过去每一天所坚信不疑的质问!至于照片,它是越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不是旅游日记,它投现的是一个复杂的地方,是一个“现在”面临消逝的地方。第一天河内几百公里以外的偏远小镇
汽车从高速进入县道大多时间行驶在乡道,因为远离重点城市的中心窗外只有零星行驶的摩托车,路过一些小城也很少看到在路上行走的人。山脉被浓郁绿色包裹着,灌进车窗的空气是馨甜的。虽然公路的级别极底,但是一路上极其的平坦,少有恶劣的颠簸也没有堵车。司机是一个早些年就移民过去的中国人,一路上他很少说话,只是在一些重复路过的地方和我们说上两句,比如每间隔几十公里就会遇上一所学校,重复多了他就说,你们在这边看到最好的建筑不是政府的办公所,而是学校。这个国家信仰宗教,有很多种宗教,所以你们一路上也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道观、寺庙、教堂。进入最后一个村庄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木材厂的工人们有条不紊的操作着木材裁切机,在和老板的聊天中我了解到,他们一天工作八小时,工厂不大但是有相对多的工人,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在这轮番让机器转动。我瞪大眼睛听着他们每八小时之外超过一分钟会要求加班工资,知道他们超过了法定的工作时间如果没有加班工资他们多一分钟都不会继续,如果没有得到提前通知,时间一到就下班了。老板说最近被工厂背后那家塑料厂有些连累,有初中生来这里偷拍被污染的河流并上报给当地电视台,之前政府勒令整顿,他们家也受到了影响。晚饭我们吃的是越南人做的中国菜,感觉像是去油版的,肉类没有饲料喂养,蔬菜没有化肥栽种,菜汤就是直接扯下来的树叶。据说这边饲料和化肥的使用会加大食物成本,大家也拒绝食用带有化学添加的食物,拒绝购买。这无形又加大了成本,所以吃的都很放心。回到镇上的旅馆已经是晚上十一点。想起路边那些形色各异的老式霓虹灯有些着迷就临时起义去喝杯咖啡。要的是加奶油的,厚厚的奶香覆盖着冰块下咖啡的醇香,一口进去我惊异的说不出话。大家笑着说,在越南想找到难喝的东西和难吃的食物是比较困难的。对吃喝的要求就像他们进门脱鞋一样,是种文化,深入每个人。安静的小镇沉睡在黑夜里,漆黑又宁静,窗外的阳台因为寒流的入侵多了一些冷冽,早晨五点钟的时候被镇上的起床广播叫醒,拉开窗帘,不远处是一块网球场。第二天 那家远近闻名的咖啡店在老街区,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条街道,味道都有所不同。在以工业商品批发为主的小门市店聚集的一条街,会充斥着各种劣质塑料组成的刺鼻性气味;由路边摊和快食店掺和在一起组成的另一条街会有令人不适的浓重残羹冷炙味;也有有由咖啡酒吧组成的街道散发出浓郁奶香。一条什么样的街就会吸引抱有什么目地的来客。关于吃喝,远离那些装修精良店面好像是优选的第一准则。从只有一米宽的巷口深入到巷子内部十米左右的地方,再通过各种杂物和客人混合聚满的一楼再辗转上二楼,已经没有一平方米可以接纳我们这些新到的来客。继续上到老房的三楼,光线依旧昏暗,有限的空间客满为患,站在过道里我们像移动的障碍物一样等座,里面挤满了亚洲人、非洲人、欧美人、还有阿拉伯人。服务生拖着巨型的托盘在里面穿梭,一个托盘大概能挤满二十杯左右的咖啡,他再次从你身边走过的时候就挤满了无数个叠加在一起混着奶沫子的空杯子。咖啡店里没有提供桌子,围坐在一起的客人中间都会有一个小凳子,凳子上放着所有人的咖啡。他们谈话的声音都很低笑声也很低。挂着停运的电风扇墙上还装裱着各种风格的油画,有古典的、黑暗的、神经质的唯独不见唯美的,真是一个任性的老板。捧着掌心大小的一杯咖啡呷了一口,是满足。这种满足是源自喝了一杯很好的咖啡,跟这个店是否装潢有格调、是否营造出文艺的氛围、咖啡师傅是否提供了大容量的咖啡杯无关,这种满足仅仅是一杯好咖啡带来的满足,无关咖啡以外的东西。第三天 河粉店老板不找零不上粉甚至不计客人的点单,哪一个人点了什么样味道的粉自己心里要有数,河粉做好是时候自己到沸汤锅旁边自己取。我们找了仅有的三个空位横排坐下,吃到一半的时候,余光发现我们最里面的那个越南男人的汤勺和筷子都停住了,它们齐整的放在碗边上,男人一动不动,只有眼睛一直往我们这边瞟。又过来一会儿,他开始在他的位子上坐立不安。我一下就意识到是我的朋友刚好堵住了他出来的路,切确的说,其实也没有堵住。朋友身后的距离是够他自由进出的,只是如果线路预估的不是恰到好处的话,他可能在出来的时候会和我朋友的后背发生轻微的擦碰。我跟正在专注吃面的朋友说让她站起来让一下,估计那个男人要出来。朋友一站起来,那个男人也瞬间站起来,局促的点着头弓着腰就出来了。嘴里说着:“感翁感翁(谢谢谢谢)。”对于在国内接收惯了被推搡的让路方式,我们都有点受宠若惊。我们理解为这是越南男人的另一种绅士风度的体现。这又让我想起那天我们站在出租屋的楼下找钥匙,刚好又把小巷子给堵住了,有个推行摩托车的中年女人要经过。之后我们猜测估计她等我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我们把低着找钥匙的头抬起来看到她急忙给她让路,反而让对方不好意思起来,也是这样急促的弓着腰,嘴里不停的说着感翁感翁。在当地人看来,干扰麻烦到别人是很不礼貌的事。第四天 巷子里的小吃店这里很少看到一个商店是什么都卖的集成店。比如,卖钮扣的店里就只有钮扣,卖螺丝粉的餐馆你点不到鱼粉,画廊里有油画就看不到宣纸画;一条街会有粉店、糯米饭店、甜品店,店的属性会有所雷同但贩卖的单品一定会有差异,比如,糯米饭的口味有咕咾肉、白斩鸡、肉松,那下一家的糯米饭就是牛肉、水果。
今天住的地方下面有一个比往常宽敞得多的巷子,碰巧下面就是很多卖小吃的摊贩。巷子口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在卖茶水,她身旁的地面上放着一个像酒坛一样的罐子,一个热水瓶和几个杯子紧凑的挨在它边上。罐子上面有一个像水龙头一样的东西,泡好的茶水就从那个水龙头里倾倒出来。这里的客人也都很随意,人人手里端杯茶水在简陋的木头板凳上一坐就开始了时间的消磨。抱着中国茶世界第一的固念,我们向阿姨要了一杯百香果就连同玻璃杯一起端到隔壁的烤肉摊上了。烤肉配着法棍,好像就是一种主食,老板端上来的盘子里多了一个我们吃烤肉从来用不到的一个东西——剪子,剪子和掌心差不多大小,做工精致,它是用来把烤肉上被火燎焦的地方剪下来提高烤肉口感。举一反三,我们又辗转另一个摊位吃文蛤、螺丝的时候就只知道三角形的小铁片是挑肉的了。在这个小巷子有四家小吃摊,所以我们还吃到了薯条、炸鱼饼。同行的朋友看到隔壁当地人桌上有花生,嘴馋,就跑去问人家花生在哪里买的,对方说这里没有卖,是从另一条街上买过来的。结果她回来的时候手里还是捧着好多的花生,当地人太热情了,从自己盘子里抓了几把给朋友,朋友说她实在不好意思了,原本人家是要把自己盘里的全送我们。这几天走下来感觉越南这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真是落后,穷。只是穷的背后让人感受到更多的还是他们富足。吃的不用担心有毒,商品多从欧美国家进口也不用担心有假。街上到处是鸣笛的司机那意思也是告诉对方“我要过来了,你小心”,不像我们躲在铁框子里摩拳擦掌。人对人有宽容度,有钱的也不见得耀武扬威,穷的人也乐活自在。大到百货公司,小到自个家里,墙壁上都会挂有装裱好的照片和油画。从自己家延伸到公路只要有土的地方,大家都会自发的种上绿植,他们对美和自然有着执着的追求。再加上良性的商业竞争环境能保证人人都有“粥喝”,谁也不会饿肚子,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同时互相帮助,在生存里加入了不少的人情味!第五天 海防的房东及她摩洛哥的建筑从一个城市穿梭到另一个城市,只是为了去那个城市的一个小镇房东家里住两天,估计这种人不多,除了我们。在河内出租车司机知道我们要去海防,就特意带我们去了一个比较方便乘坐大巴的地方,因为语言交流有严重的障碍,我们也只能大概猜测师傅就是让我们在那个位置下车,仅此而已。一下车就被几辆摩托车团团围住,条件反射性的抓稳随身携带的物品,haifang的发音和nonono在我们嘴里交替进行。我们商量着估计是让我们乘坐他们的摩托车或者让我们给指路的小费,他们把我们围得越紧我们警惕性越强,硬生生的被他们逼退到离下车大概有十米远的距离外,站定了以后我们有些不知所措。没想到,摩托车司机还是不放过我们,不停的围过来,手指不停的指向西边的方向。我们又怯怯不情愿的往前挪动了数米,摩托车司机依然不放过我们,我们不停的被驱赶着,当我们看到前面有很多在等车的人才恍然明白过来,这些摩托车司机是在给我们指路,而当我们站定以后再寻找他们的时候,只看到一些离去的背影,哪里有恶意的小费索要!不自觉的开始觉得有些汗颜,一个长时间处于被坑蒙拐骗提醒的社会,是很难第一时间去感受别人的善意的,这是另一种悲哀。房东家在海防市出去的镇上,这边总体上更像一个现代化城市。小镇更像一个别墅村,家家都是独栋别墅,还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院子。主路的水泥路面上很干净也很宽敞,迎街做生意的营业户每家门口都会放一个垃圾桶,一路上也见不到什么人。房东家的地址我们也只是知道两对号数,好在这边的房子门号都很好找,一条巷子有一对号码,找对了巷子的号码就能找到相应的门牌号。房东家的外墙面和这里所有房子都不同,外观看起来像一个水泥方盒子,四面都是高高的水泥墙没有窗户,唯独只有一道门。进门以后是一个中空的庭院,栽满了绿植。和庭院分割开的是一道白色小栅栏在左边,另一边是延伸到二楼客房的石梯。被白色栅栏分割开的区域兼容着两幢下半部分独立上半部分连体的房子,连体的部分一直连接到客房那边,这样在中空的头顶形成一个无阻拦的空中通道。一个是房东自己的厨房连接着一道全是落地玻璃的卧房。另一个是客厅也是公共娱乐区域,与外墙面的红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墙全是蓝色。一面墙严丝合缝的嵌进去一个木质书架,书架上的书填满了整面墙。老式唱片机,咖啡机、现代音响、黑胶唱片、录音带、CD应有尽有。木质地板上随意散落着些坐垫。就在这里认识了来自南非的画家朋友J,认识了牧羊犬jojo和土狗nan夫妇,还有一窝没有名字的串仔。
人少的地方气温一低就更显得冷。在房东温暖的空调房里一睡就是大半天。下午四点左右靠着双脚走出小镇打了车到城里的超市,买了法棍、烤鸡、菠萝蜜、芒果、莲雾、酸奶做第二天的早餐。第二天的时间基本就是在房东家里度过,转悠完了每个角落,听完房东分享的音乐,拥抱了jojo和nan,还有他们的宝宝以及手绘了庭院加阅读。下午四点左右房东来敲房门,邀请我们一起晚饭。晚饭很简单,房东开了一瓶红酒、削了一块芝士,还开了一瓶女儿从瑞士邮递过来的瑞士酒,一大盒从超市买来的越南春卷,一边煎春卷一边喝着红酒下着芝士,我们就开始了今天的晚餐。J的家人中途还发来远程视频。我们从和房东的聊天里得知,她去过很多国家也包括中国云南的香格里拉,其中她最喜欢摩洛哥的建筑,当从那里回来她就着手自己设计了这套房子,她的职业是一个电信公司的职员,这是让我出乎意料的事。当我进入她房子的时候我已经假定好了她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我给他们翻看我ins上的照片,他们都惊呼art photo!very good !房东也很喜欢摄影,她也了解过很多国外知名的摄影师买过他们的照片,她说我是一个很有潜力和天赋的摄影师,问我能不能帮她拍一张照片。晚餐过后,我们辗转到餐厅院外继续聊天,因为我和朋友都不胜酒力,这个时候都把酒改成了房东现煮的咖啡,这是我第一次经历老外的随意,我就看到房东把我们喝剩的酒都拼合到了她自己的杯里,她端着杯子就开始和我们一起喝了起来。接着又就南非的艺术家的政府补助,说到房东对每一个国家的认知还有J的家人都在希望他和他男朋友能有一个孩子,还看了他们一起参加火人音乐节以及游行的视频,就这样一直到很晚。回到二楼住处的时候,朋友菲菲说,真羡慕他们的生活,从外界的接触到内心的富足,那是我们从来未感受到的自由。第六天 出租屋里的电视台一直觉得越南的电视频道估计和我们国内差不多,质量上或许更低劣。抱着这种好奇心打开电视,映入眼睛的是越南电视台在放着美国电视剧,电视剧里有两个声音,一个是原剧里人物说话的声音,另一个是一个越南语的翻译配音,配音的是一个女人,她一个人完成了两个男主角的配音。继续翻着其他频道,有国家地理频道、美亚电影娱乐频道、BBC频道、NBC、FOX ....最后一个画面停在.Beyoncé Giselle Knowles最新mv上,同样是娱乐文化,他们在和世界接触。
第七天 没人看守的私人图书馆跨区找到这个私人图书馆,一下车是一个村庄一样的地方,还经过了一大块颜色各异的墓地。图书馆是一个农家小院,四周有浓密的树木围裹着。向导着我们前来的是一个越南女孩,这里离城市中心比较远相对比较偏僻,很多艺术家会在这里租房子。私人图书馆的主人也是一个艺术家,他最近去国外旅游了,所以图书馆里没有人。他告诉越南女孩,房门没有锁,他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回国,让我们自己看,屋子里有咖啡我们也可以自己煮了喝。图书分为两个区,一个区是售卖区,我们可以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带走,每本书的后页都贴有书的现价,核算好后把钱放桌子上就可以了;另一个区是只提供借阅,因为我们停留时间有限,可能不太适合我们。院落装着两层小楼,和越南当地的很多建筑一样都很破旧,楼下有施工的工人在翻土挖坑。从简陋的铁楼梯上到二楼,脱了鞋进去是一个大概三十平米左右的房间,墙上挂着画家自己的几幅油画,画面以暗灰色为主,内容大概是一个人把自己的身体切割分离开后让它们遥遥相望。借阅和售卖的书架分别靠在房屋的西面和东面,南边靠门的地方有个小窗子,窗子是打开的,窗子的下方放着一个小桌子,两把有靠背的小椅子,桌子上面摆着一把泥壶和几个小杯子,越南女孩泡了茶就坐在其中一把椅子上读起书来。租借的书架上都是一些稀有的摄影集和画册。售卖的书架上主要都是老版本的各国经典小说,还有一些关于各种主义和领袖人物的禁书。整个房间一尘不染。
第八天卖烤肉串的绿头发老板娘
街边卖烤肉串的老板娘,青绿色的短发搭配着一张浓妆艳抹没有表情的脸。一件毛衣,一条牛仔裤,一双越南脱鞋,嘴里叼着一根香烟,不慌不忙的翻着铁架子上的烤肉,不急不缓的找钱。年纪大概三十岁左右,男朋友站旁边是个欧美男人。第九天 德国妇女和他的画家老公河内的街上有着和咖啡店一样多的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这是其中一家。夹着玻璃的木门框比任何一家的店门都显的老旧。街面不太明亮的阳光也被屋里的黑暗衬托得明亮。推开沉重的玻璃门,进入眼睛的是一副放在房屋正中的遗像,遗像的旁边还放着供奉的水果和烛台。屋子最里面有一块布帘和更私密的生活区做了一下轻微的分割。在岁月侵蚀下的斑驳墙面挂着小平米的油画和照片。油画虽然抽象,但能看得出是作者的自画像。我向其中一个白皮肤的中年女人询问其中一副画的价格,对方连连摇手说这里有些画和照片是非卖品,刚好我看上的那幅就在其中。我来了好奇心,她说这家店是她和她老公的,她很早就了从德国嫁到了越南,店里九十岁的老人和二十岁出头的越南女孩是他老公的母亲和孩子,她老公很喜欢画画和摄影,这些都是他的作品。很多年前他就去世了。留下的这些作品就是他老公。从这个房间整体投射出来的感觉,房子的主人并不富裕甚至是拮据。喜欢摄影和画画的越南男人也并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就让他的作品出名获利,去世之后依然没有。在一个尊重艺术价值的旅游地,这些作品如果售卖应该是可以给屋主的经济状况带来改善。假设这个越南男人追求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他应该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买去。但是,我的这一推测也只是我的个人推测。一个创作者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他人。同样,谋生的手段有很多种,非此不可的去贩卖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人和物件不见得就是最可取。金钱终归是一种货币,替代物物交换,他不是万能钥匙,因为这个世界还有无数的门封藏着无价的东西。
第十天童妓
路边摊好像没有空闲的点,随时都会有人坐在那里,不管什么时间段。只是相应的时间段会有更丰富的人坐到那里。在晚饭的时间点,我们点了螺丝粉,刚好我看到了这一个群体。坐在我们斜对面是两个装扮普通的中年女人,带着两个打扮妖冶的女孩子,两个女孩的年龄大概在八岁到十岁区间,起先我也只是觉得越南小女孩的打扮有些早熟。廉价的皮衣反射着夜晚路边摊上的照明灯,头发都是梳成高高的发髻,廉价的皮质短裤隐没在紧身皮衣的下面,细细长长的腿在有些寒冷的天气里裸露在路边摊的小桌子下面,从腿到臀的最终距离,如果不细看也会以为那个重点部位也是没有被遮挡的。两个女孩都在桌子下面摇晃着翘起的二郎腿,脚尖偶尔在说话的时候会微微的往上勾起,然后放下,有节奏的重复。他们说话的语气像成年人,偶尔揽头发的动作娴熟又妩媚,乌黑的眼睛配着艳红的嘴唇在筷起筷落间多少有些挑逗。她们在我们先吃完就先起身,一个女孩拉了拉齐臀的短皮裤,勾上了小挂包和另一个小女孩打了声招呼就跟着各自的中年妇女走了。我相信自己的观察力,也就明白这两个小女孩已经有了职业。在观察他们的同时,我也留意了坐在她们周围的其它人,我相信他们比我更熟悉她们也更了解她们。这些人的表情都很坦然,没有看到他们有指指点点的手势,也没有看到他们闪烁不定的眼神。在她们走后,我继续观察也没有看到谁的视线跟随着她们离开的背影,之后也没有出现任何的窃窃私语。那一刻,我很庆幸,庆幸这些孩子在不幸运的人生时段里碰到了一个宽容的环境。一个宽容的环境,不会有太多高人一等的准则,不会有统一不变的价值观,去掉社会的统一标榜,那些异于他人的人自然活得也就不会那么不幸。没有另眼相看,是一种文明更是一种善良。
第十一天 火车
越南人爱干净,到站停靠的火车和汽车都要冲洗,哪怕是硬座火车也一样的干净整洁,每个座位下面都有一个搭脚的地方,对座位上人的舒适度考虑得很周全。路程的远近都不会让车上的人借机呱噪,包括孩子。长途大巴也是这样的,旅客上到大巴上也要脱鞋,会有专门的人分发塑料袋,一个从极其偏远的农村行驶到城里的大巴,全程脱鞋的状况下,车上也不会出现异味。越南火车站都很小,没有安检,没有检票员,到点旅客就自己进站找自己的车厢,出站也是一样。越南的卧铺火车室内装潢就像越南版的东方快车,以古典的朱红色为主,卧铺车间都有门。床位的被单枕套一站一,列车会给旅客按相应的人数准备矿泉水和零食。每一个床位还有相应的储物格,行李放到里面,睡的人就身体就可以很伸展很舒服。
火车也会像汽车一样摇晃,写字的眼睛在十分钟左右就会感觉到模糊。我非常喜欢此刻能借着床边的台灯写字和看书。我迷恋这种没有被高科技化的行驶,这让我能感受到路途,感受到我是在位移在行走。从一个地方开始会有长长的汽笛告诉你启程了,发动机停止运行,没了噪音带来的安静会让你知道,哦,又到一个站!
那天从海防坐硬座火车到河内城的时候,到站以后走出火车站我看到,车站的月台直接连着一座带着铁轨的大桥,它通向一望无际的地方。铁桥锈迹斑斑,轨道处于桥的中间,两边是可以一起和火车并行的行人和摩托车,那时我被迷惑一般的一个人背着背包朝东一直走去,经过一大片芭蕉树地。我想如果我穿过芭蕉树地我就能跟它一起横穿到那条像江一样的河。此刻我就坐在火车上,在黑夜里,伴随着发动机和车轮摩擦铁轨的声音穿过它。拉开窗帘,车窗芭蕉的叶子被路灯的光反射的油亮。玻璃外大桥上还有行人在夜晚中朝火车招手和欢呼。那一刻,我还没睡但已经感觉沉入梦乡。
后睡醒过来已经是14小时以后的事了,午后,阳光穿过没有树叶遮挡的裸露树干,一直到达最近建筑物的表面。房间外面有二胡的声响,拉奏的好像是《北京的金山上》,要不是因为这单调无生命力的重复,还以为人还在河内老街深巷里一栋老建筑的二楼,享受着释迦、榴莲、法棍、烤鸡、咖啡....现实中蒸锅里的仅有的两个毛芋头提醒着已经回来的事实,一个又回归于“简陋”的事实。我想念那个地方。想它的样子,想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想那是一个开放和民主的地方,它容纳着形形色色的人,每一种颜色的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土壤,乐在其中,各得其所。图片文字均为私人原创作品转发请联系作者
摄影师智寅私志0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蓝色毛衣配什么外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