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台湾乡土电影乡土

魏德圣戴立忍《海角七号》海报文/本刊特约撰稿 满屯在20年的时间里,台湾电影经历着最寒冷、最漫长的冬日。伴随着《海角七号》、《艋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佳片的大受追捧,台湾本土电影重新抢占回市场,积极心态促使台湾电影复兴曾经,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台湾导演的电影,不仅在海外获奖无数,而且在华语市场上也取得过很好的商业成就。那段始于杨德昌的《光阴的故事》,终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的历史,因为这些大师导演们的厚重的作品而成就了永远的辉煌。那些关注于工业化进程下的城市与乡土,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城市裂变等深沉主题的经典,至今都时不时被影迷们凭借大至主题影展小至家庭放映的形式得以回味。曾经,台湾电影市场向好莱坞无限量敞开了怀抱。本土电影产量一落千丈(2007年仅有20部左右),市场占有率最低时更是不到百分之一。在20年的时间里,台湾电影经历着最灰暗、最寒冷、最漫长的冬日。在本土票房、观众口碑、国际影展及版权销售上,台湾电影都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着打击。台湾电影人甚至一度只能依靠恐怖、血腥、色情、暴力等低俗元素和同性恋、乱伦等敏感题材来抢夺观众的眼球。如今,2008年《海角七号》掀起的巨浪,接连被《艋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片子实现了接棒。台湾电影不仅在本土市场的票房争夺中抢回优势,而且近几年在内地和香港的上映情况更是大幅改善。本土电影佳作频出,还只是台湾电影复兴的最大表象,台湾导演和台湾新生代演员们更是逐渐成为华语电影圈最具创作活力的团体。可以说,台湾电影的复兴,是一次整体性的复兴。若说什么才是台湾电影复兴的核心力量,那必然是全行业集体体现出的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导演们1989年台湾当局开始实行“国片制作辅导金”政策之后,行业投资向艺术片严重倾斜。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人的作品虽然屡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但其娱乐性的欠缺也导致了台湾电影在面临好莱坞商业巨制狂袭而来的时候,没有了招架之力。当台湾电影跌入谷底的时候,正是有一批顽强的电影人们,不放弃梦想,坚韧地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于夹缝中求得了生存甚至是崛起的机会。从场记、场务做起的魏德圣当年筹拍《海角七号》时只拿到了500万新台币的辅导金,可是他坚持要把其拍成5000万的大制作,以至于不得不把自家住房拿去做抵押。为了《艋舺》筹集资金而遭遇了各种刁难的钮承泽,更是把自己做导演的各种无奈,通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一吐为快。同样还有拍出《不能没有你》的戴立忍,为了给自己的导演作品筹集资金,不得不尽可能地多接戏,并把片酬一股脑投入导演作品的拍摄中。这些新一代台湾导演与他们的前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不在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性上一根筋,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拥抱商业、体贴观众、制造娱乐。情感上的浓厚和拍摄上的精致,使这些积极的台湾导演们,瞬间甩开了内地的“山寨型”导演和香港的“炒冷饭型”导演。钮承泽和内地的华谊兄弟合作的《LOVE》在内地轻取过亿票房,为这些坚守的台湾导演们打开了新的空间。积极的演员们好莱坞电影席卷全球的两大秘籍,一个是高科技电脑特效,另一个就是拥有号召力的明星。台湾电影近两年的复兴,如果只是魏德圣、钮承泽、钟孟宏、林书宇这些导演的灵光闪现的话,那就未免太单薄了。台湾电影能够在守住本土票房之外成功杀入内地和香港市场,最坚实的基础在于他们新生代优秀演员的厚实储备。香港影星,古天乐和吴彦祖之后便再无顶梁之人;内地影星,只有老一辈“艺术家”却没有新一代的明星。台湾对新生代影星的培养,则有系统、有批次、有目的、有付出。台湾新生代影星的一大特点就是“干净”。因为台湾盛产小清新青春片,因此新人有一块比较大的土壤。凭借青春片而成为偶像的新生代演员,成名后便稳步向实力派转型。其转型方式又是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在小成本但水准很高的文艺片里担任主演,大秀演技空间;另一方面,要在大成本大制作中出演配角,把外型条件迅速印入观众的脑海中。因此,这一批台湾演员大都是文艺商业都吃得开,外型演技都能征服观众。以彭于晏为例。原本已经凭借外型条件而被捧为偶像的他,为了拍摄《翻滚吧!阿信》中的体操运动员,光练习六项基本动作就花了6个月时间。以至于他去戛纳做宣传的时候,手上还残留着磨破的茧。再以赵又廷为例,近半年时间,连续出演了群星戏《LOVE》、青春爱情片《第一次》、动作片《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以及名导陈凯歌的文艺片《搜索》,展现出了其丰富的塑造能力。外型养眼、演技过硬、勤奋刻苦、态度亲和,台湾电影这两年源源不断地为华语电影界输送着如此标准的“好”演员。那些靠着干爹的钱玩票,时时刻刻都得耍大牌,面部做不出正常人的表情,超过30个字的台词就背不下来的“明星”们,观众凭什么更愿意看你?积极的电影主题杨德昌曾说过,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一直以来,虽然年轻观众们对台湾青春片的清新和纯真非常喜爱,对他们常用的摄影美学、配乐风格、表演方式都十分接受,但是作为一向以文化底蕴厚实自居的内地大环境却总会觉得青春片难登大雅之堂。其实,青春片不青春片,或者说其他各种类型片,都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只是一件外衣。近几年台湾电影频繁出现叫好又叫座的佳片,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电影都坚定地传递着积极的主题。一种积极的态度、励志的主题总是被宣扬的。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台湾电影的“正能量”都十分足。爱情片《海角七号》、校园片《九降风》、故事片《囧男孩》、青春片《听说》、黑帮片《艋舺》、剧情片《父后七日》、喜剧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战争片《赛德克·巴莱》、体育片《翻滚吧!阿信》,这些在票房上取得佳绩的台湾电影虽然形式各异,但是没有一个主题过于深奥沉重的,并同时传递着积极的态度、坚毅的品质、温暖的情感、励志的主题。侯孝贤和杨德昌那种动不动就拿历史、政治和社会来做解剖对象的作品已经渐渐少了。这种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更能煽动起普世的情感和共通的情怀,也终于帮助台湾电影再次打开了本土之外的市场。积极的观众从陈正道受小马奔腾之邀拍摄《幸福额度》,到钮承泽赴内地打造7500万成本的《LOVE》,再加上林书宇改编几米漫画的《星空》得到了华谊兄弟专业团队的大力支持,台湾导演和台湾影星们已经开始全面向本土外市场进军。不过目前为止,台湾电影除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外,还没有在内地和香港形成更大现象级观影潮的作品。尤其是《赛德克·巴莱》的哑火,令业界感到唏嘘。其实,这就涉及到了第四个元素,那就是台湾本土观众近几年的积极。2008年《海角七号》大火之时,不仅大量影迷涌入影院,而且有狂热的影迷竟然先后买票观看此片达十数次。同样都是引发社会话题和广泛关注的新人新作,内地的《疯狂的石头》就没能成为票房上的大奇迹。因为绝大多数影迷都是通过网络和盗版“补看”的。台湾观众对待台湾电影的支持,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观众的积极心态,使得台湾电影无论什么类型,只要接地气,受观众喜爱,就能取得票房成功。像《父后七日》这样没明星、没场面、没噱头的片子,依然可以在台湾本土取得年度前十的票房成绩。对比口碑超高却因为内涵略显文艺而在内地遭遇票房惨淡的《钢的琴》,我们便可明白台湾观众的积极支持,实乃台湾电影复兴的不可忽视的助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乡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