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疆的蒙古族是原先准噶尔是现在的哪里部的后代吗?求大神帮助

我写文章特别喜欢用浅谈两个字,因为我写文章时不喜欢一边翻书一边写,都是想到哪写到哪,这的确不是一个很严谨的行为但是我相信我的大脑记东西的严谨性。一个喜欢历史的人从来不会记错历史事件。今天就简单讲一下早期新疆蒙古族的西迁,这样才能给大家讲日后的东归。西迁的时间和经过大约在1630年左右,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部众穿越除花元加原,渡过乌拉尔河,迁移到伊济勒河(又译成额济勒河,俄国人称为伏尔加河)下游一带游牧。伊济勒河是欧洲第一大河,“沿途皆平坦地方,间有山冈,地势渐下,林木稀少。”从伊希姆河、额尔齐斯河流域迁到伊济勒河游,将穿越西伯利亚平原的西南部,渡厄姆巴河、再跨乌拉尔河,然后有很长一段路才到达。清代佚名的托忒文史料《卡尔梅克诸汗简史》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土尔扈特蒙古17世纪西迁伊济勒河流域至18世纪70年代东返故土的始末,该书载 道:“1618 年,他(指和鄂尔勒克-引用者)派出忠实可靠的人去查看里海沿岸,确实能清楚那里的领土还未被任何人占领后,他带领其部族土尔扈特人、和硕特人和杜尔伯特人,共5万户或5万帐,由他的6个儿子陪同,于 1628年离开准噶尔的鄂托克( 游牧地)向西迁移。”不过该史料有一点搞错了,当时西迁者除了土尔扈特部外,只有杜尔伯特部人,没有和硕特人,和硕特人最后来西迁的。国内史学界似乎达成共识,认为土尔扈特与和硕特是一同迁移的。至于西迁人数据《和鄂尔勒克历史》记载,最初和鄂尔勒克率领1500户西迁,后来其他卫拉特都人也还移伊济勒河,归附和鄂尔勒克,因此它的见众几年名内发展到了4万。后来又有和机特、杜尔伯特等那人用和卵尔勒克使伊济勒河的土尔扈特等卫拉特人数大增。快名的托次文眼《卫拉特纪事》也说是在短短的几年内,属民便增加到4万户。"我认为最初几年西迁的属众有4万户是比较准确的。另外,从《和鄂尔勒克历史》的记载来看,西迁的过程是缓慢的,大约分了两批。从目前史学界的研究来看,土尔扈特、杜尔伯特两部从17世纪初就开始向西北迁徙了,他们经过30年的漫长迁徙才定居伊济勒河。其中土尔扈特部人数最多,1628 年可以说是举部迁移,只有少部分留牧于伊犁和青海。 留牧伊犁的是贝果鄂尔勒克之子卫衮察布察齐那一支, 乾隆出征准噶尔时,首领舍楞率其部逃往伊济勒河下游。和硕特部是何时西迁的?据史载是在是在土尔扈特西迁若千年之后,起 码是在1638年、1639年和硕特部大批移居青海后。俄国档案记载,1654 年11月,和硕特部的斡(又译写成鄂,笔者注)齐尔图台吉与弟阿勃莱(又译写成阿巴赖)派使臣及商人去秋明(俄国人在西比利亚奖励的据点)做生意,在离秋明不远的地方碰上了哥萨克骑兵,哥萨克官员企图阻止他们去秋明。又写道有许多卡尔梅克的台吉带领自己的乌卢斯牧民在秋明附近放牧,这其中可能有和硕特人吧。这是目前所看到的和硕特人最早出现在俄国的史料内记载。顾实汗南迁时,拜巴噶斯的儿子鄂齐尔图台吉留在原牧地,1661年鄂齐尔图因财产纠纷与叔父昆都仑乌巴什及弟弟阿巴赖在额敏河谷决战,昆都仑乌巴什集团失败,于是1663年夏季,首领昆都仑乌巴什与杜尔伯特部的一支一同迁往伊济勒河。从此以后,一直定居在那里,接受土尔扈特汗国的管辖。可惜未见人数记载。西迁的和硕特人有多少呢?西迁的过程如何呢?因对此记载的史料缺乏,至今仍是迷雾重重。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数不是很多的。霍渥斯在其《蒙古史》一书“和硕特人”一章中写道其西迁,即:“昆都伦乌巴什的产业并不很大,在他的后裔手中闹得十分分散。他的儿子卡拉卡.达莱。乌巴沙(即玛迈达赖乌巴斯一编者) 的两个孙子,名叫曼贡和海尔图在准噶尔大变革时期逃到了俄国。他的二儿子鸟巴什洪台吉的另外一个后裔,死在斯塔夫洛博尔的哥萨克人中间。他的三儿子多尔济台吉在1675年移居到俄国(可能指伏尔加河附近)。他是和硕特人中第一个移居到俄国的,他除了自己的家庭外,还带去1500户人家,定居在伊列克河上。”从上可以看出,霍渥斯在《蒙古史》一书中认为和硕特的西迁时间是1675年,比俄国档案的记载晚了12年,我认为俄国档案的记载可能是准确的。俄国档案又说西迁人数是1500多户,而《卡尔梅克族汗简史》记载,昆都仑乌巴什带往额济勒河的属民是3千户。土尔扈特、和硕特在伊济勒河的游牧区大致是,东至乌拉尔河,西至顿河,北至萨拉托夫,南至里海和黑海北岸。这一区域“北面与俄罗斯为邻,西面与图里雅斯克(土耳其)接界。”当时是无人居住地,俄国的史学家兹拉特金说:“伏尔加河的弯曲处(现在的古比雪夫地区)和威海最南段之间的茫茫无际的空地,几乎是荒无人烟的地区,只是偶尔有卫拉特人的行踪。”和鄂尔勒克将牙帐设在伊济勒河支流的阿赫图巴河畔。西迁的原因和鄂尔勒克为什么要率部众西迁呢?对此,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由于史籍说法不一,故研究者也持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4种说法:一 说与准噶尔部不和;一说和鄂尔勒克与巴图尔浑台吉不睦;一说 卫拉特联 盟做出的决定;一说牧地狭窄及卫拉特内部不和。我认为第四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其实,东返之初,到伊犁河岸迎接渥巴锡的清朝领侍卫内大臣福隆安等询问渥巴锡先祖迁移原因和经过时,渥巴锡就说得很明白:“我阿玉奇之曾祖和鄂尔勒克,原栖牧于伊犁以远额什尔努拉等处,在巴图尔浑台吉之时,我四卫拉特内部,不堪和睦。且因我所居之牧地不能容之。对此,和鄂尔勒克遂携其子书库尔岱青、诺雅特等前往俄罗斯之额济勒地方栖牧之。”就此马汝珩、马大正先生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主要是由于当时卫拉特蒙古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政治形势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即人口繁衍,牧地紧张而要寻求新的牧地。据史载:“早先,和鄂尔勒克为率属民15000户离开霍博克赛里(今和布克赛尔-笔者注)、额敏一事,向巴图尔浑台吉稟报:‘霍博克赛里地方狭小,人口又少,我的属民难以耕作为生,无法恢复元气。我想迁到辉特北界的单棵树地方,让属民耕作,休养生息。’于是,率属民从霍博克赛里、额敏出发,迁往单楞树地方,在那里种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其他卫拉特人正苦于诺颜们造成的饥荒,民不聊生,闻讯后便纷纷投奔和鄂尔勒克,和鄂尔勒克收留了他们,在短短几年内,属民便增加到四万户。于是,又有和硕特、准噶尔、辉特、杜尔伯特四部诺颜们率部来归,使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卫拉特人数大增。”政治原因就是由于受到了当时准噶尔部日益强大势力的威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卫拉特各部间的不相和睦。据《蒙古游牧记》记载:初,卫拉特诸酋以伊犁为会宗地,各统所部不相属。准噶尔酋巴图尔理台吉者,游牧阿尔泰,恃其强,侮诸卫拉铮。和非尔勒克恶之,美族走俄罗斯,屯牧额济勒(即伊济勒河)。”伊济勒河下游这片茫茫的大草原吸引着和鄂尔勒克这个游妆部族的首领。“当时在伏尔加河的下游和左右两岸,除了少数无力危害旁人的鞑靼人外,人烟稀少,俄罗斯人的城镇很小,广阔的草原上牧草长得又密又肥,十分适合卫拉特人的放牧,和鄂尔勒克将从乌拉尔河到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到撒马拉的广大地区作为自己的永久草场。”伊济勒河下游草原曾是蒙古金帐汗国(即钦察汗国,是术赤之子拔都建立的一作者)的心脏地带。金帐汗国衰落后,分裂出一支建立了游牧国家,史称“诺盖汗国”。诺盖人又被称为“蒙古特人”、“诺尕夷人”。汗国衰亡后,部众迁徙他处。所以说,从成吉思汗及拔都汗始,卫拉特蒙古是很了解并向往水草丰美的伊济勒河两岸广阔草原的。据俄国文献记载,16世纪末时,卫拉特蒙古人就小规模、或临时性的向伊济 勒河迁徙了。更何况,当时的卫拉特四部都是“ 逐水草,无城郭。”游牧业是他们的产业。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哪里有丰美的水草,哪里就可以放牧更多的牲畜,就可以安家。当然,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是不愿离开故乡远牧的。最近有点累,我说的是心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准噶尔是现在的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