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小岗村村与华西村经济发展的异同及感想

小岗村和华西村的区别在哪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注农村的公与私——我对南街村、小岗村、华西村之行有所感
  来源:乌有之乡| 作者:邓中秋 | 点击:228 | 共条评论| 时间:日 10:19关注农村的公与私——我对南街村、小岗村、华西村之行有所感日至26日,我对河南漯河市临颍县南街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及江苏江阴市华西村进行了实地参观访问。尽管时间不长,所到之处走马观花,但毕竟实地察看,并购书阅读,收获不少,感触颇多。1、进入南街村,觉得不愧为“天下第一文明村”10月20日,我从湖南出发的第一站是远近闻名的河南漯河市临颖县南街村。从漯河火车站乘公交车到南街村只6元车费,约40分钟就可到达。一下公交车,映入眼帘的是“南街村集团”五个大字。顺着司机给我的指点,沿着笔直的水泥路往南街村前行,约离南街村一百米处,我赶上了一个约70来岁的老妇人。她手里提着水果和蔬菜,步履沉稳,面容红润。我急忙问:“老人家,这就是南街村吗?”“是的。我们这里可好啦,上学、看病、住房、水、电、电视都不需交一分钱。”老人充满激情和自信。刚到村办公接待大门,就见有几个中年男子在规划着门前的什么。当听说我是从湖南来参观的,有人告诉我,这位比较清瘦、中等个子的就是村干部。这位村干部将我引进接待室。负责接待的是一位30多岁的女同志,她让我先登记好再作安排。我问她有没有南街村方面的书籍卖,她指着前方的村里商店。我抬头往正面看,村部的大幅标语为:“弘扬红色文化,坚持用毛泽东思想育人,传承马列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近商店,喇叭里播放着的全是有关歌颂毛主席的歌曲,让人心旷神怡。笔者进店买了两本书。一本是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书名为《中国有个南街村》。全书546页,定价30.5元,作者为陈先义、陈瑞跃,均是军队的文艺工作者。另一本是由河南省高级记者熊焕业和李火烨联名编著。书的名称为《解读南街村》,2002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定价25.8元,全书341页。还花25元购买了王书记讲话录音两个碟片。回到接待室,接待员只收了我半票旅游费40元,安排了一位20多岁的女讲解员边开车边沿途介绍情况。这个讲解员专为我一个人服务,态度和蔼热情。领我先后参观了村展览馆,听了会议室里王书记录音讲话,沿途观看了学校、幼儿园、工厂(特别是面粉加工厂),到农户家了解家居情况,最显眼的是每户一个大型日历式电子墙钟,两边分别写有“毛主席是人不是神,毛泽东思想胜过神”的对联式文字。还观看了全封闭式的珍稀植物园,以及毛主席旧居、延安窑洞、遵义会议旧址、西柏坡毛主席的办公室、磨坊等处,特别是广场上格外引人注目的毛主席巨幅汉白玉塑像、马恩列斯的画像,使人流连忘返,心生怀念和崇敬之情。中午,我在大食堂花5元钱就餐,觉得物美价廉,在别处是没有的事。对南街村坚持用毛泽东思想育人,用政治思想工作指导和促发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以及本人(也许年纪大)的特殊优惠,实在终生难忘。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一种用工资加福利的形式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场景,不由得让人佩服:南街村不愧为“天下第一幸福文明村”。2、走进小岗村,“敢为天下先”却面貌依旧11月23日,我从阜阳市到凤阳县途经小岗,离县城约有20多里路时下车。小岗村离去凤阳县的大道,足有6公里。到小岗村的大道新修的四车道水泥路刚完工,两旁还未栽树,正用挖机填土沟两边。前边有一路牌“——凤阳县小岗村”。我是花15元钱租摩托车去的。一下摩托车,就见在村部前有约一对50多岁农户夫妇在收打黄豆。我问过他们,得知这里就是小岗村村部办公地。朝村部前看,正面是由费孝通题写“凤阳县小岗村”牌楼匾额。广场靠匾额不远写有“向沈浩同志学习,勤奋敬业,艰苦奋斗,为民爱民,无私奉献,锐意改革”——小岗村党委宣。左边小岗村档案馆,写有“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和谐美好小岗”的标语。上档案馆二楼下面楼梯间墙上有档案馆简介:为纪念改革开放和小岗村分田到户三十周年,弘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该馆由省、市档案馆及县政府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185万元,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全馆分为村史档案展览馆、村级档案、科技培训信息中心、文化娱乐、村务行政等部分。具有村级档案、图书、科技信息与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功能。……下方著名二00八年六月。进楼梯间墙上,有“小岗村招商引资项目进展情况一览表”。现摘录如下:序号企业名帮办人合同投资已完成1小岗村CLC农产品深加工高科园赵家龙15亿元1.2亿元2从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苗娟1.5亿元4000万元3博园园生态农业园金乔2.031亿元4培训中心有限公司李梦元8000万元5普朗特生态农庄有限公司金乔6亿元1000万元6国防教育园余谦广场左边有汉白玉约1.6米高的书形,书形的一面是“分田到户协议:1978年12月&& 地点严主任家内容为: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断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严宏昌下有20人名单(略)另一面是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一段语录:“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个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是当天下午两点多到的。约3:00时,有工作人员上班了。先是一位刚到的负责人,他听完我的来意,特地叫了一位姓严的干部到另一间房子接待交谈。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在笔记本上写了有关基本情况。这位村干部填写了:全村人口3823人,人平土地5亩,总面积15平方公里,1.9万亩耕地。当“每年约向国家的贡献”栏,他无法填写。他说:“我们小岗村不能学那些靠办工厂致富,那种靠办工厂致富的集体主义在大多地方行不通”。从他的言谈中我了解到,目前的小岗村出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后来我提出能否在小岗村住一晚,后进来的一位女干部说,几个农家乐园都已住满。无奈之下,我走出村办公室到就近农户商店买了一本由署名为马剑著的《淮水从我心间流》的书。这本书由时代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全书250千字335页,定价45元,出书1000册。我问能否打折,售货员说不行,我还是买下来了。无法满足住宿,我只得立即离开。没有公共汽车(据说每天只4趟经过)我背着行礼刚到公路,见出口路前有“沈浩事迹陈列馆”。走了好几里,直到一个三叉路口旁,才请一店里出租三轮车老板花10元钱送我到去凤阳县的公交车路上。3、来到华西,“天下第一村”名不虚传11月24日下午,我从江阴城公交车站花3元钱乘3路公交车到华西村。进入华西村中心街,我找了一家“小陈旅馆”先把行李安顿好,然后吃完饭已是到处灯火通明。我首先从村的尽头转入纺织厂,顺着纺机厂再往前走,是华西村的文化长廊。长廊两边墙上,有参加2010年各省市村级干部交流会的名单及华西村各方面情况介绍,都是图文并茂,非常映入眼帘。根据头天晚上的记录,现介绍如下:之一、70年代造房——实现农业现代化①1961年10月,华西建村时的一首民谣是:泥垛墙、茅草房,挡不住风,挡不住雨。高田岗,高田岗,半月无雨苗枯黄。低田塘,低田塘,一场大雨白茫茫。至1972年全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粮(三熟制),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解放前是茅草房,五六十年代是瓦房。1963年后,办起了废纺站,铁匠店。1964年制订了十年规划图。1969年后,办起了小五金厂,其后又创办了板网厂,塑纺厂等。1975年,又制订了到1982年规划图,当年开挖河道,成立了铁姑娘队。1978年,工业产值已达69万元,银行存款100多万元。到2009年,年销售额超500亿元,与1988年比,翻了500多倍。②80年代华西村,通讯不用跑,煮饭不用草。洗澡不用烧,老有依靠少有所教。收割机械化③2001年,建党80周年期间,中宣部、中组部称“天下第一村”。幸福五子胜天堂:票子、房子、车子、孩子、面子美丽五容赛苏杭:山、河、田、厂、村天下第一:龙王、鼓王、钟王、牛王、塔群、喷泉。④外国友人看华西1976年,柬埔寨共产党总书记波尔布特访华期间参观了华西村。面对华西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波尔布特感慨地说:这样好的农村真是不多见!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副总理、国防部长武元甲大将访问华西村。之二、华西村的现状(均见笔记本摘抄二)①“八有”完善: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住有宜居,信有手机,行有好车,路有大道。(摘自纺织厂宣传栏)日晚7:00②华西精神为: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提升自己,归口到位。③华西变化为: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新世纪造人。④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高328米,名列世界第15位,投资超过25亿元,内设41部电梯,顶层是世界最大的旋转餐厅(可容纳500人同时就餐),每户投资1000万元。⑤与众不同的是: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现有固定资产160多亿元。1974年经国家批准开放以来,已到150个国家,共接待200万人次。当晚经过记录,发现了一处笔误是:“外国友人看华西”临纺织厂墙上与另一处关于柬埔寨共产党总书记波尔布特的访问时间,一处是1976年,一处是日,到底是一次还是两次使人弄不明白,第二天我向导游小姐反映了此事。第二天清晨,我洗潄完后,一个人穿过正中大道,观看了村里的部分厂址,经“增地空中大楼”来到了“华西幸福园”。“幸福园”里较高处是几口大钟。其中的雕塑有:五位伟人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英雄人物是焦裕禄、刘胡兰、雷锋、董存瑞、黄继光,还有其他历史名人。从幸福园出来,我又到达了宝塔与巨龙雕塑处。一路看到有标明的旧运输保管门、五金厂、氨水池和发电厂。这些六、七十年代的旧址虽然矮小而狭窄,今天看来是最好的历史象征和发展图景。上午先花20元购买了一张华西展览馆参观门票,在二楼观看了整个华西村的变化发展史简介,当导游陪同到幸福园时我就开了小差。经多方打听,找到了一个书报亭,购买了两本书。一本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及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合编,2006年学习出版社出版的《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355页定价22元;另一本是由农业出版社于2005年7月出版,233千字,319页定价也是22元,售货员只收我两本共40元。随后我又找到了华西村旅行社,问明一张票价是120元没有优惠,自感襄中羞涩立即离开了。4、返回途中,碰到烦心事很不如愿这次出行前不久,中央“焦点访谈”介绍了“蒋港村进入世界百强”,于是想前去看个究竟。听说张家港市只有一个长江村很著名,我只得到张家港市下车搭乘228路车前往。正当我为228路车搭乘点犯愁时,一农民模样的小三轮车司机约50来岁,提出收5元钱送我去,我答应了。到乘车点约摸100来米,我拿出一张百元钞和三张十元的,找不到5元的就给了一张10元的让他找补,哪知他说还要5元,我火了,发起了脾气他才离开,多收了我5元钱事少,心里很气恼。找到了长江村,但还没形成旅游服务。我于是仍搭乘228路车返市区购票到上海。哪知司机要我在港城站下车,我便花51元购了到上海的车票。第二天我也不知道什么港城站和公交站,直接往公交站候车。临车票期9:25时,验票者说是港城买的车票,我于是又到港城站,当班车已过,要加收20%的退票款。正当我拿出10元钱时,服务员说10点多的车马上开,于是我又购了第二张车票。我所搭乘从港城发出的车不几分钟就来到了公交站,我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同一辆车何必让我外地人为难?看张家港城乡面貌十分满意,想不到会有这么多不正之风让人心烦!如果在毛泽东时代绝不会出现这种事。这次我本是应妻女之邀到上海的。因女婿在上海开早点店,老家在安徽全椒县城。在上海停留了好几天又到了女婿的全椒县。11月4日,我发现公交车上写有吴敬梓路,于是我对吴敬梓这个名字产生了兴趣,非去看个究竟不可。车到终点站,司机告诉我顺着河岸到第二座大桥过桥便是吴敬梓展览馆。其实,吴敬梓车站就在桥边。我沿着河岸往上走,不到100米处发现又在修桥。我问过往行人和修桥的个别工人,得知这里原有一座古桥叫“太平桥”,为了发展旅游事业,便花了一千五百万重修,既不是为了过车,也不是为了过水,我于是想到了“形象工程”四个字,既然是古桥,把它维修加固并立个碑是完全应该的,花巨资并非原貌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TAG: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回答第(1)问时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纳,小岗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依据材料1“利益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华西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2的判断得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特点可根据材料3中“公司+科技+农户”进行判断。第(2)问注意与材料的联系,可从发展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改善经营管理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归纳整理。
(1)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
(2)启示: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
材料一:(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他们经济发展很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百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不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效益比较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万里与小岗村
——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材料三:浙江省慈溪市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乡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和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人民网日
(1)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2)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小岗村与华西村相比,为什么小岗村改革更显得正确?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这种狗屁文章大概也不会有多少人来看,洒家给你跟个帖是怕你太寂寞了。小郭子,你懂了吗?
因为有郭兴邦胡吹。
小岗那么好,建议你移民小岗吧,不要老要这儿纠缠不休!
174.119.129.*
累死一个沈浩书记还不够,还想累死多几个?
咬自己尾巴转圈的犬,戴着眼罩拉磨的驴,郭氏乐此不疲啊。
大旱来临,一家一户,望天兴叹。。。
123.118.79.*
老郭,你跟我一样,老了,也累了。咱们都回家抱孙子吧!好吧!
112.97.192.*
你烦不烦啊,小岗村不就是大包干吗?中国几千年来不都是分田单干的吗?土地兼并,贫富两级分化,治乱循环
郭小岗又来了,呵呵
东郭先生又来吹小岗,滚到那去不行了吗?臭不要脸的!
否定小岗村责任制的历史贡献,就是否定历史。但今天的小岗村,需要集约化生产,多出来的劳动力,需要转向工业与服务业、旅游业。没有人才,小岗村还是
125.39.174.*
郭小岗得了“小岗自恋综合症”。
222.75.29.*
小岗村当然正确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可是小岗人自己认可的。也符合现在JY们所谓的“人性”。你郭老怕也是认可此理的,不然能如此推崇小岗?
122.194.184.*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小岗村搞大包干,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南街村搞剥削,把个人私利放在首位。
125.39.174.*
就是不知如果全国的农村都成了“小岗”,谁还能再来养活小岗?
111.167.236.*
更显得正确?哈哈哈大笑。
182.36.136.*
哈哈哈大笑。
你们否定小岗村的这部分人,完全是说假话不顾事实的大骗子!
把你自己家弄成小岗村得了——各花各的工资,各做各的饭,各倒各的尿盆,…………
真正不要脸的说真正要脸的,有意思。小岗村由吃返销粮到依靠自己,是怎么的不要脸法?你骂努力不吃返销粮的就是要脸?颠倒巅了吧?
图文编辑模式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最近有两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报道比较引人注目。首先是安徽省小岗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沈浩病逝在工作第一线,小岗村的村民说,沈书记是积劳成疾,为了小岗村的发展而累垮的。沈浩病逝后,他的事迹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另一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消息来自江苏省华西村,华西村由村民集资20多亿,要盖一个74层的摩天楼,高度328米,据说是中国第八高楼,世界第十五高楼。单独看这两条报道,也许感触不深,把它们放在一起,
就会有一些深入的理解。
小岗村还比较穷,比较落后,这是肯定的。相关报道说,西元2003年,小岗村的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沈浩就是在这种情况调到小岗村当书记。西元2006年沈浩任期届满,全村人又以当年悄悄搞“包产到户”时的方式,又按了红手印,要求沈书记留下,沈浩便一直在小岗村干下去,不幸于西元2009年11月病逝于工作岗位,就像是新时代的焦裕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小岗村当年红遍全国,当年的报道说,小岗村的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偷偷按下“包产到户”的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大潮,小岗村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的旗帜。那份村民按红手印的文件,也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具有了标志性的意义。
华西村呢?不说别的,只说那栋摩天楼,说它是村民集资,具体情况是,200位华西村村民,每人出资1000万,他们成为这栋楼的业主。据我判断,不够的部分由村集体补足。据华西村负责人介绍,村民出资非常踊跃,目前资金已经全部到位,不像其他地方建楼还要贷款、垫款。华西村民的自有、实有资金可以保证明年大楼交付使用,而不需要银行一分钱。与小岗村相比,华西村的村民实在是太有钱、太“不差钱”了。虽说位于江苏的华西村,自然条件可能比安徽的小岗村好一点,但是,一个由村民集资20多亿建摩天大楼,一个还处于贫困边缘,无论如何,两者的反差依然是巨大的。当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想法?
小岗村作为“包产到户”的发源地,作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起点,它的“成功”在当年是由一整套理论完美解释的,即:个人积极性的发挥,比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要好,集体经济的效率低,个人的效率高。进一步来说,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基于人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自私理论,在效果上要好于人人为大家的集体主义。换句话说,小岗村就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私有制经济、市场经济理论的典型,因此也成为改革的旗帜。然而,事实证明,几十年下来,这一个人主义的典型并没有成功,人均收入很低,处于贫困的边缘。沈浩来到小岗村,受到村民的欢迎,除了为村民办实事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替小岗村到处申请“帮扶资金”。
然而华西村呢?这是一个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的典型。自改革开放以来,华西村一直坚持集体经济,走的是与小岗村完全相反的道路。到如今,华西村的集体企业年产值已超过450亿,净利润35亿。华西村的幸福和富裕,与小岗村相比,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把小岗村和华西村放在一起,我们就应该认识到,个人主义、私有经济并不是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集体经济也不像有些经济学家说的那样,就是无能低效。两个事实放在一起恰恰说明,在某些情况下,与某些坚持私有制的改革理论恰恰相反,集体经济的作用完全可以胜过私有经济,而且胜过很多。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小岗村的名气可能比华西村更大,对于华西村的宣传,并不如小岗村那么声张。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华西村的成功,不符合国内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不符合私有化的理论。然而,华西村的村民和领导,没有在主流经济学家的呱噪下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主张,终于取得了令无数主流经济学家哑口无言的突出成果。华西村在集体经济主导下所取得的成功,甚至令国外媒体也目瞪口呆,他们总想找一点华西村的隐患、破绽、不足等等阴暗面,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华西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和幸福感,甚至比美国的人均水平还高。把华西村和小岗村放在一起,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私营经济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绝对选择,集体经济也不是必须抛弃的落后制度,关键还在于要针对现实,做出适合自身条件的选择。
华西村年过80的老支书吴仁宝说得好,他说,在我们这里,既有社会主义也有资本主义,只要是好的,不管它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可以用。这位农村老支书的见解,在我看来,比很多留学归来的大学者要高明得多。在华西村有很多雕塑,既有孔子也有清官海瑞和菩萨,还有毛泽东和邓小平,这彷佛是华西村的一个理念:一切有用的思想和观念,都可以为我所用,标准只在于是否适合我,而不是绝对化的理论。先验的、先入为主的理论,往往会因为不切合实际而失败。纯粹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强迫实践,不如从实践出发来总结理论。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还是需要智慧的。实事求是需要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深入准确的分析和了解,不像照抄照搬那么省事。小岗村的不成功是很明显的,华西村的成功也并非说它就没有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华西村坚持从实际出发,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相关报道指出,小岗村的沈浩书记生前也考察过华西村等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典型,也有将小岗村改造为集体经济的宏愿,但是,沈浩英年早逝,他的这一愿望没能亲自实现。不知道将来接沈浩班的小岗村新领导,会不会将沈浩未完成的心愿继续下去。华西村、小岗村的对比说明,私有经济、集体经济都不能绝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甚至将对立面妖魔化的做法都是弱智,海外归来的大学者未必胜过一个农村老人。因此,我在这里要重复以前的观点,中国农村要发展,还是要靠优秀的带头人,完全靠村民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不一定能迅速改变农村的面貌。三年前小岗村村民竭力挽留外来的、上级派来的沈浩,已经说明了村民自己也有这样的需要。
华西村与小岗村的比较―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凤阳小岗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