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电影中的兴国团

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四渡赤水》电影梗概_百度知道
《四渡赤水》电影梗概
我要答案~!我要答案~我要答案~!快给我答案~
提问者采纳
红军西进到达云南, 欲将红军困死在乌江以北,造成红军欲北渡长江的声势,红军三渡赤水河。激战后,遵义会议以后,渡过金沙江,毛泽东率领三万红军,四渡赤水河,以迷惑敌人,决定渡过赤水河甩开敌人,率全团战士奇袭娄山关,突出重围,为洗雪遵义之战的“奇耻大辱”,全军迅速回师,主力红军急速调头东下、黔,在赤水河畔与堵截的川军相遇。3月中旬。险恶的形势没有吓倒红军,在扎西地区宿营。由于金沙江一线由滇军据守,红军除瑞金团继续向西引开敌人外,调集了中央军及川。  为轻装前进,战局对红军不利,东渡赤水河,蒋介石督察室主任王道元调主力尾随红军西进,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为大部队打通道路,抢占遵义城南高地。毛泽东即与周恩来和刘伯承分析形势,毛泽东下令将笨重的武器沉入河中。已升为 瑞金团团长的高翔  八一电影制片厂1983年出品  1935年1月,调开滇军,甩开敌人主力。蒋介石暴跳如雷,毛泽东经过慎重考虑。王道元被击毙,摆脱战略包围,进入敌军兵力空虚的云南,命追剿部队用碉堡围困结合重兵进攻的办法,机智地抢占渡口浮桥和对岸小镇,红军从绝境中奋起。 此举惊动敌人,红军渡过赤水河,踏上新的征程,再次解放遵义城,毛泽东和总部首长们决定趁黔北空虚之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 滇四省军阀部队包围扎西,南涉乌江。蒋介石认为时机已到。瑞金团战士高翔和战友们、湘,决定再渡赤水河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4条回答
四渡赤水故事梗概
赤水河畔土城镇附近的山头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3万红军来到这里,与堵截红军的川军相逢。毛主席、周副主席、总参谋长刘伯承分析了眼前的形势,感到情况严重;青杠坡一战未能消灭尾追之敌,四周敌军越集越多,战局于我不利。他们决定立即抢占附近的渡口,准备摆脱敌人,因抵制错误路线而被撤职、到&瑞金团&当战士的&兴国团&团长高翔,主动率领数十名红军抢占了渡口的浮桥和对岸的小镇,为大队红军摆脱敌军打通了道路。红军一渡赤水,进到云南扎西地区。蒋介石以为歼灭红军的时机已到,命督察室主任王道元对红军加紧围剿,并要他加强对云南军阀的控制。王赶到贵阳,召开军事会议,调集四十万大军围住扎西地区,妄图将红军一举歼灭。毛主席与总部首长研究了...
参考资料:
引自----中国影视资料馆
八一电影制片厂1983年出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三万红军,在赤水河畔与堵截的川军相遇。激战后,战局对红军不利。毛泽东即与周恩来和刘伯承分析形势,决定渡过赤水河甩开敌人。
为轻装前进,毛泽东下令将笨重的武器沉入河中。瑞金团战士高翔和战友们,机智地抢占渡口浮桥和对岸小镇,为大部队打通道路,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渡过赤水河。红军西进到达云南,在扎西地区宿营。蒋介石认为时机已到,调集了中央军及川、湘、黔、 滇四省军阀部队包围扎西。险恶的形势没有吓倒红军,毛泽东和总部首长们决定趁黔北空虚之机,全军迅速回师,东渡赤水河,突出重围。已升为 瑞金团团长的高翔,率全团战士奇袭娄山关,抢占遵义城南高地,再次解放遵义城。蒋介石暴跳如雷,为洗雪遵义之战的“...
戴世康|二级我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同时,以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和吴奇伟部向西,尔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我军这一行动果然调动了敌人,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我军之际,3月11日,我军突然转兵向北,于15日进占仁怀,16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敌误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我军,企图再次对我形成合围,聚歼我军于长江南岸地区。
为进一步造成敌之错觉和不意,3月21日,我以1...
我也不知道
四渡赤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江西兴国54位将军名录续 - 落叶禅心的主页
31、少将&周彬&
&&&&&&周彬()江西省兴国县古龙岗镇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5师13团连政治指导员,师直属队特派员,骑兵团政治处主任,独立师特派员,独立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大队队列主任,抗大总校政治部保卫股股长、保卫科科长,抗大第五分校政治部保卫科科长,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江吉军区保卫部部长,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保卫部部长,西满军区保卫部部长,齐齐哈尔卫戍司令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49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民航局公安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卫生部政治委员,空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和红星功勋荣誉章。
32、中将&邱会作
&&&&&&邱会作(1914--)&江西省兴国县高兴镇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五军宣传队队长,军委总供给部政治指导员,军委四局三科科长,西北供给部粮秣处处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供给部副部长、部长。豫皖苏边区财政委员会主任兼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1955处被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参与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973年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一集&&)
33、少将&李良汉
&&&&&&李良汉(1914-&)江西省兴国县良村镇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永丰县模范团连副政治委员,红一军团警卫连司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工作连政治指导员,总校直属队政治协理员,第一团政治处组织股副股长,太岳大队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太岳分校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北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第三总队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30步兵学校政治委员,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工程兵副政治委员。援越抗美二支队政委,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永丰县模范团连副政治委员,红一军团警卫连司务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工作连政治指导员,总校直属队政治协理员,第一团政治处组织股副股长,太岳大队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太岳分校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北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第三总队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十步兵学校政治委员,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工程兵副政治委员,援越抗美二支队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心系家乡五彩路&
&&&&&&故乡的石子小路,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神奇,令他魂思梦牵;故乡的通衢大道,更常常在他梦幻中显现,令他憧憬,令他心驰神往;故乡的五彩路,寄托着李良汉将军多少深沉的回忆,多少殷切的期望。
&&&&&&1955年,李良汉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步兵学校政委时,家乡已经解放多年了,他高高兴兴地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江西省兴国县良村镇岭下村探亲。
&&&&&&1931年,李良汉17岁,他扛上在战场拾来的步枪,跟着红军走出岭下村坎坷的石子路,踏上革命征途。他凭着自幼放牛、打柴练就的一双铁脚板,南征北战,戎马倥偬,整整20多年,都无暇探视自己日思夜梦的家乡。
&&&&&&李良汉乘车到良村镇政府,离家还有20时,山道弯弯,坎坷难行。热情的兴国县政府干部把唯一的一匹马牵来给他代步。李良汉扬鞭策马,转眼来到双龟峡。
&&&&&&双龟峡是一条狭长的山谷,谷底河中有两块状若乌龟浮水的岩石,在水中若隐若现。第三次反“围剿”时,中央红军在莲塘的十万洲歼灭国民党军第四十七师一个旅,乘胜追击,在双龟峡又遭遇敌人赶来增援的另一个旅,国民党军利用峡谷里凹凹凸凸的岩石掩护射击,企图阻挡红军。当时李良汉在附近配合红军作战。随着红军一阵雄壮的号音,山鸣谷应,红军官兵犹如暴发的山洪,冲向谷口。国民党军阵脚大乱,全线崩溃,敌旅长张鸾诏被当场击毙。李良汉兴奋地跟着红军冲锋。从这一天起,他就像一滴小水珠,汇归到中国工农红军的钢铁洪流之中。
&&&&&&进了双龟峡,当年的战斗情景又浮现在李良汉眼前。他左顾右盼,全然忘了走的是高低不平的石子路。稍不留神,一个趔趄,险些栽下马来。他跳下马一看,糟了,一个马失前蹄,竟折坏一条马腿。他牵着瘸腿马回家,心里非常懊丧。
&&&&&&几天后,他返回县政府,拿出100元钱给马治腿。县政府干部万般推辞,不肯接受。李良汉坚决地说:“这是解放军的纪律,我要带头执行。”
&&&&&&李良汉离开良村时,心里不无遗憾。骑马尚且折坏了腿,家乡人民挑柴担米,更是艰难!长此以往,家乡的经济怎么发展?家乡的贫困何时能改变?唉,故乡何时能有一条公路呢?
&&&&&&李良汉将军数次回家乡探亲,都得到省委、省军区领导同志的关心和帮助,省军区在车辆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还派专车把他一行送到家乡。
&&&&&&李良汉将军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心情异常兴奋。是啊,家乡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越来越显得朝气蓬勃,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美好。
&&&&&&将军清楚地记得,江西省委还专门派人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向他们这些江西出去的老同志介绍老区的建设成就和未来的发展规划,还赠送文房四宝作为留念。苏维埃时期兴国县的工作,曾受到毛泽东多次表扬。全国解放后,兴国县的领导人每次去北京,都要到将军家里看望,向将军介绍县里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设想。将军感到由衷的高兴。兴国的同志还把家乡的土特产送给共和国的开国将领品尝,将军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感到非常的亲切。兴国县的领导人托将军办的事情,他每次都是乐而为之。他觉得为家乡的事业跑跑腿,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只是觉得自己办得太少。
&&&&&&将军对家乡的感情,像大山一样深厚。每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昔日的种种回忆都涌上心头。岭下村苏区时只有四五百人,现在已经1200人了。当年田里只能产单季稻,现在已经是双季稻了,亩产比过去翻了几番。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意。
&&&&&&家乡人好客,村干部非常热情。有一次将军回乡时,他们非要开几个菜宴请将军一番不可。将军谢绝说:“家乡的生活虽然比过去富裕了一些,但仍要珍惜老百姓的血汗钱,把钱用到建设项目上去。”村干部没办法,只好提议说:“将军不肯吃饭,我们可以为您开个欢迎会吧?”“可以。”将军高兴地说:“我离开家乡很久了,跟父老乡亲们见个面,向大家汇报我离开家乡后的工作生活情况。”
&&&&&&在村里的欢迎会上,将军精神抖擞,面对团团围聚着的父老乡亲,心情激动不已。他向大家娓娓叙说了自己参加红军后的风雨历程和回到家乡看到家乡新貌的感受。
&&&&&&最后,将军鼓励大家:“要让家乡的面貌更加美好,一要靠党的政策,二要靠大家齐心。首先要修好通往山外的公路,路通了,村里的产品可以运出深山,山外的物资可以进山来,整个经济建设就会带动起来。路修好了,我就会再回来,和大家相聚在一起,展望未来的发展蓝图。”一席话,把乡亲们心里说的热乎乎的。
&&&&&&以后,将军在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就支持老区建设方面,多次发表过意见,提出了提案,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反响。
&&&&&&斗转星移,光阴冉荏,30多年过去了,李良汉古稀之年,再次回乡探亲。
&&&&&&新中国成立后,李良汉曾长期在工程兵部队工作,担任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和副政委,他主持过公路建设。在抗美援越期间,他率工程兵在美军的飞机轰炸下修路,把通衢大道修到了外国。
&&&&&&他很关心家乡的路,见了家乡人便问:“路修好了没有?”回答总是说:“正在修。”岭下的公路修了很多年,工程在双龟峡受阻。要在石山上修公路,没有一定的资金是不行的。
&&&&&&1991年10月,令人振奋的消息终于传来了:岭下村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苦干一个月,决心把公路修通。将军知道后,兴奋地带着儿女回来,他说:“我今年77岁了,盼了几十年家乡通公路,现在全村人出力,也要算上我一份。”
&&&&&&将军到了良村镇,由于年事已高,公路还不能通车,他没能回到村子里,亲眼看见家乡修公路的动人场景。于是,他派女儿作代表回到村里,拿出500元钱,说是为修家乡的公路添一锹土。李良汉站在镇政府大院里,遥望岭下村的崇山峻岭,心潮澎湃。他脑海里浮现起家乡一条金色的五彩路在不断延伸、拓展,通向那幸福的天际。
34、少将&刘耀宗
&&&&&&刘耀宗(1918--)江西兴国人.1932年入团,同年参加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九军政治部青年科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机关政治指导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队政治指导员,山东纵队第五旅十四团政治处副主任,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东后备兵团第四师副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后勤运输部政治委员,后勤部干部处处长,后勤部副部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司令部副参谋长,上海警备区第二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35、少将&马泽迎
&&&&&&马泽迎()江西省兴国县永丰乡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三师炮兵连班长,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连指导员,师直属队总支书记,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骑兵团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十大队政治委员,第二十一团政治委员,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冀中军区警备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独立七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七纵队二十旅政治委员&
&&&&&&,第二0六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政治委员,海军四营基地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36、少将&邱先通
&&&&&&邱先通()1929年入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兴国模范师第16团连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总支部书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4支队12大队政治处副主任,11大队政治处主任,第三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辽北军区后勤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辽西军区副政治委员,辽宁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37、少将&谢立全
&&&&&&谢立全()江西省兴国县樟木乡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第21军123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团第5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政治委员,广东游击区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珠江部队副司令员,中路游击队指挥部副指挥,中区抗日纵队副司令员,广东人民抗日军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大队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六师政委,第三野战军三十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五舰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主任,海军军事学院第一副院长,海军学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和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挺进粤中》和《珠江怒潮》两书。
38、少将&叶运高
&&&&&&叶运高(1914——1979)江西省兴国县高兴镇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一师政治部宣传员,第四师政治部组织科青年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保卫局训练队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公安局局长,陕甘宁边区保安&
处第三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行政公署公安局副局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代部长、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通信部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39少将&张英辉
&&&&&&张英辉(1913-&)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政治部保卫队勤务员、南路军独立团班长,红7军军部电话员、班长、排长。1936年在瓦窑堡入红军大学步兵科学习,毕业后曾任中央军委机要科译电员、军委第四局管理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1团副营长、警卫营营长,易县支队支队长,冀中军区第九分区24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8旅23团团长、7旅副旅长、8旅旅长、19兵团187师师长。参加了解放石家庄战役,荣获“大功团”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63军188师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解放军第19兵团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40、少将&钟人仿
&&&&&&钟人仿()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1师31团政治处宣传员、技术书记,连政治指导员,师教导队政治委员、团特派员,红一军团保卫局执行科科长、执行部部长,军团保卫局代局长,军团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二纵队参谋处处长、团长,军委一局第一科科长、处长、副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吉军区副参谋长,吉林军区副参谋长,东北军区独立第6师政治委员,警卫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装甲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41、少将&邹衍
&&&&&&邹衍(1915——&)江西省兴国县崇贤乡人。原名邹衍桃。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政治部宣传员,红1军团3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甘肃华池县保卫局局长,陕北定边县保卫局局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政治处主任,边区政府保卫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晋西支队副政治委员兼第2团政治委员,牡丹江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独立第8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7军160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公安纵队政治委员兼公安一师政治委员,东北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9、11、12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列席了党的第13次全国代表大会。1988年离休。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42、中将&温玉成
&&&&&&温玉成(1915--)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七师二十团宣传员。兴国县警卫营干事,独立第十二团总支书记、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红八军团第二十一师六十二团政治委员、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红五军团骑兵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新四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三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纵队纵队长,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旅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45师师长&
&&&&&&,第四野战军第41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军长兼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成都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
43、上将&肖华
&&&&&&肖华(),原名肖以(亻尊),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肖华,1916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城内东街肖屋村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他少年时代就投身革命,读小学时,受到中共地下党员肖以儒校长、肖以佐教员的启发教育,1927年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青年干社”。1928年12月,正在兴国县立文兰阁中学读初中的肖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两次参加兴国武装暴动。&
&&&&&&1929年2月,年仅13岁的肖华参加由毛泽东在兴国亲自主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学习。这年春天,兴国建立了共青团县委,任组织委员。年底,被推选为兴国共青团县委书记。&
&&&&&&1930年3月,肖华调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7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0月,又被任命为特务营三连政委。年底,三连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参加了龙冈战斗和东韶战斗。次年4月,被任命为特务营政委,不久,便带领部队参加第二次反“围剿”主攻方向的战斗。1932年1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以红四军共青团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调任红十师三十团政委,3个月后,又被任命为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在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及时召开青年工作会议,激发广大青年参军参战的革命热情,发挥青年在革命战争中的突击作用。&
&&&&&&1933年9月,共青团中央在江西宁都成立“少共国际师”,建制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师,肖华被任命为政委。肖华和师长陈光率部先后参加了闽北拿口战斗、黎川东南的团村战斗、邱家隘战斗,以及1934年4月的广昌保卫战,7月的大脑寨战斗,8月的驿前防御战,10月的石城保卫战。在这些连续战斗中,肖华和师长深入前沿指挥作战,同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挫败敌军一次次进攻,坚决完成了上级给予的作战任务。&
&&&&&&长征开始时,肖华和彭绍辉指挥“少共国际师”,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完成了掩护军委纵队的任务。1935年1月,肖华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他随红二师四团等部队进行政治工作,参加战斗。之后,率领工作团协助刘伯承同彝民首领小叶丹歃血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在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时,肖华在河岸边亲自吹起冲锋号鼓舞勇士们胜利地渡过天险。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他随右纵队沿大渡河东岸向北疾进,并带领突击连,一举攻下铁丝沟险关,有力地配合了左纵队胜利抢桥。同年6月,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一师政委。8月,肖华和陈光率领部队走过茫无人烟的草地。9月,率红二师作为军团前卫,攻克甘肃南部的天险腊子口,胜利到达甘南重镇哈达铺。接着,调任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一大队政委。10月和杨得志一起率领第一大队,配合兄弟部队急袭通渭城,激战青石嘴,胜利到达吴起镇。&
&&&&&&到达陕北后,肖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重大战役。1936年2月,在东征的兑久峪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英勇顽强,身负重伤。&
&&&&&&抗日战争开始时,肖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名震中外的平型关战斗。不久,肖华被任命为三四三旅政委。1937年11月,肖华和旅长陈光率部进行了广阳伏击战。次年3月,进行午城井沟战斗。&
&&&&&&1938年8月,中央军委组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肖华任司令员兼政委。肖华受领任务后,率部很快进入冀鲁边中心区乐陵县城。随后,一面调整领导力量,扩大边区武装部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迅速打开局面,一面对反共顽固派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瓦解“冀鲁联防”,打击反动民团,使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得到迅速巩固和发展。&
&&&&&&1939年底,肖华任三四三旅政委兼鲁西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次年初,被选举为鲁西行政公署主任。7月,任华北讨逆野战军政委。其间,两次发起讨石战役,粉碎了顽固派石友三部的企图,巩固了冀鲁豫和鲁西抗日根据地。&
&&&&&&1941年12月,肖华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从这时起到抗战胜利,肖华在山东工作期间,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频繁“扫荡”,积极开展对敌政治攻势,争取了四股伪军先后反正,并使之改造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在领导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开展“铁的模范党军活动”等项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保证了各项运动的顺利进行,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提出的各项任务,使山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电令肖华,统一指挥从山东抽调部队横渡渤海,进军东北。肖华受命后,立即组织精干的指挥机构,指挥数万部队冲破惊涛骇浪,顺利到达东北。尔后,立即开展工作,开辟辽东根据地,站稳脚跟。&
&&&&&&1946年1月,肖华被任命为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辽东省委书记。4月,指挥辽东军区第三纵队打败国民党军对本溪的连续进攻。为牵制敌人的主力,肖华和军区领导果断地于5月发起了鞍海战役,此战役的胜利,对东北战场以后的斗争起了重要作用,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通电表扬。&
&&&&&&1946年10月下旬,肖华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地组织了新开岭战役。集中四纵队全部兵力,歼国民党军二十五师,师长、副师长以下5800余人被俘,创造了东北民主联军首次歼灭国民党一个整师的先例。&
&&&&&&为加强南满斗争的领导,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成立南满军区,肖华被任命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并任南满分局副书记。在坚持南满根据地问题上,率先支持陈云代表东北局作出的坚持南满的正确决定。此后至1947年4月初,积极协助肖劲光,指挥四次保卫临江的作战,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态势。&
&&&&&&1948年5月,肖华改任为东北军区第一前线指挥所政委。下旬,参加了指挥解放长春的战斗。在围困长春战役中,他和肖劲光认真执行中央军委和东北局“久困长围”的方针,并及时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口号,经过大量的艰苦的工作,终于争取了国民党六十军和新七军先后起义和投诚,和平解放了长春。&
&&&&&&长春解放后的第三天,肖华和肖劲光又奉命率部日夜兼程南下,参加沈阳外围作战。11月,肖华调任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肩负起创建新兵种的艰巨任务。此后,肖华率东北野战军特种兵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肖华于1950年3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同年6月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54年11月,兼任政治学院第一副院长。1956年继任总干部部部长。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委副书记。此后,又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委书记,1959年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这个时期,他致力于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研究总结和宣传,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参与领导制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抱病创作了《长征组歌》。&
&&&&&&10年动乱中,肖华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非法关押达七年半之久。逆境中,他始终坚持原则,坚持斗争。1975年恢复工作后,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甘肃省委书记。1983年6月,当选为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分管全国政协提案工作。&
&&&&&&肖华在中共第八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是第一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肖华于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44、少将&陈远波
&&&&&&陈远波(),江西省兴国县五里亭乡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兴国县城市区少共区委宣传科长兼儿童局书记,共青团太雷县委书记,少共川康省委组织部部长,庆阳步兵学校政治教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独立一团营政治教导员兼营长,第三支队政治委员,独一旅2团政治委员,第五支队政治委员,第六支队政治部主任,师政治部巡视团主任,大青山骑兵一团政治委员、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第七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第八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干部部长,军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45、少将&黄文明
&&&&&&黄文明(),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六师十七团团部技术书记,第五师政治部干事、团政治处技术书记、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二团政治委员,中共完县县委书记兼支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第三纵队九旅政治委员,八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三纵队八旅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十九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兵团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工程兵副政治委员,通信兵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46、少将&陈坊仁
&&&&&&陈坊仁(),江西省兴国县永丰乡人。1929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兴国县区苏维埃政府儿童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连政治指导员、代营长,红28军第3团政治委员、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营长,宋邓支队大队参谋长、大队长,冀热察挺进军参谋处长,第七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十一军分区7团团长,第三军分区42团团长,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11旅旅长,第三纵队9旅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军长、代军长、军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山东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共七大代表。
47、少将&邓经伟
&&&&&&邓经伟(1914—&),又名经纬。江西省兴国县龙口镇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二团通讯班长,师宣传队长,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第一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俱乐部主任,营政治教导员,团总支书记,第一区队副政治委员,第25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四旅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后勤运输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炮兵副政治委员,四川省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为少将。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48、少将&黄有凤
&&&&&&黄有凤(1914--1989),江西省兴国县东村乡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兴国县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军学校团政治处干事,军委机要秘书,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指挥部机要科科长,军委机要处代处长,中共中央机要科股长、机要科办公室主任兼机要训练班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机要处处长,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第一副局长,总参谋部机要局局长、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49、少将&陈美福
&&&&&&陈美福(1914-&),江西省兴国县社富乡人。原名陈湘友。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团第34师111团排长,中央军委警卫营连长、副营长,警卫团副团长,陕北独立一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五团参谋长,警备第1旅3团参谋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进干部纵队直属支队支队长,旅大警官学校教育长,旅大市公安总队总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旅大市公安总队司令员,旅大警备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后勤部副部长,后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50、少将&龚兴贵
&&&&&&龚兴贵(1912-&),江西省兴国县鼎龙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八师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副队长,军委三局无线电台总队政治指导员,中华苏维埃政府电台分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电台分队长,冀热察挺进军电台中队长、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炮兵教导大队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九旅政治部副主任,华北军区炮兵第三师政治部主任,西南军区军械部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重庆炮兵学校政治委员,锦州炮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五十一基地政治委员,第二炮兵技术学院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51、少将&黄玉昆
&&&&&&黄玉昆()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青年团区委宣传科科长,红三军团参谋处文书,第四师政治部秘书。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连政治指导员,一一五师警卫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政工科科长,教导第五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挺进纵队第四支队副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十九旅副政治委员,第一纵队三师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三十八军一一二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第三航空学校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荣获三级八一、二级独立自由、一级解放和一级红星荣誉章。
52、上将&陈奇涵
&&&&&&陈奇涵(),号圣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一&陈奇涵,日,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坝南区竹坝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因家境贫穷,少年陈奇涵便告别父母兄妹,南下韶关。1916年6月,考入滇军讲武堂分校。次年3月,转入广州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在极为艰苦的军事生活中锻炼。后来陈奇涵离校进入赣军,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签订卖国条约的斗争和反对军阀陆荣廷、平息广州商团叛乱、保卫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的广州政权的战斗。1921年升任赣军排长、副营长、代理营长。1924年2月,陈奇涵因厌恶军阀混战,毅然决定脱离赣军,弃官回到广东,先后被聘为广东警卫军讲武堂区队长、桂军军官学校区队长,半年后,进入黄埔军校担任学生队队长。&
&&&&&&1925年春,陈奇涵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不久,黄埔军校第四期结业,受中共的指示,带领一批学员(共产党员)离开军校,回到江西进行群众运动和党的秘密工作。&
&&&&&&1926年秋,陈奇涵和肖韶、钟赤心、许延潘等组成中共赣县临时县委,成立了工会、农会和学生会,并在南昌、抚州等地捐资开办了书店、印刷公司,主办了《贯彻日报》,向人民宣传马列主义的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开展新文化运动。&
&&&&&&1927年初,中共中央派陈奇涵协助朱德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任教育团党支部书记和参谋长。4月28日蒋介石在上海公开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江西各地的反动势力进行“清共”等反革命活动,陈奇涵根据上级的安排,带领部分教育团的干部学员到抚州、南丰一带疏散。&
&&&&&&二&陈奇涵率部进驻抚州地区后,积极组织农民自卫军,镇压土匪和土豪劣坤,打击反动商人,使当地斗争迅速发展。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势力受到白色恐怖的包围,为保存和发展革命的力量,1927年冬,陈奇涵乔装打扮成国民党军官身份,雇了一顶轿子,谎称请假回乡埋葬父亲,修建家乡房屋,躲过反动势力的检查,与潜回兴国的革命者取得联系。&
&&&&&&1928年3月,陈奇涵被任为特委委员兼军事部部长。在与上级联系中断的艰难环境下,陈奇涵和特委的其他同志一起,积极恢复和发展了农村党组织,成立小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和武装暴动。6月,陈奇涵派人去井冈山找红军,与毛泽东取得了联系。由于斗争环境极其险恶,陈奇涵等特委成员白天在一间厕所楼上秘密办公,晚上,为防止靖卫团的袭击,住在村后的山坳或山窝水塘边的鱼棚里,过着“天当房,地当床”的艰苦生活。&
&&&&&&在特委领导下,赣南各县的武装斗争蓬勃发展起来,攻打县城,杀贪官污吏,分官仓积谷,缴商团枪支。为促进斗争的深入开展,陈奇涵等人还合编了一首《工农暴动歌》。&
&&&&&&陈奇涵在赣南,特别是在兴国领导革命斗争,触怒了反动当局,国民党军新七师师长刘士毅下手令:“兴国共匪首领陈奇涵密拿务获,毋庸审讯,着即就地枪决。”刘士毅还派出一连兵到兴国捉拿陈奇涵。陈奇涵在群众的掩护下转入地下斗争,使敌人扑了空。接着,敌人又悬赏5000元通缉陈奇涵,并放火烧了陈奇涵家的房屋。但陈奇涵矢志不移,斗志更加坚强。&
&&&&&&1929年2月,陈奇涵担任省委军事部办事处主任,并兼任兴国、桥头(于都)、宁都3县边界行动委员会书记和兴国县委常委。2月下旬,红五军转战于都、兴国一带,陈奇涵千方百计找当地党组织,发动群众,为红五军解决了大批衣服、粮食和武器。4月,红四军回师赣南。陈奇涵积极向毛泽东反映兴国的情况和农民问题,参加毛泽东主办的干部训练班。&
&&&&&&红军主力转移后,陈奇涵立即领导当地群众武装和赣南红军第二十五纵队,先后攻克宁都、桥头和兴国城,全歼鼎龙区靖卫团。&
&&&&&&1930年6月,陈奇涵被任命为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南路赤卫军政治委员。1930年10月,陈奇涵调入红三军教导团任团长,不久改任红四军参谋长,后又调任红三军参谋长。此时,蒋介石调集主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1930年到1931年9月间,陈奇涵参与指挥的红四军、红三军坚决执行毛泽东、朱德正确的作战方针,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1932年3月,中央军委重新成立红一军团,任命陈奇涵为军团参谋长兼任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接着,参加了红军东征作战。协助指挥了龙岩战斗、赣州战役、水口战役以及攻打乐安、宜黄的战斗。&
&&&&&&1933年1月,陈奇涵因伤疗养调离红一军团,伤愈后出任江西军区兼东北战区指挥部参谋长。此后,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推行“左”倾政策,打击、处分不同意他们推行“左”倾政策的党、政、军领导干部。正在指挥反“围剿”作战的陈奇涵,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突然被宣布撤职,并受到报纸的点名批判。&
&&&&&&陈奇涵受到打击后,没有屈服,继续任劳任怨地为革命事业努力工作。红军长征途中,陈奇涵在红一方面军教导队担任参谋工作。他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9月,张国焘进行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活动,陈奇涵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主张,反对张国焘的路线。10月中旬,红军会师陕北,陈奇涵调回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任作战科副科长直罗镇战役后,调任红十五军团副参谋长,同时兼任军团所属七十八师参谋长。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奉命东征,陈奇涵被任命为左路军副参谋长,协助徐海东、程子华部署全军团渡黄河,出奇兵。东征胜利结束后,陈奇涵升任红十五军团参谋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军委于日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奇涵调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下属第四局(教育)局长,负责全军的教育训练工作。8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绥德警备区,毛泽东电令陈奇涵出任司令员。绥德地区国共两党斗争极其复杂,陈奇涵到任后立即指挥所属部队深入乡村,开展群众工作,宣传抗日救国纲领和减租减息政策,密切军民关系。接着,在尖锐复杂的反顽和反磨擦斗争中,坚决执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在每日举行的“商议”会上,唇枪舌战,以雄辩事实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分子破坏抗日的行为,并深入群众,在群众中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卖国行为,在军事上进行积极配合,随时派出部队包围攻打土匪据点,指挥部队对公然袭击八路军的国民党军队进行自卫反击。&
&&&&&&为抵御日军的进犯,陈奇涵指挥警备区部队抢修了黄河两岸的河防工事。1938年4月至1939年6月间,日军曾数十次对河防八路军阵地发动进攻,陈奇涵精于用兵,沉着应战,一方面施以“半渡而击”的战术,待敌人渡到河中心时,突然猛烈开火,歼敌于上岸之前,另一方面坚持积极防御的方针,派出精干的小分队从侧背打击敌人,配合行动,使敌人腹背受击,被迫撤退。&
&&&&&&在陈奇涵的直接指挥下,绥德警备区的抗日和反顽斗争,取得很大胜利,因此受到毛泽东的赞扬。&
&&&&&&1939年冬,陈奇涵调回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任部长。1940年春,中央军委调陈奇涵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次年秋,调任中央军委情报部第三室副主任。到新的岗位不久,陈奇涵参加了延安的整风运动。&
&&&&&&1943年,陈奇涵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前后3年的时间里,先是学员,以后担任领导工作,无论干什么都兢兢业业,脚踏实地。1945年4月,陈奇涵被选为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出席了大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奇涵调离中央党校,担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开始后,陈奇涵指挥所部连挫国民党军队的进攻。1947年冬,陈奇涵调任东满(吉林)军区副司令员后,率部参加了冬季攻势作战。次年初,率领军区部队配合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向沈阳外围进攻。3月率部围攻吉林,吉林市解放后,又转攻长春。1948年夏季,陈奇涵出任辽宁军区司令员。&
&&&&&&日至11月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陈奇涵指挥军区部队积极参加辽沈战役,有力地支援了野战军主力的战斗。其后,调任东北军区参谋长。&
&&&&&&1949年3月陈奇涵随第四野战军南下,5月,中共中央任命陈奇涵为江西军区司令员。陈奇涵率领南下干部日夜兼程,向江南挺进。5月22日,南昌解放。6月6日,陈奇涵赶到江西南昌。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陈奇涵忘我工作,在剿灭残匪、恢复生产、实行土改、整党建党和部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赢得了江西人民的尊敬和拥戴。1952年冬,陈奇涵被选为江西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
&&&&&&1953年后,陈奇涵离开江西军区,调到首都北京,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审判庭庭长、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当选为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陈奇涵于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53、少将&陈熙
&&&&&&陈熙(0.12)江西省兴国县兴莲乡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少共莲塘区委组织部长。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随红军西路军三次过雪山草地。土地革命时期,历任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师政治部宣传员、红5军团政治处技术书记、文化科科长、红30军政治部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于1938年3月进入我党举办的新疆航空队学习飞行;1942年9月,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监禁3年零9个月,于1946年6月释放返回延安。解放战争时期,奉命到东北创建我党第一所航空学校,任飞行大队政治教导员、政治委员、大队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命参与组建空军第三航空学校,并任校长。1953年10月,任空军军事学校管理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0年任空军军校部部长。1978年任空军学院第一副院长。1983年任空军学院政治委员(正兵团职)。1984年12月离休。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54、少将&黄朝天
&&&&&&黄朝天(1915--1987),江西省兴国县东村乡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特科学校教员,排长、连长,干部团特科营连长,陕甘宁边区军事部作战科科长,陕甘宁边区独立营营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侦察科参谋、科长,警备四团参谋长,警备第七团团长,河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二旅参谋长,鄂西南军分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八旅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二十五军五十八师副师长、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副军长,舟嵊要塞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独立自由、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他二级国旗勋章;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党啊,我的母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渡赤水中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