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主义思潮的论文2000字左右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论文)市场社会主义流派探析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论文)市场社会主义流派探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3:27:3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论文)市场社会主义
官方公共微信急求一篇中国近代史的论文2000字左右!
急求一篇中国近代史的论文2000字左右! 30
大一的,内容不限,不要百度一下就复制过来,希望各位有才的童鞋帮帮忙~
&&&&&&&&&&&&&&&&&&&&&&&&&&&&&&&&&&&&&&&&&&&&&&&&&&&&&& &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潮
&&&&& 在世界近代史上,当一些落后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或宰制时,往往引发民族意识的觉醒并由此导致民族文化思潮的激荡,这是为数颇多近代化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在中国,中体西用论的产生,乃是洋务派开明人士及早期维新派人士在自强的目的下,欲援引西学又不欲有背传统夷夏观的两难抉择中,既要对顽固派的抨击做出解释,又要使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信念保持平衡,所做出的一种文化辩解论式。正是在此两难抉择的左右辩解中,迎来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序幕。梁启超于维新之后对西方民族主义的研究中受到启发,从而为光大宏扬传统文化而以“新史学”为代表,开始传统文化的近代化探索。与之相前后有国粹派兴起,倡言“保存国粹”、“复兴古学”的宗旨,也主要借助史学宏扬民族主义,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换。重新回顾在世界民族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下,中国近代自中体西用论以后为推动民族文化近代化的种种现象,于今日或可收温故知新之益。同时若能与欧洲19世纪的文化民族主义作一比较,分析其异同,可使人们更加清楚近代中国民族文化思潮所表现出的历史特殊性。
一、近代世界的民族文化思潮
&&&&& 在近代世界史上,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近代民族主义蓬勃兴起。而民族主义的兴起,又对世界历史产生极大影响。诚如有的著作所言,从1830年到1914年世界历史的特征是民族主义蓬勃发展,它成为影响西方世界历史的最强大力量之一;如果审视民族主义的兴起,除种族等方面的原因外,文化上的共同联系是特别重要的;其目的是建立民族国家以摆脱外来压迫和追求富强。有的学者则专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其一是“文化危机论”。其二是“文化移入理论”。即某些特定国家都要经历一个间断性的文化转移时期,这种文化转移的推动力不是来自内部而是外部,即依靠着“文化移入”。总之,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应该视为某一地区特定社会群体在受到外来侵略时,在文化上做出的回应;这种回应更多表现为对自己旧有文化的收集、整理与振兴宏扬,以形成一种民族认同的文化理念,或者说为造就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所必需的文化建设准备。这往往表现为一种民族文化思潮的流行,与此有关的是所谓文化民族主义,它在德国的表现最为典型。在进入到19世纪的相当一段时间,德意志仍然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家,政治上仍未统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处在封建高压下的资产阶级,只能逃遁于民族的过去,把对民族的希望表达于文化领域,试图在已经逝去的民族的伟大与光荣中找到鼓舞和自信。此外,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伦战争极大刺激了德意志的民族自觉。德国学者赫得是文化民族主义的直接启迪者,他最早提出了“国民精神”的概念。由于“国民精神”的保有者是广大民众与乡民文化。他们从整理的成果中见到了古代德国光辉史诗的持续,见到了作为“德国独有的”纯真而自发的传统的存在。日后“德国学派”的史学虽号称是“科学的”,但其意识性是文化民族主义的。德国知识分子们积极从事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整理和研究,其根本目的是抵御外来文化的宰制和影响,并表现出构建民族精神的强烈文化追求。这种民族精神义理是为了揭示自己的人民在历史上对人类有一定贡献,和其他民族有同样价值,因而这种整理和发扬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努力,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本民族的现实地位。德国之外,文化民族主义在欧洲其他部分同样很普遍,特别是在经济上、政治上比较落后的地区。上述例证说明,在近代民族主义兴起之后,一些落后地区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时,往往要高涨起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思潮,其表现主要是对自己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为的是从文化上凝聚自己的民族和从文化上提升本民族的地位。在这种对各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发扬中,尤以史学上的成就与影响更具有代表性。史学家们利用史学宣传德意志民族精神和发扬德意志民族文化传统,极大地推进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运动,同时也推动“欧洲各国的历史研究逐渐走上了民族主义的道路”。总之,以德意志为代表的高涨的民族文化思潮,构成近代欧洲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
&&&&&&&欧洲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演为帝国主义的海外扩张。对此,西方学者自己讲得极为清楚:“民族主义的必然产物,即幅员广大的和飞扬跋扈的帝国主义。”这是对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发展由来的最好说明。19世纪中叶,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日本也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西方列强的刺激,引发日本在1868年开始为追求富强而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运动。在明治维新的前20年,日本已出现全盘欧化的狂热思潮。做为对这种思潮的回应,1888年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倡导“国粹保存”运动,以抵制全盘欧化的消极影响但他们是民族主义者,因而其“国粹保存”思想乃是主张在保存日本文化特有的民族精神的前提下,输入和吸纳西方文化。所以日本的“国粹保存”运动,乃是日& 本受到西方文化入侵的刺激,在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民族自觉和民族文化思潮的激荡。经历这个过程之后,日本才走上“西方文化日本化”的道路,并取得现代化的巨大成功。潮,乃是日本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日本的这段历史,对当日中国也曾起到很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二、中体西用论与近代中国最初的民族文化反思
&&&&& 中国自古以来极重华夷之别,而华夷之别的根本在文化上,因而有“华夷之别,在于文野”之说,由此形成中国历史上始终以华夏文化为正统,并认为它是唯一最高文明范式的文化观。至于外裔四夷,在文化上皆无足取,至多不过对之存有一种“礼失而求诸野”的拾遗补缺心态。在此观念作用下,形成一种正统、自足的文化精神,认为中国在文化上兼备无遗,不假外求。此精神发展至极,于是表现为对外来文化贬抑拒斥的虚骄自大心理。明末以来随着耶稣会士来华,出现西学东渐的局面。虽然如徐光启辈开明士大夫对西学表示出极大兴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视之为外夷异说而痛斥深拒之。如当时有人指斥欲开局翻译西学者“则亦不思古帝王大经大法所在,而不知彼之妖妄怪诞,所当深恶痛绝者,正在此也。”在此贬斥西学的论调中,明显表现出华夏文化正统、自足的偏狭之见。至清初历案,杨光先坚拒采用西洋历法,并声言:“南怀仁欲毁尧舜相传之仪器,以改西洋之仪器。使尧舜之仪器可毁,则尧舜以来之诗书礼乐文章制度皆可毁矣。特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而所穷之理又支离神怪而不可诘,是所以为异学耳。”[8](P1080)即通过与儒家在治学宗旨上的比较,指出中西学术似有相近之处,但若从道器物理的角度进一步观察时,就会发现西学在格物穷理方面不得要领,乃斥之为异学。又如在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体系加以评价时有谓:“案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千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所论虽对西方的科学技术表示了推崇之意,但由于对其思想学说不予认同,还是斥之为异端,因而对清政府仅取其技能而禁绝其学术的政策,深表理解赞同。可以说,直至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由于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实质性冲击,固然表现出对自己文化的十足自信,但值得提出的却是那种严重的正统、自足的虚骄自大心理,乃至于对明末以来传入的西学,仍然本着严华夷之辩的古老信条,采取一种贬抑拒斥的态度。这就是19世纪后期中体西用说问世之前的社会文化背景。
&&&&& 鸦片战争中,中国受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沉重打击而大败的事实,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不得不对西学刮目相看。一方面,长久以来建立于华夷之别心理基础上正统自足、虚骄自大的文化观念,并未从根本上被破坏,仍会在继起的中西文化碰撞中顽固强烈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在古老中国受到近代西方文化强大冲击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新形势下的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或者说,当中国面临外来文化威胁而有生死存亡之虞的严重形势下,如何重新调整和定位自己的传统文化,已经作为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摆在全体国民之前。作为对它的回应,导致近代中国的民族文化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持续不断波澜。
&&&&& 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出现一种引进西方科技文明的主张。这种主张要求把所谓中学置于主体地位,而所谓西学则置于辅助应用地位,因而一般称之为中体西用说。除此体用的概念表述中学、西学的关系外,还有“本末”、“本辅”、“道器”、“道艺”等诸种论拟表述形式。无论如何,这种主张的根本之处是在以中学为主体的前提下,引进西学并发挥其助益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的效用。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中体西用说实是洋务派开明人士及早期维新派人士,为引入西方文化而受到顽固派抵制时做出的文化辩解论式。统观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这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是经常出现的现象,因而有学者指出:“当一个文化单元或民族对峙于现代化时,其知识分子经常感到一种为其向现代化国家做文化引借辩解的必要。顽固派作为封建统治利益的最高坐享者,本能地感到一旦采用西学,必将导致数千年传统的纲纪伦常及礼义法度终将动摇,使整个统治阶级安身立命、操纵威福的制度根基行将瓦解。如有人提出要维护“礼义廉耻大本大原”,就不能兴洋学,否则将招致“人心因之解体”的大祸。这是在借口孔孟尧舜之道远较西方科学为重要,径直反对引入西学。由于顽固派自身的利益已与封建体制合为一体,因而以卫道的面孔反对引入西学是必然的。但由于华夷之别的文化观念,以及博大渊深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心理上留下的巨大影响,顽固派的卫道言论颇能代表一部分社会舆论的文化取向,并受到一些人士不同程度的应和。如有的研究著作引用著名学者俞樾的一番议论,颇可表现深受孔孟之道陶冶的士大夫知识界,在巨大的西学冲击潮面前,感到中学行将沦落时的深深忧虑与眷恋,并对危及“孔子之道”的“外国之学”表示不满:“今夫士大夫读孔子之书,而孜孜所讲求者则在外国文学……岂中国礼乐诗书不足为学乎?如此议论,汉唐以来未之前闻。风会流迁,不知其所既极,故曰孔子之道将废也。”似这般经过切身体会而感到的忧虑,自然不无道理。但深受儒家浸润的士大夫知识阶层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与忧虑,同专谋一己私利的封建顽固派的卫道者心态,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俞樾的感慨,实是士大夫阶层从消极方面表现出的对危难中的民族文化的自卫心理。此外,在洋务派乃至维新派持中体西用说的人士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试图采用西学以维护中学的主体地位,从而反映出用积极手段保护和振兴中国文化的变通进取心态。
&&&&&& 为使中体西用说既无背于传统夷夏观,又可抵制主要来自顽固派的攻击,就必须对其何以采用西学的主张进行辩解,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中体西用论者一方面论述了采用西学合于用夏变夷的圣道古训,另一方面则论述了采用西学有助于中外合一的大一统文化理念在新形势下的实现。所以,中体西用论者对自己采用西学主张的论述,利用的是既尊重传统的形式,而在内容上又有所变通改造的夷夏观作为论式。如薛福成在《筹洋刍议·变法》中说:“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吾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复生,未始不有事乎此。而其道亦必渐被乎八荒,是乃所谓用夏变夷者也。”此谓采用西学卫中华圣道,合于用夏变夷的古训,虽圣人复起也不会反对。王韬在为《盛世危言》所写的跋中也说:“诚使孔子生于今日,其于西国舟车、枪炮、机器之制,亦必有所取焉。”这也是从采用西人器技不背中国圣道的角度立论。郑观应则完全是从中国的大一统文化理念,去论述采用西学在中国将会产生的巨大文化效应。他曾以由博反约为喻,论述西学必将折入中学的文化融通格局。他说:“昔我夫子不曰由博返约乎?夫博者何?西人之所鹜格致诸门,如一切汽学、光学、化学、数学、重学、天学、地学、电学,而皆不能无依据,器者是也。约者何?一语已足以包性命之原,通天人之故,道者是也。今西人由外而归中,正所谓由博返约,五方俱入中土,斯即同轨、同文、同伦之见端也。由是本末具,虚实备,理与数合,物与理融。屈计数百年后,其分歧之教必寝衰,而折人于孔孟之正趋;象数之学必精,而潜通乎性命之枢纽,直可操券而卜之矣。”这里要注意者,其所言实乃中学之本融入西学之末的文化一统论。由此文化上的一统,他又论述了以中国圣道王法为政教之本,博采西方的技艺富强之术,实现四海归一的政治大一统。他又说:“《新序》曰:‘强必以霸服,霸必以王服。’今西人所用,皆霸术之绪余耳。恭维我皇上天亶聪明,宅中驭外,守尧舜文武之法,绍危微精一之传,宪章王道,抚辑列邦,总揽政教之权衡,博采泰西之技艺。诚使设大、小学馆以育英才,开上下议院以集众益,精理商务,藉植富强之本;简练水陆,用伐强敌之谋。建黄极于黄农虞夏,责臣工以稷契皋夔。由强企霸,由霸图王,四海归仁,万物得所,于以拓车书大一统之宏观而无难矣。”郑观应这里把西方的政治文化体系纳入到中国“霸术之绪余”的概念范畴中,即谓其与王道相比还差一畴;但中国若能采取西方技艺、教育、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项具体措施,必能实现中国历来四海归仁的大一统王业理想。这已不仅仅是采西学为中体之用,实际已纳西学于中学的同一体用模式中,使之为中体尽中用之效。此显然与其《盛世危言·考试》中所言“以西学化为中学”相应。总之,郑观应并未视中学西学为两种扦格不入的异质文化,他从体用关系上论证了中学对西学具有吸纳同化并进而予以利用的本能。郑观应的这些思想,是当时中国知识精英对自己民族文化具有相当信心的一种集中反映。在这点上,其积极意义是不容低估的。就是说,中体西用论至少为日后中西文化之间通过交流融合而达到提高创新的发展方向,在理论上有开启提示的意义。
三、新史学与国粹派的近代化民族文化建设
&&&&&& 体西用论是在清朝皇权仍作为现实政体而存在的社会条件下提出的,因此它必须以现存政治秩序及道义信念为合理存在作为立论基础,才能争取到引用西方文明以为中体之用的合法发言权。而且由其所论内容也决定,它仅是一种主要着眼于从科学技术上采取措施的社会改良思潮,这使其政治上的功利目的极为明显。如果再就其立论的根本宗旨来讲,它无意也不可能深入触及清政府的腐败弊端,因而其在政治上改革现实的价值也不大,这是其局限所在。但若从文化的角度检讨其意义,则中体西用说的提出,乃是中华民族在受到外来文化挑战时,首先通过社会上层的有识之士,特别是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的精英分子之口,曲折表现出的一种民族自觉与文化反思。它主张的,是如何在不触动本民族原有传统的情况下,引入西方文明作为本土文化的补益因素。但中体西用说既借统治者及附属它的知识精英之口讲出,所谓中体就只能限于维护清廷统治的王道治法及纲常名教一套以官方儒学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体系,不能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尤其是中国几千年立国立民的民族思想精粹,在当时条件下是无从指示发扬的。因此借中体西用说反映出的民族文化反省意识,在范围上是有限的,在内容及形式上则明显未脱出封建文化的牢范体系。从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看,大多数非西方文化在与西方先进文化相遇时,一般都强调应保持本土文化在“精神”方面的优异性,然后有选择地引借西方先进的物质科技成果,中国的中体西用说便属于这样的文化思考方式。如有的学者在论及中体西用说时指出:“‘体’乃中国文化之精髓,‘用’者不过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后来,到了20世纪,一般的中国公式变成了提倡‘融合’中西文化,其含意为中国文化在某些方面优于西方,于是乎选取‘中西双方之精华’,将可创建一个新而超绝的文化。”[3](P71)就是说,20世纪的文化反省方式已由初起的中体西用论提升为“中西文化融合创新论”,在文化观念上无疑已有较大改观和进步,并成为此后建设民族新文化时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文化思考论式。
&&&&&&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民族的危亡日益加剧,甲午战败更加深国人的危亡感,因而严复发出“亡国灭种”的警告。此后列强瓜分之势日亟,有维新派变法救亡之举。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民族主义宗旨。中华民族面临的危亡形势,必然刺激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主义的高涨。但通过引进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并自觉从理论上加以探讨者,不得不推梁启超为其中的翘楚者。维新失败之后,梁启超东渡日本,开始接触到近代的民族主义,并加以研究和介绍。梁氏认为,西方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乃近代化的标志,因此他矢志要在中国建立一个西方式独立富强的民族国家。但他又意识到,作为一个民族得以立国的民族主义精神本原,存在于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因而他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的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子,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在介绍西方学者关于民族与国家关系学说时有谓:凡一民族立国时,“当以保存族粹为第一义,凡祖宗传来一切制度苟非有妨害国家之发育者,不得妄事破坏……必须尽吸纳本族中固有之精神势力而统一之于国家。”前文在论及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兴起时,指出在一些落后地区当遇有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时,往往高涨起蓬勃的民族文化思潮,并努力于继承和宏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为吸纳外来文化和建设本民族文化的根基。由以上梁氏所言,似其有鉴于此,因而意识到振兴与宏扬中国传统文化乃当务之急,于是他选中史学作为启蒙国民精神与宣传民族主义的文化工具。1901年他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发表《新史学》,揭出史学革命的号召,用以提倡民族主义,激发国民的爱国心。如他认为史学是“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又说:“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但若分析梁氏关于西方民族主义与近代化关系的认识,是经历一个过程的。即最初梁氏研究民族主义,是为了在中国建立西方式文明富强的民族国家。深入研究后使他发现,为达此目的必须先从文化上入手,于是他转而锐意于以复兴中国文化的方式建设近代化的新文化。比较起来国粹派在这方面要自觉明确多了,即他们一开始就在“保存国粹”、“复兴古学”的宗旨下,推动中国固有文化向近代化转换。若对二者细加考按,国粹派与梁氏之间似应有相互的启发影响关系。
&&&&&& 国粹派兴起于20世纪初年。此时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日甚,清廷专制统治的腐败使其民族压迫的本质更加显露无遗,因此国粹派的活动已与革命派反帝反清的民族民主运动结合起来。这样,国粹派的民族主义思想远非昔日中体西用论所可比拟,亦超越于梁启超之上。因为梁氏虽服膺民族主义,政治上则曾倒退于开明专制论。如果把国粹派置于中西文化冲突交流的历史背景下予以评价,则其最大的文化功绩,乃是其以传统学术为根基致力于建设近代化的民族主义文化,并且演为以一群传统学养深厚的知识精英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思潮。
&&&&& 由国粹一名,已揭示出它在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下保存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宗旨,即其要在近代化的世界潮流中,发扬传统学术以保存民族文化的特质。国粹派把自己的宗旨概括为“保种、爱国、存学之志”,在这点上他们与维新派“保国、保种、保教”的宗旨有相近之处,但二者比较起来,国粹派对自己肩负的民族文化使命则更加自觉。露西亚灭波兰而易其言语,突厥灭东罗马而变其风俗,满州灭支那而毁其历史。”这些议论和认识,显然有助于人们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即民族危亡之际“保存国粹”之巨大文化意义所在。他们所说“国粹”,主要集中于渊深的中国史学文化传统。国粹派接受了章学诚及龚自珍等的“六经皆史”说,又进一步推广为史学足以囊括中国的所有学问。如刘师培有谓:“史为一代盛衰之所系,即为一代学术之总归。”[21]这样,所谓“国粹”亦即集于史学一身,故章太炎也说:“中国今后应永远保存之国粹,即是史书,以民族主义所托在是。”[22]章氏倡言民族主义,鼓吹反满革命,主要借助于史学,因而他又说:“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23]即他主张以具体的历史知识鼓舞人们的民族爱国心,因为只有如此才会收到切近深入之效。此为章氏的卓识。由于章氏具有极为激烈的反满革命情绪,因而他为了提供“历史民族主义”,尤重汉族历史的保存发扬。如他论及提倡国粹的意义时说:“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就是广义说的,其中可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24]借此亦可概见国粹派所谓国粹实集中于民族的历史传统,即中国固有的语言历史文化所构成的国民精神传承体系。
&&&&&& 近代民族主义的一个核心主题是彰显一种特殊的民族精神,而最能实现此点的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即章氏所言包括语文、制度及人物的广义的历史。但在新史学的创发中,梁氏虽有倡始之功,而20世纪初年其史学贡献仅限于理论上,具体研究成果尚不多[27](P216)。国粹派则不然,无论在史学理论还是在具体历史研究方面,颇多建树,而且史学在20世纪的学术研究中几乎一直处于显学地位,这同国粹派的力行提倡不无关系。可以说,在西方民族主义传入之后,既体悟其精神又能用近代方法复兴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者,当首推国粹派。此后学衡派标举“倡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宗旨,自诩为国粹派继承人。虽或谥之为文化保守主义,但正是他们支撑着当时扎实深入、卓有成效的民族文化研究,也代表着中国知识界普遍存在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真挚的情意与崇高评价。可以认为,国粹派的贡献固然在于他们为建设近代化的民族文化做出功绩,但其中更主要的是他们既体认中国传统文化,又切实深入地整理研究它,挖掘其真髓,宏场其精义,以使之能在国人之中详实地传播。这在20世纪初以来,受救亡和革命热潮冲击不免带有浮躁疏略之风的学界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学衡派巨子汤用彤曾以“浅隘”概括当时的学风,深中时弊[28]。国粹派不唯致力于传统学术的研精覃思,又提出以西学证明中学的开明主张,在《国粹学报发刊词》中有谓:“本报于泰西学术其有新理精识足以证明中学者,皆从阐发。”继起的学衡派也提出既“保存国粹又昌明欧化”,因而主张忠实全面地介绍东西学术文化精神。综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冲击下蓬勃起来的民族主义文化思潮中,真正担负起从学术研究角度振兴宏扬中国民族文化者,应推国粹派及学衡派一批学人。正是他们切实精到的研究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落到实处。因而应该说,只有他们才是20世纪率先以其深厚学力创新中国民族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如果把他们的成就与19世纪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者相比,毫无逊色之处。对20世纪初叶学术文化史上的这段辉煌,我们应给予充分注意。
四、余论:中西文化民族主义的比较
&&&&&& 中华民族自秦汉时代起,就已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认同意识,并因此构建起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所以,无论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等方面,久已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传统,而政治上的大一统结构及其理念,更在有形无形之中对中华民族起着持久的型范聚合作用。所有这些,与欧洲民族如德意志及意大利等要在近代文化民族主义兴起之时,才集中总结构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等历史文化传统,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渊源久远,积累深厚,不假外求,更无需临时凑集。如章太炎曾以日本为喻而论述道:“部娄无松柏,故日本因成于人,而中国制法自己。所以虽同是文化民族主义,但由于国情不同,历史条件各异,在19世纪欧洲与20世纪中国,其所包含的宗旨、内涵与性质是不尽相同的。职此之故,如何正确分析比较近代以来世界兴起的民族主义的文化思潮,仍是一个有意义的历史文化课题。
这篇论文是出自一位硕士之手,你要付版权费的。
的感言:谢谢啊~ 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研究
【摘要】: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它试图以社会主义理论来解释当代的生态危机,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变革,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危机找寻一条通向未来社会主义理想模式的现实出路。生态社会主义的孕育产生和迅猛发展有其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多样的理论来源。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看,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们对环境恶化的反思;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群众运动的潮流看,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群众斗争的一部分;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背景的转变看,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价值观念转变的产物。作为思想形态的生态社会主义与作为理论形态和社会运动形态的生态社会主义不是同时产生的,它经历了思想萌芽到理论成型再到政治实践的完整过程。在生态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态社会主义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面临严重危机这一事实出发,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批判当代资本主义,重新思考社会主义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观点: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把人的利益与自然统一起来,未来社会应该是绿色社会。生态社会主义虽然有很多积极的东西,但它毕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综观其理论和实践,不难发现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只有吸纳其积极的主张,剔除其消极的方面,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生态社会主义作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关心人类前途与命运的一种派别与理论,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表现、后果、根源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正确揭示了全球生态危机的总根源,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与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借鉴这些有价值的思想,总结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我们应当勇于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X321【目录】: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背景7-8
第二节 研究现状8-10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10-11
第一章 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11-19
第一节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11-15
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11-12
二、生态运动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群众运动的潮流12-14
三、生态文化观念对西方传统价值观提出了挑战14-15
第二节 生态社会主义演变过程15-19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最初兴起阶段15-16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兴旺发展阶段16-17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新发展17-19
第二章 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及评价19-29
第一节 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19-23
一、关于生态危机成因的理论19-20
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20-21
三、对未来绿色社会模式的设想21-23
第二节 对生态社会主义的评价23-26
一、从生态社会主义的积极方面看23-24
二、从生态社会主义的消极方面看24-26
第三节 生态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26-29
一、在哲学方法论上26-27
二、在生态思想上27-29
第三章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29-37
第一节 对我国经济发展观念的借鉴意义29-32
一、树立生态经济意识29-31
二、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31-32
第二节 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借鉴意义32-34
第三节 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借鉴意义34-36
第四节 对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借鉴意义36-37
参考文献38-4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文姣;[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申曙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王子坤;[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张淑平;[J];武陵学刊;1997年02期
周穗明;[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01期
夏汛鸽;[J];德国研究;2003年02期
黄新华;[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03期
牛先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4年03期
刘保国;[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周穗明;;[J];国外理论动态;199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婕;[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贾建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段勇;涂效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李银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胡玉浪;;[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孙显元;[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孟庆保;[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丁恒文;;[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杨增和;[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周中明;[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汪标;[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斌;张艳芬;;[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刘英杰;;[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兰辉耀;;[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信息动力学课题组;李德昌;;[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陈晓扬;;[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汪琼枝;;[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邢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肖云;;[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
郭建宁;;[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赵航;;[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建营;[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康德强;[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闫建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秀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余正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杨玲;[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吴建平;[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王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郭星;[D];南开大学;2010年
罗国亮;[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小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黄兰;[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孟静;[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于海霞;[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肖兴;[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甄媛圆;[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秦晓宇;[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赵文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丁小飞;[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王霞;[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穗明;[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刘曙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王谨;;[J];教学与研究;1986年06期
肖显静;[J];教学与研究;1999年12期
季正矩;[J];教学与研究;1997年02期
余洋;;[J];理论观察;2008年04期
俞可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4期
包庆德,包红梅;[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白雪涛;;[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刘仁胜;[J];求实;2003年S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丽芬;[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赵青;[D];河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永庆;[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楼瑾;[J];财经科学;1997年05期
李金蓉;[J];当代思潮;2003年01期
牛先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5年02期
祐素珍;[J];道德与文明;1996年05期
熊家学,刘光明;[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4年02期
牛先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4年03期
许宝强;[J];读书;1999年07期
王立;[J];党政论坛;2004年05期
刘保国;[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金高品,陶甚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周穗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02期
房宁;;[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年04期
乔尔·柯维尔;迈克尔·洛威;李楠;;[J];绿叶;2008年12期
郭晨星;;[J];文史哲;2008年06期
余维海;;[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孟鑫,胡军;[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01期
王洪胜;;[J];科技风;2009年20期
林雁鸣;[J];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04期
赵希秋;[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仕英;;[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董瑞华;;[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袁志刚;;[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张远;汪同三;蒋益军;潘渝;李江;;[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伍新木;宋栋;;[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顾晓英;;[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方诗铭;刘修明;;[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姜佑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黄书进;史国枫;;[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赵会元;;[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苏莉;[N];湖南日报;2007年
王拴乾;[N];新疆日报(汉);2001年
西安市委常委
杨殿钟;[N];陕西日报;2007年
曹宣;[N];潮州日报;2007年
连小芳?王健;[N];宁夏日报;2007年
中共常德市委常委、秘书长
刘明;[N];常德日报;2009年
奚广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N];中国教育报;2009年
阮直;[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高新民;[N];陇东报;2011年
实习生 王姣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富文;[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陈爱萍;[D];南开大学;2010年
童贤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魏连;[D];山东大学;2011年
李兴平;[D];兰州大学;2010年
杨茜;[D];河北大学;2011年
李庆喜;[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张志勇;[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余一凡;[D];南开大学;2010年
杨宏伟;[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治国;[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罗纲;[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王建礼;[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07年
陈炜;[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郭栋;[D];中北大学;2010年
杨宇晓;[D];南华大学;2011年
詹乐;[D];河北大学;2011年
李双套;[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曹俊玲;[D];西华大学;2011年
宿秀平;[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思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