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张自行车车轮的车轮直径是六十六厘米,在一条2072米的路上,按每分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荐】2015年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表格式全册新人教版.doc11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数
1 2.8―2.10 预备 3
2 2.13-2.17 负数
3 2.20_2.24 圆柱
4 2.27-3.2
整理和复习 5
5 3.5―3.9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正比例的意义 5
6 3.12―3.16 正、反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应用 5
7 3.19-3.23 比例的应用
整理和复习 5
8 3.26-3.30 统计
数学广角 5
9 4.2-4.6 整理和复习 5
10 4.9-4.13 段考 5
11 4.16-4.20 数与代数 5
12 4.23-4.27 数与代数 5
13 4.3-5.4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5
14 5.7-5.11 空间与图形 5
15 5.14-5.18 空间与图形 5
16 5.21-5.25 统计与可能性 综合应用 5
17 5.28-6.1 总复习 5
18 6.4-6.8 总复习 5
19 6.11-6.15 总复习 5
20 6.18-6.22 总复习 5
21 6.25-6.29 总复习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习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
能认识负数,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教学难点:
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四、教具、学具准备:
温度计、工资折、多媒体。
五、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七、本单元教学措施:
1、通过丰富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五年级下学期复习题
" align="center" class="mainbody">
清泉的博客
&&&&&&&&&&&&&&&&&&&&
清泉的博客
&&879&篇文章&&
141&个评论
&&博主说明:教师姓名:黄翔学校:锦田小学博客等级:现有积分:6022距离下一等级:978分博客排名:教师类&第1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780.87&&&&&&&& &&&&
&&&&& &&&&&&&&&&&4.92.5
2.80.56&&&&&&&&&& &&&&&1.53.3&&&&&&&&& &&&&&&1.50.05&&&
36&& &&& &&&&&&&75&& & &&&&&&&&8&&& &&
200&& &&&&&& &&9&& &&&&& &&5& &
25&& &&&& 250&& &&& &50& &&
2 & = &= =& 40 ÷(&&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4 a0&& a5&&&
5、把2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这些铁丝的(& &&&),是 ( &&)米。
6、万佳商场五一节进行电视机的促销活动,上午售出电视机总数的一半少10台,还剩36台,万佳商场原来有(&&&& )台电视机。
7、大圆的周长是小圆的2倍,那么小圆的真径是大圆的(& ),小圆的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
8、小丽有9张连号的电影票,她请小美一起去看电影,如果看电影时她想和小美坐一起,且坐在小华左边,一共有(&&&& )坐法。
五、画图并填空
1.(1)在右面方格图中(每个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
以点(7,5)为圆心,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
(2)在圆里画一条直径,使直径的一个端点A在
(4,y)处,再画一条半径,使半径的一个端点B在
(x,2)处;并用数对表示出这两个端点的位置:
A(&&& ,&& );B(&&& ,&&& )。
2.画图表示出女生人数。
(1)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
&&&&&&&&&&& 全班人数&&&&&&&&&&&&&&&&&&&&&& &&男生人数:
&&&&&&&&&&& 女生人数:&&&&&&&&&&&&&&&&&&&&&&&&&&&&&&&&&&&&&&&&&&&&&&&&&&&&&&
&&&&& 女生人数&
3200391220021352002
73/53/43/10
93/201/51/2
101/31/51/2
122/31/41/6
17207266100
21、下图是从同一车站发出的甲、乙两辆汽车的运行情况。
(1)甲车是从(&&&& )时开始出发,乙车是从(&&&& )时开始出发。
(2)乙车追上甲车时,从图上看大约是(&&&& )时(&&& )分,甲车后来
&&&& 追上乙车是(&&&&& )时。&&
(3)乙车平均每小时行(&&&&& )千米。
(4)甲车在(&&&& )时~(&&&& )时这一时段速度较快。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分类――]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 页
共: 0 条记录
如果你不是罗湖网的用户,请使用这个窗口提交评论
访客身份快速设置:
输入验证码:<div onclick='this.innerHTML=""'>
一次提交,计算机将保留身份
如果你是罗湖教育网用户,请先登录,然后下面的提交按钮可用:
用户名:&&&&&&&&&
用鼠标点此按钮
&&标题&&&&&&&&&&&&&
请输入标题
&&姓名&&&&&&&&&&&&&
&&我的博客&&&&&&&
输入验证码:<div onclick='this.innerHTML=""'>
附件上传:
使用罗湖网账号发表有效评论3次,评论者可加一分,此博客的评论每增加5条评论可增加1分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 版权所有
地址:深圳市文锦中路螺岭小学综合楼7楼水至琪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每个人的理想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水至琪 的推荐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4fc3f',userId:3002464,blogListLength:30};当前位置:
> 六年级 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
六年级 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
日 11:27:57
访问量:120次
库车县第七小学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2.24-2.28
第一单元:负数
第二单元:1、圆柱的认识 2、圆柱的表面积
3.10-3.14
1、圆柱的体积&& 2、圆锥的认识
3.17-3.21
1、圆锥的体积& 2、整理和复习
3.24-3.28
第三单元: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31-4.4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4.7-4.11
1、比例尺& 2、比例的应用
4.14-4.18
1、比例的应用& 2、整理和复习
4.21-4.25
第四单元:统计
4.28-4.30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第六单元:一、数与代数
5.12-5.16
二、空间与图形
5.19-5.23
三、统计与与概率
5.26-5.30
四、综合应用
五、综合应用
6.9-6.13
6.23-6.27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学内容:&
&&&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
1、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
2、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4、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力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结实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过程与方法: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教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四、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五、教学建议
1、依据《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
2、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提供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练习题,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六、具体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
2、多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5、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6、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7、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8、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及时给学生提醒,及时纠正,逐步提高。
七、课时安排
1、负数&&&&&&&&&&&&&&&& (3课时)
2、圆柱与圆锥&&&&&&&&&& (9课时)
⑴、圆柱,,,,,,,,,,,,,,,,,,,,,,,,,,6课时左右
⑵、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3、比例&&&&&&&&&&&&&&& (14课时)
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⑵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⑶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4、统计&&&&&&&&&&&&&&& (2课时)
节约用水,,,,,,,,,,,,,,,,,,,,,,,,,,,,,,1课时
5、数学广角&&&&&&&&&&&& (3课时)
6、整理和复习&&&&&&&&&& (27课时)
&⑴、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⑵、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⑶、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⑷、综合应用,,,,,,,,,,,,,,,,,,,,,,,,,,4课时
。另一类是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以及负数和负数。第一类情况的比较学生比较熟悉,第二类情况的比较学生容易借助温度的高低来对照比较。事实上如果由低到高的排列这些温度,对应数轴上的各点正好是从左到右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和正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负数前面的“-”号则必须写。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数轴上的数,从左到右就是从小到大。
负数比0小,0比正数小,负数比正数小。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结合数轴比较, 初步体会负号后边的数越来越大,这个负数反而越来越小。
负数(主备人:耿燕)
负数的认识
——4页的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一1、、2、3题)
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新授& 一课时
米③电梯上升15层
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
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
)出示温度计,观察: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5小格呢?10小格呢?
)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怎样了呢?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
)观察、比较: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一样吗?
摄式度、零下4摄式度的读写
)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交流:珠穆朗玛峰&&&&& —— +8844.43米或8844.43米。
)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到底归于哪一类?
、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
)存折上的-800表示什么意思?
)电梯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要到地下3层呢?
℃)&&&&&&&&&&& 0℃&&&&&&&&&&&&& &-4℃
米)&&&&&&&&&&&&&&&&& -155米
——7页的例3、例4及做一做)
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新授& 一课时
5.6&&& +0.9&& -&& +&&& 0& -82
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2、3、4、5、6、7)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再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引导学生观察:
起往右依次是什么数?从0起往左依次是什么数?你发现什么规律?
和-1.5对应的点。
和-1.5处,应如何运动?
)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在-6的左边,所以-8<-6”
>6,但是-8<-6”,
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负数的练习课(主备人:耿燕)
页的练习一第4、5、6、7题)
)一个学生报天气预报,其他的学生进行记录。
)从记录的情况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反馈。(复习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写法,比较温度的高低,知道温差的大小)
)同桌合作,互相启发,提出数学问题,请同桌解答。
、5、6题。&&&
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数”学王国的新成员是,,,,,
)同学们的谈话中老师感觉到生活中用到负数的地方很多,它又常常会和正数一起出现,(板书:正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正数和负数,体会这一对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完整板书:正数和负数)
元;八月份:亏损550元九月份:盈利2200元十月份:赢利4300元十一月份:赢利3700元;十二月份:赢利2000元
1层,地面以上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米
米记作+5米,那么下降3米记作()米,上升3米呢?
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记作( )分
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0米,记作()米。
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走了()米。
人记作+3人,下车8人记作(& )人。
、1和-1,让学生明确向右为正,向左为负
接近2,还是接近0?
米,记作()。
米,记作()。
亏损&&& 盈利&&&& 盈利&&&&& 盈利
&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探索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9
1&&&&&&&&&&&&&&&&&&&&&& 5
2&&&&&&&&&&&&&&&&&&&&&& 3
&&&&&&&&&&&&&&&&&&& 1
&&&&&&&&&&&&&&&&&&&&&&&&&&&&&&&&&&&&&&&&&&&&&&&&&&&&&&&&&&&&&&&&&&&&&&&&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
主备人:贾朝霞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课型与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准备:圆柱体实物及模型。
教学过程: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板书:沿高剪┤
&&&&& └正方形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P15的第1、2题
沿高剪┤&&&&&
&&&& └正方形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
主备人:贾朝霞
教学内容:P13-14页例3-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的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型与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准备:圆柱体纸盒和直尺。
教学过程: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侧面积练习:练习二第5题
(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
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6题。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例4: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主备人:贾朝霞
教学内容:练习二剩下的练习。
知识与技能:
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型与课时:练习课&&&&& 1课时
教学准备:圆柱体模型。
教学过程: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练习二第14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第②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对于求侧面积较有利。但在求底面积时,要先应用C÷π÷2来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13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
2、练习二第7题
(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通过圆柱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
(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6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
(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
5、练习二第19题
(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
(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
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二第16页的第6题。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圆柱的体积
主备人:贾朝霞
教学内容: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型与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准备:圆柱体模具。
教学过程: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教具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课后反思:
&&&&&& &&&第五课时圆柱的体积练习课
主备人:贾朝霞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的练习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型与课时:练习课&&&& 1课时
教学准备:圆柱体教具。
教学过程: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21页的第2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 V=Sh
课后反思:
圆锥的认识(主备人:耿燕)
——44页的例1、做一做及练习四有关习题)
)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一个面是圆的。
)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一个什么形状呢?
)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26页例2、例3)
)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这说明了什么?
)再次实验,把圆柱里的满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锥中,看看可以几次倒完?
)出示例3,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
)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28页练习四)
练习课& 一课时
),相当于圆锥的(&&&&& )倍。
页练习四第4题
倍。 (&&&&& )
厘米,高是10厘米,体积是20立方厘米。 (&&& )
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平方米,高是2米。
厘米,高是21厘米。
分米,高是6分米。
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重735千克,这对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题:说说每个图是怎样展开的?
)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做书上第29页第2题。
)因为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所以圆锥体积都比圆柱体积小。(&&&& )
)圆柱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 )
)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圆柱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侧面积就扩大4倍。(&&&& )
)圆锥底面积不变,它的高度越高,圆锥体积就越大。(&&&& ) 
分米,高20分米。
页第三题。
)读题后讨论:“用多少布料”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
)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特征&&&& 各部分名称
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底面积×高
特征&&& 各部分名称
课后反思:
&&&&&&&&&&&&&&&&& &&&&&&&&&&&&&&&&&薛& 丛
&&&&&&&&&&&&&&&&&&&&&&&&&&&&&&&&& 2014年2月25号
单元测试分析
编辑:张书红
( 18:04:40)教案设计比较合理,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素材。第一单元还注意在练习中提供应用负数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了对负数的理解。数轴安排又加深了学生对有关数的知识的理解。第二单元圆柱圆锥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安排了学生对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教学模式用了猜想到猜测到实验探究到导出公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0] [0]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轮直径一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