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的生态教育的体现

幼儿园教育中的生态性体现
&&&& 15:34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 张青青 王冰)&
  【摘要】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主义认为,幼儿园课程目标应该具有整体性,有利于幼儿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等领域的和谐发展。生态式教育既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也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成性。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促使幼儿在动态发展中不断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实现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主义;目标;内容;环境
  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主义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它认为自然、社会与文化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态主义为当代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考问题的视角。借助生态的理念与方法审视幼儿园教育,可以为教育者展现一个更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世界。
  一、课程目标的生态性
  个体的发展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主义认为,课程目标应该具有整体性,幼儿园课程应该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融合中促进幼儿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等领域的和谐发展。
  情感与态度是人的意识倾向性的表现,它们属于德育范畴。“培养学生与自然、社会、文化、自我的和谐共处,培养学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责任感,是生态主义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1〕作为人生发展的重要教育阶段,学前教育以培养幼儿简单的生态道德习惯为主要任务。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和实施活动,促进幼儿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活动室内养些花草虫鱼等,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探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广泛兴趣。这些动植物简简单单,却可以成为幼儿世界观与自然观发展的基础。
  知识是人们对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个体通过练习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活动必需的完善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从生态视角看,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应该建立在幼儿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接触自然科学知识,幼儿可以理解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涉猎社会科学知识,可以增强幼儿的社会发展能力,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有利于幼儿理解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不断提升幼儿的人文素养。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与大众传媒,引导幼儿获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例如,在开展以“水”为核心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识水是生命之源,是无色无味的;通过与污水的对比,又可以让幼儿思索“水为什么会变脏”。这种整合各个领域的主题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有利于幼儿知识与技能的完善,又培养了幼儿的生态意识,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主义课程观认为,幼儿应该获得四个方面能力的发展,“学会认知,即学会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学会合作、交流、沟通,学会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学会生存,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以自主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实施行动的能力;学会终身持续发展,能够适应并掌握变化,不断地学习、创造,持续不断地终身发展”。  〔2〕学习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幼儿掌握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多少结论,还要让幼儿了解知识的来源、规律与特点,通过关注学习的过程、方式、手段、途径等来掌握学习策略,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生态性
  生态主义世界观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联系日益密切的整体世界,我们应该以联系、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自然、物与我等方面的关系。“我们把知识划分为学科、单元、课,然而学生常常不理解学科之间、学科中的事实之间的联系,或者学科与生活的相互关系。”〔3〕因此,生态式教育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幼儿园教育不应只注重某一门学科,更应该注意到各门学科的共生关系。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综合课程的实质就在于以儿童的经验为主线,实现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和谐统一。
  生态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整体、联系的价值理念,它从系统出发,以生态的整体性为价值本位,把整个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追求生态系统的整体合理性。幼儿园教育内容整体性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陈鹤琴先生提出的“五指教育活动”。陈鹤琴先生以单元教学法为组织形式,将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五类活动组成一个整体,在整合活动中消除了学科界限。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幼儿园纷纷以主题形式组织教育内容。这种整合性教育模式既强调学科领域间的融合,也强调认知、情感、技能等领域的融合,强调在整合活动中提升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生态学认为,有机体(生命)被重新置于世界的关系之中,生命不再是僵硬的单个分子,它时刻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永远处于生成中的泛主体。”〔4〕因此,生态式教育不仅强调各个学科间的联系,而且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生成新的课程内容,引导幼儿进入主动探究的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契机,观察与收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不断生成幼儿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三、教育环境的生态性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优化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可以让幼儿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创设教育环境的过程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生态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是内在联系着的,机械地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是错误的。儿童的发展是“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之间逐步的、相互的适应”〔5〕过程。幼儿园课程应该从幼儿身心特点出发,积极塑造一种平衡的生态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游戏的场所,科学美观的物质环境不仅会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教育活动的效果。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可见、有形的外部环境,例如园舍、场地、设施、玩具等。物质环境的优化能为教育活动提供更好的生态条件。“按照儿童生态学的观点,幼儿成长是由幼儿与环境的活动关系决定的。幼儿既是环境生态的适应者,也是环境生态的创造者。”〔6〕针对幼儿认识的具体性、表面性、肤浅性等特点,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应是生动的、直观的、易被幼儿接受的,而且不同年龄班环境的创设应该体现年龄差异性。比如小班的环境要力求安全、温馨,让幼儿在幼儿园内同样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教师可以在墙面上粘贴幼儿的家庭照片,设置娃娃家,以便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既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又体验到家庭的温馨。环境创设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季节变化或者某一阶段的主题活动进行环境创设,从而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既能获得美的感受,又可以激发求知欲。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如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园的氛围等。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非常必要。幼儿园应“为儿童创设温和、亲切与合作的人际环境,使儿童避免产生压抑、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身心得以健康发展”。〔7〕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对幼儿品德和行为模式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感情绪,民主、平等、愉悦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还要帮助幼儿学会相互关爱、分享、合作,养成礼貌、谦让等良好品质。幼儿园里的所有工作人员要彼此亲善和睦、敬业爱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幼儿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观察和学习,可以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实现健康发展。
  幼儿园为幼儿发展提供最优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幼儿在动态发展中不断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牧华,靳玉乐.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2〕汪霞.从生态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研究课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3〕MILL J P.The holistic curriculum〔M〕.OISE Press,.〔4〕余晓明.生态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1.〔6〕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8.
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5
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与本站没有关系。
一键分享到:
感恩节活动方案给孩子们一个学习感恩的机会,让孩子懂得...
点击 143845 次
点击 95479 次
点击 76624 次
点击 63321 次
点击 54618 次上年发布信息:82989条
今年:20400条
昨日:390条
最新动态:
&政府信息公开>
建 议 人:
建 议 号:
标&&&&题:
关于做好石湖生态园与国际教育园南区配套建设的建议
建议内容:
&&&&作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之一,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工程已经开始启动,有效地提升了苏城西南地区“城市绿肺”的功能,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水平更高、环境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该工程毗邻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按照建设规划,其主通道新吴越路(即吴越路移建工程)南部将与国际教育园南区的主干道致能大道衔接贯通,今后会有大量市民和游客途径教育园内部前往观光旅游,这将较大地改变国际教育园现有的环境和管理格局。因此,希望有关部门在开展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工程建设的同时,关注和兼顾由此给国际教育园南区带来的实际影响,落实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及环境整治措施,从而使“两园”的建设能得以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一、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苏州吴越路(又称横越路)是连接横塘街和越溪街道以及沟通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北两区最为便捷的道路,又是进出上方山—石湖中心景区的唯一道路,交通负荷原本较重。吴越路南段东移建成新吴越路,与国际教育园主干道致能大道衔接后,上述交通压力将会转移到致能大道上来。教育园南区现已入驻院校9所,入园师生6万余人,区内的道路框架也已全面形成。由于致能大道原为园区内部道路,尽管总宽度近80米,但除去绿化景观带,车行道路仅有双向7米宽路幅,在教育园中心共享区又有密集的交通集散区,平日高峰时段就经常发生拥堵。与新吴越路衔接及生态园建成后,区外游客和过境车辆将会激增,势必形成新的交通问题。 &&&&2.据了解,新吴越路除过境衔接桥梁附近为12米宽外,其余路段基本为8米宽(只相当于致能大道整体路幅的一半),如果人车混行客流量大或对交通不加限制,将会导致瓶颈效应,极易引发拥堵、安全问题。这对教育园南、北两区的校际交通沟通联系及师生出行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3.园区内公共交通线路设置不完备。现教育园南区虽有8个公交班次进入,但线路偏重于在园区中部迂回,而处于园区北端深处的苏州工艺美院,目前只有一个班次(514)通达,而原吴越路上的415路由于吴越路改造也将停运,这对于拥有近万名师生的交通运量是远远不够的,师生对尽快解决公交出行困难的呼声一直很高。 &&&&4.目前,教育园区内院校指引标识杂乱无序,所在位置缺乏明显标注和导向指引,外来人员进入后寻找困难,亟待相应设立统一、美观的导向标志。今后应与生态园周边标识建设同步解决。 &&&&5.由于教育园原附近村落的市政基础条件较差,村庄、工厂的生活、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在河道内,致河水发黑发臭,严重影响沿河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生态园建设时要注意通过规划和措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6.吴越路之国际教育园路段,无证摊贩和黑车云集;在吴越路原砖瓦厂水潭边,尚有数间原苏州砖瓦厂所属平房,现仍开设有小饭店、杂货店,环境脏、乱、差,食品卫生无保障,也易污染水源。该问题在去年吴越路改造时未能得到解决,希望公安、城管、拆迁部门联合执法,加强长效管理、在建设生态园过程中彻底根治。 &&&&二、对两园配套设施协调建设的有关建议: &&&&在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建设中,希望对关乎国际教育园的相关问题作为生态园周边环境建设配套内容,进行协调,制定方案、纳入整治,使得生态园的建设,能为国际教育园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此,我建议: &&&&1.对致能大道进行更新改造。将致能大道单侧7米单车道,向道路中间景观带拓宽改为2车道.使致能大道形成双向4车道。同时应对道路通行作出限制,禁止货运、工程等大型车辆进入通行,减轻道路交通压力。 &&&&2.建议新吴越路在8米的基础上应适当加宽,形成双向四车道格局,适应生态园内部通行要求,避免今后在生态园内部出现交通瓶颈,引发整体的交通拥堵。 &&&&3.建议在规划标志标识时,两区均能相应设立统一、美观的导向标志,使生态园与教育园导向标示风格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4.在规划建设生态园过程中,要注重基础市政设施建设,尤其对新建安置小区、旅游密集生活区要按高标准铺设污水排放管网,保证污水管道通畅外排,实现雨污分流,保持河道清洁、环境整洁。 &&&&5.建议公交公司结合生态园建设,对教育园南区的公交运行进行重新规划,合理调度公交线路和站点。要为生态园南出入口的公交首末站(或停靠站点)留有充分的场地空间,既方便人流疏导、又不至挤占道路。另外,当前除工艺美院外,教育园其他院校周边都已设置了公共自行车,因为院校具有人流出行时段集中的特点,空时车辆闲置、用时车辆嫌少,故希望在院校出入口附近增加公共自行车投放量,方便师生和市民出行租用。 &&&&6.加快对原吴越路南段及原砖瓦厂西部湖塘周边环境整治。建议有关部门考虑作为石湖风景区公共景观加以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对原砖瓦厂(现归属创元集团)几处湖塘边的零星旧民居,统一列入拆迁计划,及早予以拆除。 &&&&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市创元(集团)有限公司;吴中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A (解决、已经解决)
&&&&&&&&&&&&&&&&&&&&&&&&&&&&&&&&&&对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017号建议的答复 曹雪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做好石湖生态园与国际教育园南区配套建设的建议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工程是苏州市政府的重大工程、实事工程,也是进一步整治城市环境,提升景区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工程。该工程位于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北至越城桥、南至吴山岭、东至吴堤、西至上方山山脊。生态园规划方案由国际著名的荷兰NITA(尼塔)设计集团与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围绕“承吴越文化之韵,寻姑苏山水之美、品生态自然之趣、享生境和谐之乐”的理念,遵循“文化传承、发掘山水、生态和谐、活力互动、绿色生活”旨意,从尊重自然、保护资源出发,结合石湖山水、人文、生态环境,整合石湖、上方山资源。充分利用石湖山地、湿地、平地地貌,优化资源、保护水资源、实现山水融合,改善环境质量、扩大城市“绿肺”功能、实现一体化目标。2013年2月,市委第51次常委会原则同意该方案后,在市四套班子领导、省住建厅的指导下,又对规划方案进行多轮深化、优化和论证,于去年8月完成了生态园项目规划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北区植物园、南区生境园、吴越路移建工程、保障房建设等。吴越路移建工程,北起吴越路--环山路交叉口,南接国际教育园致能大道,是生态园重要的景区道路和南北向旅游集散道路。在吸收国际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园地域地形地貌情况,设计快车道宽8米,慢行道宽4米,慢行道至滨湖景区间全为绿地,采用雨污分流排水方式,路经石佛寺、行春桥、植物园、生境园、渔耕源等景点,于去年8月完成施工图设计和审查,10月已开工建设。 &&&&您对石湖生态园和国际教育园配套设施建设的建议非常好,就您的建议,市政府落实了高新区管委会、吴中区政府、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市容市政局等部门进行了协办,现将协办意见整理答复如下: &&&&关于致能大道等道路改造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划和新吴越路目前的改造设计,国际教育园南区致能大道与新吴越路路幅均为8米,南北道路有机衔接,现状致能大道两侧景观绿化形态较好,路网规划暂无拓宽要求,如果拓宽,需要协调两条道路共同实施(其中行春桥路段不具备拓宽条件),且新吴越路、致能大道两侧基本为建成区域,道路拓宽涉及绿化和建筑拆迁体量较大。建议通过完善交叉道路交通组织,设置港湾式公交站,优化公交网,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市领导非常重视,在生态园项目中规划设计了3.36万㎡、小车位1420个南、北生态停车场,计划今年开工建设。从去年起就展开了石湖周边生活污水的调查,形成了《石湖地区水质提升工程方案》,明确了调水引流、控源截污、河道清淤工程的责任单位、建设内容,目前,调水引流工程的方案形成后已开工建设,力争5月底投入使用;控源截污工程和河道清淤工程已列入2014年城区水质提升任务,正抓紧组织实施中。 &&&&关于标志标识设置的问题。建议市政府召集高新区、吴中区等单位协调对接,建立统一的标志标识。 &&&&关于公交优化的问题。2012年,针对高新区吴越路改造,吴中区交通运输部门和市客管处、高新区运管处、教育园管理办协调对接,由高新区负责对415路工艺美院的公交首末站予以恢复重建。2013年3月,在吴中区越溪街道召开南区8所学校沟通会议,吴中区同市客管处、相关公交公司,顺利完成对51路撤出交运院(保留部分时段)和快线8号开行体育中心区间段的综合调整工作。目前根据教育园内走读生出行时间集中地实际情况,吴中区公交公司会各公交公司,除提高发班准点率外,在节假日、寒暑假,提前和教育园管理办公室及各学校加强开学、放假时间的沟通联系,组织好公交加班疏运工作。今年寒假期间,按照市客运总公司的统一安排,吴中区公交公司还积极联系组织客运班车延伸到校园接送学生回家,全力保障学校师生出行。今年吴中区还将进一步优化线网,提高公交运输效率,提高国际教育园的公交服务能力。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工程已与市交通局公交公司进行了对接,在吴越路移建工程规划方案中已预留了2对公交站点,工程完工后实施。 &&&&关于对原吴越路南段及原砖瓦厂西部湖塘周边环境的整治问题。根据苏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要求部署,今年以来,吴中区、高新区、姑苏区对景区周边的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从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有利于景区和学校的管理考虑,结合生态园的规划,市领导已同意征收新丰村周家桥16户民房及周边约30亩地块,并要求有效利用。为尽早落实原砖瓦厂西部湖塘2户人家的搬迁,最近,又会同横塘街道、创元集团专题研究,初步拟定了方案,准备下一步抓紧实施。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为上方山石湖生态园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多提宝贵建议。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二○一四年五月十九日&&&&
★ 请您为承办单位的答复评分:
主办单位:苏州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苏州名城信息港发展有限公司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研指导 && 小学教研 && 艺术教研 && 教改实验园地
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的探索
摘自:《东莞美术教研网》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已意识到,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条必由之路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态教育,以可持续发展观来武装未来国民的头脑。
可是,在当今教育中,随着社会和科学分科的越来越细,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也越来越多,学校再增设一门生态教育课程,这样将无限分割学生的时间和失去学习的整体性,加重学生的负担,与国家减负的政策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寻找各科的融合点,形成一种学科互利的生态关系。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显然,美术教育与生态教育可以组成学科互利的新的教学模式,即美术生态式教育的模式。美术生态式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及增加学生的生态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我校地处经济发达,能源消耗大的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学校前面有被受工业污染的东江支流,左边有水如墨的河涌,周围有新型的工业园、东田水泥厂、东莞市第四水厂、东莞污水处理公司等,同时还保留着绿油油的菜地,黄澄澄的庄稼等自然风光,以及校内有上百年的老榕树和各种花草树木。这些环境为开展美术生态式教育提供更为直观的教学场所和优越的条件。因此,在我校开展包括美术、摄影、书法等内容的“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顺应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切合新课改的精神,符合学校实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了解美术知识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生态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从而形成有益于生态的行为习惯;通过美术生态式教育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并使这种兴趣与精神转化成持久的情感与态度;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环境的联系,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拓展想象的空间,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媒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的创意,美化环境与生活。
(二)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2、调查研究3、比较研究4、实践研究
三、研究措施与创新表现
法国教育家卢梭早在两百多年前指出:“教育是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种。”我们课题组三年来全身投入本课题的研究,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育和生态教育的理论,向领导、专家请教,用新的理论指导课题的研究,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充实理论,做到“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系统化、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初步形成“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的“3221”创新模式(“即3个渗透,2个结合,2个编写,1个平台)。
“三个渗透”
(一)在美术课堂中渗透生态教育。
美术教材的内容有自然景观、鸟兽虫鱼、文物建筑等,这些材料合理运用将成为生态教育的好资源。基于美术教材的特点,我们遵循“精选、灵活、适时”的美术生态式教育的原则。
1、“精选”原则
结合美术课的特征和学生学习时间有限性的特点,不可能每节美术课都进行与生态教育相融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做到精选与生态关系大的内容。如:广东版第二册《我们的动物乐园》,湖南版第三册《神鸟变树》,岭南版第五册《奖杯(制作)》等。
2、“灵活”原则
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中灵活融合生态教育。学习岭南版第八册《中国建筑介绍(美术欣赏)》一课时,欣赏“广东顺德清晖园”,灵活渗透历史文物保护知识,灵活博引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灵活教育学生外出旅游,参观博物馆时,不要写“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文字。
3、“适时”原则
教育要及时,不要错过每个生态教育的好机会。上一年级美术课,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的图画本撕了几页,用来做纸飞机,我马上引导学生讨论这种做法的正确与否,适时告知纸的来源,树的生长情况,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二)在第二课堂中渗透美术生态式教育。
我校的美术第二课堂是大美术课堂,分绘画、书法、摄影、工艺等门类,教学时重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有机地渗透生态教育,做到“尊重学科特征、尊重学生年龄特征、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尊重学校实际”四个尊重。
1、尊重学科特征。绘画以画为主,书法以写为主,摄影以记录为主,工艺以做为主,尊重各科的特征,发挥它们在生态教育中的作用。
2、尊重学生年龄特征。小学阶段,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相差较大,6岁与12岁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表现方式也不同。一、二年级尝试美术材料,初步认识美术的形态特征,初步的了解自然生态知识;三、四年级体验美术材料,初步运用美术元素表达自己的感知,培养初步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和生态价值观,培养生态意识;五、六年级简单使用美术材料,通过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良好的生态意识,并初步形成有益于生态的行为。
3、尊重学生个性。学生的本能和性格是多元的,在开展“美术生态式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四年级的陈柱坚是一位调皮、没有耐心的学生,上美术课不专心、不愿画,平时不扫地,随便丢垃圾。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求能画一些,做到少丢一些垃圾,逐步培养美术兴趣和改变生态行为。同样四年级的魏雨是一位文静、讲卫生的学生,就要注重培养她养成良好生态行为习惯。
4、尊重学校实际。学校是村办小学,在设备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展美术生态式教育要切合实际,尊重学校的实际条件。我校规模小,教学设备较差,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社会资源开展美术生态式教育。
(三)在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活动中渗透美术生态式教育。
我校地处发达地区的农村,校园内和学校周围有丰富的美术生态式教育资源。如:“古榕树写生”,“芒果探秘”,“校园设计”,“东江支流、河涌探究”,“东田水泥厂、东莞第四水厂考察”,“春、秋游休验”等。在教学中我们分为五个层次进行,即“认识?感知”,“体验?探究”,“创造?应用”,“展示?评述”,“倡议?整改”。以“东江支流环保写生”为例展示五个层次的教学
课题组组织学生到“东田水泥厂”考察,学生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成倡议书和整改意见交给学校、村委领导,镇、市环保部门。如下面“致石碣环保部门的一封信”,建议把东田水泥厂迁走。今年市、镇两级政府已下令把东田水泥厂关闭,应该说,学生的建议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两个结合”
(一)纪念性活动与美术生态式教育相结合。
每年有关环保纪念的日子不少,有“3?.12”植树节,“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6?25”土地日等。我们积极开展纪念性活动,并与美术生态式教育相结合,在举行活动时注重活动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1、“广泛性”。基础教育是全民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04年5月28日,我校为了纪念第30个世界环境日,举行百米长卷环保书画现场表演。参加表演的学生有180多名,表演之前进行全校性的有关环保的书画工艺练习。学生热情高涨,效果良好。
2、“实效性”。学校开展活动求精、求实效,一箭双雕,抛砖引玉,达到多样目的。我国每年用在月饼盒包装上的资源消耗甚多,今年中秋前,动员学生把月饼盒回收学校。中秋节刚过,我们举行“同享绿色中秋,共建美好家园”月饼盒砌图比赛。全校师生欢聚在操场,砌成各种各样的图形。活动旨在从美术素养、生态意识、语文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
(二)学生学习、生活与美术生态式教育相结合。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有益于生态的行为为主”,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我们从“注重身边小事、注重生活细节、注重持之以恒”三个注重开展美术生态式教育。
1、注重身边小事。“莫以事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名言告诫我们教育学生要注重身边小事,从小事做起。如,开门关门小声,离开课室关好门窗、电灯,不在桌椅上写字、刻字,使用扫把、拖把要轻、方法正确、用后摆放好,铅笔用短了用笔筒套着来写,画纸两面画,练字的纸重复使用等。目的是从日常小事中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珍惜资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2、注重生活细节。“朱德穿的衣服补了又补”,“邓小平用毛巾用完后用手压压,从不用力扭”。伟人从生活细节中注重节约,我们通过美术课或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十不”:不浪费一粒米饭,不浪费一棵菜,不浪费一分电,不浪费一张纸巾,不浪费一滴水,不吃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不追求穿名牌,不追求用名牌,不饲养野生动物,不捕捉益虫。
3、注重持之以恒。积累一定的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反复引导、启发学生的生态意识,积累一定生态意识,才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身边小事、生活细节,学生容易忘记和随意,教师必须持之以恒,耐心教育,才会转化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两个编写”
(一)编写绘画生态式校本教材。
以《美术课程标准》为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和建设校本资源,弥补国家教材因区域差距而导致的缺陷,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生态资源和学校周围生态资源,编写绘画生态式校本教材。编写时我们遵循五条原则:“地方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价值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编写了五课绘画生态式校本教材,《可爱的小虫》、《神奇的大世界》、《东江支流环保写生》、《美丽的装饰瓶》、《教师节献礼》。以上几课都以学校校园和学校周围生态资源为主。可操作性原则:符合本校实际,方便操作。价值性原则:体现美术价值,生态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美术知识和生态知识。趣味性原则:具有儿童趣味,浅显易懂,学生愿学、乐学。创造性原则: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创造精神。
(二)编写书法生态式校本教材。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继承历史文化是美术教育的职责。我们通过收集有关环保标语、警句,并在名家碑帖中集字成句,一来练习书法,二来了解句中的意思,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我们编写的时按照“三个本”、“五个性”的规则。
三个本:以《美术课程标准》为本:课标是课改的依据,代表新的理念,编写时作为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核心,我们编入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或者说对学生的终生是有益的;以校为本:学校实际是客观的,起码暂时不能改变,编写时充分考虑了学校的实际情况。
五个性:传统性:从历代名家碑帖集字,从隶书《张迁碑》,魏碑《张猛龙碑》,楷书(颜真卿碑帖),行书(王羲之、赵孟碑帖)中集字成句;规范性:采用米字格形式,字体大小标准;浅显性:内容通俗易懂,整幅排版,内容附有简体、繁体字说明;知识性:书的后面安排了“书法知识浅说”,“书法常用知识”,“学生作品”;实用性:标语、警句大多为环保部门的宣传标语、口号,学生写的作品可作为学校、社区宣传标语,适合参加各级有关环保书法比赛。
“一个平台”
“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的探索”需要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的平台,展示和评价“美术生态式教育”的平台。过去美术评价是一种静态评价,《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活动的表现评价”指的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价。我们在实验中采用动态评价和展示评价。动态评价又分为“背景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知识技能评价”多方式评价。
背景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生态学习中的客观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对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生态伦理道德、生态价值观,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态度;知识技能评价:采用个人评、小组评、团体评、学校评、家长评等多方式评价体系;展示评价:主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书画、书法、摄影的平台。我校做到每学期举办一个有关美术生态教育的展览和多次墙报、班报,交流生态知识和创作作品的展示。先后有“环保黑板评比”,“环保手抄报比赛”,“生态摄影作品展”,“第二届美术作品展暨环保书画展”,“第三届美术作品展暨环保工艺制作展”,“百米长卷环保书画现场表演”等,每次活动学生踊跃参加,家长村民乐于参观。
四、研究实验所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日益浓厚,学习方式明显改变。
1、学习美术兴趣日益浓厚。课题研究前,学生不愿上美术课,每一节美术课都有学生不带书本、工具,课堂纪律较差,作业交不齐。开展“美术生态式教育”实验后,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乐于动手画画;参加课外美术活动人数递增,报名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越来越多,没机会参加的学生则让家长向老师提出请求;课余时间有很多学生拿着作品(非课堂作业)经美术教师指导;书画兴趣小组的学生放学后迟迟不肯离开美术室;在家练习书法、画画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家长为子女专设一间书房,备齐文房四宝;参加各级展览、比赛的学生作品越来越多。六年级(1)班夏惠康同学,读三年级时,是学校出了名的调皮大王,语文、数学作业不交,上美术课,几个星期没有一次带书和图画本,上课无心听讲,做小动作和说话度过一节课。自从他所在的班级进行本课题实验后,我们特别注重对这种类型的学生进行引导。三年级第二学期他开始发生转变,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踊跃参加书画兴趣小组,2003年3月他创作的绘画作品《童年》参加中日文化交流获奖,从此由调皮大王变为优秀的少先队员。
2、学习方式明显改变。过去,学生处于被动式,要老师硬拉着走,在美术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厌、烦、懒”的状态。现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上课前能主动预习,积极收集资料,乐于去发现问题,愿意与同学讨论、合作、交流,并勤于实践。由过去的厌学、烦恼、懒惰变为愿学、愉快、积极的学习状态,这不仅表现在美术科目的学习中,还表现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带学生到学校周围的河涌写生时,学生学会先进行不同地段的观察,与同学讨论,争辩水质如墨的原因,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物体画下来。课后,有很多学生去了解河涌水质如墨的原因,有的问家人,有的问其他学科老师,有的查找书本和网络,有的三五成群去寻找水源头,并用文字和绘画、摄影的形式作下记录。通过“美术生态式教育”,学生发挥个性,学会合作,具有探究精神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的生态意识大大提高,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2005年3月对三(1)班、四(2)班、五年级、六年级四个不同年级的班,进行问卷调查,与2003年3月问卷调查的内容相同,参加前测的学生总数为175人,参加后测的学生总数为172人,前后调查的问卷全部收回,也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评讲,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该问卷共有35题,其中第一部分为生态基本知识共20题,第二部分为环保基本法规共15题,实验前“生态知识”合格率为28.41%,实验后合格率为87.56%,增59.15%;实验前“环保基本法规”合格率为9.62%,实验后合格率为69.78%,增长51.16%。(见表一):可以看出,通过“美术生态式教育”的探索,学生的生态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对上面四个班进行前后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习惯的调查,“生态资源意识”实验前后,分别为较强22(人)与98(人),增加76(人),一般37(人)与56(人)增加19(人),较弱116(人)与18(人),减少98(人);“污染与防治意识”实验前后对比,较强8(人)与93(人),增加85(人),一般42(人)与62(人),增加20(人),较弱125(人)与4(人),减少111(人);“生态行为习惯”实验前后对比,较强7(人)与88(人),增加81(人),一般41(人)与68(人),增多27(人),较弱127(人)与16(人),减少111(人)。(见表二)通过前后测的人数对比,说明“美术生态式教育”对学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习惯有明显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三)教师的生态意识显著提高,各学科都注重生态教育。
学校领导在工作计划中把生态教育列入重要工作之中,努力抓好生态教育。其他教师也把生态教育渗透到所教的科目中。如吴满燕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班会上、少先队活动上都经常引入生态教育的知识;刘凤英老师自主组织学生出以生态为主题的墙报;刘亦文语文老师辅导有关生态的美术作品,参加“全国第九届中小学学生书画比赛”获三等奖;陈淑华老师辅导学生写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森林里的连环谋杀案》获镇征文比赛一等奖等。
(四)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增强,学生书画水平快速提高,硕果累累。
通过实验,我校课题组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提高了科研理论水平,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美术、书法、摄影创作能力。
1、发表文章、获奖作品频频。何振环老师撰写的论文《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获省教厅一等奖;何振环、李育锋老师撰写的论文《活用教材,美术课也是环保教育课》在《广东教育》发表;何振环撰写的文章《操场上的美术课》、《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开展环保教育的探索》、《东江支流环保写生》、《我以后不浪费纸了》分别在《广东教育》和《珠江环境报》发表;何振环创作的工笔人物《扎西德纳》入省美展;何振环上的优质课获市二等奖、基本功比赛获市二等奖;黄炳健老师的100多幅摄影作品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详见附件二)
2、编写了多本校本教材,充实了国家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我们编写了《环堡标语?警句》书法教材,《美术的装饰瓶》绘画教材,《神奇的大世界》、《可爱的小虫》、《东江支流环保写生》、《教师节献礼》等教学设计。(详细见附件一)这些校本教材在兄弟学校横蛐⊙В跷菪⊙А⑺募仔⊙А⑿旅裱!⑿蚵仔⊙匝椋Ч己谩
3、学生书画水平快速提高,硕果累累。
学生获奖作品的数量和级别打破了多项学校记录,实验前镇级获奖2人,实验后19人获奖,并有7人次获一等奖;实验前市级获奖人数为零,实验后6人获奖;实验前国家级获奖为零,实验后5人获奖,其中两人获一等奖;实验前国际级获奖为零,实验后10人获奖。
(五)对其他学科产生辐射,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开展这项教研活动,不但提高了美术教育和生态教育的质量,而且对其他学科也产生了一定的辐射。如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在这实验后两年,成绩比以前明显提高了。语文:学年第二学期与学年第二学期相比,合格率89.3%与96.6%,提高了7.3%,优秀率34.6%与64.4%,提高了30.4%;数学:学年第二学期与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相比,合格率86.4%与97.4%,提高了11%,优秀率33.5%与45.7%,提高12.2%;英语:学年第二学期与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相比,合格率90.56%与97.75%,提高了7.19%,优秀率65%与75.4%,提高10.4%(见表四)。
音乐、体育、电脑比赛成绩比以前也有明显的进步。实验前后两年相比,音乐:实验前三等奖2次,实验后二等奖6次,增加了4次;体育:实验前二等奖1次,实验后一等奖1次,三等奖3次,优秀奖3次,增加了6次;计算机:实验前为0次,实验后一等奖3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12次,增加了19次(见表五)。学校年度被镇宣教办评为教学质量一等奖,2004年初中一年级成绩反馈,成绩突出,学校校长在会上作经验介绍,2005年上半年再获佳绩,得到村委和镇教办的好评。
(六)得到专家认可,引起社会关注。
本课题研究得到省、市、镇的领导和专家到校指导,他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同时也受到他们的肯定与赞许。
省教育厅体育与艺术科副主任周凤甫说:“规模小的村办学校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实实在在地实施美术教育和生态教育工作,创造性地开展新课程实验工作,效果极佳,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对学生发展很有益,值得其他学校学习。”
本课题在立项前一年,原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学龄说:“鹤田厦小学对‘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进行探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虽然未被市立项,但已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培养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生态意识。”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钟焕荣说:“作为村办学校,村委会大力支持科研工作,学校领导、老师认真开展科研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生态保护意识。”市教育局美术教研员谢洪涛说:“从立项到现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取得优秀成绩,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评价,确实了不起。”
镇环保分局副局长李文澜说:“从小朋友的优秀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态意识提高了,从校园环境卫生知道学生对保护环境付出了行动。”
村委会书记黄志培说:“我们学校的学生无论成绩还是行为习惯较以前有明显的改变,以前村里小公园的设施如电灯、小树等经常被部分学生毁坏,近期少了。村民、学生到处丢垃圾的现象也少了,村里环境卫生好多了,为我村创省卫生村做出一定的贡献。”
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次在媒体上报道(见表六)。如《广东教育》报道“东莞市石碣镇鹤田厦小学美术观摩课”,《珠江环境报》报道“纪念第三十二个世界环境日暨市‘十五’课题‘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的探索’科研活动”,《东莞日报》报道我校“庆祝‘六?一’儿童节既环保书画展”和“何振环老师上的《可爱的小虫》美术课”,东莞电视台和石碣电视台报道我校“百米环保书画现场表演”,《东莞教研》报道我校“纪念世界环境日暨市科研课题‘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百米书画现场表演”和“何振环老师执教的想象画《风》”,《石碣教育通讯》报道“鹤田厦小学走进水厂学习环保”和“小摄影师李家杰”。
(七)科研成果得到兄弟学校、幼儿园积极推广。
2004年3月,镇教办在我校举行全镇美术课观摩活动,何振环老师上的《可爱的小虫》运用“美术生态式教育”的教育模式讲课,得到市、镇领导和兄弟学校美术教师高度赞同。兄弟学校的美术教师,回校以此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反映良好。同年5月28日,我校举行“纪念第三十二个世界环境日暨百米长卷书画现场表演”活动,效果极好,省、市、镇教育部门和镇环保分局的领导、专家充分肯定,省美术教研员讲话时激动地向我们推荐做法。此后,有更多的学校尝试这一做法,同时,提高了兄弟学校实验的信心。有些学校幼儿园,加大“美术生态式教育”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水南幼儿园三个单位被市评为“绿色学校”、“绿色幼儿园”。
总的来说,开展“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的探索”,不但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美术实践能力,而且较大地提高学生生态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难能可贵的是: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提高了,村的环境卫生也发生明显的好转,为创省卫生村做出了贡献。
以上的成绩无疑有通过开展“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的探索”的作用和影响,虽然只是点点滴滴,但我们仍会继续探索,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懈努力!
参考资料: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生态式艺术教育示范---小学美术》邢东平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