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北京王府井附近酒店的哪有存自行车的地方

山西日报数字报
三晋都市报
山西法制报
山西经济日报
山西农民报
山西市场导报
百姓生活资讯
第A3版:新闻延伸
领跑幸福单车——从太原公共自行车创三项全国第一说起
编者按  
公共自行车的推广使用,对限制城市汽车流量,减少汽车污染,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012年3月,太原市将公共自行车项目列为当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随之,又将其列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重要内容,并成为太原市建设“公交都市”的一项主要任务。  
太原推出公共自行车项目,不仅仅着眼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根据地方实际,着手将其打造成全天候的独立慢行系统,着力使之与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出租车无缝对接,共同形成综合公共交通体系,为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创造着条件。  
“骑上单车走遍龙城,接受大自然的邀请,环保便民又低碳,工作休闲,让心情轻盈。”这首公布在网上仅月余、关注量已超万人次的歌曲《幸福单车》,是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职工庞金忠专门为太原公共自行车创作的。  
说起公共自行车,庞金忠有着很深的情结,他说:我家住在大南门附近,公司在南内环桥西,相距虽不很远,却是一段交通拥挤的路。自从有了公共自行车,我基本天天骑车上下班,从此不再为堵车发愁,而且锻炼了身体,感觉倍儿爽。  
和庞金忠有着同样幸福感受的太原人不在少数。  
从2012年9月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太原市公共自行车租骑总量达1.2亿次,日租车人数超过47万次,单车日均周转最高达20次,三项指标均创全国之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势头颇劲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陷入危机,最早火爆起步的北京等城市,公共自行车渐渐失宠。  
太原公共自行车如何走上领跑地位?看着太原公共自行车一路走来,我们寻找答案。  
先搞试点再推广,这样的想法没有错。不过,试点脱离了实际便会失去效果。有了前车之鉴,太原公共自行车项目一上马,便在62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内——  
实现通租通还成网成系  
5月3日,记者本想通过QQ询问北漂的一位太原朋友 “北京的公共自行车现状如何”,话没说几句,他却直截了当地说:“我从网上看了不少报道,总而言之有一条,公共自行车独立系统的前提是能通租通还。要想通租通还,自行车起步建设阶段就得打造成网。北京和太原差异就在于此,前者试图先做试点再行推广,所以注重的是一种新事物体验,没多考虑租还自行车是否方便;后者布点成网成系,注重的是租车流程,让人们在接触新事物的同时,自然而然有了接纳的愿望。”  
当然,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太原公共自行车自推出之日起,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一口气建设497个服务点,覆盖了主城区62平方公里,东起建设路,西至和平路,南抵学府街,北达胜利街,每隔300米至500米之内,处处见车见桩,相比于其他城市500米至1000米的距离大为缩短。  
太原还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提供全天候服务的城市,在零时到5时,骑行量仍有2000次,承担了在公交车停运、出租车大量减少时段的出行任务。  
至为关键的是,每一个服务点,每一个锁桩,每一辆公共自行车都实现了通租通还,大大方便了百姓出行,提高了自行车的利用率。  
合理的布点功不可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太原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网点布局有这样几个原则:围绕出行主要目的地布点;人口密集区多布点,人口分散区少布点;开放式小区内部布点,封闭式小区门口布点;没有改造的城中村、棚户区暂不布点;主次干道两侧均匀布点;出于行车安全的考虑,在坡度大于3.5度、坡长大于1公里的地方,不建设服务点。  
也就是半年的时间,太原公共自行车使用率跃居全国之首。据当时一份调查显示,47.5%的人减少了乘坐公交车的次数,13.6%的人减少了乘坐出租车的次数,还有19.9%的人减少了开私家车的次数。  
从此,太原人的出行,公共自行车占了一席之地。  
对于家住晋阳小区的张国宝来讲,太原人偏爱骑车是租骑人数激增的一个因素。他说:太原市内路面平坦,很少有坡,适合骑自行车出行。其次,一年四季,无大热大冷天,气候特点也很适合骑自行车。加之近些年车多路堵,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等原因,公共自行车的启用正逢其时。  
天气不好时,坐公交车;天气好时,骑自行车;骑累时,再坐公交车;有急事时,可以打车;车多无事时,散步而行。更多的太原人,正用这样一种方式行走于城市间。  
目前,太原公共自行车服务范围更加扩大,东至太行路,西到西客站,北达柴村镇,南到晋源区的范围内,服务点遍布。据悉,年内还要增加服务点,总数将达到1285个。同时,投放公共自行车7000辆,总数将突破40000辆。  
由于自行车使用率高,租还具有早晚剧增的“潮汐效应”,无车可租、无位可还,成为众多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太原也不例外。怎么办?  
精细化管理化解潮汐式矛盾  
解决租还车难,除采取加密布点、增加锁桩的办法外,最有效的莫过于运用传统的“人盯人”战术。  
在太原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热线工作室,所有服务点的实时画面,以及通过电脑、热线、有人值守服务点等多种手段搜集到的信息在大屏幕上交替呈现,哪个地方车多,哪个地方车少,一目了然。  
这里,绝对称得上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中军帐,带班组长只要根据监控画面发出实时调运指令,全城的公共自行车便会在18辆调运车的征召下,进行位置大挪移。  
全天24小时运行的公共自行车调运车,三班倒的工作人员往来于东南西北装车卸货,以确保各个服务点之间的自行车数量平衡。  
一种手段不足以解决复杂的事情。于是,太原市采取多项举措来解决租还车问题——  
根据近两年摸索到的租骑规律,在数十个热点服务点设置专人值守,无车时,反馈回中心迅速配车,车满时,赶紧腾出空桩让人停放;  
增设“过夜延时还车”功能,如夜间遇到无法还车的情况,还车者可以摁管理箱上的“7”号键,启动“过夜延时还车”功能,只要在次日早晨7时以前还车,系统不计费;  
推出“龙城单车”手机客户端,该软件可以迅速定位客户位置,并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绿色表示可租可还、红色表示满储状态、蓝色表示零储)对站点的状态信息进行标注,从而保证合理有序的借还格局,仅仅启用9个多月,该软件使用量已经超过7.1万人次,日均点击量超过3万;  
此外,市民还可以通过管理箱,了解周边站点公共自行车的租骑情况。  
细节,往往是决定一件事情成败的关键。  
随着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在全国各地推广,不少城市陆续出台了“服务指南”之类的举措,但作为地方性行业标准的服务规范,除了湖南省株洲市目前仍在试点阶段外,全国各大城市鲜有先例。  
就在前不久,太原市《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服务规范》和《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规范》两项地方标准通过了省质监局组织的技术审定,这也是太原公共自行车服务的重要体现。  
两项地方标准分别从运营管理和运营服务两个方面,对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环节进行了规定。在运营管理规范中,主要规定了服务站点的选址、设施设备、人员管理、运行管理、信息管理及安全、监督与检查六大方面的要求;在运营服务规范中,除一般要求外,还重点突出了办卡服务、租还服务、调运服务、热线服务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太原市城市公共自行车的主体特色、内容特色、性质特色。  
精细化服务决定了太原公共自行车的高利用率。  
从“新科状元”太原与“前科状元”杭州的一组对比数字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杭州6年间共投放公共自行车65000辆,设有2000多个点,单日最高租骑量为40万次,日均周转率6至7人;太原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共投放35000多辆公共自行车,建有1200多个点,单日最高租骑量超50万次,日均周转率为12人。  
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四年前,武汉市在公共自行车上的大手笔投入和市民的热情让人艳羡。如今,热情之后的冷清令人深思。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模式,是武汉留给公共自行车发展的一个思考——  
政府投资仍是最稳当模式  
综观国内60多个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投资模式,大体分为两种:一为政府投资、企业运营;一为企业投资、政府补贴。  
目前看来,以杭州为代表的第一种方式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太原市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资金由政府财政全额投入,由国有企业太原公交集团公司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与此同类。  
“公共自行车项目是一个民生的项目,它从建设、安装、运营等方面来讲,横跨政府多个部门,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寸步难行的。而且初期硬件投入成本较大,从投资角度看,企业是没法长期承担的。以政府为主,可以将公益性发挥到最大”。在太原公交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经理赵永旺看来,正是政府投资、企业运营的模式,让太原的公共自行车发展有了强劲的势头。  
确实如此,太原公共自行车项目上马伊始,相关部门便开始了通力协作。  
规划初期,供电公司、测绘院、设计院、移动公司等单位,对全市服务点进行了现场联合勘察。与此同时,有关手续也在争分夺秒地办理着,发改委为项目立项不久,物价局、交通局、工商局就分别邀请市政府、市人大代表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消费者代表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出台了《公共自行车租用收费、赔偿标准》《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为公共自行车的开通运营推进了一大步。  
另外一种模式以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为代表,不过,正面临困局。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 “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政府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  
想当初,众多企业盯上了这块“唐僧肉”。谁能想到,四年后,中标企业却以管理维护成本高,广告收益不理想,企业每年亏损严重等原因意欲退出。而据当地媒体报道分析,其实政府投入广告资源和各项补贴,足以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武汉模式”提醒我们,这一办法虽能有效减轻项目建设前期财政投入压力,但却高估了中标企业的运营能力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并不成熟的市场搏击中,选择投资模式一定要慎之又慎。  
太原市公共自行车日均免费租骑率为99%以上,但同时也导致投入与营收的巨大缺口。且不说每年的建设投资,光是每年运营的费用缺口就达四五千万元之多——  
政府的账单政府来算  
从目前来看,太原公共自行车政府投资的模式不会改变。那么,有什么样的办法缩小运营缺口呢?  
从事自行车经销生意的刘向东建议:从自行车的造价上来讲,太原现在使用的公共自行车都是轴传动的无链条自行车,价格很高,从便民角度来讲并无必要。如果使用链条自行车,就会省下不少钱。另外,太原使用的锁车器是桩式的,而现在也有横梁式锁车器在许多城市应用,它的特点就是基建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如果能在这两项上考虑,投入会降低许多。  
对此,赵永旺有着自己的看法:虽然看上去这两种选择比较省钱,但从长远考虑,并不是最佳选择。太原现在使用的自行车每辆费用为1500元,其材料除了不锈钢就是铝合金的,虽然贵,但毕竟质量信得过,长期放置在户外,至少不会担心锈蚀而报废;至于现在使用的锁车器,每个2800元,抗冲击力可达1吨,足以防止人们每天存车所产生的频繁的撞击。  
目睹太原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良性发展,山西省新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茹世祥说:“政府要算政府的账,尽管投入很大,但我们可以从另一层面来分析,由于骑车者大幅增加,相应降低了政府治堵治污治霾成本,这样的投入还是有必要的。不过,可以考虑在车体或服务点做一些广告,广告所得可以反哺投入。”押金利息、使用费、广告位租金是公共自行车体系的三大收入来源,除此以外,尚可发动社会力量来支持公共自行车的公益建设。  
茹世祥认为,轴传动式自行车增加了防水功能,骑行起来不会拖泥带水,非常干净。但偶尔也会看到骑车者对车爱护不够,有必要大力引导,提倡文明行车,保护好公共财产。  
走进位于小东流街的维修保养中心,公交公司技术处的老处长赵长平正戴着油腻的手套修理着自行车上的小轴承。工人们笑着告诉记者:修汽车的高手现在都开始服务自行车了。相邻不远处的一间屋内,张义才师傅一边配着钥匙,一边对记者说:“我以前是在街上摆地摊,感谢公共自行车,自从有了它,我才有机会被‘收编’,现在每天要配100把左右钥匙呢。”  
据保养中心负责人介绍,就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活儿,通过修旧利废,去年就节省了80多万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太原公共自行车上马不到两年的时间,带来许多变化:租骑人群由普通群众扩大到了白领、老板、政府官员;当初服务点难设变成了现在争相申请设点;两家自行车供应商由于太原公共自行车名声大振而访者盈门……本报记者范珉菲【图】 【平阳路亲贤街口】平阳商贸城【王府井】小区房 主卧带阳台 -
太原58同城
(单间出租)
【平阳路亲贤街口】平阳商贸城【王府井】小区房 主卧带阳台
( 电话联系 )
朝向南北&&
普通住宅&&
水总生活小区
太原市平阳路亲贤街口
&nbsp&nbsp
(经纪人)
( 电话归属地:太原 &|& )
郑重提示:请您在签订合同之前,切勿支付任何形式的费用,以免上当受骗。
买房啦!租得起就买得起
房屋配置:
《水总小区》平阳路亲贤街口,附近公交站点极多,公共自行车点。靠近王府井 梅园百盛什么的都很近。家在4层 宽敞明亮 主卧带阳台。卫生间和厨房公用。之前住户刚搬走,刚空出来的,先到先得。电话 &qq:&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58同城上看到的,谢谢!
该经纪人其他房源
- flag=艾瑞-房产 - ->二星级/其他
三星级/舒适
四星级/高档
五星级/豪华
请稍等,您查询的结果正在实时搜索中...
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如果您在60秒后仍无法看到搜索结果,请同时按下键盘上的Ctrl+F5强制刷新页面
连锁酒店品牌山西城市系列之二十二:太原
 O  O  O  O  O  O  O 
山西城市系列之二十二:太原
  太原之南北东西
  记者前言:从日以来,为了展现山西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各地颇具个性的风土人情,“城市坐标”陆续推出了山西的二十一个市,在社会上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本期,我们以“太原个性的民间听证”来表达太原,并以此作为山西城市系列的收尾。
  一年多来,记者深入了这二十多个城市,虽是跑马观花,但也把这些城市一一记在了心里。今天,再次回顾太原周边的四座城市,是比较,是回忆,也是对这次城市之旅作一个暂时的告别。
  太原之西:吕梁
  某年,天降陨石于吕梁山脉,破空而过,火光不熄,万民皆仰,臣服于地……在周易中,离为火,离石,带火之石。公元304年刘渊自称汉王,建都在此,四年后,迁都于平阳,对离石仿佛只是一次仓促的眷顾。
  只要说起山西,外省人大部分会提到吕梁,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吕梁就是山西,山西就是吕梁。其一是因为山西是久负盛名的革命老区,吕梁虽然作为山西的一部分,老区的旗号打得比山西还要响亮,无论是电影还是书报,紧紧地将他们捆绑在了一起。其二虽然山西东倚太行,西靠吕梁,但是一说太行山,人们往往还能想到河北,而吕梁是山西人实实在在拥有的一座山,贫瘠但是完整。
  像太原在国内城市的排行上除了污染很少有名次一样,吕梁在省内的城市排名除了贫穷其他往往都会被忽略。它们仿佛都是被不同的群体遗忘的城市。太原是新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城市之一,吕梁是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从这里说,它们并不具备被人遗忘的理由。
  它们就像“奶妈”一样,辛勤地哺育着,但孩子长大之后纷纷离开,它们一直在为全国经济的发展做着最基础的贡献。
  像中国东西部的发展单单落下太原一样,山西的发展单单落下了吕梁。太原往东是长治北站,往北是大同站,往南有侯马站,都有大型的铁路货运中转站。而往西的铁路只到离石就驻足不前了。对长期依靠铁路运输的中国国情来说,吕梁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制约。交通之于经济的作用已是不言而喻,吕梁落后与铁路不“伸”相关。
  太原之南:临汾
  尧,都平阳。
  公元前2500年左右,帝尧筑城以御部族侵袭而开创了中国的城市文明。尧都在历史上真正的意义,并不是这里驻守着这样的一位王,而是这里成为文明的策源地,有了文字,有了国家,有了监狱,有了礼制……
  虽然这里曾有天下的第一座都城,但临汾始终没有沿袭皇族的尊贵和王者的霸气,而是迈着细碎的步子,不紧不慢地往前走。相对于大同的阳刚和太原彪悍的民风,临汾更多些雅致。
  临汾气候温润,田地肥沃,水草丰盛,自古以来就是山西的商品粮基地,而且表里山河,形势完固,东峙太行,西界黄河,“景霍以为城,汾绛以为渊”,在地理位置上占据防守作战的优势。地理上比太原少兵乱的侵袭,又不同于太原要依靠晋中给予粮草上的支援,这里能够自给自足,让临汾人养成不温不火的性格。
  外面的人在临汾总有一种感觉,“进不来,住得下,不想留”。临汾有自己的文化圈子,人也有自己固定的圈子,和谁相交就是和谁相交,轻易不多做改变。有外来的思想,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毫不受影响,也不去思考着改变自己的模式。他们的热情留于表面,有一种形式上的客套,不拉下脸来和你争吵。但他们是不排外的,即使不是同一个方向,也彬彬有礼地和你相处,很少主动去干涉你的想法和做法。长年以来的耕读传世,使临汾人接受外来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局限。
  和太原相比临汾市区的街道狭窄,除了刚拓宽的鼓楼大街之外,再也找不见一条可以称道的街。但临汾人似乎早已经习惯了拥挤地走来走去,尤其是在火车站附近和汽车站所在的兵站路,更加的窄,在外地司机茫然无措被拥堵的时候,本地的大小车辆依然能游刃有余地穿插而行。
  太原之北:大同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跬迁都平城,至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对峙时期。在此之后的96年岁月,是大同古代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大同的文化起始和太原一样,都属于军镇要塞文化,因军事而起,筑城池,围民聚居。因军镇而兴起的城市总是无法避免兵火战乱的洗劫,但是大同要比太原幸运得多,虽然大同也不止一次被攻克,甚至发生屠城的惨剧,但是从来没有一次遭到整座城池被连根拔起的灭顶之灾。大同和太原都曾经风华绝代,不同的是,这里是慢慢褪去颜色,而太原是被迫从头再来。所以这里的军事痕迹更加重一些。
  在山西,如果说有一个城市还能用时尚来形容,这个城市就是大同。大同更靠近北京,并且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这个习惯可以溯源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别的城市有的,它就会有,比如太原贵都、北京南来顺,或者华宇购物,也或者舶来的肯德基……所有的生意和本土的一样热闹。对于太原人骨子里的土来说,大同人时尚在骨子里,更加接近大都市。大同居民的购买力和收入的反差简直让人惊讶,他们拿着千把块钱的工资,却能毫不犹豫地去商场动辄万元地消费,并且穿着貂皮虚怀若谷地和军大衣并行或者擦肩甚至聚在一起吆五喝六,他们适宜落差巨大的生活,并且从容不迫,有滋有味。
  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夜,代表一个层面。
  大同人对蹦迪的狂热超乎山西的任何一种城市,与其说是塞外豪爽和热情的表露,不如说他们固执地在身体最深处保留着游牧民族最初的野性,这种野性在每一个夜晚至诚地绽放,在尽量舒展的身体和狂劲的舞姿里,我们不难想象赵武灵王登山踏路、指天笑骂的姿态。
  塞外的夜是清冷而萧索的。
  但是在帅府街上到处洋溢的却是温暖的颜色。霓虹遍地,游走着的光辉映着影影绰绰的人群……帅府街附近,有大同80%的夜生活场所,演艺吧、的士高、或者KTV。大厅红色的保时捷、演艺厅门口斜放的哈雷……以及通往演艺厅途中穹形犹如海底世界的霓虹通道,从形式上满足着大同的夜对奢华的需求。在山西的城市里,大同的夜生活场所是经典的、奔放的、集中而为数不多、奢华和充满幻想的,纵然那种奢华的幻想和大同城区陈旧的建筑群有些脱节。
  太原之东:长治
  如果说山西的城市里,哪一个城市更加能够融会贯通,那是长治。在地图上看,太原三面环山,蜗居在山西地图的中心,长治的东西南北百公里左右的地方是郑州、洛阳、太原、邯郸、临汾……无论是文化经济,还是政治军事,长治都比太原容易受影响。长治的典型特征是善于借,借着八面来风腾空而起。
  山西多煤,在除长治之外的任意一座城市走,都少不了尘灰叫嚣的影子,扑面而来。长治藏在山里,大大小小的街道又被树木紧紧地包围着,空气中有一种少有的清新―――外面的绿已经褪尽了,这个城市里还有葱茏的绿色,平静地蔓延。
  这里是一个敬仰英雄的地方,横贯市区的路定名为英雄路,路的尽头还有英雄台。长治还有一个被渲染过的响马,叫单雄信。在长治我遇到的出租车司机秉执着英雄的豪迈直爽,首先是一压表,你还在这里担心绕路调黑表,那边早就一连声地喊了“不远,不远,也就个起价。”果不其然,路走了很远,下车给三块钱了事,纵然多跳个五毛,他也不和你多口罗唆,有了给没了拉倒,全然不像太原絮絮叨叨地说油涨车船费高的话题。
  长治的夜乏善可陈。在这个绿树和奇石掩映的城市里,夜,少了一些光彩。时间过了九点,几乎所有的饭店就纷纷开始打烊,更别说别的什么消费,如果想唱歌,要花几十块钱到城外。街道上的人也逐渐冷清,这个城市还不太适应夜里的消费习惯。
  太原的火车站正对的是迎泽大街,夜间有人头攒动,带动了一小片的经济繁荣。而长治的火车站,孤悬市区之外,人影冷清,车站在夜里只有一两顶小帐篷在卖小吃。
  长治是在山西的城市里最不缺水的,丰富的水资源使长治的各项指标迅速的增长壮大。长治在郑太高速与邯临高速的交叉节点上,长治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也因此受益匪浅。
  长治人热情,从握手就能看出来,他们高高的伸出手,在空中夸张地划半个圈,重重地落下,紧紧将你的手捉住,口里拉着长音:“欢迎再―――来―――啊!”热情得让你不知所措。但长治人是排外的,长期立足于深山之中,他们有自己的根本处世之道,他们可以借力打力,但绝对不会允许这种“力”在自己身体里停留。如果你想在这个城市里生存,你就必须学会用自己的优势去引导他们,而不是改变他们。(边治国)  太原之情感――太原的爱与菲薄&
  太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空气污染严重,比如交通拥挤不堪,比如经济仍嫌不够发达,比如人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但太原也有许多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比如太原的公交服务态度好,比如汾河公园漂亮的夜景,比如太原人的朴实厚道……一个城市就像人一样,总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应该客观公允地看待它,失去了对一个城市的自豪感,同时也就失去了助推力与凝聚力。
  两封来信
  这是一对年轻夫妻。一个是三年前定居在青岛的太原人,一个是五年前来过太原的青岛人。他们身处在美丽的青岛,但耳闻目睹许多太原人对太原的抱怨和逃避,他们内心深感不安,于是,他们给编辑部写来了两封发人深省的信。
  ?有感于青岛人的城市自豪感
  山西晚报编辑部:
  我是一名住在青岛的太原人。在青岛生活久了,对这座城市的印象,除了她美轮美奂的海景外,最深刻的莫过于青岛人的城市自豪感。
  在青岛,你会随时随刻感受到这种自豪:我们前海一线的景色比起上海滩都美;我们拥有世界级的名牌,海尔、海信;我们青岛女孩最漂亮……种种溢美之词不胜枚举。这种自豪感在最近的一次全国公益之星评比中,更是显现得极为强烈。青岛媒体举全力为该市的候选公益之星“微尘”拉票,全民为象征城市精神的“微尘”投票。不出所料,“微尘”以得票第一的绝对优势获奖,青岛人再次为自己的城市骄傲自豪。
  而恰恰就在这几天,我接到太原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的电话,闲聊中,朋友不时冒出一句“哪儿都比太原强”的感慨。搁下电话,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是什么让一个城市的人拥有如此强烈的自豪感?又是什么令另一个城市的人对自己的城市嗤之以鼻?
  说实话,在两座城市工作生活过的人,对二者会有一个相对公允的认知。是啊,青岛是美,但是太原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令许多新兴城市难以望其项背;说起太原的好,同样不胜枚举。
  或许,习惯了赞赏别处的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己的美好。其实我觉得一个成熟的市民对自己的城市,既不应该因为现在的不足而妄自菲薄,也不应该因已有的优势而夜郎自大,而成熟的市民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精神核心呢?这样的核心又会给城市以怎样的助推力和凝聚力呢?
  陈文菲
  ?太原街头流行一种病―――妄自菲薄
  山西晚报编辑部:
  我是一个青岛人,但我热爱山西。第一次踏上山西,便被她那迷人的文化氛围俘虏了。我想,在今后的岁月里,我注定要成为那方热土的“粉丝”了。
  谈到山西,我们可以列举出N个热爱它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含量成色十足。据说,全国70%的地上文物在山西。在这里,随便抓一把泥土,便能感受到文化的余温。
  当然,说这些有点走题,我要说的题目是太原,但为什么我还是要放大来说山西呢,因为我知道,在省会太原,有大量的人,大量活跃在城市各个重要岗位的人都来自于山西的各个角落。厚重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山西人极高的自我要求。随着时间的累积,山西人似乎正把自己托举在一个高高的平台上,欲罢不能―――于是,每每与山西人交流,我们感受到的是那种“久居兰室,不闻其香”的感慨。妄自菲薄,也许正成为太原街头的一种流行病。
  太原人喜欢豪饮老陈醋,这点儿我是知道的。但是,时间一久,说出来的话儿似乎也便有了醋的特征―――酸溜溜的,竟没有多少甜味儿。我们管这种酸词儿叫“风凉话儿”。
  不得不承认,外界的人对山西对太原的印象中除了挖煤的老板腰包鼓了外,似乎无他。的确,这个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所在,需要自身奋发的同时,也许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历史的选择,等待机遇的垂青。大陆沿海城市的辉煌不过是近20年的事儿。但是,文化上的富有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山西依然是富有的山西,太原市依然富有的太原。
  学会满足与自豪,会让你在不停歇的前进中获得生活的乐趣。这份乐趣将构成你生活的质量。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太原人在培育城市自豪感方面还有许多事情可做。其实,只要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历史与现实,以太原人的智慧,我相信,大家可以找出N个热爱她的理由。
  一次对话
  日,适逢第三届国际面食节,太原电视台《新闻对话》栏目做了一期“百名记者看太原”的对话节目。在这期节目中,很多记者都谈了自己在短短的行程中对太原的大概印象。以下是其中一些对话的精选,从这小小的对话中也能以一斑窥全豹,看到太原的优势在哪儿,劣势又在哪儿。
  张风翔(中央电视台经济经济频道记者):太原给我留下的印象和想象中的差不多,恕我直言,我想象中它就是一个中部的省会城市,特色不太鲜明。不过有一个景观把我给震住了,那就是汾河公园。我走过很多地方,在中国大城市中可能没有城市能和这种沿城市的景观带相比,我觉得它太漂亮了。
  王明宏(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我是第一次来太原,我想象中的太原只是一些符号上的东西,比方说从书本上知道山西产煤,想到太原自然就会联想到煤,就会想到污染非常严重,天都是灰的绿树也很少,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看到马路很宽很整洁。
  宋祺(凤凰卫视记者):我的摄像师曾经来过太原,他在太原丢了一部手机,打了110之后很久才赶到,他觉得这里的社会治安不是很好。但是据我观察,太原还是开放的,在中西部城市当中,能够有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出乎我们的意料。同时太原给我的另外一个印象是新,同时汾河公园给我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听说,基本上太原所有的公园是对市民免费开放的,这个概念在欧美国家中才会出现,在香港海洋公园我们要缴售60块的门票才能进去游玩。我觉得太原能有这样一个很注意细节的政策,是非常了不起的。
  刘颖(长沙晚报记者):应该说我热切盼望来太原并不是因为它特别好,而是以前听同事说,这里没有很现代化的建筑,没有很漂亮的景色,污染严重,所以想来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我来以后感觉确实比我想象中的要好,比我同事嘴里说出来的要强。当我看到迎泽大街时觉得有点震动,这么宽的大街又非常整洁,看不到随地丢弃的果皮纸屑。
  旅游卫视记者:我对太原的第一印象,首先是太原的夜景很美,比白天好看。汾河公园的夜景让我觉得震撼,我的老家天津也有一条贯穿这个城市的海河,但它没有汾河壮观,长度也不够。有句话说如果城市有一条河贯穿的话,城市会充满灵气。现在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它把中国大地比作一棵大树,说到了北京可以看到树冠,到了西安看到大树的根,那我感觉到了太原给人的感觉是这棵大树的身子。另外,有一种说法说中国70%的地下文物在陕西,70%的地上文物在山西。太原地面文物保存的完好程度让我感到很吃惊。
  太原电视台编导高宇友情协助
  众说纷纭
  李女士(26岁,某公司美术设计人员):我是山西人,但我2005年4月才第一次到太原。当火车进入太原市区的时候,完全没有现代化城市的感觉,似乎是进入了一个大县城。火车站的脏乱差也让我感到吃惊,本来这里应该很繁华,可这里却让人感觉像是个杂货摊,让我一下子对太原很失望。
  我是在大连念大学的。大连真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城市,毫不夸张地说,大连的街道干净得你可以席地而坐。大连的街上也没人随地吐痰、扔纸屑。太原就不是这样,今年初我来太原的时候,看到满地都是痰迹、碎纸屑和塑料袋。当时我和同学在街上走,刚吃完一根冰棍儿,手里捏着塑料袋,想找一个垃圾桶扔进去。同学说,就扔地上吧,多扔一个也不嫌多。太原给我的安全感也不好。路灯那么暗,让走夜路的人很害怕,我不知道太原是不是在节电。
  吴先生(32岁,某大学老师):2004年,我一个上海的同学来太原出差,他对太原交通的无序有诸多感慨。当时他打车经过解放路,看到轿车都开得飞快,行人和自行车争相与汽车抢道,看上去很惊险。所以他觉得太原的司机很了不起,这么乱的道路居然可以开那么快还不出事。换了是他,根本不敢上去摸方向盘。
  张女士(35岁,某公司职员):我从小生在太原,长在太原,已经习惯了太原的节奏。如果说,北京是一个适合工作的城市,那我觉得太原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城市。我不觉得太原落后到哪儿,除了脏,要什么有什么。
  刘先生(27岁,某国企职工):从好的地方说,太原人比较朴实热情,见到马路上发生了什么事都会很热心地围上去。从坏的地方说,太原人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车的时候不能按顺序排队,总是一哄而上;新修的街道很快就会被汽车轧坏,许多路都是拉链路。
  梁女士(59岁,退休干部):总的来说,太原是一个朴实的城市。这里的人们不滑头,易相处,喜欢帮助别人。太原的气候也不错,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四季分明,如果不是污染,太原在气候方面应该是一个非常适宜居住的城市。从地理位置来说,太原靠近北京、天津,办事方便,城市交通系统也发达,城市规模适中,便于与人交流。(张瑾)
  太原之招牌――太原的九张名片
  无论在哪里吃饭,点的主食是面,并且卤料说“浇两样!”的一定是太原人。无论有多少种面,多少种卤料,在他们的语言表述中,只有两种:素的、肉的。概括笼统,语言倔强而简明,是他们的特色。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山西人对面的情有独衷。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树乘风,下树梢。”这是对山西刀削面的描述,精到而传神。面食吃法多味独在三晋,蒸煮煎炸焖煨炒拌,凡你能想到的,这儿样样精绝。
  自古以来,晋人主食乃面食,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南起风陵渡,北至雁门,到处都有吃面的习俗。山西因其独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几乎能够生长所有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荞麦、莜麦……
  太原,正是在这物产丰盛的地域,融汇着面食的技艺,也由此诞生了太原国际面食节,以面会友,以面展示城市形象,也因此搭建了一个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舞台,沟通四海、论道天下。
  太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作为一个集山西面食大成的都市,面食是一个最佳突破口,这种面食经济、面食文化一旦破茧而出,我们寻找回来的不仅仅是失落的面食盛世。
  这里是太原的美女集散地。有人说,住进柳巷就不想挪窝了,每天晚上出没在这条街上,盯着美女、流着鼻血。有人气才会有财气,这是商业街得以形成的核心观点。
  柳巷的“柳”并非花街柳巷的“柳”。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柳氏妇人在此曾救过明代大将常遇春,后来,这条街便栽满柳树,绿柳成荫。据《永乐大典》所载,太原城原有大柳巷、小柳巷。明初建晋王府时将大柳巷扩入府内,小柳巷直呼柳巷。柳巷起初是一条院落破旧的市井小巷,居住着饱经风霜的穷苦市民。清光绪中叶一场大水患,淹没了城南和南关城的商市街巷,商贾们才逐渐向柳巷、桥头街一带迁转,使之成为店铺毗连、行商坐贾云集的闹市。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柳巷的商品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太原当时的商业中心。现在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重庆解放路等并称全国十大步行街。近两年,太原市的“柳巷?桥头街地区危旧房改造项目”以“打造太原市的王府井,塑造中国中西部第一街”为目标,要将其建成太原新世纪的城市坐标。
  宁化府
  太原人说笑话:如今在中国没什么东西还缺货,要有,就是宁化府的醋。那里一年四季都排队。只是到了年节,小队变成大队,小桶变成大桶。可是谁也不能再造一个宁化府呀!吃醋要到宁化府去买,在太原,那是能品出真正醋味的人。这是老太原的标志。
  在明洪武1377年,朱元璋的孙子朱济焕被封为宁化王。传说他府中自制的熏醋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益源庆”。
  一个地道的太原人,在餐桌就座等候上菜,先从醋壶里倒出一匙或一碟醋喝,这是常有的事。菜上来,先浇一通醋才去尝咸淡,说不浇醋尝不出。还必须是本地的醋,如果不是,就会问,这醋怎么有股怪味啊!
  在醋这个问题上,太原人不约而同地说自家的好,世人也认可。
  “远学太原公交,近学49路,塑造公交品牌”,这幅挂在上海街头的标语,是太原人的一张光彩的脸面。
  在太原乘坐公交汽车有两大方便,一是乘坐方便。前门上车,后门下车,投币一元(也有两元的),不设找零,当然办了卡的还可以刷卡。二是出行方便。因为线路超多,且站点密集,即便是太原人,时间长不坐公交,也会搞不清这又一条新开的中巴线是从哪儿到哪儿的,许多曾经需要倒车的线路如今都成了直达。
  “您好!欢迎乘车”“请慢走,带好随身物品。”无论你乘坐哪一条线路的公交车,在上车下车时都会听到司乘人员这样亲切的话语。车上还备有爱心伞、小纸篓、晕车药等,“需要时拿走,方便时送回”,车厢里贴着卡通画、漫画、格言警句,有的放着音乐,形成了公交车厢的特色文化。
  在论坛上有个网友说了一句话:“问一声‘您好’不算什么,难为的是他们这么多年来一直这样问候着。”
  重工业
  太原是建国以来最为著名的重工业城市之一,以太钢、太化、西山煤电、太重等大型公司为主。
  1955年,中国海军从苏联买来四艘“高尔基”级导弹驱逐舰,分别编号为:101舰鞍山号、102舰抚顺号、103舰长春号、104舰太原号,当时称为海军的“四大金刚”。这“四大金刚”分别以新中国的四个重工业能源基地命名,由此可见当时太原重工业的地位和被寄予的重望。
  而重工业之城也给了太原市一个污染的名声,所以,许多南方人来了太原不敢穿白衬衣。如果是十年前或更早一些,白衣服真是穿不得,上街走一圈,两个鼻孔都是黑的,你能感觉到空气有黑色的颗粒往脸上扑。但是现在,如果你再来太原,你一定会感慨,太原的天许多时候也是那么清亮呵。日,由环保总局发起的我国首个环保人物大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揭晓,太原市环保局局长梁丽明以摘掉太原全国大气污染第一帽子荣获此殊荣。
  无论在哪一个层面,太原始终在为美丽的明天努力着。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唐叔虞而建的。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它无疑是太原一张闪亮的名片。
  晋祠有三绝,为宋侍女塑像、古柏齐年、难老泉。对于许多人来说,知道晋祠,不能不提作家吴伯箫的散文《难老泉》,就是从这篇中学课文里,人们初识了晋祠的美丽。
  汾河景区
  如果说晋祠代表着太原历史文化的积淀,那么汾河景区彰显的是太原前进的精神。
  2000年9月,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首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汾河岸边灯光四射,人声如潮。人们沿河而走,波光荡漾起太原的新希望。
  日,国家建设部授予该项目“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日联合国人居署决定授予太原汾河景区为“2002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在城市发展理念逐渐从高楼比拼转化到是否宜居的今天,太原市给了市民一块开阔的绿地。春夏,这里风筝满天,沙滩上孩童嬉戏;秋冬,这里像一幅恬淡淡泊的水墨国画。也因此,初到太原的人们将这里列为龙城必游之地。
  古太原八景中有“双塔凌霄”一景。
  太原双塔是全国最高的双塔建筑,也是闻名全国的太原城市标志。
  常听有人说,从外地回来,最先看到的就是高高矗立的双塔,心中就忽然有了一种到家的感觉。后来楼房渐高,就遮挡住双塔了,进市很久也看不见塔,总觉得空荡荡的。双塔,在太原市民心中,是家的一种象征。
  双塔寺,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内那两座”巍峨壮观,耸入云端的古塔,引人瞩目,才被世人习呼为双塔寺。久而久之,真正的寺名渐不被人注视,而俗称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如今尚有明代中叶种植的牡丹花盛开于世,历经三百五六十个春秋而不衰,被世人称作“明代牡丹”。
  当然,在土生土长的太原人记忆里,清明节去双塔烈士陵园扫墓也是一个共性的经历
  迎泽大街
  很多早以前到过太原的人,说起对太原的印象大多要说迎泽大街。
  1955年,老市长岳维藩力排众议,沿太原旧城墙南缘修建南北交通主干道,因为从原迎泽门前经过而被命名为迎泽大街。当时的口号是“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迎泽大街宽达70米,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全国仅次于北京长安街,因此又被誉为中国第二街或太原的长安街。
  迎泽大街当初规划10公里,先后四次动工历时40年才在1996年全部贯通,1997年,建成于1953年的华北第一桥迎泽大桥被炸掉重建,至此,太原人的十里长街梦才全部实现。
  说到迎泽大街,就不能不提提旁边的迎泽宾馆和迎泽公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迎泽宾馆不仅在太原,就是在华北也算得上“宏伟建筑”,当时,老师带学生出去写生,必取的景致之一,就是画迎泽宾馆的六角大楼。
  今天的迎泽大街两边密集地矗立着太原的高楼大厦,繁华而现代。
  备选名片
  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是我国最早的三所近代国立大学。
  武宿立交桥:全国最大的城市定向互通立交桥。
  立四麻将:在太原地区广泛流行,以其特定的规则和灵活的出牌方式深受人们喜爱。
  歌厅:太原人戏称:“从卫星上看中国,能看到什么?白天看长城,晚上看太原歌城。”(边治国)
  太原之自省――卧在北纬三十八度反思
  用手搭建一个十字坐标系,北纬37度27分到38度25分,东经111度30分到113度09分,数字有点多,脑子有点乱,但人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这横轴、竖轴的交点就是太原。太原号称龙城,长期以来屈而不伸。卧在北纬38度反思,所有的笔墨由此而生。
  地理反思:蜗居不进
  这个位置的横向意义是太原处于一个绝佳的纬度,旧金山、圣路易斯、德黑兰,均离这个位置不远,气温没有低到皮裤里面套棉裤,也没有高到一年四季开空调。因此,北纬40度附近比较适于生存。纵向意义在于它在首都北京以西,在中国,东和南意味着发达和开明,西则意味着地大未必物博,象征开放文明的海洋气息很难长途跋涉到三晋大地。
  掰开手指头数,除了大连、青岛以外,在北方,具备相当知名度的城市太少。深圳在改革主流中是先锋,上海在开放浪潮中是悍将。郑州、石家庄居于中原枢纽,纵横捭阖,俯仰天下。太原也不错,两山护佑,四季分明,地下有烧的,地上有长的,但凡在乱世,太原偏安于一隅,关起门来完全自足。从保全的角度说,太原易守难攻;从扩张的角度说,太原向外出击点太少,长驱而出的条件不足,但这不该成为影响太原开放的理由。
  大连、青岛有港口可凭依,且定位明确,而太原的性格一直是个猜想,本地人一头雾水,外地人雾水一团。在明确了努力成为中西部经济强市、生态园林城市的远景目标后,太原人才恍然大悟。太原人迷失自己太久了,找到自己太迟了,眼见着兰州、银川、乌鲁木齐快马加鞭地追赶,太原这条长期伏卧在北纬38度的巨龙才刚刚醒来,醒来的代价是长达20年躺在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招牌下六神无主,长达20年的坐失良机,以及因此导致的资源掠夺和精力浪费。远景目标定得并不张扬,一个是GDP的承诺,一个是环境的改善。我所知道的广东某城市,市长喊出的口号是市民工资翻番,极容易从自身考核。太原还没有这样的吞吐,还要一步一步来。
  观念反思:一慢二看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有着相似的轨迹,狂飙猛进的城市化步伐克隆着一套套模式,推倒前一套系统,树立所谓的潮流。太原人的标新立异一直滞后。长期跟风,一贯看他人眼色,让这个城市的老百姓活得很“紧”。
  这是一个不大读报的城市,上海人回家看报,太原人上班看报,自费阅读率低,随机阅读率也低。不阅读说明主动学习的热情低下,对于一个急需获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城市来说,易满足、不进取是重症。不学习就不会比较,没有比较当然没有观点,没有观点当然汇不成思想,而没有思想,城市精神必然失血。
  也有一种声音说,太原是那种韬光养晦的城市,太原人习惯于积累,走出本土,太原人就非常厉害。唐朝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隋炀帝杨广浑然不知,李家能够打下江山,太原立了大功。战争时期,山西一度是模范省。乱世称雄,盛世沉沦,仿佛成为一种我们并不愿意看到的轮回逻辑。从全国范围看,太原永远不是一着活棋,最多是一着稳棋。
  商场的电梯很慢,行人走路很慢,一有热闹观者如云,证券交易大厅的人不谈股票谈吃喝。这个城市没有成都麻将摊所特有的闲适,没有北京CBD(中央商务区)里的数字博弈,甚至没有苏州工业园区里生产线上的紧张和有序。老工业企业转型总是密布荆棘,传统行业的存量总是不能盘活。破与立的厮杀时间太长,机制的制定和执行总不如意。
  太原积累了太多的犹疑,太多的自卑,太多的观望。这不是追赶某个城市的问题,而是重塑城市性格和市民性格的问题。
  交通反思:通而不畅
  太原堵车并不厉害,堵车厉害与否与经济发展有一定关联。日,新开通的下元至火车站的公共汽车定名为1路公共汽车,运行在迎泽大街上,跟北京长安街一样号称“大一路”,配备38部柴油铰接车,日客运量12万人次,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主动脉。
  日,尖草坪至大南门的一路无轨电车开通运行,太原市电车公司正式开业,结束了太原市没有电车的历史。当时,在宽银幕电影院举行了一路电车通车典礼。在鞭炮声中,由9辆匈牙利产的公共汽车为先导鸣锣开道,新颖整洁的5辆电车满载着各届代表,行驶在解放路上。沿途万人空巷,市民欣喜若狂,争相乘坐。1978年,太原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了出租车队,拥有上海牌、菲亚特牌小轿车、面包车、大客车55台。
  现在太原的公交事业搞得不错,问题是城市道路已然难以消化越来越多的车辆。从平面道路到立交桥到轻轨列车,城市的脉络清晰可见,只有我们还处于第一阶段。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市内没有真正意义的立交桥的省会城市,太原交通的前景可想而知。外环还是一个环,内环呢?外环的街名实际是给长途车辆预备的,市民的出行主要靠内环,没有立交桥怎么叫内环?这让许多外地人不解。
  城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规划,意味着章法,意味着方便,意味着不必走两步抬头就是一个红绿灯。知微见著,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愿学费没有白交。
  产业反思:单调不精
  太原能源优势得天独厚,煤炭储量巨大,铁、锰、铜、铅、铝矿产丰富,是全国最大的特种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棕刚玉生产基地,有全国最大的煤炭综合利用企业,同时还有全国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热电厂等等。支撑太原的四大行业仍是煤炭、冶金、化工、机械,目前这一结构还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在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过程中,资源型经济缺少自我创新能力。在这点上,太原与沈阳相似,大连抢了沈阳的许多风头,大同的知名度并不比太原低,这是二者的尴尬。然而在“振兴东北”题材下,沈阳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很快,而太原在“中部崛起”的政策下表现平平。产业对一个省会城市的加分是不可估量的,南京由于被长江三角洲的无锡、苏州等经济强市包围,自己进步缓慢,“省会迁移”的民间呼声一直不断。
  静观太原餐饮业格局的流变,可见市场自主选择的影子,规划的食品街基本被淘汰,作为后起之秀,桃园南路、亲贤北街自成特色。太原饭店多,但是做大者少,领军地方特色的诸侯仍未出现。
  太原歌厅多,桑拿宾馆多,洗脚屋多,价格不贵,非议累累,曾经数次被整顿。这印证了市场需求,也印证了第三产业的巨大空白。产业调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城市走向一定是先于产业走向的,青岛是品牌之城,大连是足球之城,太原呢?在许多城市,对口办事官员每周到企业服务。八月十五和春节前夕,太原送礼车蔚为大观。一位太原房地产开发商说,在这里做房地产得经过29个部门的审批,得盖74个公章。
  谁敢来?
  心理反思:和而不同
  目前太原的城区面积仅仅177平方公里,只是未来规划面积的十分之一。虽然水源稀少,但是城市基础和居民素质尚可圈点。歌舞系列《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名噪一时,《编辑部的故事》、《一地鸡毛》以及部分韩剧首轮播出就没有落下太原,近来的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晋剧《范进中举》在全国好评如潮。
  应当说,太原具有相当的文化含量,太原人不怕吃苦,就怕糊涂;太原人内敛,但不能退缩;太原人厚道,但不能土气;太原人藏富,但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那个墩下一瓶“高粱白”与你痛饮的是太原人,那个要两碗炒面皮但必须分开炒的也是太原人。太原人不优雅,不像贵族,更不做贵族状;太原很大众,不排外,和而不同。
  太原适合历练,适合反思,适合时刻准备着,适合反戈一击。太原人擅长调和,擅长协助,擅长辛苦攒钱只买一碗面慰劳肚子,把更多的温饱留给明天。太原不翻身行吗?太原不翻身行吗?
  做大太原,做强太原。(方猛)
  太原之缺失――一流文化下的不入流
  给每一幢建筑物一根主心骨
  受访对象:原晋,太原市南宫文化广场古玩楼四层博古斋的主人。
  太原过2500岁生日的时候,一位高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堪称经典:“太原本来是个有2500年历史的一流文化城市,现在却被打造成一个没有任何内涵的三流现代城市。”无论是传统文化城市,还是现代化城市,让人能够一目了然区分这两个观感的物象恐怕要数城市的建筑物了。可是,原晋游历过诸多城市之后的判断一针见血:“太原的城市建筑是没有主心骨的。”就上海而言,城市的整体建筑风格就是西化,多年来,海派建筑已经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任何一个置身上海高楼大厦丛林中的人,都会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是这个城市的现代化气息。到了苏州,古典园林式的建筑风格另成一派,不要说房屋等大型建筑,就连公共汽车站、马路两边的霓虹灯都融入传统元素,与整个城市的格调镶嵌得天衣无缝。景德镇虽然乱一点,但城市的性格在建筑物里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通往高速路沿途的路灯都是瓷器灯。扬州城的个性同样分明,新城一派现代化风貌,老城则传统依然。
  原晋说,不管是文化城市,还是现代城市,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需要有自己的性格和特色。太原需要一群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来主持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给每一幢建筑物一根主心骨。
  文化空白亟待填补
  受访对象:安进,50岁,太原市政协常委,民盟太原市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常年关注太原市教育现状,关注市民人文素质。
  在安进看来,太原的知名度之低,比省内的很多地市都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与大同相比,就差下一大截子。大同数朝为都,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石敬塘向统治者贡献“幽云十六州”的典故,甚至让大同(云州)与北京(幽州)齐名。更何况从矿产资源来讲,延绵的矿山让大同素有“煤都”之称;云冈石窟里雄伟的大佛更是直接将大同推向“历史文化名城”的圣坛。其次,与阳泉相比,也“不若也”!阳泉是典型的煤、铁工业城市,鼎盛时,享誉全国,直到现在,许多港台商人来到山西,都会直接把目光投放在阳泉的身上。再次,与运城比,似乎也差些。“武圣”关公就诞生在运城解州,河东地界上的灵气历来为中华各地人民所神往。作为省会城市,这些比较让太原颇为尴尬。按理说,作为省会城市,在“率先发展”的思路下,太原应该在经济上起到带头大哥的表率作用。可是,在民营经济整体腾飞的今天,太原却无处寻觅数得起来叫得响的产品品牌,让300万太原市民汗颜!
  安进认为,这些欠缺不是没来由的,归根结蒂,是人们的整体素质差。而素质低下的源头则是教育水平的低下。教育界对太原市的整体教育水平是这样概括的:“幼儿园教育最好,小学较好,初中次之,高中差之,大学最差。”自文化大革命以来,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遭到破坏,而先进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建立起来,在几代人身上,都出现了严重的教育断代问题。
  安进说,太原目前在文化方面比较苍白,音乐厅没有,歌剧院没有,很多市民的业余生活就是回家盯着电视看连续剧。然而,文化传播与人的素质又是相辅相成的。曾经也有芭蕾舞剧团来到太原,可是,偌大的剧场里空落落地坐不了几个人,大部分还打着呼噜睡着了。市民表现出这样的文化欣赏能力,哪一个芭蕾舞团还敢来?哪一个靠文化吃饭的商人敢来太原冒这样的风险?反过来说,没有文化传播者的到来,市民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谈何容易。
  把太原的方言街巷记录下来
  受访对象:马晓东,太原人,55岁,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人员,政区地理研究专家,熟知太原的历史沿革。
  作为一个历史地理研究专家,马晓东认为,一个地方民风民俗的形成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自然地理环境、居民构成以及政治环境。而自然环境又起着决定作用。太原盆地四周高、中间凹,北有系舟山上的石岭关与忻定盆地分割,南有灵石口上的冷泉关与晋南分割,东有娘子关与晋东割裂,西有金锁关与离石割裂,四面关口将太原阻隔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区域。自古以来,太原人口流动少,与外界鲜有交流,因此造就了保守的民风。
  马晓东说,历史地看,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太原多次躲避战乱创造了条件。由于居民与外界交流较少,太原城保留了很多特有的传统民风民俗。文化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太原的方言得到了完美的传承和保留。马晓东告诉记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方言大都可以分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太原方言则把唐代以来形成的中古音保存的非常完整。如今,用普通话念唐诗也许会觉得不怎么押韵,但用太原话念却朗朗上口。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宋江的《满江红》、苏东坡的《大江东去》等,用太原方言读来颇有感觉。
  太原城的封闭把战乱、灾祸挡在外界的同时,也无法将开放、民主、科学的东西吸纳进来。《阳曲县志》在将太原古朴的民风记录下来的同时,也看到了此地民风的不足。在评价太原人的风俗习惯时曾用到这样四个词:“朴陋不华”、“俗颇执悍”、“轻生嗜利”、“寡爱少耻”。尽管这些词有些尖酸刻薄,但自古太原地瘠民贫,是不争的事实。有人笑话太原人钻营蝇头小利,比如,明明自家的房屋占地就那么多,非要在院墙外盖一个小煤池占用公家的地盘。家家如此,以求个心理平衡。
  从个人感情的角度出发,马晓东对于太原有着与身俱来的亲近和眷恋。由于对历史地理浓厚的兴趣,马晓东对太原的古街巷有其独到的研究。自宋以下,太原城城区规划的变迁,每一条消失的、正在消失的、或没有消失的古街巷的命运轮回,马晓东都了如指掌。出于一个历史地理研究者的社会责任,他一直有想法出一本书把太原的古街巷变迁记录下来。然而,找到出版社后,出版商一句话噎住了他:“这种书出了没人买,没什么经济效益。”这个想法只好搁浅。
  最近,马晓东在帮美国人干活。美国的文化界希望研究中国的古代政区地理,编写《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于是,哈佛大学找到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山西这一部分转由马晓东和另一位专家撰写。
  马晓东无限感慨:连外国人对我们的好东西都这么感兴趣,我们却弃之如敝屣。
  让绿色“撒”点野
  太原的绿化比以前好多了,可是在老太原的感受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记者采访了太原大学园林设计系的田老师,他说,城市园林建设中一味追求大草坪、大广场,追求色调统一变化,气势是有了,但亲近的感觉却找不到了。田老师是老太原,他说他小的时候,太原的街头常会有一些夹杂着青苔、狗尾巴草、牵牛花、地雷花、野苋菜、常春藤的绿色角落,角落里还能躲藏着蚯蚓、蛐蛐之类的小虫子,经常让小孩子在城市里也能感受到一些“野”趣。但是现在这种绿色角落在城市的主干道上已经很难觅到了,代替它们的是修剪的整齐划一的绿篱,虽然有的还用不同树种拼出各种颜色图案,好看,但是无法让人亲近。田老师说,对于城市园林设计师来说,如果作品让人无法感受到自然与人的亲近,那就不能算一个好的设计。
  北京许多沿河建的小公园就保持了其生态原貌,只加一个小亭子,铺一条小径,就显出三分野趣七分古朴,让人十分留恋。
  我们现在城市的园林设计大多是摹仿西方城市的园林设计理念,但在西方,很多城市还保留着历史的原貌,雕塑式的建筑低矮开阔,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共同构建出城市的文化底蕴。但在太原,乃至中国的很多城市就不一样了,城市建设速度飞快,高楼与绿地之间根本就没做到有机融合,所以看着总让人觉得别扭。而且,草坪式的绿化费用昂贵,根据2004年国家绿化工程消耗量定额,每亩草坪每年的维护费用(包括修剪、除杂、杀虫)就在3-10万元左右,消耗水65吨。而且,由于城市绿化中树种、草种的单一化,很容易遭受病虫害的攻击,喷洒杀虫剂是绿化单位每季必备的工作,然而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从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来说,立体绿化的净化功能是平面的绿化四到五倍,所以对我们太原这样一个污染严重的城市来说,应该多建、多保留立体的绿色绿化带,选择树种草种时,本着经济、好活的原则,也是多用本地树种。(兰玲、费煜)&
本文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  国际域名:  
 O  O  O  O  O  O  O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王府井附近酒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