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图书馆附小用的语文教材版本

营业执照未验证
武汉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湖大附小始建于1951年,是武汉地区由湖北省教育厅直接管辖的五所小学之一。学校座落在湖北大学校园内,与风景秀丽的沙湖相伴。学校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齐全。秉承“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的办学理念,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探索中,初步形成了“人文、书香、和谐”的办学风格。学校规范的办学行为、优良的师资队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被评为“全国科研先导学校”、湖北省“读书学习型组织”、“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并始终保持区级一类标准,受到社会人士的广泛好评。
该公司尚未发布任何全职职位
餐补交通补助饭补包吃包住年底双薪话补你有梦想我们有舞台交通便利我们年轻活泼有激情包吃包住年底双薪话补你有梦想我们有舞台交通便利我们年轻活泼有激情加班补助
热门城市企业名录
武汉企业名录-周边城市:
热门行业:
周边城市招聘:
申明:该信息由“湖大附小”自行发布,内容真实性及所涉及承诺均由发布者自行负责,请浏览者自行识别和判断。(C) 58.com人大附小五年级语文用的是哪个版本的教材_百度知道
人大附小五年级语文用的是哪个版本的教材
走读班用的是北师大版我就是人大附小的。五年级寄宿班用的是人教版,系六年级毕业班的。要顶此帖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北师大版的,就是那个大本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樟树向阳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上传: 晏桂香 &&&&更新时间: 16:46:13
&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吉安市仁山坪小学&&& 晏桂香 校本课程一词最初是1973年,由菲吕马克和麦克来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美国人施瓦布建立了&实践性课程模式&,倡导&走向实践运动&;英国人斯腾豪斯提发起并倡导&教师即研究者运动&,强调借助学校自身力量开发课程。 两次运动的成功,奠定了国际校本课程的基础。后来,又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世界各国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 80年代末90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和思想引起了台湾和香港部分学者的关注,主要有黄政杰、张嘉育等。到了90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的名称才正式从西方传入,大陆的少数课程研究者对校本课程开发表示了兴趣,主要的专家有:崔允漷、吴刚平、吴永军、徐玉珍、许洁英、傅建明等,他们对校本课程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从其定义来看,有的强调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有的强调结果;有的视为课程开发模式或策略;有的强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有的强调重视学生发展的需要,还有对开发过程和结果并重的。但可以发现这些界定几乎达成一个共识: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个方面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大家知道,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一套和一套,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颁发的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学校和地方课程、综合和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数的16%至20%。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校本课程的含义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为了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指导下,以明确而独特的办学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2003.《学校教育研究法》教育科学出版社.)几个关键词反映了校本课程的特点:学生需求&& 利用课程资源(本校 当地社区)多样性& 选择性 郑金洲博士是这样解读的:为了学校的课程,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以学校为本,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也有一些通俗的说法:1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2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分类 校本课程的分类,一般说来,大约有如下几种: 一是台湾学者林本先生在总结他人分类的基础上,将校本课程分为五类:①学科课程:就是语文、外语、数学、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课程的拓展;②融合课程:就是以社会、自然为大类,融合以上学科而编制的校本课程,它更加强调各科之间的联系;③广域课程:与融合课程大致相同,就是取消多数的教学科目,代以少数的广域,而使之彼此联系;④核心课程:在关于课程的基础上,为使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同一性起见,把比较有价值的最为重要的之一域作为中心,其他广域则为周边,而与中心相联系;⑤经验本位课程:这类课程特别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由的选择和组织知识与经验,来解决其接近生活的问题。 二是华东师范大学王斌华教授的分类观点,他将校本课程主要分为四类:①学科课程:按照学科组织内容,各学科之间有明显的界限;②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而不是掌握知识,分成学科,教师可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作出调整;③综合课程: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合并相关学科,减少教学科目的课程,体验人类知识的综合性;④核心课程:不以学科为基础,而以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热点为基础,横跨学科领域,涉及广泛的学科内容。 三是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分类基础上,大致将校本课程分为六类:①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结合学科进行内容拓展和学习方法研究;②主题活动课程,主要是指在校内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系列活动;③综合实践课程,主要是指学生在校外所进行的社区服务、走进高校、企业、军营、农村等社会实践;④综合课程:与王斌华教授的分类大致相同;⑤研究性学习课程:从学科拓展、主题活动、社会热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经济问题等方面入手,涉及人类、自然、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体育、艺术等各个方面,以组织学生个人或团队的方式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组合课程;⑥德育课程:涉及家校互动、社区合作、品德提升、思想教育等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另外还有环境课程、潜在课程、短期课程等几种分类。 也有人说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和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和学校课程的基础上,以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众说纷纭,当然,在校本课程的分类中,每个学校还有自己更多的研究和分类,我认为只要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都可以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去探索、去分类,去开发实施。 四、校本课程实施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1.总的校本课程类型偏少,且以学科拓展类为主。据了解开设的校本课程主要有诵读类(古诗、经典),写字书法类,棋类,英语类,影视教育类,传统文化类。其中,城区以诵读类(古诗、经典),英语类,棋类为主;农村以诵读类(古诗、经典),写字书法类,传统文化类为主。 2.就具体学校而言,其课程类型更少,无法实现自主选课的要求。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只有一至两门校本课程,如:实验学校只有《诗文诵读》、市南路小学只有《诗魂词韵》,李家小学只有《读好书,写好字》,南营小学只有《诗路花语》等;其他学校大都不超过二到四门。 3.校本课程的研发还只停留在低层次上。有些学校忽视本校的课程资源基础,盲目求&大&,内容太空。有的学校只是简单地将所处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收集整理,就成为一个校本课程,名义上是让学生了解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历史,实是一种&应付&。 4.校本课程的编写缺乏专家的指导与引领。只是把语文、思品等课本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摘取,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论证。 5.校本课程研发耗时耗力。研发校本教材耗时长,凝聚了教师们的大量心血。一位校长道出了苦衷:&编写教材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校本课程门类多,范围广,如果每一门都要编教材,学校实在是不堪重负。& 6.校本课程的研发变成了课本的研发。据调查:校本课程编教材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教育部门大搞校本教材的评比,甚至将研发多少教材作为评价指标,使一些学校把研发校本课程的注意力放在了教材的研发上。 7.当前存在类似&校本教材&、&语文校本课程&等不正确的说法和做法。 &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地位 &就语文教材本身而言,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同志说:&(语文)教科书编得再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课程资源的有限性。&所以建设好语文校本课程应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1、从语文教育的目标和学科性质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十分必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过去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导致了语文教育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教育潮流,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语文也就具有社会性,这就决定了学语文就不能单靠国家统编的几本教材,学语文要放大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应用、掌握,离开了我们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学校进行语文课程开发,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里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作为国家开发课程,它只是安排了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内容,它已经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开发的义务;教材作为国家开发课程,它的统一性决定了它不必也不可能照顾地方乃至学生的差异,它已经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学生的选择离不开我们的开发,学生的拓展更少不了我们的开发。 &&&&&3、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本课程的开展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原因有四:首先校本课程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内容迎合了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心理,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表现&舞台。其次,校本课程立竿见影的直接评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功成感,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第三,校本课程学生的参与面明显比平时课堂扩大了好几倍,许多平时对语文不怎么兴趣的学生也因为参与逐渐迷上语文。第四,校本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寓教于乐,启智于趣的活动形式,学生很容易在愉快教学中产生对学科的兴趣。学生们在活动中兴趣盎然,情趣激昂,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这些活动以促动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十分有利于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六、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1、目标明确 &&&& 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观仅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来观照,而现代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完整的人,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语文的实践,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与此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 &&&&&&&&2、内容开放 &&&&&&&打通课内外,走向现实生活。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发而有活力的,应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就明确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然而传统语文教学观念要求&以本为本&,读书只读&语文&书,观文只观&文学&文,这无疑给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套上了紧箍咒。我们必须破除这种陈旧观念。既然&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要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就有无穷的学习资源可开掘;既然&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只要与文化有关的,就可能有不尽的语文学习资源供开发。&& &&&&&&&3、尊重自主 &&&&20世纪60年代国家主导型的课程开发遭到了基本失败,&其根本原因是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动用了庞大的资金,规划并开展了国家规模的研究,却轻视了如何使课程改革发挥效力这一问题的关键,轻视了师生的参与。&&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程的开发没有教师的参与,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在课程开发中确立与保障学校教师的自由与自律,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教师应当是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允许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课程开发方略、确立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计划,同时在开发中还应确保教师的自律,杜绝毫无计划、&乱开乱采&的行为。&& &&&&&&&&4、因地制宜 &&&&&&&&三级课程&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条件、特点不尽相同。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对中央本位课程的反动。学校是课程实施的载体,不关注学校的情况和条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便会成为空中楼阁。&因地制宜&中的&地&是指各校不同的条件,既有学校生存的社会环境条件,又有文化环境条件,既有学校办学设施条件,又有教师、学生的个性因素。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开发出适合于自己实施的校本课程方案,照办照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就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也就失去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七、&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要件 &语文校本课程要件起码应有目标、内容、评价三部分组成。&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目标& &&&& &&射箭应有靶子,叫做有的放矢,语文校本课程也要有靶子,这把靶子就是语文课程的目标,它是语文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应当首先以课程标准、大纲的课程目标为目标,然后在这大方向之下,分阶段、分项目列出自己的目标。这些目标的设定应当符合社会的需要、文化传递的需要、学生的需要,符合现代语文的大趋势,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语文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结合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小实际,使目标具有这项内容的独特性;2.明确性原则:确立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必要时可进行详细描述,便于达成和检测、评定;3.整体性原则:既融会&课程标准&&大纲&的目标要求,又要使自己的目标整体性和阶梯性,突出重点;4.可行性原则:制定的目标应与实施效果联系在一起,必须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兑现、落实,一纸空文的目的是毫无意义的。&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 &&&& 课程的内容基本包括范围、分量和进程,其中课程的范围课程开发的难点、也是重点。分量、进程要着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原则来安排。下面着重分析一下范围。& &语文校本课程的范围很广,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日常学习生活类:这一类是每天必做的,一般学校都可以做到。如观看学校闭路电视中的自制节目,浏览校局域网,阅览校阅览室的报刊,自编自制报刊等。2.活动、比赛类:这一类带有课外活动性质,但要使之规范化、系列化,取消随意性,使之课程化,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有切实的帮助,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烈士陵园祭扫、参观博物馆、纪念观等,这都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3.乡俗、人文、自然类:《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一类课程资源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我国风俗淳朴、历史悠久、自然风光旖旎,充分挖掘定会有不少收获。比如收集民间传说、春联,对本地历史名人搞专题研究等。4.个性特长类:这一类是根据学校的传统优势、的特长、学生的兴趣来开掘的。这一类容易使学校、、学生全身心投入,容易出效果,对学生的发展往往是深远的。&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对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同时我认为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它应该是姓&语&的。课程的内容必须围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来选择,通过课程的实施要使学生听、说、读、写得到训练;实践运用语文的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精神得到滋养;真善美的情感得到陶冶。因此,从编写语文校本教材的角度来说,我们编写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就不是一本单纯的课外读物,而是要有词句的积累,有听、说、读、写的训练,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陶冶,有人文精神的润泽。从开展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说,这些活动都要有浓浓的语文味,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探究等形式,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语言的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鉴于以上思考,我觉得我们在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以课文阅读教学为基点,拓展延伸课本内容。 &&&& 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章,有许多与我们学生的平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这样的课文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来选择确定某个语文校本课程的主题。然后由此确定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的课程内容,进行系列化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从而拓宽学生信息渠道,扩大学生知识面。这种延伸包括向课外知识延伸和向生活实践延伸。 (一)向课外知识延伸。由课文的内容向相关语文课外知识延伸,扩大学生知识面。包括1、中点辐射型。以课文内容为中点,向四面八方辐射。如学习了《江姐》我们可以以&走进英雄&为主题,让学生排一排英雄谱;讲一讲英雄的故事;学一学英雄不朽的诗篇;写一写想对英雄说的话。2、起点延续型。以课文的内容为起点,确定主题纵向延伸。如学习了《赤壁之战》后,可以以&我对课文人物的了解&为主题,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相关的章节,组织学生对人物进行讨论,认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 (二)向生活实践延伸。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拓展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包括:1、联系学生生活。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激发学生回忆生活、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学习了《我爱家乡的秋白梨》,可以以&家乡的特产&为主题,让学生读一读描写家乡特产的文章;介绍家乡的特产;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等。2、开展实践活动。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学习了《我盼春天的荠菜》后,可以以&我眼中的荠菜&为主题,带学生去野外认荠菜、挖荠菜;尝一尝荠菜的味道;写写自己的体会;与小作者比一比童年等。 二、以地方特点为素材,全面开发乡土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让学生走进家乡,充分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一切。选择的内容要富有乡土气息,根植于学生生活,存在于学生周围,是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课程编排和实施。下面就是部分主题的课程内容确定。 主题一:家乡的山水。学一学描写家乡山水风景的美文;游一游家乡的名山秀水;当个小导游,介绍介绍家乡的景点;用笔描绘家乡的美景;憧憬家乡未来的蓝图等等。 主题二:家乡的名人。读一读家乡名人小传;调查家乡名人的工作情况;给家乡的名人写一封信;采访家乡的名人或者名人的亲人;追寻名人童年的足迹;为家乡的名人写传记。 主题三:家乡的各种农具。查一查从远古走来的农具;设计标签,给家乡的农具贴上标签;给家乡的农具配上使用说明书;展示家乡的农具;用一用家乡的有关农具;谈一谈农具的变化;说一说你想要发明的农具;家乡农具上的文字的考证。 主题四:家乡的传说故事。读一读家乡传说、故事;听长辈讲家乡的传说、故事;记录家乡的传说、故事;把听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考证故事的原发生地。 还有&家乡的工厂&、&家乡的交通&、&家乡的特产&等等主题,这些主题乡土气息很浓,当通过学生自身积极主动有效作实践,浸润其中时,不但提高了实践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成了他们情感陶冶、品行养成、知识获得、个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三、以校园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每个角落。 &&&& 校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了,在校园里只要我们留意,时时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花坛里写着如诗的公益广告语;文化墙上刊有内容丰富的墙报;广播室传来琅琅的播音;公开栏里贴着种类繁多的应用文;学习园地里盛着同学们一份份语言文字的自主餐。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低年级可以带学生认字,学拼音;组织学生按时收听校园广播,学习普通话。高年级可以带学生给校园里的花木贴上生物学标签;为学校的花坛、食堂、阅览室设计广告语;参与应用文的写作等。 四、以时事信息为焦点,动态补充语文课程。 &&&&& 校本课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充实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我们的周围天天都发生着一些学生认为新奇的、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的发生给我们的校本语文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智力得到训练,感情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塑造。这样的事小到一场雪、一次运动会;大到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神州成功6号上天&&&都可以成为校本语文课程的内容。抓住报纸、电视等有效的载体,进行读、查、做、想、练的活动,从而使校本语文课程丰满而富有活力。 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创出一方新的天地。 (三)、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 这是语文校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正如《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那样:&语文课程的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习和的,改善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调它的发展功能。提倡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尽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语文校本课程的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相对于结果更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尽量要客观地描述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少用定量评价,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依据要达成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课程评价的模式很多,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是CIPP模式,CIPP模式强调了对教育目标的评价,它是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种评价组成的,结合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优点,以对教育目标周期性的背景评价为基础。CIPP模式是国际上的主导评价模式,也是我国应用比较多的少数模式之一。我们认为这一模式比较适合学校自身对校本课程进行的总体评价。CIPP模式是由四个关键环节组成的,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背景评价具有诊断性,要根据社会需要对教育目标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作出价值判断。对校本课程评价来说,背景评价重点对课程的目标本身进行评价,应结合社会需要分析和共性目标可实现性的分析,明确设立的校本课程要达到的课程目标,确认这一课程目标是重要的和有价值的。 输入评价是对课程方案、计划可行性的评价,目的在于帮助课程决策者选择达到课程目标的最佳手段,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作出价值判断。输入评价要充分结合学校的各方面现实条件进行,选择一种最适合本校的课程方案,而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只有这样的课程方案才具有最大的现实可行性。 过程评价是通过描述实际发生的课程实施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通过发现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反馈信息,用于课程计划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过程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以诊断过程、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为目的,因而是课程完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一所学校来说,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一门校本课程通过每一个实施过程的评价诊断,就可以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都是通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形成的。 结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实际成效,其重点在于判断课程实施后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是一种目标对照的评价。通过结果评价,可以得出课程实施后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为改进课程计划提供了依据。 结果评价结束意味课程评价一个循环的完成,同时也是新的一个循环的开始,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评价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学校来说,只有主动地、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开展课程的评价活动,才可能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那种把校本课程开发并付诸实施后就认为一门校本课程编制完成了,就可以不管不问了的态度是无法建设好校本课程的。 八、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应该说,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还是一片没有开垦的处女地,它大有文章可做。所谓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简言之就是由学校自主编写供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但不仅仅追求文本出现的结果,更偏重于它的过程,在整个编写过程中,让教师、学生受益。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亲近现在、融人生活&,实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在愉悦中认识生活、了解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使情感受到熏陶,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1、自编教材,扩大阅读& &&&&&&&&以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仅限于教科书。而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不仅面窄,而且存在陈旧和缺少弹性等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要&新&,&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苏教版教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根据小学生在校时间长、社会接触面小和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大量阅读的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人员编写一些由我国古代优秀诗篇、韵文及富有童趣的、紧密联系生活的儿歌、寓言、童话、故事、传说等所组成的&新&语文教材。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还提高了识字量,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2、学科整合,整体推进 &&&&&&&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编写集语文学习、电脑学习、游戏竞赛为一体的语文电子课本。设立语文电脑课,为学生提供宽带上网的便利,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自己去搜索材料。使语文学习与电脑学习融为一体,整体推进。这样做,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不仅语文知识掌握扎实,而且,电脑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3、学科活动,拓展教材&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许许多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摄影展、绘画展、诵读比赛、拼读比赛&&这些活动,我们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提倡家长参与。通过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学科活动,不但用活了教材,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语言实践运用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意识,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4、开设选修,自主选择 &&&&&&&&&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可见,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一部分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是必要的。在上足上好语文课的同时,学校可以开设语文选修课,丰富多采,打破课堂教学那种形式刻板、单一,内容固定不变的局面,不仅使学生们的智力、体魄、意志得到锻炼,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给学生有自主选择的自由。 &&&&&&九、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程序及途径 &1.开发的三种模式 &(1)需求主导模式:学生喜欢什么? &(2)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 &(3)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 &2.开发的操作程序 &(1)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2)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等。 &(3)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4)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包括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等。 &3.开发的途径 &课程选择,即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在选择中,要赋予教师选择的权利和可供选择的空间。 &课程改编,即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本校的具体情况,包括对国外引进教材进行翻译和本土化改造。 课程新编,即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或课程单元,属于体现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例如乡土教材、时事专题教材等。 十、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案例一:《让国学浸润学生》校本课程纲要设计 海口市英才小学&& 一、课程名称:让国学浸润学生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授课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以五年级为主) 四、课程说明: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是一项立足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铺路的育人工程。因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和魂!孩子们将由此而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同时,英才小学浓郁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国学教育的沃土。学生走进英才园,就能感受到经典诵读的快乐,就能从国学教育中做到&书养品性&。因此,把国学教育和经典诵读有机结合,特别把经典诵读作为抓手,不仅是当今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最好的营养源。 五、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让学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在国学浸润中,在经典诵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培养他们优秀的价值品质,为他们的成长奠基。 (二)具体目标 1、熟读成诵《课标》及学校规定的诵读篇目。 2、对国学形成自我初步的思辨认识,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运用所学的国学知识,做到融汇贯通、灵活运用。 4、践行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做到知行合一。 六、课程主要内容 (一)经典诵读 篇目:《课标》、《国学读本》、学校推荐之篇目,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古今贤文》《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 (二)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和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培养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国学阅读 1、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中外经典名家名作,让学生真正感受&书能让我们一生快乐&的校训。 2、专题名著阅读及读后感交流: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教材的专题阅读,并通过读后感交流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班级读书交流会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比赛和读书汇报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国学教育的浓郁氛围。 七、课程实施 (一)经典诵读蕴含国学教育 经典诵读是感悟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口诵心惟,打开了解传统、了解民族的一扇扇窗口,因此,它是英才小学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是书香校园建设的一个抓手。英才小学的校训是&书能让我们一生快乐!& 核心文化中的&书韵 &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三读&以经典为基点,让孩子们从走进英才园的那天起,就感受到读经典的快乐,逐渐树立起自主阅读的强烈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让孩子们读经典的书,有意义的书,才能有效地开拓生命的宽度,大量的阅读,无疑是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渠道。为此,除了向学生推荐童话、寓言、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普读物为主,还增加一些长篇文学名著、诗歌、散文。要求每个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00篇以上。同时,《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是学生经典诵读的主要教材,每个学期进行检测,要求人人过关。 (二)课堂教学渗透国学教育 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小学教材中的内容,除了富有时代感外还有许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课堂教学,不仅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大门口,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作为英才教师,我们已将学校弘扬传统文化的办学理念熟知在心并自然践行。在授课过程中会将蕴含传统文化的内容加以适当挖掘以养学生口耳心脑。于是,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们能与古代英雄、圣贤、伟人们对话,能领会到古诗词、三字经、对联、文言文的魅力,能了解远古建筑、见识奇珍异宝、欣赏古玩字画、游览秀丽山河&&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中,积淀的就是文化素养,挺起的就是民族脊梁。于是,主题班会、图书推介会、读书汇报等形式就是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好写照。 1、每日早读十分钟背诵 每天早晨课前十分钟为全校学生的古诗文背诵时间。由语文教师具体组织,背诵内容是课题组在提前准备好的&一周一诗一语一言一经&内容(即一首古诗、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一句三字经),语文教师将其书写在前黑板的专栏中,供学生们一周背诵用。 2、语文学科中的特定课型的教学 A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教学努力改变原来的呆板、枯燥,教师引导学生们读、画、写等,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通过课本中的古诗文教学辐射到学生能主动积累运用古今贤文、名言警句。 B口语交际教学 除了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练习之外,还要注重科学性与实效性,根据不同的时令、节日等选择经典诵读主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随季节的转换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搜集时令诗,比如春天来了,语文教师就组织同学们收集背诵描写春天景物的古诗。口语交际教学因为有了经典诵读的新鲜血液,不仅形成主题式的搜集、展示活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效果会更显著。 C习作课的教学 在作文教学方面,提倡学生能把学到的古诗文、经典诵读、国学感悟等内容适当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及平日的日记中。 ⑴教师做好作文教学指导,刚开始时教师先写范文,恰当好处的运用上古诗、成语、名言等,让学生对其进行评价,领略画龙点睛之妙。 ⑵提倡学生课前围绕作文主题,多方面搜集国学资料,为写作做准备。⑶鼓励学生留有积累本,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⑷除作文,日记也多提倡学生学着用诗句、成语、名言来描述自己的喜怒哀乐、想法与感受。 3、实践活动感受国学教育 为了让国学真正融入学生生活,结合节假日、时令节气、学生年龄等,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每次活动,首先确定好主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选材,通过学生们的诵(学)、悟、做等形式,让学生们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并且引导学生们将其转化为长久的实际行动,久而久之,成为习惯。 (1)以节日为主题,进行活动。(2)根据时令季节设计主题活动(3)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4)班报、手抄报展示(5)合作小组展示 八、课程评价 评价应该是促进和激励的手段,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成长。 (一)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让师生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二)以展示评价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为学生搭建成功的舞台。(三)以各种形式的检测为辅,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积累运用。(四)评价的方式应多种多样,有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以达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举一反三的评价目的。 案例二:《我们来阅读》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课外阅读&& 课程类型:选修 课程资源:新编(自编)& 学习对象:5&&6年级学生 学习时间:双周一课时,一学期共8课时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 课外阅读,重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标准》)。 (二)具体目标1.分享学生喜欢的书籍,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好方法。2.鼓励学生养成多读、多看、多思的良好的读书习惯。3.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内容 第一课时提前布置参观秦皇岛市图书室,然后再参观图书室,了解图书室的布置,环境。第二课时从书的封面、目录、扉页、出版日期、出版社、作者等方面具体地分析了解一本书。第三课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第四课时诗文朗诵。第五课时讲自己喜爱的故事。第六课时制作手抄报。第七课时我喜爱的名人名言制作书签。第八课时读书笔记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1、本课程以读促读、以说促读、以看促读、以诵促读、以写促读、以演促读、以展示阅读成果促读、以生活情境促读。以一种外在的促读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2、本课程共8课时,安排每双周一节课,计划在一学期的时间内完成,招收学生大约20人左右,以在阅览室活动为主。 (二)课程评价: 星级评定: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学校设计一个&星级&评价汇总表贴在教室墙上的活动栏中。每次活动后,经过自评、小组(教师、家长)评议,会在评价汇总表中给组员画上&星&作为奖励。活动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评价情况一目了然,时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争取得&星&。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二、课程目标 &&& 1、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在培养学生实践、创作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写字的技能和技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 &&& 2、学生发展目标: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感知祖国语言文字形体美的深刻内涵,掌握并学会写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有一定的书写速度,逐步提高写字技巧,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欣赏水平。改变&告状式&的评价,推广&互动式、鼓励性&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认真倾听、及时鼓励他人的习惯,形成自信、乐观的人格。 &&& 3、教师发展目标:使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课程理论,实现角色转变,具备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艺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 4、学校发展目标:营造读书积累的良好环境,利用诵读教学活动的优势,促进学校书香文化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三、课程内容 &&& 背一背:以《弟子规》为主,辅以背诵名言谚语、歇后语、成语、对联、诗词佳句等。讲一讲:积累名人名言、成语等,以讲故事形式进行交流。读一读:充分利用学生的《语文读本》,培养朗读能力。写一写:通过抄写巩固积累,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好习惯。 四、课程组织 (一)开设时间:利用学校自主课时,每周安排一课时。 (二)开展培训与研究活动:1、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更新教育观念。2、搜集、提供信息资料。3、组织经典文化与写字教研活动。 4、阶段性小结和经验交流 五、课程实施建议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因此,要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读书,指导上网浏览经典文化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注重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育人作用,在橱窗、展板、墙报、读书角悬挂和展示经典书籍、名言等,形成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 2、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如: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 3、开展系列活动:(1)建立班级图书角,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2)经常为学生读书,让他们在听书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爱上读书。利用班会、校会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3)在六一、元旦等重大活动中推出经典诵读中的典型,进行表彰。 六、课程评价 (一)评价内容:1、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态度及表现。2、学生诵读经典的成果。3、教师实施课程情况评价。 (二)评价形式:1、学生自评:学生自己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投入程度及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表等方式作简单记录。3、学校评价:学生对被评价者的表现给予合适的评价。 (三)评价建议:1、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可考查的方式,评价依据平时的记录和学生成果。2、评价以激励为主,在确定学生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合格&等次。3、学生成果展示注意多样性。 案例三:农村小学乡土特色校本语文课程开发 常山县龙绕乡中心小学&& 预期目标:1、通过对乡土特色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科学地分析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语文教学资源,组织编写&知我家乡,爱我家乡&为主题的校本语文教材,开展实施和评价。2、依托本课题的研究,为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从而使个性与特长得到持续发展。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课程意识,激发创造潜能。4、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协调学校、家长、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鼓励和吸收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的参与,提高学校的声誉,提高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课程的开发实施:我们所进行的乡土特色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实施以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做一个合格的龙绕人&为口号,围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这个教育主题,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开展活动。努力将文字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相联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一)以语文为主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因为我们所开发的是校本语文课程,所以所有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都必须围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来进行。我们编写的语文教材,不是一本单纯的课外读物,在每篇课文的结束,都有语言文字的练习题,思考题。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安排语文实践活动和习作训练。如第一单元学习了家乡的特产,就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夸夸家乡的特产,为家乡的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等。这些活动都带有浓浓的语文味,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来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备感亲近。以此来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语言的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升华他们的人文涵养。 (二)以教师引领为主导,努力实现师生互动。 在课题的起步阶段,教师的引领尤其重要,我们认真阅读了《常山县志》和《常山县故事、歌谣、谚语》;进行了实地走访,访问了当地政府部门及家乡的老人;了解本校近几年的教育情况&&留守孩子亲情缺失严重;对学生进行了知我家乡的调查。最后,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的讨论、分析、论证,为了便于分工,我们把课程分为六个专题,并且每个专题都有实践活动,初步构建了校本教材的内容框架,各专题有一定的老师负责实施,保证课程的有效运行。 乡土人文校本课程内容框架& 表1&&& 〇:实践活动& □:习作练习 &
认识家乡的特产
1、《胡柚的传说》2、《胡柚的自述》3、《我爱家乡的胡柚》
4、《剪胡柚》〇 夸胡柚□ 让胡柚走向四面八方
家乡的农具超市
1、《从远古走来的农具》《家乡的农具》《农具链接》
〇 走进家乡的农具□ 农具的故事
1、《母亲的账单》2、《朋友》3、《他要感谢那只手》
〇亲情网络□亲人的笑脸
家乡的农谚、故事、传说
1、《农谚》2、故事《乌鹰山的传说》《老鼠坞的传说》《兴贤塔的传说》《福田古寺》《节孝坊里的故事》《苦槠树的故事》《苦槠豆腐》〇设计家乡的旅游线路□记一次游览
走进浙西花木场
《浙西花木场简介》1、《游览浙西花木场》2、《第一次采访》3、《花木简介》4、《我学会了种树》〇采访花木场领导□我爱家乡的&&&&&&&&&&& &
家乡的名人
1、《自学成才的郑河明》2、《测量专家汪中洲》3、《海军师长汪溢》4、《采访抗美援朝老战士王永清》□与名人零距离
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学期末,教师根据学生的过程评价再结合期末测试,给学生一个总评成绩。根据评定的成绩,给予&优秀&、&良好&、&合格&三级,不给&不合格&等级。指导老师要保证学生在课程研究中达到合格水平以上。 &&&&&&&& &龙绕乡小学校本语文课程实施星级评价表&&&& 表2 &
自觉参加学习和开展的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开动脑筋,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调查研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课题活动结束时能写出小文章或做出小作品,在活动中有所进步。
★★★★★
能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小文章、小制作。
& 案例四:&&&&&&&&&&& 《对联文化》 --甘肃省古浪县定宁中心小学 《对联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确定 (一)、普遍目标:1、通过诵读对联文化,培养学生对诵读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浓厚兴趣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责任心。2、通过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丰厚博大,借助经典诵读,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积累对联创作的音律、词汇、修辞等基础知识,了解对联产生、发展、兴盛的历史过程,掌握其分类、用途与特点,能区分上下联,进行初步的欣赏,并进行简单的对联创作。了解对联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二)、学段目标 1、三四年级学段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充分理解韵文的基础上,通过普通话熟读韵文,掌握韵文声调特点,达到背诵的程度。借助字典,学习一部分常用字,积累一定词汇,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在韵文中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搜集资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韵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韵文节奏美、韵律美,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优势,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五六年级学段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联文化》课程的学习,了解对联的定义、格式、分类、特点和社会意义,能区分上下联,并进行初步的欣赏创作,通过教师适当的拓展,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2)、过程与方法。通过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轻松获取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及格式,激发学生喜爱对联的情趣和创作对联的热情。在赏析、诵读、品味、应对出句的训练过程中,通过自主锤炼文字、体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三、《对联文化》校本课程的结构设计和课时安排 《对联文化》校本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是《对韵歌》,供小学三四年级使用。下册是《对联文化》,供小学五六年级使用。上册中对《对韵歌》做了注释和白话文翻译,目的是在学生充分理解韵文的基础上反复习诵,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为进一步学习对联知识、进行对联创作奠定基础。下册以春联知识为切入点,点面结合讲解对联的发生、发展、种类、特点等,让学生掌握对联知识,具有初步的创作能力。 《对韵歌》校本教材共62课时,以每学期16课时实施,三四年级每学期各完成16课时。《对联文化》校本教材共40课时,五六年级每学期完成10课时。每学期参加实践活动2次。并根据《定宁中心小学(本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每周星期三下午第二节课为校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四、《对联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 (一)、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影响到校本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沿动态,并成立了以课题组成员牵头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充分挖掘学校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学生特点、兴趣,通过图书、网络、远程教育资源、民间征集对联,家长、学生建议,整理选编对联文化相关的课程。 (二)、呈现动态的教材形式 教材呈现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位语文教师都是教材的编排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材呈现可以是以课时计划形式出现的文本,也可以是某一个主题的活动方案,还可以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或者故事。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解读,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并随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断改变教材形式。 (三)、设计丰富的教学流程 在《对联文化》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学生和教师都有增减内容的建议,而且内容的结构和呈现方式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在这种新的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不必拘泥于常态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需要,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流程。可以&诵&为主,可以&赏&为主,可以&析&为主,可以&仿&为主等。 &(四)、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 我校每学期都定期开展&对对子&、&《对韵歌》诵读比赛&、&对联人物故事会&、&对联文化博览会&、&书海拾贝&、&札记评比&等活动。以此激励学生快乐阅读,快乐积累,共享传统文化的乐趣,激励学生展示个性,发展个性,丰厚学生语文素养。而且我们还推广了&五个每&的学习方法,即:每天从早读课中挤出10分钟进行诵读。每节课从课前准备中挤出2分钟进行诵读。每天晚上从休息前挤出10分钟进行家庭亲子诵读。每周从课表中挤出一课时进行诵读。每月从课堂中挤出一下午进行全校性的集体诵读。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年段分单元进行诵读经典诗文,保证诵读的&质&和&量&。 &(五)、抓好校本培训,厚实教师文化底蕴。 为保障《对联文化》校本课程真正走进课堂,我们在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中,倡导教师读书风气,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发放《中国对联艺术》、《民间对联故事》等,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和品位。注重专家引路,多次组织教师观看国学大师精彩讲座。并制定了《学校课程开发规划》,利用多种学习渠道,学习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策略;召开专题培训,包括课程目标的陈述,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实施具体程序;培训组织课程内容的技术和开发的程序等。 除了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对校本课程实验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外,学校应鼓励所有教师都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并保证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获得各种学习机会。学校还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持续不断的培训策略,让老师们在行动研究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反思课程开发的能力。 (六)、学科教学与对联文化的有效结合。 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素质教育的环境里,传统文化经典的接触必须与学校的学科教学融为一体。语文教学是与之结合的主要学科,现代文学的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正是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最佳途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都紧紧结合了我们的对联文化。如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进行&习作三看活动&:看看谁的习作运用的古句多;看看谁的习作运用的对联好;看看谁的习作运用的经典诗文活。 &(七)、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 首先,对教师进行评价。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依据《古浪县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和《定宁中心小学校本课程评价实施细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教师的案例、教学反思等,主要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听课等形式进行,做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引领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高。 其次,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兴趣、诵读、语言积累的质量和数量、运用语言能力及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表现程度等进行评价。评价采取自我评价、组内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四者结合。引导学生做好&我的摘录笔记:对联与文化&。将学习中得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心得体会、书评,参加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作为班级每学期&文化之星&评比的依据之一。 案例五:红旗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系列之经典诵读 & --《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论语》、 &&&&&&&&&&& &一、实施目的: &&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我们中华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生成,把我们本民族中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便是让我们的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之铭记我们中华文化的精粹,进而变化气质,提升人格品质,陶铸大器。我们首选的经典诵读篇目为《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撰写的,三字为一句,合辙押韵,便于诵读。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所以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蒙学课本,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另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论语》等依次让学生诵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诵读,我们对原文加以简易的注解,并配有与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可以使孩子们在诵读的过程中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从而受到教育。为了让孩子们更早接触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作品为代表的经典文学。这些经典中包含的道理,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用。虽然孩子们在诵读中不可能马上领悟其中的道理,但是长此坚持下来,他们就能在平时生活中身体力行。 & 二、实施措施: & 1、每周布置诵读的内容,每天定时诵读,即早晨,午后,并且实行化整为零的诵读办法,即利用课前、早晨、午后等时间有效利用。学校进行检查督促。2、要求学生对原文熟读成诵,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教师了解大意,为学生讲解相关故事。 & 三、实施阶段: 启动阶段:05、8; 实施阶段:05、12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论语》等 验收阶段:06、12 四、实施内容:诵读的经典篇目精心选择《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论语》等。 走进玩具世界&&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开发背景 云和的木制玩具业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托起了一个蜚声海内外的绿色大产业。1995年,我县在全国特产之乡评比中被授予&中国木制玩具之乡&的美誉。2003年,又被国家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木制玩具城&的殊荣。云和木制玩具三十年的发展史,生动记载着云和玩具人留下的奋斗轨迹。作为一个云和人,我们的学生应该更多地、更全面地了解家乡,了解木制玩具,继承玩具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优良传统。 设计理念 一个中心: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搜集资料、交流所得、观察、、设想、动手实践、表达等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一个基础:生活。课程来源于学生生活,又将学生带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中理解生活的意义,体验生活的多彩,感悟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一个原则:体验。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实践与创新等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课程目标 一、了解玩具业的发展历史,感受家乡人民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 二、了解玩具的种类和制作过程,提高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四、初步掌握参与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的方法,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 五、激发爱家乡、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程实施 一、资料搜集阶段 (一)了解玩具历史 1、通过上网、访问了解家乡玩具业的发展历史。 我县木制玩具业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在全县有500家玩具企业,20000余人从业,玩具产业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成为中国行业规模最大、生产研发经营能力最强、集约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完善、品种门类最齐备的木制玩具出口基地,其出口量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云和木制玩具以绿色环保为理念,精心设计,精心选材,精心加工,锲而不舍地追求真、善、美,生产加工出十多个系列,一万多个品种,集玩乐、摆设、提高智力为一体的木制玩具精品,博得了无数中外客商和不同肤色的小天使们的青睐。 2、交流所搜集到的资料,谈谈玩具业给我县经济、社会带来的变化。 (二)举行一次&玩具人的创业故事&演讲比赛。 二、活动开展阶段 (一)参观交流 1、组织学生参观玩具展览。2、在班上进行交流,感受云和玩具的种类多,式样美观,感受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3、举行一次&我最喜爱的木制玩具&作文比赛。 (二)设计创造 1、了解各类玩具的设计开发过程,启迪学生思维。2、学生分小组进行玩具创作,设计新的木制玩具品种,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设计图纸,撰写发明小论文,并在班中进行交流展示。 (三)玩木制玩具 1、搭积木:用所提供的积木拼搭出不同的事物,比比谁的更有创意。2、益智类玩具:出示一些益智类玩具,学生进行拆装拼玩。3、以&小玩具,大智慧&为题,把玩的过程记下来。 (四)参观玩具制作 1、我校已建立了玩具德育基地,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带领学生到玩具车间进行参观,了解木制玩具的生产过程,并亲自参与一些环节的制作。在实践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感受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果实。2、交流参观和劳动心得。 三、成果展示阶段 1、制作一张以木制玩具为主题的手抄报。2、木制玩具设计展 3、&家乡的木制玩具&作文展 课程评价 一、评价的内容 (一)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积极性、实践能力、语言交流表达能力等。 (二)结果评价: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特别优秀的作品还可以上网见报,激励学生的同时也促进相互学习。 二、评价的方式 采用教师、家长、同伴的多元评价体系。 &
搜集处理信息的态度
信息资料的搜集成果
合作参与的态度
交流的积极性
& 等&&&&&&&& 级
案例六:南京市禄口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1. &古诗词赏析&校本课程:古语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更应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因此,我们将学生古诗词的诵读形成常态,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我们每天安排10分钟的时间,引领学生学习古诗词,鉴赏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提升学生文化积淀,丰富学生精神修养,同时以诗育人,以诗化人,培育学生向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 &2. &七彩故事&校本课程: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记录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对于学生有着特别的教育价值,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名著故事等各类故事,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基本的阅读能力,更可以培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实现情感的升华,在故事中感悟人性的真善美,获得审美体验,促进生命成长。 3. &暑假名著精读&校本课程:将推进学生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寒暑假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较长的假期生活,适合学生阅读整本的书,读厚重的书,我们将学生的阅读视角引向经典名著阅读,让学生在自由的、自然地状态下,与书籍相伴相随,与大师相识相知,让学生拥有一种持续的阅读热情和阅读习惯,在深入阅读中开启学生精神成长之旅,培育学生生命的优雅高贵气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传统节日悦读&校本课程:根据每年中的各类传统节日,将每个月中含有节日的特点,提炼出一个中心阅读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形成&传统节日悦读&校本课程体系。传统节日主题阅读,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度过一个个愉快、难忘、有价值的节日;也让他们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节日文化的魅力,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更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将学校的课外阅读实践和研究向纵深推进,为打造书香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5.&学生社团&校本课程:学生社团是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主要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社团是个性化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而自觉地追求主流价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6.&向善文化&的校园环境打造:构建书香校园、落实向善教育需要一个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优雅环境,能够让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让校园的处处都能说话,散发教育的功能和魅力,真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学校将结合学校特色,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总体上构思,精心地布局,在校园环境的布置和建构上,结合上述校本课程的内容来设计,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使校本课程富有生命的活力。 案例七&& :可爱的家乡 &&仪征市张集小学 校本课程 目 录 1、追源张集小学&&&&&&&&1 2、庙山古文化&&&&&&&&&4 3、家乡的土壤与种植&&&&&&6 4、扬子春茶叶&&&&&&&&&8 5、千亩板栗园&&&&&&&&&12 6、外科名医&二张&&&&&&&14 7、铁路中的数学&&&&&&&&16 8、玩具业的兴起&&&&&&&&18 9、前进中的学校&&&&&&&&21 案例八:《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 清华附小   &三个一& 质量目标:&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和一篇好文章。 &一手好字包括识好字和写好字,提出了各年级、各学期具体的识字目标和写字目标。提出一手好字的质量目标,体现了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也表明了汉字的识与写,是语文学习的奠基工程,贯穿小学一至六年级,是常抓不懈的工作。 && 一副好口才既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每个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倾听、表达、应对是3个重要方面。通过小学阶段的训练,要做到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善于沟通与交流。 一篇好文章包括读懂一篇好文章和能写一篇好文章。在阅读中着重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以及进行评价的能力。此外,在阅读数量、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有梯度的要求。 && 能写一篇好文章,指引学生从积累、观察、运用3个方面努力。强调作文即生活,作文即做人,培养学生在求真、立诚的表达中,学做真诚、有用、有爱心的人。 &&三个一&的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的基本框架。接下来,窦桂梅和她的教师团队围绕&三个一&的目标,深入进行主题教学的分项研究,重点研究了以下5个板块。 && 主题识字。研究在&主题教学&背景下,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识字,激励学生自主识字,指导学生有步骤地练习写字,其最大特色是,渗透汉字文化,激发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主题讲读。以教科书中的精读课文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课文中提炼主题,以主题带动阅读指导与训练。学生不仅&得意&,而且&得言&、&得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阅读品位,培养读写能力。 &主题阅读。使阅读由精读的点到略读的面,由阅读&个例&到阅读&群文&乃至读整本书。可以是一篇带多篇,一本带一本甚至带几本。阅读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很难实现质的飞跃。清华附小不仅规定每学期必读和选读的书目,而且从课程安排上做到了课内外阅读的贯通,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 &主题诵读。做到专辟时间,日有所诵。既吟诵古典诗文,又朗读现代诗歌、散文。学生在诵读中思考,同时又积累语言、培育精神。 &主题作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围绕一个个主题,形成了由绘本创作,看图作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作文,话题作文,想象作文,诗歌创作,应用文写作等组成的作文训练体系。不同年段还开发了多种多样&处方式&习作策略。如绘画日记、接力日记、语言积累本、生活速记、人物素描等,使习作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就这样,从2002年开始,清华附小语文教师团队在窦桂梅的带领下,历时7年,终于研制出一整套适合各个版本教材教学、质量目标清晰具体、教学内容丰富厚重、教学策略实用灵活、教学评价简便易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幸福了学生,成就了教师。《手册》研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探寻母语教育的本真,实现儿童快乐高效的语文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生命奠基。《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全套共12册,对应小学6个学年12个学期。每册由&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3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包括以下5个部分:质量依据、质量目标、实施策略、质量评价、相关附件。 质量依据援引《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该学段、该板块的要求,以期使用者明确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也表明以下各个部分的阐述与规定,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质量目标是对《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无论是&三个一&的哪个板块,其目标均以不同的关键词呈现,十分醒目、鲜明。例如,&一手好字&的关键词是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的关键词是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中&读懂一篇好文章&的关键词是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的关键词是积累、观察、运用。在3个关键词的总目标下,每个学段都有所侧重。 &实施策略更是清华附小教师群体教学智慧的结晶,提供了落实质量目标的方法、策略,阐明了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养成习惯,凸显了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体现了《手册》的核心价值&&解决到达教学目标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 质量评价针对质量目标和实施策略,规定了具体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内容分类、考核分项&的评价方法,体现了重激励、重反馈的评价功能,彰显了全面评价、全程评价、全员评价的评价理念。配合每项评价内容,还设计了相应的测评样卷,包括综合测试卷、读书报告单、朗读及吟诵的测评篇目和考评要求等。不仅使《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变得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为学校、教师进行质量检测提供了具体参照。 &可以这样说,这是在目前我国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情况下的一个创造,为解决评价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可资研究与借鉴的有益经验。 && 这套《手册》由于每册对应一个学期,12册涵盖6个年级,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诸方面,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体系,具有系统、科学、实用的特点。它依据《课程标准》,又完善了《课程标准》;源于多套语文教材,又超越了各套教材;来自基层的教学经验,又高于具体教学经验;从《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出发,又使教学评价便于操作。它是教师教学的依据,领导评估教学的参照,学校进行质量检测的凭借,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帮手。《手册》的研制成功幸福了学生,成就了教师。 &《手册》研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探寻母语教育的本真,实现儿童快乐高效的语文学习。我们欣喜地看到,与《手册》研制同步的&主题教学&改革,使附小的学生学得更好、更多、更主动、更快乐,他们在享受语文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提升语文素养,为生命奠基。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进行教改和研制《手册》漫长的过程中,窦桂梅和附小的教师团队经受了长期、艰苦的磨炼,但也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幸福,成为教师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名校新校本&清华附小、北大附小:整体阅读+经典古诗文赏析》 该书系以&真正适合儿童成长的人文读本&为理念,集结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三大名校,首次公开其内部阅读教材。集中呈现名校以儿童为本,从儿童出发,考虑儿童精神诉求和人生成长的教育理念。用有趣、丰富、科学、深刻的阅读材料搭建一个广阔的人文阅读平台,让孩子们在快乐、科学、高效的阅读中培养对于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升综合能力,最终在现实的&应试&和长久的&素质&两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为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提供一份滋养。 其中,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校本是&整体阅读&。通过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的阅读内容,为孩子拓宽视野,提升学习兴趣,建立科学完整的阅读体系,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习能力。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趣味语文共分享&&开阔视野,提升学习兴趣; 诗歌文赋乐陶陶&&循序背诵,滋养裨益一生; 名家名篇滋味多&&对话大家,品味齿颊余香; 推荐书目收获多&&自主选择,开发学习潜能。 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传承北京大学深厚的古代文学研究基础,编写出这一套以经典古诗文赏析为中心内容的校本教材。通过循序渐进的诗文排列、准确详尽的注释、优美亲切的赏析让孩子从小培养高尚的审美和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热爱,也从一步步的背诵理解开始培养记忆力和深度理解力。书中主要内容包括: 含英咀华,与经典同行&&循序渐进的百篇经典古诗文; 释疑解惑,深入浅出&&精准详细的注解释义; 语言之美、生命之力&&优美而富有人文气息的赏析; 纵有千古,文明传承&&作品编年表,感受千年文明演化。 临武三中附小国学校本教材 一、《三字经故事》 1、孟母三迁故事2、五子登科3、岳母刺字的故事4、铁棒磨成针5、方仲永的故事6、黄香温衾&&7、孔融让梨8、孔子有礼9、头悬梁10、锥刺股11、囊萤映雪 &二、《弟子规故事》 &1、刘备教子2、陶母封鱼3、汉文帝侍母4、孝感动天5、重义轻财6、欲速不达7、尺璧寸阴8、三人行必有我师9、王瞻读书10、书市读书11、章学诚笨鸟先飞 &三、中华古诗选读 1、写景之四季篇:春之《春晓》《咏柳》;夏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秋之《山行》《秋夕》;冬之《江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写景之壮丽山河篇:《望庐山瀑布》《望洞庭》《登鹳雀楼》《望天门山》3、边塞之爱国篇:《凉州词》《出塞》《从军行》《塞下曲》4、咏物之励志篇:《墨梅》《石灰吟》《竹石》《青松》5、送别之友情篇:《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6、情感之思乡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泊船瓜洲》《回乡偶书》 &十一、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开发的热潮中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1、要避免流于形式 &&&&&&&校本课程的理解不到位会造成校本课程开发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避免流于形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形式不局限于选修课、活动课,但是可以把选修课、活动课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载体。校本课程不是&加课&,而是合理上课。校本课程开发提倡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强调的是样式的各不相同,而不是追求&多&。 &&&&&&&2、要更新课程观念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要加强&成本意识& &&&&&&&因为涉及到经费问题,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的瓶颈。因此在实际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与课程开发的成本问题,要避免开发校本课程&贪大求洋&,盲目攀比,编写大量的校本教材,追求形象工程。 &&&& &结束语:&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全面发挥社会功能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我们只有把它看成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激发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勇气和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走进校本课程开发,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部分。 &&&& & & & &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大研究生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