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自己抱着小孩子坐车学习自己搏击,以后有没有用?

您访问回复列表出错
您可以试试:  在我爱人怀上孩子的时候,我们和很多家长一样,对那些与孩子有关的教育理念有一种特别的敏感,至今还能记得一些很特别的话,比如天下的父母都想孩子成龙成凤,可是实际上天下的父母都在千方百计让孩子成为窝囊废;这话让我思考了很久:父母怎么会让孩子变成窝囊废,还是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变成窝囊废?再比如爱孩子就给自己的孩子当导师,这话也让我想了很多。  也许是因为这些理念常思考,也许是我和我爱人都是在职场做人事培训与职业咨询方面的顾问,于是当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特别的怕一不小心把孩子培养成了窝囊废,于是我们多数时间研究和体会”怎么给孩子当导师”,以下就是我们的经验,和天下的家长共同切磋.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争取孩子长大之后,父母少操心。        我是一名职场培训咨询顾问,我在工作中就常遇到一些女士的咨询,她们有的为职位与生孩子的事情纠结,有的要把孩子留给老人出去工作可是自己又不放心,不知道怎么破解自己的职业困惑。每一次在解答时我都会说同一句话:“孩子是父母最实在的事业舞台,这里多用些心,将来就少操很多的心。”  我说这些话是很由衷的,我们看到过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的大孩子在职场里困惑,无助,每次体会他们的心情,都忍不住会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将来怎么成长?  于是当我爱人怀上孩子后,我们就开始为孩子的未来做起成长规划,做起特长规划,甚至展望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  刚巧爱人的同事中和我爱人前后怀孕的准家长们有十多位,大家经常一起嘻嘻哈哈中散步;  因为自己的心情强烈,于是也忍不住会和周围的家长们探讨,于是发现两个极端:  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小孩子的态度是“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别的不想那么多;”  有的家长比我们更积极,读书,胎教,可忙的事多着呢。  虽然是两个极端,但是没一个家长和我们一样,把对孩子的关注延伸到了未来需要的职业规划中。    时间在孩子三岁前过得真慢,可是到了四岁时,日子就开始提速嗖嗖地过去。  孩子一到四岁,前面两种态度的家长突然变得高度统一起来,今天听说这个孩子报名学讲故事,明天又听说另一个孩子报名学唱歌,而有的孩子已经开始背着画筒去艺术中心学“画画”。  又过了半年,家长们变得更忙了,因为有的孩子肩膀上多了把小提琴,有的孩子穿上了舞蹈鞋,有的孩子小画筒变成了大画布。最有趣的是有的孩子嘴里冒出了“洋文”。  就这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孩子冒出新花样,特长的种类只见往上加没见往下减。最忙呼的是那些带孩子学古筝的家长,一有表演或者比赛,古筝、琴架子,椅子一起搬。  我们的孩子也学上了三样特长,于是在艺术中心的教室外,等孩子的家长就为孩子的成长聊啊聊。  我忽然发现,在聊的过程中,每个家长对怎么培养孩子学特长都很有自己的见解,思路也广,于是各种各样关于孩子学特长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方向的偏差都集大成。  以后有时间,我会把这些东西一点点总结起来,给家长们参考。先祝愿带孩子学特长的家长方向正确,成为孩子学特长的路上的好导师。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期待!也喜欢老师写这些,感觉跟我们更近了。。。。
  期待下文:)
  第一个观点: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学    我们的孩子选择了三样特长,唱歌(四岁),围棋(五岁两个月开始)和芭蕾(六岁)  按孩子自己的兴趣,她的第一特长是选择跳舞的,四岁前她就迷上了跳舞,小嘴里老是要求带她去电视里跳,就象里面的小朋友一样。刚好四岁时迎来了北京奥运会,这下她得到知音了,不看电视比赛的时间里就常见她蹦蹦跳跳,按她的话说:“中国小将开始跳马,中国小将开始比赛。”那段日子里,她经常缠着我们:“我什么时候能学体操啊?”  按着家长常有的心态:“孩子要学感兴趣的东西”,于是我们就带女儿来到了艺术中心,一问,她失望了,艺术中心的老师说:“跳舞最好是六岁,骨头长硬一点再学。”  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她一脸的不高兴。她这个孩子有个明显的特点,只要委屈时间长一点,眼泪花就会闪烁。  我们赶紧给她做工作:“会唱歌的孩子就可以一边跳舞一边唱,你看电视里不都是这样么?你先学唱歌,六岁再学跳舞,这样两个就都有了。”  这样一做工作,她的脸色立即阴转晴。    回家的路上我就和她妈妈兴趣盎然讨论起来,我说:“学唱歌好,等她大一点,我就引导她写歌词,再大一点就引导她写歌谱。”  我爱人说:“你答应人家六岁学跳舞的。”  我知道她没听懂我的意思,赶紧解释:“学唱歌是开发一个兴趣,但是引导她写歌词,就把这个兴趣和写作文联系在一起了,她上学不是要学语文么?为什么非要她的作文从记单调的日记开始呢?让她的作文从编生动活泼的歌词开始不就更合乎孩子的兴趣么?”  我们说到做到。  从我家到她的幼儿园有二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我每天带她去上学的路上,就开始“编歌词”。我说:“爸爸唱一段你唱一段好么?看到啥就唱啥好么?”  她很高兴。  开始我用她幼儿园学过的歌唱,她接下一段;  然后我就开始编词,看到小草唱小草,看到小树唱小树。这一点对四岁的孩子太简单了,她看到的东西联想到的东西比大人要生动。  我和我爱人说:“你发现一个现象没有,古代的人出了那么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外交家,他们从前上什么课?不就是上一个语文课么?可见作文是能启动人的学习力,带动人的全面成长的。今天的孩子长大后没有自学能力,在学校里多累?在职场里多难?所以我绝对信奉这个理儿。”    认准这个理儿后,我就想把这个“道理”弘扬一下。记得有一天,我把孩子叫过来:“咱们上学的路上是不是编了好多歌了?”  她很夸张地说:“我编了好多好多。”  我说:“你在艺术中心是不是也学了好几首歌了。”  她立即张嘴就唱。  我说:“你明天放学,爸爸给你写首歌好么?以后你到艺术中心去唱给老师听好么?”  她立即高兴得跳起来。我这孩子有这个特点,有点高兴的事情,她就象点燃了的火箭,有向上的能量喷发出来。  于是我们就我和她上学的路上编歌的感觉找出来,编了一首歌,一整天的时间,我修改再三,再三修改,最后成了这个样子:“上学的路上,有棵小树,每天都向我亲切招手,问声早上好,问声早上好,今天上学学些啥,学些啥,能不能教教我吧。”  可是有了歌词还得有曲啊?我又不通乐律,怎么办呢?  这一点难不住我,我在给毕业的大学生做职业咨询时,鼓励那些需要岗位英语的人去攻口语,这时我总会说这样的话:“学英语要向外国人学中文学习,你看那些老外刚学中文时老是一个字一个字嘣,为啥你的口语就必须说什么标准的语法,然后又因为说不出标准的语句最后肚子里有货吐不出来。”  因为有这个思想指导,于是我就开始哼曲,哼了改,改了哼。  等女儿放学,我就在路上开始教她:“放学的路上”。  连续几天,她学会了这一首新歌。  以往她放学老想在楼下喊“妈妈”。我说:“今天你别喊,你唱放学的路上。”  以后她就形成了习惯,一到楼下就放声高歌“放学的路上”,然后就见窗口出现她妈妈的笑脸,她很享受这个过程。  我对我爱人说:“看吧,放学的路上二十分钟,作文也练了,发音也练了,将来大了自己写歌作曲,她的唱歌兴趣就可能延伸到一个职业,一个饭碗,弄得好延伸到一个事业里去。台湾那个齐秦不就是自己写歌么?东北那个庞龙不也是自己写歌么?还有那个黄蓉。”  我爱人说:“你太功利了,我不想那么多,自然而然。”  我说:“我是说得远了一点,但是不能用一个功利就掩盖了这种学习的意义。你看多少大学生进职场,一填表格写爱好,唱歌,可是她们唱歌唱得做起劲的地方是卡拉OK。我可不想我的女儿今天学唱歌,将来在卡拉OK厅为自己的歌喉陶醉。反正我的观点就是:要不对未来的事业发展有帮助,要不对未来的学习能力有帮助,不然学特长就是走形式。”  我爱人支持后者:今天学特长要为上学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帮助。    我这个观点很快就和另一个孩子的家长有了共鸣。她的儿子和我女儿在一个班学唱歌,下课后我女儿回家,她儿子还要背着画板等一个半小时后的画画课。于是有一天我们就聊到了一起。  她说:“我们楼下有个同事,她看我儿子学画画就跟我说她弟弟的故事,她弟弟小时候就喜欢拿着小人书学着画,家里人总是反对也没有用,家里很着急,弟弟学习成绩也不好,可是他就是喜欢画小人书里的插图。你看人家现在,在动画公司,凭自己的一技之长房子车子都解决了,老板还离不开他了。所以我就认为孩子学点有用的东西对他未来很有帮助。”  我也和她说:“是,我们有一个熟人,她儿子也是小时候喜欢画,就让他画,一直支持,这回考大学,凭着特长生加分进的传媒大学。”  
  这段交流强化了我的“自负”,我更加坚信:要通过特长让孩子学到学习力的道理。  我更希望她带着比别的孩子强的学习力上学,不要象那些大孩子一样学的那么累,更不要象我们小时候被动地学了那么知识,可是职场和社会最需要我们具备的自学能力却那么差。  于是在孩子学唱歌的同时,一有机会我就和她一起编歌:“好象又可以编个歌了,爸爸唱一段你唱一段好么?”  头一两个月她很有兴致,可是时间一长,她的小嘴就多了她的道理,我一说编歌,她就说:“你编,你唱。”  我就自顾自的唱,她也不参与。  我知道我必须转变方式引导她了。我在培训企业白领的表达力时,特别主张大家“主题突出,表达主题的话题多样化。”  有了这个思想去指导,我就抓住她老想去中央电视台智慧树节目的想法,和她商量:“如果有一天咱们也上舞台,是不是得准备一首歌啊?别人写的歌别的小朋友都唱过了,咱们唱自己编的好么?”  有了这一目标,我们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又开始见树唱树,见花唱花,见到公共汽车唱汽车。有一次公共汽车开过来,我随口唱:“你看,那个车里好多人,象不象个大闷罐?”  闷罐这个词引得她笑个不停,以后每次见公共汽车来,她都会唱:“你看,车来了,象个大闷罐?”  我就引发她的联想,我唱道:“还象啥呀?”  她就说:“你说呢?你说象啥呢?”    这个习惯养成了,以后我也没刻意引她老编歌,有时我也忘了这事,不过一想起来就会唱着说:“我们好久没编歌了,是不是来一首?”  看来习惯养成了就会有持续的动力,写上面那段话后,我带她出去买水果,路上我又问她:“是不是好久没编歌了?”  她说:“我编一首滑雪板。”  我唱:“穿上滑雪板,我象个仙子在冰上飞?”  她说:“那是第二段,我的第一段这样的:滑雪板,滑雪板,滑雪板上划来圣诞老人,他在飞,我在笑。”    我在做职业培训时经常会给学员强调一条成功理念:“学习成功者的经验不能带我们成功,只有养成了成功的习惯才会带我们成功。”  看来成功的习惯对孩子学特长也一样有实用,在我的孩子养成了一些编歌的习惯后,我发现她的思维出现了别的孩子不常见的“力度。”  前一段,我的新书《这样做你一定能升职》出版了,我问她:“这个书看上去怎么样?”  她说:“你和你的编辑说说,这个封面不好。”  我问她:“怎么才算好?”  她说:“什么图都不要有,就是纸上写上书名就好了。”  我问她:“那不就太简单了么?得有点设计有点图和颜色才行吧?”  她说:“书店里的书都是有图有颜色的,爸爸的书不要和他们一样。”  
  楼主写得不错,有一定道理,学习了。
  “编歌”对开发孩子思维产生了作用后,我们在培养孩子特长时就把关注点牢牢地抓在了“锻炼学习力”这一关键点上。  我爱人对这一关键点的也很重视,因为她在培训中也发现:很多员工走出校园后就基本上迷失了学习的方向,不知道学什么好,遇到困难更不知道怎么设计工作思路?  可想而知,不会为工作设计思路的人在职场里的发展空间会多么窄?公司只会给员工提供一个岗位,不会主动给每一个员工提供未来,想要未来就得自己找,可是连基本的设计工作思路的能力都挖掘不出来,未来怎么找?  我们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毕业就是失业,也不想孩子将来进入职场后在找出路的迷宫里活得很累,于是我和爱人达成一致:孩子学什么不重要,学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东西的过程要能锻炼孩子的“学习力”。    (2)  自从发现了引导孩子锻炼学习力的意义后,我们就开始启动孩子的第二个特长:围棋。  我们对围棋这个特长项目也算是预谋已久。在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我就和爱人一边散步一边反复探讨过孩子学围棋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爱人的态度是:“不反对孩子学围棋,但是如果孩子不喜欢别逼孩子。”  我就对我爱人说:“没有逼迫之说。你看现在的多少孩子天黑了才放学?拉着象旅行箱一样的书包,你说他们学什么?——孩子学什么,不都是按着学校的轨迹或者家长铺的轨迹往前走么?所以没有逼迫之说,只有如何引导孩子之道理,引导的方法对不对,引导中孩子学得是不是愉快而已。”    其实那个时候,我很看重围棋是有一个重要原因。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级有一男一女,他们堪称我们班的金童玉女,每次考试基本上不是他第一名就是她第一名。他和她的成绩把我们远远甩在后面。毕业了这两位也轻松地考入了北京的一流大学。好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怎么大家都很用功,为什么他和她就学得那么好?那么轻松?”等我工作后培训的经历越来越丰富,面对的学员的身份越来越高,我终于领悟到了一个道理:虽然大家都在上学,可是有的人在被动学习,跟着课本走;有的人在主动学习,有自学的能力;有的人则更高明,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敏感地思考其内在的规律,于是他们就能自动成长,经历越多素质越高。  显然进入职场后,只有第三种人才容易找到自己的升职规划,而第一种人的职场命运通常是在不断换工作中苦熬,薪水在低水平中徘徊。  因为有这种意思,于是当我们自己有了孩子后,我就很想在她的成长中能锻炼出“自动成长”的习惯,退一步讲能培养出“主动学习”的习惯也好,千万别停留在被动学习中走完小学初中然后在比大人都累的高中熬出头。  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我就把目光盯在了围棋上。  说句实话,我那个时候的围棋水平还停留在摆棋子的层次上,不会一个定式。但是因为聂卫平在二十年前中日擂台赛上十三连胜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于是围棋在我的心目中就扎下一颗深深的种子。  因为这颗种子种得太深了,于是之后的人生经历中每遇到一点与围棋相关的报道或者评论都会引发我的关注,其中一句对我影响很大的话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话:“围棋是天下最智慧的游戏。”  这句话让我久久体会:“既然这么大的科学家都喜欢,肯定对智力有很大的帮助。杨博士肯定是个能自动成长的人,不然他怎么会获得诺贝尔奖?”接着我又想,“既然这么智慧的人都看好围棋,我们这些普通人还想那么多干嘛?跟着走就是了。”  这样一想,对引导孩子学围棋的兴致就更浓厚了,非常相信围棋能把我的宝贝带进“自动成长”的学习状态里。接下来就看我的宝贝是不是愿意沿着我的兴趣设立的这条轨道“奔驰向前”了。  我爱人说:“你别自以为是,她大一点不听你的,看你怎么办?”  我的理由也很充足:“她不按我的引导走,将来就要按着老师的要求走。啊,我看到那些学生做那么多的题,真觉得累啊,看他们背那么多的单词,心里更累啊。我不想我女儿上学后被动成长啊。如果能主动学习,我们做家长的能省不少心,孩子也会学得轻松很多。”  想法越来越坚定,于是在我的孩子学唱歌后,我就同步开始了围棋的引导。  有时送她上幼儿园或者接她回家,走在路上会突然问她一句:“你长大想当什么?是围棋大师还是歌唱家还是舞蹈家?”  她毫不迟疑地说:“舞蹈家”  “还有呢?”  她有毫不迟疑地说:“歌唱家”  我说:“你喜欢围棋么?”  她很干脆地说:“不喜欢。”  我对她的回答也不当回事情,因为她连围棋都没摸过,她的话肯定是随口说的。  我爱人说:“你就别一根筋。我不反对她学,可是也不会让她将来吃围棋这碗饭的,该上的学还是要好好上。”  我说:“孩子学不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围棋的意义是不是能想得通,如果我们自己觉得理直气壮,那还有什么可辩论的,肯定是要学,下一步就是怎么学的问题了。”  我很坚定我的想法,如果父母对一个东西的价值认识不透却强硬让孩子去学,这里肯定有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已经对围棋的意义有了坚定不移地认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我爱人比我有行动力。就在我还在找机会启发我那个不开窍的宝贝时,我爱人已经抱着孩子去看围棋“全国大赛”啦。原来有个职业选手参加的全国赛事就在她们单位的国际会议厅举办。  我爱人告诉宝贝:“这就是围棋。那就是围棋的奖杯。这些叔叔象我们旅游一样到处走,一边比赛一边旅游。”  这次观摩,我的宝贝对围棋产生了两个浓厚的兴趣,一是到处旅游,一是奖杯好漂亮,我也想要。  接着很凑巧,几个月后,我们在西安旅游时陕西省的少儿围棋赛正好开赛,吃饭时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就抱着孩子挤到宾馆的会议室去观摩。  就这样,在她正式学围棋之前,我们先给她进行了多角度的感受。  于是当我爱人带着五岁两个月的她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来到围棋老师的教室时,她很快就融入了进去,把棋子走出了一条直线,老师过来看,她很高兴地说:“我走了一条棒棒糖。”  我跟我爱人说:“现在宝贝要学围棋了,既然学了,就争取走在正确的成长轨道上。我研究了孩子学习的思维流程,孩子肯定对老师讲的话吸收只有百分之二十,也就是我们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和钱,只学到了二成的东西,如果对这个事情不警惕,我们就很可能以为孩子在学围棋,实际上她在玩围棋,一年后她的水平依然在被动学习状态里出不来。”  我爱人对正确的思维有很好的接受力,当我们达成一致后,每次她带孩子去学棋,都会在一边旁听,然后回家后和孩子“下一盘”。  果然,有这一步和没有这一步相差悬殊,两个月后,同时学的孩子已经不是她的对手,她开始赢得了几个学了半年的孩子,而且那些孩子都比她大一两岁。  我又和我爱人商量:“你知道学钢琴的孩子很多,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孩子叫会谈钢琴,有的孩子叫钢琴家么?”接着我告诉我爱人一个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同样学钢琴的孩子,弹两万个小时的成了会钢琴师,弹十万个小时成了钢琴大师。”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孩子学围棋,下棋的量要上去, 不然也只是玩棋,学不到锻炼思维的学习力。  于是以后有时间我和爱人都会陪她去学,去下。  每次我们带孩子去学围棋,别的家长在看小说,在聊天,我们则搬了凳子在一边听。然后回去把我们学到的重点拿出来与孩子切磋。  果然我们的认识很科学,老师讲的
  受益匪浅,期待下文......
  有一定的道理。    编歌那一段我很喜欢。我从小就怕写作文,如果这样可以提高作文水平,倒是个不错的点子。
  谢谢你们喜欢本文    既然这里有留言支持和鼓励  就把修改稿重新放在这里吧-----            《就差这一“点”》  ——学特长的孩子需要家长做“导师”    前言——  爱孩子,就给自己学特长的孩子当导师    几年前,我们的孩子到了学特长的年龄。  我们和所有爱孩子的家长一样,对那些与孩子有关的教育理念有一种特别的敏感,至今还能记得一些很特别的理念和警句。  比如:孩子学特长的时间通常都比较长,收获多的孩子却通常比较少。——听到这话就立即引起了我的警惕:哪个孩子不需要学特长?家长花那么多精力陪,孩子放弃那么多玩的时间学,最后收获却比较少,这太说不过去了吧?  又比如:天下的父母都在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成龙成凤,可是实际上呢?天下的父母都在千方百计让孩子的大脑成为仓库,身体成为装垃圾食品的箱子;——这话让我思考了很久:大脑成仓库,身体成垃圾箱,那孩子不就成了“窝囊废”?父母怎么会让孩子变成窝囊废,还是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变成窝囊废?  再比如:爱孩子就给自己的孩子当导师。——这话也让我想了很多。导师的意义我实在太清楚了,我们经常要给有困惑的人做职业咨询和规划,特别是那些刚毕业几年的大学生,他们有很多事情看不明白,于是职场就变成了他们的迷宫,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找出路。虽然我们有对职场导师的认识,可是当时我还有点不太搞得清楚:孩子在学特长时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呢?  也许是因为这些理念常思考,也许是由于我和我爱人都是在职场做人事培训与职业咨询方面的顾问的缘故,于是当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特别的怕一不小心把孩子培养成了“窝囊废”,于是我们多数时间研究和体会”怎么给孩子当导师”,本书就是我们的经验,和天下的家长共同切磋.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争取孩子长大之后,父母少操心。    爱孩子的家长大概都有这样的观念:  特长,孩子飞向未来的翅膀。  可是,我们的亲身经历发现:  孩子学特长的时候,多数家长只是“陪读”不去“伴读”。  对比中,我们发现:  孩子在学特长的时候,如果家长不去给孩子当导师,只是把孩子交给兴趣班的老师就完成任务了,那接下来,这个优秀的孩子就可能优先生锈了,因为这孩子在特长上的成长很可能慢得很。  所以我们有时就很闹不明白:  既然想让孩子在学特长的过程收获得多,家长的观念就必须先进些,可是实际上,我们发现很多的家长的观念都抱着自己理解的那一套东西,不知道自己那一套东西已经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需要?!    当我爱人怀上孩子后,我们就开始为孩子的未来做起成长规划,做起特长规划,甚至展望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  刚巧我们周围的人中,和我爱人前后怀孕的准家长们有十多位,大家经常一起嘻嘻哈哈中散步;  因为自己的心情强烈,于是也忍不住会和周围的家长们探讨,于是发现两个极端:  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小孩子的态度是“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别的不想那么多;”  有的家长比我们更积极,读书,胎教,可忙的事多着呢。  虽然是两个极端,但是没一个家长和我们一样,把对孩子的关注延伸到了未来需要的职业规划中。    时间在孩子三岁前过得真慢,可是到了四岁时,日子就开始提速嗖嗖地过去。  孩子一到四岁,前面两种态度的家长突然变得高度统一起来,今天听说这个孩子报名学讲故事,明天又听说另一个孩子报名学唱歌,而有的孩子已经开始背着画筒去艺术中心学“画画”。  又过了半年,家长们变得更忙了,因为有的孩子肩膀上多了把小提琴,有的孩子穿上了舞蹈鞋,有的孩子小画筒变成了大画布。最有趣的是有的孩子嘴里冒出了“洋文”。  就这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孩子冒出新花样,特长的种类只见往上加没见往下减。最忙呼的是那些带孩子学古筝的家长,一有表演或者比赛,古筝、琴架子,椅子一起搬,象是小搬家。  我们的孩子也学上了三样特长,于是在艺术中心的教室外,等孩子的家长就为孩子的成长聊啊聊。  我忽然发现,在聊的过程中,每个家长对怎么培养孩子学特长都很有自己的见解,思路也广,于是各种各样关于孩子学特长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方向的偏差都在此“集大成”。  我们把这些东西一点点总结起来,给天下的家长们参考。先祝愿带孩子学特长的家长方向正确,成为孩子学特长的路上的好导师。      我是一名职场培训咨询顾问,我在工作中就常遇到一些女士的咨询,她们上班没时间带孩子,于是把孩子留给老人;可是自己出去工作又不放心孩子的成长,觉得没时间教育孩子很不安。每一次在解答时我都少不了强调同一句话:“孩子学特长的年龄段特别需要父母伴读,爱孩子,就给自己学特长的孩子当导师。”  本书的内容就是我们自己带孩子学特长的亲身经历和经验汇总,因为是亲身经历,所以就有什么说什么,不用额外更多的构思。天下的父母们可以顺着我们的经历和我们的心路历程,看到对自己的孩子学特长中需要借鉴的理念和经验。      
  我研究了孩子学习的思维流程,孩子肯定对老师讲的话吸收只有百分之二十,也就是我们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和钱,只学到了二成的东西,......每次她带孩子去学棋,都会在一边旁听,然后回家后和孩子“下一盘”。      “你知道学钢琴的孩子很多,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孩子叫会谈钢琴,有的孩子叫钢琴家么?”接着我告诉我爱人一个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同样学钢琴的孩子,弹两万个小时的成了会钢琴师,弹十万个小时成了钢琴大师。”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孩子学围棋,下棋的量要上去, 不然也只是玩棋,学不到锻炼思维的学习力。    *****************************************************************    同意楼主的观点。我觉得对于任何一门功课,把握练习的“量”是有道理的。就像楼主说的,小孩子学习能力很弱,一节课可能只有二成可以接受。这个阶段要把“量”提上去,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孩子知识的积累是靠“量”来保证的。等到孩子自己找到了学习的感觉,自己开始学习了,在那个阶段,孩子自己的思维能力已经提高,对听到的,看到的会自己分析、总结、归纳,那时再把“量”降下来,一定要降下来,便于腾出时间做知识的拓展。那个阶段,孩子知识的积累是靠“量+拓展”来保证的。      
  接11#补充一句:    所以说,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上“量”是必须的,比如语文大量古诗、课文的背诵,英语大量的听说练习,数学的口算练习等等。
但现在的问题是,低年级孩子的学习“量”普遍上不去,相应的知识积累就有问题,知识积累这个基础没有打好,到了五六年级肯定有一科或几科落下来,可偏偏五六年级这个阶段,作业量普遍增加,本来有几科吃力了,这边作业量再上去,那还有精力去做知识的拓展积累?    所以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作业量应该增大才对,等到五六年级,孩子自己会学,会思考,会积累,那是学校再把课内的“量”降下来,孩子有时间自己去找食吃,这样才对!
  不好意思,我这里歪楼了。楼主,您继续~~~
  13#作者:skyty_875
回复日期: 9:19:00  ----------------  谢谢留言  一看语气,就知道是个有探索劲头的行业人
  回 14# 作者金刚心:    “探索劲头”实在谈不上,读你的帖子,有感而发,说点体会。    “没一个家长和我们一样,把对孩子的关注延伸到了未来需要的职业规划。”这个是亮点,您是“职场培训咨询顾问”,谈这个话题肯定有优势,我这里虚心学习。      
  非常有启发 感谢分享 希望继续更新呀
  谢谢楼上二位的鼓励  
  第一个观点:  学什么特长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学    引子——  我们的孩子选择了三样特长,唱歌(四岁),围棋(五岁两个月开始)和芭蕾(六岁)。我们没有让孩子为学而学,而是想让她透过学特长锻炼出将来上学时更用得着的两样“宝贝:  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自动成长的习惯”。    我说这些话是很由衷的,我们看到过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的大孩子在职场里困惑、无助,每次体会他们的心情,都会忍不住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将来怎么成长?特别是看到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时,   2010年对“80后”来说意义非凡,他们中间将首次出现30岁群体。《人民日报》的调查显示:五成以上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在工作上力不从心。  接着又看到了  《广州日报》日报道,截止日零时零分,共有来自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全国各地的3313位“80后”在网上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八成“80后”存款不足10万元,婚房成为“第一恐慌”。  这两篇报道让我更要忍不住去想:如果不想我的孩子的未来是这样,那今天该怎么培养学习习惯和拥有什么样的特长?    在职场进行培训咨询的经历让我们很清醒地认识道:如果一个孩子学习阶段没有培养出足够的学习兴趣和自动成长的习惯,那他到职场是很难进入钻研业务状态里的,接着职场就很可能长期在职业困惑和找出路中徘徊。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开始学特长起,我们就提醒自己:  学特长不重要,透过特长锻炼学习的兴趣和自动成长的习惯才叫收获巨大。    ——那,我们怎么做的呢?  
  爱孩子,就给学特长的孩子当导师  (1)  我每次带孩子去艺术中心,看见走廊里椅子上坐得满满的家长,心中就有这个感受:  每一年1100万孩子出生  至少也有一百万家长在操心孩子学特长的这个问题吧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点特长,最好能有点有点比较突出的特长。  但到底学什么特长、从特长中得到些什么、将来怎么发挥特长、怎么鼓励孩子坚持学下去等等,都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孩子学特长,如果为学特长而报特长班,这个过程就会变得很简单,只要报名,只要带孩子去学就好了,学不下去就停下来。学得下去将来用不太上,也认了。年复一年,一大批一大批的孩子就在这样的过程里轮回。  显然天下的父母没有谁真心愿意孩子花了大量时间、家长付出大量精力学到的特长就是这样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上看,学特长就不在是一个单纯的报名、学习的过程。  那么我们能不能多几个角度看孩子学特长呢?  如果站在孩子上学学习能力的角度上看,会发现很多新问题,会让家长们对孩子如何学特长上做不少反思;  孩子学特长,如果站在孩子长大工作的角度看,又会发现很多新问题,会让父母对孩子特长的选择和学习的方向上有很多新认识。等等。    几年前,我们开始考虑孩子的特长时,就忍不住去想:  多数孩子学特长的时间基本都在四五年,有的还更长。用这么长时间学特长为了什么?   显然现实相当地“现实”,学特长学了四五年的孩子,最后只学了些知识,学到的知识并没有成为什么特长。  于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冒了出来:  孩子学特长,倒底要收获什么?——学什么和收获什么可不是一个问题。  我们和多数家长一样,都不会刻意让学特长的孩子走明星路线,因为大家都很明白:明星之路实在太窄了,窄得拿孩子冒险,同时弄得孩子很累,家里人更累。      (2)    我们和所有爱孩子的家长一样,对那些与孩子有关的教育理念有一种特别的敏感,至今还能记得一些很特别的理念和警句。  比如:孩子学特长的时间通常都比较长,收获多的孩子却通常比较少。——听到这话就立即引起了我的警惕:哪个孩子不需要学特长?家长花那么多精力陪,孩子放弃那么多玩的时间学,最后收获却比较少,这太说不过去了吧?  又比如:天下的父母都在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成龙成凤,可是实际上呢?天下的父母都在千方百计让孩子的大脑成为仓库,身体成为装垃圾食品的箱子;——这话让我思考了很久:大脑成仓库,身体成垃圾箱,那孩子不就成了“窝囊废”?父母怎么会让孩子变成窝囊废,还是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变成窝囊废?  再比如:爱孩子就给自己的孩子当导师。——这话也让我想了很多。导师的意义我实在太清楚了,我们经常要给有困惑的人做职业咨询和规划,特别是那些刚毕业几年的大学生,他们有很多事情看不明白,于是职场就变成了他们的迷宫,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找出路。虽然我们有对职场导师的认识,可是当时我还有点不太搞得清楚:孩子在学特长时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呢?  也许是因为这些理念常思考,也许是由于我和我爱人都是在职场做人事培训与职业咨询方面的顾问的缘故,于是当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特别的怕一不小心把孩子培养成了“窝囊废”,于是我们多数时间研究和体会”怎么给孩子当导师”,本书就是我们的经验,和天下的家长共同切磋.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争取孩子长大之后,父母少操心。  (3)    爱孩子的家长大概都有这样的观念:  特长,孩子飞向未来的翅膀。  可是,我们的亲身经历发现:  孩子学特长的时候,多数家长只是“陪读”不去“伴读”。  对比中,我们发现:  孩子在学特长的时候,如果家长不去给孩子当导师,只是把孩子交给兴趣班的老师就完成任务了,那接下来,这个优秀的孩子就可能优先生锈了,因为这孩子在特长上的成长很可能慢得很。  所以我们有时就很闹不明白:  既然想让孩子在学特长的过程收获得多,家长的观念就必须先进些,可是实际上,我们发现很多的家长的观念都抱着自己理解的那一套东西,不知道自己那一套东西已经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需要?!    我是一名职场培训咨询顾问,我在工作中就常遇到一些女士的咨询,她们上班没时间带孩子,于是把孩子留给老人;可是自己出去工作又不放心孩子的成长,觉得没时间教育孩子很不安。每一次在解答时我都少不了强调同一句话:“孩子学特长的年龄段特别需要父母伴读,爱孩子,就给自己学特长的孩子当导师。”  当我爱人怀上孩子后,我们就开始为孩子的未来做起成长规划,做起特长规划,甚至展望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  我们的孩子也学上了三样特长,于是在艺术中心的教室外,等孩子的家长就为孩子的成长聊啊聊。  我忽然发现,在聊的过程中,每个家长对怎么培养孩子学特长都很有自己的见解,思路也广,于是各种各样关于孩子学特长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方向的偏差都在此“集大成”。  我们把这些东西一点点总结起来,给天下的家长们参考。先祝愿带孩子学特长的家长方向正确,成为孩子学特长的路上的好导师。  本书的内容就是我们自己带孩子学特长的亲身经历和经验汇总,因为是亲身经历,所以就有什么说什么,不用额外更多的构思。天下的父母们可以顺着我们的经历和我们的心路历程,看到对自己的孩子学特长中需要借鉴的理念和经验。    
  以前看过。影响深刻。又仔细学了一遍。这么好的文章,要多顶起啊!!    我女儿13岁,也学过围棋,现在对声乐感兴趣。    我想提一个问题:如何根据孩子的性格做职业评价?我孩子认真严谨,与人交道的能力有限,不知道以后的职业发展会往哪个方向。我其实很赞成发挥孩子特长,想要孩子学拉丁,学弹琴,为声乐这个爱好做准备。但是孩子性格不是很活跃的那种,好像不适合往这条路发展啊。。。纠结。。。。请教。。。。
  作者:绿影扶疏
回复日期: 14:40:00  ------------------------------  谢谢您的留言      从我的经验里看  刚开始学特长不久的孩子容易从职业的方向来反思学特长的方向  13岁的孩子定职业成长方向并不早,但是家长不好做硬性规划.只能做辅助引导,这一点供您参考    学声乐的孩子,从职业成长方向看,需要认识几点:  第一,您的孩子声音条件是不是很突出?可以请有教她的老师多帮家长参谋一下.  这个时代,各个领域竞争都激烈,所以各个领域的未来都属于’专家&.声音条件突出才有可能在这条比较窄的路上拥有可雕琢的未来.    我孩子学围棋的时候,我经常征求一些优秀老师的意见,于是明白了一个孩子能不能学成国手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不会盲目让女儿走职业棋手这条路,除非是她显示出了了那些先决条件.      第二,如果您的女儿热爱唱歌.不妨建议她学个乐器,学乐器对于唱歌的孩子太重要了.    第三,如果您女儿热爱唱歌,这个特长能干与未来职业需要的本事接轨,您可能需要辅助她对写作文多下点功夫,会唱歌的人太多了,如能自己创作歌曲,这条路就西现实多了.创作歌曲并不难,难的是有没有心思去创作.我也不通乐理,可是我自己有兴趣也会写首歌.因为我没束缚,因为我想写我的歌,写了唱给自己听.让女儿高兴一下.自从我写了歌后,我发现我从电子琴里能听得出音准了.而写歌前是听不出来的.    以上供您参考  看得出您是个有心的家长,祝您的孩子成长顺利.也祝您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导师.  
  继续关注。
  期待下文。
  潜特长一:孩子经常自发地成为“孩子头”  小提示:“孩子头”虽然不代表这孩子将来就会当大领导,但是“孩子头”现象里包含着特别的因素,如果这类因素能够好好引导和激发,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我的孩子要学特长时,我就留心多研究些东西,想为她多找一些成长的借鉴。我和我爱人都深信一句话:“要想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的观念要走在时代的前面;即使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至少也别过时。”  于是我们除了看些书外,我在做职业咨询和培训时就时常“假公济私”,特意设计一些话题,和一些学员多聊了聊他们小时候的表现。我想:“我的孩子长大后如果不是天才,只是大众中一分子,那我这些学员的今天就很可能是他的明天。所以多了解今天的年青人小时候的状况,是很有借鉴意义和提醒作用的”  交流多了,就有了总结。  我发现在工作中能够主动想办法、出业绩的人,基本上都提到了小的时候的一个特点:老能出冒出新点子,引得周围的小朋友跟着他(她)的主意走。  ——比如我一问:还记不记得小时候,你有没有带小朋友一起玩,按着你的主意玩?  有的学员稍微一想就回答:“我小时候有个地方有一片老榆树,榆树的种子我们叫榆树钱,一串一串很好吃,我就经常鼓动周围的孩子一起去吃,可是树太高了,够不到,我就鼓动一个孩子让他爸去做长长的勾子;可是我们的力气太小了,勾不断树枝,我又鼓动另一个孩子叫他爸一起去。”  有的学员回答:“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组织周围的孩子开运动会,围着几栋房子跑,单跑或者接力,我来做裁判,含着哨子猛吹。”     而那些工作一出现困境就让心里迷惘感压着的人,提到自己小时候印象比较深的记忆时,多是这类内容:曾经参与了什么活动让自己难以忘记;什么礼物和感动让自己很难忘记。很少提到小时候自己曾经领着几个孩子玩的事情。  于是我从这个调查里多了一个领悟:“小时候能自发地成为孩子头,这个现象很可能关注,因为它很可能会使孩子会在未来有更多与众不同的表现。”  这一个调查显然是很有提醒作用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孩子长大后要生活得好一些,工作中主动想办法、出业绩的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这个能力不够,我们就可能多年难升职、难升薪,同时又阻止不了房价升和物价升。——我的学员中啃老族,房奴真是不少;有的人有了自己的小房子后不想着怎么升职而是想着怎么换大房子,于是又以房价升值为借口成了理直气壮的新啃老族,把两家父母的养老金挤牙膏一样挤出来。可见孩子别输在成长点上,这事有多么重要。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小时候对孩子多用点心,孩子大时家长就能少很多心。不然操心从小操到老。”  于是,从这个调查里我们就可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经常能改变几个孩子的主意,让大家跟着自己的新主意玩的孩子,是有潜在的特长的孩子。这个‘潜特长’如果被家长进一步关注和引导,将之培养成特长,长大后进了职场将会受益很多。”     有了这个结论后,我就把这个结论往回推,去研究和观察小时候有“潜特长”的人,他们在工作中有哪些和小时候“潜特长”相联系的表现?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自己抱着小孩子坐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