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大学简介读博需要什么等级论文

[转载]没有论文,也可申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及奖学金
访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雷岳川
&&&&&&&&&&&&&&&&&&&&&&&&&&&&&&&&&&&&&&&&&&&&&&&&&&&&&&&&&&&&&&&&&&&&&&&&&&
&&&&经常被学生问起,“我想申请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伯克利等名校的博士项目和全额奖学金,要具备怎么样的条件才可以?是GPA重要?科研经历和论文重要?还是托福和GRE重要?”
对于类似问题,我总是无言以对。因为美国顶级名校和奖学金申请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成功模式,无法用固定的指标来量化。我们知道,如果考国内研究生,分数过线就可以录取;而申请美国名校研究生及奖学金,分数只是一个指标,另外还需要个人背景与目标大学专业相匹配。设置适合自己的申请方案,才能够实现最优化的申请结果。
本期就有这样一个案例,雷岳川毕业于成都市第七中学,通过物理竞赛,保送进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他向美国大学提交申请材料的时候,托福和GRE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并没有发表论文,却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录取和全额奖学金!这不是神话,这是事实。
&&& 雷岳川
就读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凭借本科期间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科研经历,成功拿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MIT DMSE
Ph.D.)博士录取及全额奖学金资助。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合研究型学生就读
张:能否介绍一下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这个专业适合哪些学生就读?
雷: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多专业交叉的一个学科,它的涵盖面非常广,综合了化学、物理、机械、生物、电子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应该很好理解,毕竟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与材料相关的——从我们身边的高档自行车车架使用的碳纤维材料,到航空航天领域使用的尖端绝热材料;从用量巨大的建筑钢材,到纳米尺度的计算机硅基芯片等。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与材料科学无关的领域。现在很多工业和科学领域的进步,都是靠材料的更新换代来实现的。
与大多数工科学科类似,材料专业的本科生首先要学习较为基础的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从第二年开始,会慢慢接触到一些涉及具体领域的专业课程,比如金属材料、电子材料、陶瓷材料等。此后,还需要学习一些材料科学与工程科研工作常用的研究技术,比如X光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等。
这个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比较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也很少有材料专业的人本科毕业后就开始工作的。一般来说,这个专业的博士毕业生、特别是高端的研究者,大部分进入工业界,少数留在学术界。材料这个专业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研究来提升材料性能或者研发新的材料,所以通常是博士毕业后,才能留在这个领域。因而这个专业比较适合研究型学生就读。
出国留学,要准确定位并且理性选校
张:清华大学的培养,对你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该校申请美国留学的情况如何?
雷:清华大学对我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从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到专业知识的学习、科研经历的积累。如果只从专业的角度评价,我觉得清华材料系向本科生提供了相当多的做科研的机会。同时,清华也有全国最好的实验室和设备。
我的申请过程并不复杂。国外委员会在衡量不同学校学生的学术背景时,由于相互比较申请者的分数参考价值不大,所以通常根据学校的名声,以及该校之前毕业生的表现,来评价一个学生。清华在这方面非常有优势。
清华材料系每年大概有80人,有意愿出国的人数往往占1/3,今年的申请结果比较理想。到目前为止,本系本科生有4个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工程与科学系博士和1个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另外还有1个斯坦福大学MSEPh.D全奖,若干其他国外名校,如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及日本大学等校的硕士和博士。
张:你赴美留学的动机是什么?
雷:美国材料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沿。在美国,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这个领域的尖端研究。我希望加入这些尖端的研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个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目前打算博士读完后进入工业领域,能将现有的前沿技术带入工程领域,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价值,这是我的目标。
在此,我引用一下郎咸平教授谈及中国大学生找工作难这个问题时所作的解释: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可以大致分为7个环节:一是产品制造;二是产品设计;三是原料采购;四是长途运输;五是订单处理;六是批发经营;七是零售。很不幸,这7大环节中,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后6个环节,都掌控在欧美国家手中,我们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时,被分派到价值最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剥削劳动的制造环节。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需要很多大学生,中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大学生却失业了的原因之一。在今天以劳动力密集型经济为主的中国,能够给大学生实现自我的职位和机会很少。换句话说,大学生所找的工作,大多数高中生也能做,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并未使他们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从自我实现的角度看,在国内确实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出国留学,不光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是一个出国就业、实现自我的机会。
张:通过切身的美国留学申请,你觉得整个过程与结果,是否与你此前了解到的美国留学信息有差异?你认为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申请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
雷:清华材料系每年出国的人较多,所以我有很多学长的经验可参考,申请结果和之前的预期基本一致。
我认为,国内很多学生申请不理想,主要是未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并且理性地选校,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另外,由于申请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做很多前期资料收集和文书撰写,这对于一些做事情计划性不强的人来说,如果没有合理规划,申请到最后往往草草了事,非常影响申请的结果。
没有论文,用科研经历和工作能力弥补
张:你能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全奖,有哪些有利因素?
雷:综合了周围同学和学长们的申请经验,我认为大学平均绩点(GPA)的高低,对申请成败起决定作用。较高的GPA是我的主要优势,我的GPA是92,专业排名第二。另外,有丰富的科研经历也很重要。虽然在申请之前,我没有科研论文发表,但我本科阶段的科研经历非常丰富,因此在PS和推荐信中,着重描述了我的科研经历和工作能力,也算作弥补。我的GRE()和托福(107)成绩不算太高,但也不低,这不会影响申请。
张:你的文书写作思路是什么?分别体现了你哪些能力?
雷:个人陈述(PS)和推荐信等文书内容,着重强调了我的科研能力。前者是从自身的角度,对大学前三年的学习与科研工作作一个总结,后者则是从教授和导师的角度,进行了具体描述。应当注意的是,PS的内容应该以描述学术背景为主,而不是写个人生活、成长经历。当然,如果有一些很特殊的人生经历,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影响,也可以简单地写一写。比如,我在PS中也写到自己曾是清华大学登山队的队员,登山以及艰苦训练的经历对我的学习、人生,都有重大影响。可以说,PS是一个描述申请者学术背景的主线,推荐信则是对主线上一些重要阶段的详细描述。
&&&&张:你如何确定推荐信人选?选择推荐人选时,都什么诀窍?
雷:找推荐人,主要应当考虑找熟悉自己研究工作的老师,而非仅仅是找有名的教授或者院士。我找了我所在课题组的几位老师推荐,同时也找到几位关系比较好的名校校友推荐。我认为,关键在于推荐信是不是写得真实,并且有实际内容,能不能很好地反映申请者的能力,而非推荐者多么有名。
不过,如果国外委员会的教授认识申请者所在院系的某位教授,那么他的推荐信就会非常有用。
张:对于计划申请美国名校博士及全额奖学金的本科生来说,你有哪些建议?
雷:申请过程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有些人因为GPA很高而被录取,有些人因为“套磁”套得好而被录取,有些人依靠丰富的科研经历被录取。我很难评价到底哪个因素更重要,或者说把哪方面做好了,就一定可以申请成功。对于今后要申请美国博士项目的本科生来说,尽力提高学术背景,同时将申请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做好,才是最可靠的办法。在机会合适的情况下,可以积极争取出国交流访问的机会。我在大三暑假时,曾借出国交流访问的机会,到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作了简短访问,与教授当面交流,一方面考察了对方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了解到了各个学校的招生流程与偏向,同时也向对方推荐了自己。__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弃读麻省理工和耶鲁大学 武大本科生圆梦哈佛读博士[作者] 长江日 [来源]长江日[发布时间]
&&& 昨日获悉,武汉大学本科生王子轩今年圆梦美国哈佛大学读金融学博士。去年,他弃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今年,同时录取他的还有世界顶级名校中的美国耶鲁大学。
  王子轩是武大2009级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学生。该校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系主任邹薇昨日介绍,王子轩曾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交换生。他的毕业论文在哈佛完成。去年毕业时,他被美国杜克大学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录取。世界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也录取他读金融硕士,并提供奖学金。但他均婉拒了,一心追逐&博士梦&。
  他在哈佛大学经历了1年游学,跟着哈佛教授做研究助理。今年他再度申请,叩开3所世界顶级名校金融学博士项目的大门。王子轩目前已赴哈佛,就读由哈佛商学院和哈佛大学经济系联合培养的博士,是被录取的唯一具有中国内地本科背景的学生。今年,另外录取他读金融学博士的两所名校是美国耶鲁大学和纽约大学。
  &我不认为王子轩是&学霸&。&邹薇说,&王子轩作为团队成员,曾参加第七届&花旗杯&金融与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并拿到全国总冠军。这个比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目前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对实用性要求很高。&
  今年2月,王子轩发微博说:&人生最纠结的事情就是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每个选择都有很大的uncertainty(不确定)。一旦决定了,你会走上不同的道路,不能回头,却不知道这条道路把你引向何方。&随后,他又在另一条微博中写道:&好友给我发来一封邮件,送了8个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虽然真正做到很难,但我想这大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吧。&
  建院上百年的哈佛商学院被美国人称作&商人、主管、总经理的西点军校&,美国许多大企业家和政治家都在这里学习过。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里担任最高职位的经理中,有二成毕业于这所学院。
【责任编辑:夏利】
共&1&页&第&1&页&&&&&&&
我要评论:**请不在或没有在 MIT 就读过的朋友不要回答此问题**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即 MIT) 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剑桥区 (Cambridge, Boston, Massachusetts, US) 的私立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响应美国的工业化于 1861 年成立的,并采用了理工大学的模式办学。麻省理工学院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为全球最享负盛名的学府之一。其工程科技多年来被 QS 世界大学排名及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评为世界第一。除了工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及语言学亦为其强项…Source:
我在MIT读都市设计硕士学位是80年代的经历了。同公寓的室友曾有物理系和心理系博士班的老美,建筑系的法国和希腊美女,作博士后课题的前清华研究员,魏斯理女校的异校学妹,大家生活饮食习惯各异,但除了某人晚上啤酒喝多了时会偶将国内厕所文化交流到国外引起过书面抗议外,大家相处愉快。同班同学有台湾同胞,沙地阿拉伯和孟加拉贵族,印度凤凰男,韩国公费生和南美富二代;后来又有幸结识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美学养俱优的访问学者,互相交流学习,觉得很自然,没有特别感到文化,政治,宗教,种族,社会阶层等的界限和排斥;每有脑力碰撞,多是基于理性和逻辑作论述,没有太多意识型态之争。MIT名家教授云集,大多以校为家,专注勤奋,特立独行,少有人云亦云,附会穿鑿者;蒙混抄袭则更为所有人所不齿,此点好似和传说中北大清华旧时的校风很相似!運动比赛非MIT的强项,但志在参与。哈佛和耶鲁的传统年度橄榄球赛,本来没有MIT什么事,但我记得有一年球赛中场休息时,场中央草地上忽然憑空“长”起了一个上面印了“MIT” 白色字体的大黑气球,全场哗然!原来是MIT的学生趁夜将草皮中的自动喷淋器接上了气泵气球,在中场时启动,上演了一场屌丝复仇记。第二天当地报纸的大标题是“Harvard vs.Yale,MIT Won” 现在回想起来,斯校斯风,殊为难能可贵!
"Getting an Education from MIT is like taking a drink from a Fire Hose"和其他学校相比,MIT对学生是真好,对本科生尤其好。简单聊两句本科生的体验。刚进校门,学长学姐们就说,Study/Social/Sleep三者最多取其二。这大约是准确的。我在校的时候,从中国来的本科生屈指可数,大家都很单纯,感情很好,就像一家人一样。MIT只授予一种学士学位:理学,缩写不是BS而是SB,这一点比较独特。哪怕是学音乐或法语专业的(每届总有少数几个),都是授予理学学士,都要必修两门微积分、力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实验课、至少4门训练沟通能力的课程、至少8门文科课程、等等。我高中时决定做量子计算机,于是来MIT找数学系的Peter Shor当Advisor,不过他似乎对指导本科生兴趣不大;相反,我在物理系的Advisor是一位非常关心本科生的老教授。MIT对选课没有什么限制,但是需要Advisor签字。所以,每个学期注册那天我都要和老教授吵一架,因为他总是觉得我课选多了(事实上,和身边真正的牛人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后来我给数学系当Associate Advisor,和Steven Johnson一起帮助大一的学生,一起聚餐、划船什么的。相比起那几位大一的学弟,反而是我自己得到的指导比较多,让我对Steven的领域很感兴趣,最后选择去斯坦福(我的导师是Steven的师兄)。MIT的文化的精髓其实是恶作剧(Hack),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恶作剧,可参见新生入学时会有人带你去穿越各种管道、爬到标志性建筑--大圆顶上面。每年Baker House会在期末时摔钢琴,帮助大家放松。虽然大家都是书呆子,但是裸奔还是少不了的。具体的生活体验和住哪儿关系巨大。MIT有只有女生住的宿舍、比较传统,也有很诡异的以吸毒、滥交闻名的宿舍。MIT的戒指是Brass Rat,历史悠久,影响力大,很多人会去买一枚金戒指(正式场合用)和一枚钢戒指(平时用),很可能是现在普遍流行的毕业戒指的滥觞。
这个问题,本科生(本科交换生)、研究生和研究生访问学者会有不同的视觉,而我正以研究生身份在MIT访问,可以从访问学者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的感受。(交代一下,访问学生意味着要跟一个导师并加入他的研究组。下文夹带的评论只针对电子、控制及计算机领域。)最初的几周上课是这样子的。试想一下,你一直有几个崇拜的教授、学术界的大牛、你曾看他的书、研读他的论文、像追电视连续剧一样看他的网络公开课视频,而如今他老人家亲自站在你面前授课,你能听清他的语音语调,看到他已老态龙钟、走路摇摇晃晃但仍然目光如炬,你甚至还能跟老头子问答互动一下,这场面就像从小一直追星到有一天终于能跟偶像握手合影了,非常震撼。你觉得大牛讲课果然非常惊艳,醍醐灌顶,恨不得挤时间多听几门课……当然这只是最初的感受,不久就发现这课真TM难,常常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几乎崩溃,并开始质疑我一个工科学生学抽象代数技巧干嘛啊。但另一方面我也很钦佩这种内功修炼式的学术能力的培养。话说回来,每学期选课的时候都异常兴奋,因为MIT的研究生课程能够涵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如果你有研究过其他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你就会知道MIT开的课都是领先的。这种实力并不是通过堆砌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能够获得的,做几篇论文容易,但没有长时间的钻研和沉淀是没有能力开课并讲得透彻的。我的母校工科已经号称亚洲顶尖,但研究生课程的种类和深度都让人沮丧。至于本科生的核心课程,每所学校的课都差不多枯燥。不过也许这里本科生所不知道的是,学院对教学超级认真负责。教授(我在MIT的导师)上课的课件每年都改了又改,每次出作业前都要开会讨论,大作业和考试题目更是数易其稿并经过组里每一位研究生的审阅后教授再批阅数次才定稿……然而学期末学生的课程评估反馈还是不尽人意,教授把大家召集过来开会反思的时候很苦逼地说,他之后要拿着学生的所有反馈意见一条一条地在系主任面前解释。学校对本科生的重视程度也从各种人性化的措施上体现出来,可以说本科生就是上帝。在我负责的那门TA课里,虽然我们强调绝对不能缓交作业,但是我们还是接受了各种各样的缓交作业的理由,包括“因为和前男友有纠纷心情糟糕而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然而这个情况和后面一个比起来还是弱爆了。有个学生,学期中的时候因为朋友住院自己心理受到打击而有心理(or 精神?)问题,于是向学院申请一个特别照顾,就是考试的时候可以比别人多用一半的时间。关键是,这个“延时光环”还是个被动技能,通杀所有考试,附带可以缓交作业。那么这门课的TA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我有幸作为组里的头号苦力,每周开TA会议、润色课件、出作业、回邮件、答疑、做网站、陪学生考3+1.5小时的试,就连到期末还要起草教学反思和探索来年的课程改革方向,说起来都是满满的辛酸泪。科研方面,这跟每个教授的个人风格和经费情况有关,不大好比较。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大体会受到学校发展策略、科研文化氛围、和科研经费政策的影响。我原来的导师是这样给指导的:教授A:最近有什么实质性进展?我:blablabla…(就是没有进展)教授A:你最好做快一点,这个方向最近很热,大家都在做,论文发表的时机很重要......我:。。。教授A:那你赶快试试这个,再试试那个。我在MIT的导师试这样给指导的:教授B:科研最近做得怎么样?我:blablabla…(就是没有进展)教授B:啊,很好。我:。。。教授B(对另一个学生):你要多跟他(指我)讨论,确保他在做一个足够大、足够有挑战的课题,我们不能让XX(指我老板,教授A)取笑我们。(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不过,教授B还是会很认真地和学生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改论文的,而对自己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重视。我曾经私底下感叹了一句“毕业论文不是从来没有人看的吗”,结果全场安静了——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没见过世面!对于期刊文章,投稿之前组里人互相审阅和修改这种做法很常见,但常人都是在文章投出去以后不会再瞥它一眼。然而这个定理在这里不成立!我作为一个新来的,审阅了组里一些刚投出去的文章,并对其中一篇文章提出了结构性修改意见,后来得知那文章当时的状态是Accepted with Minor Revision,一瞬间心情无比复杂。按照这位MIT教授的说法,他从来都觉得他的文章有可再改动的空间。他们就是这样认真!在这种专注下,MIT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每一层楼里都有很多公共空间,配有沙发和白板,讨论气氛很浓厚。而组里也很鼓励这种讨论和交流,基本上大家有什么想法和疑难都会拿出来分享,所以组里同学间互相合作的论文非常多。科研机构当然少不了学术研讨会,而最让人喜欢的一点就是所有的学术研讨会都附带一个social event,大家听完讲座都出来吃点心(或者宅实验室不听讲座算好时间出来吃点心),学生们交换八卦,大牛们交换研究心得。MIT的校园带有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浓重的学术气息,除了随处课件的学术成果展览以外,校园就像一个科技历史博物馆,随处可见陈列在橱窗里的年代久远的实验仪器或者是陈年的研究手稿。这种研究氛围又是有传递性和吸引力的,每周都会有团体或机构借这块宝地开研讨会。而作为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混进去并参与其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不同的人交流。这种学术气息也不会让人产生“书呆子”的联想,专注的气氛中也可感受到活跃。你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学生创业的项目和分享会,创业小团队拉人的广告,或者是更直接的码农招聘。优秀女麻省理工读博:发现数学之美(组图)_新浪教育_新浪网
优秀女麻省理工读博:发现数学之美(组图)
在麻省理工学院主楼前,李楠手里拿的是她经常研究的几何对象多面体。
2009年,李楠(后排右二)和住在一栋宿舍楼的好朋友在一起。
2011年李楠(左三)和同学在冰岛开会。
  “周六中午12时10分见。”李楠约定的采访时间精确得有整有零,不愧是数学专业的学生。
  4年前,她成功申请到麻省理工学院(MIT)数学系研究生资格。“非常高兴,但很奇怪,这种高兴只持续了两三天,就感觉彷徨,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是拿学位?是发更多论文?还是……”在种种疑问中,李楠开始了留学生活,开始了她对自己、对数学的重新认识
  从“第一名”到“不敢问”
  坐落于查尔斯河畔的麻省理工学院,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能被其录取,李楠当时也觉“没想到”。
  “我现在的导师理查德・斯坦利(Richard Stanley)教授的推荐信很关键。”说起和斯坦利教授的缘分,缘自李楠读本科时。当时她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专业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题目正是基于斯坦利教授提出的一个猜想。“具体是研究一个带参数的整数线形方程组的解的性质。在辅导老师陈胜的指导下进行。解的过程中遇到些问题,陈老师便提供机会让我写信咨询斯坦利教授。”
  大三时,李楠在一个国际会议上见到斯坦利教授,并向他讲解了研究进展。斯坦利教授最终在李楠申请麻省理工学院时给她写了推荐信。2008年,李楠成了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招收的23位博士生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那年她22岁。
  还未来得及回味申请成功的喜悦,学习压力已扑面而来。同专业的同学大多来自世界顶尖大学,数学背景很强。“我跟他们相比,学术上差距很大,这也是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本科成绩回回第一的李楠当时的感觉却是,这个不会,那个也不会,可谓不知从何做起,陷入一片茫然。“心理落差很大,有些不自信,甚至自卑。”
  以至刚开始时,李楠不敢向同学请教问题,因为觉得自己问的问题“愚蠢”。后来,她发现同学都非常好,根本没有那样的想法。“我就去和他们讨论、交流,而且导师也给了我很大鼓励。”
  李楠记得,斯坦利教授有一门课,作业题目分难度系数。“我知道他欣赏能解难度系数高的题目的学生,就跟他说,对不起,我只能选难度系数低的解。但他很理解,告诉我,‘没关系’。”
  “斯坦利教授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做适合学生的研究方向。”李楠说,这让她明白,之前学的东西不太够,并不影响后面的研究,“自信就渐渐培养起来。目前的研究进展顺利,有些题目是独立完成,也经常通过讨论班和学术会议和别人交流合作”。
  “这个适应过程要多久?”
  “大约要两年。”李楠说。
  “最好玩的还是数学”
  李楠的研究方向是代数组合和离散几何。在她看来,学数学的过程更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真正喜欢数学是在读博之后。”
  早6时起床、晚12时左右休息这是李楠读本科期间的作息时间。“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唱歌、跳舞这些爱好也丢在一边。”她笑着比划道:“那时大概是在头上勒个带子,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只是埋头苦学。”
  后来选择出国读书,则是来自高中同学的影响,“出国在当时像是潮流,有好朋友选择出国,我就也试试。另外,读本科时,觉得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就要做复杂的事。在大家看来,考托福、考GRE便是复杂的事,所以就去考。”
  到麻省理工学院后,李楠发现其他同学是在“享受”。“他们享受研究、享受生活,是抱着好奇心去做研究。”这对她触动很大,“学生和教授的关系也同我以前的理解不同,很平等。比如我觉得该帮教授擦黑板,但却发现,教授自己擦黑板是常事。”更触动她的是,她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本科毕业后,本可找到很好的工作,薪水也高。“但他们却选择读博,这完全是出于对数学的纯粹的爱好。”
  “那你现在如何理解数学?”记者问。
  “很好玩,就是突然发现谜底的感觉。”李楠说,她现在很“享受”研究数学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数学之美”。
  除了在学业上精进,李楠认为,几年来最大的变化是生活态度的转变。“不停地努力、努力,目标一个一个地实现,但很快就不能满足你的需要了。也许更长久的是人和人的关系,比如,看到比我年轻的留学生,就像看到自己的影子,也愿意给他们提供帮助,以前则会觉得只有学习最重要。”
  这几年,李楠重拾自己的爱好。“不过别的事情干一点就好了”,她觉得“最好玩的还是数学”。
更多关于&&的新闻
  08:24:45
  16:22:07
  21:00:17
  11:09:38
  17:26:2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省理工大学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