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饮食文化调研报告查报告200字

临洮文化单位与文化社团盘点
文化单位和文化社团是承载地方文化发展的主要机构,是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临洮的文化单位均设立较早,长期以来在繁荣临洮文化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来,临洮民间文化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文化建设工作中,都在全市甚至全省名列前茅,为临洮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临洮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
9年,县上成立了人民文化教育馆,1956年成立了县图书馆,1957年成立了县博物馆,1958年三馆合并为县文化站,1979年至1980年,先后恢复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合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属于文化馆分支机构,1984年文化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分开至今,均属于县文化局下属单位。
县文化馆成立以来,在美术辅导、音乐辅导、书法辅导、文学辅导及其它群众文化辅导、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设有评书茶座,1979年至1985年办有油印刊物《临洮文艺》,1981年在全面普查县内所流传的民歌、小调的基础上,编印了油印资料《临洮民歌选》,1988年在全面普查全县所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的基础上,编印了油印资料《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甘肃卷临洮县资料本》,1984年至2004年,多次组织故事创作及戏剧创作笔会,并参加省、地调演(调将),有2个故事和5个现代小戏获奖,90年代以来举办全县花儿大奖赛6次,培养了许多优秀歌手,组织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数百次。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全县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临洮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县图书馆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图书、报刊借阅活动,主动收集古籍图书和地方文献,设立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古籍图书库、地方文献库等,2006年增设了电子阅览室,至2005年有图书12万册,其中古籍有1万册、地方文献有2千册。以上工作的开展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供文化信息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县博物馆成立以来,大力开展文物收集保护、文化古迹及古墓保护、文物普查研究等工作,1987年6月在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发现并收集了27件文物,其中青花瓷玉壶春瓶、青花瓷匜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有馆藏文物7300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210余件(套)。
临洮县文联与文艺协会
临洮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县文联,是县委联系全县文学艺术工作者的群团组织,成立于2001年5月,先后由张祖印、燕嘉琪、李廷凤担任主席,乔举平长期任驻会专职秘书长,文联下设:文学工作者协会,先后由吴连芳、赵怀侠(代)任理事长;美术工作协会,由樊寿任理事长;书法工作者协会,由苟惠迪任理事长;音乐喜剧舞蹈工作者协会,由燕嘉琪任理事长。2012年4月召开第二次文联代表大会,对协会进行增补,分别是:县作家协会,由乔举平任主席;县美术家协会,由张亚平任主席;县书法家协会,由侯金喜任主席;县摄影家协会,由张士平任主席;县戏剧家协会,由马维真任主席;县舞蹈家协会,由郑华任主席;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由赵怀侠任主席。文联成立以来,积极团结和联络县内文艺工作者,组织交流活动,激励大家勤奋创作;县文联每年编辑出版一期机关刊物《洮河》,主要发表县内问学艺术工作者的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美术、书法、摄影等作品,至2013年底已出刊13期;不定期地与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文化馆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花儿大奖赛、书画展、摄影展;多次举办文艺演唱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各文艺协会也积极开展文学作品展、书画展、摄影展、各项工作,以上工作的开展,为发展和繁荣临洮的问学艺术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县文联机关刊物《洮河》
&&临洮县政协文史委员会
临洮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成立于1989年12月,先后由李尚德、董建福、崔治健、张怀谋、王得胜、张晓东任主任。政协文史委成立以来,广泛组织和发动文史委员撰写搜集文史资料,撰写了大量的文史文章,每年编印十几期到几十期文史资料,在此基础上,筛选编辑《临洮文史资料选》4期,为挖掘临洮的文史资料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县政协文史委编辑的《临洮文史资料选》&
&&临洮县秦剧团&
1953年,经县政府批准,由人民文化教育馆对原有秦腔自乐班进行整顿,组成了“临洮县民乐剧团”,由陈志三任团长。1955年,政府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普查登记,民乐剧团由县政府文卫科主管,并派工作组对剧团演职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剧团人员趋于正规化。1958年,县政府拨款在粮食市原民乐剧团的旧址上新建人民剧院。1961年,临洮设立“临洮地区专员公署”,原定西地区秦剧团合并到临洮专区,更名为“临洮地区秦剧团”,民乐剧团宣告结束。1963年,临洮专区撤销,定西秦剧团迁回定西,即现在的定西地区秦剧团,临洮县民乐剧团仍留在临洮。1978年,经定西地区行署批准,由县文教局在民乐剧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临洮县秦剧团,先后由王彦元、林俊、张駺担任负责人。1998年,县上在原电影院旧址建成县文化活动中心,2001年秦剧团搬迁到文化中心。2010年秦剧团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成立“洮苑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先后由王召安、马维真、张永中担任负责人。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1996年,成立了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由临洮企业家、书画家王志安担任会长。研究会成立后,每1至2年编印一期《马家窑文化源流》杂志,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研究,并先后在浙江、上海、山东进行了宣传交流。2003年经省文化厅批准,省民政厅登记注册,正式成立了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研究会吸收了省内外有影响的学者、专家参与,成立了学术研究班子,并聘请了全国著名的学者和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作为名誉会长。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在临洮进行了为期半月的采访和拍摄,制作了大型电视专题片《神秘的中国彩陶》,该片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至2013年底,研究会编印会刊《马家窑文化源流》11期,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通过对大量彩陶图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论断,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全国重点刊物,如“中华龙的起源”、“卍字符号的解读”等,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2004年甘肃临洮马家窑彩陶博物馆经文物局注册后开始对外开放,本博物馆作为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的内部学术研究资料馆,也是对外展示马家窑文化的展览馆。汇集展出有马家窑文化各个时期的代表彩陶,造型精美、品位很高的藏品有四百余件,其中有数十件为国内独一无二的藏品。并展出寺洼、辛店、齐家文化的陶器,藏品总量已达两千多件。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刊《马家窑文化源流》&
&&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
1994年临洮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内部资料《陇西李氏根在狄道》一书后,关于陇西李氏根在狄道的研究蔚然成风,1995年8月,应部分研究人员的要求,成立了“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退休老干部、县政协原副主席李尚德担任会长。研究会成立以来,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大量挖掘史料,旁征博引,致力于陇西李氏祖籍根在狄道的学术研究,除了每二至三年编印一期内部会刊外,还发动会员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至2012年已编印会刊《联谊与研究》8期,共三万余册,先后在《山西日报》《兰州学刊》《西北大学学报》《甘肃文史》《文博》《甘肃经济日报》《兰州晚报》等国内30多家报刊发表以陇西李氏根在临洮的论文60多篇、30余万字。这些论文和会刊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激发了陇西李氏后裔来临洮寻根敬祖的热潮。近年来,该会与美国、马来西亚、台湾、福建、广东等海内外李氏宗亲社及后裔取得了广泛联系。2001年沈阳李铮来临洮寻根敬祖,为临洮捐赠老子雕像一尊。2006年以来,有韩国李氏、闽南李氏、福建长乐李氏、安徽、江西、陕西、湖北、山东等地及新加坡李氏后裔相继来临洮寻根考察。
&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会刊《联谊与研究》
临洮县老子文化研究会
2007年5月13日上午,临洮县老子文化研究会成立,由退休老干部、临洮师范原校长方英华担任会长。研究会成立的同时,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甘肃省政协等单位在兰州举办“老子文化国际论坛”,临洮被作为分会场进行了学术交流及考察活动,研究会成立以来,深入开展对《道德经》的研究和对历代老子研究者著述、思想的学术研讨;研究关于老子的祖先、后裔及其名人,老子所处时代、思想渊源、老子的传人及对后世的影响、后人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老子思想及以老子思想为核心形成的道家学说与儒、墨、法、兵家等诸子百家学派之间的关系;研究老子文化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历史作用和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做到古为今用;配合县政府在岳麓山举行公祭老子大型活动7次;编印会刊《老子文化探索》7期,编写《老子文化诗书画选》《老子文化诗词选》《老子文化文论选》《老子文化摄影选》。
&临洮县老子文化研究会会刊《老子文化探索》
临洮县寺洼文化研究会
临洮县寺洼文化研究会成立于日,由退休老干部、中共临洮县委原副县级调研员焦世海担任第一任会长。该会成立后,积极会员开展寺洼文化学术研究及临洮南乡地方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工作,并于2009年农历5月14日至16日在衙下集寺洼山、九龙山举行了为期3天的寺洼文化艺术节,并开始筹备九龙山景区建设。此后每年组织一次大型文化艺术节,并积极组织以临洮南部的衙下集、南屏、玉井等地为主的有关人员从事史前文化——寺洼文化、临洮南部地域文化的眼睛,每年编印一期会刊《寺洼文化》,至2013年底已编辑出版刊物4期,相继编辑出版了“寺洼文化丛书”系列工程——《临洮花儿》《临洮民间传说》《临洮民俗》《临洮民间歌谣》,为挖掘和抢救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在寺洼文化遗址建起了“寺洼文化遗址博物馆”,2013年农历5月组织了传统的“寺洼九位大神城隍庙敬香”大型民俗活动,由研究会牵头打造的九龙山景区成为临洮南部最主要的风景区之一。研究会成立以来,由于工作突出而多次受到县委宣传、县文化部门的表彰。
&临洮县寺洼文化研究会会刊《寺洼文化》
临洮县花儿学会
临洮县花儿学会成立于2005年6月,现隶属于临洮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分支机构,由赵怀侠担任会长。
花儿学会成立以来,组织人员全面调查县内花儿歌手第一手资料,建立了200多名花儿歌手的档案资料;搜集花儿歌词近10000首,创作新花儿400多首;配合县文化部门及相关文化社团举办花儿大赛10多次;撰写论文10多篇,有3篇论文获得省级奖,有9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或收入相关论文集;学会成员参加省花儿研讨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4次,参加人数11人次;2006年协助诗词学会编辑出版了《临洮花儿选》,2009年协助寺洼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了《临洮花儿》,均受到广大读者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多年来,临洮县花儿学会在一没有人员编制,二没有活动经费,三没有办公场所的情况下,锐意进取,在政府部门与基层花儿歌手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为宣传临洮花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临洮县花儿学会编辑的《临洮花儿》
临洮诗词学会成立于1996年,先后由苟守义、厉凯腾、罗明孝担任会长。学会成立以来,每年组织十多次诗词创作交流活动,每年编印三到四期会刊《临洮诗词》,并组织会员在《中华诗词》《甘肃诗词》《洮河》等刊物发表作品,组织会员进行外出采风活动,先后编辑出版了《临洮当代诗词选》《临洮诗词学会十年年鉴》《临洮颂》《洮声凤吟》等诗词集,协助会员出版《田园放歌》《竹风梅韵集》《吟友心声》等数十本诗集。以上活动的开展,团结了一大批县内外诗词爱好者,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为普及中华诗词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临洮县被中华诗词学会命名为西北第一个全国“诗词之乡”。
&临洮诗词学会会刊《临洮诗词》
临洮县中老年书画学会
1991年,由城区退休老干部发起成立了临洮县老年书画学会,由退休老干部、县政协原主席韩德成任第一任会长,之后,分别退休老干部曹永泰、方英华、李友吉、张国防相继担任该会会长。2010年更名为临洮县中老年书画学会。主要开展以全县中老年书画爱好者为主的艺术交流活动。先后在临洮、兰州、漳县、通渭、永登等地举办大型书画展及交流活动40余次;开展送文化(书画)进乡村、进单位、进企业、进军营活动100余次,为群众义务创作书画作品上万幅。编辑出版了《临洮县老年书画作品集》(4本)、《临洮县老年书画学会成立20周年书画作品集》,为繁荣临洮书画艺术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临洮县农民书画协会
1995年,在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由县内部分农民书画爱好者筹备成立了临洮县农民书画协会,衙下集镇农民书法家赵树德担任首届会长,2010年由农民企业家苟永林继任第二届会长。协会成立后,先后在兰州举办了大型书画展3次,并在渭源、康乐、永登、会宁、漳县、通渭等地多次举办了大型书画交流展;开展送文化(书画)进乡村、进单位、进企业、进军营活动70余次,为群众义务创作书画作品数千幅。编辑出版《临洮农民书画集》。
&临洮县农民书画协会《书画作品集》
临洮县沁园春国画院
临洮县沁园春国画院成立于2011年10月,由潘瑞担任院长,学会成立以来,每年举办一次书画展、组织一次作品观摩会、出版一本院士书画作品集、组织一次省内写生活动、举办一次作品研讨会及书画交流活动,至2013年,已经在临洮、兰州、定西、永登等地举办大型书画展多次,出版《沁园春国画院书画作品集》2本
。&临洮沁园春国画院《沁园春书画作品集》&
临洮文学创作研究院
2012年下半年,由赵举民、赵怀侠、石福生、王亚海、蒲永天等人发起成立了临洮文学创作研究院,由赵举民担任首届院长,当年下半年创办了院刊《临洮文学》创刊号,决定每年办两期纯文学刊物,至2013年底出版《临洮文学》三期。文学院成立后,不定期地开展文学创作交流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县内作家积极创作文学作品,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先后有作品在《诗刊》《飞天》《星星诗刊》《甘肃日报》等省内外重点报刊发表,对推动临洮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临洮文学创作研究院院刊《临洮文学》&
临洮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临洮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会成立于2005年10月,先后由退休老干部裴天宇、张学东担任会长。组织会员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多次在文庙举行大型祭孔活动,集资编印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三字经》3000册捐赠给有关学校、单位和个人,制作大型喷绘《二十四孝图》在公开场所展出,举办国学讲座多次,编辑出版会刊《传统文化》两期。以上活动的开展,对普及传统国学知识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临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会会刊《传统文化》&&
临洮城隍庙管理委员会
2011年3月,按照县上有关领导的指示,成立了临洮城隍庙筹建管理委员会,由王海云担任会长,副会长若干名,负责临洮城隍庙的恢复重建工作。2012年5月,城隍庙建成,为了搞好城隍庙管理工作,重新组建成立了临洮城隍庙管理委员会,由王海云担任会长,除了搞好城隍庙宣传工作,每年编辑出版会刊《临洮城隍文化》一期,主要发表以城隍文化为主的宗教文化研究文章,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至2013年底已出版2期。
临洮城隍庙管理委员会会刊《临洮城隍文化》&&
&&&临洮县洮砚协会
2012年,由部分在临洮县城从事洮砚制作、销售的卓尼籍人员筹备成立了临洮县洮砚协会,由卓尼县农民洮砚雕刻艺术家、甘肃省工艺美术师卢锁忠担任第一届会长,协会主要组织洮砚创作和销售人员进行对有关洮砚创作的学术研究、宣传交流等活动,主办有协会会刊《中国洮河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来自一线的调查报告?图文互动)(2)工商大户缘何钟情贫困之地?――甘肃临洮以“微”改革促精准扶贫调查
  新华社照片,临洮(),日  工商大户缘何钟情贫困之地?――甘肃临洮以“微”改革促精准扶贫调查  安贝源乳业正在建设中的场房(7月11日摄)。  洮河岸边,安贝源乳业的“万头奶牛产业园”一期已经投产;50公里之外,三益村昔日的荒山上,村干部龚志荣指着新建的大棚,讲述“现代休间农业示范园”的梦想……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甘肃省临洮县,一批工商大户近年来纷纷投资贫瘠的黄土地,成为当地扶贫事业的生力军,为贫困之地带去发展事业的希望。  新华社发(童伟 摄)
(责任编辑:HN666)
07/20 18:41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陇西饮食文化
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陇西饮食文化
&&&&&&&&&&&&
陇西在古代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六盘山)以西的地方。又称陇右(古人以西为右),陇右在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秦穆公用由余之谋称霸西戎,今天甘肃省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陇西郡是甘肃最早的行政建制。陇西有“中国药都”、“千年药乡”、“中国黄芪之乡”、“陇原三绝”、“中国腊肉之乡”等美誉。&&&&&&&&目录&&&&1历史沿革&&&&陇西得名战国时期秦统一后两汉时期魏晋以后&&&&&&&&2地理位置3千年药乡4董氏文化5行政区划6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7自然资源8陇西经济9陇西殊荣10历史文化11历史地域12区划与气候13陇西襄武14陇西教育&&&&&&&& 15城市发展16历史遗迹17名优特产18宴席类19小吃类&&&&&&&&1历史沿革&&&&陇西得名&&&&“陇西”一词由来已久,原来古代“陇”与“垄”相通,指的是田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乘势起于陇亩之中。”这里的陇就是田埂的意思。&&&&&&&& ?2013Baidu-Data?NavInfoCenNavi道道通&&&&&&&&陇西&&&&&&&&古代人看到横亘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山脉如同田埂一样,就称之为陇山。《辞海》中说:陇山是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又称陇坂,在陕西省陇县西,南北走向,延绵约120公里,是渭汉平原和陇西高原的分界。这个陇山在甘肃古代地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将陇东、陇南、陇西称为三陇之地,后来又变成了甘肃的简称。由于命名同陇山密切相关,古人自然将陇山以东划为陇东,陇山以西为陇西。而今天的陇南市和天水市、甘南的部分地区为陇南。所以甘肃也有三陇之地的说法。到了后来,人们将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地区又统称为“陇右”。&&&&&&&&战国时期&&&&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发陇西……拔之。”(《史记?秦本纪》)这是陇西之名首次见于史籍。公元前272年置陇西郡,治所狄道(今临洮县),为陇西建郡之始。谓之陇西,因在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为渭河平原和陇西高原之分界)以西而得名。&&&&&&&&秦统一后&&&&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仍置陇西郡,治所未变。辖地相当于现在的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西汉政区地理》)。为当时右拒西羌、左护咸阳之要郡,兵家必争之要地。&&&&&&&&两汉时期&&&&&&&& 实行州、郡、县三级建制,陇西郡(治所仍在狄道)属凉州刺史部。至安帝五年(公元111年),因羌人多次起义,兵入狄道,便移陇西郡治于襄武(今陇西县),又于公元128年还治狄道。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陇西郡治由狄道迁至襄武。秦、汉时的陇西郡,包括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期间,朝代虽有更替,辖地虽有增缩,治所虽有移动,可郡名未变,建制未变,治所(基本)未变。也就是说,陇西郡治在狄道,凡492年(实475年)。&&&&&&&&魏晋以后&&&&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历北宋、南宋和与之并存的金、辽二国,直至元、明、清三朝,近1700年间,在今陇西县境内,一直存二三级政区建置。元时,实行中书省、路、州(府)、县四级建制,改金国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实行政军合治,统督巩昌、临洮、平凉、庆阳、隆庆(今四川剑阁)五府,秦(天水)、陇(陇西)、兰(兰州)、阶(武都)、利(四川广元)、巴(四川巴中)、龙(四川江油)、沔(陕西沔县)、(陕西县)等二十七州。明朝实行布政使司、府(州)、县(州)、三级政区,巩昌府属陕西布政使司,领有三州、十四县。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辖巩昌、临洮、平凉、庆阳四府、九州、二十八县。1667年改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行一级政区,为首次建省,系甘肃省会之前身。陇西,也是董氏的发祥地。&&&&&&&&2地理位置&&&&陇西(lǒngxī)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山川雄壮,风光迷人。千年郡州治所,文化积淀深厚。古城中心坐落着建于宋代的威&&&&&&&&陇西景观&&&&&&&&远楼,雄伟壮观,尽显千古雄风。世纪初,中医兴起,药材产业方兴未艾,现代化中等城市规模初具。细述: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定西市安定区,东经104.61,北纬34.98,东西宽52公里,南&&&&&&&& 北长46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总人口50.7万,其中农业人口43.3万人。辖9个镇,8个乡,215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居住着汉、回等12个民族。全县已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农村贫困面下降到2.8%,3个村达到小康标准。陇西又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甘肃省最早的省会。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古建筑威远楼雄居城市中心,声闻四达;公园仁寿山亭台楼榭,风景秀丽,视野开阔,可翘望陇西全城。陇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东达古都西安,西临省会兰州,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宝兰二线横跨境内,定陇公路建成使用,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多条国、省公路与铁路在“旱码头”文峰镇交汇,成为连结周边数十个市州县的交通枢纽。秦时归陇西郡(郡治狄道)管辖,汉设襄武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天下李氏源于陇西郡,历代英才辈出,陇西郡李氏文化研究方兴未艾。&&&&&&&&3千年药乡&&&&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文峰、首阳两大药材市场年交易达10万吨以上,交易额超过5亿元。上海考察团在认真考察了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后,将陇西县作为上海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分别在年2010年召开了中国定西中药产业发展大会,影响强烈。&&&&&&&&4董氏文化&&&&辛有的后代,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晋灵公时,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走,未出境,其族人穿杀灵公。董狐认为责在赵盾,因此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由于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旧时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市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今属甘肃)。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人(今河北枣强东),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今属山西)。西汉武帝时功臣有董金吾,原为匈奴人;东汉公孙述时,柯(今属贵州)大姓有董氏。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广东粤西地区,茂名;化州的化北;化南;吴川;电白,湛江,广西;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都有董姓的居住地。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董是台湾的第七十六大姓,是于清康熙年间,从大陆逐渐迁去的。他们主要分布在彰化、台南、嘉义,以及台北、新竹、南投、澎湖等地。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有弁屯董、朱、柯、越、黄五姓,移住今屏东县恒春镇;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有董&&&&&&&& 显谟筑大肚下堡玉田圳,引水开垦九弱黎庄等等。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5行政区划&&&&县人民政府驻巩昌镇县门街一号邮编:748100代码:621122区号:0932车牌代码:甘J陇西县辖9个镇、8个乡:巩昌镇、文峰镇、首阳镇、菜子镇、福星镇、通安驿镇、云田镇、碧岩镇、马河镇、渭阳乡、宏伟乡、和平乡、柯寨乡、双泉乡、德兴乡、永吉乡、权家湾乡。陇西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管辖。&&&&&&&&6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米,位处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为典型的黄土梁峁与河谷地形。构成南山(二阴地区)、川区(渭河水川地区,南北宽2-8公里东西长15-20公里)、北山(干旱地区)三块条件明显差异的小区环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城位于渭河南岸二级阶地上,主要为第四系地层,上部以黄土为主,下部为砂砾卵石层。土层除湿陷性黄土外,一般较为稳定,地基承载力每平方米12吨―--15吨。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全县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属温和半干旱区。&&&&&&&&气候条件&&&&陇西地处中纬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蒸发量144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292小时。城区年平均气温7.7,年平均无霜期146天,绝对无霜期仅有97天。由于受东亚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外围特殊地形的影响,降水量年际差异大。为农牧气候过渡地带,宜农宜牧,以农业为主。川区、北山为温和干旱区,适宜小麦生长,为全县主要产粮区。南山为温寒半湿润区,发展牧业有一定条件。&&&&&&&&7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 大理石矿:位于本县东四十里铺东南约2公里渭河岸。岩体宽度100米――200米,长420米,面积约5.5万26万立方米(165万吨)。磨光后,有深灰色和浅灰色2种,年产大理石板材1700平方米。石灰石矿:位于县境东南21公里的石门,工程控制长度达500米,矿体剖面平均厚42.3米,远景储量约300万吨。渭河及各支流河谷石灰石藏量丰富,年产石灰10万吨,可满足本县工业和民用建筑之需。砂和粘土:辽西河的细砂质量最佳,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建筑要求;粘土全县均有分布,河浦及首阳地区的较好,烧制的砖瓦、瓦器,质量上乘。全县有20门以上轮窑砖瓦厂20多家,已形成年产1.5亿块机制砖、300万块机瓦生产能力。以原料好,造型正,抗压强度高而畅销市场。2、水资源陇西县地表水、入境水9750万立方米,自产水8012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78亿立方米,年总开采量可达3300万立方米,城区人均占有水资源65.8立方米,目前年开采量为1700万立方米,仅占可开采量的50%。渭河流经县内46.1公里,南北7条支流均有灌溉之利。城区位于渭河川区,地下水资源可满足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8陇西经济&&&&陇中区域经济中心、中国西部药都、全国十大中药材基地之一、全县正倾全力打造中国药都品牌。铝业发达。陇西是西陇海兰新线上的璀璨明珠,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产业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乃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201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1.26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均超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在全省综合实力排名中居28位。固定资产投资56.93亿元,同比增长63.7%;工业增加值12.96亿元,同比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6亿元,同比增长19.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27元,同比增长11.3%。[span]201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86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其中工业14.33亿元、建筑业3.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9亿元,财政收入5.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4.0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4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8.53亿元和59.62亿元。&&&&&&&&9陇西殊荣&&&&美名:“中国药都”、“千年药乡”、“中国黄芪之乡”、“陇原三绝”、“中国腊肉之乡”。企业:甘肃华盛房地产、恒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甘肃陇西凯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陇西金茂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宇臻物流公司、甘肃凯龙淀粉有限公司、陇西县恒利塑料&&&&&&&& 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陇原情肉制品有限公司、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甘肃华腾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甘肃三源机械有限公司、甘肃陇原中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等。&&&&&&&&10历史文化&&&&近期在陇西北山发现大量远古遗迹,充分证明陇西很早之前就有人类定居。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的代表,在渭河流域,尤其在甘谷、武山、陇西、渭源的渭河上游两岸,散布很广,比较集中。在陇西地区,沿渭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保存了许多&&&&&&&&陇西县体育场&&&&&&&&仰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从西到东,包括首阳镇的头山文化遗址、昌谷乡的梁家坪文化遗址、巩昌镇的张家坪文化遗址、文峰镇的暖泉山文化遗址等十多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遗物丰富。有石器如石刀、石斧.石镞、石杵等;骨器有骨刀、骨针等。出土的陶器最多,如陶刀、陶环、陶纺轮、陶器皿等。陶器多属粗陶,其中彩陶表面红色,表里磨光,并有彩绘,如弧线三角纹、口沿单线纹等。尤其是尖底瓶的彩陶更为光彩夺目,造型独特优美,纹饰严谨,具有流畅感,充分体现了仰韶文化的风格和特征,它是彩陶中的瑰宝。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另一类型的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和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在甘肃境内的渭河流域分布较广。陇西地区发同有二十几处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北两岸的黄土台地上,包括首阳乡韩家坪、梅家咀,菜子乡沙家庄、牟家台子,巩昌镇周家庄,南安乡唐家坪,云田乡红上沟,文峰镇营盘坪,堡子坪等文化遗址。秦文化、唐文化今陇西县古称襄武,一度为省会。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肃军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陇西,陇西在两千多年的
历史上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大军政文化重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宣传,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和概念,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应对它历史文化的宣传影响到这样的程度,这是一种遗憾。“陇西”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北京大学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战国地图)。陇西曾是甘肃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历史上有过阶段性辉煌,或者有与陇西并驾齐驱的时段,但其长久&&&&&&&& 性和总体份量都不如陇西。就前面所列历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记载在“陇西”名下,陇西就是历史上陇西郡的所在地。陇西不光在甘肃就其全国而言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为数不多的典范地名之一,它承载着民族千古以来的典籍文化。搬开中国浩瀚的文化史典,就无法回避四处可见的陇西(陇西郡、陇西成纪、渭州、巩昌府、巩昌总帅府、巩昌布政使司),因为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上游,是华夏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陇西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也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两千多年厚重的人文历史。一个地名,被国库典籍不停的载扬三、四千年,又与典型的帝王、文化名人贯为一体,这本身就具有丰厚的历史份量和灿烂的文化光辉,目前在甘肃,很难找到另有两个什么字比陇西更具有甘肃历史文b的代表性。&&&&&&&&11历史地域&&&&陇西是一个历史大地域的代名词,不能只看现在地域机构的一时划分而过于偏废,对陇西的宣传,其历史事件人物必定得超出现陇西县县区范围,而应当进入历史上陇西郡和巩昌府的地域范围,这是符合历史的。在其秦汉以前,陇西郡就包括有:兰州、天水、陇南、秦安,而甘肃历史文化主要起源于秦汉前期,应当看到陇西是个历史地域和历史概念,而不能单纯割裂的看作是现在的陇西县,陇西就是历史至今的“陇中”,“陇上”,甘肃的简称“陇”,都是从陇西的历史文化地域而来的,现在这个历史地域已经只剩下一个县的地盘了,陇西快要在甘肃消失了。只有陇西机务段强大的电力机车,拖挂着区区车箱,五十一年来每日来回行进在兰州与天水之间这六百里热土,同时在默默地向全国无数过境这里的人们诉说,这块被忘缺的六百里热土她在华夏历史中的光环和至今被覆盖着的焦人的文化味。陇西是一个相对历史文化的地域概念,比如李白被典籍较统一的记载为陇西成纪人,李世民祖上陇西人,如果再划分小域,把李白、李世民改成秦安人或临洮人,那四川江油“李白故里”的“陇西院”,陇西县的李氏祠堂“陇西堂”就得改成“秦安院”、“临洮堂”。由此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栏目片头中的“陇西堂”也得由此取消或者更名,同时千千万万侨居海外的李氏后裔也得弃用?陇西?的一惯叫法,这样做是要闹出国际笑话的。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设立陇西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置陇西郡,到公元1669年前历来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第一大军事、文化重镇。一直在陇右行使中央政权下的一二级军政权地。陇西郡初期辖地为现兰州市、定西地区、天水市、陇南地区之总和,后因辖地太大,先后从中分割,成立了天水郡:金城郡(现兰州市)、武都郡、安定郡。清朝分置陕甘总督,后成立甘肃省,省会驻地先设在陇西,公元1669年才迁至兰州,尔后经济文化中心才从陇西转到了兰州。从几千年历史上冠系在陇西名下的历史文化名人,简直不胜枚举,“仅唐一代近三百年间进入朝仕的陇西文人才士就难以记数,可以说像陇西这样在历史上给国家直接或间接输送众多人才的地方,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古人云:?天宝物华地灵人杰?,这就使陇上文化鼎冠中华”(见《陇西文史稿》)。沿袭历史的大地域叫法,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沿续性,和人们对重大历史人物已知的统一性。陇西承载着甘肃的历史文化,这是由史料记载的(陇西历史见“二十五史”各书卷相关条目,《陇西文史稿》有详细考证)。&&&&&&&& 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有名贯古今的鸟鼠同穴山,有一身不仕两朝的商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洁身自尽的《禹贡》首阳山。古城中心坐落着建于元代(公元1261年)的威远楼,雄伟壮观,使古城凸显千古雄风。&&&&&&&&12区划与气候&&&&陇西元朝为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元朝实行军政合治,巩昌总帅府就在威远楼“统督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秦、陇、宁、定西、兰、镇原、阶、成、西和、会、环、金、徽、德顺、金洋十五州行政军事。”(《陇西文史稿》),古城承载着现在甘肃省会兰州市的角色,可以想见,陇西在当年的繁华辉煌以及文化的繁荣。重修于清代的威远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柱,通高二十六米,极其古朴壮观,为西出长安的西北第一楼,是陇上名胜古迹的代表性建筑,上悬陇西杨氏书写的“巩昌雄镇”通栏金匾,其书法雄劲厚重。巩昌雄镇“声闻四达”,陇上诗人赞曰:“陇山渭水历来兵家征战地,巩昌雄镇自古关西出将才”。城内民建古屋棂格,沿袭秦汉古建风格,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并将北街作为秦汉风格古建保留。城北有元蒙将领的巴巴坟,牌楼至今巍峨渭滨,古赤亭水源远流长,从北缓缓注入渭河,繁忙于陇海铁路线上的列车就沿着亭水河,碾压着汉代赤亭都尉积淀的黄土味,穿梭于南北。陇西地形平陡大小与兰州差不多,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四面通衢,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现在和将来都是甘肃南部交通中转和物资集散的中心。宋朝曾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现代社会的商品交易会是从陇西演化而来的。随着西部的开发、国家西线引水工程动工和欧亚大陆桥渝兰铁路的通车,陇西有着经济发展的无限前景,充满着开发的商机,陇西作为陇中工业城市而崛起是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13陇西襄武&&&&今陇西为古襄武今天的陇西县是古陇西郡的一部分,《辞海》对今陇西县是这样记述的,陇西县在甘肃省东部,渭河上游,汉时在此设置襄武县,三国时为魏国陇西郡治所。唐时为渭州治所,(另一说,唐为辟废陇西郡,郡治所在地襄武继承郡名)至宋置陇西县尽管今天的陇西县不能完全代表古之陇西郡,但属古代陇西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一度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甘肃最早的“省会”(1665年清设甘肃布政司(巩昌布政司)驻地巩昌即今天陇西,1668年移至兰州,虽时间短暂,但实际上起到了省会的过渡作用),今天的陇西县即古襄武县在历史上是一个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地方。中国文学史上的“陇西三李”都是今天的陇西县人,“李公佐、李朝威、李复言”这三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唯《莺莺传》及李朝威《柳毅传书》而已”,都对陇西籍传奇作家的文学成就有很高的评价。&&&&&&&& 从写作风格看三个人各有特点。李朝威写的《柳毅传书》给人们讲述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了各种杂曲话本。这个诞生于中唐时期的传奇小说,代表了中国唐代传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同《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枕中记》等流传不衰。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称为月下老、月老。传说他有赤绳,若把它系在男女两方的脚上,虽仇人或相隔千里,终会结成姻缘。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中就曾提到这件事情:唐代韦固在宋城南店遇一老人,这位老者在月光下翻书。他问老人,回答说,婚书,老人同时带有红色的绳子,用来拴住有情人,管宋城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题其店曰“定婚店”。这就是俗称媒妁为月下老人的来历。以讽世小说著称的作家又有李公佐,也是陇西人。元和中曾任江西从事。他撰有传奇:《南柯太守传》、《庐江冯媪传》、《谢小娥传》等。其中《南柯太守传》记述了游侠之士淳于棼醉后被邀入“槐安国”,招为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守郡二十年,境内大治。不料与邻国发生战争,紧接着公主去世,国王将他遣返故乡。这时他被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人生原来不过如此而已。除了“三李”以外,今陇西地还曾经出过众多名人,如汉医术方士封衡,与华佗齐名,著几本医书等。汉右将军廉褒、宋少傅王德,抗金战功赫赫,都是著名军事人物。&&&&&&&&14陇西教育&&&&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53所。其中教育部门办学347所,驻陇单位和社会办学力量办6所。教育部门办学中有普通完全中学7所,职业中学4所,独立初中27所,九年制学校14所,小学271所,幼儿园5所。在校学生总数116465名,其中普高12306人,职高2575人,初中29797人,小学67332人,学前幼儿4455人。全县教职工5493人,其中专任教师5226人。中学:陇西中学(原陇西一中高中部)、陇西县第二中学、陇西县文峰中学、巩昌中学(原陇西一中初中部)、陇西县第三中学、陇西县首阳中学,陇西县通安中学。陇西现象高考上线率多年居全省前茅的陇西县,如今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又展现新的亮点:在校学生总数达4000人以上,专业扩展到30多个,每年输送异地就学就业毕业生1000多名。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结合的大胆探索,促进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依靠自身力量提升职业教育的成功之路。这些经验,被业内人士称之为“陇西职业教育现象”。陇西县牢固确立教育项目发展观,向上抓争取,向外抓引进,向内抓聚集,尽全力确保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以教育项目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该县在成功实施了总投资2140万元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试点项目之后,又相继实施了总投资669万元的县二中等10所学校一期“危改”项目工程、总投资200万元的职教中心建设项目以及“逸夫工程”、“希望工程”等援助项目。还采取一年修建、三年付款的&&&&&&&& 方式,在全县近百所学校组织实施了县列“初中招生解急”和“小学排危抢险”工程,总投资达773万元。新建陇西中学项目、陇西三中和陇西县紫来学校二期危改项目也已相继开工,陇西县姚家沟基地小学项目等一批项目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这些项目的有效实施,不仅大大改善了全县的办学条件,也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兴教助学的热情。目前,陇西县跻身全国“两基”先进行列。自“九五”以来,全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资达到6000万元,使近200所学校旧貌换新颜,确保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5城市发展&&&&陇西有2000多年的悠久筑城史。早在公元前384年,陇西地方就建立了县一级行政组织――道。其故城在今陇西文峰镇渭河北岸,原三台王家新庄以东的二级台地上,这是史书有记录的最早的陇西古城肇始之地。历史上陇西古城因其建置沿革的变化几易其址。今天的陇西城坐东北朝西南,南北两山遥相对峙,西河、南河、渭河三水环绕城郭,是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上柱越公汪达镇守陇右,当时陇右道(驻地就是现在的陇西),将县城从东面迁移5000米,筑于今天县址。所以民间还有俗语:“先有汪家人,后有巩昌城。”乾隆版《陇西县志》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79年)指挥刘显重修,周九里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一尺,壕深三丈七尺,阔三丈,门四:东曰永安、南曰武安、西曰静安、北曰清安。月城门四:东曰迎晖、南曰来熏、西曰柔远、北曰镇朔。1938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考察西北教育时在陇西日记中写道:“四月二十五日……下午重上仁寿山,观大殿及诸庙……太白故里碑……此间城墙及鼓楼等建筑高伟,颇有省会气魄……”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陇西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西承兰州,东接天水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定西市委、市政府提出将陇西打造成陇中区域经济中心,1949年以前,陇西城区西大街,中山街(今万寿街)、东大街、县门街、新街、元坊街(今腰门街),仓门街等主要街道,最宽不过5米,全为土路面。1950年后,城区道路建设逐步加快。到1958年,陆续拆迁威远楼周围民宅,扩建广场1400平方米。1962年拆除南门,1970年拆除南大街两侧民房,加宽路面8米,双侧增设了2.5米宽的人行道。在省地驻陇单位的支援下,加之各机关单位的义务劳动,经过3年,将南大街、万寿街、威远楼广场、解放路、县门街铺设成为油路。1973年后,将西大街、景家桥、自由路、新街、仓门街、东大街、劳动巷等修成沥青路面。1979年沿石头巷起,截弯取直拓宽北大街、南大街(拓宽至24米)和交通路,改造成沥青路。1983年,沿东、西城修筑东、西城路。到1995年底,威远楼广场拓宽达12000平方米,并在东大街入口两侧修筑花坛两处,供人们休闲。到2003年,城市建设经多渠道筹资,先后开通整修拓宽县门街、东城路、西大街、红旗路、西城路、北城路(东、西段)、东大街、药圣街、药都路、人民路、长安路等城市道路,道路的结构增加了水泥混凝土等形式。&&&&&&&& 人民广场、火车站广场的新建,和积极的绿化政策提升城市形象,城关和文峰的联动发展势态良好,中等城市规模初具,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陇西逐渐成为陇中地区的中心城市。&&&&&&&&16历史遗迹&&&&威远楼位于陇西县城中心,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名曰“威远楼”,取威震远方之意。孟卜诗有“韩公安抚来秦风,威远楼筑在渭滨,凭眺自看西土月,旌胜已靖朔方尘”之说,何时移于城中无考。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制铜壶滴漏及更鼓置于其上,在夜间击鼓报更,俗称鼓楼。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依旧址重建,取名为“雄镇楼”。清道光十六年(1836),又加修葺,并将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所铸重达4000公斤的铜钟移置楼上,击之声闻四达10余里,俗称钟鼓楼。现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通高26米,一楼有廊柱24根,三层楼均为正面飞檐,檐下斗拱彩绘,结构严谨,造型雄伟,为歇山顶式建筑。1958年以来,陇西县政府组织人力多次维修,雕梁画栋,丹青彩绘,焕然一新,为陇西一雄伟建筑和标志,现在又被称为钟鼓楼。其他历史遗迹:保昌楼,李家龙宫,文峰塔,战国秦长城遗址,仁寿山等。&&&&&&&&17名优特产&&&&陇西曾是历史上郡、州、府治之地,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古丝绸之路必经之道。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陇西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陇西菜肴。&&&&&&&&18宴席类&&&&传统的陇西宴席有水八碗、八碗、十三席、全十道、十二体、十四体、十八体、二十四体之分。以西北风味为主,酸、辣突出,甜、咸、麻、鲜各异,具有色香味形俱佳之特点。他有荤有素,荤素搭配;有蒸有炒,蒸炒结合;有热有凉,热凉交错;有浓有淡,浓淡相间。纯朴丰盛,雅俗共赏,四季皆宜。陇原三绝系列宴丰富了宴席菜肴,此宴以陇西火腿腊肉、陇西金钱肉、陇西腊羊肉为主要原料烹饪而成,制作工艺精细、配料考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如宴席内的八卦拼盘、金钱鱼翘、青龙散金钱、鲜党鸳鸯乳鸽等都造型逼真,使人赏心悦目。羊十道,用一只羊的不同部位肉做一桌宴席,即十道菜、十种花样、十种风味,名曰羊十道。&&&&&&&&19小吃类&&&&&&&& 陇原三绝:金钱肉――又名蝴蝶肉,形似金钱,纹展蝴蝶,色艳味鲜,具有滋补强精之特殊功能。相传唐代就为朝庭供品。金钱肉以驴鞭为原料经特殊腌制而成。火腿――肥者晶莹透亮,食而无腻,瘦者烂若红霞,滋味醇正。火腿腌制始于乾隆年间,历史上销于兰州、西安、新疆,现在已远销美国、韩国等地。曾荣获甘肃名优特产称号。口条――柔韧脆香,回味悠长,为美食家、好饮者津津乐道。腊羊肉――腊羊肉,是甘肃传统上乘食品之一,成品肉红亮美观,膘白如玉而不腻,肌红如霞而不膻,香醇可口,味美余长,是馈赠佳宾的理想食品。本品选用西北高原的无公害净区的健壮羊肉为原料,经科学配方、传统工艺研制而成。具有高营养低脂肪无污染的特点,肥而不腻,瘦而不膻,味鲜色艳,醇香可口,为佐酒佳品,可以存放半月而不变味,因其肉味鲜美而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陇西烧鸡粉――以鸡肉、鸡蛋、淀粉、菠菜汁及多种调料加工而成,褐汤绿粉、肉蛋兼备,四季皆可食用,酷暑时凉食,清爽可口,消暑解热;严冬时热食,鲜香味厚,佐酒极佳,特别是病愈初起,以烧鸡粉滋补则有速效作用,故而南北皆宜,老幼喜食。陇西烧鸡粉曾被甘肃省商业厅评为名特小吃,刊登于《中国烹饪》杂志。陇西的地方风味小吃还有腌驴肉、咸牛肉、卤煮肉,一颗印,满天星韭菜包子,猪肉、羊肉小笼包子,荞粉、波粉、粉鱼儿、麻腐角儿、糖油糕、豆腐脑儿、莲花豆、莜麦甜醅、糯米、醪糟、酿皮、面等十几个品种。[1]&&&&&&&&
分享给好友: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宝贝
本站声明:本站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友情链接请加QQ,要求PR 或者 BR >=2(联系方式:QQ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