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人新事网新面貌的资料调查

兵团日报电子版
第01版: 星期刊
&&&&版面目录
狄家三人一台戏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兵团入选作品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张光辉
作为迷糊戏的第五代传人狄光照,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爷爷、父亲以及他和媳妇叼空就唱的迷糊戏,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到今天他也没弄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啥意思,但他知道这是好事,国家要保护哩。  5月31日,记者来到农六师芳草湖农场二分场五连狄光照的家。这是一个树木环绕的院落,院内绿荫匝地,清风习习。听说兵团日报记者来采访迷糊戏,狄氏家族二三十人都聚到了狄光照的院落中。不少人还拿来了二胡、三弦等乐器,要为记者“露一手”。  “狄家三人一台戏”。人们七嘴八舌,说东道西,记者不知听谁的好。  在阜康市公安局任职的狄光建大声嚷道:“一个一个来,我点到谁,谁再说。”  院落静了下来……  清道光8年(1828年),甘肃镇藩县(现民勤县)狄家老二、老三,牵着骆驼,背着羊皮卷子,穿沙漠,走戈壁,一直向西迁徙。两人日行夜宿,大半年后来到呼图壁河下游。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人迹罕至,河边有一土疙瘩(黄土梁子)形如凤凰。“依山傍水,展翅高飞”。狄家兄弟寻了大半年,终于找到了梦幻一般美丽的家园。  兄弟二人白日垦殖筑家,夜晚为了排遣思乡愁绪和郁闷孤寂,常常会唱眉户戏。“唱着唱着就迷糊了,就进入了梦乡。”狄家后人这样解释迷糊戏的由来。  据记载,迷糊戏之说有两种,一是传说春秋时代,郑国与大戎交战于华县、华阴一带,郑军以优人唱曲,致敌兵迷迷糊糊败阵,故为迷糊戏;一说迷糊发祥于眉县、户县,“眉户”二字在陕西方言中与“迷糊”发音相同,故名“迷糊”。  若干年后,狄家人丁兴旺,老二家养了6个儿子,其中老六迷糊戏唱得最好,并且组成了戏班子,在新湖、呼图壁、昌吉一带走唱,用今天的话说,他是职业迷糊戏演员。  “先人不在了,烟囱还要冒烟;先人不在了,三弦还要弹奏。”第五代迷糊戏传人狄光照意味深长地说。  狄家先人将延续香火与传承迷糊戏视为同等重要。  在院落里,我看到了狄家先人遗留下来的石磨子、石碾子、车排子、铁砧子,这是狄家垦殖史的佐证;狄光照至今还保留着爷爷传下来的三弦子,迷糊戏就是在这把三弦的伴奏下传承了三代人。  狄光照身上有着唱戏人诸多影子,话一出口,就像戏词一串一串的。20多年过去了,至今五连的人们还经常聊起他那段“戏文”。上世纪80年代初,头脑活泛的狄光照买了一辆“嘣嘣车”跑运输,有一次在呼图壁县城被交警拦下了,问有没有驾驶执照?他说没有。交警要扣车。他一急,用乡音土语“蹦”出一串这样的话:  我叫狄光照,  三照没一照。  “嘣嘣车”轱轳转,  狄光照眼睛转,  不管咋转都白转。  没承想,交警一下笑了,问他是不是唱戏的,怎么说话就跟唱戏一样。狄光照说他是唱迷糊戏的。交警说,他从小就爱听迷糊戏,今儿算是遇到知音了。这样吧,车就不扣了,罚点钱算了,回去赶紧办执照。狄光照开着“嘣嘣车”一路唱着迷糊戏回来了。  “那次纯粹是‘话赶话’,我一急,就‘蹦’出那段话。现在想来,这和从小唱迷糊戏有关系。迷糊戏中有很多幽默的段子,唱多了,我也就养成了幽默的性格。戏如人,人如戏嘛。你是从城里来的,我给你唱段,包你听后会笑的。”  曾不记哪一年,  婆娘家浪门子,  马花头斜拧子,  借了王娘的黄裙子,  一进人家的二门子,  一脚踏翻了尿盆子,  把我绊了个窄楞子,  稀屎糊了一裙子,  一家叫我赔盆子,  一家叫我赔裙子。  听着他那诙谐幽默的戏词,看着他那挤眉弄眼的样子,我终于忍不住笑了。  狄光照说他生来就是个“唱戏的”,对迷糊戏特别有感觉。7岁就跟爷爷学弹三弦,没几年就能自弹自唱了。成家后,两口子叼空就夫弹妻唱。下地干活,回到家里,不管再累,摸起三弦一弹,浑身轻松,特解乏。妻子常埋怨道:“‘累得很,累得很’,一回家来就摸胡胡,拉弦弦,我看你还是不累。”  迷糊戏流传方式为师承先贤,口口相传,它唱腔通俗,易学易懂,一些广为流传的剧目,如《李彦贵卖水》《张连卖布》中的一些唱段,狄氏家族中的妇孺皆能哼唱几段。  迷糊戏唱词格有十字句、八字句、七字句、六字句、五字句、四字句,以及长短句,都有相应的曲牌。传统剧目有数百本,如《曲江歌女》《刘全进瓜》《梅降雪》《打樱桃》《小放牛》《拾玉镯》《蝴蝶杯》等。迷糊戏在上世纪50年代非常流行,三四人就能出去演出,百姓的婚丧嫁娶,都请迷糊戏自乐班演唱。报酬也很简单,割上一块肉,装上几斤米,或送几包方块糖就可以了。特别是婚庆时的演唱是有讲究的,男方请自乐班演唱是为了“烘房”(给新房增添人气和热度),女方请自乐班演唱是为了“起脚”(该起身出嫁了),演唱的内容也多与爱情有关。  在芳草湖农场文化广场,每天晚饭后,人们就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几个人凑成一堆,有拉的,有弹的,有唱的。拉累了,弹乏了,有人替换;嗓子唱干了,有人顶替。不拘形式,不刻意,不做作,不化妆,不着戏装,自然,大方,随意。唱到“迷糊”时,各自回家睡觉。采访的那天夜里,我就住在农场招待所,窗下就在唱“迷糊”,听着听着,一阵迷糊将我带入梦乡,真是一种享受。  迷糊戏第五代传人刘志文真让我“迷糊”了,狄氏家族怎么有个刘姓的传人?听了介绍后,我才清醒过来。  前面讲的狄家六爷迷糊戏唱得最好。狄家邻居姓刘,家中无儿,于是,狄家就将六儿子过继给刘家,迷糊戏也在刘家传了下来。  刘志文从小就受爷爷的“迷糊”熏陶,每天放羊回来,离家还有一里地,就能听到爷爷在自拉自唱迷糊戏,心里那个畅快呀。他心灵手巧,十几岁就自己动手做了一把二胡,至今还保留着。这把二胡用葫芦做头,马尾做弓,桃木做杆(有避邪之意)。  迷糊戏不仅给刘志文带来了乐趣,迷糊戏还为刘志文讨来了媳妇。说起这段“戏为媒”的故事,67岁的刘志文脸上泛着神采奕奕的红光。  1958年,他们几个年轻人自发组织了一个自乐班,叼空就在俱乐部唱迷糊戏,他最爱唱的就是《张连卖布》。听众也都是戏迷,有老人,有中青年人,还有不少孩子。其中有一个叫殷生芳的姑娘是每场必来,她忽闪着一对大眼睛,双手托腮,听得特别入神。刘志文一看到那双黑亮黑亮的大眼睛,心里就跟抹了蜜一般,扯着嗓子唱得特别动情:  ……  张连:(唉)张连听罢王妈劝,  句句在理是箴言,  全都怪我爱耍钱,  日子过得实艰难,  思想起来悔从前,  叫人背后骂祖先,  叫四姐(张连妻)你听心间,  张连说话面对天,  从今做人不耍钱,  再要耍钱死今天,  要是再把毛呀毛病(赌博)犯,  你就与我弄呀弄零干,  从今不怕多流汗,  一心一意务庄田,  回到家里帮你干,  劈柴烧火收鸡蛋,  再不惹你生埋怨,  我求四姐饶张连,  唉,我求四姐饶张连。  ……  唱到此时,刘志文完全进入角色,已是泪流满面,声调带着哭腔。而台下的殷生芳更是哭得泪人一般。就这样,以戏为媒,1960年两人结了婚,过起了“劈柴烧火收鸡蛋”的日子。  刘志文两口子唱了一辈子迷糊戏,如今退休了,他们又组织了一个50多人的自乐班,天天唱,巡回唱,“一天不唱,就像得了病一样难受”。  农六师文化局在申报迷糊戏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评语:迷糊戏在新疆兵团农六师五家渠、芳草湖、新湖、奇台垦区等地流传100多年,从清朝末年开始,当地人把眉户戏(后发展为迷糊戏)作为生活乐趣,相互传唱从未间断。迷糊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弹唱技巧,具有浓厚的乡音韵味,迷糊戏可自唱,也可自弹自唱。迷糊戏虽多以过去老词曲为主,但也有一些与世俱进的新词,歌唱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人新事新面貌,歌唱兵团精神及屯垦戍边取得的成就。  采访结束时,狄氏家族果真让记者“开了眼”,在狄家兄弟几人的伴奏下,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有滋有味地唱道:  五月里石榴花赛玛瑙,  六月里荷花水里漂,  七月里秋风吹月桂,  要采那个玫瑰花八月里来姑娘呀。  九月里九菊人人爱,  十月里松柏花层层开,  十一月腊月无花采,  雪里头冻出个腊梅花姑娘呀。  狄光建在一旁解释:“这是一出表现爱情的《采花选段》,下面还要为你唱一段老调新词,主要反映咱们芳草湖农场的变化。这时,只听老太太又唱道:  芳草湖是个美好的地方,  是我们祖国闻名的农场,  一望无际的辽阔原野,  黑油油的土地千里芳香。  电力交通四通八达,  连队规范互联成网,  片片条田绿色屏障,  如画的景色令人神往。  盛产粮棉甜菜酒花,  牛羊肥壮瓜果飘香,  商业网点星罗棋布,  高楼林立百业兴旺。  芳草湖群众精神焕发,  同心同德奔向小康,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共筑文明富饶的农场。  啊!芳草湖美好的地方啊!  芳草湖,美丽的富饶之乡,  芳草湖群众把您歌唱,  锦绣的前程灿烂辉煌!  芳草湖群众把您歌唱,  锦绣的前程灿烂辉煌!
兵团日报社版权所有我的幸福在这里_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
您所在的位置:
我的幸福在这里
中国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 hd.
&&&&&&&&&&&&&&&&&&&&&&&&&&&&&&&&&&&&&&&&&&&& 徐海平
&&& 日新中国民航成立六十周年前后,由中国民航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精心打造的六集电视专题片《随共和国腾飞》和历史纪录片《两航起义始末》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两部反映新中国民航人六十年心血和智慧的国庆献礼之作的创作过程,对于一名民航基层女职工、电视片脚本写作组成员之一的我,是一次巨大的心灵洗礼和思想升华。回首在民航从业三十年间,为了写好民航人、民航事,曾经吃过苦、碰过钉子,遇到过许多困难挫折,可我从未放弃自己的目标。我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 1980年我从空军转业到民航时,正值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民航事业也开始走出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面临现代化大发展的重任。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和业余新闻报道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我先后在沈阳、海南、上海民航系统从事机关的文秘、宣传和党务工作,有机会接触民航的各行各业,参加过不少大的活动,并把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用新闻稿件的形式记录下来,向社会宣扬中国民航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人新事新面貌,挖掘、提炼其精神财富。民航平凡而火热的生活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闻线索、素材和写作灵感。蓝天上、驾驶舱里、停机坪上、专业航空基地、飞行指挥塔台、候机室、导航台┅┅那是我采撷果实的丰收大地;曾经的采访对象:飞行员、空姐、机械师、管制员、炊事员、服务员、机关干部┅┅那是我永远的良师益友。我热爱他们,热爱民航事业,于是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刚转业的时候我还只有初中文化。为了提高思想认识能力和新闻写作水平,我抓紧时间补习文化知识。同时也向许多民航内外新闻单位、特别是《中国民航报》的老师学习请教,渴求知识,不停练笔,精益求精,努力提高稿件的质量和上稿率,在业余新闻写作这块土壤上垦荒、耕耘、收获,累并快乐着。三十年来,我先后在中央、地方和民航的报刊发表反映民航事业发展题材的稿件两千多篇。2006年初,中国民航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民航新闻作品专集《蓝天写真》。&&& 去年年初,我被民航局抽调到新中国民航六十年电视片脚本写作组。能够拥有这样一次全面学习民航历史、书写民航事业发展历史篇章的“黄金机会”,令我备加珍惜,深感责任重大。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我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了电视片的创作中。在多位专业作家和中央电视台编导的指导帮助下,我克服困难,抓紧学习,积极配合,终于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采访、写作及配合拍摄的任务。人们在电视片上看到的徐继富、孔祥瑜、吴尔瑜等,都是我在民航新闻宣传工作中曾经采写报道过的民航模范。而这次,我有机会采访了更多的民航前辈及先进人物,让他们成为电视片中的历史见证人。当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向祖国人民汇报民航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时,我的心里充溢着豪情,充满了喜悦。&&& 我愿为讴歌民航人的时代风采、传承行业文化、实现航空强国理想目标而继续发挥余热,尽微薄之力。
版权所有:中国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
网站管理: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办公室
ICP备案编号:
地址:上海市迎宾二路300号
邮编:200335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第47期)【本周专题】喜剧——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喜剧片的创作历程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1978 年作为新时期的标志,我国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宏观战略,恢复了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这一时期的电影,从恢弘的历史关注中收回“目光”,转向具体时空中的真实个体;从对革命英雄的景仰、对人造之神的膜拜,转变到对具有丰富情感和思想深度的人的书写。改革开放以来,电影对人性主题的演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之初对人的重新发现、对个体生命的张扬,20 世纪90 年代里现代人的精神迷失,以及新世纪里的人本关怀与传统回归。而这些主题演变,恰恰就是这30 多年里国人生存境遇、国人普遍心态在电影里的反映。&一&&& 大陆喜剧片创作的三个阶段作为广受大众欢迎的电影类型,喜剧片的创作也经历了类似的几个阶段,在内容主题和形式风格层面都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为了梳理出喜剧片的发展脉络,我们有必要先对喜剧进行简要的分类,按照作者态度来划分,喜剧可分为讽刺喜剧、调侃喜剧和歌颂喜剧;按照剧作逻辑来划分,喜剧可分为“恶搞”喜剧、荒诞喜剧和生活闹剧;按照幽默特征来划分,喜剧可分为性格喜剧、情节喜剧、动作喜剧和对白喜剧等。下面具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喜剧片创作的三个阶段。&(一)改革开放之初(1978—1989 年)这一时期的大陆喜剧片以歌颂新政策、宣扬新思想的歌颂喜剧和生活闹剧为依托,着力于人物性格的塑造,类型大多属于性格喜剧,以思想解放、人性张扬为主题。在破除文革、解放思想时代潮流的引领下,电影人把摄影机对准了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提炼和夸大他们性格中的可笑可爱之处,营造出一幕幕热闹非凡的生活闹剧。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喜剧片主要有陈强、陈佩斯父子主演的生活闹剧《瞧这一家子》、《父与子》、《二子开店》、《少爷的磨难》,农村题材喜剧片《咱们的牛百岁》、《月亮湾的笑声》,讽刺喜剧《黑炮事件》、《京都球侠》,张刚的“阿满系列”喜剧片,以及荒诞喜剧《顽主》等。其中陈氏父子主演的几部闹剧,大都是以一个家庭的矛盾在改革开放、建设四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得以解决为主线,歌颂社会新面貌、宣扬时代新思想,在这几部喜剧片中,主要角色都是相当可笑的人物,影片的主要幽默元素就是人物性格;《咱们的牛百岁》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大背景下,以先进带动后进的故事为内核,刻画了一大群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被夸大的人物个性构成了影片的主要幽默元素;《月亮湾的笑声》则通过庆亮与冒富两老攀亲的反复过程,展现了一幅近六年来中国农村的政策变化图,片中人物翻来覆去的遭遇和趋炎附势的态度引人发笑,是一部讽刺喜剧;黄建新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打造了《黑炮事件》,通过一个离奇搞笑的故事,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的那些复杂矛盾和奇异心态;《京都球侠》则通过中外足球赛的故事,讽刺了晚清朝廷的昏庸腐败;“阿满系列”喜剧片是关于主人公“阿满”的一系列生活闹剧;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顽主》则以“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三T 公司为故事支点,展开荒诞想象,引人发笑,为后来冯小刚的荒诞喜剧开辟了道路。这一时期的电影,由文革时单一的政治主题逐渐转向了政治、爱情、亲情等多元并存的局面,喜剧片也不例外。本着解放思想、张扬人性的宗旨,这一时期的喜剧片以夸张的人物性格为主要笑料,刻画了很多可爱又可笑的人物形象,如陈佩斯饰演的二子,刘子枫饰演的赵书信,葛优饰演的杨重等等。&(二) 20 世纪90 年代(1990-1999 年)这一时期的喜剧片以充斥着黑色幽默、异想天开的荒诞喜剧为主,以少量生活闹剧为辅,笑料主要来自于超越常规的荒诞想象,呈现的是现代都市里人们的精神迷失和价值寻找。20 世纪90 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外来思想的冲击下,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遭到彻底颠覆,一度陷入精神迷失之中,这一时期的喜剧片创作,反映出了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质疑,“荒诞”成了人们对现实生活总的想象和评价。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喜剧片有黄建新的讽刺喜剧《站直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杨亚洲的生活闹剧《没事偷着乐》,夏钢的都市喜剧《大撒把》、《无人喝彩》,张建亚的调侃喜剧《三毛从军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以及冯小刚的荒诞喜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等。《站直了,别趴下》一片通过改革开放中三户人家生活和思想的巨大变化,展现了人们的一时迷惘;《背靠背脸对脸》则通过某镇文化馆王副馆长升职的漫长过程,讽刺了官僚主义作风;《有话好好说》是一部略显荒诞的生活闹剧,刻画了现代都市里人们浮躁不安的异常心态;《没事偷着乐》则是一部小人物的趣味生活史,影片以乐观自嘲的心态,调侃了小人物的窘迫生活;《大撒把》表现了当年出国热潮影响下两个小人物的一段感情经历;《无人喝彩》关注的是都市人的婚姻和爱情,它描写了一对夫妻从准备离婚到离婚再到各寻配偶的过程;张建亚的《三毛从军记》和《王先生之欲火焚身》,都是颇具后现代精神的电影文本,分别调侃了当年国民党的昏庸腐败和“王先生”们无所事事的生存状态;而冯小刚的三部喜剧片,分别以“好梦一日游业务”、“困难重重的相遇”、“绑架女友索要钱款”为想象支点,继承了《顽主》式异想天开的剧情风格,演绎出一幕幕奇特可笑的荒诞剧。这些喜剧电影,集中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重构、精神迷失与胡思乱想。而这一时期的喜剧片则主要呈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荒诞一面,无论是索要赔偿、索要钱款,还是一波三折的升职经历、生活苦难,都是超越日常生活逻辑的异化呈现。在这些喜剧片里,人们的传统信念开始动摇,不知道何去何从,甚至走上极端,这恰恰是当时人们的生存境遇和普遍心态在电影里的形象反映。总之,这一时期喜剧片的笑料主要来自于荒诞不经的情节设计。&(三)新世纪(2000 年至今)新世纪以后,中国影坛的歌颂喜剧、荒诞喜剧和生活闹剧充满了后现代意味,其笑料更多地集中在对白上,靠无厘头的“贫嘴”来撩动观众的心弦,总的说来,是以对白喜剧为主。香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几乎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幽默细胞,改变了人们的说话方式,甚至推动了汉语语言的演进,极大地影响了新世纪大陆喜剧片的创作。另一方面,在内容主题层面,新世纪的中国电影更加关注人们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体现出了踏实理性、以人为本和回归传统的价值取向。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喜剧片有冯小刚的荒诞喜剧《大腕》和讽刺喜剧《手机》,冯巩的歌颂喜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拿自己不当干部》和生活闹剧《谁是孩子他爹》,黄建新的讽刺喜剧《求求你表扬我》,张建亚的调侃喜剧《爱情呼叫转移》,宁浩的生活闹剧《疯狂的石头》,以及阿甘的“恶搞”喜剧《大电影之数百亿》等。在影片《大腕》里,冯小刚借助“葬礼商业化”的荒诞假定,调侃了时下媒体广告的运营策略,重申了传统习俗的庄重;《手机》一片则讽刺了口是心非的人际沟通,呼吁真诚人际关系的重建;冯巩的几部喜剧片都是描述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倡导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求求你表扬我》通过展现日常生活中的一起尴尬事件,讽刺了某些人的虚荣心态;《爱情呼叫转移》则借着“天使的手机”进行多次爱情体验,调侃了世俗社会里“美”的标准;《疯狂的石头》充满了偶然和巧合,几帮人马明争暗斗,演绎了一出妙趣横生的大闹剧;《大电影之数百亿》则利用“调侃”这一后现代经典语法对一些知名影片进行“嫁接”和“移植”,以造成阴差阳错式的幽默效果。这一时期的电影,集中反映了人们实事求是、回归传统的价值取向。在经受了外来思想的冲击之后,在经济基础逐渐夯实的新时期,人们不再像上世纪末那样彷徨迷失,开始客观实际地肯定传统价值,比如夫妻关系、奉献精神等等。在多元化思想的引领和后现代主义潮流的冲击下,大陆喜剧片的各个类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影片文本的后现代特征正在逐渐凸显,其典型表现就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涂鸦式的电影对白逐渐成为大陆喜剧片的主要笑料。&&二&& 比较视野中的大陆喜剧片纵向比较,改革开放30 年大陆喜剧片的创作实际上是对中国电影史上喜剧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外国滑稽影片的影响下,国产喜剧电影起步于1922 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滑稽短片《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它取材于现实生活,饶有兴趣地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水果摊贩想方设法赢得爱情的滑稽故事。20 世纪30、40 年代,喜剧电影脱离了早期的稚拙状态,与时代社会发生了关系,这一时期,既有《太太万岁》、《假凤虚凰》等社会风俗喜剧,也有《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那样的经典讽刺喜剧。解放初期,昂扬奋发成为时代的主流,只有正剧才符合电影的观念,曾经大受欢迎的喜剧长期遭受到“冷板凳”的待遇。1956 年“双百”口号的提出,带来了喜剧创作的复兴,《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等一系列讽刺喜剧重新出现,然而在随后的两年里,这些讽刺喜剧又遭到了批判和压制。讽刺喜剧行不通,“歌颂喜剧”(温婉生活喜剧)就应运而生,《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等影片顺应了时潮,让观众在笑声中体会到了时代的感召。1961年文艺政策调整之际,电影界展开了一次关于喜剧问题的大讨论,一种介乎讽刺与歌颂之间的喜剧样式———“轻喜剧”出现了,这种被称作是“有矛盾而不必尖锐;有冲突而不必激烈;有讽刺而不必辛辣;有歌颂而调子不必过高”的喜剧样式颇受观众们的青睐,《女理发师》、《哥俩好》、《大李、小李和老李》、《满意不满意》等一批喜剧片相继推出,盛况空前,这种轻喜剧为文革之后“春风吹又生”的喜剧片创作奠定了基本的格局。不难看出,改革开放30 多年以来大陆喜剧片的创作,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歌颂喜剧、轻喜剧和性格喜剧的传统路线,比如调侃喜剧就和当年的“轻喜剧”有某种亲缘关系,而讽刺喜剧的创作长期以来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化管理方式有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荒诞喜剧、生活闹剧和对白喜剧在这30 多年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喜剧电影的类型化建设却进展缓慢,始终没有什么突破,这与我国整个电影产业的运营策略有很大的关系。相比之下,电视剧领域里的情景喜剧类型却是发展迅速,值得大陆喜剧电影去借鉴一二。横向比较,与港台和国外喜剧片放在一起,大陆喜剧片有自己的显著特色,但也有较多不足之处。在世界范围内,喜剧电影都是一种广受大众欢迎的电影类型,它们往往占据着票房榜的前列。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喜剧片和武侠片是类型建设最具成效的两个片种,“王先生”、“阿满”和“二子”等系列喜剧片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秉承“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的优良传统,大陆喜剧片始终坚持“有所表达”的原则,每部影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比如《顽主》对于民众忧烦的呈现,《求求你表扬我》对于虚荣心的思考,《疯狂的石头》对于世人浮躁心态的反讽等;同时,大陆喜剧片一向比较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始终能把可笑的人物性格作为影片的主要笑料之一,这两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与港台和外国喜剧片比较起来,大陆喜剧片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同一时期,香港产生了成龙的动作喜剧、王晶的通俗喜剧、刘镇伟的后现代喜剧和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欧美国家主要有憨豆系列喜剧、伍迪·艾伦的通俗喜剧以及各式各样的爱情喜剧等等。同为华语电影,香港喜剧以肆无忌惮的动作设计和口无遮拦的大胆对白,着实让观众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欧美喜剧同样如此,幽默花样前卫大胆、层出不穷。相较之下,大陆喜剧片就收敛得多了。事实上,大陆喜剧片往往采用夸张、误会和巧合的手法,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带有较强的说教性,艺术上缺乏新意。比如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些歌颂喜剧、生活闹剧,其主题就是歌颂新政策、宣扬新思想,影片《咱们的牛百岁》就是典型的“在笑声中完成意识形态的同化“,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的讽刺喜剧和荒诞喜剧,意识形态的承载才逐渐减轻。另外一方面,过于压抑的影像风格也是大陆喜剧片的一大弊病,所谓“不能乱开玩笑”。除此之外,过于缓慢的节奏也是导致大陆喜剧片风格压抑的重要原因之一。放眼望去,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节奏上,而节奏则是构造影片风格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此外,大陆喜剧片过于倚重对白,幽默往往是演员们刻意“说”出来的,动作表现力挖掘不足,而这些对白又大多是直白的笑话,含蓄自然而又深刻的幽默并不多见。如果观众只通过大陆喜剧片来了解中国人,必定可以得出中国人都很贫嘴的歪曲结论。&&三&& 促进大陆喜剧片发展的几个对策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幽默的语言和行为可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里的欲望,其实质就是一种本能的宣泄。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和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里,关于性爱、死亡、淘汰和攻击的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散发着大量受压抑的本能欲望,这也许就是喜剧片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每当电影产业处于困难和尴尬的时期,喜剧片的轰然登场总是显得恰到好处,它们已然成为国产电影的救市良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大陆喜剧片的繁荣兴盛呢?首先,继续优化电影管理体制,激活沉闷乏味的大陆喜剧片。进入新世纪以来,冯小刚逐渐成为大陆喜剧片的旗手,主要是因为他的《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等喜剧片一直透流露出关注社会、贴近生活的百姓情怀,虽然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略有夸张,但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却可以在每一位观众的心底产生共鸣。只有关注社会问题、贴近百姓生活,它们才能真正吸引观众。逗笑观众是喜剧片的基本任务,但事实已经证明, 仅有宣泄是不够的,好看而且耐看才是高招,才能成为经典,这就是“寓教于乐”的意义所在。然而,由于国家长久以来特别强调电影的意识形态性,所以大陆喜剧片的创作明显呈现出“教大于乐”或者“有乐无教”的倾向,说教有余娱乐不足的宣传喜剧,纯粹娱乐缺少内涵的快餐喜剧,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优化管理体制的同时,我们也要倡导“寓教于乐”,把“好看而且耐看”作为经典喜剧片的评判标准。其次,电影创作者要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以及动作和对白设计等层面充分挖掘喜剧元素,推动喜剧风格的全面发展;同时,不轻易放弃讽刺的喜剧态度,推动讽刺喜剧、调侃喜剧和歌颂喜剧的共同进步。当下,大陆喜剧片的创作主要依靠对白来制造笑料,结果刻画了一大群贫嘴的人物形象,比如葛优、冯巩等演员所饰演的某些角色,性格刻画和动作设计流于浅薄,这是典型的“片面喜剧”,不利于喜剧片的全面繁荣。应该重视每一个可以制造笑料的喜剧元素,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还有人物造型、服装道具、音响音乐等方面,要充分挖掘它们的潜能,从而打造出趋于完美的“全面喜剧”。另外,在故事情节的探索上,我们要继承已有的风格传统,开掘荒诞喜剧、生活闹剧以及“恶搞”喜剧的潜质;同时,选择适宜的作者态度,是讽刺还是歌颂,抑或只是既不讽刺也不歌颂、不痛不痒的调侃。态度选择可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影响着整部喜剧片的风格。再次,通过动作设计、音乐搭配和镜头剪辑,加快大陆喜剧片的节奏,打造令观众感到身心愉悦的明快风格,是大陆喜剧片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节奏方面,周星驰喜剧《国产007》、《唐伯虎点秋香》完全可以被称作是喜剧片的经典之作;而低成本影片《疯狂的石头》之所以获得了巨大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打造出了紧张明快的电影节奏。最后,随着大陆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应当不断推动大陆喜剧片的类型化建设、商业化运营,不断推出超级笑星,进而推动喜剧片乃至整个电影产业的繁荣。在这些方面,香港喜剧片已然先行一步,香港电影人总能敏锐地把握市场的脉动,自觉地围绕春节、暑假、圣诞等档期来创作出具有票房号召力的爱情喜剧、功夫喜剧等类型,比较之下,尽管冯小刚曾经打出“贺岁片”的招牌,但是大陆喜剧片的档期意识和类型建设还远远不够;香港喜剧片在构思故事的时候,注重围绕独立个体的人来勾勒故事,而非扩大到国家集体的宏大范畴,主要通过情节设计、演员表演、视听手段等努力营造出强烈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大陆喜剧片对这些方面还不够注重,商业意识的淡薄导致影片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严重缺乏;明星主导的创作机制使得香港喜剧片声名远播、票房居高不下,但改革开放30 年以来大陆推出的笑星却是只有陈佩斯、葛优和冯巩等人。因此,在推动大陆喜剧片乃至整个电影产业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应该借鉴香港电影成功经验。在喜剧片创作中,夸张、误会、讽刺、巧合、滑稽、荒诞甚至喧闹、恶搞等手法, 都是允许的。这里没有固定的规范,只要你能让观众笑出来,就达到了喜剧片的基本目的;但逗笑之余,如果还能引发观众进一步的思考,就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在改革开放30 年里,大陆喜剧片已经进行了很多成功的尝试,但这些不是全部,还有更多的题材和手法值得电影人去探索。&来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作者:谢永均&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关注排行榜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人新事出在新国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