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高手王向洋洋什么时候拜的新风霞为师

评剧新派传人中的将才、帅才、全才─李红霞(上)
被吴祖光称为“将才、帅才、全才”的评剧新派传人──李红霞:上&&&&
潘正公:资料整理
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李红霞,女,蒙古族,北京市人,国家一级演员。李红霞自幼随父——著名琴师李砚田学戏,1952年登台演出。1965年拜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为师。后从新疆军区评剧团转业到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原市评剧团)任演员,工青衣、花旦兼老旦。代表剧目《小借当》、《绣鞋记》、《孔雀东南飞》、《无双传》、《案中案》、《魂归曲》等。李红霞的演出深得新派艺术的真谛,获有“小新凤霞”之美誉,并被吴祖光称为“是一位难得的将才、帅才、全才的新派传人”。
下面,请看文章:
&&&&&&&&&&
总领群芳是牡丹
——记评剧演员李红霞
作者:魏 民
&&&&&&&&&&&&&&&
&&&&&&&&&&&&&&&&&
&&&&&&&&&&&
石家庄市评剧一团主演、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新派传人李红霞在演唱艺术上不仅继承了评剧大师新凤霞的风格,而且根据自己音域宽、嗓音亮、韵味浓、咬字清、感情真等特点,将新派艺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被行家称赞为有较高的演唱艺术造诣、富有才华和创造性的新派传人。
&&&&&&&&&&&&&
李红霞原名李绍莲,出生在梨园世家。其祖父满子善(蒙族)曾在清皇宫御戏班演京剧小生,父亲李砚田(母姓)是旧社会京、评、梆“三大块”剧团著名琴师,其祖师爷是清末民初著名琴师谭风云。
&&&&&&&&&&
旧社会有句俗话:“可卖十亩地,宁死不唱戏”。李红霞幼年时家庭十分贫苦,为了糊口,其父既唱戏又下煤窑挖煤,宁将自己累死也不让女儿去学戏;可是,那时粮价一日三涨,有时连顿玉米面也买不起,妈妈不得不去卖血养活一家。在这饥寒交迫的环境下,六七岁的绍莲只得跟着父亲跑野台子,以便从剧团叔叔、大爷们那里分享到一嘴半口窝头吃。就这样,绍莲耳濡目染,再加之她天资聪敏,竟暗暗学会了不少戏。
&&&&&&&&&&
李绍莲10岁时,北京解放了,而她父亲由于多年积劳成疾病倒了。不知爸爸苦衷的小绍莲,跑到父亲病床前讨钱要上学,气得爸爸刮了她个耳光说:“爸爸要有钱,还能成这样子吗!”说完,其父扭转头掉下了痛苦的泪。小绍莲犟嘴说:“解放了,你不让我上学,还打我,你得养到我18岁!”“养到18岁”这句话便成了她爸爸剧团的笑谈。后来,小绍莲要求上学挨打之事,被北京韩家潭扶民小学校长得知了,便找到绍莲家,做通了其父的工作,免费收绍莲上了二年小学。
&&&&&&&&&&&
然而,绍莲总归是绍莲,人小志大,她为了减轻爸爸的负担,12岁那年,央求爸爸让她到剧团学戏挣钱。爸爸出于无奈,只得托人将绍莲介绍到北京荣冠评剧团,拜在了著名演员赵孝良门下。她的开蒙戏是《井台会》,尔后又学《打狗功夫》。其实,这两出戏绍莲早在跟随其父跑野台子时就暗暗学会了。
&&&&&&&&&&&
李绍莲进了荣冠评剧团,她早想唱戏的梦终于圆了,学起戏来十分刻苦,再加之她上过两年小学,能读报看剧本,老师教她感到十分省力,在发音、吐字、用气、归韵上一点拨就会,师傅们格外喜爱她、器重她。一天评剧团的领导到她家看望她爸爸时说:“小李嘴(她爸爸的绰号)你家这个小小嘴女儿可是个好苗子,将来一定会成为评剧艺苑中一枝名花!”果然,李绍莲不负师望,她第一次在北京登台演出《井台会》,一出场就赢得了碰头好,一张口,又是个满堂彩。散戏后高兴得剧团老板抱起绍莲转了四五圈,还破例多给了她些酬金。然而绍莲并没满足,因为她心中最崇拜的是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她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拜凤霞为师,成为新派的继承人。”
&&&&&&&&&&
一天,她去粮店买玉米面,正巧遇到一家商店播放新凤霞的《刘巧儿》唱段,她不顾天晚下雨,站在路边学唱起来。有时在家帮着妈妈洗衣服,嘴里还哼着:“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简直到了入迷似痴的程度。有人说:“绍莲这孩子,有戏瘾病。”就在这期间,她改名为李红霞,其意是决心学好新派戏,唱红新派戏。
&&&&&&&&&&&
有志者事竟成。14岁上李红霞大器早成,成了荣冠剧团的小主演。那年,新疆军区京剧院(有京剧、评剧两个团)到北京选招评剧演员,看了李红霞的演出,军区剧院领导十分惊叹:“这小演员是个很好的苗子。”要千方百计弄走她.就私下做红霞的工作,让她报名参军去新疆。李红霞毕竟是个14岁的小丫头,竟在军区剧院领导面前拿起“堂”来,说:“去新疆可以,但我不改行,还得唱评戏,还得让我当主演,不然我不去。”逗得军区剧院领导笑着答应了。
&&&&&&&&&&&
1954年,李红霞在新疆军区评剧团期间,是她在艺术上成长最快的年代。她除了演戏,还读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等名著,为她以后学习新派艺术,发展新派艺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李红霞在新疆军区评剧团期间,主演了《刘巧儿》、《花为媒》、《乾坤带》等许多新派名剧,被当地观众誉为“新疆的小新风霞”。
&&&&&&&&&&&
在新疆自治区成立lO周年之际,贺龙元帅代表党中央前去慰问时,看了李红霞的演出,夸赞她是个很有前途的演员。当军区首长向贺龙元帅汇报了招聘李红霞来疆时和来疆后的情况后,贺龙元帅表扬军区剧院领导很有眼力,要求剧院要好好培养李红霞。由于军区领导的重点培养,以及她自身的奋斗精神,她在艺术上成长很快,年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先进文艺工作者”和优秀团员。1964年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新疆分会吸收为会员。
&&&&&&&&&&&&
1965年,李红霞在新疆军区首长的关怀下,经中国评剧院著名鼓师夏友才介绍,拜在了新风霞的门下,并随师学艺数月之久,李红霞早就想成为新派的弟子之梦终于如愿以偿。后来,李红霞在北京又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鼓励她说:“新风霞是位名演员,拜凤霞为师太好了,你要尊重老师,好好学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
&&&&&&&&&&&
在戏剧界,徒弟随师学艺数月,这是难得的恩赐。在红霞与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新风霞也确实看准了这位新派继承人。所以在艺术上,不辞辛苦地一招一式的指导传播,在生活上又像对待亲女儿一样关怀,既教戏,又教做人。李红霞也不负老师厚望,她潜心默记,全神领悟,终于学到了新派艺术的真谛。如她演唱的《刘巧儿》,不仅很好地掌握了新派的润腔方法,而且把新派所具有的、最绝妙的疙瘩腔技巧,运用的维妙维肖。李红霞的《无双传》唱片播出之后,就被风霞教师赞美道:“这回可以假乱真了。”然而,李红霞并没就此止步,她时刻不忘教师的教诲:“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要博采众家之长求发展。”李红霞在老师的勉励下,欣赏、学习河北梆子、京剧、豫剧、歌剧、越剧等各种剧种流派的艺术。她还喜爱看书画展,她说:“这些都有我们可汲取的艺术养分。”由于李红霞善于广学博采,加上自己独有的韵味浓、音质纯、咬字清、高音域宽的特点,创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
1970年,李红霞受聘来到石家庄市评剧团任主演,在石家庄市评剧团,更是她艺术臻于完美、风格逐渐形成的黄金时期。她不仅能演古装戏,还擅演现代戏;在行当上,她不仅扮演花旦、青衣,而且还很会演靠旦、老旦,还精于唱腔设计。如《孔雀东南飞》、《绣鞋记》就是她与音乐工作者合作而成的。她善于汲取众家流派之精华,不断充实自己,再根据自身的条件去拓新路。
她还经常告诫青年演员:“演戏,主要是演人物,通过人物去表现剧情,演员决不能把演戏视为讲故事、做模特,也不能照搬程式刻模子,而是要从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特定环境与性格出发,在精于程式与行当的基础上,去‘化’程式与行当,这样在舞台上才能做到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用得活,用到了好处。”如她主演的《绣鞋记》(又名《王定保借当》),她大胆地吸取了京剧《拾玉镯》里的一些表演技巧。譬如,前辈艺人演这出戏大部是张春莲一出场,先念两句对儿、归坐、念白、开唱。从出场到开唱,不仅词意重复,而且极少表演,可谓重程式,缺生活,显得剧情简单,人物僵化。李红霞改为让张春莲在音乐声中出场,然后以开门、耍辫穗儿望门,体现出一位未出嫁的少女纯清、活泼的性格。接着归坐做针线,将捻线、穿针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融为一体,把剧中的张春莲活脱脱地展现在舞台上。
资料来源:
1、《艺苑漫忆》·编审:张辰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石家庄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7年7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图片来源:
1、《当代河北戏剧家》·主编:王仲德、魏淙江·河北省戏剧家协会编·1997年12月出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向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