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松激励自己的一段话文段摘要

准妈妈应该如何放松心灵?
《准妈妈应该如何放松心灵?》摘要:摩效果最好。按摩频率:孕中期三个月内按摩每周一次,孕末期三个月内按摩每周两次或以上,在你的第三孕期,你可以增加按摩以每周两次或以上。按摩时间:怀孕期间每周只需两次的20分钟按摩,共五周。按摩方法:双手搓热...: ◇ 准妈妈要学习放松技巧  ◇ 既是胎教,也是心灵的释放  ◇ 准妈妈可以泡温泉吗?  ◇ 既是胎教,也是心灵的释放 
  现代生活中手机铃声、工作的限期和繁重的家务等,都是一种无形压力。近日美国保健专家告诫孕妇:怀孕期间即使是最紧急的事件,也可以试试放慢节奏,以减少应激反应对自己和胎儿的损害。怀孕期间伴侣的按摩最终能放松你身体、心灵和精神,有利于你和胎儿的健康。特别是怀孕期间,按摩不仅能够平静孕妇的神经,而且有助于缓和孕妇的身体酸痛,减少孕妇的手脚肿胀,甚至提高她们睡眠质量。
  美国迈阿密大学触摸研究所最新完成的&孕妇和按摩&提醒按摩有七要素:
  按摩坐姿:孕妇最好跨越椅子,背部对你,椅子前有一张桌子,桌面叠一或两个枕头,在按摩时孕妇可休息头部。按摩期:注意不要在孕初期三个月内按摩,因可能会增加流产。孕中期按摩效果最好。按摩频率:孕中期三个月内按摩每周一次,孕末期三个月内按摩每周两次或以上,在你的第三孕期,你可以增加按摩以每周两次或以上。按摩时间:怀孕期间每周只需两次的20分钟按摩,共五周。按摩方法:双手搓热按摩油,最好加入数滴放松精油(如薰衣草)。按摩程序:从背部腰围下开始,沿脊椎两侧从下到上慢慢滑动至双肩,至少持续数分钟,直到背部肌肉开始温暖和放松,不要直接按摩脊椎;从未按摩过者开始时最好请专业按摩师指导;定期接受按摩的孕妇尿液中应激激素较低,早产率较低,分娩问题较少,婴儿产后并发症率较低。孕期&伴侣按摩&:能改善孕妇的情绪及睡眠,同时还能减少焦虑和背痛,对伴侣双方和胎儿都能提供巨大好处。
  研究者请孕妇注意:如果按摩时你感到不适,马上停止按摩;妊娠20周后永远不要俯躺按摩;永远不要在伤口、感染、有红疹或静脉曲张的地方按摩;避免压踝关节及足跟部之间的地方,因这直接关联到子宫及阴道,如果在妊娠晚期重压可引起早产;避免按摩腹部,它可以使宝宝开始踢的活动。
&最新发布信息&? &? &? &? &? &? &? &? &? &? &? &?论文摘要与提要的区别(
摘要要求文字简洁而精炼;内容客观而全面;重点突出而新颖;用第三人称表述(不要出现“本文介绍了”、“作者认为”等用语),不加诠释和评价性文字;篇幅以
100---300字为宜。同时应有相对应的英文摘要。摘要与提要两者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提要有点像我们以前读书做的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一般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其典型范式是“本文通过……,分析了……,得出了……,有……的重要意义或价值”;而摘要的写法应该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客观地展示文章的主要观点,使读者在看完摘要后能够了解你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将你文章的主要观点摘抄出来,但不出现序号,不分段,不加以评论。比较典型的范式是“当前的……中存在着……等问题或不足,其原因主要有……,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当然这个范式并不是所有的论文都通用,只是给大家举个例子。在写论文摘要的时候,大家要记得把你的中心论点客观地摘抄和表达出来就行了。
提要钩玄  
【词目】:提要钩玄  
【发音】: t& y&o gōu xu&n
【释义】: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示例】:读记事篡言之书,博矣,详矣,~,则已约矣。(清·陈澧《与王峻之书》)  
【用法】:作谓语;指探取精微,摘出纲要。  
【近义词】:钩玄提要、提纲挈领
“提要钩玄”学习法——抓其要点,探其妙义
  一提起韩愈,许多人都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因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他为文反对骈偶,为诗力求新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对读书问题也有很深的研究,而且为后世留下了颇有见地的读书方法。
  韩愈在《进学解》里说他的读书方法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后人将其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韩愈的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强调读书要勤奋博览,多读多记。在博览百家之书时,首先得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读法。对于那些记事类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掌握它的要领寓意,也就是善于提纲挈领地抓住书中的重点;对于那些理论类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探索出它的主旨妙义,也就是善于抓住它的精深部分。
 怎样运用“提要钩玄”读书法呢?
  首先,要边读边思,认真读原文,避免浮光掠影,不求甚解。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我们不应当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里抽丝,而应当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甜美的蜂蜜来。”这个比喻准确地表明了读与思的关系。认真研读原文,就要做到读一遍不行,就再读一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熟了,其中的要点和妙义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其次,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读书的概括能力。有的人读书虽能字斟句酌,而且颇下功夫,但往往只见芝麻不见西瓜。抓住了书的皮毛,抛掉了书的骨肉,缺乏概括能力。概括能力强,才善于抓纲带目,善于提取书中要点。
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
古代散文是古代作家依照他对自己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认识而创作出来的,那么后世的读者应该可以把它分析开来,以便了解、认识、评论作家的这一作品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也就是分析它的主题、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所以阅读古代散文不仅要克服语言困难,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而且要切实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主题思想,能够中肯地说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成就,也就是能确切回答:这一作品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这就需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
所以提要钩玄是古代叙事散文单元阅读古代散文的重要方法。
提要钩玄就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
&提要钩玄法是“唐宋八大家”的第一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来的。他用两句话概述了自己的读书方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是一种抓住文章的要点和主旨,作深入阅读,以便探本寻源,摄取精粹的读书方法。
提要钩玄阅读法,包括以下几点。
(一)勤读。这是前提,用勤读弄懂全文,便于理解、接受。
(二)提要。对于记叙性质的文章,阅读时找出要点,编成提纲。“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文章的要点,用提纲形式揭示其内在关系,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三)钩玄。对于论说性质的文章,阅读时要抓住主旨,找出其说理过程中的精妙之处,体会文章成功之所在,阅读时,集中精力,钻研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吸取精华,把文中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四)复读。对提要钩玄出的文章中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吟咏,不断温习整理,把文章的妙义要道真正化为己有。
提要钩玄& 纲举目张
&&&&&&&&&&
——如何指导学生立纲起草
学生平时写作一看题目就写,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思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往往写着写着就偏离题意甚至跑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在写作前要立纲起草,这就是所说的布列提纲。立纲起草指的文章的布局谋篇,即文章的总的骨架,是对即将写作的文章的总体规划,立纲起草要根据文章的立意和选材,安排写作思路,组织结构。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立纲起草的重要作用。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认识立纲起草的重要性,我告诉学生立纲起草是写作不可或缺的程序。提纲是文章的规划图,它就像建筑的图纸,有了提纲,写作思路才不至于混乱。一篇好的文章,都是要经过精心酝酿,认真构思的。即便是灵感闪现,也是灵感清晰呈现后,在精心布局后才写成的。
其次,要在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引导学生认识到立纲起草的重要作用后,要在方法上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在作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列提纲的:
一、认真审题,准确立意。
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准确立意,然后写出自己的主题句。主题在作文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它作为主导思想贯穿全文,指导全文。作文是围绕着主题句来写的。正如灵魂的高低决定着人的水平一样,主题句的高低也决定着作文的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性,让主题句达到更高的层次。
二、拟写标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师要引导学生拟写一个号的标题。好的标题要符合主题、简洁、形象。
三、明确文章的结构方式。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文章的结构方式,是采用并列式还是总分式、对照式还是层进式。段落安排要做到清晰、严密、完整,符合逻辑,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衔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立纲起草的时候最好写出各段的段意及要点。
四、规划好开头、结尾。
开头、结尾要推敲好,在精炼,有文采,激发兴趣等的要求下,要注重议论、抒情的运用,做到点题准确,扣题明确等。因此在立纲起草的阶段,教师最好引导学生规划拟写好开头、结尾。
五、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和主旨的需要,精心选取素材,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详略恰当地安排材料,与主题关系密切的要安排详写,其它的则略写。
六、仔细审查,认真修改。
学生作文提纲中的不足可能不少,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列的提纲进行仔细审查,认真修改,确定没有问题以后才可以写作成文。
提要钩玄: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语出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指学习记载史事的书(资料性的书)必须提出它的要领,学习立论的书(理论性的书)必须探究它的精义。这是一种在阅读中抓要点、找本质的读书方法,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读书过程中抓知识的要领,抓精髓之所在,探索其精神实质。如此,所读之书就是再多,也能若网在纲,被系统掌握。
读书要“提要钩玄”
【摘要】:正韩愈治学,不仅以“勤”著名,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概括了一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而且还十分讲究治学方法.他在《进学解》里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看,要读,要想,而且一定要勤动笔头,勤记笔记。学习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书,
【关键词】:
【正文快照】:
斡愈治学,不仅以.勤’著名,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概括了一句名言:“业精于勒,荒于嬉。.而且还十分讲究治学方法。他在《进学解》里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看,要读,要想,而且一定要勤动笔头,勤记笔记。
提要钩玄的哲学解释
在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必有而且只有一种矛盾居于支配的地位,起着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作用。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则是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不同的事物中和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在有些事物中,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是同一的,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始终。在有些事物中,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不完全同一,它可能是基本矛盾中的一个矛盾,也可能是基本矛盾中某几个矛盾的综合,也可能是非基本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将随着矛盾运动的发展而变化,尽管事物的基本矛盾尚未解决,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但是由于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力量消长变化,有些矛盾激化了,有些矛盾缓和了,有些矛盾解决了,又有些新的矛盾发生了,原来的主要矛盾下降为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在事物矛盾体系中,非主要矛盾虽然受主要矛盾的支配和规定,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因素,可以影响和制约着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它告诉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任何事物或过程的诸种矛盾时,必须善于以主要精力从多种矛盾中找出和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主要的任务,从而掌握工作的中心环节;当矛盾的主次地位发生了变化,事物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时,要善于找出新的主要矛盾,及时转移工作的重点;还要把事物或过程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作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予以统筹兼顾,发挥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以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是进行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方法,特别是革命政党决定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依据。
提要钩玄,纲举目张
山东省鱼台县第一中学&&
&曹广锋&&&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作文写作中,列提纲打草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纲举才能目张。作文的起草是在构思完成的基础上动笔行文,写出初稿的过程。可惜,很多学生并不习惯列提纲打草稿,美其名曰节省时间,或无需草稿,一气呵成。常常是做老师的苦口婆心地强调多次,学生依然故我。因为没有系统的构思、清晰的纲要,作文七拼八凑,卷面混乱,左涂右抹。针对积习难改的状况,我想了一个办法,并且尝试着用了几次,学生吃了不少的苦头,不得不慢慢改变不良习惯。
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通常都是两节连堂课,我做了一些改动:要求学生必须在一节课(第一节)写出一篇700——800字的作文(作文题目是给定的,体裁是议论文),到时间必须交上。学生议论纷纷,颇有怨言,但还是照着要求做了。到时间了,一个班62人交上来35份,其中有二十几份不仅字数不够,卷面也很乱;剩下的不少作文只写了一二百字。第二节课,我把交上来的作文一一展示给学生看,又朗读了几篇作文,要学生指出缺点和不足。看着自己洋相百出的作文,学生笑成了一团,各自的缺陷一目了然。我要学生分析原因,学生英雄所见略同:时间太短,来不及构思,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我提了一个问题:时间足够的时候,为什么也有很多同学的作文仍然字数不够、卷面混乱?终于,学生说了实话:时间够用的时候可以慢慢地想慢慢地写,不太会像今天这样被动;有时也不够用心思考,应付差事的心理占上风。怎么改变呢?要知道考试评卷中,卷面实际上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字迹潦草、卷面不整的作文,即使文采好、构思新巧,也不会得到高分。学生不得不承认:还是得打个草稿,一旦考试中时间也如同今天一般的紧张,恐怕真的要离题万里了。下一个星期,再次写作文,给定两节课。这次还是议论文,题目给定。第一节课,25分钟的时间列提纲,后20分钟交流补充,第二节课动手写。一部分学生不会列提纲打草稿,抓耳挠腮,东拼西凑,但是交流之后大有启发,也能列出纲要。交流的过程非常热烈,尤其听到文不对题的材料和论述,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第二节课动手写了,大部分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结构清晰,卷面也变得清晰。可以说,这回才是下笔有神,一气呵成。
读书笔记三种写法
“提要钩玄”、“采花酿蜜”、“开山铸铜”
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韩愈的读书笔记,有几篇还保留在他的集子里。有一篇《读〈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样写提要钩玄的读书笔记的。《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正书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而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习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
采花酿蜜。
蜜蜂采花中甘液酿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的,是从多种花中采集来的。有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这样的读书笔记写得比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如朱熹的《朱子语类》:渊明诗,人家说是平谈,据某看系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谈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又龚自珍《已亥杂诗》: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谈,二分梁甫一分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开山铸铜。
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末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
以上三种读书笔记的写法。主要是第一种摘记的写法,就是写摘记时,不要只抄警句或摘要点,还要用心想一想,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来,那样的读书笔记才是自己的。即使自己的意见不成熟,积累得多了,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是有用处的。至于采花酿蜜是较高的要求,对文艺作品读得多了,有比较,就会产生各种看法,这种看法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也就是属于采花酿蜜这一类,所以这样的读书笔记,也是可以写的。写摘记的读书笔记,积累得多了,自然会产生写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来了。至于开山铸铜,这是属于学术研究方面的读书笔记。对某一个问题发生兴趣,搜集有关这一问题的材料来进行研究,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读书笔记来。因此,这里说的后两种笔记,虽然要求高一点,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写出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来;在研究问题时,在作学术研究时,写出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来。
提要钩玄采花酿蜜开山铸铜
教你怎么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先说提要钩玄。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韩愈的读书笔记,有几篇还保留在他的集子里。有一篇《读,&鹖(he)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样写提要钩玄的读书笔记的。《鹖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他先写明这部书有多少篇,没有写作者是谁,什么地方人,因为无从查考,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贯。其次指出这部书的内容是讲什么的。这部书属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词杂黄老刑名。”黄老就是道家,讲黄帝,老子的学说的;刑名就是法家。指出这本书的内容是道家兼法家。再指出这本书中的要点,有篇叫《博选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学说,
“四稽”指出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五至”要达到五个要求,都是为治理国家打算的。韩愈认为他的学说很恰当,假使他被国君任用,用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功效是不少的。又引了书中的话,说有的东西被看轻,由于没有利用它。比方一个大葫芦,大家看不起它。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芦就可以救命,这时候一个大葫芦就价值千金了。韩愈反复读这些话,引起了悲哀。书里用大葫芦来比人才,人才弃而不用,所以被看轻,韩愈因此悲哀。韩愈又改正书中的文字脱误,改正三十五个字,把颠倒的字勾过来的有三处,涂去的错字二十二个,旁边注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个。
&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正书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而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习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再谈“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蜜蜂采花中甘液酿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的,是从多种花中采集来的。有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这样的读书笔记写得比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象乐熹的《朱子语类》:渊明诗,人家说是平谈,据某看他的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谈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又龚自珍《已亥杂诗》: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谈,二分梁甫一分骚。
&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上面举的乐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平谈”,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的话,都说渊明诗是平谈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平谈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平谈,还看到了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平谈,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正象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
&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乐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人作过比较。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象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三说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末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这里引《日知录》中的《正始》条。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日知录》写的读书笔记,称为开山铸铜,往往引了不少书,从中取得一个结论。要是把所引的书都抄上,太多,不合适,只好节引一个结论。顾炎武从不少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他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以只是那个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个朝代的官号要考虑的,“肉食者”指官吏。“亡天下”指邪说横行阻塞了正义,整个国家的教化都被破坏,弄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引起大混乱,整个社会要陷于崩溃说的。他这个论点,是从不少历史上材料中发掘出来的,所以称为开山铸铜。不论他这个论点是否正确,这里从他取得这个论点的方法来说,是属于开山铸铜这一类.
韩愈“提要钩玄”读书法
韩愈读书以勤奋贯彻始终。在《进学解》中,曾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提要钩玄读书法”。大意是说,读书一定要写笔记;而读不同的书,又有不同的笔记法。读记载事实的史籍,一定要写出提要,掌握纲要;读辑录言论的书,一定要钩出精义,领会精神。写提要时,必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这一事件和其它事件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钩精义时,必须对那些言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要钩玄的过程,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认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韩愈还提出读书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进学解》),“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赠别元十八协律》)八首之五)。他要求博览务得,学以致用。韩愈提出读书既要“迷”,又要“不迷”。他在《答李翊书》里,曾先后用了两个“迷”字。第一“迷”是形容他自己开始读书着迷的情景;“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有这种迷劲才能深钻下去,但又要防止迷失方向。所以提出了第二个“迷”:“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这是韩愈多年读书的心得,恰当地指明了读书必须由迷而步入不迷的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摆脱本本主义的桎梏。&&&&
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陶渊明生平重视读书学习,常在诗中表露:“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并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就是后世所总结的陶渊明“会意读书法”,也有人称作“不求甚解法”。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元代李冶就指出:“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邓拓也指出:“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了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燕山夜话·不要秘诀的秘诀》)且陶氏所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表明会意也可不止一次。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诸葛亮在我国民间已成为智慧的象征,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之所以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与他勤奋的学习精神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据《魏略》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夕,从容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笑而不言。”后来诸葛亮至蜀汉丞相,而石广元三人果真只任至郡守一类的中级官职。这里的“观其大略”,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即提纲挈领地领会精神实质和要点的读书方法。大略,含战略统领之意。古人曾注:“略,谓举其大纲。”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籍,都有它的最精粹部分,抓住了它再进行深钻细研,就能较好地把握通篇的主要精神,使所学知识扎实深刻而不浅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融会贯通的效果。
朱子“格物致知”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并总结出一系列著名的读书方法,他的学生辅汉卿等把这些方法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其“精义”是:
循序渐进。他主张如果有两本书,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在同一本书中,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乱也”。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⑵
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而精思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解疑的过程。他认为,读书始“未知有疑”,读书中要“节节有疑”,后“疑渐渐解”,最后“融会贯通,都无所疑”。⑶
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⑷
切己体察。朱熹认为读书要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要“观书以己体验”,但不可固执己见。⑸
著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要抓紧,舍得下苦功夫。“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⑹
居敬持志。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纯净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敬,指用心专一。“方无事时,敬以自持,乃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同时,他指出为学以立志为先,目的不明,无以为学。即所谓“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孟子“自求自得”读书法
孟子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是我国早期形成的系统的读书方法论之一。与孔子读书法一样,它对中国读书史发生了深刻而有益的影响。其读书方法论的精义是:(1)自求自得。孟子认为,读书学习须靠自己去求索精研。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孟子·告子下》)他还进一步发挥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就是说,老师让学生深造的方法,也应该是启发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其“自求自得”,即依靠自己的求知欲,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去获得。(2)专心有恒。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旨在反对三心二意的读书态度。曾举奕秋教人学棋为例,强调“不专心致志,则不得”(《孟子·告子上》)的道理,指出一个人学习不能得到满意效果,往往并非其“智弗若”(不聪明),而是不能专心的结果,孟子还指出,专心还必须有恒。他以掘井作喻道:“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说明不坚持读书终将落空。(3)盈科后进。即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又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以水喻学,道出逐渐积累知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4)重思存疑。孟子认为,唯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有闻见而不思,等于无闻见。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这实际上是要求不能只把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必须通过思维得到事物的真实内涵(本质)。孟子还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上》)。(5)以意逆志。这是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对这种方法,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清人的解释。如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一文中认为:“以意逆志”就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即应就作品论作品,以作品实际去分析推求作者思想。另一种是汉以来多数人的解释。认为“以意逆志”中的“意”是指读者的“意”(思想、知识、经验等)。如赵岐《孟子注疏》解释为“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朱熹《四书集注》则解为“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朱自清《诗言志辩》解为“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6)知人论世。另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认为,要正确理解作品,还必须知人论世。他强调:“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要真正读懂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7)详说返约。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孟子·离娄下》)这里的“详说”,是指对读物要精细研究,详细阐释,即所谓“把书读得厚”;这里的“说约”,指对读物内容的简明概括。详说返约,就是要求读书治学必先深入细致钻研,再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直至明确掌握。
孟子读书法的基本精神是:(1)“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读书求学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应根据规律来确定正确的读书方法。(2)著行察习。即应该明白自己学习过程的本身,这样才可以“知其道”,即掌握住学习规律,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使之合乎规律。如果“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那就会成为平庸的读书人。
孔子“好学乐学”读书法
⑴好学乐学。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实际上强调读书治学过程中养成好学乐学的良好心理和习惯的重要意义。⑵由博返约。这是一种由博学到精研的读书方法。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其后学总结的“学、问、思、辨、行”的学习过程,便体现了孔子“由博返约”的读书原则和方法。⑶学而时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这里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着的重要方法。一是读书时先要“学”。然后是“时习”。孔子提倡带着治学的目的和方法来读书,反对“为读而读”,死守章句。⑷学思结合。孔子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说,学与思不可偏废,应学思并重。⑸学行结合。人们一般从终极的目的处着眼,把“学行结合”解释为“学以致用”。实际上其中还包含有“以行促学”、“以行助学”、“行即是学”等有关底蕴。⑹温故知新。孔子认为,旧知与新知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的过程。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⑺述而不作。指在读书治学过程中,应以弄懂作品的原旨、阐明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为要务,而自己不应去主观发挥和附会。⑻默而识之。默,是“沉思默想”;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暗暗思考并记住……哪能难住我呢!这种读书方法也叫“沉思默想法”。⑼一以贯之。孔子不仅主张多学多识、学思结合,而且更强调必须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统一起来,上升为理论而又能付诸实践,成为行动的指南。他多次强调“予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⑽举一反三。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还有“知类通达”,也是“举一反三”的意思。孔子读书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基本精神是:读书与治学的统一,读书治学原则与读书治学实践的统一,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阅读学习与非阅读学习的统一。
曾国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
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不放松,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据唐诗戡所撰的《曾国藩治学之道》一文中介绍,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其见解可谓精辟之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作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何为“善读书”
  范一直
  首先,“善读书”的精义在于不要用读书来替代自己的思考。读书而不思考,类似于食而不化。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叔本华针砭那些学而不思的人:“他们籍读书使自己愚蠢了。”有的人虽然也爱读书,但他们“读书往往是回避思考的一种巧妙手段。”(英国历史学家黑尔普斯语)或者如德国作家利希顿堡所说:“有不少人读书是为了取得不再思考的权利。”这样的话,书读得再多,充其量只是两脚书橱或一尾书蠹。鲁迅讽刺某些人读书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作者的跑马场。瞿秋白说得更明白:“一切书都是为着帮助你思想,而不是为着代替你思想。”爱因斯坦也强调读而思之的重要性:“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富兰克林说:“读书易,思考难,两者缺一,就都全无用处。”学而思之,方能开卷有益。不然,就如鲁迅说的“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学会不死读书是“善读书”的首要之义。
  其次,善于择书而读也是“善读书”的应有之义。世上出版物林林总总,数不胜数。浩如烟海的书刊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吾生有涯而学也无涯,人生应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选择那些切合我们需要的较有意义的书。“生命是短促的,平静的时刻不多,因此我们不应当浪费生命去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英国作家罗斯金)费尔巴赫也说:“我们和书的关系如同和人的关系一样。虽然我们认识许多人,但只是选择其中的某些人作自己的朋友、作知心的生活侣伴。”“善读书”者通常是“善择书”者,有一双能辨别书之好坏优劣的火眼金睛。不然,“开卷有益”可能蜕变为“开卷有害”。别林斯基曾指出择书不当的危害:“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择书而读,可使心智不被蛊惑,精神家园免遭侵袭。而在阅读对象上缺少精当的选择,就有可能得不偿失,甚至适与愿违。难怪英国哲学家考尔登说:“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
  第三,“善读书”还意味着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讲究方式方法。虽然读书之事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但“善读书”者无不讲究方法,在阅读上因人而异,因书制宜。古人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如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朱熹的“三到法”(“口到、眼到、心到。”);焦循的“于无疑处求有疑”法。还有被很多古人推崇的“五类四别”法。即把书分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四别”指分出“目治,口治,必治,手治”四种类别的书,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另外,“善读书”者一般善于速读、略读。如某西哲所说:“阅读的艺术,就是怎样适当地略过不必要阅读的部分。”
最后,“善读书”者还要学会从“无字句处”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须躬行。”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使读书真正起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之效用。
“专家”和“砖家”
&来源:浙江在线-东阳日报
日10:07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夏山
  专家者,有专门研究和学问技能之人;砖家者,欺世盗名之“学者”也。当今,专家多如过江之鲫。君不见,荧屏上或正襟危坐,或手舞足蹈,或口若悬河,或故弄玄虚的专家岂在少数!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学有专长的专家,但也不乏信口开河的“砖家”。
  电影《赵氏孤儿》上映,某清史专家侃侃而谈,讲到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赵衰割股啖君。介子推张冠李戴变成了赵衰,可能是我听错了。没听错的是,割下的是屁股肉而不是大腿肉。这等常识性的错误出自专家之口,真匪夷所思。
  或许有人会说,清史专家嘛,讲错春秋之事也属难免。但须知,“股”在古文中,从来不作“屁股”解释,这是高中生都知道的。如果作“屁股”解释,那么,至今尚在使用的“股肱”、“股掌”、“股战”、“股栗”又当作何解释?“股战”、“股栗”,本来是因极端恐惧而大腿发抖,按该专家的说法,应该是屁股发抖了!
  专家并非万能,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盲点。但面对亿万受众时,绝不能不懂装懂、随心所欲、信口雌黄。对于专家,鄙人向来是敬重有加,但随着年岁的增长,看多了专家们漏洞甚多的报告和讲座,在我脑海里,“专家”渐渐成了“砖家”。两年前,阎崇年先生在无锡被人掴了两巴掌,我曾声讨那“拍"砖"”之人。回想起来,那人可能感到被阎先生误导或愚弄了,就像大腿变成了屁股。其行虽当谴责,其心则似有可谅。
  专家们在读者观众中声望下降的原因多多。一是专家们缺乏学问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鄙人曾在去年下过“当代中国已无国学大师”的断语,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代中国已不存在国学基础够得上大师级别之人。二是专家(或应是“砖家)们缺乏对学问、对受众的谦卑态度,往往高高在上,自以为是。
  这使我不由想起梁启超先生。粱先生学问之灏博,在20世纪的中国,能与之比肩的不是很多,但梁先生依然谦恭有加。看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先生的阅读面之广令人叹为观止。试想,自明末至民初,学术著作如恒河沙数。梁先生爬罗剔抉,追本溯源,提要钩玄,往往数十百字便将学人的贡献概括无遗。若无把握,则坦承自己的无知。例如,在列举了历数家王寅旭、梅定九的著作后,梁先生说:“我这里讲王、梅学术,自己觉得很惭愧,因为我是一个完全门外汉,实在不配讲。”谈到方密之的音韵学著作《通雅》,则说:“可惜我于此学毫无研究,不惟不会批评,并且不会摘要。有志斯道者请看原书。”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实事求是,有一说一,这才是做学问的态度。这大概也是梁先生成为国学大师的原因之一。
  可是,你看那些道貌岸然的所谓专家们,说话大多斩钉截铁,自信满满,一副天下之理皆在我胸的模样。其实,稍加推敲,便可以发现其中的浮浅和纰缪。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专家理所当然地大打折扣了。2010年7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9.5%的人认为专家言论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31.9%的人觉得专家言论需要根据情况判断辨别;20.4%的人认为专家言论根本不值得相信;仅有6.5%的人认为“专家是社会权威,值得信赖”。专家的贬值实在令人吃惊。
  但愿专家们敬畏学术,诚实谦卑,别将“屁股”和“大腿”混为一谈,勿让自己变成“砖家”。
读书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慎明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党中央历来把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抓。胡锦涛同志在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坚持把学习作为全党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不断加强,不断推进。近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读书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把读书当成自己生活、工作乃至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对待,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日新月异、广泛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一,读书苦中有乐
  有的人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总觉得会议多、工作忙,哪有时间去读书?这实际上是为不读书找借口。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战事异常紧张,但毛主席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延安的学习运动,为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全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实,我们学习的时间绝非没有。现在实行双休日,加上节假日,每年有100多天休息时间,减少些不必要的应酬,读书时间是有的。读书主要是靠平日的习惯养成,这好比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分成时,积时成日。读书很“神圣”,但我们大可不必每每“焚香沐浴”后才开始读书。这正如有位名人所言:“苟能发奋自立”,“负薪牧豕,皆可读书”。实际上,作为领导,完全可以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会议与事务,以留取更多的时间给自己读书。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说没有时间学习,这是因为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有的领导干部抵挡不了种种娱乐活动的诱惑,更吃不了学习这份苦。但是,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更应深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从制度、机制上看,应该把干部能否坚持学习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聪明,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足够应付现有的工作了。言外之意,就是他可不学或少学了。事实上,我们读上几天书后可能有点圣人的感觉,但读上几年书后,愈发觉得自己是愚人了。因为相对于无穷的知识海洋来说,我们读书和获取的一点知识,不过是捡到海边沙滩上的几只小贝壳而已啊!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是我们获得知识、通向真理殿堂的阶梯。从古至今,人非生而知之,都是学而知之。列宁有一句名言:“要理智地、自觉地、有效地投身于革命,就必须学习。”他强调:“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19世纪俄国文学家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垂老之人对刚刚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接岗的哨兵的命令。”“腹中有书气自华”、“坐拥书城,南面称王而不换”。这些,讲的都是读书的好处。在对知识的需求上,我们要永远做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更何况,当今时代国际局势正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目前蔓延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各方面的任务复杂而艰巨。我们正在做着我们的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我们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在这个时代面前,我们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如何、知识储备如何、业务本领如何、承担责任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对此,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一种发奋努力学习的紧迫感!
  读书苦,但苦中有乐。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宋代诗人杨万里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毛主席在去世的前一天,还看文件、看书11次,共2小时50分钟(《毛泽东传》逄先知、金冲及主编)。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新矛盾、新问题的不断涌现,读书可以为各级领导干部解忧释惑;读书也是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前提。不读书、不提高的领导干部,是不会得到人民群众拥戴的!
二,探寻科学读书方法
  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我们到书店看看,各类出版物琳琅满目。在这种情势下,应当如何读书呢?
  1、读经典。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言中说:“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我们共产党人,要想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原著,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老祖宗”的原著。毛主席读《共产党宣言》一共读了150遍。邓小平说读书不在多,关键要精,就是这个意思。只有读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才能做到不忘“老祖宗”,才能学懂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才能进行正确的理论创新,更加自觉主动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去奋斗。
  2、读精品。在各种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鱼龙混杂的今天,慧眼识精品愈加重要。要把有限时间和精力用在读好书上。读一本好书获得的正确的知识就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不仅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人的各方面能力。前不久,与一位同志聊天,他说现在装帧精美的书不少,但好书不多,他主张有关机构和人士,应给全党和全社会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出不同的书单来,供大家读书参考。我认为,此建议有道理。
  3、读点平时没读过的其他类的书。人的精神生活是需要不同营养的。学者李政道提倡“越界读书”。李政道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别人请教他所读书目,他说:“物理学方面的书我看得很少,杂七杂八的书倒看得多些。”这就是说,要学习方方面面的知识,要博学之,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否则会成为知识贫乏、站立不起来的平面人。
  4、探寻和掌握各种学习方法。韩愈提出“提要钩玄”法,先弄清文中要义,后生发开去。清初学者陆世仪提出“走马观花”法,先“观其大意”,选出合适书籍后再精读。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提出“放射阅读”法,从思考研究问题的圆心,向四面八方去探寻。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常用“交替学习”法。有些大家主张“比较阅读”法,把不同观点的书和文章放到一起,比较着读,孰高孰低,常常一目了然。老舍提倡“快速浏览选择记忆”法,主张“读得很快”,捡最主要的记,认为“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当然,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在读书中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在读书中探求规律认识
  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革命政党成熟的重要基础与标志,同时也是党的干部成熟的重要基础。现在,在一些单位和干部中,不仅读书不成风气,钻研理论的风气更是淡薄。曾子在《大学》中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往往记得比较牢,但却忽视了曾子的论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就是要认识、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也就是要重视掌握正确的理论。读书,是把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间接经验的过程。读书,既要刻苦钻进去,更要善于浮出来。这也如歌德所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地球是一个有着相互联系的整体,我们认识事物需要从各个不同学科作为切入点,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未过时。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实基础扎根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块“磐石”上,就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穿透历史的迷雾,始终矢志不渝地为正确的信仰奋斗终生。否则,一遇大的政治风浪和严峻的考验,就会迷茫困惑。
四,要认真读好社会这本大书
  我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这就要十分重视阅读社会这本无字的大书。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间,了解他们的情绪,倾听他们的呼声,向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求真知、求学问。毛主席曾提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等著名论断。陈云同志也特别强调,在读书和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读书和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着力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奴隶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建设学习型社会 培育良好阅读风尚⑥
  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在认真读书的同时,重视阅读社会这部无字大书,并由此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但如果只到此为止,还仅仅是完成了学习的一半。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在于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学以致用,可以不断提高我们对学习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不断改进我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并及时调整学习的内容,以使学习取得更好的成效。
学好语文的八把金钥匙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许多同学询问怎样学好语文?我认为以下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大家不妨试一试。
  经常查阅工具书
  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随时查阅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一般阅读材料来读。高中生最好要有《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两本工具书。
  认真学好课本
  所谓“课本”,即一课之本。许多同学,尤其是高三学生,认为现在高考的阅读分析材料都是课外的,课本不闻不问,置之脑后,整天沉溺于题海之中,结果是耗时费力,广种薄收,效果甚微。比如文言文的学习,课内篇目还没有读懂过关,词法、句法没有学懂弄透,就急于到题海里去“畅游”,显然是枉费心机,本末倒置。课内文言文这只“麻雀”,仔细解剖透彻了,才能在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该背诵的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该熟读的一定要烂熟于心。一般来说,考试的材料取自课外,但考点和答案却在课内。
  学会独立思考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许多高一、高二的同学问:现代文阅读材料好像看得懂,但每次做题时总与老师的答案相差甚远,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你根本没有把文章读懂,看起来那些字你确实认识,而字词里面的“内核”你却没有能力发现。建议大家现代文要“多读、多思、少做题”,每读完一篇文章后,留出2~3分钟的时间给自己提出几个问题,看自己是否能回答。能回答,说明你读懂了;否则就没有效果。比如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许多同学说每天的作业都来不及做,哪来时间读书?我看关键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想不想读书,想读书就有时间,不妨你试试!我建议大家每天要保证有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时间可以是整块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每天睡觉前问一问自己,今天读书有一个小时吗?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读书,郑板桥利用“舟中、马上、被底”背诵,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读书除了报刊杂志的“浅阅读”材料外,一定要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一周读一本,一学期就是十几本,一年就是30本,高中三年就是百来本了。这些书,不仅可以让你自信走入高考考场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将受用一辈子。
  善于整理读书笔记
  语文知识零零碎碎,要经常把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摘抄、摘录法,做卡片法,提要钩玄法,写读后感法等。
  坚持写日记练随笔
  日记和随笔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不但形式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坚持练笔,一练语言文字的熟练程度,二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考能力。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语文的作文能力就需要“笔不离手”。
  主动向人求教探讨
  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求教于人的习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学习还需要有追根刨底的精神,真理往往在研讨中诞生,智慧的火花只有在碰撞中闪现。
  专心致志听课
  听课除了认真听老师讲解外,一要动笔,在书上划划圈圈,在笔记本上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二要边听边思考,听课要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要点,同时要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发言。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课堂听讲这一环节,一节课的内容在课外却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弥补上,真是得不偿失。
  以上8种方法,既是学习语文的技巧,也是学好语文的习惯,更是打开语文这把锁的钥匙。真可谓“有了金钥匙,不愁锁不开”。
家藏万本书不知咋读追随教授取经.cn
日02:00 重庆晨报
  家藏万本书不知咋读追随教授取经重庆首届民间读书节讲座昨在江北东方港湾社区开讲,大学生和老人孩童都前往听取“读书经”熊笃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前任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韵文、巴渝文化,创作并发表《重庆朝天门广场赋》等30余篇作品;出版《诗词曲艺术通论》、《中国古代文献学》等11本著作。2005年被市委宣传部聘为“重庆市文化改革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2006年成为市政府决策与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荣获我市“重庆名师”称号。重庆首届民间读书节本报讯面对海量
  重庆首届民间读书节讲座昨在江北东方港湾社区开讲,大学生和老人孩童都前往听取“读书经”熊笃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前任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韵文、巴渝文化,创作并发表《重庆朝天门广场赋》等30余篇作品;出版《诗词曲艺术通论》、《中国古代文献学》等11本著作。2005年被市委宣传部聘为“重庆市文化改革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2006年成为市政府决策与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荣获我市“重庆名师”称号。重庆首届民间读书节本报讯面对海量信息,上网容易使人浮躁;手捧实实在在的书籍,读书使人内心宁静。昨天,重庆首届民间读书节的主题讲座“读书方法漫谈”,在江北大石坝东方港湾社区开讲,主讲人熊笃教授告诫大家:“不要浮躁!现代人的脚步太匆忙、干扰太多,请静下心挤出些时间读书。”
  熊笃教授传授历年练成的“读书宝典”,吸引了众多老少书迷。这也是私家藏书与研究协会(筹备中)预备开设的“重庆百家讲坛”首试牛刀。
  书香家庭育两个小书痴
  昨天,一些在校大学生、公司职员等把小型的“沙龙”式讲座现场坐得满满当当。大四学生王粲一边听一边作笔记,他是专门来学读书方法的。
  几个小朋友也听得格外仔细。8岁的李怡霖一早就跟着奶奶从沙坪坝来“取经”,他念沙坪坝小学二年级。李怡霖说,父母买了很多书,他和弟弟都是小书迷。熊笃教授说早上阅读可增强记忆,小怡霖点头直说“就是这样的,以后会多‘早读’”。
  江北的62岁退休老人程民富平时最爱买书、读书,家有藏书上万本,但他自称精读的也仅有上百本而已。“怎样读书”困扰着这位老先生,他称以前在一些图书馆听过熊教授的讲座,因此昨日又“追随”前往听讲。
  买书要先看目录和序言
  熊教授称,重庆码头文化味浓,历史、地理原因影响读书氛围。我市现当代出过何其芳、马识途、谌容等作家,但与我国一些地区相比,总数量和知名度上都欠缺。这次读书节和即将举办的全国书市,可聚合书迷,营造“书香重庆”的氛围。
  大书店书籍浩如烟海,如何选购最合适的书籍,如何鉴别书籍好坏?
  熊教授称,先读目录,从目录提要中了解应选择哪类书,购买离自己最“近”的书。鉴书则有两个小窍门:一看出版社,如要买古籍,最好购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的书,版本比较正宗;二看序言,序言通常有作者和内容简介、写作动机,也可看出部分写作水平。
  搜索引擎不能替代读书
  熊教授称“读书人”有三大误区:一是认为如今电脑时代,笔记本电脑、手机上网,只要搜索一下就能找到所有信息,不用读太多的书。“但电脑不可能取代人脑,搜索引擎不能替代读书。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要看要学记,不管是商务礼仪、与人交流等都可能用到。读书还可积淀人的内涵。”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应看很多书,并应记下来。“但记忆力是有限的,不可记太多无用的东西。目录读书法是一个好方法,要选择与己最相关的书精读。”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应掌握前人和今人的多种读书方法,才能读好书。“其实,并不是所有方法都适于自己,一定要在实践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读法,并重新用于实践。”
  熊教授称,博览群书有时也可“走马观花”。他赞同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观点:现在很多大学校园80%%时间讲知识,20%%讲学习方法,这比例应改变,甚至颠倒过来。教你四招读书法厚书读成薄书
  本报讯昨天,熊教授讲述了4种主要的读书方法供“读书人”参考,其中“五层塔型读书法”是他自己悟得。
  目录读书法:没时间大量阅读时,可读有提要的目录,这样能了解古今中外名作的背景、作者、内容等,还可从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达到“博”和“专”的效果。
  提要钩玄法:唐代文学家韩愈称,“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钩取书中要领,能把“厚书”读成“薄书”。
  八面受敌法:一本好书须读多遍,一次不要带着多个观点去读,每遍只集中精力带着一个问题去读,次数多了自然理会很多内涵。如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就是这样产生的。
  五层塔型读书法:每人志趣不同,读书内容、方法也会不同,因此可分为泛读、通读、精读、熟读、背诵五个层次。背诵并非死记硬背,如白居易将前人名诗抄于墙壁屏风或柱子上,举目可见。如今可制作成小卡片随时取读。
  此外,“读书宝典”还有目标读书法、精细熟读法、博采群尖法、博以返约法、同类合并法、主动交叉法,这些也都记录在《大学生成才素质与学习方法》中。
&&&&&&&&&&&&&&&&&&&&&&&&&&&&&&&&&&&
&&&&&&&&&&&&&&&&&&&&&&&&
&&&&&&&&&&&
&&&&&&&&&&&&&&&&&
&&&&&&&&&&&&&&&&&&
&&&&&&&&&&&
&&&&&&&&&&&&&&&&&&&&&&&&
&&&&&&&&&&&&
&&&&&&&&&&&&
&&&&&&&&&&&&&&&&&&&&&&&&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1、段落层次的划分,把握段意层意划分段落的常用方法有:
(1)抓关键词语。结合行文的线索,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来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如:抓时间变化的词语;抓地点转换的词语;抓人物情感变化的词语等。
(2)抓联系纽带。联系纽带可以是过渡句或过渡段。
对段意或层意进行概括。
(1)直接引用文章的中心句。
(2)用自己的话将段或层的大意概括出来。
2、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把握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1"----"----""
5------"----""--"""()"----"
"!"""""""""
(19051980)4192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英文摘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