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总结物化生(人教版)必修一、二的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吗?

我想要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和二的知识点总结。要详细但也最好精练点!!!谢谢!_百度知道
我想要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和二的知识点总结。要详细但也最好精练点!!!谢谢!
1.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核仁,无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细胞壁(支持和保护),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生物: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等)、放线菌、支原体等真核生物: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衣藻)、真菌(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等。2.
大量元素:C、 O、H、N、S、P、Ca、Mg、K等;微量元素:Fe、Mn、B、Zn、Cu、Mo;①最基本元素(干重最多):C
②鲜重最多:O
③含量最多4种元素:C、 O、H、N
④主要元素;C、 O、H、N、S、P
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无机物 无机盐3. 组成细胞
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有机物的化合物 元素C、H、O、N .S脂质:元素C、H、O (有的含N、 P)
糖类:元素C、H、O核酸:元素C、H、O、N.P4.相关计算:肽键个数(脱水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几条肽链至少几个氨基和几个羧基(至少两头有)蛋白质分子量=N×a -18×(N—M)基因(DNA)中碱基:mRNA中碱基:氨基酸个数=6:3:15.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用吡咯红和甲基绿染液染色——DNA变绿(细胞核)、RNA变红(细胞质)6.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单糖:如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动植物都有)二糖:植物二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动物二糖:乳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7. 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①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a、具有半透膜
b、膜两侧有浓度差②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原生质层(细胞质.细胞膜.液泡膜)细胞液.细胞壁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④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和复原a.分离内因:原生质层伸缩程度比细胞壁要大b.分离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如30%的蔗糖)>细胞内溶液浓度(浓度差越大,失水越快)c.质壁分离的条件:活细胞、有壁、大液泡、浓度差d.复原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如蒸馏水)<细胞内溶液浓度(浓度差越大,吸水越快)e. 细胞在下列外界溶液中能自动复原:乙二醇、KNO3、甘油、尿素等溶液8.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种离子等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9.双层膜:叶绿体.线粒体 单层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无膜:核糖体.中心体10. 能产生水(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能产生ATP的结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含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高等植物根中无中心体、无叶绿体11.细胞器的协调配合: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①分泌蛋白:抗体、蛋白质类激素、胞外酶(消化酶)等分泌到细胞外②过程:核糖体
胞外(合成肽链)(加工、运输)
(加工为成熟蛋白质)以上过程由线粒体提供能量12. 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的结构:
①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④核
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13.ATP(三磷酸腺苷)——细胞的能量“通货” (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①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特点: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易水解,释放出大量能量(30.54kJ/mol),也很容易重新形成而储存能量。
②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时刻发生、动态平衡)
a. ATP水解,释放能量:ATP →ADP + Pi +能量——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b. 合成ATP,储存能量:ADP + Pi + 能量 → ATP
(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动物和人等
绿色植物等③吸能反应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14.呼吸作用(细胞呼吸)——ATP的主要来源①细胞呼吸概念: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②有氧呼吸过程:阶段
项目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线粒体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和H2O [H]+O2生成物 丙酮酸、[H] CO2、[H] 水产生ATP的数量 少量 少量 大量1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后,可使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38个)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的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③相关反应式: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无氧呼吸(酒精发酵):无氧呼吸(乳酸发酵)○4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a.温度
d.CO2○5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a.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0℃以上)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b.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c.作物栽培时:松土、排涝d.酿醋、包扎伤口时:应控制通气(或透气)
胡萝卜素:橙黄色(最窄)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15.色素的分类
叶绿素a:蓝绿色(最宽)
叶绿素b:黄绿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提取色素的试剂为无水酒精,分离色素的试剂为层析液,分离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原理: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滤纸扩散的速度不同)16. 光合作用的过程比较项目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场所 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体基质条件 光、色素、光反应酶 暗反应酶、ATP、[H]物质变化(用反应式表示)
能量变化 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 ATP→(CH2O)中的稳定化学能总反应式
相互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 ADP和Pi(光反应产物ATP、[H]移动方向,囊状薄膜→叶绿体基质,而ADP、Pi则相反)C3、C5的变化规律: CO2减少时
C3 ↓ C5↑(解释少的原因角度:
光照变弱时
C3 ↑ C5↓
消耗的多;生成的少)⑤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a.光照强度
c.二氧化碳浓度
e.矿质元素供应⑥光合作用的应用:
a.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b.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c.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d.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f.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⑦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实际(总)光合作用量=净(表)光合作用量+呼吸消耗量17.化能合成作用实质: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如硝化细菌。18.细胞周期①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它有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分裂间期和分裂期。②连续分裂的细胞:分生区、形成层、受精卵不分裂的细胞:人的红细胞、神经细胞30.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①过程分裂间期: 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体积增大。时间长(90%—95%)、起点。分裂期: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最明显的变化:出现染色体)
中期: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观察的最佳时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相同的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拉分别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膜仁”再现“两体”失(植物:高尔基体→细胞板→细胞壁)②主要特征:染色体复制和精确地平均分配,(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相同)③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间期:(动物)中心体复制,前期分开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动物:中心体→星射线→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动物: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半)(核内染色体变化相同?分裂过程及时期相同)④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间期:合成蛋白质)线粒体(提供能量)高尔基体(植物末期:形成细胞板→细胞壁)中心体(动物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缍体)⑤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a. 间期: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b. 前、中期:每条染色体上含2个姐妹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数=DNA数=2染色体数c.后、末期:无染色单体,即单体为0,
DNA数=染色体数d.后期:染色体数翻倍,同源染色体对数翻倍⑥有丝分裂(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征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31.无丝分裂:无染色体与纺锤体的变化,如蛙的红细胞分裂32.细胞的分化①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②细胞分化的特点:持久性、不可逆、
遗传物质不改变(手术时也不改变 )
③细胞分化的结果及意义:形成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不相同的细胞群,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④细胞分化的原因(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同一个体,各种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但不同细胞的RNA和蛋白质有差别)33.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潜能。生物体的每个细胞中,都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性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质。全能性高低:受精卵>卵细胞>体细胞动物细胞核移植实验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34.细胞的衰老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主要具有以下特征:①水分减少
代谢变慢②酶活性降低 (如老年白发,其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影响酪氨酸→黑色素)③色素逐渐积累 (如老年斑,其脂褐素积累)④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5.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编程式死亡)。如花瓣凋零、蝌蚪尾消失、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36.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37.细胞癌变①概念:生物体内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②特征: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一般人体细胞能够分裂50—60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糖蛋白减少,易移动)1.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 显性性状 和 隐性性状 的现象叫做 性状分离 。2.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 中,配子中只含有 每对遗传因子 的一个。3.测交是让 F1 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4.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 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 遗传因子 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 遗传因子 发生分离,分离后的 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 配子 遗传给后代。5.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做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 分离 和 组合 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 同一性状 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 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自由结合。6.表现型指 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控制 相对性状 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 基因型 。7.减数分裂是进行 有性生殖 的生物在产生 成熟生殖细胞 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 减半 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 一次 ,而细胞分裂 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 成熟生殖细胞 中的染色体数目比 原始生殖的细胞 的减少一半。8.精原细胞是 原始 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 体细胞 的相同。9.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 构成,这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 由同一个 着丝点 连接。10.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 父方 ,一条来自 母方 ,叫做 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 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11.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 染色单体 ,叫做 四分体 。12.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 时期。1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减半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14.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发生在 减数第二次分裂 时期。15.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个 精细胞 ,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细胞都含有数目 减半 的染色体。16.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做 次级卵母细胞 ,小的叫做 极体 , 次级卵母细胞 进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 卵细胞 和一个小的 极体 ,因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 卵细胞 和三个 极体 。17.受精作用是 卵细胞 和 精子 相互识别,融合成为 受精卵 的过程。18.经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 体细胞 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 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 卵细胞(母方) 。19.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 完整性 和 独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 形态结构。(2)在体细胞中基因 成对 存在,染色体也是 成对 的。在配子中基因只有 一个 ,同样,染色体也只有 一条。(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 父方 ,一个来自 母方 ,同源染色体也是。20.果蝇的一个体细胞中有多对染色体,其中 3 对是常染色体, 1 对是性染色体,雄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是 异型 的,用 XY 表示,雌果蝇一对性染色体是 同型 的,用 XX 表示。21.红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 XWY ,红眼的雌果蝇基因型是 XWXw /XWXW ,白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 XwY ,白眼的雌珐袱粹惶诔耗达同惮括果蝇基因型是 XwXw 。22.美国生物学家 摩尔根 和他的学生发现了说明基因位于 染色体 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 染色体 上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 染色体 上呈 线性 排列。2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 ,具有一定的 独立性 ,在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等位基因 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 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 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25.位于性染色体上的 基因 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 性别 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 伴性遗传 。26.伴X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1)隐性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2)男性患者 多于 女性患者。
(3)往往有 隔代 遗传现象。
(4)女患者的 儿子 一定患病。(母病子必病)27.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1)显性的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2)女性患者 多于 男性患者。
(3)具有世代连续性。(4)男患者的 女儿 一定患病。(父病女必病)28.人类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无论在 大小 和携带的 基因 种类上都不一样,X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大小的1/5左右,携带的基因比较 少 。29.染色体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 DNA 是一切生命现象的体现者。在有丝分裂、 受精作用 和减数分裂 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连续性。30.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是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实验和 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3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
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转化因子是 DNA 。
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3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目的: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
(2)过程:① T2噬菌体的 蛋白质 被35S标记,侵染细菌。
② T2噬菌体内部的 DNA 被32P标记,侵染细菌。
(3)结果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侵染过程中,只有 DNA 进入细菌,而35S未进入,说明只有亲代噬菌体的 DNA 进入细胞。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遗传的。 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33.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 蛋白质 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2)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能使烟草感染病毒。34.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极少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 DNA ,而是 RNA 。35. DNA是一种 高分子 化合物,每个分子都是由成千上百个 4 种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长链。36.DNA结构特点:①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反向 平行盘旋而成的 双螺旋 结构。
②外侧:由 脱氧核糖 和 磷酸 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③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氢键连接 形成碱基对。碱基对的形式遵循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即A和 T 配对(氢键有 2 个),G和 C 配对(氢键有 3 个)。37.双链DNA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 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 胞嘧啶(C)的量。38.DNA的复制概念:是以 亲代DNA 为模板合成 子代DNA 的过程。39.DNA复制时间:DNA分子复制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 间期 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 间期 ,是随着 染色体 的复制来完成的。40.DNA复制场所: 细胞核 。41.DNA复制过程:
(1)解旋:DNA首先利用线粒体提供的 能量 在 解旋酶 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 模板
,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遵循 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形成子代DNA:每一条子链与其对应的 模板 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 2 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42.DNA复制特点:
(1)DNA复制是一个 边解旋边复制 的过程。
(2)由于新合成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DNA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叫 半保留复制 。43.DNA复制条件:DNA分子复制需要的模板是 DNA母链 ,原料是 游离的脱氧核酸 ,需要能量ATP和有关的酶。44.DNA准确复制的原因:
(1)DNA分子独特的 双螺旋结构 提供精确的模板。
(2)通过 碱基互补配对 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49.DNA复制功能:传递 遗传信息 。DNA分子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穿给子代,从而保证了 遗传信息 的连续性。 50.一条染色体上有 1 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 许多 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 线形 排列。每一个基因都是特定的 DNA 片段,有着特定的 遗传效应 ,这说明DNA中蕴涵了大量的 遗传信息 。51.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 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 遗传单位 。52.基因的 脱氧核苷酸 排列顺序,即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 遗传信息。53.DNA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 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 之中,构成了DNA分子的 多样性 ,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 特异性。54.RNA是在细胞核中,以 DNA的一条链 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 转录 ;合成的RNA有三种: 信使RNA(mRNA) , 转运RNA(tRNA) , 核糖体RNA(rRNA) 。55.RNA与DNA的不同点是:五碳糖是 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 ,碱基组成中有 碱基U(尿嘧啶)而没有T(胸腺嘧啶);从结构上看,RNA一般是 单链 ,而且比DNA短。56.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 氨基酸 ,以 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 蛋白质 的过程。57.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为1个 密码子 。58.蛋白质合成的“工厂”是 细胞质 ,搬运工是 转运RNA(tRNA) 。每种tRNA只能转运并识别 1 种氨基酸,其一端是 携带氨基酸 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称为 反密码子。59.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 DNA
,即DNA的自我复制 ;也可以从 DNA流向 RNA ,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 蛋白质 传递到 蛋白质 ,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 RNA或DNA 。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RNA 以及从RNA流向DNA 两条途径。60.基因通过控制 酶 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61.基因还能通过控制 蛋白质的结构 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62.基因与基因、 基因与基因产物 、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63.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 替换、增添和缺失 ,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64.基因突变有如下特点: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随机发出的、不定向的,频率很低。65.基因突变的意义在于:它是 新基因 产生的途径,是 生物变异 的根本来源,是 生物进化 的原材料。66.基因重组是指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形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67.染色体变异包括 结构 变异和 数目 变异。68.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 数目或排列顺序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69.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另一类是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长或减少 。70.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 非同源 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71.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 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其作用机理是能抑制 纺锤体 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不能 减半 ,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72.单倍体是指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 的个体,在生产上常用于 培育纯种 。73.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 单基因遗传病 、 多基因遗传病 和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三大类。74.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 1 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可能由 显 性致病基因引起,也可能由 隐 性致病基因引起。75.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 2 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主要包括一些 先天性发育异常 和一些常见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76.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如 21三体综合征 ,又叫先天性愚型,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是由于 减数分裂 时21号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而形成。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由于字数限制,这里只给出必修一全部和部分必修二。我百度空间里有完整的 必修一, 必修二是从第二章开始的。楼主可以去看看。
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整理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
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9:24:00 | By: 爱之香 ]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
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1500,观察到的是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10万以上,观察到的是亚显微结构。2、正确使用方法:先在低倍镜下对焦,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并增加进光量,可以把平面换成凹面,或增大光圈,然后用细准焦螺旋调焦观察。3、物镜有螺旋,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旋,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高一生物_必修一_知识点总结_人教版 内容详尽,但请以实际操作..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一生物_必修一_知识点总结_人教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网络综合-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遗传的基本规律(1)基因的分离定律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记忆点: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二、细胞增殖(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3)减数分裂: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记忆点: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2.伴性遗传的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四、基因的本质(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 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②DNA的复制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记忆点: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五、生物的变异(1 )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2) 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记忆点: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 六、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记忆点:1.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七、细胞质遗传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记忆点: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八、基因工程简介(1)基因工程的概念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 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记忆点:1.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九 、生物的进化(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记忆点: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3. 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