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石隆生东江大桥桥建成,常平到园洲要多长时间

龙江东江大桥年底前开建
日04:04  来源:
  连接惠州市博罗县与东莞市企石镇的跨东江大桥到底建在什么位置?经协调,广东省交通厅明确惠州提出的龙江东江大桥建设条件成熟,应先行开工建设,规划从企石隔塘跨江连接到园洲的龙山;东莞方提出东平东江大桥作为规划项目,待条件成熟后再开工建设。记者日前从东莞市交通局获悉,有关方面目前正在积极推进龙江东江大桥前期设计工作,力争在今年年底开建。
  据了解,龙江东江大桥横跨东江,连接惠州博罗县圆洲镇和东莞企石镇,桥长约1127.5米,全线采用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26米。大桥采用左右双幅布置,总宽26米,桥面净宽2×11.5米,双向四车道。  东平大道起于东莞常平镇,经桥头镇、企石镇,至惠州的东江大堤,是连接莞惠之间的“大动脉”。由于莞惠两地在跨江桥选址问题上存在分歧,成为两市交通对接上的一大壁垒。此前,两市交通部门曾就此问题经过多次协商。经过最终协调,省交通厅明确惠州提出的龙江东江大桥建设条件成熟,按照惠州方案先建龙江东江大桥。  信息时报记者 肖汉民
【来源:】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06/04 07:5106/04 05:0205/18 04:0205/04 08:3305/04 05:0505/03 04:0805/01 04:5804/30 06:03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
script src="/track/track_xfh.js?ver=">东莞市常平镇总体规划说明书(8.31)_冰点文库
当前位置: >>
+东莞市常平镇总体规划() 说 明 书东莞市常平镇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 年 8 月 (3)加快东莞东站站房的建设,完善东莞站的站房设施,改善客运条件,提高客运水平。五、道路交通系统规划道路交通系统一直是困绕常平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使常平的经济发 生巨大的变化,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使常平的对外交通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国家主干线— —京九铁路及广梅汕铁路从常平穿越,并且常平设有两大主客运站即东莞站及东莞东站。但却 未形成完善的内部交通系统与对外交通的衔接,致使城市现有几条干道交通负荷过重、交通混 杂,并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影响。从常平的交通体系发展前景来看,未来的常平将 需要发达的交通体系来支撑城市经济的发展,内外交通体系将逐步得到完善。本次规划道路交 通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对外交通系统和内部交通系统。对外交通系统包括:铁路及货运 站场、高速公路、轻轨。内部交通系统包括:城市道路、静态交通、公共交通。2.高速公路 常平境内规划有两条高速公路穿越,一条为南北向跨区域高速公路——博深高速公路,连 接深圳与惠州博罗的高速公路;另一条为东莞境内高速公路——常虎高速公路,连接虎门与常 平的区间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对常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与虎门码头的联系 紧密,还可以通过它联系广深高速、莞深高速、深汕高速,使常平与珠三角地区大交通网络构 成便捷的交通联系。 常虎高速公路从常平建成区南侧通过,规划分别在朗贝新城中心区和东站物流中心区设一 高速公路出入口与城市衔接,构筑城市与对外交通的便捷联系。 3.轻轨(一)对外交通对外交通系统对支撑常平城市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常平要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离不开交 通体系。常平目前的对外交通体系除了两条干线铁路穿越,无其它交通进行补充。但就这两条 干线铁路就已使常平具备建设流通中心城市的优势。通过铁路架起了港澳、珠三角地区与内地 的便捷通道。 1.铁路 1)现状 常平现有铁路网由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组成,皆为国家一级干线,为我国南北向铁路大 动脉,连接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自建成以来承担我国大部分地区客货运交通功能,对促进我国 经济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00 年经过常平列车对数为 50 对,其中京九铁路 34 对,年 运送旅客 800 多万人次,货物 230 万吨。货物运输条件非常优越,货运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2)铁路发展规划 (1)配合国家电气化铁路建设,常平需加强铁路的维护建设,在铁路的两侧应留有用地, 用于铁路防护带的建设,以减少铁路与城市之间的互相干扰,保证铁路干线的畅通。 (2)在东莞站及东莞东站以北建设大型货运站场,充分发挥铁路大运量货运的优势,加 强常平物流中心的建设。根据珠三角轻轨交通系统规划, 在常平境内有一条轻轨穿过, 从莞城经过常平延伸至惠州。 轻轨作为现代化大运量高速度的交通运输系统,它的建成将极大改善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结构, 缩短城际之间的时空距离,对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将引导城市的发 展,改变区域城镇体系发展模式。轻轨的引入对常平的发展将发挥积极推动作用,规划必须为 其留有合理的用地空间。 根据常平用地规划布局及用地的特点,预留轻轨的线路走向为从东莞方向常朗路引入,至 跨寒溪河进入规划新城中心,往东延伸,在细园墩跨越铁路,并继续往东延伸至惠州。并在朗 贝,即规划新城中心处,以及在土塘,即东站广场分别设站场,便于与城市中心区交通联系。(二)内部交通常平城市内部交通体系比较发达,公交车辆、出租车等交通设施较为齐备,但由于以私营 为主,自发性较强,其线路布局不很合理,设备较差,综合服务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未来城市 发展的要求,需要加大投入,完善内部交通体系的建设。 1.现状及存在问题 常平现有主次干道路网总长为 39.16 公里,主干道最宽为 60 米(常平大道 1.9 公里长) , 其它道路 20-40 米不等。现状道路网格局主要为不规则方格网加放射型。 (见表 3-5-1)1 常平现有机动车辆 22500 辆,年递增约 20%,特别是摩托车,每年增长 2000 辆左右。市 区主要道路、交叉口、过境公路的交通流量达 25000 至 2000 辆/小时。 现有公共停车场位较少,仅有的几处停车场分别为:常平中学对面停车场、政府门前停车 场、东莞站停车场及东莞车站停车场。它们大都为临时性,设施简陋。 常平现有一长途汽车总站,在东莞站前,占地仅 1.5 公顷,且站场设施简陋,为露天候车。 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道路交通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划建设,道路系统不匹配,等级不够分明,断头 路、尽端路、错位交叉口很多,交通不通畅; (2)过境交通干扰内部交通,常平对外交通干道与内部交通干道相联通,过境交通引入 市区,与内部交通混杂,加剧了市区道路的交通压力,严重干扰市区交通; (3)道路交叉口设施不完善,缺乏合理的交通组织,使用效率太低,且存在信号灯配备 不合理,设备老化,交通标志不明等诸多问题; (4)市内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公交车辆严重不足,现有的公交车仅为市区与各管理区之 间的交通工具,通行的道路数量有限,覆盖面低,居民使用公交的比例低,由于居民主要依托 私人交通,因此摩托车急剧增加,加剧了市区交通的压力; (5)停车场地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机动车现有及发展的需要,致使大部分地区门前停车, 占路停车,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的畅通,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6)交通组织、交通管理混乱,不能充分发挥现有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 2.规划原则及发展目标 1)规划原则 以市域交通规划为指导,市区城市用地规划为依据,充分考虑常平城市发展特点及建设要 求,对常平市区道路交通体系进行综合规划,满足总体规划对道路交通的要求,为道路交通建 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2)发展目标 (1)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快捷的道路交通体系。 (2)以公共交通为主体,适度发展私人小汽车,逐步控制摩托车数量,建设安全舒适, 便捷的客运交通体系。(3)建立货运交通网络化、专业化的体系,尽量减少货运交通对城市的干扰。 (4)建立高科技的、先进的交通组织和交通管理体系。 3.道路系统规划 1)路网规划 以现有的常平大道、北环路、振兴路及正在建设中的环城路为基础,进行道路系统的延伸、 完善、扩展、调整,形成由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主要支路四级道路构成的城市道路网 络,以适应常平镇作为物流中心城市的交通发展要求。 构成常平的主干道网络格局为六纵四横两环。 六纵:西园路、滨河路、常江路、新城大道(站前路) 、站北路、北城大道 四横:站前大道、常平大道、南城路、东城路 两环:内环路,由站前路、滨河路、北城路、南城一路构成;外环路,即环城路。 规划建成区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总长度约为 148.7 公里, 干道网密度为 3.26km/km2; 至 2020 年,人均占有道路广场面积可达 18.36 ㎡/人。市区道路网规划见附表。表 3-5-1序号 1 2 3 4 5 6 道路名称 东兴路 六十米大道 常朗路 平安路 中元路 河东路 A段 B段 河西路 金美路 长堤路 振兴路 常田路 北环路 北横路 常黄路 火车站路 常马路 站高路 木枚市场路 上坑路 板霞路 高桥路 长度(米) 75 730 626 980 577 403 0 680 00 47 1 807现状道路一览表总宽度 20 60 20 20 28 9.0 9 13 17.25 25.75 16.5 36.6 20 40 36 20 40 20 40 24 30 20 20 道路宽度(米) 主车道 慢车道 人行道 4×3.5 2×3 / 6×3.5 2×5.5 2×7 4×3.5 / / 4×3.5 2×3 / 4×3.5 2×3 2×3 2×3 右 0.5 左 2.5 / 2×3 右 0.5 左 2.5 / 2×3.5 左3 / 3×3.75 左3 右3 / 3×3.75 2×3 2×3 3×3.5 左2 右4 / 4×3.5 2×4.5 2×5 4×3.5 / / 4×3.5 2×4 2×5 4×3.5 2×3.5 2×3 4×3.5 / / 6×3.5 2×4 2×4 4×3.5 / / 4×3.5 2×3.5 2×3 4×3.5 2×5 / 4×3.5 2×3.5 2×3 4×3.5 2×3 / 4×3.5 2×3 / 道路性质 次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要支道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主要支道 支道 主要支道 次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要支道 次干道 支道 支道2 表 3-5-2 道路等级 机动车设计速度 道路长度 道路网密度 机动车道路 道路红线宽规划路网密度表 单位 Km/h Km Km/km2 条 m 快速干道 60-80 26.7 0.6 6-8 60 主干道 50-60 74.34 1.63 4-6 40-60 次干道 30-40 47.7 1.05 4 30-4033 34 35 36 37 38新岗路 站前北路 货场路 高新路 隐贤北路 松岗路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0 9030 30 30 30 30 302)道路规划控制要求 (1)经批准的城市道路走向及红线宽度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不得调整修改。 (2)道路红线内不得修建任何建筑物、构筑物及临时性建筑物。表 3-5-3序号规划主要道路一览表 道路名称 环城路 北环路 常平大道 白马路 新城大道 站前路 金美大道 振兴路 桥梓路 滨河路 天鹅湖路 袁山路 南城路 桥朗路 荔园路 环珠路 常华路 常东路 常繁路 聚富路(南段) 聚富路(北段) 站北路 西城路 滨河西路 旺角路 中元路 东兴路 紫金路 隐贤路 桥沥路 畅园路 园中路 道路等级 快速干道 快速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次干道 道路长度(m)
70 20 00 10 50 0 20 60 40 80 红线宽度 60 50 60 60 60 40 50 40 40 30 40 50 50 40 40 40 40 40 40 40 80 40 40 30 30 30 30 40 30 40 40 30 起始点(3)市区支路除规划所示外不得直接与快速路相接,路边建筑物不得直接向快速路开口 相通,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区,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快速路穿越铁路、高速公路必须修建 立交桥。 (4)城市主要道路两侧控制 5-20 米宽的道路绿化空间,快速路、主干道为 15~20 米,次 干道为 5~10 米,主要支道为 2~5 米,旧城中有条件的道路可以按要求退让,拆迁改建的道路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 4.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道路设施主要包括:交叉口、桥涵;交通设施主要包括:社会停车场、公交站场、汽车站、 加油站、城市广场。 1)道路设施规划 (1)道路交叉口 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直接影响城市道路网通行能力,根据常平现有的城市交通条件及未 来交通发展要求,城市道路交叉口原则上采用平面交叉形式,主要交叉口需要附加交通管制, 即以信号灯进行控制。道路交叉口设施规划见附表。表 3-5-4 道路交叉口形式 相交道路 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A A 快速干道 A、D 主干道 A、B A、B 次干道 B、C 主要支道 注:A 为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B 环形平面交叉口; C 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D 右进右出平面交叉口。 主要支道 D B、D C 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3 (2)桥涵 常平现有跨铁路桥三座,即北环大桥、常马大桥、常东大桥。跨寒溪河大桥三座。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要求,至 2020 年,规划将新增四座跨铁路大桥,两座跨寒溪河大 桥,拓宽改造两座跨寒溪河大桥。 2)交通设施规划 (1)社会停车场 社会停车场分外来机动车停车场和市区机动车停车场。外来机动车停车场设三处,主要设 置在城市对外主要出入口处,分别设在河西组团西面常朗路进入城区入口处一处,新城组团南 面常黄路与环城路交叉口附近一处,东莞东站组团高速公路进入城区入口处一处,总面积为 9 公顷。市区机动车停车场主要设置在大型交通枢纽、商贸等大型公建、行政中心、公共服务中 心、体育中心,共设置 8 处,总面积为 24 公顷。其它一般公建按国标自行配置停车场。 配建停车场指标按表 3-5-5 执行。表 3-5-5 配建停车场指标类别 高中档旅馆(宾馆、招待所) 普通旅馆(招待所) 饭店、酒家、茶楼 市机关、主要外贸、金融、合资企业办公楼 普通办公楼 商业大楼、商业区 肉菜、农贸市场 大型体育场馆(场&1500 座,馆&4000 座) 小型体育场馆(场&1500 座,馆&4000 座) 市级影剧院、会议中心 一般影剧院 展览馆 旅游区、渡假村 城市公园 医院 火车站 旅客口岸 车辆口岸 中学 小学 甲类居住小区(多高层) 乙类居住小区(别墅式) 公寓式单身公寓 集体宿舍 工业厂房区 单位 车位/客房 车位/客房 车位/100 ㎡营业面积 车位/100 ㎡建筑面积 车位/100 ㎡建筑面积 车位/100 ㎡营业面积 车位/100 ㎡建筑面积 车位/100 座 车位/100 座 车位/100 座 车位/100 座 车位/100 ㎡建筑面积 车位/1 公顷占地面积 车位/1 公顷占地面积 车位/100 ㎡建筑面积 车位/高峰日千旅客 车位/高峰日千旅客 车位/100 辆标准车 车位/100 学生 车位/100 学生 车位/户 车位/户 车位/套 车位/床 车位/100 ㎡建筑面积 机动车 0.2-0.25 0.1-0.15 1.7-1.8 0.7-0.8 0.3-0.4 0.25-0.3 0.15-0.2 0.25-3 1.0-1.5 3.0-3.5 0.8-1.0 0.7-0.8 6.0-8.0 1.5-2.0 0.2-0.3 2.0-2.2 2.0-2.2 15-18 0.3-0.35 0.5-0.7 0.6-1 ≥1.0 0.25-0.35 0.1 0.08-0.1 自行车 / / 0.6 0.4 2 7.5 7.5 20 20 15 15 3 12 20 1.5 3.0 3.0 40-80 8-15 2-3 / 0.5-1 0.3-1 1.5-5(2)汽车站 常平现有三个汽车站,分别为常平车站、东站车站及袁山贝车站,规划将取消袁山贝汽车 站,而原来的常平车站和东站车站将扩大用地,改善条件,增强通行能力。 (3)加油站 加油站按服务半径 0.9-1.2 公里设置,每处占地
㎡,加油站进出口宜设在次干道 上。 (4)城市广场 规划城市广场 5 处,分布在车站、行政、商业中心区、文化活动中心区,分别为东莞站广 场、东站广场、市民广场、文化广场、中心广场(表 3-5-6) 。表 3-5-6 序号 1 2 3 4 5 名称 东莞站前广场 东站广场 常平文化广场 常平市民广场 中心广场 城市广场规划一览表 位置 东莞站前 东站前 寒溪河东岸 行政中心 旧城中心 占地面积(公顷) 2.50 4.0 5.6 6.9 1.6 性质 交通性广场 交通性广场 休憩文化广场 集合广场 文化广场 备注5.公共交通规划 常平的公共交通处于较低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现有公交线路仅 3 条,并且主 要服务于市区与乡镇之间的长距离出行。至 2000 年底,运行距离在 10km 以内的只有 1 条,公 交车辆很少。目前居民出行主要依靠摩托车、自行车。 根据常平的城市发展要求,至 2020 年常平将发展成为近 45 万人口左右的大城市,公共交 通将作为城市居民主要交通方式,公交线路网络将覆盖全市区,公交车辆将达到每万人拥有 8 辆标准车的水平,并且需要有完善的公交设施,以满足公共交通服务的要求。 1)线路规划 公交线路选择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将覆盖城市的主次干道,公交线路总长度将达到 82km, 公交线路网密度为 1.8km/km2。 2)站场规划 公交站场包括首末站、保养场及综合停车场。4 (1) 首末站 首末站为提供公交运营及管理设施,包括停车场、发车廊、调度室及休息室等设施。首末 站用地指标按每标准车 120km2 配置。根据常平的公交发展要求,配置首末站 6 座,分布在东 莞站、东站、河西、新城、站北及新城南。 (2) 保养场 保养场主要承担营运车辆的保养、维修、燃料供应,可结合首末站设置。保养场用地指标 按每标准车 80 ㎡配置,规划保养场设置三处,即结合首末站设置河西、站北及新城南。 (3) 综合停车场 综合停车场集行政管理机构、首末站、停车场等功能于一体,是公交公司所在地。其用地 规模可综合考虑,规划考虑设一处即新城站。表 3-5-7 编号 1 2 3 4 5 6 站名 东莞站 东站 河西站 新城站 站北站 新城南站 性质 首末 首末 首末 首末 首末 首末 公交首末站用地指标 停车台数(辆) 40 36 80 80 60 40 用地规划(㎡) 000
8000 备注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目前常平镇的用水大都取自东深供水工程。 寒溪水位于本镇的西部,全流域集水面积 720 平方公里,河流长度 59 公里,流向从南向 北流入东江。寒溪水在本镇境内一段长达 8 公里,流域面积占本镇面积的 80%,该水道属于溪 流性河道,在旱季枯流水线而在雨季水量较大,是暴雨暴涨的河流。目前该河道是常平镇的主 要排洪河。 仁和水位于本镇的中部,发源于本镇土塘、司马、陈屋贝等地,流经沙湖,向西北流至横 沥注入寒溪水,全长 15 公里,在本镇境内一段长 8 公里,目前该河道是常平镇的排洪河道之 一。 2)山塘水库 常平镇地处东江南部泛洪区,寒溪水的南段,石马河北段之西部,东南角连绵起伏的山岭, 形成丘陵地带;西北部寒溪水穿贯其间,河涌交错,形成埔田地区。镇中鱼塘、水塘较多,但 是规模较小,没有集中的山塘水库可作为供水水源。为解决东深工程每年停机检修期间的供水 问题,常平镇在司马处兴建了一座水库,水库占地 20 公顷,库容约 200 万立方米,目前该工保养场 综合停车场 保养场 保养场程已基本完工。 3)地下水 常平位于东莞市东部,水系发达,地表水资源丰富,而地下水水资源十分有限,并受海水 咸潮影响,故地下水暂不作为常平镇集中的供水水源。十、市政工程规划4)水资源特点(一)给水工程规划1.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1)河流水系 常平镇区域属珠江流域东江水系,流经本镇的河流东有石马河,中有仁和水,西有寒溪水。 三条河流都为南北走向,流入东江。 石马河是东江支流,位于本镇的东部,流域集雨面积 1249 平方公里,主流全长 88 公里, 流经本镇境内一段长达 7 公里。1965 年,广东省应香港政府的要求,从桥头镇引东江之水,沿 石马河倒流,共设了八级抽水站,分级提水,供应香港。该项工程使石马河产生了三大变化, 一是流向,由原来的单向变成可逆的双向流,二是水深,原来是溪流性河道,在旱季枯流水变 成常年蓄水满足,三是水位,原河水面是一条降水曲线变成分蓄水。东深工程的建设为常平镇常平镇的水资源特点可以概括为: (1)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 1790 毫米。 (2)径流 量大,镇域内河流较多,而且分布均匀。 (3)过境水多,多为溪流性,暴雨暴涨的河流。 (4) 东深供水工程从镇的东部通过,为常平镇提供了可靠的供水水源。 2.供水现状 1)现状用水量 常平镇现状供水人口约 40 万人,日高供水量约为 25 万立万米/日,人均综合用水量约为最 高日 600 升/人?日,其中墟镇高日人均用水量为 600 升/人?日,漱新、霞坑、九江水、陈屋贝、 漱旧、麦园、土塘、乔沥、石马等九个管理区人均用水量分别为 530 升/人?日、430 升/人?日、 750 升/人?日、500 升/人?日、600 升/人?日、600 升/人?日、670 升/人?日、670 升/人?日、和 6005 升/人?日。其中生活、工业及其它用水的比例分别为 5:4:1。 2)现状水源及水厂 常平镇共有 10 个水厂。其中镇级水厂一个,管理区自办水厂 9 个。设计供水能力 28.3 万立方米/日,实际供水 25.32 万立方米/日,供水水源都为东深供水工程。表 3-10-1名称 常平镇水厂 设计供水能力 (万立方米/日) 13 现状供水量 (万立方米/日) 18水总管管径 300 毫米。本水厂为独立供水,不与其它水厂连网。目前供水可以满足要求,但 东深工程停机检修时,供水不足。 九江水水厂设计供水 1.5 万立方米/日,现状供水 3000 立方米/日。水厂位于东深供水工 程西侧, 直接从水渠中取水。 水厂占地约 1300 平方米, 供水水压约 4 公斤, 供水人口
人,出水总管管径 400 毫米。本水厂为独立供水,不与其它水厂连网,目前供水可以满足要占地 (公顷) 6 备注 在司马新建了一个 约 120 万 m 的水库3现状水厂情况一览表供水水压 (Kg/cm ) 4.8-5.02供水范围 常平大部分地区求,但东深工程停机检修时供水不足。 陈屋贝水厂设计供水量 1 万立方米/日,现状供水约 4000 立方米/日。水厂位于东深供水 工程旁,直接从水渠中取水。水厂占地约 1300 平方米,供水水压 4 公斤,出水总管管径 300 毫米,本水厂为独立供水,不与其它水厂连网。目前供水可以满足要求,但东深工程停机检 修时,供水不足。漱新水厂 霞坑水厂 九江水水厂 陈屋贝水厂 漱旧水厂 麦园水厂 土塘水厂 乔沥水厂 司马水厂 合计0.8 0.3 1.5 1.0 0.3 0.5 4.0 2.0 2.0 28.30.4 0.3 0.3 0.4 0.12 0.3 2.0 2.0 1.5 25.325.0 4-5 4 4.0 5.0 4.5-6.0 4.5-5.0 4.5-5.0 4.5-5.0漱新村 霞坑村 九江水村 陈屋贝村 漱旧村 麦园村 土塘村 乔沥村 司马村0.2 1 0.15 0.13 0.7 1.0 5.0 5.0 内有 3000m3 水库 内有 2 万 m3 水库 内有 13 万 m3 水库 内有 17 万 m3 水库 内有 1 万 m3 水库漱旧水厂设计规模 3000 立方米/日,现状供水 1200 立方米/日,就近从常平水厂现状引水 渠中取水。水厂占地 6500 平方米,供水水压 5 公斤,供水人口约 2000 人,出水总管管径 300 毫米。水厂中有一个蓄水池,占地 2000 平方米,可蓄水 3200 立方米。本水厂为独立供水, 不与其它水厂连网。目前供水平时可以满足要求,但东深工程停机检修时供水不足。 麦园水厂设计规模 5000 立方米/日,现状供水 3000 立方米/日。水厂原水来自东深工程, 由一条 600 毫米的给水管重力流流入水厂。水厂占地约 1.1 公顷,供水水压 5 公斤,现状供水 人口约 5000 人,出水总管管径 400 毫米。水厂中有一个蓄水池,占地 1 公顷,可蓄水 2 万立 方米。水厂为独立供水,不与其它水厂连网,目前供水平时可以满足要求,但东深工程停机 检修时供水不足。 土塘水厂设计规模 4 万立方米/日,现状供水量 2 万立方米/日。水厂原水来自东深工程上 一条 1000 毫米的给水管重力流流入水厂。水厂占地 5.3 公顷,供水水压 4.5-5.0 公斤,现状供 水人口约 3 万人,出水为 2 条 600 毫米的给水管。水厂中有一个蓄水池,占地约 3 公顷,可 蓄水 13 万立方米。水厂为独立供水,不与其它水厂连网,目前供水平时可以满足要求,但东 深工程停机检修时供水不足。 桥沥水厂设计规模 3.5 万立方米/日,现状供水量 2 万立方米/日。原来来自东深工程,由一 条 800 毫米的给水管经过泵房加压后送入水厂,输水管长 5.5 公里,加压泵站水压 2.6 公斤。 水厂占地 5.3 公顷, 供水水压 4.5-5.0 公斤。 现状供水人口 2.5-3.0 万人。 出水干管 800-600 毫米。 水厂中有一个蓄水池,占地 3.5 公顷,可蓄水 17 万立方米,目前供水可以满足要求。常平镇水厂位于常马路南侧聚富花园附近,水厂设计供水能力为 13 万立方米/日,现状 实际高日供水能力达 18 万立方米,水厂出水水压约 5 公斤。水厂地面标高约为 10 米,出水 水头标高约为 60 米。水厂水源为东深供水工程,由一条现状的引水渠将原水自流引入水厂。 原水经过沉绽、过滤、消毒等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后流入清水池,经泵房加压后向镇中供水, 供水水质较好。由于东深供水工程每年 12 月至 1 月需进行 25 天的停机检修,为解决检修期 间的水源问题,镇政府在司马征地 20 公顷,兴建了一座库容约 200 万立方米的水库蓄水,及 一条直径 2000 毫米的原水管将水库水重力送入常平水厂, 并在水库附近预留 5 公顷的水厂建 设用地。目前水库及输水管已建设完成,即将投入使用。 漱新水厂设计供水量 1 万立方米/日,现状供水 4000 立方米/日,就近从常平水厂的现状 引水渠中取水。水厂占地 2000 平方米,并预留了 1000 平方米的发展备用地,供水水压约 5 公斤,现状供水人口约 7500 人,出水总管管径 300 毫米,本水厂为独立供水,不与其它供水 厂连网。供水目前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但东深工程停机检修时供水不足。 霞坑水厂设计供水量 1.0 万立方米/日,现状供水
立方米/日,就近从常平水厂 现状引水渠中取水,水厂占地 1 公顷,供水水压约为 4-5 公斤,现状供水人口约 7000 人,出6 石马水厂供水规模 2 万立方米/日,原水从东深供水工程中直接取水。水厂为独立供水,不 与其它水厂连网。目前供水平时可以满足要求。 3)现状供水管网 常平镇水厂及九个管理区水厂都有各自独立的供水管网,互不连通。常平镇水厂出水沿常 马路有二条供水干管,管径为 1200 毫米和 1000 毫米。墟镇内供水管网采用枝状管网与环状管 网相结合,以枝状管网为主。供水主管管径 1200 毫米-150 毫米。九个管理区供水都采用枝状 管网,干管管径 800 毫米至 300 毫米。部分给水管管径偏小,水压偏低。 4)存在的问题 (1)供水水源全部为东深供水工程。在平时可以满足要求,但每年 12 月底 1 月初东深 工程停机检修时,供水水源严重不足,虽然修建了部分水库及蓄水池,仍不能满足要求。 (2)部分水厂原水输水管采用单管送水,一旦发生事故水厂就要停产,供水可靠性差。 (3)净水厂缺乏统一规划、管理。镇及管理区分头建设给水厂,镇水厂原设计供水能力 小于现状供水能力,超负荷运行,而管理区水厂现状供水全部没有达到设计规模,没有充分 发挥作用。 (4)管理区的水厂规模普遍偏小,且过于分散,管理困难,水质也没有保证。 (5)各水厂之间没有连网供水,供水管网多采用枝状管网,供水安全性较差,部分给水 管道管径偏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部分管道使用时间较长,漏失严重。 3.需水量预测 根据规划的人口预测,2005 年、2010 年、2020 年全镇人口规模为 31 万人、36 万人、45 万人,用水量按人均综合指标法预测近远期用水量,并按人口及用地面积对远期用水量进行 复核。 1)用水量计算 根据 《东莞市总体规划》 考虑到常平镇的性质及用水特点, , 参照同类城市用水标准确定。 2005 年、2010 年、2020 年人均最高日用水量分别为 700 升/人?日、850 升/人?日、1000 升/ 人?日。日变化系数采用 1.3,考虑到规划人口的不确定性,在计算用水量时,乘以弹性系数 1.3。常平镇用水量预测见下表:表 3-10-2 常平镇用水量预测 表 3-10-3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期限用水人口(万人) 用水标准 全镇 2005 年 2010 年 2020 年 31 36 45 (升/人?日) 700 850 1000全镇用水量(万 m3/日) 年用水量 平均日 21.7 30.6 45 最高日 28.21 39.78 58.5 (亿 m3) 0.79 1.12 1.64注:用水量乘以 1.3 的弹性系数。2)用水量的复核 用水量复核按人口与用地面积对远期用水量进行复核, 其中居住用水量按人口进行计算, 其它用水量按用地进行计算,用水标准根据国家《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考虑到本镇的特 点确定。 其中考虑到规划人口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在计算居住用水量时乘了一个 1.6 的变化系 数。本镇最大日用水量为 55.46 万立方米。城镇最大日用水量 用地名称 居住人口 行政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 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 工业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物流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用地面积 (公顷) 45 40.95 279.26 45.48 127.49 14.17 166.14 763.83 35.71 856.18 139.97 832.54 328.90 5202 用水指标 (m3/公顷) 390 升/人?日 70 100 80 80 120 100 200 35 25 40 20 40 用水量 (万 m3/日) 28.08 0.29 2.79 0.36 1.02 0.17 1.66 15.28 0.13 2.14 0.56 1.66 1.32 55.467 比较中心区用水量计算结果和复核结果最大日用水量分别为 58.5 万立方米和 55.46 万立 方米,两结果基本一致。 4.水源及水厂 1)供水水源 常平镇内有三条河流、寒溪水、仁和水及石马河(即东深供水工程) 。目前寒溪水水质较 差,而仁和水在本镇为起始端水量较少,均不能作为供水水源,而东深供水工程作为香港和 深圳市的供水水源,水量及水质均是有保证的。规划以东深供水工程作为常平镇的供水水源, 目前东深工程正在进行改造,该工程将向常平镇预留一个 2 米的供水口,日供水量可达 45 万 立方米,加之现状各管理区的取水量供水量可达 50 万立方米/日以上,除去东深工程每年 1 月底至 2 月中的 25 天停机检修期,每年可供水 340 天,年供水量 1.7 亿立方米,可以基本上 满足要求。 2)水厂规划 常平现状有 10 个水厂,规划常平镇水厂保留使用,规划 13 万立方米/日,在石马新建水 库处建设常平第二水厂,水厂规模 45 万立方米/日,占地 57 公顷(含水库)。水厂分三期建设, 每期规模 15 万立方米/日,根据用水情况,在 2005 年、2010 年、2020 年将分别完成每一期 工程。 现状管理区设的九个水厂,由于其规模较小,又比较分散,故制水成本较高,又难于管 理,出水水质得不到保证。且由于常平镇的发展,中心区用地不断扩大,部分水厂在镇的中 心区中,原水输水管也通过镇的中心地带,对土地的使用带来很多不便。因此规划要求现状 的 9 个管理区水厂规划近期保留使用,远期随着新水厂的建设及城市的发展自然淘汰。 根据规划,常平镇远期有二个水厂——第一水厂和第二水厂。由于第一水厂在镇的中部, 距用户较近,而第二水厂在镇区东侧,位于镇区的边缘,规划第一水厂按设计规模均匀供水, 而且第二水厂调节高日供水与平日供水之间的差别,这样可以降低运行成本。 3)原水的水量调节 根据规划,东深供水工程每日可提供水量 50 万立方米/日,可以满足常平镇平均日用水 量要求。但用水高峰日本镇供水量为 58.5 万立方米/日,仅靠东深工程不能满足要求,必须兴 建水库调节用水。根据常平镇的用水情况,每年 8-9 月为用水高峰期,按高峰期 60 天平均用水量 55 万立方米计,需调节水库库容 300 立方米。目前在石马兴建的水库已经建成,库容约 120 万立方米,规划要求扩建石马水库,增加用地 20 公顷,挖深水库水深达 7.5 米,使库容 达到 300 立方米,满足使用要求。 4)东深工程停机检修时的供水 东深供水工程由于其自身的运行管理需要,在每年的 12 月底至 1 月中有 25 天的停机检 修期。在检修期间,东深工程将无法提供原水。这期间,属于每年的用水最少的一段时间, 按日变化系数 1.3 计,常平镇这 25 天的日用水量 35 万立方米,总为 25×45/1.3=865 万立方 米。本镇现状水库库容 120 万立方米,水库扩建后,库容 300 万立方米,尚有 565 万立方米, 即每日 23 万立方米的水量缺口。为解决东深工程停机检修时的供水问题,规划中提出三个方 案以供选择: 第一方案:扩建水库 现状水库扩建后占地 40 公顷,库容 300 万米,规划将水库扩建,占地面积 45 公顷,水 深 10 米,库容约 450 万立方米。同时在水库北侧再建设第二水库,占地 45 米,水深 10 米, 库容 450 万立方米,第二水库总库容 900 万立方米,可以满足东深工程检修时的使用需要。 第二方案:从东莞企石及桥头水厂供水 企石水厂及桥头水厂都是从东江直接取水,东深工程停机检修对它们没有影响,而水厂规 模设计时按高日用水量确定的,在东深工程检修时水厂供水有 35%以上的余量。根据《广东省 东莞市市域规划控制图则》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0 年 9 月编制) ,企石水厂规模为 40 万立方米/日,随“松山湖”科技园的建设,规模还将扩大,而到 2020 年桥头镇的水厂规模 也将达到 25 万立方米/日以上,两水厂在东深工程检修时,应有 23 万立方米/日的余量,而常 平镇可以利用这部分余量,来解决东深工程检修期的用水问题。规划企石水厂可以从横沥现状 水厂处接水,距本镇约 4 公里,供水管管径 1200 毫米,桥头水厂来水可以来自桥头镇供水管 网,由一条 1000 毫米的给水管输水送入常平镇,输水管长度约 8 公里。 第三方案:在镇北部新建水厂,直接从东江取水 本镇现状水厂 13 万立方米/日,第二水厂原计划规模 20 万立方米/日,水库库容 120 万立 方米。两水厂保持现状及计划规模,水库扩建至 200 万立方米,在镇的北部新建第三水厂。第 三水厂规模 26 万立方米/日。水源直接从东江取水。当东深工程停机检修时,本镇日需水量 35 万立方米,水库扩建后每日供水 8 万立方米,第三水厂供水 26 万立方米/日,可以基本满足需8 要。规划在东江上设一取水口,规模 26 万立方米/日,由一条管径 1400 毫米的原水输水管向第 一水厂供原水。输水管长度约 10.5 公里。表 3-10-4 方案一 投资 生产运行费用 占地 需协调的关系 供水的可靠性 3200 万元 一般 90 公顷 简单 高 供水三方案比较 方案二 2500 万元 稍高 40 公顷 复杂 低 方案三 5500 万元 高 30 公顷 复杂 高6.分期建设 常平镇的供水设施建设可分为现状改造、近期 2005 年、中期 2010 年、远期 2020 年 4 个 阶段进行。 现状供水设施的改造首先应实现各水厂的连网供水,以改变常平镇水厂超负荷运行的局 面; 近期应完成常平镇第二水厂的一期工程同时建设横沥至常平的输水管 (或进行水库扩建) 。 中期应完成常平镇第二水厂的二期工程;远期完成常平第二水厂的三期工程,同时完成桥头 至常平的输水管(或扩建水库) 。供水管网的建设应结合城镇用地及道路的开发建设进行,应 以规划的用水量为依据建设。比较三个方案,方案一投资较高占地较多;而方案二需协调的关系复杂,由其它水厂供 水,相对可靠性较差;方案三虽然供水可靠性高,对远期发展又留有余地,但投资较高,且 取水口及大部分输水管线在常平镇内,需协调关系复杂。规划建议采用方案二。 5.供水管网规划 1)规划原则 (1)为提高城市供水的安全可靠性,给水管网采用环状管网; (2)尽量利用现状供水管网,以节约投资。 (3)管网尽量靠近用户,保证最不利时水压达到 28 米,达不到要求的,应设局部的加 压泵站。 2)管网布置 给水管网的铺设应以规划用水量为依据建设,而不应以当时的用水量来确定,供水管网 应采用环状管,以保证供水安全可靠。现状部分道路上的给水管管径部分偏小,并且道路下 有多条给水管,不利于其它管线的铺设,今后应结合道路的改造,对原有给水管进行取舍或 集中铺设新的给水管。现状各水厂均为独立供水,互不连通,规划将各水厂供水管网相互连 通形成整体供水,这样既可以解决目前常平镇水厂超负荷运行,而其它水厂供水没有达到设 计规模的问题,又可以为远期各管理区水厂自然淘汰统一由常平镇二个水厂统一供水创造条 件。 给水管网布置详见《给水工程规划图》 。 8.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常平镇水源为东深供水工程,而该工程主要是为香港、深圳两地供水,一旦两地 尤其是香港需水量增加,可能影响常平镇的供水,而且从常平镇的远景来看,需水量还将增 加,因此常平镇应与有关单位充分协调,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 (2) 东深工程停机检修对常平镇供水影响很大,常平镇应与有关单位协商,尽量缩短 检修时间,以减少对本镇供水的影响,在检修期间的供水方案,也应充分与有关单位协调。 (3) 从长远考虑,建议常平镇供水管网与桥头镇供水管网及企石水厂供水管网连通, 以提高供水的可靠性。目前东莞市正在编制东莞市市域供水系统规划,请有关单位充分考虑 常平镇的用水尤其是东深供水工程停机检修期间的供水问题。 (4) 目前常平镇的供水系统分为二级管理,常平镇水厂及供水管网由常平镇自来水公 司管理,而各管理区水厂及各自的供水管网由各管理区自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造成了 各水厂及供水管网各自独立,互不连通。而各管理区技术水平、设备相对较差,水厂水质也 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规划建议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配水管网、统一管 7.农业用水 根据规划, 常平镇基本农田仍然维持现状的 3.8 万亩, 根据广东省农业用水定额 400 立方 米/年·亩,则全年农业用水量为 1520 万立方米。由于常平镇河流、水体较多,农业用水可 以利用现状的灌溉渠,就近从现状的河道、山塘水库进行农田灌溉,部分地区可利用地下水 作为农业用水。规划不新建集中的农业用水设施。9 理。管网互相连通,供水互补,以提高规划区的供水可靠性,保证供水水质。号b (m)h (m) 1.8 1.0 1.7 1.5i (‰) 0.4 0.4 0.4 0.4断面 W(㎡) 21.6 12.0 11.9 12.0 15.6 14 10.4 11半径 R 1.358 0.857 1.144 1.091 76.92 76.92 76.92 76.92 1.242 0.902 1.094 1.060 0.020 0.020 0.020 0.020v (m/s) 1.91 1.39 1.68 1.63Q (m3/s) 41.28 16.66 20.03 19.56泵站 名称 猪头山泵站 先建桥泵站 金美桥泵站 新桥泵站总流量 (m3/s) 30 5 5 5杨程 (m) 3.5 3.5 3.5 3.5水泵台数 (台) 12 2 2 2(二)排水工程规划1.现状情况 常平镇地处东江南部泛洪区,寒溪流域的南段,石马河北段之西部,东南角连绵起伏的 山岭,形成丘陵地带;西北部寒溪水穿贯其间,河涌交错,形成埔田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 低,西部北侧岗地连片。河流走向由南向北,与山脉走向相符。镇域内有寒溪水、仁和水、 石马河三条河流,是雨水和污水的主要受纳水体。 寒溪流位于常平镇的西部,现状设计重现期为 20 年一遇,提顶高约为 7-8 米,设计水位 为 6.08 米,河东岸为主要建成区及镇政府所在地,该片区流域面积 20.5 平方公里。建成区地 面高程 3.00 至 19.70 米,大部分区域地面低于设计河水位,雨水基本上由四座泵站抽升入河。 由于开发强度增大,近年来区内出现多次淹水,对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影响和损失。 石马河位于常平镇的东部,现状设计重现期为 50 年一遇,河堤标高 14.5 米,现状常水位 4-4.5 米。石马河流域建成区较少,河道两侧地面标高约为 8-12 米,设有三个排水泵站用以排 水。泵站规模分别为 5 立方米/秒、1.2 立方米/秒和 0.5 立方米/秒。 仁和水位于常平镇的中北部,常平镇为仁河水的源头,没有客水流入。河道宽约 15-20 米,深 4 米左右,主要汇集常平镇中北部雨水。目前仁河水两侧共有六个排水泵站。其中锅 田处排水泵站规模为 5 立方米/秒,其它 5 个泵站排水量均为 0.5 立方米/秒。 常平镇目前没有污水管网,雨水污水合流排放。镇中也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未经处理, 直接排入水体,对水体污染严重。镇中的排水管渠主要集中在寒溪河东侧的现状镇中心区一 带,其它地区基本上完善现有排水系统,雨水污水按地形自然排放,流入水体。 常平现状镇中心区的雨污水主要排入寒溪,区中共有四条主要的排水干渠,区中排水道 以暗渠为主,经渠道汇集后排入排水干渠,经干渠汇集排入寒溪水。由于镇的地势较低,在 排水干渠入寒溪水处设有四个排水泵站,在下雨时开启泵站抽水,排水泵站及排水干渠现状 情况见下表。表 3-10-5编 底宽 水深 坡度 过水 X 水力1 2 3 412 12 7 82.存在的问题 (1) 现状污水雨水合流排放,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对水体污染严重。尤其 是镇中心区污水直接排入寒溪河,对寒溪河造成了严重污染。 (2) 由于污水直接排放,部分排水渠又采用明渠排水,严重污染环境。 (3) 现状城区排水干渠设计标准偏低,管渠断面偏小,水力条件差,排水渠道淤积。 在部分排水明渠段,建筑工地泥沙、垃圾直接排入,对管渠造成严重堵塞,渍水严重。 (4) 排水支管不完善,雨水、支管、检查井等几乎被泥沙堵死,导致或加剧了低洼区 渍水。渍水给居民、投资者出行造成困难,同时也恶化了生活环境。 (5) 排水泵站规模偏小,与现状渠道排水能力不配套。 3.排水体制的选择 规划常平镇的排水体制原则上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雨水分别通过各自的排水系统分 流排放,现状的排水管渠作为雨水管渠保留和改造,新建镇的污水系统及污水处理厂。 旧城区受道路、建筑和管位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把现状的合流制完全改建为分流制 所需的工程量很大,规划根据实际情况,近期旧城区排水采用合流系统,沿排水干渠及寒溪水 设污水截流管,将旱流污水和初期雨水进行截流,排入污水系统,待道路或旧城区统一改造时, 再实行污水、雨水分流排放。 对于其它地区规划排水体制均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对新建、改建的道路,小区一律要 实行分流制,建设污水、雨水两套排水系统。 4.雨水工程规划排水泵站及排水干渠现状情况1/0.013 R2/3 I1/2 流带 过水量 泵站由于常平镇内的 4 条排水干渠都为收集规划区内的雨水,没有外部山洪进入,且集水区 域都属于建成区或即将开发的区域,没有大片的山体,不能形成山洪,故镇中的排水管渠统10 一按排水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寒溪河、石马河、仁和水三条河道按防洪工程考虑(见防洪工 程规划) 。 1) 雨水量计算 东莞市没有暴雨强度公式,规划采用与常平镇距离较近、降雨特点相似的广州市暴雨强 度公式,即:+0.533lgp) q= (升/秒·公顷)区雨水经雨水管渠汇集后,排入寒溪河。由于寒溪河设计水位较高,本区域地面标高较低, 故在排水出口处设雨水提升泵站,当寒溪河水位上涨,雨水不能重力排入河道时,泵站提升 排除雨水。 寒溪河东侧至广深铁路一带的现状建成区雨水大部分排入寒溪河。由于本区为现状建成 区,大规模改造的可能性不大,规划原则上利用现状排洪渠排水。规划中尽量截流建成区以 外的雨水流入本区,以减少本区排水管渠负荷,同时对现状排水渠进行清淤以提高过水能力, 并利用现状排水渠将排水干渠连通,互为备用补充。经复核现状排水渠经过清淤后可以基本 满足规划排水要求。表 3-10-6 序号 泵站规模 (m3/s) 30.0 5.0 5.0 5.0 45.0 排水渠设计流量与泵站规模 现状渠道 过水能力 (m3/s) 19.18 4.22 9.17 8.11 40.68 清淤后渠道 过水能力 (m3/s) 41.28 16.66 20.03 19.56 97.53 现状 雨水流量 (m3/s) 58.0 9.6 40.0 107.6 规划 雨水量 (m3/s) 35.70 29.6 65.30 规划泵站 规模 (m3/s) 30 5 5 25 65(t+11.00)0.668设计重现期(p)一般取一年,重要地区及低洼易渍水地区采用 2-3 年,地面积水时间取 10-20 分钟。 设计雨水量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Q=φ ·q·F(升/秒) 式中:q——暴雨强度(升/秒·公顷) F——汇水面积(公顷) φ ——径流系数,一般取 0.7,旧城区取 0.8,集中绿地取 0.15。 2) 规划原则 (1)充分利用现状管线。对排水不畅的街区,结合整个排水系统的情况进行改造。对路 边排水明沟和盖板暗沟,应逐步改造成管道或暗渠。 (2)雨水管道沿道路铺设,结合地形和道路坡度,分散就近排入河道和排水干渠。 (3)尽量靠重力流来排放雨水。雨水提升泵站规模和提升能力应符合实际情况,与排水 渠道协调一致。 (4)雨水管管径小于 1200 毫米时,尽量采用暗管排水以减少淤堵。 (5)对于新建区,雨水管渠的最小覆土采用 1.5 米,以利于其上各种管线的布置。 (6)为降低雨水管穿越道路的次数,减小雨水干管管径和管线交叉处的竖向尺寸,对于 道路宽度大于 40 米的交通干道雨水管按双线布管。 3) 雨水排放系统 常平镇属于东江流域,镇域范围内有寒溪河、石马河、仁和水三条河道,根据规划区的 地形和河道情况,规划雨水系统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排水。 寒溪河以西的雨水全部排入寒溪河,汇水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按地形共分为 3 个区,各1 2 3 4 总流量寒溪河以东、现状建成区以南、广深铁路以西区域内的雨水大部分排入寒溪河。由于本 处地面标高低于寒溪河设计标高,故在出口处设一大型的排水泵站,在寒溪河水位上涨雨水 不能自然排入河道时,由泵站提升排水。 广深铁路以东至东深引水工程一带的雨水排入仁和水。由于东深引水工程作为生活用水 水源,原则上不排放建设区域的雨水。而常平镇仁河水的起始端,雨水可以按地形重力排入, 不需设加压泵站,因此镇中雨水尽量排入仁和水,以节省投资及运行费用。 常平镇东部石马河一带的雨水排入石马河,根据地形情况,在排入石马河的排水口处设 雨水泵站,用以排水。 4) 雨水管渠 规划排水管道按地形坡度铺设,以减少埋深,排水管渠尽量采用暗渠或管道,以美化环 境,对建成区或现状道路上的排水明渠及排水边沟应进行改造。对较宽的明渠可以在上面加 盖板,使之成为暗渠。11 现状部分排水管渠、雨水口及检查井淤积堵塞严重,造成排水不畅,规划要求对排水管 道严格管理,及时疏通,以保证排水,防止内涝。 5) 雨水泵站 由于常平镇地势较低,部分雨水不能重力排入河道,故需建设雨水泵站排水。规划共设 15 个泵站,其中新建泵站 3 个,规划扩建泵站 3 个,现状保留泵站 9 个。泵站情况见下表:表 3-10-7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名称 猪头山泵站 先建桥泵站 全美泵站 新桥泵站 南区泵站 西区第一泵站 西区第二泵站 西区第三泵站 陈屋贝泵站 郎州泵站 石马泵站 仁和水泵站 锅田泵站 数量 1 1 1 1 1 1 1 1 1 1 1 3 1 泵站情况一览表 现状规模 (m3/s) 30 5 5 5 0 0 12 0 5 0.5 1.2 0.5 5.0 规划规模 (m3/s) 30 5 5 25 80 30 30 30 5 6 1.2 1.2 5.0 占地 备注 现状 现状 现状 扩建 新建 新建 扩建 新建 现状 扩建 现状 现状 现状可能投入的资金等情况,逐步改造成雨污分流体制,新区均采用雨、污水分流制。 (2)污水排放区域的划分及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和座数应综合考虑城市的用地布局、河流 分布、地形、地质条件、主导风向,饮用水水源位置、实施的可能性等因素。 (3)污水管铺设在雨水管下面,尽量靠重力流流向水厂。 (4)污水管管径小于 2000 毫米时,采用暗管排水,以减小淤塞。 (5)污水处理厂尽量集中设置,以减小投资与运行成本,方便管理。 3) 污水系统规划 根据常平镇的地形和河道情况,规划中心城区共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排水区域。 寒溪河为一个独立的污水系统,规划在寒溪河西部设污水干管,污水管道根据地形铺设, 污水经过污水管道汇集由西南东,排入污水干管,最终排入北部的污水泵站,经泵站加压送 入寒溪河东部污水处理厂中,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寒溪河,规划污水管管径 400 毫 米=1500 毫米。 寒溪河以东至广深铁路一带为一个独立的排水系统。规划在寒溪河东侧设污水干管,污 水干管按地形铺设,由东向西排入污水干管,经干管向南排放,最终排入本区东南部的污水 处理厂中,污水处理后排入寒溪河。本区域北部为现状建成区,近期污水采用合流制,沿现 状排水渠设截流管,将旱流污水和初期雨水进行截流,排入污水系统,远期道路或旧城区统 一改造时,再实行分流,截流管作为建成区污水干管,汇集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1.0 2.0 1.2 1.2 1.2 0.245.污水工程规划 1) 污水量计算 根据《东莞市总体规划》 ,污水量按占给水量的 85%计算,2005 年、2010 年、2020 年常 平镇平均日污水量分别为 18.45 万立方米、26.01 万立方米、38.25 万立方米。表 3-10-8期限 2005 年 2010 年 2020 年根据地形,广深铁路以北至东深引水工程一带的污水由南向北排放。在本区北部仁和水 边上设污水处理厂,污水经过污水管道汇集后排入污水处理厂,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 准后,排入仁和水。 石马河东侧的小片建设区域污水由东向西排放。规划在石马河东侧设一个小型的污水处 理厂,收集本处污水处理后排入石马河。(万 m3/日) 18.45 26.01 38.25常平镇污水量预测全镇平均日用水量 (万 m /日) 21.7 30.6 453全镇平均日污水量在东深引水工程以东石马河一带,有部分分散的居民点及工业,由于地形及河道的限制, 这些区域污水不能排入镇中心区的污水处理厂中,规划要求对这些地区的污水采用分散处理 的方式,就地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石马河。 4) 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泵站2) 规划原则 (1)对已形成雨污合流的区域,应根据城市环境的要求、规划区的发展、道路的改造和规划全镇共设二个集中的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厂分别设在规划区的西北部、 中部及东部, 其中西北部污水处理厂规模 20 万立方米/日,占地 15 公顷,中部污水处理厂规模 15 万立方米/12 日,占地 11 公顷。污水处理厂均采用二级处理,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附近的河 道与水体。其中西北部、中部污水处理厂位于中区附近,用地紧张,建议采用生物处理,以节 省用地。东部污水处理厂可采用氧化塘处理。 在石马河一带分散的居民点及工业的污水采用分散处理式,就地处理,污水需经过二级处 理,达到排水标准后排放。规划建议采用氧化塘处理,以节省投资,减少运行费用。 规划在寒溪河西侧设一个污水泵站,将河道西侧的污水加压送入西北部污水处理厂。泵站规模 7 万立方米/日,扬程约 10 米,占地约 1400 平米。万 KVA。 2.存在问题 常平镇现状仅有一座元江元 220KV 变电站, (可扩容至装机 3×90MVA) ,220KV 变电站数 量及分布无法满足远期开发建设需求。需重新规划 220KV 供电电源与网架,以及 110KV 变电 站及网架系统。 常平镇前期规划中未落实变电站用地,造成 10KV 供电半径过长,架空线走廊无法确定, 110KV 及以上高压走廊及 10KV 架空线走廊缺乏统一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及景观造成不利影 响。 3.负荷预测(三)电力工程规划1.现状概况 1)供电电源 常平镇供电电源主要为省网电。规划区范围内有现状 220KV 变电站一座,即现状元江元 220KV 变电站,装机 2×90MVA,有扩容能力(一台 90MVA) ,220KV 电源引自东莞 1#500KV 变 电站。 规划区外西南部有现状大朗 220KV 变电站。 现状 110KV 变电站两座, 其中现状常平 110KV 变电站,装机 2×50MVA,有扩容能力(一台 50MVA) 。110KV 电源采用架空线引自现状元江元 220KV 站及现状大朗 220KV 站;现状合浦 110KV 变电站,装机 2×50MVA,有扩容能力(一台 50MVA)110KV 电源采用架空线引自现状元江元 220KV 站及现状大朗 220KV 站。 。 另有果合 110KV 变电站已开工建设。 2)高压走廊 规划区东北部有现状增城 500KV 变电站至现状东莞 1#500KV 变电站间 500KV 架空线走廊; 东部有东莞 1#500KV 变电站至元江元 220KV 变电站间 220KV 架空线走廊。规划区内有 110KV 大常线 (大朗 220KV 站----常平 110KV 站) 走廊; 110KV 大合线 (大朗 220KV 站----合浦 110KV 站)走廊;110KV 常岭线(常平 110KV 站----岭厦 110KV 站)走廊;元江元 220KV 站至合浦 110KV 站间 110KV 架空线走廊;大朗 220KV 站至司马 110KV 站(东深供水泵站)间 110KV 架空 线走廊;元江元 220KV 站至横沥 110KV 站间 110KV 架空线走廊。 3)负荷情况 根据常平供电公司提供资料,常平镇 2000 年最高负荷已达到 63MVA,2001 年最高负荷约 为 80MVA。司马村、土塘村部分负荷由自发电供给,装机容量为:司马村 2 万 KVA,土塘村 1根据已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及本次总规所提供经济分析、用地功能及相关控制指标,参考 人口发展预测规模等因素,参照东莞市、惠州市、深圳市等相关预测标准,采用单位用地面 积负荷密度法进行预测,负荷预测结果如下:表 3-10-9负荷预测一览表用地性质 代码 R C M T S U G W 合 计 用地性质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绿地 仓储用地用地面积 (ha) .49 763.83 35.71 856.18 139.97 832.54 328.90 5201.99用电指标 (kw/ha) 150-250 250-400 200-300 15 15 150 10 20 /负荷预测 (万千瓦) 23.57-39.28 16.84-26.94 15.28-22.91 0.05 1.28 2.10 0.83 0.66 60.61-94.0713 规划 1#110KV 站, 装机 3×63MVA。 110KV 电源沿新城路东侧架空引自规划常平Ⅱ220KV 站, 从预测结果看,至 2020 年规划末期,规划区范围内总用电负荷约为 61-94 万千瓦。 4.供电电源及网络系统规划 1)220KV 变电站及网络规划 根据《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要求,220KV 电网容载比为 1.6-1.9,本次总规取 1.8。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至 2020 年规划期末,常平镇 220KV 变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 110-169 万千 伏安。 根据《东莞市市域供电工程规划引导图》 ,在规划区南部规划新建常平Ⅱ220KV 变电站, 装机 3×240MVA。在规划区西部远景预留 220KV 变电站一座,装机按 3×240MVA 预留。现状元 江元 220KV 变电站需扩容至 3×90MVA。规划 220KV 变电站采用户外式形式建设,每座需预留 变电站建设用地约 4 公顷。 规划常平Ⅱ220KV 变电站 220KV 电源引自现状东莞 1#500KV 变电站, 分别与现状大朗、 元 江元 220KV 站联络。规划远景预留 220KV 变电站的 220KV 电源引自规划东莞 3#500KV 变电站。 现状元江元站、规划常平Ⅱ站、规划预留 220KV 站,形成东北、南、西北三个 220KV 供 电电源点, 同时规划区外围有现状大朗 220KV 站、 规划林头 220KV 站, 从而保证常平镇至 2020 年规划末期的用电量需求。 2)110KV 电网规划 根据《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要求,110KV 电网容载比为 1.8-2.1。至 2020 年规划期 末,常平镇 110KV 变电站主变总装机容量约为 116-179 万千伏安,除现状常平站、合浦站及 在建果合站外,尚需规划新建 7 座 110KV 变电站。 现状司马 110KV 变电站为东深供水专用站,不作为城市供电电源。 现状常平、合浦 110KV 变电站装机均为 2×50MVA,规划扩容至 3×50MVA。 合浦 110KV 站现状 110KV 电源架空引自现状大朗、现状元江元 220KV 站。远期将元江元 220KV 站供合浦 110KV 站的 110KV 线路改为由规划常平Ⅱ220KV 变电站供给, 线路沿环城路南 侧架空引入。满足旧城组团用电需求。 常平 110KV 站现状 110KV 电源沿环城路东侧架空引自现状大朗 220KV 站。 规划远期 110KV 电源沿站北路东侧架空引自规划林头 220KV 站。满足规划区北部用电需求。 并采用架空线方式与规划 3#110KV 站联络。满足常平新区用电负荷需求。 规划 2#110KV 站,装机 3×63MVA。110KV 电源沿环城路东侧架空引自元江元 220KV 站,并 采用架空线方式与规划陈屋贝 110KV 站联络。满足桥东工业区用电负荷需求。 规划 3#110KV 站,装机 3×63MVA。110KV 电源沿环城路南侧架空引自现状元江元 220KV 站。满足桥北组团东南冲用电负荷需求。 规划 4#110KV 站,装机 3×63MVA。110KV 电源沿金美大道东侧架空引自规划预留 220KV 站,并采用架空线方式沿常平大道南侧与现状合浦 110KV 站联络。满足桥西工业区南部用电 负荷需求。 规划 5#110KV 站,装机 3×63MVA。110KV 电源沿金美大道东侧架空引自规划预留 220KV 站,并采用架空线方式沿金美大道东侧、常平大道南侧与现状合浦 110KV 站联络。满足桥西 工业区北部用电负荷需求。 规划 6#110KV 站,装机 3×63MVA。110KV 电源沿环城路南侧架空引自现状元江元 220KV 站,并采用架空线方式沿环城路南侧向西与现状常平 110KV 站联络。满足站北组团部分用电 需求。 规划陈屋贝 110KV 站,装机 3×63MVA。110KV 电源沿环城路南侧引自规划常平 220KV 站。 满足规划区东部发展需求。 在建果合 110KV 站,规划建议装机按 3×50MVA 预留。110KV 电源近期沿寒溪东侧架空引 自现状大朗 220KV 站;远期由规划预留 220KV 站架空引入,并采用架空线方式沿环城路南侧 与现状常平 110KV 站联络。与现状合浦 110KV 站共同满足旧城组团用电负荷需求。 110KV 变电站首期工程宜一次上两台主变, 规划每座 110KV 变电站均需预留变电站建设用 地约 1 公顷(户外站) ,如按 GIS 型设计,每座需预留变电站建设用地约 3500m2。 3)高压走廊规划 结合本次总规中的路网规划,对现状架空线走廊进行调整,对城市用地造成较大影响的 高压走廊,在城市更新或道路施工同期进行迁改,沿道路东侧、南侧绿化带架空敷设。同一 等级的架空线路应尽量采用同塔(杆)多回路方式架设,以节约走廊用地。 镇区内 110KV 电力线路主要以架空线方式敷设。中心区地区考虑城市景观要求,110KV 电力线路可采用埋地方式敷设。14 规划区东北部现状 500KV 架空线走廊保留,并规划新增一回现状增城 500KV 站至现状东 莞 1#500KV 站间 500KV 架空线。走廊控制宽度约 80 米。 220KV 架空线走廊主要沿常平镇环城路南侧、东侧绿化带预留,双回线路控制宽度约 45 米。 110KV 架空线走廊主要沿规划区内主、次干道东侧、南侧绿化带预留,双回线路控制宽度 约 35 米。 4)10KV 电网规划 配合 10KV 供电系统改造,使镇内 10KV 系统逐步实现环网供电,以提高供电质量。环网 平时开环运行,每环约供 5000KW 负荷。 镇区内 10KV 系统主干线路宜采用电缆沟方式敷设。 电力电缆沟原则上应在道路施工同期, 沿道路东侧、南侧人行道或绿化带下建设,建议采用隐蔽式。电力电缆沟断面可采用 1.0×1.0m、1.2×1.2m 等形式。 住宅区内按 800-1200 户建设变配电房,建设型式可采用独立式(约需 150 ㎡用地)或附 建于配套公建内(约需 120 ㎡建筑面积) 。 路灯电源建议采用路灯专用箱变,供电半径原则上不超过 500 米。火车站 土塘 合 计 44068132 866001912)电信管道建设情况 常平镇电信主干路由已建有电信管道,连接各交换局及接入网点,各机房之间已形成以 光纤传输为主的骨干网络。 2.存在问题 常平镇目前接入网机房分布尚不完善。进一步完善接入网机房的分布,达到覆盖全镇范 围,将成为常平电信分局今后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现状电信管道建设不完善,部分主干线路路由尚采用架空敷设,对线路安全构成影响, 部分新建道路尚未同期建设电信管道,将对机房出线造成一定困难。各电信网络营运商的管 道未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配合与协调,造成现状管道资源的破坏 及重复建设。 3.用户预测 根据已收集到的资料及本次总规所提供的经济分析、用地功能及相关控制指标,参考人 口发展预测规模等因素,参照东莞市、惠州市、深圳市等相关预测标准,采用单位用地面积(四)电信工程规划1.现状概况 1)现状局址及用户情况 常平镇现有常平母局一座, 交换机装机容量为 23408 门, 实装 16906 门, 出局总线对 29800 对,实占线对 17015 对。现状接入网机房 7 个,各机房接入网容量如下表:表 3-10-10 接入网容量情况用户密度法,对规划区内市话用户预测如下:表 3-10-11 规划区内市话用户预测用地性质 代码 用地性质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用地面积 (ha) .49 763.83 35.71 856.18市话指标 (kw/ha) 100-150 100-200 50 30 10用户预测 (万线) 15.71-23.57 6.73-13.47 3.82 0.11 0.86接入网点 司马 桥沥 桥梓 白石岗 元江元接入网容量 已装容量 88
实占容量 59
00出局线对 实占线对 67 R C M T S15 U G W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绿地 仓储用地 合 计139.97 832.54 328.90 5201.9930 5-10 10 /0.42 0.42-0.83 0.33 28.40-43.40光纤接入网机房的具体建设(扩容)周期,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及用户情况进行调整。 2)其它电信用房规划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电信光纤网络的发展也将加快进度。各项新兴业务,包括智能业 务、IP 城域网、DDN、帧中继等都将逐步开展。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考虑预留足够建筑 面积作为光纤设备用房。 5.电信管道规划 规划新建的电信管道为公共信息传输管群,除传统电信业务需求外,还包含数据通信、移 动通信、交通监控、有线电视、光纤中继、各种专用线路、综合网络等多种信息传输需求。各 营运开发商应统一规划,配合道路施工同期建设,避免重复开挖建设,做到规划建设有序,竞 争公正公平。 在现状电信管道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常平电信管网,使各机房间管道相互连通,结合路网 规划形成完善的电信网络传输体系,以满足常平镇日益增长的各种电信业务(包括大量非话业 务)的传输需求。 结合本次总规的路网规划, 尽量保留现状电信管道。 新建电信管道原则上布置在道路西侧、 北侧人行道下,各管道之间应相互连通,形成网络。为满足各种电信新业务、数据业务、有线由市话预测结果看,至 2020 年规划末期,常平镇市话用户约为 28~43 万线。 4.局所规划 1)交换机房规划 根据《东莞市市域电信工程规划引导图》《常平镇电信分局发展规划》及本次规划中市 、 话预测和用户分布情况,新建的常平电信分局属常平镇域骨干接入点。另需规划新建接入网 机房 5 个,接入网机房需独立占地,占地面积约 300-500 ㎡。规划新建接入网机房分布情况 详见“电信工程规划图” 。各机房规划装机容量见下表:表 3-10-12 机房名称 母局 (常平电信局) 司马 桥沥 桥梓 白石岗 元江元 火车站 土塘 规划 1# 规划 2# 规划 3# 九江水 袁山贝机房规划装机容量 预测 2005 年装机
10000 预测 2010 年装机
20000 预测 2020 年装机
30000电视等大量非话业务的需求,电信管道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有一定数量的裕量。 电信管道采用 PVC 管群,管径采用φ 114,埋深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道路交叉口应预留足够 数量过路管,并根据有关要求预留足够数量的横过管。 6.邮政局(所)规划 常平邮政分局现有邮政所 23 个,详见下表:表 3-10-13 常平现状邮政所情况序号 1. 2. 3. 4. 5. 6. 7.名称 局营业厅 东兴路所 新南路所 下墟邮所 桥梓邮所 金美邮所 岗梓邮所地址 振兴路 7 号 东兴路(雅阑酒店侧) 新南路(南圃工业区) 园林街(灯饰厂对面) 桥梓市场对面 金美派出所侧 岗梓市场对面开办年份 01 00备注1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袁山贝所 苏坑邮所 桥沥邮所 卢屋邮所 土塘邮所 九江水所 麦元邮所 司马邮所 漱新邮所 丽城邮所 元江元所 黄坭塘所 白石岗所 松柏塘所 沙湖口所 张屋邮所袁山贝市场附近 苏坑市场附近 常黄公路近黄江交界 卢屋时常附近 常深路黄水中学对面 九江水乡府附近 常深公路麦元门楼侧 东深路司马派出所侧 常马公路漱新门楼右 丽城停车场侧 元江元乡府侧 黄坭塘工业区 白石岗市场附近 松柏塘市场附近 沙湖口市场附近 常黄路南泰厂斜对面99 99 01 00 99 2001及用户情况进行相应统筹安排。 有线电视传输所需管道应与电信管道统一综合考虑,同期共同规划建设,共用人孔,尽 量避免独自建设,以节约管道空间资源,减少投资。 8.微波通道 根据已收集到的资料,规范区范围内无现状微波通道穿越,在规划期限内也无新规划微 波通道穿越。 9.移动通信 规划其人口规模将达到 45 万,移动通信普及率按 40-60%计,移动通信用户将达到 18.0-27.0 万户, 在新区规划及旧区改建中应预留移动通信基站站址, 要求基站周边建筑不得 高于基站发射天线。各移动通信营运上应相互协调配合,公平公正竞争,合理有序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邮政业务也相应增长。根据常平镇邮政分局《常平镇 邮政代办所、报刊亭发展规划》 ,本次规划新增邮政代办所 7 个,以满足城市发展中群众的用 邮需求(规划邮政代办所分布情况,详见《邮政规划图》。邮政所的建设在满足服务半径及 ) 服务人口的要求下,尽量与城市规划建设紧密结合,以方便群众用邮及更好的开展各项邮政 业务。 7.有线电视 1)现状概况 常平广播电视站目前拥有有线电视用户共 52000 多户,有线网络覆盖全镇城乡。传输方 式:主干线路采用 750MHZ 光纤传送,支线采用 550MHZ 同轴电缆传送。现状光纤主干线路的 传输总长度为 116.8 公里,同轴电缆传输总长度为 1759.3 公里。 2)有线电视规划 规划在全镇范围内新增 30 个光接点,以提高有线电视收视质量。逐步实现全镇有线电视 双向传送回传,实现有线电视线路上网。结合本次总规中的路网规划,调整改造部分线路, 由架空敷设改为穿管埋地敷设,以满足城市景观要求,同时结合线路调改工程,将部分较陈 旧的同轴电缆改为光纤线路。光接点及线路改造工程的具体建设周期,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五)燃气工程规划1.现状概况 常平镇现状燃气气源为液化石油气,供气方式以瓶装供应为主,也有少量瓶组管道供气。 液化石油气主要从深圳等地购进。全镇液化气经营单位主要为常平液化石油气供应公司,有 1 座液化石油气储配站,位于朗贝管理区南部、常黄路东侧。站区占地面积约 1.2 公顷,现状储 存容积为 1000 立方米,年周转能力 0.8-1.0 万吨。 2.规划指导思想 (1)结合镇区总体规划和地区能源特点进行燃气工程规划; (2)远近期结合,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考虑部分预留; (3)优先发展管道燃气,合理发展瓶装液化石油气; (4)燃气管网与相临城镇管网互联,以提高事故工况的供气可靠性。 3.气源规划 1)近期气源选择17 液化石油气来源广泛,可以从国内外进气。近年来,深圳的蛇口、葵涌以及惠州的大亚湾 等地建设了一批液化石油气接收码头及大型气库,可以向珠三角地区提供充足的液化石油气。 以液化气为气源,具有投资小、灵活机动、易于与天然气接轨的优势,因此,选用液化石油气 作为常平的近期气源。 2)近期气源设施规划 (1)液化石油气储配站 利用现有朗贝液化石油气储配站作为全镇的近期供气基地, 向全镇各液化气气化站和瓶装 供应站供应液化气,储配站现有储存规模可以满足镇区用气需求,不需再增容。 (2)管道液化气气化站 近期规划在金美、朗贝、横江夏共建设三个区域气化站,分别向镇内各组团供应管道液化 气。金美气化站设在常朗路北侧金美新围附近,向河西组团的豪苑广场、金美花园等小区供气; 朗贝气化站设在朗贝现状储配站内,充分利用储配站内的原有各种设施,新增气化设备即可建 成。 主管道沿常黄路敷设, 分别向中心组团的联邦国际花园和新城组团的紫荆花园等小区供气; 横江夏气化站设在横江夏旧围附近,向站北组团的丽城开发区、隐贤山庄等小区供气。距离区 域气化站较远的小区可建设临时性瓶组气化站供气。 (3)瓶装液化气供应站 无法使用管道液化气的用户,可通过设在各组团的供应站更换瓶装液化气使用。镇内现有 瓶装供应站 20 多个,多是租用面积狭小的民房,防火间距不够,存在消防隐患。应该通过改 扩建或易地重建,逐步建设规范的供应站。 全镇规划建设 5 个瓶装供应站,分别是:河西组团的金美供应站(与气化站合建) 、中心 组团的木抡供应站、新城组团的朗贝供应站(设在原储配站内) 、东站组团的陈屋贝供应站、 站北组团的横江厦供应站 (与气化站合建)每个独立供应站或合建站占地面积均约 0.14 公顷, 。 。 3)远期气源选择 天然气是一种热值高、清洁无毒、储量丰富、使用安全的优质燃料,作为城市燃气有着无 可比拟的优越性。 根据《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天然气利用规划》 ,广东省把利用天然气列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建设规划,并在东莞市域内设有天然气门站。初步确定珠江三角洲天然气工程的气源来源,一 是在深圳秤头角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基地,二是海南天然气从珠海登陆,形成对置气源,供应整个三角洲。其一期工程范围为深圳液化天然气接收基地及从深圳经东莞、广州到佛山的长输 管线,预计一期工程 2005 年建成通气。因此,规划使用天然气作为常平镇的远期管道气气源。 镇区外围未安装燃气管道的零散用户仍然使用瓶装液化气,作为天然气的补充气源。 4)远期气源设施规划 (1)管道天然气调压站 珠三角天然气长输管线沿莞樟公路与莞深高速公路之间敷设, 在寮步镇设分输门站供整个 东莞使用。 预计从门站开始的东莞市域天然气高压干管将会在长输管线北侧、 并与其平行敷设, 以供应莞樟公路沿线的大朗、黄江、樟木头等镇使用。 常平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规划设在离东莞市域高压干管较近的袁山贝西南角,外环路南 侧,占地面积约 2.0 公顷。可在大朗变电所附近接天然气高压支管,供常平使用。高压支管长 约 3.2 公里。 远期天然气敷设至镇区时,将金美、朗贝、横江厦三个站的气化设备迁移至镇区外围市政 燃气干管无法到达的管理区使用。 (2)事故备用气源 在袁山贝天然气调压站内还规划一座液化石油气气化混气站, 作为天然气长输管线或东莞 市域高压干管事故情况时,东莞市域的备用气源之一,通过联网的中压管网,向常平及周边城 镇供气。 (3)液化石油气储配站 位于朗贝管理区的现状液化气储配站,因处于规划中的新城组团中心、镇政府附近,远期 需迁移至镇区外围。届时可将其移至土塘物流园区南侧。 (4)瓶装液化气供应站 远期将规划中的 5 个瓶装供应站仍然保留,其中朗贝供应站届时随储配站的迁移,在附近 择地重建。远期还在各瓶装供应站内新增管理用房,使其同时作为管道气的片区维修服务站。 4.供气规模 1)燃气基础参数 (1)液化石油气 低热值: 液态 45.64 兆焦/公斤(10903 千卡/公斤)18 气态 108.86 兆焦/标米(26006 千卡/标米) 密 度: 液态 557 公斤/立方米〔25℃状态下〕 气态 2.39 公斤/标米〔0℃,760 毫米汞柱〕 (2)海南天然气 低热值: 32.02 兆焦/标米(7650 千卡/标米) 密 度: 0.886 公斤/标米根据规划人口、气化率和各类用户的用气比例,可计算出全镇的用气量见表 3-10-14。表 3-10-14 项目 居民 公建 工业 未预见 合计 用气标准 2930 兆焦/人·年 居民用气量的 50% 居民用气量的 40% 总用气量的 5% 用气量计算表 总耗热量 (万兆焦/年) 25
263041 管道天然气用气量 (标米/日)
191307 瓶装液化气用气量 (公斤/日)
685由于珠江三角洲天然气规划所确定的远期天然气均为海南天然气,因此,本规划以海南天 然气为准进行计算。 2)耗热定额的确定 (1)居民耗热定额 参照珠江三角洲同等城市的参数,镇区居民耗热定额取 2930 兆焦/人.年(70 万千卡/人. 年)。 (2)公共建筑和工业用户 这类用户的耗热定额参照《城镇燃气设计规范》选取。 3)气化率 改革开放以来的 20 年,东莞的经济蓬勃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东 莞市在城市化战略中将常平列为两个支点城镇之一,要把常平镇建设成为东莞市域东部的经济 中心,华南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预计 2020 年常平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90%以上。房地 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一起,被列为常平的三大支柱产业。所以常平对燃气工程等 公用设施的需求也比较强烈。考虑以上这些因素,并参照珠三角其它同等城市的参数,确定镇 区 2020 年的气化率 100%,其中管道气气化率 80%,瓶装液化气气化率 20%。 4)用气人口 常平镇规划人口为 45 万人。根据气化率计算,其中使用管道气的用户 36 万人,使用瓶装 气的用户 9 万人。 5)用气量计算 结合镇区和东莞市的实际情况,各类用户的用气比例取: 公共建筑用户的用气量按居民用气量的 50%计算;工业用户的用气量按居民用气量的 40% 计算。不可预见用气量按居民、公共建筑和工业总用气量的 5%计算。6)供气规模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计算出规划期供气规模为: (1)管道天然气全年平均日供气为 191307 标米/日,全年供气为 6983 万标米/年; (2)瓶装液化石油气全年平均日供气为 23685 公斤/日,全年供气为 8645 吨/年。 5.输配系统规划 1)用气不均匀系数 参照珠江三角洲同等城市的参数,确定居民和公共建筑的不均匀系数为:月不均匀系数 K1=1.15,日不均匀系数 K2=1.2,小时不均匀系数 K3=3.2,总高峰系数 K=K1*K2*K3=4.416。工 业用气按每日两班制、总高峰系数取 1.5 计算。 2)计算流量 根据供气规模和不均匀系数,计算出规划期管道天然气的计算流量为:31566 标米/小时。 3)压力级制 根据镇区的供气规模和供气半径,并结合东莞市的情况,确定镇区的输配压力级制为中压 A 一级。远期输送天然气时,中压干管起点压力为 0.3Mpa,中压干管末端压力为 0.1MPa,中压 支管末端压力不小于 0.05Mpa。 多层建筑的调压采取楼栋调压低压进户或区域调压的方式;高层建筑采取中压进户分户调 压的方式;大型工业用户采取专用调压的方式。 在近期的液化石油气管道建设时,其设计与施工均按能同时满足将来输送天然气的要求考19 虑,同样选择中压一级系统,以便于将来与天然气并网。近期输送管道液化石油气时,中压干 管起点压力为 0.07Mpa,中压支管末端压力不小于 0.03Mpa。远期供应天然气时,调压设施需 更新或改造。 4)燃气输配系统组成 近期液化石油气输配系统由液化气气化站、中压管网、用户调压箱及庭院管、户内管组成; 远期天然气输配系统由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中压管网、用户调压箱及庭院管、户内管 组成。中压管网采取环状布置,规格为 D160-D550。沿外环路、常平大道布置主干环网,其它 干管以此为基础相互成环。同时,中压干管与大朗、黄江、桥头的同级干管就近联网,中间用 阀门和流量计分开,正常情况下阀门关断各自独立供气,事故情况时开启阀门联网供气,以提 高事故工况的供气可靠性。 5)管材及用户设备 (1)管材选择 近年来,塑料管以其不需防腐、使用寿命长、施工方便等钢管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燃气 行业得到了一致的认可,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常平镇埋地燃气管道,建议采用燃气用埋地聚乙 烯管(PE 管) 。通过河流、湖泊桥梁等的穿跨越工程,需明管敷设时,仍使用钢管。 (2)用户设备 大力推广用户自动收费系统的应用,从起步开始就积极发展 IC 卡业务,不但方便用户的 现代化生活需要,同时使燃气经营单位的供应系统达到智能化、管理现代化。 6.储气与调峰 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的调压能力及镇区中压燃气干管的输送能力均按镇区高峰小时流量 计算确定,能够满足高峰月高峰日的计算流量需求,所以镇区内的中压燃气系统不需要建设调 峰与储气设施。其上一级系统,即东莞市域的高压天然气储气与调峰设施,由高压系统来统一 考虑。 当珠三角长输管线或东莞市域高压干管出现事故时,天然气供应将会短期停气抢修,此时 可利用设在市域内各地的液化石油气气化混气站作为事故备用气源,各镇的中压管网联网供 气。袁山贝调压站内规划的气化混气站,作为东莞市的事故备用气源之一。十一、综合防灾工程规划城市的综合防灾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重要 保障,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三)防洪工程规划1.现状概况 常平镇地处东江南部泛洪区,东南角连绵起伏的山岭,形成丘陵地带;西北部寒溪水穿 贯其间,河涌交错,形成埔田地区。地势东南高而西北低,西部北侧岗地连片。镇中有一条 河流,寒溪水、石马河、仁和水,河流走向由南向北,与山脉走向相符。 寒溪水是东江支流,属于东莞市境内四条主要河流之一,河道自南向北穿过本镇,总长 59 公里,平均坡降 0.33‰,流域面积 720 平方公里。位于本镇的西部,在本镇境内一段长达 8 公里,河道宽 100~130 米,现状河堤按 20 年一遇洪水设计修建,设计水位 6.08 米。堤高 约 7.0~8.0 米,河底标高 1.0 米左右。在本镇河段集雨面积(包括上游集雨面积)约 400 平方 公里,近年来最高洪水位 6.0 米,建国以来最大洪峰为 1959 年,水位 6.69 米。寒溪水紧靠常 平中心区,是常平镇的防洪重点河道。 石马河也属于东江支流,总长度 59 公里,平均坡降 5.1‰,流域面积 1249 平方公里,河 道自南向北穿过本镇,在本镇境内一段长达 7 公里,河道宽 100 米左右,现状河堤按 20 年一 遇洪水位计算,提顶标高 14.5 米,本河堤属于东莞大堤的起始端,河堤在本镇约 2 公里,河 道常水位 4~4.5 米,近年遇大洪水相当 20 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 1600 立方米/秒,洪水水位 11.5 米。 仁和水属寒溪水的支流,发源于本镇土塘、司马、陈屋贝等地,流经沙湖向西北流至横 沥注入寒溪水。河道全长 15 公里,在本镇境内一段长约 8 公里,河道宽约 15~20 米,两岸 河谷高程 6~8 米左右。 2.防洪工程现状 (1)东莞大堤的起始端位于常平镇石马河左岸,也叫桥头围,在常平镇约 2 公里,现状 防洪标准为 50 年一遇,堤顶标高 14.5 米。20 (2)寒溪河在常平镇河段长 8 公里,河道东侧为常平围,西侧为先建围及袁山贝围,其 中常平围及先建围 5.7 公里,袁山贝围 2.1 公里,现状防洪标准约 20 年一遇,堤顶标高 7.0~ 8.0 米。 (3)沿石马河、寒溪河及仁和水两岸共有现状排水泵站 12 座(详见“雨水工程规划”。 ) 3.现状存在的问题 (1)防洪标准偏低,寒溪河 20 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不能与常平镇的政治、经济地位及人 口规模相适应。 (2)近年来由于常平镇的发展,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许多水利系统被打乱,山洪 河道被堵塞,生态环境被改变,天然的排水系被破坏,造成山洪漫出河槽,局部地区形成内 涝。 (3)开山取土,平整土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山洪含砂量加大,排洪渠淤积。 4.防洪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1)充分考虑东江流域防洪规划及河道整治规划对常平镇防洪的影响。 (2)以东莞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常平镇的实际情况,对常平镇的防洪系统进行全面 的规划。 (3)结合常平镇总体规划,尽量满足城市给排水、环境、景观、交通等综合要求。 (4)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防洪措施要结合使用。 2)防洪标准 东江流域近期无大型的水利工程及河道治理工程,常平镇防洪主要依靠加高河堤来提高 防洪标准。常平镇内有石马河、寒溪河、仁和水三条水道,按河道的位置、作用及危害程度 不同,确定不同的防洪标准。 (1)石马河位于常平镇东部,河堤属于东莞大堤的起始端,根据“东莞市总体规划”及 “东莞市河道整治综合规划” ,规划石马河防洪采用 50 年一遇(三大水库不调洪)洪水标准。 此标准高于三大水库调洪情况下 100 年一遇标准。 (2)寒溪河位于常平镇西部穿过镇中心区,是本镇防洪的重点,根据“东莞市总体规划”及“东莞市河道整治综合规划” ,寒溪河防洪按山洪考虑,采用 20 年一遇洪水标准。 (3)仁和水位于常平镇的北部。由于本镇为仁和水的发源地,大部分集水区域为常平镇 中心区,没有山洪汇入,故规划仁和水维持现状防洪标准。 (4)目前常平镇建成区有部分排洪渠,考虑到将来常平镇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排洪渠的集水区域为规划建设用地,没有山洪汇入,故排洪渠统一按城市排水管渠规划计算 (详见“雨水工程规划”,设计重现期为一年一遇,其他地区治捞规划按 20 年一遇 24 小时 ) 暴雨 24 小时排干。 3)防洪工程措施 (1)东莞大堤常平段由现状的 14.5 米加高到 15.5 米,河堤路面宽度 12 米,达到 50 年 一遇的防洪标准。 (2)寒溪河堤加高加固,达到 20 年一遇标准。 (3)目前寒溪河及石马河有部分淤积及未护砌河岸,河中杂草丛生、阻塞水流,规划河 道进行全面清淤,清障和疏浚,以增强其过水能力。 (4)新建及扩建排水泵站以防内涝(详见“雨水工程规划”。 ) (5)加强洪水灾害预报工作,作好防洪工程的维护管理及河道清障。 (6)编制防洪抢险计划,在洪泛区发展防洪保险事业。(四)防震减灾规划常平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故镇区地震活动程度较低,根据广东省地震烈度区 划,常平镇城市建设按Ⅵ度设防,建筑需作防震处理,建筑结构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 范进行设计。 (1)规划设立镇级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负责制订应急方案、统一指挥人员撤散和重要物 资转移。指挥中心应建有人防地下室,配备双线通讯线路、专用电话线通讯系统。 (2)疏散场地必须要利于大量人流停留,并作短时的生活安排,同时也便于救援物资和 人员到达。因此规划中将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有机地分布在城市中,可作为地震时的主要 疏散场地,城市交通性干道和生活性干道作为主要疏散通道,并严格控制疏散通道两侧的建 筑高度,确保交通通畅。 (3)重点加强城市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煤气、热力、医疗救护、粮食供应、消防21 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防护工作,特别要严格防范城市中的次生灾害源如液化气库、油库、危 险品仓库等设施。 旧城改造时应充分考虑防震要求,降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增设广场绿地,拓宽道路, 提供避难疏散用地和通道。2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市企石中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