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李小龙电影全集国语是不是就是现实版李小龙电影全集国语

李小龙影响到底有多少大?大家觉得有哪些人和他能相比?不要复制粘特的._百度知道
李小龙影响到底有多少大?大家觉得有哪些人和他能相比?不要复制粘特的.
提问者采纳
他不仅是功夫电影的开创者!他在美国的影响,MMA之父,他在香港的3部半电影,应为体重不够,截拳道武道哲学的创立人,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著名华人武打电影演员,还是众多当代影帝的偶像,UFC起源者李小龙的影迷达到了30亿。哪有一个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有这么高的影响,他才是真真正正的功夫皇帝。李小龙对中国电影业的贡献永不磨灭,乃至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只有李小龙才能拥有此荣耀,他的事迹不仅让美国!,唯有日本的相扑、世界武道改革先驱者,他还是打入好莱坞的首位华人,3次打破空前记录,他才是当之无愧的龙,乃至世界都知道,世界所有功夫他赢得桂冠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李小龙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当时国外正遇到什么事李小龙的影响力有多大,然后剧组对那些国外人说他们是来拍李小龙传奇时,有个视频是说,剧组到国外去的时候开始时阻力重重,畅通无阻我觉得没有什么人能和李小龙相比,国外人说李小龙是他们心中的神李小龙三个字在国外就相当于绿卡,情况就不一样了,从拍到结束都非常顺利,我记得在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放映后
比不了,人家可真就是个传说!
基本上不可能有人跟他相比,因为他改变了世界,你去看看DISCOVERY为了纪念他诞辰70周年拍摄的纪录片《李小龙如何改变世界》,就知道了,现在我们的世界,音乐、武术、服饰、流行文化、电影、健身等等都是李小龙改变的
影响力非常大!全世界都崇拜李小龙!没人能够超越李小龙!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浏览过的商品
打开通往武道殿堂之门 —《李小龙技击法》新书发布会
打开通往武道殿堂之门
——纪念李小龙逝世40周年暨《李小龙技击法》新书发布会
& &&1973年的7月20日,一代巨星李小龙阖然长逝,但是李小龙的精神却永不磨灭,四十年过去了,李小龙仍旧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并激励着千千万万人。时至今日,在国外,人们提到中国第一个想起的人仍然是Bruce Lee。为了纪念李小龙逝世40周年,后浪出版公司隆重推出全球首次中文授权版《李小龙技击法》(全新完整版),并于日在东方文化传播促进会武医书院举办李小龙纪念活动暨《李小龙技击法》新书发布会,众多武术界人士和截拳道爱好者到场。
& &&参与本次活动的嘉宾有: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主席暨《李小龙技击法》译者钟海明、《李小龙技击法》译者徐海潮、《搏击》杂志主编常学刚、武术在线主编秦彦博、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共同主席郝钢、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秘书长朱建华、散打王赵子龙、截拳道o印心会创办人史旭光、功夫片研究者张力、李小龙图书馆丛书译者温戈以及后浪出版公司主编杨建国。
& &&他们深受李小龙影响,与李小龙、与截拳道结下情缘,他们认为这本经典的《李小龙技击法》不仅对期盼已久的业内人士是个福音,同时也会影响更多人学习并喜爱这项运动。
追寻李小龙精神
& &&李小龙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以影视为主要职业的技击家,以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李小龙对世界的影响却不仅限于“功夫片”本身,他让世界看到的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具有的“武道精神”。他使人们看到了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和骨气,这正是习武之人所追求的“浩然之气”。
& & 李小龙曾经这样说道:“哲学让我把截拳道带入到武术界新领域,而截拳道则让我的演艺生涯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看到了一个新的起点。”钟海明表示,李小龙正是吃透了中国哲学的精髓,才得以把中国功夫传至海外。
& &&“李小龙的过人之处,正在于他的武道体系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理念。他不是一名普通的武师,而是一位武术哲人,一位武道学者。他的武学体系有着鲜明的武道合一的特征。”译者钟海明这样评价。
& &&李小龙把中国功夫推向了世界,他的武道理念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李小龙由“武道”中悟出的哲理思想之影响也已超越了他对武术本身的诠释。解读李小龙和其武道理念,不仅对年轻人有重要的启示,也会给中年人带来许多人生之道的感悟。通过追寻李小龙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李小龙技击法》全球首次中文授权出版
& &&李小龙生前曾计划出版一本截拳道专著,他特意邀请了一位摄影师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了一系列动作示范照片,并为之增写说明文字,但书的出版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搁置。1966年~1976年,李小龙遗孀琳达女士和《黑带》杂志原主编水户上原根据李小龙生前拍摄的动作照片和手稿,终于将《李小龙技击法》整理出版以飨读者,也了却了李小龙的生前夙愿。
& &&作为李小龙最经典的武学名著,《李小龙技击法》一经出版,就在全球武术爱好者中掀起了畅销风暴,并被转译成九种文字,30余年来一直畅销不衰,深刻地影响了国际武术界及全球武术爱好者。此书英文版已经面世数十年,在李小龙的故乡中国竟然一直没有正式的中文译本,实为憾事。本着要将李小龙武学经典带回国内的心情,后浪出版公司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李小龙技击法》的正式中文授权,进而有机会让这部截拳道经典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 &&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主席钟海明认为:“《李小龙技击法》正是进入其武道体系的敲门砖,李小龙以他的武道理念与体系为人们打开了通往中华武道的殿堂之门。”
译者简介:
& & 国家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系我国广播电视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兼任东方文化传播促进会主席、北京市武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和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主席等职。
& & 多年来,在科研之余,潜心武学与传统养生功法及中医经络调理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中华武道概论》、《吴斌楼戳脚翻子全书》、《李小龙技击法》、《经络调理与眼保健》和《王者之路——探秘功夫之王李小龙》等著作,曾被誉为“第一位将李小龙截拳道引入中国的人”。
目前,在国家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武医文化工作小组负责武医文化的研究传播与推动工作。
& & 1951年生人,生在军营,长在军营,军旅生涯四十多年,有二十多年的军事外交工作经历。自八十年代起,历任驻外交部驻伊朗使馆、中国常驻联合国军事代表、驻新西兰、阿富汗、保加利亚等多个国家的高级武官。目睹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亲历了阿富汗战后的动乱。曾获联合国颁发的维和奖章和保加利亚国防部授予的军旗下一级勋章。
& & 以下为新书发布会现场图片:
两位译者徐海潮(左)和钟海明(右)
译者钟海明。
译者徐海潮。
纪念李小龙逝世40周年暨《李小龙技击法》新书发布会 现场录音文字整理部分:
一、1988年《李小龙技击法》和2013年《李小龙技击法》(全新完整版)两个版本翻译出版的历程嘉宾:钟海明、徐海潮、秦彦博、常学刚、史旭光
(补充:为什么说2013年后浪出版公司推出的《李小龙技击法》是全球首次中文授权?
《李小龙技击法》英文原版分4册出版于1976年,钟海明和徐海潮老师从82年开始翻译了这4册内容,人民体育出版社于88年出版后,受到读者热情追捧;但是因为国际版权原因,1996年停止发行。英文版已经面世数十年,在李小龙的故乡中国一直没有正式的中文译本。后浪出版公司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本书的正式中文授权,进而有机会让这部截拳道经典教材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主持人:谢谢大家在这么炎热的下午来到这里参加李小龙逝世40周年,暨《李小龙技击法》新书发布会,谢谢大家,谢谢在场所有来到的嘉宾和我们媒体朋友们。
&&&首先,我先把今天在场的嘉宾介绍一下。首先是钟海明老师,他确实为李小龙引进中国做了很多工作。我就简短的介绍一下,他曾被誉为“第一位将李小龙截拳道引入中国的人”,著有《中华武道概论》、《吴斌楼戳脚翻子全书》、《李小龙技击法》、《经络调理与眼保健》、《王者之路-探秘功夫之王李小龙》等著作。
&&&现在钟老师在国家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武医文化工作小组,负责武医文化的研究传播和推动工作。这个场馆就是钟老师的武医书院。
&&&第二位嘉宾,隆重介绍一下,徐海潮老师。徐老师是生在军营,长在军营,并且有20多年军事外交经历,自80年代起就派驻在很多国家,包括像伊朗使馆,中国常驻联合国军事代表,曾经驻在新西兰、阿富汗、保加利亚等多个国家,曾获联合国颁发的维和奖章和保加利亚国防部授予的军旗一级勋章,我觉得非常厉害,再次给徐老师掌声。
&&&我本人今年刚从新西兰回来,也去过阿富汗,也跟徐老师交流过很多。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我也可以分享一下。这次去新西兰,在奥克兰的时候,也发现其实街头有中国人的截拳道会馆,奥克兰的年轻人、中国的小孩子们也在学习截拳道。我觉得李小龙不光是中国的,世界的,在每一个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李小龙的精神存在。
&&&我们继续介绍一下今天来的嘉宾,秦彦博老师。《武术在线》的主编,旧版的《李小龙技击法》,秦老师曾经做过编辑,参与过一些编辑工作。
&&&第二位郝钢老师,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共同主席。第三位是常学刚老师,《搏击》杂志主编,《武魂》的前执行主编,《武魂》八几年就做过截拳道连载,是最早报道截拳道的一个媒体。接下来是朱建华老师,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秘书长。下一位是赵子龙,全国散打冠军。还有史旭光老师,他是截拳道印心会的创办人,并且也参与了新版李小龙技击法的编辑工作。
&&&接下来是张大为老师,他是北京武术协会的副秘书长,接下来是张力老师,功夫片研究者。还有温戈老师,他是李小龙图书馆丛书的译者,他也练过截拳道,今天穿的非常精神。今天还有我们出版公司的代表,后浪出版公司主编杨建国老师。其实我们后浪出版公司的老总吴兴元今天也到了现场,吴总一直是非常低调,本来今天希望让吴总先说两句,他说今天是一个听众的身份来到现场,我们非常感谢他。
我们整个介绍完了以后,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增书仪式。
今年是李小龙逝世40周年,我在这里看到很多资料上面显示,很多一开始练截拳道的同仁们,在很早之前,其实就是被《李小龙技击法》这本书所影响。那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故事,把这本书快翻烂了,一直带在身上看来看。
&&&今天我们也是非常感谢后浪出版公司能够出版这本非常珍贵的书。这本书就在这,印刷非常精美,并且有非常非常多而且非常珍贵李小龙竞技动作的图片,能够图配文,原貌完美的展示这本书,也展示李小龙整个技击法。今天我们第一个对谈话题,是,说一说《李小龙技击法》,对自己和整个截拳道的影响和价值,钟老师先开个头。
&&&钟海明:《李小龙技击法》这本书,听起来好象是属于搏击类的技术性的一本书。今天我看这边咱们这块好象都是跟截拳道非常密切。一般一个技术性的书,很难想象会像这本书对国内来说有这么大的一个影响力。从8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差不多也30年的时间,前前后后从杂志上连载介绍和到书88年正式出来,这本书确实是有一个不小的影响。
&& &这本书出的时候就比较困难,当时原因也比较多。因为总的来讲,现在的人,特别年轻人体会不到那个年代,为什么这么一本书不容易出来。包括这次正式拿到版权,完整版的出也不容易。当初因为刚刚改革开放以后,从来没有出过这种书。尤其当时还是把他看成是打架的方法,这书是不能碰的。
&&&今天特别巧。当初这本书从大概82年开始就跟体育出版社接触,到最后88年正式出来,这个中间过程有6年多的时间,这是一方面。88年正式出来的时候,咱们秦总当时正好到了体育出版社,参与了最后的编辑工作。
再一个,这种技术性的术语东西,都很困难,当时没有这样一些东西。不像现在大家都很熟悉了,信息量从国外过来也比较多了。这本书出来,当初不是说光我和徐老师我们两个译者自己的功劳去翻译这本书。还是很多的,体育出版社至少有两位老编审参与这回事,一位是老的英文老编审,那个岁数都很大了,同时也是主任,一直推动这件事情。
这次应该是在04、05年,就已经开始有动意,想把这本书整理一下。因为当初还是有很多名词术语,很多信息量不到的地方,我很惭愧,很多地方还是有一些错误的。所以一直想整理一下,但是就拿不到版权。这次听吴总说拿到版权了,找到我们。后来一了解,吴总也花了6、7年时间才把这个版权拿到,这还是一本挺不容易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徐老师有什么话想说一下?
&&&徐海潮:我和钟老师翻译这本书,其实也是机缘巧合的,因为我们干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道。他好象在大学教过一段时间书。
&&&钟海明:在北航念研究生的时候。
&&&徐海潮:我是一直在部队,从部队送到大学去学外语,学英文,学完英文以后派到国外工作,经历也完全不一样。当时我们跟他有些联系,很巧合谈到一块。当时学完外语以后,因为文革刚结束,大家对知识都比较饥渴,我也想练练自己的外语能力。
&&&我曾经在中旅还干过导游,又业余时间去翻书,不光是李小龙这本书,我还翻过谢尔顿的书,也是中国第一本的。还翻过二次大战北欧战争,北欧的一个间谍战,在国防大学出版了。当时拿到这本以后,本来我还拿了一本《女子防身术》,拿到书就想看,就想翻,就想练。
&&&正好钟老师懂武术,我又是学外语的,我们俩商量一下,翻这本书比较有价值。但是没有想那么远,没有想到以后,这本书会成为把李小龙截拳道引进中国的第一书,而且出版以后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反响。
&&&我们当时就没有想到将来会有这么大的影响,而且也没有拿到多少稿费,当时稿费很低。然后又不断的出国,我跟钟老师这期间也没有很多的联系。最近听说后浪出版公司买了它的版权,又准备再版,而且社会上包括练武的群体对这个书也很感兴趣,我又以这个书为媒介,又和钟老师见面了。
&&&我们期间又通电话,期间又快20年没见面,就干这个事,大概的过程就是这样。
&&&主持人:秦彦博老师在旧版的编辑当中也参与了一些工作,能不能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当时的情况?
&&&秦彦博:谢谢主持人,谢谢我们两位老师。《李小龙技击法》的确这个名字在印象当中非常深刻,对这本有情感。当时杨林老师负责这个书,我和温慧峰配合。但是他不懂武术,我是学武术的,这样我是作为助编来编的这本书。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这本书确实耗费了很多徐老师、钟老师的精力。
&&&徐海潮:钟老师他每个每个字做。
&&&秦彦博:很严格,尤其记忆特别深就是一个式子就弄了很长时间,预备式,还是警戒式。从这本书我也学到很多东西,李老师这本书确实影响了很多很多年轻人。在我的记忆当中这么多年一直在出版社做图书编辑,这本书再版量,和《太极拳》再版量最多,当时我记得高达9次,这本书的影响力非常大。
&&&而且我接触很多喜欢截拳道的兄弟们,都拿着那本书翻的都破了,烂了,还当成宝贝。后来我知道后浪出版公司又重新出版,今天也很有幸第一次见徐海潮老师,第一次见面,虽然是作者,但是一直没有见面,非常高兴,也谢谢大家。
&&&主持人:你们当年编这个书的时候有没有冲动自己在练?
&&&秦彦博:有,因为李小龙大名鼎鼎。
&&&主持人:我下一个要请的常伟刚,常老师。我们《武魂》杂志在八几年就报道了截拳道,其实跟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是差不多?
&&&常学刚:特别早,我们83年,当时就借助截拳道宣传。我觉得到我们《武魂》这,就跟秦彦博不一样,他当时参加制作了,我们实际说是受益的了。因为这么多年,自从李小龙截拳道,尤其这个书的出版,当时就把截拳道作为一个强势的品种引入咱们中国武术界,而且这么多年对中国武术产生特别深远的影响。现在虽然很多人他练的不是什么截拳道,但是实际上李小龙的一些武学理念,已经渗透到其中了。
&&&应该说现在要让我看,现在的截拳道跟85年、86年咱们宣传的截拳道已经很不一样了。但现在我觉得这倒是一个好事情,实际上一种思想,不见得仅仅满足于传播一招一式,实际上是把一种理念传播到一个领域来了,我觉得在这点上看,两位徐老师你们干的这个事情,实际上对中国武术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觉得不光是一个书的问题,我们现在仍然在受益,而且继续受益。
&&&钟海明:谢谢常老师。因为我刚刚听徐老师说的一句话我感触很深,当时在80年代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这份工作。
&&&徐海潮:没有这么强烈的意识,但是插一句话,我86年和88年两伊战争期间我在伊朗,遇见这么一个事情,伊朗使馆门前当时很乱,伊朗国内形式也比较乱,而且飞毛腿导弹也往这边打。伊朗使馆门口两拨人在打架,使馆门前打架我们肯定要出来看看。使馆人一出来,李小龙来了,功夫来了,可想当时在80年代李小龙在国外这种影响。而且当时看了中国的电视片,都是关于李小龙的武打片,其他的,咱们国内当时就没有什么电视,影视产品,根本就没有宣传,但是国外影响已经相当大了。
&&&主持人:跟着徐老师说的话,因为我本人是做旅游,尤其是做出国旅游,我每次在出去玩的时候,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第一个提到李小龙。举个例子,我个人去印度,去尼泊尔这种地方的时候,我说我是中国人,他们第一个就会问你知道李小龙吗?第二你看过他的功夫吗?基本上就是这两个人,现在会加一些李连杰,但是第一个永远是李小龙,他们还会摆几个这样的动作。
&&&可能印度的人,或者尼泊尔人,不管是年龄大,年纪小,他们仍然会知道李小龙的东西,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停止的迹象。
&&&钟海明:而且功夫这两个字已经列入英华大辞典,外国人对这个词已经不陌生了。
&&&主持人:刚才我们一直在回忆80年代往事,上一本书一开始出来的情况。我们也是想聊聊在这次新版过程当中一些趣事,一些情况,我们先请史老师,您也参与整个新版的翻译工作,钟老师也可以到时候补充两句,在新版过程当中有哪些新的情况发展?
&&&史旭光:新版时间特别赶,因为有之前一稿在那了,但是我们拿的是合订本,一些增补的内容,钟老师那边以前的稿子一边是旧书,一边是英文的稿子来回对,找出当时漏掉那些内容,然后开始翻译,开始重新整理。我印象特别深,快要交稿周二,杨主编说周二要交了,但是周一从早上到第二天的凌晨,一天一宿真的是没停的。
&&&所以这本书是非常的时间紧,任务重,抓紧把这本书给做出来纪念李小龙先生40周年,这是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情。因为按说之前那个版本已经印好了,我们其实没必要这么较真,可是希望能够把这个东西做的特别好,尽善尽美一点。在那么一个工作场景下,开始把这个书想着做好,这是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点。
&&&我补充一点,第二天我要休息了,钟老师因为还要送家人去趟医院,他是连轴转,没有休息的,直接第二天早上接着去医院了,折腾这么些天。
&&&钟海明:确实是,其实在06年的时候,就想重新出这本,把这书稿已经捋过一遍了。因为当时捋的还是看中文挑毛病,这次实际上要对英文。其实这里头,我又抓了一个最较真的小史,让他跟我一起较真,较真有好处,把稿子的毛病找出来,提出问题,最后我们推敲这东西到底怎么用法。
&&&另外确实也赶在20号之前,本来杨总说还给我多留点,按理说已经是相当快了,就这中间过程,双方配合的,我觉得非常,大家一体的。
&&&我也说挺惭愧,发现有这么多的差错的地方,截拳道爱好者竟然也容忍了我20、30年,也不敢说这次东西都非常完美了,基本上错误会比较少一点了。
&&&所以这也是这些年没有离开,跟大家都有一个很好的机缘。
史旭光:当年大家没有这个背景,难免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一些,这是历史的局限,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二、《李小龙技击法》的深远影响影响了中国武术发展,中国武术“偷师”李小龙嘉宾:郝钢,朱建华,杨建国
&&&主持人:其实我们今天也看到郝钢老师和和朱建华老师也是非常兴奋把原版也带过来了,很显然当年也是把这个原版翻过很多次。从当年一个使用者,包括到现在一个截拳道传播者的角度,这本书对您两位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给我们大家积极分享?最后我希望杨老师来结束这个话题,后浪出版公司如何把版权引进来,再出版一些细枝末节,我们不为人知的一些辛勤工作。我们就从郝钢老师开始,我看您刚才很兴奋。
&&&郝钢:一直我都很兴奋,因为今天既是《李小龙技击法》的发布会,更重要今天就是我们宗师李小龙整整40年去世,7月20号,1973年。选择这个特别的日子,也是将李小龙一生中最精华,最核心的技术书籍,在今天发布,具有特别的意义。
&&&所以我觉得今天除了讲新书发布,更重要我们还要通过这本书我们受到什么启发?在我们生活中,工作中,以及以后的人生中,我们真的受益匪浅,我们要纪念这位伟大的宗师。这是我想讲的一个开头,说真的还多了一点准备,可能想多讲几句,很难得,今天能够见到当年的译者,钟老师都是我们联盟的主席,都是我们联盟的领袖,今天见到了。
&&&我想第一个,首先我想讲的尊敬的钟海明主席,尊敬的徐海潮译者,以及尊敬的各位现场嘉宾和各界的朋友们大家好。首先,衷心的祝愿《李小龙技击法》完整版,中文版在这里全国首发。《李小龙技击法》这本书在我心目中的份量,不只是一本书,它是我近20年来发自内心,难以割舍,深深的一种情节。
&&&对我来说,它更重要的是在于推动李小龙功夫文化发展。这本书承担了国内李小龙截拳道传播者,研究者,爱好者太多的情感积淀,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小龙技击法》问世的那天开始,这本书就见证了中国李小龙截拳道发展的历史,也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国李小龙截拳道的基本发展方向,特别是今天能够将李小龙截拳道自海外有序的回归中国,这么一个可喜的局面。
&&&当1996年《李小龙技击法》因为版权问题绝版停印之后,我本人以及钟海明主席,以及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的各位同仁,为了这本的重新出版,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努力。多年来联系联系《黑带》,找版权公司等等想尽了办法。但是因为种种的因缘交错,终未成。2010年我们取得李小龙图书馆丛书的版权,在国内李小龙学者温戈还有杨君女士等一直的努力下,首次在国内正式的引进翻译出版了李小龙经典原著,中文书一套四册,也就是我们新的版权。
&&&这虽然完成我一个很大的心愿,但是说实话由于当时没有同时取得《李小龙技击法》的版权,在内心里仍然十分的感到遗憾。当获知后浪出版公司获得了版权,并将与钟海明主席,徐海潮先生合作进行出版非常的高兴。我感觉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在这里我再一次诚挚的感谢后浪出版公司慧眼识珠,分精装版和简装版两种出版《李小龙技击法》,我相信国内100万截拳道,其他武术爱好者,以及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的朋友们,一定会以实际行动支持。
&&&同时,我还要再次感谢钟海明主席,徐海潮先生,以及多年来为这本书翻译修订和或多或少付出努力幕后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预祝《李小龙技击法》再次畅销全国,作为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的指定教材之一,我相信《李小龙技击法》的现实价值,将在每一位李小龙截拳道践行者身上,在其他武术同仁兼修和借鉴的过程中,得到最佳的体现。
&&&这个是关于这本书今天作为新闻发布会,我想讲的,了却了一个心愿,就是这本书终于在我们中国明媒正娶,正式合法了。因为这本书是核心,是精华的精华,所以很欣慰。这是关于《李小龙技击法》,我想讲的内容。
&&&另外还要占一点时间,我想今天因为是李小龙40周年,我想讲一讲。李小龙宗师逝世整整40年,可以说在今年,在美国、香港,包括国内都在用不同的活动纪念一代宗师李小龙。为什么整整40年,全球还有这么多的人在纪念他?我们仍然在追随他,我认为那就是李小龙精神。60年代末,李小龙创立了截拳道,用真功夫告人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他是一种民族的精神。
90年代初我们在湖南卧龙山创立了国际李小龙特殊功夫培训总部,到今年潇湘职业学院校庆也是整整20年。靠的什么力量走到了今天?还是李小龙精神。
记得96年到美国万里寻宗拜访木村武之师傅依鲁山度师父黄锦铭师父等。当时我记得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木村师傅,因为我们去的时候他穿了一件黑色的马甲,而且是发了白的。
当时我就问他,我说怎么穿这么一件马甲呢?他说这件马甲是李小龙当年赠送给我的。他一边在经营一个超市,同时又在传承着功夫。他说这个马甲穿在身上让他精神倍增,也是一种精神。事隔15年后,我再次去美国西雅图拜访木村武之的时候,这位86岁高龄的他,仍然亲自驾车带我们去宗师李小龙的墓地。不同的是,他已经没有再开超市了,原来的功夫馆放到山上一间100余平方米专业训练场,每周亲自指导两次课,仍保留着那件黑色的马甲。我求问,为何这么高龄还要授课,他很自信的回答,李小龙精神让我继续前进。
近一点的讲,他带这一本老版的,比这个还旧,因为我这个是比较新,是我珍藏的,没有用的,我收藏起来的,所以这么新。其实这个子龙功夫他已经是在我之上,因为《李小龙技击法》而结缘,他也非常崇拜李小龙这本书。截拳道和我们结缘,他为了寻找武术的真谛,学习宗师的,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更是李小龙精神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讲了这么多李小龙精神,就是说,想突出两点。很重要一点如何传承《李小龙技击法》技术体系,回到我们国人的怀抱,怎么样用行动,如何去真正的进行他,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宝藏,我们不仅要看,而是怎么去做技术体系。
&&&第二点《李小龙技击法》他是一本技艺说,更是一本如何做人,做事,学习李小龙精神的文化素质。我认为不应该把他定位,就是应该功夫的技术。因为李小龙当年60年代,他能够创造现在这么先进的技术,如果他没有创新的精神,如果他没有一种用哲学的观点,引导指导武术,他只是说大的话,不可能。因为他学的最早就是咏春,咏春的基础,多少人学了咏春。从咏春里面演变出来,现在能够发展。
&&&我们武术爱好者能够崇拜的有多少?不多,他启蒙学了咏春,但是之后他是用哲学的观点以武入哲,这里面有多少的文化程度。所以我想这本书,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的书,我们大家在座的每一位截拳道爱好者也好,学者也好,包括我们传承者也好,我们都要将李小龙技艺化。除了他的技术之外,他是艺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成功学。除了有健身,防身,养身的功效之外,更要学习李小龙的坚韧文化,永不退缩的精神。
&&&总之,按照李恺师傅教导我们的,截拳道根于中国,属于世界,愿全世界的截拳道爱好者都来我们中国学习截拳道,谢谢大家。
&&&主持人:郝老师这一番话是发自肺腑,特别感人,特别真诚,朱建华老师有没有要分享的?
&&&朱建华:我简单的分享一下,《李小龙技击法》可以这么说,在我的整个武术经历里面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第一个,就是刚才《武魂》的常老师介绍了一下,实际上我以前最开始是练,偶然一个机会看到李小龙相关的一些文章,包括一些小传记,不知道什么原因,第一眼就爱上了。从此以后,就在这个里面一直到现在走下去。
&&&但是《武魂》是给我进入截拳道,给了我一个途径,让我认识到,了解到李小龙。但是《李小龙技击法》这本书,是真正的让我在截拳道实践的道理上,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奠定了一个基础。后面我有,在座不少学生,可能都说,看什么书?我只望他们看一本书就是《李小龙技击法》。在你没有看懂这本书之前,没有在实践过程中理解他之前,你少看其他的书,因为你没有那个分辨能力,你看的越多可能会越乱。
&&&所以这本书一直,实际上对我来说是我一直向大家推荐的一本书,对我个人来讲,我个人有5、6本,可能有3本是写满了各种各样字。所以《李小龙技击法》这本书,对我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书。我感觉《李小龙技击法》这本书,就像刚才郝钢师兄说的,他不仅仅是一本书,从几个层面来说。
&&&第一我感觉这本书他对于中国的截拳道,从最开始对于李小龙,对于截拳道没有任何的了解,没有任何的基础之前,能够看到这本书,他实际上给我们打好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他为今天中国截拳道,能够从国外不断的引进李小龙的第二代,第三代的弟子进来讲学,包括第一代的弟子进来讲学,实际上他在之前就已经打好很好的基础。他让我们现在的李小龙截拳道,在中国的传承能够取得现在的进步,他是居功至伟的,我感觉《李小龙技击法》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我感觉《李小龙技击法》不仅仅影响了截拳道,实际上对中国整个中国武术,80年代以后,影响也是非常深远。因为《李小龙技击法》,打开通往中国武道殿堂之门。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那个时候中国武术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套路,在积极实战这一块,越来越脱离的。《李小龙技击法》这本书,我觉得是让中国武术人开始重新正式面面俱到中国武术实战,包括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之间格斗的方法。《李小龙技击法》,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书,也是一个推动。
&&&再一个他不光光是从武的角度让中国武术人置身实战去回归到传统武术的粉丝。另外从道德角度,李小龙的哲学,首先更基于中国传统的太极哲学。在这个基础上面,他更多的传统武术,能够从整体的层面去理解武道,包括理解,他不再局限于门派、拳种等等这些个束缚。他让中国武术人,实际上有一个很大思想解放的作用。
&&&所以就我自己这么多年的观察,在杂志上面很多,特别是民间的,包括一些学院派的武术家,他们所撰写的文章,包括他们国外考察的一些东西,都或多或少的提到过李小龙截拳道,包括他的主要思想。我感觉《李小龙技击法》在中国武术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出版物。
&&&所以在这,发自内心的,我们一直创立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我们毫不犹豫以钟海明老师作为我们的领袖。首先就是因为钟海明老师,徐海潮先生翻译了这本,为中国的截拳道武术人,带来了很好,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也是一个引路人。再次感谢两位,能够让这本书再版。
&&&刚才钟老师也说到历史的原因,以前有些错误什么,我觉得这是历史局限,任何人都避免不了。但是这本书再版之后,我感觉也就说明,中国的截拳道功夫文化的传播,实际上在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包括我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能够非常的感受到李小龙截拳道在中国传播那种艰辛。
&&&所以我一直就在用一个曲折前进,来给自己勉力。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觉得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去发现错误,不断去改正。在这个过程中间曲折中前进。我觉得这就是李小龙继续前进精神,对于我们不断的支持。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在我们结束这个话题之前,在杨老师说话之前,我们还是想听听张大为老师给我们说两句。因为刚才朱建华也一直在说,从您的角度给我们分享一下?
&&&张大为:首先申明我不是武术家,从事一点武术活动的工作而已,跟海明认识比较早。
&&&钟海明:这是我的老师兄。
&&&张大为:63年的时候就认识了,跟徐老师好象见过面,但是没有来往过,今天应该说头一次。从书的角度来说,他这本书在最早出版的时候引起很大公论,不仅是在截拳道,包括在传统引起了比较大的公论。当时一些练传统武术的,主要是练外家拳的人,少林拳的人,本以得到这本书为自豪的。因为中国的武术,我本人不是武术家,说的不会太准确。中国的武术发展了几千年,很复杂。
&&&不管他们说从哪发展起来的,最后还是在军事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军事的武艺,和我们现在练的传统武术绝对不一样,因为他是成千成百的人集体行动。所以动作非常的简单,齐进齐退,凭着号令敲着鼓,敲着锣这样样子,部分是车战的时候,马战的时候,摆阵阵战的时候都是这样,不允许个人在这发挥你特长。
&&&你在那表演的太厉害了,有一点进可能影响全局。你可能有一点退,也可能大家伙全都往后退了,这个仗就打败了。这种情况就促使了个人的技术,逐渐的从军事武术上慢慢分离出来,分离出来他就到了民间,本来军队看不起这些东西。你们看一些明代中期一些军事家写的策略里面,对于个人的采取了极大的蔑视。这些东西被排斥,到了民间以后,老百姓欢迎他,因为他又能够健身,又能够娱乐,同时还有防身自卫的作用。
&&&所以到了民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逐渐发展起来,当然这里面难免要夹杂着许多的花拳绣腿,好看不中用的玩意,这是到了民间以后。这种情形发展越来越严重,到了民国时期,虽然中央公使馆成立以后,采取了一些做法,但是很难扭转当时全国的局势。因为当时还在打仗,解放以后根据体委的政策,又是把重点都放在套路上,所以表演性是在逐步加强,技巧性,艺术性越来越高,离老百姓自然也越来越远。
&&&现在你看那些运动员练的那个,一般老百姓练不了,哪个公园业余的习武者能够练这个东西,练不了,就造成这样一个局面。刚才朱建华在讲,郝钢也在讲,练和用脱节了。当然不能否认这种练法的健身性,和娱乐性。但是在竞技角度讲,确确实实是存在问题。等到发展到散打,目前这个散打虽然是已经快成规模了,我感觉多多少少还是带有一些外来竞技术的中国化一种改良,距离传统的中国武术还有一定的距离。
&&&那么这本书和李小龙这个东西,确实是像郝钢说的练用结合,他这个练里也含着让人喜欢,很能够欣赏的艺术性,但是他的适用性完全渗透在里面。所以在80年代这本一出来的时候,很多传统武术习练者,蜂拥而至要买这本书。买这本书说句不好听的话,有一点偷艺的问题。要把李小龙中间这些东西偷到他自己的门派里面去,来增加他的适用性,李小龙这种打法,这个寸劲。
&&&那么传统武术怎么打寸劲?李小龙怎么打寸劲?李小龙的这个练法,就比传统武术练法就显得科学。这是对传统武术习练者的一种冲击,大家也在借鉴。所以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后来他这本书就不再版了,当然很遗憾,很多人来找这本书,但是也有很多人在剽窃它。我就看到好几本,当然我就不点名字了,有些还是体育大学什么老师之类的,剽窃这本书,剽窃完了署上他的名字,实际上里面内容是这个东西。
&&&现在能够解决版权问题,正经八百把他引进来,有徐老师,海明等等又进行了加工,使他更准确,确实能够成为一个截拳道的经典。我想他在传统武术界可能还会掀起一个高潮,或者给一个冲击,我大概讲这些。
&&&主持人:说的非常好,正好我们最后的话题就落到杨老师身上。大家都觉得书的再版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能个种的滋味和一些需要推进的事,外界的人是看不到的。您也可以跟我们大家分享分享,这本在这次再版的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些,咱们也不说困难,就一些情况,跟大家也分享一下?
&&&杨建国:首先作为出版方,刚才郝钢老师讲的我们是明媒正娶把这个书给引进到中国内地,大陆地区。其实最有资格讲这个书怎么出版的,是后边我们那个总经理吴兴元先生,当然他低调不愿意说这个话,让我来说其实就不是太那么完整。我想前面几位讲的非常好,我要感谢郝钢先生,感谢朱建华先生,感谢张大伟先生,感谢常学刚老师,感谢史旭光老师,他们都讲的非常好。
&&&这两位译者我当然应该特别感谢的,同时感谢每一位来参加这次发布会的各位先生。我们这个书今天是李小龙先生40周年,正式出版,今天以前我还没看到书,到这来才看到书,我感觉非常好,非常欣慰,谢谢各位。
&&&主持人:我们下面有一个赠书的仪式,钟老师你来跟大家说道说道。
&&&钟海明:一个是联盟,还是你来吧,表示对后浪出版公司的一个感谢。因为前面联盟也出了一套书,一套赠给咱们出版公司,一套赠给咱们徐老师。
&&&主持人:这实际上是李小龙图书馆系列的一套书,这本书其实还不全。为什么说技艺版,虽然是一本核心技术性的书,但是这些书可以看的比较完整李小龙,整个思想理念,武道体系。非常难得,今天有好多媒体记者人在这,国人对李小龙了解的还是非常之说,他很多方方面面东西还真是不太了解。这些书也希望有这个意思,希望后浪厉害,希望继续前行。
&&&杨建国:我解释一下,李小龙这个书,在我们出了《李小龙技击法》之前,有一个《生活的艺术家》,那就写了李小龙,他本人写的一些艺术,生活的态度,哲学的。刚才张大为老师讲的,朱建华老师说的,他讲了哲学,李小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艺家,技术家。刚才郝钢老师讲的时候,他是技是一方面,艺又是一个方面,文化,哲学又是很重要的方面。
&&&徐海潮:这是很难得的一个缘份。
(赠书仪式)
三、李小龙的启示武术中的科学、在电影中原汁原味呈现功夫、李小龙的核心是中国武术与创新思想、李小龙淡泊名利(写给水户上原的信)嘉宾:钟海明、徐海潮、温戈、张力、史旭光、赵子龙
&&&主持人:今天这个场面也是让大家非常感动,每个人都很真诚,说的都非常的好。我们之前我们的嘉宾张力老师也到了,我们大家欢迎一下他。刚才大家一直不停的在提到《李小龙技击法》,不光是技术,也不光是武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下面还有一个小小的讨论,也是一个小话题,也算一个分享,李小龙对于大家的一个启示,这个启示不光是在练武上面,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话题先从我们专业的李小龙丛书的译者,温老师开始。除了练武功之外,李小龙对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什么启示?或者对您个人?
&&&温戈:我想作为一个20多年前这本的读者,向钟老师和徐老师表示感谢。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我的工作和事业方向。当时我记得特别清楚,作为一个读者分享我的心得,我看到这本书最震撼我的两个字叫做科学。我也喜欢武术,有很多神奇的武术,怎么练不太明白,什么叫科学呢?看的懂,学的对,学的到,用的上。
&&&我认为《李小龙技击法》虽然当时还算薄薄一本书,但是能做到这四点,既看的懂,然后又觉得对,后面学的到,用的上。而且从体系角度,有科学的理论体系,有科学的技法体系,有科学的实战体系,还有科学的训练体系。从这一本书体验出来什么?我觉得学武术的人很多,包括很多学传统武术很多年的,为什么李小龙在短短30几年,20几岁就能获得这么高的成就?体现出来李小龙他自己,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有很高层次的思维模式,而且是非常高的系统化的思维模式,这个是给我最大的一个启发和帮助。
&&&所谓系统,包括核心要明确,层次要清晰,体系要完整等等,从这本书上面能够体现出来。随着后来对李小龙的人生经历,他的一些著作了解越深,对我各方面帮助越大。其中包括如何做事,如何经营自己的职业规划等等方面。正好刚才郝钢老师,朱建华老师都说到,我们图书馆系列,希望能够进一步在中国出版。
&&&因为一本经典,除了本身具有时代性以外,现在这个商业社会要生产,肯定也是一个市场行为,好多读物要出版,肯定对广大的读者有价值的,不光是对经典的膜拜。更重要读了以后他能学,他能用,技击法做到这一点。他在很多武校,包括偷师学艺也好,指定教材也好做到一个适用性。我想李小龙的图书馆系列,也是一个样子的,他有很丰富的素材,也很完整的一些资料,还有深度体系性。
&&&我还想说的什么呢?最后一句话,其实我个人认为,全世界来讲,还是我们国人来讲,对于李小龙真正的研究、了解、发掘、传播还远远不够,甚至是刚刚入门。在我心目中李小龙不止是一个武术家,一个电影巨星,一个艺术家,甚至是一个商业上很成功的,远远不止。
&&&李小龙是在人类历史为数不多,能够有超常思维,在自己的领域里面能够突破界限,能够超凡卓越,能够开创,能够奠基,能够影响,持续的带给后世无穷启发宝藏式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多的。我希望我们在座也好,无论作为研究者,爱好者,年轻的学习者,我们大家一起来共同推进李小龙这个研究推广传播事业后续的,进一步的前进和发展。
&&&我就说到这,最后我向钟老师,徐老师,最早引进李小龙信息的两位前辈。还有郝钢,朱建华两位老师身体力行,非常曲折的道路,在传播,在践行。还有咱们后浪的吴总,杨老师,也是非常认真,非常专业截拳道的教练和传播者,向各位表示感谢,谢谢。
&&&主持人:温戈老师的话,我觉得其实无论是很多中国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接触截拳道之前,包括我去到国外,看到很多国外的小孩看李小龙也好,更多的是一个符号化的性质,他可能更多是一张海报,是一部电影,是一个明星,或者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但是我觉得随着国内我们这么多老师们辛勤的努力,我们可以把一个符号变成一个完整的人,能够让大家看到更多李小龙背后的厚度,深度在哪。因为他确实留下太多太多的东西,当然我自己本身是一个非常烂的练习者,我今天回去以后会好好再勤奋练习一下。
&&&下面我们想请一下张力老师,您是做功夫片研究的。我觉得可以从电影和一些其他的角度来看一看李小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张力:抱歉我住的比较远。首先我很荣幸看到我以前,都是在媒体上看到的各位老师,尤其是两位。我在上初中的时候,九几年,因为我是80年出生的,当时初中的时候买到最早,就那个黄皮书翻了好多遍都翻烂了,上面也有些写写画画,很早,我11岁就开始练,也当过真正的运动员。
&&&但是对武术真正理解,应该是从李小龙的书开始。也是在那个时候,我80年代出生以后,到了9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文化热,对武术本身除了技术之外,关注它的内涵和哲学,应该说受了很大启发。这一点我刚才听到各位老师已经谈过了。
&&&对电影的爱好,以及最后从事这方面实践,应该是源于李小龙。我们说李小龙是很有意思,他把武术和电影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因为今天时间短,我就简短说一下我的感受。我觉得李小龙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贡献,电影的东西是西方来的,带着西方的观念,还有西方的现代科技组成一门综合艺术。武术在中国来讲,是一个上千年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在传统武术来讲,很多东西是一个整体的感觉,是一个经验性的东西,又是一个从武术角度来讲,又是一个讲究实战。
&&&但是电影又是一个模拟的东西,又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一直以来一个最根本的冲突,怎么把武术放到电影里面,用艺术的方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观众,尤其咱们习武的爱好者,能够真正喜欢功夫电影作品,其实这里面有很大难度,也是很专业的一个事情。看功夫电影大概有80、90年的历史了,从很早192几年,上海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
&&&咱们说真功夫电影这一脉来讲极大程度就在这个地方。但是他不到五部电影的一个代表作来讲,他只是开启了一个先河,后来者有很多模仿他的。真正从电影角度去模仿他的几部电影都是失败,像《精武门》。
&&&所以我们说从本身这么一个经验来说,其实他是反而遵行了李小龙的哲学思想。我说的这个意思,其实很多在国内来讲,对李小龙的理解和了解,最开始往往就是通过电影,然后再去关注电影背后这个人的传奇。我们说也提出这么一个思考,供大家一起去解决,现在一个来讲大众媒体的设备,习武的人怎么把这一个武术的思想,怎么传播的更广泛,更多的人去了解他,认识他,最后去实践他,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公共需求,还有一个个人武术技术需求,这么一个矛盾在里面。
&&&举一个例子,一个习武的人,如果他是一个的习武者,最后他这个人武术技术影响到他的言行,他的技术来讲,他比较求真,至少他是一个求真的人。但是这个电影里面很多东西都是虚拟的,你看真正从小习武的人,了解很深的,他内心当中是比较排斥电影,包括所谓娱乐圈这些东西的。李小龙他为什么,从我个人看到他资料来讲,他后期看电影当中,拍电影职业上,对他的塑造,和他个人想求真,作为兴道这一块来讲,真有一个冲突。
&&&怎么化解这么一个矛盾?既能够上自己求真这条道路,在电影当中能够巧妙的渗透进去。这里面现在,真正能够比较好的完成这个任务也不多,李小龙算是一个代表人物,虽然片子不是很多,但是这方面研究的很少。
&&&传统武术来讲,还是截拳道也好,怎么通过影视媒体艺术的方式去不改变他的原汁原味,不改变他的哲学思想前提下,能够更好的去推广传播,我觉得这个需要咱们更多,尤其年轻习武者也好,爱好者也好,去进行实践推动的,我就表达这个意思,谢谢各位。
&&&主持人:张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可能钟老师是不是也需要带领大家一块来分享?
&&&钟海明:其实功夫片,我前一段时间,头两年参与过他们想把《仙剑传奇》,那部片子想弄成电影。这里头其实就这样,李小龙他对电影的贡献,他真是用,其中有几步他完全用心去做的。因为开始东西他是不受控的,他没有这个权力。李小龙他的个性也比较强势,正因为他的强势,他能把握到话语权。
&&&所以他的片子为什么到现在还是经典,很难有这种编导,他会在一部片子里去表达他的思想,表达他整个对很多东西,武道,武术这种哲理思想理解。为什么他成为经典,就是这样。很多片子拍过去就过去了,思想的东西比较淡。到现在可能一般的人,有时候看如果没有人去解读,不太了解,为什么去做。比如说船放走,这不就是耍老鬼子一下,一会这又喝茶了,全是传统故事里面的公案,把这些东西揉到电影里头去,说明脑子里有很多思想在里头,包括镜头的运用。
&&&现在确实比较浮躁,这种片子动作电影,就是看你的动作,他过于强调动作电影,动作电影里头就缺思想性的东西。习武现在也是,怎么样能够沉下去,包括刚才张力讲到表演性的东西太多。比如练太极拳,甚至720度一个转体又落下来了,这个东西其实根本两码的事。
&&&所以你又想表现出动态的东西,又想表现出比较深的东西,《卧虎藏龙》一下会有一些影响,一些比较好的导演,李安已经开始,对传统文化已经开始有比较深的理解。这个需要你能够沉淀下去,一部电影花几年时间,电视剧就更燥一些。这些东西对人的理解,对于功夫本身的理解,甚至比较深的人确实是比较少。大家看中的东西还是表面性的动作,好使不好使。
&&&你提的非常好,但是要引起大家关注了,大家就会越来越往这方面去,人才是有了。
&&&张力:我顺便提一个问题,我个人一直也是个疑问,可能也是对李小龙国内的书,资料确实也看了不少。李小龙整个武学体系来讲,中国传统武术的渊源到底占了多少?包括他个人在传统武术上的经历修为,您能给介绍一下?如果他的根是在中国传统武术的话,到底占了多少?
&&&钟海明:我认为他核心的东西,中国传统武术的东西,核心的东西基本上全占了。这一点,因为传统武术界有些人对李小龙也是不屑一顾。我专门有一篇文章,关于李小龙的武学思想与传统武术的博弈,哪些东西是属于传统里的东西,他里头确实有拳击,也有包括击剑这些东西。他拿到传统东西的里头,不一定是全部从传统武术里头来的。他绝对是个武痴,他藏书能藏几千册,而且文本书他会做笔记去画,而且他练过很多东西。
&&因为我在翻译过程当中,为什么有些东西表达还算比较顺利,他用的肩跨这些地方动作,包括很多技法的应用。这次我还就关于这个挂腿,就像这些东西里头的运用要领,他全是把握了,不是说一般人以为腕子翻过去,这个东西是要挺住,这个力量不是靠腕,是靠你身上东西出来。
&&&而且他核心原理,比如说他强调中线,你传统武术里任何一个拳种全都要丢掉,不管内家拳外家拳没有一家敢说我不守中线的,一出手手尖、鼻尖、脚尖,三尖要相对,相照。而且传统里头还要三尖齐治,你的劲力是整的。相当于你手落下去,你脚,你发力瞬间和你整个肘腕那个神劲是一下子到的,而不是打完这个,落完再打这一拳。守中线,人也是散的。
&&&张力:这个里面更多是他个人实战总结的,因为当时也没有开放?
&&&钟海明:对,你看他同样讲,比如咏春拳,他一站好象全是守中线这么守的。什么时候你看这里头有正儿八经给你干这种事情,他一到实战全侧过来了,他随时应该有正的,有侧的。这是他从技健那出来,传统侧要翻上偏下侧,他给你侧面,半边,下面也是掩住的,这块不是敞的。
&&&所以你看那个要领,紧接着是肩、下巴,他一靠近了让你受惊起来,这些东西跟传统武术是一致的。也可能我也受一些,张老师刚才说的影响,关键时候从他那也吸收到我们这里头来,有时候分不清了。但是温戈说这个东西你觉得是对的,传统我觉得一讲到竞技里头,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主持人:这可能是某一种程度上万物逢源。
&&&钟海明:天才就是天才,过这么多年我翻过来体会,你不就是30多岁一个小子,他能总结出这么多东西,那一摞书里头,不是他全部完成的,但是全部是他的手稿。包括人体肢体表达艺术,到现在没有一个人去能够,你不要说习武,连舞蹈里面的人,你练其他戏曲的人,肢体表达艺术,其他都可以用,非常有意思。
&&&主持人:李小龙确实是一个天才,也像刚才大家说是一个宝藏,无论什么时候去挖他的时候还会看到,他其实留下很多很多东西。对于年轻一代,或者说新一代怎么去传递李小龙,包括他的思想,刚才其实张力老师也提出。因为现在是一个集中时代,如何通过影象,或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家接受他,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命题。
&&&我知道史旭光老师也经常写一些电影评论,我觉得从这个传播角度来说,地觉得李小龙对你有什么启发?或者什么样方式会更容易让现在的年轻人也容易接受?
&&&史旭光:其实我倒觉得,比如李小龙逝世40周年。我知道他已经去世了,我看他的一些资料,书本,影象,后来跟他的家人朋友学生去交流,其实我倒觉得他始终没有走,他一直在这里面存在,包括我们当时在弄几本书的时候,总是有这种感觉,他没有走,就在那,因为我接触他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这样子,我不是说见过他,他走了又回来,我觉得李小龙其实一直都在的。
&&&我觉得少了一点,这些教武学者,当教练的这些人可以扎实下来真正去看这本书,去沿袭这个东西,你才能传播出去。而不是说我没有看,我用这个名字去传播,到最后你发现李小龙都不认识,他所教的东西,还是要回到这本书上来,老老实实去看这本书。然后你才能用这个名字,才能说你教的是截拳道,而不是你自己扯了一个别的东西。
&&&关于这本书还有一点,我们刚才一直在说李小龙。这本书其实是李小龙的图片,以及他的一些语句,但是他的学生水户上原帮他整理出来,水户上原是美国《黑带》杂志的创办人。因为这么一层关系,包括他下面虽然有一个出版社,但是希望把这个东西整理出来给大家看。
&&&所以因为他的努力,我们才能看到这个英文原版,后来钟老师和徐老师翻译过来。我这有一个信是李小龙在号写给水户上原的信。我们既然说纪念李小龙逝世40周年,我是想把这个信给大家念一下。因为一个信件往来,最能够看到这个人,以及当时他那个情景真实感受,我想花一点时间去念一下这封信。
“水户,你寄来那块名人堂的牌匾,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惊喜。”
在这我稍微补充一下,《黑带》在当时1972年寄给李小龙一个牌匾,是这个年度名人。
“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头衔对我来说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事实上我记得曾经给你说过,不要把我的名字放到投票的单子上。坦率的说,这样的牌匾对我毫无意义,然而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朋友,我很感激你,也很重视你所提供的这个东西,我更情愿把这个牌匾看作是对一位实战家某种诚实而普遍的评价。
&&&如果我在收到牌匾后态度相对他人来讲不这么热情,请原谅我的固执。到目前为止你应该很了解我。读了你写我的文章后,我的感情有些复杂,对很多人来说,成功这个词似乎就是天堂,而我正身处其中,可它只不过是一个让我与生俱来的简单与隐私变的复杂化的环境。
&&&我说这个,是因为水户你是我的朋友,所以我想让它表达出来。然而无论我喜欢与否,环境在我这里,我其实把它当成一个格斗中的对手,我很快意识到我需要的不是内心抵抗和不必要的冲突。恰恰相反,我需要去融入并适应环境,学会顺势而为,我不能出错,因为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品质,并诚心诚意把事情做好。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我逐步走向成熟,并保持清醒,不会因为自命不凡,或被假象所蒙蔽而把事情搞砸时,我对于成功事件出现在我身上还是感到高兴的,我已经准备好了,相信我,这个男人正面临着一些真正的压力。但是说起来容易,应付起来很难,毕竟名义只是假象,骗人的东西,让他们见鬼了,我要掌控自己的方向勇往直前。
&&&好了,我亲爱的朋友,这个朋友都变成一个稀缺的词,一个打着有意的名号,而又充满着警觉性恶心的游戏。我很想念你,想念曾经一起简单午餐的日子,想念我们很多欢乐的通信时光,保重,玩的开心,希望你还在坚持慢跑。如今慢跑是唯一能给我带来放松的方式了。小龙。”
&&&我觉得这样的信,对于我们去理解李小龙这个人,而不是一个武术家,功夫明星更加来的有意义,这是我特别想读的一个东西,谢谢。
&&&主持人:你也是从一个侧面更深刻的了解李小龙,了解了他的一些思想。正好我们赵子龙老师也来了,也请他跟我们分享几句李小龙对您的启示。
&&&赵子龙:我学武已经13、14年了,真正影响我是李小龙。小时候看到李小龙的电影,看到电影之后又开始学习武术散打。在接触武术散打以后,无意中我得到一本李小龙的书,我今天也带来了,朋友介绍拿到这个书,当时看了,把我深深吸引了。当时让我练拳击,我也没练,我说我就喜欢武术。
&&&那年出的书,我是深深爱上了。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去利用书里面的东西,因为刚开始学,老师教的肯定就是直拳,勾拳,西洋拳的东西,加一些跆拳道的东西,还有散打的东西就开始打一些拳击,参加一些比赛。拿到名次以后,拿到冠军以后,我总觉得我思想是空的东西,我总觉得我学的东西仅仅是生理上的一些技术技能。
&&&所以我就看这本书,我就想着能不能有一天遇到这本书的作者钟老师。那时候我以为是钟老师写的这本书,无意中在一个武学的一个副主席,傅彪老师那里,在武学论坛上碰到钟老师,我们俩聊,他说这本他写的,给我很大意外。所以我也跟钟老师聊了聊,钟老师给我介绍了,又引见我认识郝老师,然后我拜了这两位老师为师。
&&&因为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让我知道,我在技术上,身体这些技术上得到,而且在李小龙思想上,让我有很高的感情提高。他的思想,包括钟老师讲的都是一些很经典的故事。我也静下心来,我不但要学到功夫,而且真的学到李小龙思想的东西,以后能够教给我的徒弟,能够教给他们自身的,这是我所考虑的东西。
&&&主持人:谢谢,谢谢赵子龙老师。说的虽然很简单,也非常真诚,把一个练武之人,他心里的困惑也说的非常清楚。正好我们还是请郝钢老师继续说一说,你怎么跟赵老师接触当中,把李小龙的思想能够传递给赵老师,或者传递给你们更多的年轻人?
&&&郝钢:在你过来之前我已经讲过了,而且其中有一段特别提到你。实际上我当时就是说,因为《李小龙技击法》这本书,结缘于钟老师,结缘于徐老师,结缘于截拳道,真正的想作为全中国的散打王,你的技术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但是你能够虔下心来重新学习李小龙的技术,特别是他刚刚提到学习李小龙这种思想,他的一种文化。
&&&事实上真正讲,可能以后在技术上面,不能够传授更多东西给你。但是凭你的智慧,凭你独到的理解,肯定会做的更好。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拿走的,那就是李小龙精神。这一点我体会太深了。
&& &真正讲子龙我很自豪,为什么?因为他确实功夫非常好了,他能够沉下心来研究李小龙截拳道,就属于他更加要提升自己,尤其是他的为人,做人。
&&&我觉得他不光是个散打王,他还是个忠孝两全,他对他的家庭非常负责,他对他的父母非常的尊敬和热爱。因为他父母身体都不太好,他把比赛都放下来,要陪着父母亲去检查身体治病。包括他现在成了散打王之后,他现在一直多在坚持带队训练,我们都在微信上面保持了一个联系互动。总之日后我想《李小龙技击法》这本书出来以后,尊敬的主席我想提个建议。
&&&在这个技术方面,我希望我们搞完之后能够开个会,建议主席重新定位一下,怎么样建立一个系统性的技术体系。另外在出版方面,希望能够更多的翻译出版李小龙的一些原著。让全中国都能够真正理解李小龙真实的一面。
&&&钟海明:我们合作。
&&&主持人:今天这个话题,请我们徐老师和钟老师首尾,徐老师也给我们说两句。
&&&徐海潮:我是只开了个头,没有想到李小龙在大家心目中和后来影响这么大。刚才几个都讲了李小龙确实是个国宝,不光是武术,在思想、精神,都应该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英雄,一个值得效仿的楷模。我觉得我们民间开了挺多研讨会,应该要民间通过政府去宣传这个人,这比现在一些明星,歌星,影星要有价值。对中国现在这种奢靡之风,腐败贪污也是一种冲击。
&&&大家要练身强体,要奋进,要向上,要不屈不挠,这都是李小龙精神包括。要把他当做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我们去研究他,不光是一个武术。当时80年代的时候,国外只知道中国来个人,一个毛泽东,一个李小龙。现在反而李小龙影响还不如当年,因为当年看的武打片,现在武打片没有了,那些乱七八糟谈情说爱电视剧,电影占据了,反而把现在所说的正能量的东西没有了。
&&&什么影星生个孩子,结个婚,闹个婚都成了新闻。真正咱们有民族气节,有民族精神的,凝聚着民族精华的东西,反而被忽视了,这是社会的一个悲剧,一个不好的地方。如果能够推动像我们民间这种活动多组织,能够推动政府还有媒体认识到李小龙的价值,从这个方面去宣扬。
&&&现在讲文化建国,打中国的文化品牌,李小龙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好多东西,政府宣传部门没有抓住真正的要害,我觉得我们这个活动,如果媒体能出去的话,对政府也是一个提示,也是个推进,我就讲这么多。
&&&主持人:钟老师做个结论。
&&&钟海明:我也没有什么太多好说的,其实也讲的比较多了,我觉得今天既然是一个发布会,也请了不少媒体的朋友来支持这件事情。我觉得支持的不是说一本书的事情,因为确实技击法,李小龙整个武道体系里头一个核心东西表达。但是从这本书延伸出去的东西更加重要,希望作为截拳道爱好者,我们继续要去发扬光大。我觉得非常重要,能够让更多的人真正去了解李小龙所带给社会一种内涵性的东西。
&&&而且看到这样一个情况,他也就是一个年轻人,他成名的时候也就不到30岁,他能够在这样一个年龄,有这样很多东西出来,有这么样很多深远的意义,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这样的话通过咱们媒体这种有深度性的宣传报道,这样会对当今的社会和整个,特别是年轻人都有非常大的深远影响,谢谢大家。
主持人:最后也像钟老师说的,因为在场也来了不少媒体,如果媒体朋友有些什么问题,或者在座的读者朋友们,或者我们一块习武的兄弟们有些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问,可以先举手。
四、提问武术是个人的、李小龙的思想最生动嘉宾:常学刚,钟海明,朱建华
&&&提问:以前跟钟老师探讨过,不太了解,截拳道就从这本书引进中国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影响了很多很多青年人,不仅一代,70后,80后,90后一直在延续。现在最大的问题,因为我是搞武术媒体,做媒体宣传,现在让我困惑截拳道一直没有形成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规范的赛事和普及的东西。这个新的技术体系怎么走向市场?怎么样能够进入赛季,怎么让更多人从赛场进行了解。因为出版这个东西他要有利润,他只是在一般人流传还不够,现在国际国内国际赛事非常多,在这种场面上几乎见不到截拳道。
&&&香港举行国际武术节已经十届了,他最多的时候赛场运动员能达到1万多人,他的比赛项目数十种,武术的咱们就不说了,125个选手,可能有几十个选手在里头,散打的,跆拳道的,摔跤的等等,就是没有截拳道。当时国际武术节的总裁判长也跟我们老领导探讨。
&&&什么时候把截拳道作为一个完整的一个项目进入到赛事里头去?这个时候我们在座的这些老师们,学者们,包括郝钢校长,我们这些研究这么多年,是一个关键的课题。现在你看跆拳道有跆拳道馆,有他的段位,有带。武术现在也有一些段位,就是截拳道没有。这从技术体系,从裁判体系,从理论体系,包括他的会员体系。
&&&我很早之前就知道钟老师研究了很多年,文字上,理论上都没问题,怎么能给他往前推进,尽快的让大家,至少让官方接受,让民间接受,让所有社会上还了解认识,追随李小龙的人接受,这是我的一个想法,谢谢大家,谢谢钟老师。
&&&常学刚:太难了,因为这么多年其实出来好多截拳道,很多人在那搞截拳道,但是搞出来以后大家都不认,大家都觉得不是截拳道。所以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李小龙他是一种思想,咱们往往有这种思想在这怎么学习都觉得,差距心理共鸣。但是你变成一种具体的东西以后,就总觉得差一块,总觉得那么不是,真正表现心理想法。
&&&在这一点上咱们国内这么多搞截拳道的人,真是应该达成一个共识,这也是一个逐步的事情。因为你要把李小龙的思想落实到某种东西上,他不是完全照抄李小龙,他要照抄李小龙,没得抄,怎么抄。所以这点应该解放思想,还有一个理直气壮,我们这个东西能不能体现李小龙的思想,如果能体现了,尽量体现了,我们东西就是截拳道。
&&&你非的在那李小龙这么一弄,我就这么弄,成不了那个。而且你记得弄出来以后,我觉得也就成了照猫画虎。所以,为什么好多武术在初始阶段,生龙活虎,一固定了,已成了某种东西出来以后,大家就觉得要死了,这种事挺多的。最后弄出一个形式的东西往那一摆,在那照样比赛,这种毫无生命力科研。
&&&实际上咱们现在聊李小龙的时候,就是聊李小龙的思想最生动,你觉得最对我的心思,最让我能共鸣。可是你真的在那觉得,李小龙当时那个腿怎么迈的,那没有一个能成的了。李小龙能成,你成不了,为什么?这什么东西是照着,你比如现在摆一个动作,你那打的神气活现,我上来就比划一段就不行,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钟海明:其实武术到最后是很个性化的。
&&&常学刚:绝对个性化的东西,所以我让李小龙在那打出一个,我们要往那走,他实际上干了这么一个事。大家觉得应该往这边作,每个人自己往这走,你走成什么样,我觉得个人的事情。咱们现在太要求统一了,这统一就把生命力给扼杀了。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你说这事对,可是太难做了。
&&&钟海明:这个观念上就不一样,提这个问题特别重要。国际上,从李小龙教出来弟子里头,已经没几个人,有数的这些人,不同的流派。当然还有一个他以前曾经有个核心组织,李小龙我体会他在后几年,每年他变化很快,核心的东西在那了。
&&&郝钢:他是一个思想家。
&&&钟海明:他动作,身法上都在变。
&&&常学刚:我就觉得现在跆拳道也好,空手道也好,在国际上能有一个规模了,实际上他是各个流派互相做了让步和牺牲,你如果要各持已见我像个祖师爷,跆拳道要那样也弄不成。我倒觉得如果国内截拳道这些专家们,如果要想成一个更大的势力,就应该有一个共识,我们在李小龙的思想下,目前我们可以把一个什么样的截拳道拿出来?这点我觉得应该是需要研讨的问题。
&&&比如说搞出一个大家认为,虽然还不是我心里的,但是大家弄出来了,我们可以先来比一比,什么裁判也好或者怎么样,这样才能行。但我们永远不能说这就完全体现李小龙了,我看不能这么说。我就是李小龙的一个嫡传标准,那也不行。所以现在为什么截拳道难做就在这,大家思想还停留在生龙活虎的阶段,这个东西就拿不出来。为什么能比赛了?那已经是程式化,僵死了,那就能比了。
&&&所以说现在就是这么一个阶段,这事挺难的。
&&&钟海明:所以当时成立联盟,也是等于把主要流派大家能够聚在一起,起码有一个,一块交流的平台。
&&&从《龙争虎斗》里头跟洪金宝俩人打在一块,光膀子在那打的一场,就是现在这种格局。其实赛制的形式已经有了,你能把截拳道这种技法里头,更归拢一下,规范一下,但不能说,不要什么都是截拳道。但也不能你定的死死的,太死没有发展空间了。因为国际上就没有一个牵头的机构出来,也没有完全牵头的人,很难去,还不如国内,还是中国火。
&&&朱建华:我想说几句,前面张力老师说到一个问题,我想接着钟老师谈一下。另外一个刚才常主编提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实际上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怎么去认识截拳道的定位。李小龙他对截拳道有什么定位?后来者,应该怎么去传承。第一个关于传统的,在截拳道里面到底体现了多少。钟老师刚才从实际的,具体的一些截拳道对传统武术的传承,有多少东西。
&&&我个人的想法是这样,我们可以转换一下观念,跳出一个具体的模式。比如说传统,我们现在讲的传统武术,他就是原来最开始创始人的那种传统武术呢?传统实际上是一个流动的,他是在历史的一个长河里面不断流动。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传统,但是截拳道也一样,李小龙他的定位是从传统武术中解放出来的中国武术,换言之截拳道是中国武术。虽然他从国外吸取了很多的东西在里面,但是中国的禅宗来自于哪里?他是纯粹中国的东西吗?他来自于英国,中国化了。
&&&那么他也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换句话说,实际上截拳道是中国现代的武术文化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他就是中国的,我们不必纠结于他究竟吸取了,有多少中国传统东西,首先很简单一点,截拳道所有的东西,李小龙都是从整体出发。就像刚才温戈老师提到,他有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我觉得就能结合从中国传统太极来的,所有的实践有一个很好的思维模式,他在思维模式的指导下,他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中西,或者人类武术实践优秀的东西。
&&&所以他成就了现代中国武术的一个高峰,我们应该定义成现代中国武术的高峰。我觉得不必纠结他到底是吸收了多少,他本身,现在他就是属于中国文化,武学文化的一个部分,这是我第一个想说的。
&&&第二关于截拳道,刚才常主编也说了。我觉得现在这个好象也是很多的纠结的问题,李小龙强调我们大家要发现,要去发展,要去突破。但是我的感觉是这样,如果什么东西都打破了,我相信人类的历史,对传统的,对那些前人创造科学的,文明的技术一旦打破了的话,我相信人类不会有现在的发展。所有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一代一代的人,不断的发展巩固下来的东西,他一定是在传统基础上打造一个更加大的高度,他对后来人的基础是什么?让你站在巨人肩膀上有更大保障。
&&&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所有截拳道的学习者一定要有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那就是李小龙原本的体系。李小龙这个体系,实际上并不是说,传统武术一样,他并不局限于,让大家局限在这里。因为李小龙截拳道他创立的基础首先是跳出这些传统的束缚,他是在人跟人格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像刚才前面大家都提到的,看的懂得温戈老师说的这个,看的懂得,能够用的,学的会,好的。
&&&那么李小龙的截拳道,他是首先具有很高的科学性,而科学性的东西具有复制性,只要是人,你就一定能够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达到很高的标准。古人说的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们既需要给后来的学生,一定要有一个取法,一个上等的取法,这样子他的起点才是高的。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李小龙当初对截拳道就有一个定义,截拳道只是一个小兽,它只负责载你过河,至于你自己怎么去发展,是你自己的造化。换句话截拳道只是给你一个起点,培养你自我发现的能力,实践的能力,你具备了这个能力之后,你可以把截拳道丢掉。
&&&我曾经也跟一些朋友探讨这个事情,学习截拳道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抛弃他,最后找到我自己。但是不可能,一开始就能找到自己,空中楼阁,你从哪里去建设。我的意思就很简单,对于初学者而言,一定要给他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来自于李小龙。至于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有什么造化,看你自己的,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另外一个关于比赛的事情,截拳道从一开始李小龙就给了定义,他是无限制,专注于自卫、格斗,为了保卫自己的身体,他不追求上擂台。所以李小龙总来没有上过擂台,他除了以前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得过一次拳击冠军之外,他之后再没参加过任何擂台比赛。
&&&所以截拳道本身的定义,只是定义于无限制的,个人自卫的实战。在这个基础之上,那截拳道能不能比赛呢?实际上李小龙当年自己也回答了这个问题。换句话说,为什么现在国外对李小龙有一个称呼?叫MMA之父。他的一个弟子,乔.刘易斯,把截拳道称为自由搏击,或者说击拳的先驱,在他的书里面,本身乔.刘易斯是美国自由搏击的创始人。他就受李小龙思想的影响,来创立了比赛。
&&&换句话说,实际上李小龙当年的实践也指出一个方向,如果要上擂台的话,截拳道可以从人跟人格斗之间的基础上面,他能够给予指引,怎么去科学实现,怎么根据擂台的规则去实现。但是我不要求你一定按照我截拳道的规范去实现,因为这两者之间街头的搏击,跟擂台上的搏击一定是两回事。所以截拳道要进行搏击实践的话,我觉得是不实现的。
&&&但并不是截拳道人,是不能上擂台去实践的,换句话说你要实践可以,你根据不同的规则。比如说擂台比来,你就要根据擂台规则去训练,改变你的打法,改变你的训练方式,然后用截拳道的一些科学原理原则去指导,去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你去参加散打,你就必须按照散打的规则去打,这就是擂台比赛的一个特点。规则决定战术,我们拿截拳道去套,只是你作为一个截拳道人,你要去参加擂台比赛,根据规则去适应,这就是李小龙的哲理。如水适应,你要像水一样适应任何规则,你进入那个规则以后,不一定非要以截拳道的名义去,你是代表自己,你去发挥自己就行了。
&&&但是作为截拳道来说,李小龙当初定义。我们作为传承人来说,我们按照李小龙当初的定义去执行,这中间我们发现有适合办比赛的。比如刚才郝钢又提赵子龙去做这个,我觉得赵子龙可以在截拳道训练中间去选拔一些适合打比赛的人,按照比赛的规则,我去训练,去打出一个截拳道人基本的水平在擂台上,不一定非要说截拳道,一定要有个人比赛,这是我的观点,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下午时间也差不多,我们所有嘉宾也都聊了很多,我们发布会正式环节就到此为止。但是交流还没有停止,大家可以私下的时候,来跟几位老师,我们再交流,包括签名,合影都可以。
&&&我们再次感谢,首先还是感谢后浪出版公司,能够把这本书引进,能够把版权问题敲定,能够让这本书出版,我们感谢。我们还是要非常感谢钟老师和徐老师,把这本书带到大众的面前,再次带到大众面前,说多少次感谢还是不够的,大家还是给他们两个一致热烈掌声,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
友情链接: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小龙肌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