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欧洲杯杯赞助商哪里有?

没有赛事 看广告吧 中国人看热闹
日韩人抢市场
欧锦赛赞助商 难见中国身影
球场周围的广告牌也是一道风景线
&&&&当韩国和日本的公司在欧锦赛赞助商队伍中接二连三地出现时,中国企业却难觅身影,这与中国球迷和媒体的关注度相比明显不对称,对于眼球经济来说,欧锦赛应该是一个极佳的舞台,但是中国企业的集体缺失不得不让人感叹,我们的国际眼光还是显得有些不够。&&&&欧锦赛仅仅是欧洲的事?&&&&2012年欧锦赛笼罩在欧债危机的阴霾下,不过,这并没有妨碍超级公司们投入这场花费不菲的“赌博”,寻求品牌飞跃。一个乐观的统计称,哪怕是在经济衰退的年份里,体育赞助依旧占据全球赞助市场六成以上的比重。&&&&本届欧锦赛有9个全球赞助商,分别是可口可乐、麦当劳、阿迪达斯、嘉士伯啤酒、现代起亚汽车、嘉实多润滑油、ORANGE(橙)电信、夏普、佳能。&&&&“欧锦赛已经不仅是欧洲的赛事。”作为三个亚洲赞助商之一的某公司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通过与欧足联签署赞助2012欧锦赛合作协议,已经在全球开展营销活动。“除了在所有比赛场馆滚动展示企业形象广告,其相关产品的广告也已经在2012年欧锦赛的官方广告横幅和网站上展示。我们希望能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与这家公司一样,欧锦赛赞助商们都相信,在全球都有很高人气的欧锦赛,影响可以辐射到包括亚洲在内的一些急速变化的新兴市场。&&&&从体育营销的角度说,真正的顶级赛事目前仍然是稀缺资源。除两家之外,本届欧锦赛的赞助商都是继上届之后再次赞助欧锦赛的,可以从侧面说明欧锦赛的商业价值。有数据统计,2008年大赛播出时,累计有66亿观看人次,覆盖231个国家和地区,可以看得出来,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体育赛事。&&&&“高门槛”致中国企业缺席?&&&&早在2004年,一家来自中国台湾的电脑公司曾经作为赞助商与欧锦赛牵手,2010年南非世界杯,一家中国公司也将广告打到了赛场。但是,在2012年欧锦赛上,这样的局面没有出现。&&&&成为顶级赛事的TOP赞助商是一件“烧钱”的事。今年,中国企业缺席欧锦赛全球赞助商,“高门槛”被视为中国企业们“捂紧钱袋”的重要原因。&&&&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表示,一些顶级赛事的赞助金额并不是中国企业所能承受的,欧冠单个赛季的赞助金额就能达到5000万欧元。捉襟见肘的经济形势,可能迫使一些欧洲赛事调低赞助门槛,但与中国公司的心理价位仍然相去甚远。&&&&而在体育营销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更加理性,不愿再盲目地一掷千金。他们可能更愿意选择与一些具体的球队或者球星合作,更有针对性,投入要小得多。&&&&与伦敦奥运会时间过于接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赞助欧锦赛的热情。也有人表示,因为7月28日开幕的伦敦奥运会将分散各个企业的营销预算,在两个相距不足一个月的国际重大赛事上做营销功课,中国企业势必有所取舍。&&&&中国企业更愿意独乐乐&&&&尽管中国企业在赞助欧锦赛方面兴趣寡淡,但有数据显示,还是有50家企业参与了“欧锦赛贵宾接待计划”。&&&&这是一个欧锦赛高端人士参与的派对,能与各国名流、欧足联高官在限量贵宾包厢内观看比赛、交谈。这一项目的席位数量有限,分配给中国区的席位不多。这样的名额价格为每个人民币10万多元,但只包含了半决赛一次以及决赛。这和国内顶级俱乐部的模式相似,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国际化的俱乐部。与赞助商相比,当然是要便宜不少。但是参与这项计划只能是独乐乐,哪些人或者是企业参与其中,作为球迷并不知情。记者了解到,参与的中国企业中,除体育产业外,金融、地产、IT界的高管也较多。&&&&企业与球迷没有想到一起&&&&欧锦赛观众中,中国球迷占了相当一部分。虽然数据尚不可得,但看看中国球迷在曼联球迷中的比例就可想象。根据市场调查机构Kantar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足球俱乐部,曼联拥有6.59亿球迷,其中中国有1.05亿之多。相当多的中国球迷认为,欧锦赛球队的实力更整齐,平均水平高于世界杯球队,而世界杯如果没有巴西和阿根廷队,整体观赏性将逊于欧锦赛。&&&&公开数据显示,本届欧锦赛让欧足联至少获得了16亿美元赞助和电视转播收入,总共31场比赛,平均每场入账超过5161万美元。而2010年世界杯赛,国际足联共获得36亿美元赞助和转播收入,比赛场次共64场,平均每场收入5625万美元。两者相差无几。&&&&但中国本土企业则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当地一位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华人在接受记者表示:“不可否认,欧锦赛就影响力而言,毕竟还是一项区域性的赛事,与中国的关系并不大,更何况还有时差的因素。这可能是不能吸引中国企业投放赛场广告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即便企业想走进欧洲,但欧洲市场也不好做。”&&&&本版文图由特派记者王舒力发自乌克兰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Copyright (C)
Wuhunew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芜湖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芜湖新闻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ICP经营许可证号:皖ICP备号 皖政新办备06017号
mailto: 热线电话:+86-553-38322192008欧洲杯:赞助商激情沦陷(2)_经营管理_新浪财经_新浪网
2008欧洲杯:赞助商激情沦陷(2)
  阿迪达斯继续扮演着西部骑警角色,可是这回在欧洲大陆上,耐克已经退出了牛仔行列。4年前的葡萄牙,几乎每一个地铁站出口、中心街头广告牌,都能看到飞天神钩,2008年的奥地利和瑞士,耐克几乎退出了欧洲杯传播平台。
  耐克还设计了三款夏季主题广告,其中一个由它们欧洲制作团队策划的主观镜头欧洲杯主题广告非常具备网络媒体的特色,以一个荷兰足球少年,由阿森纳出道代表荷兰出战欧洲杯的情节相当有趣,不过耐克推广三心二意。从它们的媒体投放态度,就能看出耐克已经放弃了这块阵地。
  嘉士伯的对手喜力、东道主两国本土通讯运营商的对手沃达丰以及维萨卡和百事可乐,都表现出了和耐克类似的态度。于是这个足球主题的欧洲之夏,在欧洲各个大市场的媒体上,都呈现出十分冷清的迹象。哪怕是夺冠呼声很高、足球消费能力也极强的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传统主流媒体对于欧洲杯气氛的营造和炒作都有些一筹莫展。
  欧洲足球咨询公司FMMI的分析认为,由于过去几年网络宽带在欧洲大陆的进一步普及,更大地扩容了媒体上足球产品的丰沛,“可是你的时间却是相对有限的”。一种对于足球赛事过于泛滥的“消费疲劳”。同时,在FMMI对于欧洲各主要足球市场球迷年龄构成的调查显示,过去10年,足球球迷的年龄在欧洲有逐渐上升的迹象,尤其是去现场看球的球迷,在德、英、意、西四国接近30岁,电视球迷同样如此。“年轻球迷,尤其是青少年球迷,由于娱乐方式多样化,对于足球赛事的忠诚度又呈明显下降趋势。从赛事主题看,本届欧洲杯既缺乏新星,又没有齐达内式巨星的存在,媒体在经营欧洲杯主题时碰到了很多新问题。”FMMI的尼尔?伊弗斯分析说。
  媒体玩不出新花样,潜在的赞助商更找不到投放广告的理由,而那些已经砸了大本钱获取官方身份的赞助商,例如嘉士伯,就只有后悔的份了。
  东道主早退
  两个东道主在小组赛就被淘汰,奥地利和瑞士两地的欧洲杯热情急转直下。再加上本届欧洲杯期间,两个国家一直阴雨连绵,天气也在打击赞助商热情,更让欧足联对于未来欧洲杯主办国选拔产生了新疑问。
  瑞士和奥地利都是欧洲最富庶的国家之一,但它们同时也是小国,足球传统并不深厚,国内联赛在整个欧洲属于三四流地位。这样的市场,对足球消费品具备一定潜在购买能力,可是缺乏对欧洲2008的消费欲望。奥地利人一年前甚至有过要求奥地利退出欧洲杯的动议,因为东道主实力太弱。
  东道主的冷漠,在奥地利体现得比瑞士更明显,这是所有目前在现场采访欧洲杯记者得出的统一印象。相对狭小的市场,也让赞助商们根本没有在主办国大幅度进行宣传推广的愿望,于是“渴望激情”的欧洲杯,在两个冷漠的东道国,完全不能遭遇激情。
  瑞士《苏黎世时报》分析说,瑞士小组赛即遭淘汰,欧洲杯本土关注度下降幅度巨大。这样的局面,和赞助商们赛前的预估相当接近,那些斥巨资获取官方身份的赞助商,并不是针对瑞士和奥地利两个市场来的――JVC、现代起亚和BenQ们都知道,它们是要利用欧洲杯这项顶级赛事的传播平台,向更广泛的国际市场推广自己的品牌。然而当欧洲杯在主办国都无法掀起激情波浪,赞助商们的目标又如何能达成?
  8个主场,最大的维也纳,经过改装后,也不过5万人出头。当德国队在克拉根福特3万人的球场里出战波兰时,现场气氛在电视画面上呈现出来,和想像中的宏大浪漫欧洲杯相去甚远。
  阿迪达斯会如何看待自己的投入和这样的比赛?欧洲杯小组赛两轮战罢,阿迪达斯已经宣布它们的欧洲杯营销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愿阿迪达斯宣称的是事实,因为其他赞助商都在缄默中舔着各自的伤口。
  预计本届欧洲杯
  净赚14亿欧元
  根据赛前的一项研究报告,为期三周的欧洲杯赛事,估计将为各方带来14亿欧元的纯利润。
  报告显示,欧洲杯的经济效益体现在门票销售、电视转播、旅游、食品饮料销售、赞助商以及电信和新媒体服务等各个方面,范围之广,超过以往历届赛事。其中,最主要的来源依旧是电视转播和赞助商,这两项收益加起来就高达10.5亿欧元,比上一届欧洲杯整整多了3亿欧元。
  根据相关预计,赛事期间估计会有540万游客拥入两个主办国。旅游业将给奥地利带来2.21亿欧元的收入,给瑞士带来1.94亿欧元的收入。瑞士旅游局透露,仅欧洲杯一项,即可让瑞士的酒店入住天数增加50万天。奥地利劳工部估算,大赛会给该国带来1.1万个就业机会,其中安保方面的职位就需要5300个。
【】【】【
】【】【】
不支持Flash
经营管理栏目中国企业缺席欧洲杯赞助商
来源:北京晨报日 02:13
  “高门槛”致中国企业缺席?  不过,成为顶级赛事的TOP赞助商是一件“烧钱”的事。今年,中国企业缺席欧洲杯全球赞助商,“高门槛”被视为中国企业们“捂紧钱袋”的重要原因。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颜强曾表示,一些顶级赛事的赞助金额并不是中国企业所能承受的,欧冠单个赛季的赞助金额就能达到5000万欧元。捉襟见肘的经济形势,可能迫使一些欧洲赛事调低赞助门槛,但与中国公司的心理价位仍然相去甚远。  而在体育营销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更加理性,不愿再盲目地一掷千金。“他们可能更愿意选择与一些具体的球队或者球星合作,更有针对性,投入要小得多。”一位广告业人士表示。最近,C罗的疑似代言联想手机事件,就被不少球迷津津乐道。不久前,这位足球明星在其中国的官方微博上,手持一部写有“2012欧洲杯将全力以赴!拼到底!”的联想手机,表达了对广大中国球迷的谢意。  与伦敦奥运会时间过于接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赞助欧洲杯的热情。业内人士表示,因为7月28日开幕的伦敦奥运会将分散各个企业的营销预算,在两个相距不足一个月的国际重大赛事上做营销功课,中国企业势必有所取舍。  晨报记者 刘映花  欧洲杯中国企业不来电 主因欧洲杯投入产出比太高  成都商报  世界杯上英利两个汉字广告让球迷倍感亲切,然而在同样影响力巨大的欧洲杯赛场边,却缺少中国元素,尤其是在商业方面。  在中国经济日渐融入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在欧洲杯被普遍关注的现实情况下,中国企业却完全冷对这个可以展示自己的舞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种算法  欧洲杯投入产出比太高  根据欧足联官方此前公布的数据,本届欧洲杯欧足联总共将获得16亿美元的收入,主要来自电视转播和赛场广告牌赞助,欧洲杯总共31场比赛,场均收入超过5161万美元。2010年世界杯,国际足联公布的总收入约为36亿美元,比赛场次为64场,场均约为5625万美元。从场均收入看,欧洲杯与世界杯差距不大,或许这其中最大的差距就是来自中国企业的态度。  在中央电视台的直播中,成都商报记者发现,本届欧洲杯期间插播的广告主要为汽车、啤酒等,这些广告涉及的群体比较集中于男性。因为时差的原因,欧洲杯进行的时间都在凌晨,对于中国球迷来说,能在此时坚持收看比赛的都是相对固定的球迷群体,或许这也能解释中国商家不愿出手欧洲杯的原因———收视群体相对单一,收视率并不高。  根据欧足联的估算,本届欧洲杯场均电视观众能达到1.5亿,决赛有可能会到2.5亿。南非世界杯,官方公布的电视观众数据总数高达320亿,场均达到5亿,仅此一项数据就可看出,世界杯的影响力从收视率上显示远远超过欧洲杯。之前,央视体育频道总兼江和平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根据央视的统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决赛的电视观众远高于世界杯决赛。  “欧洲杯更重要的是一项地区性的比赛,与中国的关系不大,而且许多企业的业务并不在欧洲,即使想打开欧洲市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都会选择放弃”,一家大型国产运动品牌体育总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据这些商家了解,如可口可乐赞助,也不是美国总公司赞助,而是欧洲分公司提出的赞助方案,因为总公司只赞助全球性赛事。  一种错过  英利模式其实很难复制  在2010年世界杯上,此前在中国球迷群体中默默无闻的英利集团,因为在世界杯上的闪亮登场可谓惊艳中国。一位知情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英利与世界杯结缘是误打误撞,并不是做了一定时间的市场调研后制定了世界杯的战略。当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有一家赞助企业退出了,英利用很大的折扣顺利拿到了赞助权。”  在英利取得成功后,中国的光伏企业开始用足球全面打开欧洲尤其是德国市场。尚德赞助霍芬海姆、晶科能源则赞助勒沃库森。不过,因为本届比赛在东欧国家进行,这些光伏企业在东欧没有市场,因此没有一家介入到欧洲杯赛场。欧洲杯大中华区独家代理机构盛开国际体育CEO冯涛在分析中国企业的行为时评价说:“中国企业对品牌所带来的价值还没有足够的意识。”根据调查,中国去年在欧洲的投资高达100亿美元,但这些投资都没有明显的品牌标识。  “我现在给你2亿元,你能让我们企业的Logo(标识)在赛场的滚动广告牌上出现几分钟?”在欧洲杯战幕拉开后,冯涛透露自己总会接到这样的电话,但中国企业在发现这块巨大的蛋糕的时候,却已经为时已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有个体育论坛,奥委会和国际足联的大型比赛的负责人都在北京,但是我发现没有中国的企业谈之后的比赛,大家都只把目光放在北京奥运会上,这实际上放弃了一次介入的最好机会。因为大多数的重大赛事赞助,都是提前至少2年或4年就已经签约。”  一方面是中国没有介入国际大型赛事的经验,等这些企业想介入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机会。“大型比赛的赞助都有很强的排他性,如果不是提前介入,普通企业根本很难进入其中”,一家体育经纪公司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以2006年世界杯为例,当时可口可乐以2000万美元成为最高级别的全球合作伙伴,当时百事可乐曾报价翻倍希望拿到这个赞助权,但国际足联断然拒绝,这就是长期延续下来的赞助模式带来的好处。而中国企业以目前的能力,想要撼动这些长期赞助商的品牌地位,似乎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一种策略  企业疯抢欧洲杯高端派对  一家体育经纪公司的CEO分析,现在中国企业已经在追求知名度上非常理性,很重视目标客户的分析、广告投放的准确率等等指标。而这些指标综合下来,欧洲杯这样的比赛确实不太值得。不过,中国企业并不愿放弃这样世界性赛事的交流渠道,据冯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尽管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赞助欧洲杯,但是欧足联推出的“欧洲杯贵宾接待计划”在中国却非常走俏。已经有50家企业报名参加这个高端接待计划,报名的企业除体育产业外,还包括金融、地产、IT界的高管。  据悉,这样的高端接待能与各国名流、赞助商和欧足联官员在限量贵宾包厢内观看比赛。参加这样的高端接待,看一场半决赛和决赛的价格为9万元左右。不过,目前这个名额因为中国并没有赞助商,分给中国的非常少。 成都商报记者 张龑综合报道
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欧洲杯预选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