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友们,大大哥哥大姐们?!?!!

dt235和as100比哪个适合听蔡大姐,电子音,张学友_阿思翠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128贴子:
dt235和as100比哪个适合听蔡大姐,电子音,张学友收藏
rt.2楼快来摸3楼,3楼快来摸4楼
好像都不适合…………
难道要上pp,420
其实AS100是很适合听张学友和老蔡的,因为人声调节的很有味道,暖暖的,软软的。很舒服的哦!
都没有听过···看了很多测评 应该说AS100听人声还是不错的吧···
֪Ј˨d219û
期待AS100上市
dt235签欠堡耳机 适合古典
如果只考虑声音AS100赢AM90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回复10楼:头戴比耳塞。。。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无标题文档
第四期(2014.5)
● 职教要闻
● 热点关注
● 职教动态
● 理论研究
● 他山之石
● 职苑杂谈
【职教要闻】
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驻马店举行
1、国务院出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5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全文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以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结构规模更加合理。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
——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政策法规更加健全,相关标准更加科学规范,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更加健全。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各地要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五)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六)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七)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八)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加强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农学结合模式。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三、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九)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十一)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十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十三)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研究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健全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十四)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六)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十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校长培训,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政府要支持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政府要比照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十八)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十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击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影响。
五、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二十)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加大地方人民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十一)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进行捐赠的,其捐赠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探索利用国(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
  (二十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在整合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动各地建立完善以促进改革和提高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机制。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地方人民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切实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一批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二十三)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有计划地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区、市)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有关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二十四)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制定奖补政策,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深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合作。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继续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二十五)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六、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六)落实政府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国务院相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主要责任,结合本地实际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二十七)强化督导评估。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要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将督导报告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二十八)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用优秀成果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研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2、全国政协召开&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
全国政协6月3日在京召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专题协商会并讲话。 
  俞正声指出,职业教育问题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发展职业教育非常重要,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体制机制,端正办学方向,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把办学质量提上去,大力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俞正声说,人民政协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调研和协商工作,为党政部门多提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使出台的政策措施行之有效、行之久远。 
  刘延东认真听取了委员们的发言。她说,全国政协围绕职业教育问题进行专题协商,有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刘延东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攻方向,搭建人人成才的“立交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职责,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7位委员和专家围绕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创新、产业变革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改革职业技能鉴定机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发展、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等问题作发言,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意见建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情况并与委员互动交流。 
  为开好这次专题协商会,会前俞正声主席主持召开了主席办公会议研究确定视察调研活动安排。全国政协多位副主席,相关专门委员会、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都分别围绕会议议题开展了深入调研。
【热点关注】
1、教育部公布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目录
5月21日,教育部公布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涉及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等14个专业类的95个专业。
此次公布的专业教学标准在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要求、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主要接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实训实习环境、专业师资等1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据悉,今后教育部将以新标准为主要依据评估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职专业教学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如何让职教生能文能武?
记者从全国政协6月3日在京召开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上获悉,“自2006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去年,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达到78%,这一数据高于211重点大学的75.5%和普通本科院校的75.4%”。
  在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热烈探讨靠什么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升级版职业教育。
  供不应求:月薪近万 技工难招
  委员们指出,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大量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缺口大,严重供给不足,且存在断档,职业教育毕业生行情见涨、供不应求。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去年有缺工情况的企业占四成,并且缺工岗位主要集中在生产工程岗位 ,从企业的招工计划看,近半数企业表示计划招收
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毕业生 ,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委员指出,“这说明,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存在结构性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用工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民建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孙太利委员指出,许多民营和中小企业面临招工难,特别是技术操作工,“有的后继无人技术断档,有的关键技术岗位如电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仍不好招工”。
  缺乏前瞻:课程设置 存在问题
  与此同时,目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又存在各种挑战,需要解决系列问题。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钟章队委员指出,职业教育存在先天不足,无论从生源、培养、就业,还是社会认同,一直处于弱势,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三低”特点,即社会地位低,入学分数低、毕业收入低。
  另外,职业教育本身存在具备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双师型”教师奇缺和专业设置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等问题。
  有的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完全适应。“存在着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学的专业到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专业,又没有毕业生。职业院校定位不清,专业设置仿照大学,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发展缓慢。”孙太利委员指出。
  未来方向:能文能武 产教融合
  委员们认为,加快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年比一年迫切,一年比一年重要。
  关于如何打破观念的制约,加大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方面,民生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学春委员建议,制定吸引优秀学生就读应用技术型大学和吸引优秀教师到应用技术型大学任教的政策。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晓委员建议,应开通学分互认,探索构建以技能和专业素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与区域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于如何增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时,北京技术交流培训中心主任杨文良委员建议,构建一种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有效机制,以“校中企、企中校”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
  对于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问题,孙太利委员认为,职业教育应立足培养“能文能武”复合型人才,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要能够实际动手操作,毕业时既可以拿到技术员资格证书,又可以拿到技师资格证书。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委员指出,“双元制”(即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办学)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这启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加大战略投入、加深社会认识、加速体系建设、加强对外合作等。
【职教动态】
1、第四届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5月10日至11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和北京桑博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100多所本科、高职高专和中职技校的300多位院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参会。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在会上表示:“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同时也是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因此,着力推广职业核心能力认证项目,不仅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
  周远清认为,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职场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包含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礼仪和创新等能力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全国推广的职业核心能力认证项目正顺应了教育改革的趋势,也符合学生素质提升的要求,为真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研讨会上,多位参会代表作了主题演讲,交流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实践经验。此外,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徐莉等全国各地17名优秀教师还带来了关于自我管理、职业沟通等职业核心能力观摩示范课,展示其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2、河南省人大常委会考察调研职业教育工作
5月12日至16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以加快推进河南职业教育为重点,到漯河、南阳、信阳、周口、邓州、鹿邑等地实地考察、调研我省职业教育工作。调研组由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蒋笃运,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教文卫工委副主任刘少宇分别带队,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尹洪斌等陪同。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我省乃至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河南富民强省的重要举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对我省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发展,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此次调研工作将为7月份开展的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职业教育情况专项工作报告会并实施专题询问活动提供参考依据。调研组通过听取当地政府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等形式深入职业院校和企业,认真调研我省职业教育工作现状、取得的成绩、经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并详细听取各地对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工作的建议。
  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雷建明、南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其昌、周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洪民、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曙霞、邓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中玲、鹿邑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新民等分别陪同调研。
3、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第一期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培训班
为提高我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河南省教育厅5月18日在河南科技学院举办了第一期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培训班。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项目中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受资助规划项目的立项主持人、主要撰稿人或课题组核心成员,受资助青年教师项目的立项主持人等200余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聘请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科技学院教科所所长申家龙教授,河南科技学院教科院院长宋飞琼博士,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张社字教授等知名职业教育学者,分别就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选题、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方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内容作了专题报告。三个专题报告受到了参加培训学员的热流欢迎,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学员们普遍反映,这次培训很及时,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必将对我省今后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并将有效地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培训班建议参加培训的学员,一要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培训内容,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培训学习的效果;二要把培训内容在本课题组和本学校共享,把培训效果扩大,培训受益面扩大;三要把培训学习的内容融入到立项课题的研究中,争取结项时产生一批优秀的教学成果;四要继续改进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积极为省教育厅提供有效的改进对策的建议。
4、广西启动中职“名师工程”培养行业领军人物
  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工程于2010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启动。几年来,“名师工程”打通各中职学校尤其是行业性较强中职学校间的“隔离带”,通过“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等多种途径,为打造“广西中职名师”架起了桥梁。
  不久前,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工程专业部主任许平得到走出广西的机会,远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培训一个月。和许平一样,广西越来越多的中职教师通过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工程实现了走出去的愿望。
  开展“五阶段一体化”培训
  2008年以来,随着职教攻坚计划的实施和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推进,广西职业教育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明显提高,职业教育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广西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不相适应。
  为探索一种适应中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师资培养方式,解决“师资”这一制约广西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工程应运而生。作为此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对经过遴选的100名培养对象正在进行为期5年的“五阶段一体化”培训。
  据项目负责人、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文萍介绍,遴选工作启动后,符合条件的候选教师有近200人。“令我们吃惊的是,这些经过层层选拔的中职教师,有的从未参加过教育教学方面的系统学习,有的从公共课教师转岗成为专业教师,专业操作技能非常欠缺。”
  为此,广西师范大学将来自17个中职专业大类的100名学员聚集到一起,采取“五阶段一体化”和“双导师”培训模式,按照职教理论培训、专业技能提升、带课题企业研修、示范性教学与研讨、综合性辐射五步骤实施培训。通过邀请国内职教知名专家、组织学员赴东部地区优秀院校学习,采取“教育专家+企业行家”的“双导师”模式对学员的专业成长和职业规划进行引导。
  走“专业+行业+教学”之路
  许平在柳州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工作了19年,来学校前他在柳州机械厂车间一线工作过,在柳州发动机厂做过职工的岗位培训,多年的职业教育经历让他感到要成为一名好的中职教师并不容易。2012年,许平和“名师工程”学员一起到齐齐哈尔职业学院集中培训,到企业中汲取养分。许平说:“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理念,给我的教育观念带来很大的冲击。回去后,我也要在专业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实训室要按企业工作站的模式去建设,让学生在教学环节中有更多参与的机会。”
  同样,通过培训找到教改方向的还有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伦洪山。通过培训,他主持了国家中职示范校机电技术应用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单片机技术与实现”的课程资源库建设,组织教师进行实训教具自制和改造,为学校节约投资近70万元。
  “名师工程”的另外一项突破是学员要“带课题下企业研修”,这一做法使学员实现了专业技能、行业经验与教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我们这次到企业和以往有所不同。”桂林林业学校教师王继煌带着课题到桂林市绿化工程处进行岗位研修,结合在园林企业的调查研究,回校后进行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开发,组织编制了校本教材、教学指导书和教学素材库,还担任了中国农业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主编。
  名师学员基层“传经送宝”
  “你们播下了一粒种子,孕育了仫佬山乡的职教希望。”这是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韦校长在“名师工程”学员送教巡讲结束后向讲师团表达的心声。和韦校长一样,广西越来越多的中职教师从“名师工程”的示范教学及区域辐射等活动中获益。
  “我们能带动和影响一批志同道合的职教人,感觉很幸福!”柳州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刘继红如是说。
  为有效发挥传帮带作用,“名师工程”通过组建教学研讨工作坊、团队巡讲等方式开展送教活动,2013年组成10个教学研讨工作坊,面向中职学校开展示范课教学。送教学员莫海燕主讲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吸引了百色市及周边地区中职学校的教师前来听课;广西商业学校教师吕志宁开发了“电话营销”等20门校企贯通的培训课程,“电话营销”利用岗位一线的案例情景创设冲突、制造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把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获取导向工作世界,实现“上课如上岗”的效果,受到中职学生的热烈欢迎。
  一名听课的中职教师说:“一直以来,我难以找到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通过现场听示范课,感触很深,原来中职学校的课还可以这样上,真希望这种‘传经送宝’活动能经常开展。”
【理论研究】
1、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劳动力结构的提升。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能否改变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低下的状况,就成为决定城镇化成败的关键。让新移居城镇的居民在职业能力上适应城镇化,进而推动城镇化,才能真正提升城镇化质量。我国职业教育应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办学定位服务化。职业教育应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区域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职业教育应适应这种变化,建立专业创新机制,将核心专业群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履行好职业教育的职责使命。
  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积极探索差异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特色化为导向,推进特色专业为主流的课程体系改革;以教师行业化为导向,建设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为骨干的师资队伍;以学员岗位化为导向,按照工作模块内容和岗位任职要求细分学员队伍;以环境真实化为导向,建设真实教学环境,把真实项目嵌入教学环节;以考核市场化为导向,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考核标准体系;以技能多样化为导向,建立多技能教学链。
  办学机制多区域、多层次、一体化。多区域是指以校园本部课堂教学为主体,以校外社区街道、企业等面向社会、接近居民的教学点为补充,构建多区域教学点,探索社区教育模式。多层次是指建立多层次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服务于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对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需求。一体化是指职业教育应突出“人人都是职业教育对象”的大教育观和终身教育理念,拓宽职业教育升学通道;建立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统一认证系统,积极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建设。建立社区学院、短期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职称与职业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系统,制定职业教育院校与研究型高等教育携手计划。强化与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的交流,通过取优补差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师素质,增强办学实力,形成富有活力、全面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发展方向国际化。走国际化的全方位发展道路包括两条途径:一是“引进来”。合理引入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立法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拓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国内职业院校可以参照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及原版教材,从国外引进优秀职业教育教师,加强师资培训,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二是“推出去”。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上升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和宽广的发展平台,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留学、就业。职业教育可以开设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专业和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吸引国外学员学习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2、现代职业教育实质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
  面向职场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是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必由之路。什么是它的本质和内涵呢?国内外有没有成功的榜样呢?
  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面向职场需求”的专业教育,因为要满足三个关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即学生求职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建设需求,这三个需求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职场的需求。
  全世界面向职场的各种专业教育中,医学专业教育是做得最好的。无论医学专业的中高职或者本科及研究生以上,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都非常明确具体;人才所需的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都是由职场的工作岗位需要来决定;专业教育有学科的必要支持,但一定以医务专业人才的岗位职业性为主导。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学生除了基础课主要在校内完成外,专业课几乎全部在实习医院各科室完成。在实习医院,学生面对的工作是真刀真枪的治病救人,是完全真实的职场环境。专业课的教师就是医院的医生。
  学生在这样的职场环境中熏陶、实践、学习,成长为专业人才,毕业后还要经过很长的“住院医生”训练才能独立行医。这无疑给其他所有专业教育作出了榜样和示范。美国卡内基基金会8年前曾经就美国工程师、律师、医师、护理师和牧师的培养为典型做了深入全面的调查,找出专业教育与职场需求的差距。其后发表的调查报告之一对比了医学专业教育和工程专业教育。最后的结论是工程教育应当向医学教育学习看齐,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回归工程”职场,为未来培养合格工程师。由此看来,医学专业教育是成功的、典型的现代职业教育。
  国际著名的合作教育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已在全世界发展了100多年。这是典型的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它在40多个国家1500多所大学实施。合作教育是“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很像中国年代昙花一现的“半工半读”教育。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从1957年建校开始就以合作教育作为本科专业教育的基本模式,现在已坚持了57年,成为世界产学合作教育的旗帜。该校1万名本科生从大一开始每4个月在学校和产业之间切换,交替学习或带薪顶岗工作;该校与全球3500个企业合作;学生在毕业前已具有6次4个月的企业工作经历,从企业最基层的办事员做起,直到工程师工作。所以,他们是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无缝连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非常高,得到微软公司及其董事长比尔·盖茨的高度评价。滑铁卢大学是国际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曾被某一排行榜列为世界排名前100所大学。“合作教育”就是面向职场本科专业教育的一种成功模式,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
过去10年,在国家政策、资源的支持下,中国开展了37所示范软件工程学院(下称“示范软件”)和109所示范高职院校(下称“示范高职”)专业教育改革的示范工作。“示范软件”是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的示范工程,所有示范学院都建在以清华、北大为首的研究型大学,其培养目标是面向软件产业职场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软件工程师;“示范高职”则是在高等专科层次、包括所有专业在内的示范工程,其培养目标是面向职场需求的技师技术员和各行各业的中等专业人才。这两种不同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职场上不同层次人才,其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知识技能也不同,所对应的专业教育在生源、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过程、师资、教学资源诸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也有共同点:
面向职场未来的人才需求;理论联系实际的教与学;产学合作的办学机制;职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市场和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体制。毕业生可与职场无缝连接,就业率/就业质量高,满足产业的人才需求。他们的成功可以向从中职到博士生专业教育的所有层次示范,向理工农医商法教管等所有专业进行示范。这两个示范工程也都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典型。
  国内外面向职场专业教育的成功例子都说明,求职导向、面向职场需求、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等模式并不意味着只适用于中低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不会导致教育质量低劣。这一模式是从培养中低层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发起并证明其生命力,但也是培养职场需要的高端人才的必由之路。
  现代职业教育,实质就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所以,学校名称是否冠以“职业”两字并不重要。不冠以“职业”两字的专业教育,不管所培养的人才在职场层次有多高,也应“面向职场需求”,也要采用现代职业教育的共同成功模式,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弱化“职业教育”的名称,强调“面向职场”的实质,使所有的专业教育“接地气”,回到原点——面向职场需求。
【他山之石】
1、浙江省衢州职技学院:让图书馆成为成长梦工厂
因为网络化、数字化潮流的到来,高校线下图书馆日渐冷清。但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却一直保持着生机与活力,这里不再是简单的借书还书的地方,已经成为一个以书为媒的梦想孵化基地。
  曾几何时,因为网络化、数字化潮流的到来,高校线下图书馆日渐冷清。但在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每周一次读书沙龙、一次英语沙龙,每学期20次教授讲坛,让这个图书馆一直保持着生机与活力。提到这些,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崔戴飞就一脸自豪,她说:“衢州职院的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借阅图书的地方,更是一个体现高职特色的文化育人场所、一个知识传播与分享思想的集散地、一个孵化大学生梦想的地方。”
  读书指导员——书山有路我为径
  在衢州职院有个传统,就是新生报到以后,在学校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参观图书馆,并接受入馆教育。这堂课由新生班主任和助理班主任一起组织,让学生们熟悉图书馆环境,了解如何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此后,每个新生班级会选聘一名读书指导员,那些好读书、会读书的信息与阅读达人将成为班级读书活动的意见领袖和服务者,成为图书馆与普通学生联系的桥梁。
  信息工程学院13光伏1班学生刘东东,就是班里的读书指导员。她坦言,自己很喜欢这份工作,会定期向班里同学宣传图书馆,号召同学们去图书馆借书看书,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影响更多的人,刘东东还与班级微博负责人合作,每周去图书馆找一本好书,并记录下这本书的索书号和简介,通过班级微博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经过她的宣传,班里爱看书的人多了,读书热情不断高涨。
  刘东东的同班同学黄观吉说,现在是信息的汪洋,看什么样的书有时候真的很盲从,有一个替我们探路的指导员太重要了。经过读书指导员的体验式阅读,然后进行甄别和推荐,可以节省我们很多时间,避免我们在读书道路上走弯路。
  读书沙龙——分享心得汲取能量
  衢州职院图书馆与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学生社团一起,每周举办一次小型读书沙龙、每年举办两场大型读书沙龙。围绕一本名著或畅销书,学友们共谈读书心得体会,既激发了学友们的阅读兴趣,又加深了对所阅读书籍的理解。
  读书沙龙的核心理念是“悦读·乐谈”,采取相对自由的对话讨论形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关注点,从学术、艺术、热点问题、时事政治、社会现象、经典名著、职业素养等方面展开对话讨论。每周一次的小型读书沙龙,主要以学生社团、寝室、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利用周末在图书馆举办,由组织方自行选书、图书馆教师指导,并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图书电子资源下载。
  不久前,图书馆和读书协会联合举办了一场以“致青春·致阅读”为主题的读书沙龙活动。这次活动从主题确定到最后的组织,全部由读书协会的学生自主完成,吸引了来自各院系的师生,师生共同分享了自己关于青春与阅读的心得体会。大家表示,通过大量阅读,为自己找到了奋斗的力量,汲取了正能量。
  为了更广泛地传播读书体会,学院还把学生的读书心得体会进行整理、筛选和批阅,做成展板,在图书馆一楼大厅展出,大大激发了学生们读书的积极性。
  两个中心——技能与素养双提升
  衢州职院有两个特殊的“中心”:职业考证服务中心、职业素养服务中心。这是图书馆的两个内设机构,主要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考证服务中心主要提供考证图书资源、考证信息、考证辅导三种服务。“对于一个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考会计证并非易事。学校的职业技能考证中心对自己的学习帮助很大,在这里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很多相关资料,而且环境安静。”信息工程学院12网络2班学生泮晴遥今年准备考会计证,泮晴遥相信通过努力,自己的会计资格证考试一定能一次性通过。
  职业素养服务中心集中收藏了与职业素养、就业创业相关的资源,主要分为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规划、职业语言、职业技能等几个大类,目前共有藏书两万余册。建这个中心的目的是,增强学校的职业氛围和职业气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了做好两个“中心”的工作,学院与衢州市的主要企业取得联系,收集了大批企业信息资料,包括企业产品介绍、规章制度、岗位需求和任职要求等,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企业文化;与衢州市就业局合作成立就业指导站,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解决他们的疑惑;与衢州市就业局职业教育科达成合作开发职业教育协议,就业局免费为中心提供价值15万元的电子显示屏,全天候播放由就业局提供的企业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求职服务。
  以书为媒——成为梦想孵化基地
  来自宁波余姚的熊双双,最近被学校评为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熊双双来说,最让她难忘的就是学校图书馆,“自己能获得校园十佳自强之星和浙江省康恩贝自强之星二等奖学金,都与学校图书馆有极大的关系。在图书馆这种学习氛围好的地方学习,看到比自己学习更好的同学还在奋斗,自己也会有更大的动力”。
  2010年,熊双双来到衢州职院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后来因为脚底溃疡复发严重需要做脚踝矫正手术,被迫休学一年。2012年她复学转到11设计2班,刚开始的时候,她在专业课程上有些吃力,为了迎头赶上,就经常去图书馆借专业书籍看。在毕业设计阶段,图书馆更是熊双双待得最多的地方。熊双双说:“因为经常去图书馆,和图书馆管理员都熟悉了。有时看到她打扫会帮她搬凳子,走在路上遇到也会相互打招呼,感觉很亲切,感觉图书馆就像是自己的家。”
  “在去年的国家奖学金评审会上,10名参与评选的学生,有7人提到大学图书馆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图书馆馆长杨国顺自豪地说,虽然图书馆的工作烦琐,也不一定能看到即时的效果,但听了同学们的报告后,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图书馆已经不是简单的借书还书的地方,与时俱进的衢州职院图书馆已经成为一个以书为媒的梦想孵化基地。
  2、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综合素质培养
功夫下在“学生社团”上
如今,走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一个个红红火火的学生社团。
  别小看了这些社团,它们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视。这也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学生社团发展的原因所在。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葛亮说,“学生活跃在社团,提高的是自身综合素质,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决定其将来能走多远。”
思政教育新模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
  一直以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把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同等对待,从而构建起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学院不断创新,构建起了以“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建业”、“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体活动与身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标准体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体验为中心、实践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这些社团有马列学习小组、邓小平理论小组、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艺术团、辩论协会、英语协会、演讲口才协会、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晨晖文学社、创业协会、读书协会、棋类协会、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校园增添了无限魅力,这些社团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优质平台。
  一直以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院结合区情及学院的实际和特点,从专业情感与技能培养、校园文化氛围、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主题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来丰富和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发展到今天,已成立了以马列主义学习小组为主的理论学习型社团、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社、法学社、读书协会、心理协会等公益性社团,大学生管理协会等文体性社团,学生社团大幅增加到33个,社团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0%以上。
  打造学生团队精神:让社团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舞台
  对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团队协作精神十分重要。为此,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打造,通过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连续多年开展户外素质拓展训练,每次活动参加学生都达到300多人。素质拓展训练包括拯救大兵、动感巅球、极速60秒及感悟人生等项目,看似简单的项目和道具,但无一例外地都需要团队的团结与合作,这对学生来说,团队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任背摔”的比赛项目中,学员要从高1.7米的高台上往下倒,下面只有队友在用手臂做防护。这个项目不但可以训练同学的团队意识,还可以挖掘个人的潜能。这项集体的素质拓展训练要求发扬团队精神。
  据了解,学院用户外拓展训练的方式增进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团队的服从意识、合作意识及组织策划的意识。
  一位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说,以前做事很自私,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通过参加素质拓展训练,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学会了怎么跟团队的成员沟通,意识到团结合作的力量。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拓展活动很有意义,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素质拓展培训这种方式,加强学生骨干之间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通过对骨干学生的培训,来影响其他学生,达到学校各分院之间、各班之间、各学生之间,团结合作。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校内,为了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民族团结,学校组织了篮球队,在全院范围内选拔队员,把热爱篮球的民汉学生组织起来,一起训练,一起比赛。正是这项活动的开展,民汉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与集体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增强,这不仅增加了民汉学生之间的了解和理解,也在民汉学生间建立起了友谊,极大地增进了民汉学生之间的感情和民族团结。如今,这项活动已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本着以“以学为本,拓展素质,施展才华,展示自我,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注重社会责任感培养:让学生懂得作为公民的责任和担当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不仅在课堂上,在实习实训中,在社团活动里,社会责任感培养更是处处得到体现。
  “告别‘中国式过马路’打造首府道路交通新形象”,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日前开展的一项倡导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开始的当天一大早,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60名青年志愿者整装出发,他们来到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与辖区交警大队联合开展了“倡导文明交通,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
  虽然看似一个小活动,但大家都十分重视,志愿者们在长江路碾子沟BRT车站举行了启动仪式,沙区交警大队马警官对志愿者积极参与乌鲁木齐市文明交通志愿服务表示感谢,并向志愿者讲解了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正确疏导行人的方法,以帮助志愿者更好地开展活动,维护好交通秩序。启动仪式之后,志愿者分赴碾子沟长江路口、文化宫BRT站路口和七一酱园路口。志愿者们头戴志愿服务帽、手持文明交通宣传牌,同时每人还准备了口哨用于制止行人乱穿马路。
  从志愿者们一开始羞于开口,不好意思制止,到微笑提示“现在是红灯,请您稍等!”“请不要闯红灯!”大家在短短时间里便学到了很多。
  同学们的努力有了回报,有准备闯红灯被叫回来后抱歉地对同学说:对不起,谢谢您的提醒!还有市民在等待红灯时主动提醒身边的人不要闯红灯,相互讨论早就应该像这样整治乱闯红灯影响交通的行为,这些都让志愿者们倍感欣慰。
  当天的活动持续了10个小时,志愿者们分两组换班,每组一站就是近五个小时,但是没有一个喊苦叫累。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向市民宣传文明交通,告诫行人安全出行,他们用自己的点滴努力改变着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们的行动也感染了很多人。看似一次不起眼的志愿活动,不仅宣传普及了新的交通法规、规范行人交通行为,同时也为提升首府文明交通新形象、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一份力量。
  “走进星星的世界,关爱自闭症儿童”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爱心社在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开展的一项活动。他们赴雨虹智障儿童康复中心,用行动关爱自闭症孩子,体现了关心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
  在特殊的一天,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爱心社12名志愿者来到雨虹智障儿童康复中心陪同小朋友们渡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这里的小朋友们性格孤僻,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对于一切陌生的事物都会感到害怕。但志愿者们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而是想办法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陪着他们做手工、玩游戏。渐渐地,小朋友们不再排斥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接近。在征得家长和老师同意之后,志愿者们首次与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合影,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开展“走近自闭症儿童”的活动让更多的人注意和了解到这个特殊的群体,学会如何对待他们,呼吁全社会用实际行动来帮助自闭症患者,用真诚的爱心温暖他们的世界。都说自闭症患者是来自星星的孩子,但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却用爱心和行动照亮了一颗颗星星。同时,也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关爱弱势群体社会责任的种子。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为就业后职业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毕业生绝大部分到企业工作的实际,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这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也为毕业生就业后职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惜水节源,从我做起”节水活动,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组织的一项活动。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为了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倡导全院师生节约用水,唤起同学们的节水意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TC街舞社、异灵曳舞社在学院北区广场举办了“惜水节源,从我做起”的节水签名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们向路过的师生宣传当前全世界水资源情况,学生们对停下脚步的师生们介绍说:“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目前已经有70%的人喝不上清洁水,将近80%的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
  一个个真实的数字令大家驻足,主动前来了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志愿者在认真讲解的同时,还会主动邀请大家参与校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的讨论中。很多同学提出刷牙、洗脸时随时关紧水龙头,衣物应该集中漂洗,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对节水的关心,志愿者们很开心,这说明水资源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多数人认识到,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学院TC街舞社、异灵曳舞社的志愿者们也在校园广场进行义演,向大家宣传珍惜水资源的必要性,很多师生纷纷响应,在横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活动持续了两个小时,现场气氛超出了同学们预期的效果。通过这次宣传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学习、了解了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知识,同时也号召同学们从自身小事做起,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真正树立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资源的强烈意识,让节约用水成为习惯。
  “清理身边小广告,美化环境靠大家”活动也是学生社团发起的志愿者行动。万物复苏的春天,生机盎然,带给大家美的享受,但是校园周边随处可见的小广告,不仅污染了社会环境,更影响到大家的心情。日,学院环保协会走出校园开展了以“清理身边小广告,美化环境靠大家”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活动开展前期,环保协会的同学们就已经调查了解小广告的来源以及张贴情况,同学们划分为3个小组进行清理,每个小组有一名组长,大家带着小刀和抹布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大家都完成了任务,为这次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家的动手能力,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号召全院师生为改善身边环境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
  让学生在大爱中成长:从内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一个人是否有爱心,是否懂礼貌,是能否赢得尊重的基本素养。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将来走上什么岗位,做人,都是第一位的。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礼仪,从内在和外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弘扬爱心、共筑快乐”是学院爱心社成员开展的一项关爱活动。他们前往乌鲁木齐儿童村献爱心。爱心社的20名社员满怀着热情和爱心走进乌鲁木齐SOS儿童村,为儿童村的小朋友们带去欢乐并献上一份自己的爱心。
  儿童村共有123名孤儿,分别生活在村里的14个家庭中。村长带着爱心社的成员走进了13号家庭,13号家庭共有9个小成员,对于大学生来说,第一次看到这样特殊的家庭,内心被深深触动。很快,这些小朋友就和大家融成一片,争先恐后地为哥哥姐姐们展示自己的特长、介绍他们的家庭、讲述他们的喜好,爱心社的成员们也在用心聆听小朋友的心声,陪着他们一起画画、做游戏。看到小朋友们灿烂的笑容,爱心社的成员都感到无比喜悦,希望以后能更多地为小朋友们带来欢乐。爱心社成员将提前准备好的文化用品送给小朋友。
  爱心社的志愿者们表示,通过这次为儿童村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爱心社的同学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却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倡议全院师生也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为社会能多做一些贡献。点滴爱心,看似很轻,但对大学生来说,却是心灵的触动,是内心的感动,这样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还通过演讲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在“中国梦,学子情”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们以满腔的热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结合实际,畅谈了对学习、生活、工作的有益帮助和对人生的启迪。演讲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此项活动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将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以更加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发展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毕业生招聘活动中,综合素质一次次被用人单位看重,很多学生因为综合素质高而成为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职苑杂谈】
1、摆脱&二流教育&的帽子,职业教育靠什么&翻身&?
随着“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政策导向的出台,目前我国上海、安徽、北京等地的职业教育改革已经闻声而动,启动改革步伐的中国职业教育似乎迎来了春天。然而,一系列的改革能否改变职业教育“二流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又该如何破解招生和培养困境?
  招生改革:解决生源问题
  “对于擅长动手的孩子,一张卷子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显然不公。”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指出,在现行高考制度弊端下,高职教育的窘境也由此可见一斑:高考录取顺序排在最后,生源、师资、科研经费垫底,教学差距越拉越大……在此背景下,“双轨制”(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分开)下的职教高考创新也备受社会期待。
  今年,上海率先推出“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中职生的出路不再只有上高职或当一线技工,中职可考本科的改革。教育界人士指出,该项改革,实际上就是“双轨制”高考的先行先试。
  据介绍,首批“中本贯通”在上海的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中职+本科”学习年限为7年,试点的招生计划数将在200人以内。试点学校和专业分别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和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机械工程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过去培养中职学生,更侧重技能方面。对于‘中本贯通’的学生,培养方案将推倒重来,文化与技能并重。”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说。
  前不久,安徽省已有3万多高三考生拿到继续学业的通行证,他们不需要再参加高考,就能直接进入心仪已久的高职院校。记者了解到,这是安徽省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后的首次招生。相比以往,自主权的下放,让考试、选拔更加透明、公正。
  为了更好地吸引考生注意力,不少院校纷纷创新工作形式,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采取灵活的考试方法。“职业院校的考试不是把学生考倒,它的培养不以成绩为目的,分数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公室一名张姓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发现,不少高职院校的选拔已经呈现出分类考试的特点,面向中职学生,实行知识加技能的考试办法;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实行以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基础的考试办法。
  除自主招生形式外,今年北京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校试行“有条件注册入学”,打破了大学“凡进必考”的录取规则。两所试点校共计划招收200人。
  社会认同:让职业学院获得与大学平等的地位
  就读职业学校,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备胎”选择,职业教育成为落榜生的“收容所”,生源质量堪忧。从层层筛选变为平行选拔,提早“分流”的高考模式,是否意味着职业院校不再“捡漏”?被本科院校“筛过一遍”的生源窘境,会否成为历史?
  “连三本都没考上,就去读职校,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是这样的心态。”湖南铁道职业学院院长姚和芳告诉记者,中国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很低,所以很难招到好生源,学生很少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尽管创新不断,但“新政”前景仍不太乐观。“如果现实中观念鸿沟和酬劳体系难以突破,那么高考‘双轨制’也无法真正打破生源困境,生源结构不会发生本质改变。”储朝晖认为,要提升生源质量,关键在于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只有让职业教育获得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分类高考。熊丙奇认为,在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没有得到认可的现状下,“双轨制”高考并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不少受访专家指出,赋予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破解“二流教育”的现状,取决于一个“可期待的前途”。如与能力高低相匹配、正相关的薪酬收入,社会与企业的尊重和认同、与大学毕业生同等的福利待遇等。然而,这样全方位、多元化的改变,显然并非教育部门一己之力可以完成。
  教学提质: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即使‘双轨制’高考能解决职校人才选拔上的问题,但目前普遍偏低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如果得不到明显提升,职业教育也难以有大的发展。”姚和芳说。
  记者了解到,上职校学不到真本领,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担忧。广州某课题组对制造业企业中已经工作了三年以上的2502名职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06%毕业生认为职业院校缺乏实验、实训设备;20.67%认为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去甚远;15.56%认为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盲目、陈旧,13.01%认为教师大都“纸上谈兵”。
  同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空心化,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方面都与社会发展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普遍匮乏。
  储朝晖指出,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真正的职业教育,应该与产业密切联系,无缝对接市场,以行业的需求来决定培养模式、内容,“政府应该放手管理,让职业教育与市场、企业充分互动。”
  姚和芳告诉记者,让职业教育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利好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从而提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另一方面,市场也能给职业教育院校提供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科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教学质量的提高。
  然而,“校企合作”的模式,在中国推行起来却显得步履维艰。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的企业似乎并不热衷于与职业院校合作。姚和芳建议,要解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政府应该给用人单位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和鼓励政策,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应有的利益。“企业享受到参与职业教育的利好,才能有校企合作的意愿,给予职业教育的就业帮助也就会因而增加,教学质量提高后,学生出路才能得以保障。”
  2、发展职教需破三关
近日,一则“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的消息,引起网民高度关注。一石激起千层浪,职业教育改革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
  笔者认为,在现行用人机制、就业观念以及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影响下,关于“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的质疑、担心不是多余的。比如,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就业与职位升迁中的无形歧视,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自卑意识等等,这些实际上在现实中变成有实际等级区分的障碍。
  以现有职业院校数量及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来说,需要下大力气突破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三大障碍,才能保障职业教育得到良好发展。
  首先突破办学质量障碍。应该说,中国十分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只要看看最近10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企业招聘员工的情况便可知。最新公布的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报告显示,居民服务业、制造业等用工缺口较大,其中装配工、机械操作工等工种更为紧缺。但问题是,不少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也就不了业,原因是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术型不学术”,“应用型不应用”,这些职业院校自身存在着与社会需要脱节以及办学质量差的问题。
  其次是突破用人机制障碍。在“蓝领”职业与“白领”职业间很难有转换平台,导致不少人认为:一入职教深似海。事实上,许多家长了解的情况是,上了职业院校,就基本上决定了一生的职业定位,很难打通一个人在更广阔领域里的上升空间。在现在职业身份界限越来越清晰的情况下,进入企业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基本上难以有一个“干部”的身份;而相当多的国有大型企业,在招聘中也青睐重点本科高校毕业生。
  最后是突破就业观念障碍。据国家老龄办透露,目前我国专业家政服务师缺口达1200万,而各类院校里这样的专业近于空白。一方面,是大量的就业缺口,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对相关职业缺乏应有的认知和尊重。因此,需要突破全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认识差异,增加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自豪感,转变就业观念,在社会上逐步形成“职业教育不仅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还能干出一番事业”的观念。
3、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解读
摘要:本文试图借助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官方对“教学工厂”的解释和本人的实地考察感悟,以及其产生渊源与实现条件的系统分析,解读学院本位“教学工厂”的本质。并且提出,对中国的职业教育而言,借鉴教学工厂理念的核心无外乎一个关键词——产、学、研紧密合作。
  关键词: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产学研合作
  关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近些年来不断引起中国教育政府官员、职业教育实践者以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并且成为人们研究和探讨的焦点之一。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实地考察和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据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国际官方统计,仅2012年7月—2012年8月期间,来自中国高职院校的来访者人数高达1800多人。以“教学工厂”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搜寻发现,自1994年以来,相关文献达363篇。目前,对教学工厂的解读纷纭,一些人认为教学工厂就是“校中厂”或者“实训实操基地”或者“科技开发中心”;另一些人认为教学工厂是一种办学、教学模式或者理念。“教学工厂”到底是什么值得深入探讨。对其不正确的解读,将直接影响其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借鉴和吸收。本文作者通过2012年8月12日至25日亲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考察其“教学工厂”,以及研究大量的相关文献,期望对“教学工厂”作出一些自己的
“解读”,以供相关研究和实践者参考。
  一、“教学工厂”理念内涵与功能
  根据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的官方解释:
  第一,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教学工厂不是“三明治”课程安排,也不是“双元制”课程安排;不仅仅是企业实习,也不仅仅是企业项目。
  第二,教学工厂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综合在一起;“教学工厂”经历了从模拟(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再到融合(integration)的过程;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开发)是“教学工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
  第三,“教学工厂”之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确保有关培训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与时俱进;学院能力开发和教职员专业培训之重要途径;促进学院和企业的紧密联系。
  第四,教学工厂是卓越办学的主要手段。“教学工厂”是一个发展模式,它不具固定模式,它会随着学院的成长和发展而与时并进;学院能力基础的强化将促进教学工厂模式的提升,并加深教学与企业环境之相结合。
  二、“教学工厂”产生渊源与实现条件
  由上所述可知,“教学工厂”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宽泛的外延。但是,要对“教学工厂”进行正确解读:首先,必须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其次,必须理解其有效运行必须具有的组织文化、体制和制度。详述如下:
  第一,新加坡是一个自然资源缺乏的岛国,其工业经历了劳动密集型(1960-)、技能密集型(1970)、科技密集型(1980—)和创新与科研工业(1990—)四次革命。“教学工厂”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时任新加坡“德新学院”院长的林靖东先生提出。其应新加坡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职业教育提升需要而生。当时,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清楚地认识到第三次经济和产业结构要转型成功,必须推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培养出素质一流的技术员工队伍。为此,该局建立了三所新的职业技术与技能培训学院,“德新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它们提供特殊领域的技术培训,包括机器人技术、工业自动化、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与制造技术。
  “德新学院”正式成立于1982年,是德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德国联邦经济合作部所委托的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筹建,具体负责的是经济发展局官员林靖东先生。他深知要适应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力开发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自身就必须改革。于是,林靖东先生在对德国的“双元制”理论与实践和新加坡国情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多年从事职业和工艺教育的实践,提出了“教学工厂”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
  林靖东先生认识到新加坡不具备实施德国“双元制”办学理念的条件:
  一是新加坡的企业规模小,没有专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培训中心,难以像德国企业一样完成对大学生作为准员工的高质量技能培训工作。
  二是新加坡企业没有德国企业“学徒制”的传统,也不像德国法律规定企业一定要接收学生实习。
  所以,他认为把“双元制”照搬到新加坡来是不现实的,但“双元制”的精神实质:职业教育要与科技工艺的发展相适应,理论知识的教学要与实践技能的训练相结合,学校要与企业相沟通,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有利于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基于上述思考,林靖东提出基于学院本位的“教学工厂”这一办学理念和模式,期望该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实现与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同等的功效,满足新加坡当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且希望同时能发挥德新学院技术开发的优势,弥补新加坡中小企业开发升级产品能力不足的缺陷。
  1992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建立,“德新学院”和其他两所职业培训学院一起归属南洋理工学院工程系,林靖东先生出任该院院长,并且继续致力“教学工厂”理念的实践探索,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教学工厂”理念,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升华,并且成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注册商标。
  第二,“教学工厂”真正的“产品”是项目。持续不断的真实的工业和科技项目开发,对于教师来说,不但能了解企业的技术状况和实际需求,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自身的专业职业能力;对学生来说,这种“实战演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了鼓励和开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确保了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挂钩,提高了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促进了学院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学院与企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学校一方面给社会不断地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在为企事业单位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但是,“教学工厂”内工业和科技项目的持续开发需要相应的文化、体制和制度的配套和保障。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这些方面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整体就是一个大的“教学工厂”,里面包括众多由专业系构建的小“教学工厂”.学院拥有包括无界化、处处创新、超前意识、先驱精神、终身学习、精益求精等优秀的组织文化,完善的董事会治理结构和教学管理系统,设计精细的“无货架寿命”教师专能开发体系,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经验积累与分享知识管理体系,完备的质量管理机制和框架(包括ISO9001/ISO1400,理工学院质量体系保障框架,平衡计分卡,六西格玛,工作改进计划,职员建议计划等等),设计科学的基于项目教学的双轨教学系统,有效的项目和综合科技教学法包,等等,都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大小“教学工厂”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学院本位“教学工厂”理念的启示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先进的职教理念。可以说,“以学院为本位”无疑是德新学院尤其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后续持续改革发展的正确选择。除了第二部分所述原因之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产生的历史,也催化了这种选择。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初前身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20世纪70年代初相继建立的四个技术培训中心,其是为了适应当时技能密集型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而建;到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科技密集型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经济发展局又成立科技学院,其包括德新学院(生产科技)、日新软件科技学院、法新学院(电子科技)、日新学院(机电一体化)、精密工程学院以及20个应用科技中心,而以上所述的培训中心都并入科技学院;根据林靖东先生的介绍,以上所述的培训中心和科技学院都借鉴了德国双元制的一些理念,培训教师都是来自一线的能工巧匠或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熟练企业人员,并要求学员在实际工厂中学;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适应创新与科研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由上述各学院包括应用科技中心合并成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由此可见,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从创建初时,就拥有了大量兼具培训能力和工业与科技项目开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以及先进的工业仪器和设备,这些都是以学院为本位、以工业与科技项目为载体“教学工厂”运行的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南洋理工学院“以学院为本位” 是由其产生的历史和新加坡国情所决定的。 “以学院为本位”, 在时空组合上,能保证教育行为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达到更高的效率与效果,或者说能最大限度上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更大程度上保证相关者的利益。正如南洋理工学院国际官方网站对“教学工厂”所述:“教学工厂不只是专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办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能全面地把学院各成功要素的潜在综合成效发挥出来。如推行正确,它不但对教学质量有良好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教师与学生的态度和思想倾向会起着积极作用。在南洋理工学院,这种积极的自我强化系统,对建立起一个重视团体精神、创新、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和专业能力开发工作环境,贡献巨大。它也是促成南洋理工学院独特学院文化和精神的一个主要因素。这种学院文化与精神正是学院成功落实‘无界化’校园概念的先决条件”。
  但是我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下几方面都有先天不足:一是政府政策和经费大力支持;二是与企业有良好的亲情姻缘;三是拥有真才实料的“双师”人才。因此,无论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还是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F模式,等等,我们都缺乏天然条件完全采用,只能取其精华,根据自身和区域条件,或者创造一些条件,适当地加以吸收。但是无论如何,借鉴教学工厂理念的核心无外乎一个关键词——产、学、研紧密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结合是我们每个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其中,抓内涵.练内功,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产业、企业合作的热情和意愿,才能真正产生双赢和多赢的格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融社的大姐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