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翔浅底离别泪打一地理名词体育名词

当前位置:首页 -& && -&
<FONT color=#10-01-22 12:53:48
华夏经纬网
年轻时读鲁迅讽刺胡适“我是有一点历史癖与考据癖的”那句话,觉得我们这位安徽老乡很迂腐可笑。不料后来我从事地方史志工作,也沾染了 “一点历史癖与考据癖”,陷入泥潭,至今难以自拔。&
听说关于敝本家马鹤凌、马英九先生原籍,在台湾和大陆都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湘潭、衡山、衡东、江西永新、邯郸、扶风、兴平诸说,还有说在我们安徽淮北的。有的地方笔墨官司加口水战,打得颇热闹。惹得我的“癖”瘾又犯了。心想,我与英九先生同宗同祖,岂能袖手旁观?遂有考据马氏家族源流之念。2009年8月,在上海图书馆老馆长王鹤鸣先生帮助下,发现《湖田马氏五修族谱》一部,拜读之后,异常惊喜——这竟是马鹤凌、马英九先生家族的族谱!进一步研究之后,信心大增,决定到实地考察,看看究竟。
&
湘潭名人乡
湘江从南向北流过挺拔秀丽的南岳衡山,再经北边不远处的长沙古城奔向浩瀚洞庭湖。中间拐一个小湾,把山清水秀的湘潭拥抱在怀里,好像是传说中的女神娥皇、女英在哺育一个可爱的孩子。江水清澈见底,渔船像片片树叶飘荡。洁白的湖鸥、池鹭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偶然可见苍鹰高傲的在云端巡视。正是毛泽东所吟诵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那番苍茫壮美的景象。今秋以来,是湘江少见的枯水期,江面已不见大船来往穿梭,只有块块沙洲像巨轮停泊江中。一些地方筑起沙坝拦水,以保证沿江居民生活、生产用水。
湘潭地处湖南中部,湘江中游,南岳衡山余脉,以境内昭潭得名。汉代属长沙郡,临湘县。南北朝梁天监年间置湘潭县,包含今衡山、衡东等县区地域。后经过无数次分合调整,形成今之县域。湘潭地灵人杰,古今英才辈出。是、、罗亦农、、、周小舟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也是王闿运、、、黎锦熙、黎锦晖、等名人志士的家乡,台湾著名政治家马英九(中国国民党主席、台湾地区领导人)、宋楚瑜(亲民党主席、原台湾省长)、张京育(曾任陆委会主委)原籍也是湘潭。
2009年10月19日,我从合肥经武汉沿京广线乘火车南下,来到向往已久的名人之乡湘潭。湘江北岸的老县城早已升格湘潭市,新县城在湘江南岸易俗河镇。投宿县政府对门的华坤宾馆,马上感受到浓浓的名人气息。宾馆彭师傅很热情地帮我提行李箱,问他和彭德怀元帅是否一家,他说:“和我爷爷同辈。”下午到县史志办拜访,办公室杨主任热情接待,向我介绍这里的名人轶事、风土人情、地理交通,并赠送《湘潭县志》一本。使我对湘潭情况有了全面了解。看她秀丽端庄、侃侃而谈的大家闺秀仪态,我就联想到她们的前辈名流杨度。
接着,我拜访了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萧超亚先生,他向我提供了不少马英九家族史料线索,并介绍我拜访了老主任鄢光润先生。鄢主任对湘潭家族姓氏文化很有研究,出版的《湖湘名谱辑要》一书,就有湖田马氏族谱的介绍。县政协副主席刘肇礼先生是马英九的表兄,曾和母亲马云英(马鹤凌胞妹)一起去台湾探亲。我电话联系准备拜访他,不巧他在外地考察,只得以后再说了。
次日一早,我从县城东郊的牛头岭汽车站乘车沿北京——广州的107国道向南行驶,一个多小时到白石镇。镇原名白石铺乡,不久前与马家堰乡合并而改镇。街道坐落在一个狭长的山谷中,沿公路两侧建有新街,长约一公里;老街在西侧,狭窄而拥挤,生意兴隆。镇外几座小山,满目苍翠。著名画印诗书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故居就在街头不远处白石山下的白石村,村原名叫杏子坞星斗塘,齐白石于1864年出生在此。他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山人,遂以号名世。我心想,在湘潭,不管你到哪,都有名人的踪迹啊。我住在公路旁一家私人小饭店,老板是一位退休的教师,姓尹。一有空,他就向我讲当地名人的故事。晚上,我在这巧遇县文化旅游局易文副局长,她热情地向我介绍白石镇尤其是马英九家族有关文物古迹保护修复情况。她略圆的大脸盘,美丽的大眼睛,浓密的短发,微笑着很像电影明星白杨。使我觉得湘潭不但多名人,而且多美女官员。
下午,尹老师为我找了他的一个学生开的出租车。这位年轻的司机对全镇的道路和古迹名胜非常熟悉,自告奋勇兼当导游。“小面包”车沿着新修通不久的“村村通”水泥路,向镇东南方向行驶十五六里,就到马英九先生祖父马立安墓地。墓地南北西三面青山环绕,座西朝东,遥望湘江。周围是片片金黄色的晚稻田。墓前新修一个百平方米左右的小广场,栽有两棵高约丈余的柏树。白石墓碑上书大字:显考马公大基老大人之墓
主墓和周围的墓墙水泥颜色较深,显示此墓保存完好。1995年,马鹤凌先生曾回乡祭扫父墓,加以修整。墓右侧县旅游局新立的白石“马立安先生墓”说明碑。马立安,谱名大基,号立安,1868年出生,1927年逝世,次年安葬于此。现属湘潭县最南端的茶恩寺乡双阳坪村。我作为马姓晚辈,在墓前行礼致敬,拍照留念。
马英九祖居地在湘江大堤上一个叫寺门前的村子。清代属湘潭县九都,民国属天马乡,1951后曾先后属马家垅乡、湖田乡、马家堰乡,今属白石镇潭口行政村。马鹤凌先生曾写他的出生地为:“湘潭县天马乡寺门前。”是他出生时很准确的地名。他谱名人松(马立安次子),字树生,号鹤凌。1920年生,青少年在衡山读书,抗战时考入在重庆的国立政治大学政法系,毕业后从军,1948年去台湾。曾任蒋介石侍卫官,国民党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个世纪90年代组织“中华四海同心会”,世界马氏联谊会等,并担任主任委员。到处奔走演讲,呼吁“中华一统,世界大同。”2005年11月病逝台北国泰医院,享年86岁。妻秦厚修,国立政治大学经济系同学,1944年8月20日在重庆与马鹤凌结婚。生子英九;女以南、乃西、冰如、莉君。
马英九,为湖田马氏第二十二代,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台湾领导人。妻周美青,1952年11月30日生于,籍贯。纽约大学法学硕士。1977年在美国与马英九结婚。2008年6月从台北兆丰国际商业银行退休。现担任台湾红十字总会名誉会长。生女唯中、元中。
车子从马立安墓地顺着乡村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向东北方向行驶大约十五六里,一直开到湘江边一个小码头停下。司机说这儿就是寺门前村。登堤瞭望,寥廓江天,尽收眼底。江中静静地停泊几艘木船,堤岸上挺立着一棵弯向着码头的粗大古槐树,仿佛一位老人在迎接远方归来的游子。树旁有一座亭子,匾额上书“书善亭”。两边立柱楹联是马立安教子名言: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亭旁一碑,书刻“书善亭记”,2008年立。碑文记述:寺门前为湘江中游古渡口,连接湘潭、衡东。清咸丰年间马朝彩等始设义渡,宣统二年马立安等捐资置田,以维持永久之费。原有二古碑在古槐树下,记载善事。十年前乡人始以石材建码头并河岸护坡。今有湘潭九华经济区台湾工业园捐建功德亭,名曰“书善亭”。移古碑于亭中,并将码头维修一新。
我访问了村头的几位老人。年龄最大的一位姓左,91岁,其他的也有70多岁。她们的方言很难懂,会讲普通话的年轻司机这时又成了翻译。但有的话不用翻译我也听懂:“马立安,好人,善人!修码头,修路。”“要饭的,招灾的,给吃饭,给米,还给钱。”“开锅厂,开米厂。”“马玉昭,马鹤凌侄女,在县城,她知道”。
91岁的左老奶奶还说,她年青时嫁到这里,丈夫也姓马。那时码头就是这样,那棵大槐树就这么粗,这么弯弯的。过去这码头很热闹。去长沙、汉口大城市,都从这儿走。
从亭子向南几十米远就是马立安故居和锅厂所在地。这儿早已是一片荒地。只有一段残墙和县旅游局2009年立的一块白石说明碑静静矗立。碑文记述:锅厂为马立安的舅舅所创办,初期为一家制造炊具和农具的小厂。马立安12岁时在此当学徒。30岁时接办锅厂,命名“鸿兴福锅厂”,他筹资扩大锅厂规模,兴办米厂,厂内工人达百余人。产品畅销湘南各县和汉口等地。为湘江沿岸有名的工商企业。后因时局动荡,于1925年结束锅厂生意,举家迁居湘潭城内(村民说:迁到江对岸“油麻田”),后迁居衡山县城。从碑上附的示意图看,锅厂和故居房屋不下百余间。
故居遗址前临宽阔的江面,对岸一脉青山,就是衡东县地(1966年析衡山县置)。乡人说马立安晚年曾迁移到对面的“油麻田”村居住,当时县名衡山县。住了三四年,马立安逝世,家人用船运回安葬。
此刻,清清的江水,倒映着漫天彩云,显得十分幽美、恬静。可是我想象,百年以前,这儿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化铁炉烟火冲天,大风箱拉的呼呼响,坩埚里通红的铁水迸发着火星往铸造铁锅和农具的模具里流淌,火光映红江岸;南侧的米厂里,加工稻米的檑子、风车轰轰响,举着石碓在排排石臼前舂米的工人齐声喊着号子;几十名工人和老板马立安汗流浃背地忙碌着……,马立安,一个企业家兼慈善家的形象深深映入脑海,令我肃然起敬。
傍晚,我们来到马公堰集镇,在湘江大堤西边约五六里,这是原马家堰乡政府所在地,街道沿一条流入湘江的小河河堤东西延伸,约一公里多长。中间有一条横街,直通街北约三四里远的湖田村。车子开到村委会门口,出来2位年轻的村干部,一位是村长马佳传,另一位叫马金名。听我说明来意,他们热情地表示欢迎,又找来六修族谱理事会理事马金如,在一起合影留念,共同给我介绍村里情况,以及族谱编纂情况,陪同我参观了村中心小学。这所小学原名“湖田马氏私立元善小学”,是马鹤凌兄弟按照父亲立安公遗愿于1940年创办。66年来就读学生25000多人,培养大批人才。接着,他们又陪同我前往一里路外的一座小山旁,瞻仰湖田马氏宗祠遗址和祖墓。祠堂仅存约一米高的墙基。族人纂修族谱的同时,正在筹划按原貌修复这个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祠堂。
湖田马氏始祖晚益公及祖妣罗孺人墓地在祠堂后面的山坡上,保存完好。族谱记载这儿在清代属于湘潭县九都九甲,地名沧下湾,山名狮形山。墓地旁竖立一块名为“墓志铭”的石碑,是族人新立。上刻重修祖墓始末。记载捐资人第一位是:国民党主席马英九
根据族谱记载,湖田马氏原属江西永新县西山下溪岗马氏的一枝。元末,晚益公为避陈友谅之乱,举家迁湖南安仁县,后迁长沙。投入朱元璋军中,作战有功,升长沙校尉。逝于军中。其子裕后公袭封长沙校尉。到明永乐八年,天下安定,奉命解甲归田,裕后公“自长沙溯流上,见杨溪埠湖田万顷,山拥水护,气象万千,遂定居。”尊晚益公为湖田马氏一世祖。自此马姓子孙在此生息繁衍,成为湘中望族。族人介绍,此次六修家谱,已登记人口6万余人。往上追溯,溪岗马氏来自陕西扶风,与我们安徽马氏同一个祖先——赫赫有名的东汉开国元勋之一,平定交趾(越南)功封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
湖田马氏族谱六修委员会保管的一部《湖田马氏五修族谱》和上海图书馆的《湖田马氏五修族谱》完全一样,都是54卷,1933年修成的。这是我从事史志工作20多年查阅的近200部家谱中最大的一部。不仅卷帙浩繁,而且特色鲜明。该谱有历代政要题词、作序之多,十分罕见。封面谱名即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亲笔题写:
“湖田马氏五修族谱& 林森题(印章)”;题字为工整凝重的隶书,落款为行楷,印章阳刻篆体。
卷首还有民国政要蒋介石(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汪精卫(时任行政院长兼外长)、胡汉民(时为立法院长)、何健(时为湖南省主席)题词,每题占一页:
“化家族为国族& 蒋中正(印章)”;题字为草书,印章为篆体,阳刻。
“世德长留& 汪兆铭敬题(印章)”;题词为行楷,署名为草书,印章为篆字,阴刻。
“世世守之& 胡汉民集字敬题(印章)”;题字为隶书,落款为草书,印章为篆字,阴刻。胡汉民举人出身,以擅长隶书被称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三位是:谭延闿,楷书;于右任,行书;吴稚晖,篆书)。
“敬宗收族& 何健敬题(印章)”;题字落款为行楷,印章篆体,阴刻。
此谱于康熙六十年达由玠公创修时,就有湖南巡抚王之枢、长沙知府张楙、湘潭知县方伯、衡山知县葛亮、署理总督河道提督武英殿总裁陈鹏年、翰林院庶吉士大清一统志纂修丁酉科河南乡试主考官湘潭同乡张玢、庚子科广东乡试主考官曾世琮、翰林院修撰山东学政彭维新、浙江主考官谭尚箴、江西抚州宜黄知县胡虞继等10位高官为之序。
同时,还追录“本派溪岗马氏”明代修谱时,翰林院大学士彭华序,翰林院侍讲学士张治序,总制江西福建广东湖广浙江江南直隶等处前南京察院金汝砺序3篇。
五修谱卷首“序”(草书影印),为五修倡修人马骧(时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少将)撰,对湖田马氏源流及谱牒纂修始末述之甚详。
溪岗——湖田马氏自明、清至民国历次修谱,得到如此多的高官重视,为之作序、题词,
实属罕见!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名门望族之尊重;二是对主修者身份地位之尊重;三是对我马氏先祖世称文渊先生援公高风亮节之敬仰。关于这一点,在诸多序文中皆有印证。如:
文渊先生功盖汉室,亲系椒房,而廉直忠勇,脍炙人口。如冀之贺则面斥之,松之拜则直受之,子侄有流于轻薄者则痛呵之。自(女)明德皇后正位宫闱,愈自谦肃,练裳不饰。其长公(子)曰廖,特简卫尉;次公(子)曰防,进卫车骑。当建初二年,肃宗(章帝)欲侯诸舅,廖与防固辞不就。 (明 翰林院大学士彭华序)
我马氏精英英九先生,高才博学,英俊潇洒,历任台湾政坛高官,今为党政最高首长,却能洁身自好,有“(钱、色)不沾锅”之美誉,莫非源于先祖文渊公“廉直忠勇”之风乎?
夕阳余晖映照在青山、古墓和洁白的墓碑之上,闪闪发光。周围青松翠柏环绕,庄严肃穆,一片寂静。我和几位马氏兄弟肃立行礼,祭拜离去。
&
南岳衡山行
10月23日上午,从白石镇乘汽车向南,不到一小时就到衡山县城。住县政府对面不远处的君城宾馆。首先参观衡山老城街道。下午去县史志办公室拜访了熊仲荣主任和彭老主编。熊主任是个年轻帅哥,但对衡山史志很有研究;彭主编约70多岁,是衡山活字典。他们热情接待了我,送我一本县志,并介绍了衡山的历史状况及马鹤凌先生在衡山的事迹。彭老还陪同我去寻访马鹤凌曾住过的白石巷。在那儿,又拜访了湖南马氏联谊会、湖田马氏族谱六修理事会办公室主任马岳南先生。马岳南在世界马氏联谊会和邯郸寻根祭祖活动时多次见过马鹤凌先生,对马鹤凌在衡山的情况更为熟悉。晚上我们交谈到深夜才休息,他还送我两本有关资料书。次日上午,在熊主任电话联系后,我顺利到南岳衡山西麓岳云中学,拜访了校史主编杨老师,他热情地为我提供几种校史资料,并介绍了马鹤凌在岳云中学的史迹。他知道我时间很紧,不能上山旅游,还亲自骑摩托车送我到衡山紫云峰半山腰转了一圈,也算到此一游了。
衡山县位于湖南省中东部,湘潭县南,湘江中游,南岳衡山之麓,名山大川,尽入怀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祝融峰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号称南岳四绝。县城开云镇,为湘江中游重要港口,又有京广铁路穿过,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秦汉属长沙郡阴山、衡阳等县地,晋改衡阳县为衡山县。唐属衡州,宋属潭州,元属潭州路,后改为天临路。明清属衡州府。1966年,析衡山县湘江东岸6个区设立衡东县。
1924年,马立安为避匪祸携家从湘潭祖居寺门前迁到湘江对岸衡山县境内乡人称为“油麻田”的村子居住,此地今属衡东县德圳乡石坪村。1927年立安公逝世,用船运回老家暂厝,次年安葬。那时马鹤凌年方8岁,弟延龄、妹云英幼小,孤儿寡母,备受艰辛。母亲向氏但求课子读书,以图前程。让鹤凌先在油麻小学,后到衡山县城“晨曦小学”读书。为便于照顾孩子,向氏便在学校附近的萧家祠堂、白石巷(又叫白石坊)租房居住。
23日下午,马岳南陪同我到城南,寻访马鹤凌当年就读的晨曦小学和母子居住的地方。马岳南曾经在这附近的一个工厂当过厂长,对这一带情况非常熟悉,不少居民认识他。因此很顺利地找到。晨曦小学位于衡山县城西南,民国初年创办,1951年改名城南完小,现名衡山实验小学。但学校大门左侧仍有“城南完小”字样。校园美丽整洁,设施完善。从学校回城马路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罗氏宗祠”。再转过一条街,就到萧家祠堂旧址,只见二三楹低矮旧瓦房和几丛杂树在夕阳中静静守望着的昔日的幻影。马岳南领我又走过二三条街回到白石巷,到“衡山县疾病控制中心”新大楼跟前。进入后院,就是马鹤凌随母亲当年居住的地方。可惜老房子一点也没有了。只能在一棵樟树前合影留念。
此外,还有二种不同说法:一说马鹤凌考入岳云中学时是个来自私塾的学生;二说马鹤凌在“油麻完小”毕业,考入岳云中学。尚待进一步考证。但不管怎样,鹤凌先生在衡山读小学(或私塾)考入岳云中学,曾在初45、高23班就读,学习6年毕业,却是校史有据的。
岳云中学位于巍峨秀丽的南岳衡山紫云峰麓,1909年由留学日本归来的何炳麟邀集地方人士创办并担任校长,校址原在长沙荷花池等处。1935年在衡山原紫云书院和文定书院旧址创办南岳分校,1938年长沙校本部因日军入侵疏散,迁南岳分校,再迁白果镇等地。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回南岳,定为永久校址。1939年三十周年校庆正值抗战初期,形势紧张,仍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蒋介石(时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张治中(时任湖南省主席)、朱经农(民国教育家、时任湖南省教育厅长)等党政要人为校庆题词、题诗,热烈祝贺。可见当时已是名校。
林森题词: 育才兴国& 蒋介石题词: 百年树人&& 张治中题词: 陶镕囯器
朱经农题诗:抗战建国人才是赖,化洽菁艺学研中外;
岳峙云蒸日新月迈,三十年来方兴未艾。
百年来,岳云中学先后有何叔衡、徐特立、符定一、赵景深、胡云翼、贺绿汀(毕业后曾留校任教)、杨一南等大批名人志士任教。培养人才4万多名,著名者如:革命先驱杨开慧、李启汉、何孟雄、潘心元,红军将领邓华、成普,国民党抗日将领黄杰、袁朴、刘咏尧、廖耀湘,国、共名流马鹤凌、李锐(曾任毛泽东秘书多年),文学家丁玲、叶紫、黎锦明、洛夫(台湾诗人),音乐家贺绿汀,两院院士李薰、孟少农、曹建猷、鈡训正等。
现在校园建设面貌一新,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百年名校焕发青春。高大壮观的校门上,李锐题写的“湖南岳云中学”黑漆大字十分醒目。又有一副很有气势的长联曰:
岳峙东南有甘泉别院文定故庐湖湘胜学传千古
云生毫末看霖雨中华春风大地荆楚英才铸九州
校园内,白云缭绕的紫云峰环抱着新颖美观、鳞次栉比的幢幢高楼;楼宇间绿树隐映,鲜花飘香;道路两旁绿草如茵,亭台楼阁,曲桥流水,点缀其间,置身其间,恍入仙境。
马鹤凌先生是出自该校的一名杰出人才。1932年前后考入岳云中学,6年间学习努力,成绩优秀,担任了学生会会长,还是一名体育明星。在校、省、全国多次运动会中长跑名列前茅。后来,马鹤凌曾分批捐赠1万美元给母校,以体育老师杨一南之名设立体育奖学金。并赠联曰:
岳峙南天,万千桃李兴中国;
云飞四海,十亿炎黄进大同。
马鹤凌夫人秦厚修也为岳云中学百年校庆题词:百年名校,桃李成荫。
通过以上考察:关于马英九籍贯在湘潭、衡山、衡东、衡阳、江西永新等说,得出正确答案应是湘潭。周恩来曾说:中国人传统,籍贯应以祖父为准。他出生在淮安,但祖父为绍兴人,所以籍贯为绍兴。
湘潭、衡山之行收获甚丰,我把两大包珍贵资料从邮局寄回家。决定到马氏发源地邯郸、扶风继续考察。
&
巍巍马服山
10月25日中午,我从衡山乘上北去的列车。几天来行程紧张,略感疲敝,躺倒卧铺上美美地睡半天一夜,26日早5点多到了邯郸。住进车站不远处的邯运集团招待所稍稍休息。打算上午去拜谒马氏得姓始祖马服君赵奢墓园。可是不知怎么走?便按照从网上查找的邯郸世界马氏文化研究中心电话试打一下。
电话里传来一位年轻女士甜甜的声音,问什么事?我问去马服山怎么走?并自报家门,说我姓马,安徽研究员、作家。她马上热情地表示欢迎,说等一会回话。约半小时没有回音,我颇感失望,正犹豫要不要打电话询问,突然手机响了,一位年轻男士打电话来,说代表邯郸马氏联谊会表示欢迎,已安排车并请邯郸著名作家马新民陪同前去。这真出乎我意料,也十分感动。还未见面,浓浓亲情和邯郸人如火的热情就扑面而来。到约定地点,马新民和刚才打电话的马强已等在路边。两位均是邯郸马氏联谊会副秘书长。马强在市老干部局工作,任机关专职书记,是一位年轻精干、风度翩翩的帅哥。马新民50多岁,身体强壮如小伙子,多才多艺,马氏会刊《紫山》和邯郸文艺刊物《花信风》的主编,也是马服君墓园碑文、说名词撰稿人之一,还写了一首《马氏之歌》。他对邯郸历史文化尤其是马氏文化如数家珍,一路导游解说。晚上又从家里取了好几本资料送我。使我对邯郸和马氏发源地有了全面的了解。
马服山原名紫山、紫金山,以山色得名,位于邯郸西郊15公里的邯郸县三陵乡陈窑村境内,海拔498米,巍然挺立于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上。2300多年前,赵国名将赵奢由于保卫国家战功显赫,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逝世后墓葬紫山,因此山名改为马服山。子赵括因长平战败以身殉国。孙赵兴迁居咸阳,以祖父封号“马服”为姓,后又去“服”单姓“马”。因此赵奢成为中华马氏得姓始祖。这一段壮怀激烈的马姓得姓历史,成为邯郸古都一个重要的文化标记,也成为我马氏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动力和强烈爱国精神的源泉。邯郸市、县、政府近年来修复赵奢墓园、塑像,修路植树,把马服山建成中华马氏文化苑,成为全世界马氏族人的祖庭圣地。海内外前来寻根问祖的的马氏族人络绎不绝。
2005年清明节,马鹤凌先生率领台湾马氏宗亲总会和马来西亚马氏宗亲总会两个寻根团来马服山举行隆重的祭拜始祖大典。马鹤凌先生率领马氏宗亲燃香点烛,恭敬祭拜,宣读祭文,并为始祖墓园献上一付楹联:
追怀马服,勇荷重任安社稷;
仰慕先祖,迅展伟略建奇功。
在邯郸市府的欢迎酒会上,马鹤凌先生激动赋诗:
跨海寻根万里行,邯郸祭祖正清明;
亡人追怀还乡日,欣见仁贤享太平。
他还泼墨挥毫,书写:中华一统& 世界大同& 八个大字,赠给邯郸市台办。
马鹤凌先生在祭祖大典上,发下三愿:一愿儿子英九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为党走出困境、重新执政贡献力量;二愿英九当选台湾领导人,扫清贪腐,为台湾人民造福;三愿21世纪实现中华一统、世纪大同。他还虔诚地带一罐紫山土到台湾,表示牢记始祖爱国精神。
2008年中秋节,第五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在邯郸召开,参会的有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意大利、缅甸等7个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内地21个省区马氏宗亲及新闻记者800多人。此前,在鹤凌先生和马来西亚、美国马氏宗亲会的倡议下,先后在泰国(1999年3月)、新加坡(2001年9月)、马来西亚(2004年8月)、江西乐平(2006年10)召开四届世界马氏恳亲会。鹤凌先生亲自参加三届,不料于2005年11月去世,没能参加他非常关注并约定与会的第四、五届盛会,成为这两次在国内举行的马氏盛会的一大憾事。但英九先生代父弥补遗憾,向第四届世马会发了贺信:全文为:
火良会长暨宗亲会先进赐鉴:
&&& 欣闻江西乐平扶风马氏宗亲联谊会将于95年10月假江西乐平市举办第四届世界马氏宗亲大会,特函致贺,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马英九敬启
马英九母亲秦厚修女士也代夫向邯郸第五届世马会书赠贺词:
&&& 祝第五届世界马氏宗亲大会圆满成功。&& 马秦厚修敬贺
我在马新民陪同下,瞻拜了始祖奢公塑像、墓园。忽然想到今天正是重阳节,站在巍巍马服山上,艳阳高照,白云蓝天,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瞭望古赵大地,追怀先祖丰功伟绩,思念鹤凌先辈继承先祖爱国传统和奋斗精神,为中华一统、世界大同之崇高理想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深感我辈重任荷肩前赴后继之责任重大。
中午,邯郸马氏联谊会副会长、原市委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局局长马谦诚,马新民、马强和市委办公厅年轻的处长马晓波等设宴款待。席间畅叙亲情、友情,交流马氏文化和研究、写作情况,其乐融融。他们都是邯郸两次马氏盛会的筹备、参与者,和鹤凌老先生多次见面,亲见鹤凌先生等台湾宗亲寻根祭祖盛况,给我提供了不少有关珍贵资料。谦诚副会长还赠我一本他亲自点校整理的《广平马氏族谱》。
饭后,马新民陪同我参观古丛台,瞻仰七贤祠中的奢公伟仪。下午又到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拜访世界马氏文化中心。。中心由邯郸马氏联谊会顾问、该校党委副书记马计斌主抓筹建,他因在外地,特意安排早上接电话的马丽艳副教授和学生会的马强热情接待,介绍有关情况,领我参观收藏的马氏文化资料,其中包括鹤凌老先生的珍贵墨宝。正要告辞,陪同我大半天的马新民却不顾疲劳,突然“袭击”,命我“留下墨宝。”再三说明我的字不行,他也不依,说这是中心规矩。我知道刚才马丽艳、马强留吃晚饭,我婉言辞谢,他(她)们这是设法挽留之意。盛情难却,再说邯郸一天,感受颇深,只得坐下想一想,献拙诗一首,聊表心迹:
紫山瑞气郁苍苍,千里寻根沐艳阳;
武略文韬君马服,子孙四海美名扬。
乙丑年九月九日马騏拜撰
心里不太稳当的是字句尚有平仄不调。正犹豫间,马丽艳已将文房四宝摆好。只得请他(她)们三位帮助推敲把诗稿修改几字,又在马新民指导下练习涂鸦,浪费宣纸数张,才勉强过关。这时天色已黑,到校内招待所吃饭。当晚登上西去的列车。
&
茫茫古扶风
10月27日到西安西边的杨凌镇,住杨凌区政府招待所。拜访区档案史志办,赠我《杨凌区志》一本。杨凌区全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县级,属咸阳市,1982年置,划扶风县五泉公社(1984年改为乡)、武功县杨凌镇和杨凌公社组成。总面积94平方公里。杨凌因境内有隋文帝杨坚陵而得名,经批准改陵为凌。
马援故里在原扶风县五泉乡今属杨凌区五泉镇毕公行政村境。五泉在扶风县东南部,现在杨凌区西北。史籍记载马援、马融(东汉大儒、经学家、教育家)、马超(东汉末大将)都是“茂陵”人。五泉镇境北有茂陵行政村,村境有马超岭,为超屯兵处。又名茂陵山;茂陵行政村又与镇西部的毕公行政村相邻;马融设绛帐讲学处今为绛帐镇(扶风县南,陇海铁路小站),也与五泉镇紧邻;同时五泉镇也有绛南行政村;所以五泉、绛帐镇应该都是古茂陵的一部分。《辞海》注马援故里在今兴平县东北,在五泉镇东百余里处,也有个茂陵,汉武帝陵在那儿。两地古代是否都属茂陵,尚待考证。但把马援故里说在彼处,离得太远,实误。
28日上午,我乘出租车向西北行,公路旁是一望无际的渭河冲积平原,因地势比南边的渭河谷地略高,当地称“塬”。满眼苍茫,阳光灿烂,麦田中间时时可见成排的塑料大棚,闪着银光。约半小时到五泉镇毕公行政村,昨晚电话联系过的马氏联谊会副秘书长马友全先生已在路边等候。他今年63岁,67届高中生,是村里的秀才。住房在公路边,院门高大,两扇对开红漆大门嵌着排排宫殿式的黄铜球,显得很气派。墙上和树上都挂满串串金黄色的玉米棒和火红的辣椒,成为特有的风景。在院门走道兼会客室的沙发略座,他就带我去常务副会长马海峰家。沿水泥路走到整齐的小街上,发现这里的住房都和马友全家的风格一样。马海峰会长64岁,曾任村支书,德高望重,他和马友全对本地历史状况了如指掌。说毕公行政村以前村名就叫伏波故庄,又名马服村、马家坷垴。四面原有土城墙、城门。全村2000多人,95﹪以上姓马。绛帐村在此西南五六公里,马超岭在此东北五六华里。他们说马援、马融、马超都是我们祖先,茂陵人,茂陵就是本地古名。
马海峰、马振全领我去马援祠。走约里把路,就到伏波故庄。这是一个小集镇,村中间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街道。今天逢集,路边摆满蔬菜、肉食、粮食、水果、鸡鸭等农副产品,以及农用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买卖的人熙熙攘攘,大嗓门嚷着谈价、争斤论两,街边小商店、饭馆,小吃店、点心铺挤满了人,十分热闹。
走过街道,村边一座高大古建筑十分醒目。大门上书“马援故庄”。门前有一块小广场。两块高大的石碑很醒目。一块是“台湾马氏宗亲寻根祭祖纪念碑”;一块是“马来西亚马氏族裔故里祭祖记”。2005年清明节立。还有一块“杨凌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援祠遗址”碑,2000年立。广场前面是一个长方形深池,马友全说这就是“薏米池”。史书记载马援征交趾,士兵不服南方水土,生病很多。马援用薏米治好。回来后把薏米带回家乡,在这最先试种的。因为薏米喜水,所以挖池子浇水。传说马援用马车拉薏米,车子很重,被人诬告为私藏金银财宝。后来平反。进入后院就是马援祠。正殿中间供奉马援塑像,左为马超、右为马融塑像。所以旧志书又称“三马祠”。
《后汉书》记载:“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马援传);“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干数。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常坐高堂,施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马融传);《三国志.蜀书.马超传》记载:“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军具起事于西州”。裴松之注:“《典略》曰:腾字寿成.马援后世也。桓帝时,其父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
从史料记载来看,此地与西域接近,马腾、马超都具有汉、羌混合的血统,这说明汉民族是经长期的民族融合而成。
马援祠院子里有10多块明清古碑和新碑刻,记载马援祠宇历代修建史事、功德名录等。我们三人与早在此等候的现任村支书马忠孝和马氏宗亲会副会长马光辉、马平西及理事马宽荣、马宏儒等在院子合影留念后,又在祠前座谈。他们说马鹤凌率领台湾宗亲代表团以及马来西亚宗亲代表团是2005年4月7日来的。祭拜马援祠后,还在村小学开座谈会。
会上,马鹤凌激动演讲,说:我们要发扬祖先爱国精神,在21世纪实现中华一统、世界大同。祖先马援不但是个保卫国家的爱国名将,而且人格高尚,教子有方。他的很多话后世广为流传,成为成语格言。如:“大丈夫立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男儿当马革裹尸还”,“先人之忧,后人之乐”等。他的女儿当了汉明帝的皇后,穿着朴素,好读诗书,不信巫祝,忠心耿耿辅佐明帝治理国家。汉章帝继位,为表示对母亲太后的尊敬,要把两位舅舅封侯,舅舅坚辞不受。种种美德,不但古人崇敬,更值得今人学习。鹤凌先生还呼吁世界马氏族人共同努力,拍一部《伏波大将军》电视剧,宣扬祖先美德。
中午,我们在一家小饭馆用北方大楼碗吃面条,边吃边谈。亲情,热情,加上天气温暖,初冬时节竟然热得只能穿单衣。饭后到海峰会长家看台湾、马来西亚宗亲代表团赠送给祠堂的珍贵纪念盘和马援家谱。
这部《西秦马氏宗谱》复印自山西省柳林县青龙村马声达家保管的旧谱。分卷一、卷二,另有一本《古本译释》。怎么马援家谱在山西呢?原来明朝时,伏波故庄有一位叫马明杰的人到山西作官,并在山西安了家,就把家谱抄写一份带到了山西。由于原谱“文化大革命”中烧掉了,所以从山西复印的马氏家谱就成为研究马援家族史的珍贵资料。这部家谱记载:“始祖名援,字文渊,东汉光武时封伏波大将军新息侯,谥忠,敕封忠显王。家世西秦,其府风翔,其县扶风,县东三十里茂陵山居住,系定安里六甲人氏。由茂陵移居县东南二十里伏波古庄,又名马家窟坨。有家祠祖庙一所,前有水一池,俗名涝灞,载在志书。将军墓在县西十里伏波村。九月十四其生日也。三月初十其卒日也 ”家谱中还有赵奢孙赵兴由邯郸徙往扶风茂陵成欢里的记载。
据《扶风县志》、《扶风地名志》也记载:茂陵山从古已有,为马援、马超故居,历代曾在此设过“成欢里”、“茂陵里”、“茂陵乡”。
实地考察结合家谱、史籍记载,马援及马融、马超故里在原属扶风之五泉乡为无可争辩的事实。《辞海》记述在兴平县东北肯定是个失误。
28日下午,我从伏波故庄来到扶风县城。扶风县位于省市东部湋河流域。时此地为京官右扶风的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县城城区在北,道路宽阔美观,车站、医院、学校、机关大楼新颖气派。我听说县长姓马,叫马鲜萍(女),感到很有意义。便到县政府新大楼拜访,可是工作人员说不在。再问地方志办,说还在老城区县档案局。次日上午,步行到县志办拜访卢军林同志,顺便参观老城区。城隍庙和河边文化长廊留下深刻印象。著名的法门寺也在城西马援墓不远处。
中午乘车向南约半个小时就到绛帐镇。也就是家谱和史籍说的“绛帐村”。马融设绛帐讲学的讲经台经村民修复一新,南北两个,距离约二百米,中间为十字街,讲经台实际上为城门。上书“通绛门”。
下午乘车返回杨凌。晚上乘火车返回合肥。到家多日,那悠悠湘水仍在我的心中涌动,流向西北、东南,东海、台湾,源源不断······(马& 騏)
&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羊打架打一数学名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