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以追求为话题以第一人称写的故事

自我的追求,社会的进步——“社会心态蓝皮书”材料作文导写
【试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最近,中国发布了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社会心态蓝皮书》,蓝皮书认为,当代中国人主要有九个生活动力,依强度渐次排序为:一是子女发展期望;二是个人利益追求;三是追求家庭幸福;四是追求人际优势;五是追求一生平安;六是尽力做好本分;七是实现自我价值;八是为社会作贡献;九是追求生活情趣。
蓝皮书真实反映了社会心态,“为了子女”、“为了利益”、“为了家庭幸福”分别居前三,说明这个社会的开明程度,体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我们可以正大光明地来讨论作为一个“人”的真正需求,承认一个人的发展,不是为了什么“伟大意义”,而是首先作为一个人的利益追求。
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根据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明显。
【命题缘由】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是“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命题人也较好地践行了这一要求,如山东卷2009年的“见证”、2011年的“这世界需要你”等。现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渐次放宽,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现实生活的压力陡然增强,人们的目光逐渐转向自我,追求适合于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
那么,“追求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如何认识?它是否与我们一直倡导的“奉献”价值观相悖?它是否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当两种价值观“狭路相逢”,是针锋相对还是彼此相容?其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已经给予我们很多的感悟和思考。
将这样一个材料置于整日埋首于“题山书海”的学生面前,相信会碰撞出更多地思维火花,同时也提醒老师们在作文备考的路上不能一味地出一些“平淡如水”的材料作文,应从多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审题立意能力。
【写作导引】
读完这个材料,很多学生傻眼了:这叫我们往哪儿写?写什么呀?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些立意:①人要有追求;②向伟大的母亲致敬;③别让利益充斥社会;④利益不应是首选追求的;⑤人,理应自私;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很显然,第①②种立意是就材料的表象立意,没有真正理解材料的含意;③④忽视了命题人对材料分析的价值取向;⑤⑥思想偏激,没有弄清楚“个人利益与社会进步”之间的促进关系……
惊讶之余,还是应当回到材料作文的一般构思过程,按图索骥,寻找最佳立意点。
首先是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要特别关注材料之后的分析语,分析语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帮助学生解读原材料,二是提示学生立意的角度和写作的方向。明白了分析语的作用,自然而然就能解决“往哪写”“写什么”的问题了。
分析语一共两句话,第一句话的核心是“社会的开明程度”、“自主的意识”,第二句话的核心是“首先作为一个人的利益追求”,两者彼此是有关联的,如此就转化成了话题作文,即“个人利益(价值、追求)与社会文明(开明、进步)”,围绕这个话题,立意就豁然开朗了,角度就多了起来:“有一种生活叫自我”、“小安方可大同”、“剥下虚假的外衣,展现真实的自我”、“开明的社会,自我的人生”、“利益追求下的自主与开明”、“先‘小家’,后‘大家’”等等。
其次是选材组材。
选材组材的依据是立意,其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开明不矛盾,从某个角度讲,人只有满足了自身需要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社会的开明恰恰是承认人的利益追求。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欣然接受单位奖励的二十万元奖金,顾“小家”才能成“大家”;周洋夺冠,为的是父母生活得更好;李娜,比赛最高兴的是赢得了奖金等等。这些典型事例无不告诉我们:人们在追求并实现个人利益价值的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弘扬了正气,做出了贡献。
总之,要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通过解读分析语(没有分析语的材料要整体感知其主旨),将材料作文转化成话题作文,围绕主旨或分析语的指示立意;二是明确分析语的情感倾向性,写作时切勿背道而驰;三是围绕材料写作,不能超出材料所圈定的话题。
【佳作展评】
从小写的人做起
没有人是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出生的,我们来到这世上的第一声啼哭正是宣告着自己的存在。
中国的历史从“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已经成功地过渡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直到这部《社会心态蓝皮书》的发布,我们终于可以大声呼喊:“人”的时代来了——从小写的人做起。
其实,这本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自从九零后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后,这种新潮与历史的碰撞便从未减弱过。“九零后”强调自我以至于将第一人称的范畴进一步扩大,各种新奇词汇被不断地增添到“我”身上。
当然,新潮与历史的交锋必定好戏连连,其中高潮部分出现在前年的周洋“感谢门”中。夺得短道速滑冠军的周洋在发表获奖感言时,首先说感谢父母,而后是感谢国家,正是如此,让一些习惯了“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国家……”这种固定句式的人产生了不满,于是提出要求周洋修改前言,最后不可避免地掀起了一场“先感谢谁”的论战。
是的,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有些必然已经成为过去,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们都是从自我出发,从做小写的人做起。这个现世安稳的时代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
在去年结束的澳网公开赛上,李娜为亚洲人赢得了多年以来的第一块金牌,比赛结束后,主持人问到比赛胜利后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李娜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是奖金,这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是的,李娜的坦率与真诚,表现出了她对小我的重视,也正是因为这样,她同时也为国家赢得金牌,赢得荣誉。
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爱国主义的衰落,恰恰相反,仅从最近几年的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来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紧紧相拥的中华民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惧艰险的大家庭。
正所谓,最安全的粮仓就是百姓的家。所以大可不必担心个人的发展会阻碍国家的进步,更不必担心小家的幸福会阻碍大家的未来。
现在,“人”的时代到来了,我们强调个人的发展,追求小家的幸福,这俨然已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潮流,历史与新潮的较量并没有输家,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打造出了双赢的盛世。
只有从小写的人做起,才能书写大写的中国;只有小家的幸福,才有“大家”的盛世。
【点评】文章写得澎湃大气:开头部分横亘历史与当今,提出“从小写的人做起”这一观点;然后从现实中举例,紧扣观点,分析精当;精彩之处是,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追求小我并不意味着爱国主义的衰落,可谓深入浅出。整个文章始终围绕着材料分析和议论,不蔓不枝,浑然一体。
&&&&&&&&&&&&&&&&&&&&&&&&&&&&&&&&&&&&&&&&&&&&&&&&&&&&&&本文选登在《作文与考试》(2013年1月上旬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作文以水为题,用第一人称手法写。跪求啊,要交的,不然就game over了,快一点啊。(不少于600字)_百度知道
作文以水为题,用第一人称手法写。跪求啊,要交的,不然就game over了,快一点啊。(不少于600字)
答得好的有额外悬赏,大神们,速度啊。
提问者采纳
  水的呼唤  有一天,一直沉默的水突然开口说话了。  水叙述说:我对人类的所作所为感到不满,我为人类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可人类总是破坏我,滥用我。这样既会导致水源的枯竭,不仅这样,还污染我,导致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时时刻刻都能派上用场。如:人们的身体中必须含有我;人们做饭、洗衣服都得用我;植物也需要我,有了我,蔬菜瓜果才能长得更鲜、更嫩;当发生干旱时,我可是最有用的……总之,我是一种人类离不开的物质。我尽量地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纯洁,让人们用得更舒心,更放心。可是,人类点儿也不为我着想,他们只顾自己的爽快。有时,人们用完水后,不关水龙头,让我白白地流失了。全球有那么多人,一人浪费一滴水,合起来就是几吨。这可苦了我,全球的淡水本来就不多,照这样下去我可应付不过来。所以人类只有节约用水,水资源才能得到保证。  人类不光浪费我,而且破坏我。工厂排放的污水就够呛了,人们还往河里扔垃圾。时间一长,原本清亮的我,现在变脏了,变臭了,我的朋友小鱼、小虾也相继死去。我恨人类,我是人类忠实的仆人,可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我一气之下,也会发点洪水,闹干旱时不救他们,给他们一些警告。  人类呀,醒悟吧!  听了水的话,我感慨万千。是呀,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哺育大地的乳汁,世界离不开水,人类离不开水。就拿我的家乡民勤来说吧,民勤原来是一个可牧可渔的地方,可由于没有了河水,再加上人们的破坏,民勤的水资源迅速减少。人们不得不大量抽取地下水以解决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的困难,从而导致地下水位急速下降,使民勤成了一个甘旱地区,成了风沙的发源地。还有,我们的母亲黄河曾几次断流  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可是单单就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跟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喝不上一口干净的,哪怕在我们眼里是很脏的——水!更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胡乱挖掘、肆意抽取被认为如同人类血管般重要的地下水!导致地球的含水层与粘土层压缩变形,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了不可估量更是无法挽回的损失!而这一切的使作俑者便是人类自己!更有甚者,还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些人一边咒骂附近的河流、池塘的水太脏、太臭,一边却还往里面倒各种垃圾等等。这些人是可耻、也是可悲的!  看到这些惊人的事实,我好像看到了未来的一幕:工厂的烟囱里冒着黑烟,废水排入了小河中,小河的水浑浊一片。没有草地,没有森林,没有湖泊,没有笑声,沙子迷漫在天空,土地化做了无边的沙漠,死一般的沉静。朋友们,如果我们再不保护水,那么这些将会成为现实。  请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的后代着想一下吧,保护环境,爱好环境。把绿色的美好家园还给我们吧。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水我是水,真水无香,是水的品质,水的追求,水的本色。我不为任何事物改变自身的天性。烈日烘烤下我变成水珠在空中蒸腾;寒风威逼下我链成冰甲在大地结晶;我有时是皑皑的白雪,有时是淡淡的晨露,尽管形态会随着气候的变化不断地改变,液体、气体、固体,但是我依然是水。纵然是万年冰封的冻土,一旦温度回升它又开始了漫漫的旅程。还是那么真挚,还是那么从容。 我源自大海,在阳光的指引下蒸腾而上,凝聚成云,我随风飘移,聚结成雨雪,滋润着大地。我又自崖顶渗出,从小溪走来,时而是激扬的飞瀑,时而是湍急的河流,一会儿我组成高峡平湖,像淑女缠绵而沉静,忽而又汇成汪洋大海,如狂风裹挟着雷霆。我一路走着,一路唱着,突兀的山峰峡谷,我弯成玉带,绵长的丘壑绿堤,我铺开碧锦,任你地形地势千变万化,我能随弯就直,温柔中尽显和谐之美,因物而形,磊落中衬托他山之石。柳枝飘动,我回赠千枝碧玉,晚霞斜照,我奉献一片金鳞,明月曾经照千古,何处流水无月痕!海纳百川能容乃大。我的柔美岂不是品德高洁吗?我的博大岂不是胸怀广阔吗?人们也用流水无情来贬损我的流逝本性,其实这正是我的真性情,诠释着厚德载物的今古赞誉。你看,我在蕴生万物,却总是默默无言,我在托举舟楫,却从不彰显自身。给与, 我怨无悔,奉献,我无欲无求。为洗涤污秽你把它变得肮脏不堪,我悠然而去慢慢的自己净化,为绘画书写你用我妆成绚丽图画,我一声不响悄悄的隐身遁形。居功至伟却偏居低下,巧妙地诠释了真君子的谦虚美德。人们用如今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我美言,难道有什么过分吗? 千万不要以为君子的谦逊、坦荡、宽广、淡雅是浅薄无能、落落下流、无所作为。你看见那河边的鹅卵石了吗?是缓缓的我把巨石雕琢成无棱无角的任意形。你看到那浩瀚的沙漠了吗?是波涛汹涌的我把高山巨岩冲刷成随风飘扬的齑粉!我波动着,搏击着,经年不息,亿年不变,孜孜不倦地描画着山川美景,培育出世间万物。我滴石穿,这巨大的力量,执着的强韧除了阳光、空气能够和我比肩,还有谁能望我项背?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来夸赞我,柔情似水,山高水长,海阔天空,行云流水;人们用我来制定标准,水平水准,上游下游,水的立方标准为吨,水的冰点恒定为零;人们用我来比拟人生,似水年华,饮水思源,一代清流,千古流芳;人们用我来思考指导生活,从善如流,君子之交淡如水,源远流长,水到渠成;人们用我来阐释人生哲理,厚德载物,载舟覆舟,心若止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们用精彩的诗句赞美我,竹露滴清响,润物细无声,黄河之水天上来,花自飘零水自流,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供参考)
有没有学过议论文
只要不是诗歌就ok
木学过就记叙文吧
学过,不过最好是想象文哦,亲
..........恩
如果把握得了可以上升一下高度 写环境污染啊这类的可用水的角度‘我’记叙地球的从前与现在水污染的严重最后倡议
我叫水,来自大自然,生命不能缺少我。。。。
第一人称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
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    吉林省扶余四中 刘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的很平凡,有的很伟大,无论平凡还是伟大只要是自己心中所想就好。    有的人追求财富,有的人追求权势,可有的人追求的是让人们幸福。袁隆平正是这种人,他的追求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正是这个追求他才发明了“杂交水稻”。他真正做到了让人们幸福,试问有几个人的追求是为他人的而不是为自己呢7袁隆平就是为人不为已的典型。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已之私,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车子、房子,可是大家可曾想过这样的追求有意义吗7我不反对人们希望过的更好,可人活着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我们的追求不能只滞留在物质满足这个层面,而是应仔细地考虑如何为他人造福,为他人创造幸福的生活。当我们懂得应该追求些什么之后,首要的问题是应该怎样追求?    我们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之后,就应该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拼搏,尽自己最大努力,找最正确的方法来实现这个追求。我们最不应该做的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因为那样即使我们成功了也不会快乐,这份成功也不会长久,甚至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沉痛的代价。总之,确立目标之后应努力地去做,正确的去做,坚持地去做。( )不管这条路有多难走,都必须走下去。    当我们的追求真的实现了之后,我们要做的不是沾沾自喜,而是袁隆平那样继续研究,把追求永远延续下去。    所以,从现在开始,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为之努力奋斗,享受过程的艰辛,体味成功的喜悦,让自己的追求和袁隆平的追求一样有意义,让自己的人生不虚度请努力追求,努力拼搏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简评:    这篇议论文观点鲜明,在简要概述“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我们追求不能只滞留在物质满足这个层面,而是应仔细地考虑如何为他人造福”。如果能更精练一些提出论点更好。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主要运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兰秀茹)     《》出自:链接地址:/fanwen/HTML/fanwen_51_190991.html
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读了本文的人也读了: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4高考作文复习讲座三: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第三讲 时有幽花一树明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来源:三维设计
话题作文一般由“引入性材料+阐释性话语+话题核心词+写作要求”构成。
“材料”主要用来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的走向起导向和提示作用;“提示语”主要是用来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要求”则是写作时注意的事项,写作时不可轻视。
审题过程——“四审”
话题作文审题包括:审材料,审提示语,审话题,审要求。其中最关键的是审话题,包括审准话题的写作范围与写作重点。
(一)审材料,领悟命题意图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总是隐藏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等做出的某种限定都是命题意图。审题时,首先就是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解读出来,要吃准命题意图材料,需抓住关键问题和词句。话题材料中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和词句,直接或间接地点明或暗示了话题的中心思想,指示话题的思想价值取向。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和词句,读懂话题材料,在领会材料意蕴的基础上构思立意。如:
每到“五一”“十一”等旅游黄金周,人们纷纷离开喧嚣的城市,前往向往已久而又难得一见的海滨、山林、水乡、牧场……而那些长期生活在景区的人们,根本不觉得本地有多少值得流连的景致,格外羡慕城市生活的丰富与便捷……由此看来,熟悉的地方似乎没有风景。
其实,世间万象,又何止旅游如此呢?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材料中的这句话“熟悉的地方似乎没有风景”极为关键,它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审题立意之门,引导我们找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结合材料开头的叙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既然如此,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没有发现身边的“风景”呢?是熟悉,是因为熟悉而产生的麻木,是熟悉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没有发现身边“风景”的美丽,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风景”的价值。由此可见,把握关键语句对审题立意是多么重要。我们在面对一则材料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其中的关键语句。
(二)审提示语,明确思维方向
而“世间万象,又何止旅游如此呢”这一提示语指明对“风景”一词意义的理解不能只局限在它的表面含义上。其实,这里的“风景”已具有了象征意义,象征世间所有的美好事物,比如亲人无私的关爱,家乡人情的淳朴,朋友一直以来默默的付出,等等。从话题作文的材料特点看,提示语往往处在中间部位,即情境材料之后、话题之前,往往是议论性文字,由前面的情境材料引申到现实生活,谈它对我们的启示。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里,自然不难发现它对立意有导向作用,再结合话题与材料,就可准确立意了。如上面作文的立意: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或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身边的美好事物。如果不注意材料关键语句和提示语,只把目光盯住“风景”这个话题,再由此生发联想,凡是与风景有关的便写进作文,极有可能跑题,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
(三)审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
材料是话题产生的基础,话题又对材料的内涵加以揭示。在审话题时,要辨清话题的形式。
1.话题是独词类形式
独词类话题作文,是指所给话题是一个词,围绕这个词展开思路的作文。比如2003年上海卷以“杂”为话题,2005年江西卷以“脸”为话题。这样的题目通常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所给的话题开放性很强,限制很少;二是话题所涉及的内容多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可否认,独词话题作文因其少修饰限制,为考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但又往往让考生在写作的时候会产生无处下手的困惑。所以,相比较其他话题而言,独词类话题作文更注重我们在写作之前的审题。独词类话题作文的审题,我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辨明话题词性。独词话题的词性,以名词和动词居多,形容词、代词和副词也有。词性不同,话题的性质也就不同。话题“忙”(2004年上海卷)是形容词,“脸”(2005年江西卷)是名词,而话题“读”(2006年安徽卷)是动词。辨明词性是我们对独词类话题审题的前提。只有辨明了词性,我们才能进一步认清话题的内涵。而话题内涵既有字面的含义,又多有比喻、象征意味。常见的“门”“翅膀”“路”等,都是如此。如“杂”既可以指事物的杂乱,也可以指情感的复杂多变,还可以指形势矛盾的繁杂。明确了话题的内涵,我们才能写出既切合题意,又有独特之处的文章。
其次,要扩展话题内容。独词类话题往往不直接表示观点,其意义的外延大,所以埋伏着写空写虚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对话题展开联想,将独词话题扩展成短语或句子,进行有效的限制,宽题窄做。这有利于思路的打开,有助于鲜明主题的确立。扩展话题,我们可以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如“反思”,我们可以这样扩展: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反思中要注意什么,为什么反思,不反思会怎么样。这样做,我们就可以找到某个适合自己的一个点进行写作。“借”“快乐”“追求”等话题都可以这样写。在延伸扩展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抓特点相关联想,化实为虚。如话题“石头”“路”“桥”等。如“锁”,最容易让我们想到“心锁”,即自我封闭、自我禁锢。还可以大到闭关锁国、改革开放等。而“锁”常与“钥匙”联系在一起,所以又可想到在生活中,要打开“锁”,就必须有适配的钥匙。在审题时要多方思考,多向思维,多角度联想,不可拘泥于浅层表面,而要深入挖掘,写出深度。
2.话题是短语形式
(1)偏正结构:偏正结构的“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即正部是写作的内容,偏部是写作所限定的范围及重心。如“生存的智慧”这一话题,内容在“智慧”的基础上,只能限定于写“生存”方面的。即在“生存”这方面你如何展现你的“智慧”。
(2)动宾结构:动宾结构的“题眼”往往是谓语。即宾语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范围,但动词是文章的重心。如“战胜诱惑”这一话题,“诱惑”只是文章限定了你写作的范围与对象。而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上,要写出为什么要战胜、怎样战胜。
(3)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的短语话题的主旨、精神或“题眼”往往在谓语动词上。如“我能”这一话题,把握住“能”,“我”只是说明必须从自身出发,但是在文中一定要体现“能”做的事,或者说通过写你是如何做的,如何冲破重重困难,最终体现我“能”的。
(4)并列结构:并列结构重点应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走与停”这一话题,走是停的目的,停是为走积蓄力量、调整正确的方向,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不能只写其一方面的内容。
3.话题是句子形式
这个句子或直接就是一个观点,或隐含一个观点,如“不要轻易说‘不’”。对于观点型的标题,文章只需说透道理即可;对于隐晦型的标题,文章必须把寓意转化为对应的观点。作文题“我终于笑了”,我们衡量各方,找出重点。可以划分为“我”“终于”“笑”和“了”四个部分。“我”表明这篇文章应是第一人称,也只能写有关考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写“他”或者某人,则是“偏题”。“终于”是最后的意思,表明写的文章要有一个结局,有一个交代,要具有完整性。“笑”表明文章内容的性质是高兴的,我的心情是开心的,没有写出这种高兴和开心,则是不符合题意。“了”是一个过去时态的标志词,表明我的开心不是以后的事情,而是经历过的了。进一步分析这几个词,会发现,最为关键的词是“终于”,它隐含了我的笑来之不易,文章没有写出这层含意,就难获取高分。
(四)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这里指的是显性要求,比如文体、字数等要求。
[典例示法]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谛。
生活中,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坚……请以“真”为话题,将你在成长历程中的所遇、所思、所感写下来。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请运用“四审”法,写出你的审题过程。
(1)材料中的关键句:&&&&&&&&&&&&&&&&&&&&&&&&&&&
&&&&&&&&&&&&&&&&&&&&&&&&&&&&&&&&&&&&& 
 &&&&&&&&&&&&&&&&&&&&&&&&&&&
&&&&&&&&&&&&&&&&&&&&&&&&&&&&&&&&&&&&
(2)提示语: &&&&&&&&&&&&&&&&&&&&&&&&&&&
&&&&&&&&&&&&&&&&&&&&&&&&&&&&&&&&&&&&& 
 &&&&&&&&&&&&&&&&&&&&&&&&&&&
&&&&&&&&&&&&&&&&&&&&&&&&&&&&&&&&&&&&
&(3)话题: &&&&&&&&&&&&&&&&&&&&&&&&&&&
&&&&&&&&&&&&&&&&&&&&&&&&&&&&&&&&&&&&& 
 &&&&&&&&&&&&&&&&&&&&&&&&&&&
&&&&&&&&&&&&&&&&&&&&&&&&&&&&&&&&&&&&
(4)要求:&&&&&&&&&&&&&&&&&&&&&&&
&&&&&&&&&&&&&&&&&&&&&&&&&&&&&&&&&&&&&&&&& 
 &&&&&&&&&&&&&&&&&&&&&&&&&&&
&&&&&&&&&&&&&&&&&&&&&&&&&&&&&&&&&&&& 
[立意参考] (1)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谛。
(2)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谛。生活中,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坚。(提示:从真实而充满本色的生活、纯真而朴实的情感、真切的体验或感受等角度去思考。同时应注意: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坚……这些是立意的着重点。)
(3)因话题是独词类形容词性的,所以要对话题展开联想,可以将“真”扩展成短语或句子,如:做人需要真性情。
(4)要求语部分中首先明确了作文所要写的具体内容,即所写内容一定要与“真”有关,一定要“真”;其次明确了所写人物“你”即写自己;再次明确了选材的范围“成长历程中的所遇、所思、所感”。常规要求部分中明确了习作中要注意的常规问题,即注意点:立意、文体、拟题、字数。
审题立意——“三法”
审题立意,二者是密切相连的,审题是立意的前提,先审题后立意。
(一)化大为小法
有些话题作文,话题的范围很大,可以表现多个主题。面对这一类话题,学生难以把握方向,较难落笔。可以用“化大为小”的方法来解决难题。把宽泛的话题转换成若干个“小话题”,转化成具体的人、事、物、理,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去写。具体可以:
(1)缩小话题外延:缩小话题外延就是在话题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饰语,从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以增加内涵而缩小外延,使写作内容变得具体、明确。
在添加一些限制性成分后,文章选材、主题或中心论点的指向会更加明确和集中,极便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有机展开。
如“希望”这个话题,“希望”的外延是很广的,可以有许多种,有成年人的希望、未成年人的希望;有老人的希望、年轻人的希望……此时就要懂得化大为小,从小处着眼,可以把话题分割为:孩子的希望,家长的希望。转化为一个孩子对素质教育的渴望(对父母理解自己的渴望),父母望子(女)成龙(凤)的心情。选取自己体验最深的一点来谈,谈深谈透,文章就集中,且有深度。
(2)扩充话题成句:即将话题扩充成一句话,从而使话题的范围具体、清晰的方法。写作时,有时会发现一些话题作文的话题不能用缩小话题外延来化小,或者即使能用,可用了之后仍不易把握该话题的写作中心,此时便可考虑使用扩充话题成句。如“希望是生活的动力”。
[典例示法]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相互羡慕对方的自由或安逸,最后互换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可以编故事、寓言等。
(1)我的审题:&&&&&&&&&&&&&&&&&&&&&&&&&&&
&&&&&&&&&&&&&&
 &&&&&&&&&&&&&&&&&&&&&&&&&&&
&&&&&&&&&&&&&&&&&&&&&&&&&&&&&&&&&&&&&
 &&&&&&&&&&&&&&&&&&&&&&&&&&&
&&&&&&&&&&&&&&&&&&&&&&&&&&&&&&&&&&&& 
&(2)采用“缩小话题外延”立意: 
(3)采用“扩充话题成句”立意: 
[立意参考] (1)材料对话题已经作了限制。这则材料,其故事结局是两只老虎都死掉了,这显然是通过安排一个“悲惨结局”批评了盲目“羡慕”的恶行,就此可以立意。
(2)适合的才是幸福的。
(3)追求幸福不能盲目。
(二)以小见大法
有些话题作文,材料比较具体,话题范围较小,学生如果着眼于一景一物或一事一理之中,则思维难以拓展,难以下笔。此时,需要学生大胆链接,从大处着眼,以小见大,拓展思路。如:
子硕问墨子道:“从事正义的事业,哪件事最为重要?”墨子说:“好比筑墙一样,能捣土就捣土,能填土就填土,能递土就递土,然后墙就筑好了。从事正义的事业也一样,能辩论就辩论,能讲解就讲解,能干具体事就干具体事,这样,正义的事业也就完成了。”
请以“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个话题材料比较容易懂,话题范围比较小,学生做这样的题一般是不会跑题的,可如果就事论事,文章的思路就会狭窄,显得不够深度。可以把这个具体的话题,与社会、生活、人生等联系起来,谈出一个富有社会意义的主旨。可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切入,谈人的自律、素养、责任心在事业成就和社会繁荣中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从“社会分工不同,个人必须各司其职”角度切入,谈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才能的要求。
[典例示法]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请以“下一个进球”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的审题立意::&&&&&&&&&&&&&&&&&&&&&&&&&&&
&&&&&&&&&&&&&&
 &&&&&&&&&&&&&&&&&&&&&&&&&&
&&&&&&&&&&&&&&&&&&&&&&&&&&&&&&&&&&&&&&
 &&&&&&&&&&&&&&&&&&&&&&&&&&&
&&&&&&&&&&&&&&&&&&&&&&&&&&&&&&&&&&&& 
[立意参考] 贝利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不能就球论球。因此可以运用“以小见大法”谈“永不满足,再接再厉”“勇于进取,奋斗拼搏”“追求是无止境的”等。
(三)虚实互化法
有的作文话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据“实”写来,就事论事,不但思路拓展不开,而且立意层次较低。但是,在立意时,如果化实为虚,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中心,就可以迅速地打开思路。如山东高考话题作文“春来草自青”。在审题立意时,可以运用“虚实互化法”,抓住话题中“春”代表着希望和机遇,“草”表面上是弱势的,但“草”的绿代表了希望,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就一定有希望,“自”则有顽强追求的意味,“青”描述的是一种结果,可以理解为成功了或者目标实现了。这类作文一是从实际意义思考,二是从比喻义和引申义思考。
[典例示法]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一个乡下人在城里的商业街开了家店铺,发现这里到处是残砖乱石。邻街的商家说,街上的生意不好做,石头可以使路人和车辆慢下来,进店铺的几率增加了,才能有商机。乡下人却坚决搬走石头,并找人修平了路面,从此,人车畅流,一派繁华,以前绕道的人也回来了。
请以“石头与商机”为话题写篇作文。
我的审题立意::&&&&&&&&&&&&&&&&&&&&&&&&&&&
&&&&&&&&&&&&&&
 &&&&&&&&&&&&&&&&&&&&
&&&&&&&&&&&&&&&&&&&&&&&&&&&&&&&&&&&&&&&&&&&&
 &&&&&&&&&&&&&&&&&&&&&&&&&&&
&&&&&&&&&&&&&&&&&&&&&&&&&&&&&&&&&&&& 
[立意参考] 话题中的“石头”就是一个典型的喻体,对材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石头”的本质是利己主义的表现,而“商机”是事业成功的关键。由此可以立意:
(1)不能损人利己,而应先利人后利己。
(2)要真诚善良,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目光短浅。
(3)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关怀他人,亦被他人关怀。
(4)为大家就是为小家,帮助他人亦被他人帮助。
(5)要想事业成功,就必须要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6)改善环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特别关注]
话题作文三“一点”
(1)开口小一点。话题作文是一种很宽泛的作文题,写作内容及文体选择都非常广泛,加上题目大,限制少,写起来面面俱到,杂而无味,容易空洞。从小处入手,才能把问题谈深谈透。把大题目写小,写细,写准,“以小见大”文章才有个性,有特点。
(2)话题扣紧一点。考生的文章中心要集中,所写内容要紧紧围绕话题所限定的范围,不可打“擦边球”,不能打“游击战”。
(3)立意现实一点。考生确定的中心要从现实出发,有针对性,有现实社会意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老王为第一人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