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水下古城高原深水湖泊研究站 在哪

玉溪与中科院共建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研究站
评论: 0|原作者: 本站编辑|来自: 云南生活网
摘要: 6月14日,玉溪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就高原深水湖泊研究展开合作,通过共建科研机构,为抚仙湖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根据双方协议,玉溪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同致力于抚仙湖及其流 ...
6月14日,玉溪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就高原深水湖泊研究展开合作,通过共建科研机构,为抚仙湖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根据双方协议,玉溪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同致力于抚仙湖及其流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研究,同时高起点、高定位建设中国科学院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研究站,并与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研究中心合为一体,共同为抚仙湖的保护治理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科研合作、数据共享、人员交流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合作。
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研究站建立后,将以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演变、湖泊与流域环境、水生态安全、河道监测等为研究方向,以完善和发展湖泊学为学科目标,以高原深水湖泊环境保护及其生态安全为建设目标,立足国家高原深水湖泊综合研究基地、科普宣传教育基地、高原深水湖泊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基地三个基地开展建设,为研究站进入全球湖泊保护联盟(GLEON)打好基础。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最高学术机构,我市与之合作,有助于全方位掌握抚仙湖生态环境变化,有助于统筹推进抚仙湖科学保护与发展,为抚仙湖战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抚仙湖蓄水量占全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3%,占全国淡水湖泊总蓄水量的9.16%,占全国优于Ⅱ类淡水资源总量的50%,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保护抚仙湖水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抚仙湖的保护治理摆在了全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最大的生态任务、政治任务来抓落实。近年来,抚仙湖被列为全国首批8个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之一,并通过竞争立项,进入全国15个水质良好江河湖泊重点支持动态名录,抚仙湖的治理保护力度逐步加强。然而,抚仙湖保护现存在基础性研究缺乏系统性、领域涵盖不全、科学研究成果零散、“抚仙湖工作站”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抚仙湖保护治理的需要。同时,抚仙湖保护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与抚仙湖战略发展不相配套。我市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有助于解决体制障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抚仙湖科学保护和发展的能力。(通讯员 张耀方 记者 邢定生)
版权所有:
服务邮箱: &|&版本支持 X2.5
技术支持&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两个相连湖泊的微生态系统——云南高原湖泊中浅水的星云湖和深水的抚仙湖研究(英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2年02期
两个相连湖泊的微生态系统——云南高原湖泊中浅水的星云湖和深水的抚仙湖研究(英文)
【摘要】:抚仙湖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深水湖 ,连接着富营养化的浅水湖———星云湖 ,星云湖排放含绿藻的水进入抚仙湖。两湖位于省会昆明附近 ,由于地方文化、集约化农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两湖已经富营养化。因为湖泊体积容量的级别差异 ,深水湖的富营养化几乎没被注意 ,抚仙湖秋季下层滞水带缺氧已经关注了 2 0年 ,似乎下层滞水带是深水湖富营养化的指标或趋势。抚仙湖看起来目前情况尚好 ,可以说寡营养 ,然而 ,外界负荷是潜在的 ,且是以稳定的加速度进行的。在此对浅水湖富营养化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包括在其它云南湖泊观察到富营养化的过程 ,再者 ,对两个相连湖的藻和蓝藻碎片的大小构成进行比照。为了与深水的抚仙湖状况进行比较 ,简略介绍了一个日本的深湖及其径流系统。其中 ,涡流和它的微生态系统 ,在两者中相关性很好。对于以涡流生态系统的见解判断微生态系统的深水湖富营养化问题将给予概括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X143【正文快照】:
1 IntroductionThereareninemajorlakesinYunnanProvince ,SouthwestChina ,withthesurfacealtitudesrang ingfrom 1 30 0mto 2 70 0m .GUO ( 2 0 0 1 ) [1] d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书春;薛滨;李世杰;刘吉峰;夏威岚;;[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叶崇开;[J];沉积学报;1991年01期
夏小明,杨辉,李炎,李伯根,潘少明;[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段凌云,王张华,李茂田,潘建明,陈中原,Yishiki Saito,Y[J];沉积学报;2005年03期
潘少明,朱大奎,李炎,许其高;[J];沉积学报;1997年04期
殷勇,方念乔,王倩,聂浩刚,秦尊丽;[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王爱军,高抒,贾建军,潘少明;[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张燕,彭补拙,陈捷,吕俊杰;[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程致远,梁卓成,林瑞芬,卫克勤,王道德;[J];地球化学;1990年04期
傅家谟;盛国英;;[J];第四纪研究;199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邵晓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况琪军,夏宜?,吴紫元;[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窦明,谢平,夏军,沈晓鲤,方芳;[J];水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刘桂明,邓义敏,李怡;[J];云南环境科学;2002年02期
刘正文,钟萍,韩博平;[J];湖泊科学;2003年04期
季林丹;刘慧刚;徐进;徐立红;;[J];水生生物学报;2007年04期
莫婉湫;李策;刘玉;廖宝文;;[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年01期
;[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年08期
王朝晖,齐雨藻,徐宁,陈菊芳;[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杨保国;阮松树;;[J];新农村;2009年01期
沙鸿勋;[J];环境导报;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杰;;[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殷高方;张玉钧;王志刚;肖雪;张恺;段静波;赵南京;刘文清;;[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辛小康;尹炜;李迎喜;;[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年
范天瑜;吴青文;李伟;;[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耿金菊;张娟;夏晓萌;;[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许旭峰;刘青泉;;[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刘晓云;吴青文;李启杰;;[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张木兰;陈灏;田秉辉;高爽;袁宪正;潘纲;;[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余文公;梁国钱;赵翔;吕雪蓉;;[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孙亮;刘栩昊;杨元建;傅云飞;;[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念明;[N];湖北日报;2009年
本报记者 欧阳光;[N];中国水利报;2010年
杨念明 通讯员
沈环宣;[N];湖北日报;2008年
翟福琼 周童;[N];中国环境报;2011年
周奇;[N];北京日报;2009年
黄中朝;[N];湖北日报;2009年
徐黎明 实习生
田毅;[N];江西日报;2009年
闫雪静;[N];北京日报;2010年
俞亚平 郑秋丽;[N];科技日报;2010年
杨念明 实习生
吴林风;[N];湖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佳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罗锦洪;[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吴璟瑜;[D];厦门大学;2006年
王晓青;[D];重庆大学;2012年
石金辉;[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冬梅;[D];山西大学;2012年
陈威;[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朱世平;[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韩景明;[D];重庆大学;2011年
沈蓓雷;[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周友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焦一滢;[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华秀红;[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谭啸;[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谢敏;[D];河海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抚仙湖——清澈而神秘的高原湖泊 - 云南旅游
欢迎来到&&——游云南旅游网,总机:8 66999
&&│&&&&│&&关于我们&&│&&
玉溪旅游栏目导航
玉溪旅游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抚仙湖——清澈而神秘的高原湖泊
来源: 发布时间:日
点击数: 【】
昆明会议结束,会议组织去了玉溪,从昆明到玉溪途中,在美丽而清澈的抚仙湖停留,泛舟湖上,湖水清极见底,真想立刻跳入水中畅游。因时间关系没能下得水去,但这清澈而神秘的高原湖泊,留给我们许多美丽而神秘的遐想。
&&&&相传,深居天宫的玉皇大帝,一日步出宫门,远眺人间,发现一颗状如葫芦的明珠,镶嵌在云雾缭绕的万山丛中,湛蓝明净,波光粼粼,美丽至极。玉皇大帝为之倾倒,急传肖、石二仙立即下凡,描摹这人间美景,带回天宫,装点天堂。
&&&&&&&&肖、石二仙急忙腾云驾雾,飘落在明珠东南方向。走近一看,迷离美景展现在眼前:明珠四周,嶙峋怪石密布,峥嵘多姿,仪态万千;有的如冲天玉笋,有的似文房笔架,有的如大象汲水,有的似猛虎下山;孤山独坐湖中,云雾迷漫时,似一座忽大忽小、忽升忽降、缥缈无常、变化莫测、神奇美丽的仙岛,与明珠交相辉映;烟波浩瀚的湖泊,无波时水平如镜,柔和妩媚,像一位袒胸露怀的少女,在安闲舒适的憩睡。起浪时白浪叠现,如满盘碎玉在晃动,又似朵朵睡莲在竞相开放。
&&&&&&&&远山近水,州岛错落,好一幅色彩怡人、幽深奇崛的山水画卷!肖、石二仙只顾搭手抚肩地在观看,在赞叹,竟痴痴迷迷地忘了画画,忘了归期。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他们定定地站在那里,陶醉在迷离美景之中。久而久之,两位神仙变成了两座石峰。看,在抚仙湖的东南方,果真叠立着两座形似搭手抚肩、俯视明珠的石人山。据说,这就是肖、石二仙变成的,抚仙湖之名便由此而来。
&&&&抚仙湖位于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60多公里。抚仙湖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形如倒置葫芦状,湖面海拔高度为1721米,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容积为206.18亿立方米,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云南省第三大湖。等于滇池和洱海总蓄水量的四倍。湖水平均深度为87米,最深处有155米,除东北长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抚仙湖又是我国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
&&&&抚仙湖的湖面非常辽阔,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12千米,湖岸线长达93千米,游客乘车需要3~4个小时才能环湖行驶一周。站在湖边居高远眺,只见墨绿色的湖水就像一幅巨大的绒毯,一直铺到遥远的天际;抚仙湖的水质甚好,游客在湖上泛舟,可以清晰地看到湖底五彩缤纷的鹅卵石和身姿摇曳的鲜嫩水草,湖边的居民亦经常从湖中取水直接饮用;每到清晨或黄昏,青山环抱的湖水都会在霞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绿宝石般凝重华美的光泽,秀丽的抚仙湖真是滇中高原上一颗异彩纷呈、光芒夺目的珍珠。
&&&&明末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写道:“滇山唯多土,故多勇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
抚仙湖属淡水湖泊。湖水呈蓝绿色,含磷量高,透明度一般4至5米,有的可达7至8米,最大可达12.5米。因为汇入抚仙湖的水,首先流入星云湖进行了沉淀,再经过一公里长的海门河入抚仙湖,水就很清了。抚仙湖水的补给除靠雨季四周沟溪汇集外,湖岸周围还有大量的地下泉水涌出。比如,西大河水源主要是西龙潭泉水,这股泉水每天以5万多立方米的水量涌出,流程也只4公里左右,还有如热水塘的泉水就在湖边,有的就出在湖底。且湖水深,沉底之泥沙,任凭风浪再大,也难翻起浊水来,这就是抚仙湖水清的原因。因此,抚仙湖的湖水清澈而透明。是我国内陆淡水湖中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居云南省湖泊之最。
&&&&&&&&由于湖周围自然环境没有受到大的破坏,至今,抚仙湖仍然是云南省未受到污染的湖泊。诗人们形容为“琉璃万顷”,它是云贵高原上一颗晶莹的明珠。波涛翻动时,白浪如朵朵睡莲竞相开放,又似串串银链滚动;无波时如明镜般一片澄清碧绿。远山近水,洲岛错落,使人心旷神怡,爽快清新。
&&&&&&&&抚仙湖因湖水深,风浪大,湖中的沉水植物和浮游生物不易生长,浮游生物以及底栖生物如螺蛳、蚌、虾也很少,只在沿湖浅水一带才有生长。这种多风的水域环境,使湖内主产抗浪鱼,也是抚仙湖的特产。
&&&&东部有温泉,泉口众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湖底,水质优良,水温一般在40摄氏度左右。东北面有象鼻岭;南面山间的海门河,长1公里多,隔山与江川的星云湖相连,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赭色石壁,称“界鱼石”。两湖相连,但星云湖生长大头鱼,抚仙湖生长抗浪鱼,两种鱼以石为界,老死不相往来。
抚仙湖的水温,冬夏变化不大,水质又好,是极好的游泳之地。特别是北部沿澄江坝子一带,近岸200米左右,水深仅在1至3米,,湖水清澈,湖底的细沙漫至湖岸数米,洁净细柔,是云南的度假胜地。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游泳,在湖畔沙滩上享受日光浴。
&&&&抚仙湖的特产是抗浪鱼,捕捉这种鱼的方式十分特别。从碧云山下沿公路北行一公里半,便是“明星鱼洞”,百余个鱼洞依石壁之下的泉眼分布在千余米长的抚仙湖沿岸。每年的3月到9月,是捕捞抗浪鱼的主要季节。当地渔民用木制的水车从绿树掩映的石洞泉眼里把泉水车出,经过沟道流入湖内,泉水与湖水的温差和流速恰好迎合了争强好胜、喜欢清水的抗浪鱼的生活习性,它们便群集抢水而上,钻入了渔民们预先放置在流水沟道里的竹笼而被捕获,这种古老的捕鱼方法历代沿袭,人们称之为“车水捕鱼”。只是现在这种珍贵的鱼很少了,据说是由于从日本引进的银鱼专吃抗浪鱼的鱼卵,造成了物种灾难。
&&&&湖中西南面,原有两个小岛,名大孤山和小孤山。明代曾建一座“饮虹桥”把两岛连接起来,明末一夕风雨把桥和小孤山荡尽。现存大孤山,岛成椭圆形,似如鸡蛋,面积约半平方公里。上有岩洞,还有山峰,比湖面高40多米,面水一侧多断岩,沿岛湖水深奥莫测。岛中央旧有千岁松柏,为宋时大理国段氏所遗,但早已焚毁。&&&&&&&&&&&&
&&&&明朝时很多名人、学士以此岛为乐园,捐助钱银,兴建殿阁,逐渐出现了飞檐细雕的建筑群。至崇祯年间,岛上已具规模,计有殿八、阁五、亭三、堂一、庵一,还有一座铜塔,塔基广五尺,共13层,塔上有佛像、铃锋、扁额、对联,备极奇巧。孤山岛为当时澄江胜景。清朝江川令彭贤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在《重修孤山寺记》中这样写道:“孤山向为迤东胜景,辟草攀萝,遂脐其巅,始由烂柯石,探南天洞,登弄珠岩,俯鱼乐国,众山献翠,两海环碧,颇如吾楚潇湘洞庭。”蜀人杨慎也曾到孤山饱览风光,留下了一些诗篇。当时游人、隐士所留大量诗词、碑记说明:孤山不仅是“巍然形胜冠南州”,而且是“迁人骚客停留者不可胜纪”的地方。但清朝初年,战火四起,社会动乱,孤山的古建筑遭到了毁坏。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虽有澄江知府王贞宇重建孤山,也只修了座孤山寺,已不及当年之宏伟。到民国时期,只留下一座破庙了。如今,孤山已经获得新生,并呈现着一派生机。
&&&&&&&&1992年,从小生活在云南澄江抚仙湖边的职业潜水员耿卫,在水下发现了大量人工建筑的遗迹。迄今,他潜入抚仙湖水下探秘人工建筑累计已达60多次。
&&&&&&&&2001年6月,中国首次湖泊水下考古在抚仙湖进行。
&&&&&&&&日,第二次抚仙湖水下探秘活动拉开帷幕。
&&&&&&&&1、发现类似金字塔高大建筑和罗马斗兽场圆形建筑
&&&&&&&&2005年年底,耿卫在云南澄江县披露了近两年来水下考古的最新发现,一张张金色的声纳扫描图显示出水下城市宏伟的轮廓,令人惊诧。耿卫介绍说,目前已经探明的古城遗迹面积达2.4平方公里,规模不逊于上世纪70年代的澄江县城。主要建筑共有8个,其中两个高大阶梯状建筑和一座圆形建筑最为重要。
&&&&&&&&其中一座高大的阶梯状建筑共分三层,底部宽60米,第二层宽32米,顶层宽18米,整个建筑高为16米,从声纳扫描图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阶非常整齐对称。
&&&&&&&&而另一座阶梯状建筑气势最为恢宏。它上下共五层,第一层底部宽63米,第二层宽48米,三四层倒塌比较严重,无法仔细测量,第五层宽27米,整个建筑高21米,类似于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层大的台阶之间都有小台阶相连,其中第一级大台阶从底部有一条笔直的小台阶直通而上。
&&&&&&&&此外,在这两座建筑中间还有一条长300多米、宽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状的石板铺成,石板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在另外一片区域里,还发现了一座圆形建筑,底部直径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别出台阶。该建筑北面倒塌得比较严重,东北面有个缺口,形状类似于古罗马的斗兽场。
&&&&&&&&2、台阶式建筑可能是祭台,圆形建筑近似古滇青铜器图案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耿卫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青铜扣饰(一种青铜质地的圆形小饰品)上都有台阶式建筑的图案,有的上面还有用于祭祀的杆栏式建筑图案。他认为,这表明祭祀活动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阶式建筑就是古滇人祭祀活动的遗存。
&&&&&&&&更令人称奇的是,刻画在一些青铜扣饰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图案,几乎与水下发现的圆形建筑形式一模一样。青铜器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有十余人,第二层有三四个人,坐在台阶上观看斗牛或者其他表演。耿卫认为,水下圆形建筑就是扣饰图案描绘的原型。曾有专家认为,圆形建筑是娱乐设施或体育场,耿卫表示不能赞同,“如果是舞台建筑,过于奢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关于古滇国的考古成果几乎全都集中在墓葬和文物的出土上,曾经兴盛500余年的古滇国没有发现任何生活建筑的遗迹,这更让耿卫猜测,湖底高大的建筑与青铜器上的图案相似绝非偶然。
&&&&&&&&3、石板上“海马蹄印”可能是古滇人插立木修房的基础
&&&&&&&&在抚仙湖的众多传说中,关于海马的传说最为离奇。据说这种海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飞,经常在晨雾中出现,雾散后潜入水中,在古县志中多有记载。耿卫认为,抚仙湖水位很低的时候,在很浅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们可以看到直径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状酷似马蹄印。在水下建筑上,他也发现很多类似的孔洞,有些内部边缘还有石钉。最初他一度认为这些孔是来连接石板的,后来发现这些圆孔插上木桩,再用绳子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铜器图案发现,古滇人的建筑主要是以杆栏式建筑为主。这种杆栏式建筑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层悬空,再修墙而形成的建筑。耿卫认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长方形,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他由此推断,所谓海马的脚印就是杆栏式建筑用于插立木的基础,抚仙湖水下古迹一定与古滇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4、规模不逊玛雅文明,对其研究将成世界性课题
&&&&&&&&在云南澄江县的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有3个城市,其中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后来在史书上神秘消失,这是很多专家倾向于认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然而,耿卫却对“俞元”两字有独特的诠释,他认为,“俞”在古汉语中有“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卫说,“和其他的古代文明遗迹相比。抚仙湖水下遗迹的规模绝不逊色。拥有超过21米的高大建筑,这在玛雅文明遗迹中都是不多见的。对它的研究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困扰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谜团,很可能通过抚仙湖水下古迹揭开。”
&&&&&&&&公元前279年,楚国大将庄硚率领大军直扑滇地(现在的云南地区),征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正当庄硚准备班师之际,偏偏赶上秦国入侵楚国,切断了他回国的后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称王建国,史称“庄硚王滇”。
&&&&&&&&到了汉武帝时代,中央王朝把滇国所在区域设为“益州郡”,下辖24个县,滇王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古滇文明逐渐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古滇国的一切,逐渐湮没无闻,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
【网站名称】游云南旅游网
【网站维护】游云南旅游网全体员工
【经理】客服:刘丽 张世杰 刘小菲 董建妮
【负责人】王长明
【公司地址】昆明市拓东路133号云一楼701-705
【工作时间】早上9.30& 下午 14.00-18.00
【旅游咨询热线】8& 666999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
【传真】8& 手机:&
【官方网站】 游云南【中国科学报】年轻的湖泊学前途无量----中国科学院
&&&&&&&&&&&&&&&&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科学报】年轻的湖泊学前途无量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彭科峰 席芹可
发布时间:
【字号:】
沈吉  中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排放进入湖泊的污染物也远高于国外,导致浅水湖泊很容易出现环境问题。因此,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研究,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研究,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有意义的研究。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以下简称地湖所)作为全国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研究机构,在湖泊学科方面颇有建树。对于未来的湖泊研究,地湖所有哪些规划与设想?  日前,地湖所副所长、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沈吉就此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的专访。  一个定位与两个突破  地湖所主要面向湖泊水环境与污染治理、湖泊—流域系统演变与调控、流域重大开发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环境与发展研究领域,重点发展湖泊水文与水资源、湖泊生物与生态、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湖泊—流域相互作用、流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等学科方向。  沈吉介绍,地湖所目前设有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湖泊生态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湖泊野外观测与数据中心(含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鄱阳湖湖泊湿地综合研究站、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研究站和中国湖泊—流域数据中心)。  “白春礼院长明确提出,中科院要紧紧围绕‘一三五’规划,组织实施重大创新活动,创新体制机制和管理,凝聚和造就创新人才,加快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大所有‘一三五’,我们所规模较小,所以围绕‘一二三’布局。”沈吉说。  “我们所的定位,肯定是要立足于湖泊学的研究,进行相关领域的创新和突破,这是无可置疑的。”沈吉认为,他们力推的“两个突破”,主要依托所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来实现,一是湖泊富营养化机理研究,二是湖泊环境治理与水源地保护。  “湖泊的富营养化机理,侧重于基础研究,主要针对全球湖泊的科学问题。与国际湖泊研究相比,我们所的特色就是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研究。国际上主要是研究深水湖泊,浅水湖泊研究是中国非常大的特色。大型的浅水湖泊,国外较少,而且浅水湖泊更容易富营养化。”沈吉指出,中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排放进入湖泊的污染物也远高于国外,导致浅水湖泊很容易出现环境问题。“因此,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研究,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研究,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有意义的研究。”  湖泊是大地的明珠,湖泊周边地区水源充足、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因此,历史上人类就喜欢择湖而居。当前,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保障湖泊安全供水是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沈吉说:“2007年无锡水危机事件警示我们,如何在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下,保障水源地的安全。因此,我们将湖泊环境治理与水源地保护作为研究所第二个核心突破。”  目前,在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的监测与预警方面,地湖所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研究人员通过遥感监测、湖泊内实时在线监测和人工巡测相结合的办法,及时获知太湖蓝藻的动态及营养盐的分布。“我们实时监控蓝藻的迁移,当发现它要威胁到水源地时,我们将及时向地方政府和部门发出预警,帮助他们采取措施及早处理,避免出现水危机事件。”沈吉这样表示。  三个培育方向  “对于‘一二三’的‘三’,我们所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沈吉表示,地湖所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湖泊生态系统演变与全球变化、湖泊流域相互作用与调控、都市密集区可持续发展与评估为三个主要培育方向。  沈吉重点向记者介绍了湖泊生态系统演变与全球变化的研究。他认为,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湖泊的地理学研究首先需要调查,有多少湖泊、湖泊分布的地理位置,湖泊的类型和面积大小,这都需要建立基本的湖泊数据库。此外,这个方向重在研究湖泊的变化,尤其是湖泊对于现代环境变化的响应。  “湖泊的变化趋势,不仅涉及面积的变化以及湖泊的扩张与消亡,而且关乎生态系统的变化。当前全球增温导致冰川消融,在青藏高原地区一些新的湖泊形成了,大量的冰融水注入湖泊后会对湖泊原本的生态系统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另一方面,增温使高纬度地区湖泊内的生物出现小型化趋势,这种生态系统的变化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沈吉说。  当前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非常巨大。南方地区土地资源紧张,导致大量的湖泊被填埋,这种围湖造田行为严重破坏了湖泊对于洪水的调蓄功能,也破坏了湖泊湿地的生态连通性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虽然说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不能为了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对环境一点也不作改变,但怎样在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湖泊研究前景看好  湖泊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可研究的领域非常之多,“前景看好”。沈吉在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领域钻研多年,在他看来,湖泊沉积就如同一本自然的历史档案,记录了流域范围内气候变化的信息、人类活动的信息、环境演变的历史、大气污染的历史等很多信息。“提取沉积物,就相当于获得了档案资料,通过研究,我们就可以读懂其中的信息。”  正因如此,沈吉将自己未来的科研方向定位于湖泊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前我们通常利用湖泊沉积来揭示气候变化,但是现在我们更关心它所反映的生态环境变化”。  在国际合作方面,地湖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很多国外研究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现在非常关注周边国家的湖泊研究,比如日本和韩国,因为中日韩三国面临相似的气候条件,水文特征也大致相同,三国已有近10年的合作历史,目前正在共同承担“东北亚近千年来气候变化与水文波动”这一国际合作项目。此前,地湖所曾经多次前往日本琵琶湖进行科考,并在北海道的大沼湖钻取了沉积岩芯,“应该说,在湖泊沉积领域,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是较为领先的。”沈吉说。  “当前,对从事湖泊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研究经费也较充足,国家对于湖泊环境治理的期望值很高。但科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需要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切勿急于求成。”最后,沈吉对科研人员提出了这样的寄语。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第5版 创新周刊)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原湖泊的研究热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