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人,是北京市朝阳区邮编的,名字叫卢勇齐。

图示地区容易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容易上火是什么原因 - 米需爱网 - 老鼠爱大米,人人需要爱!
图示地区容易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容易上火是什么原因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说出图中降水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原因。(3分)(2)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6分)(3)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名师解析高考押题名校密卷高考冲刺高三提分作业答案学习方法问题人评价,难度:0%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说出图中降水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原因。(3分)(2)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6分)(3)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4分)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1)降水由东向西递减,因为距海越来越远,山地的阻隔。(2)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耕地和牧草地。(3)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点击查看答案解释还没有其它同学作出答案,大家都期待你的解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小题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____【小题2】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____【小题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____-乐乐题库
& 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习题详情
147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3.6%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小题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小题2】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小题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保护耕地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单选题&|&来源:2012-山东省兖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小题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____【小题2】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____【小题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____”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通过图示可知,该区位于沙漠,气候干旱,而土地荒漠化是该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故选B。【小题2】图中30年前和现在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森林面积减少,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故选A。【小题3】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森林资源的意义,但在本题中荒漠化的发展是森林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的形成的,故选C。
本题组通过“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考查了土地荒漠化的环境问题、其形成原因,森林在荒漠化过程中的起到的作用。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小题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____【小题2】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____【小题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____...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小题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____【小题2】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____【小题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____”主要考察你对“荒漠化的防治”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荒漠化的防治
与“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小题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____【小题2】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____【小题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____”相似的题目:
(10分)【环境保护】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10分)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2分)(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4分)(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我们应采取&&&&等有效的措施,以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4分)&&&&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等类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下列荒漠的分与其主要成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小题2】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大面积植树造林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退耕还草
造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季风强弱不同造成的海陆位置不同造成的气温随经度位置的变化造成的海拔高低悬殊造成的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小题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____【小题2】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____【小题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小题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____【小题2】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____【小题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____”相似的习题。您的位置:&&
&&2014年百所名校高考模拟题分类汇编: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4年百所名校高考模拟题分类汇编: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
地区:全国
上传人:ucZO****@
版本:通用
类型:班会课件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已有5064人下载该资源
2014年百所名校高考模拟题分类汇编: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
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选择题
1.(2014.山东青岛模拟)下列有关图形所表达的生物学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后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
B.乙图中,氧浓度控制在a点对应的浓度时,最有利于蔬菜的贮藏
C.丙图中,当土壤中某元素的浓度为b时,施用含有该元素的肥料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D.丁图中,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 (2014.广东湛江模拟)某弃耕地存在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的一条食物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同种田鼠的不同个体之间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共同进化
B.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 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 度估算值偏高
D. 在该弃耕地发生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
3.以下有关调节过程和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属于负反馈调节
B.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D.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几个阶段
【答案】D.(2014. 重庆模拟)右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 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B.第20~ 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我国规定在“禁渔期”内各大自然水域严禁人工捕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禁渔期”以外时段,能使用任意孔径大小的渔具捕鱼
B.实行“禁渔期”是因为此段时间为鱼类的繁殖季节,大量捕鱼将使鱼类减少
C.在“禁渔期”以外时段,鱼类数量最大时是捕捞鱼类的最佳时期
D.实行“禁渔期”是因为此段时间气温较低,人工捕鱼产量少,支出大于投入
【答案】B. 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在有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会迅速降低;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从而使牲畜的环境容纳量减小;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7 浙江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1年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鸫种群数量相同
C.第9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大
D.乌鸫种群数量受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调节
解析从图示看出,前3年λ大于1,说明第1年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鸫种群λ相同,而数量是不相同的;第3 年后λ小于1,乌鸫种群数量最大不是第9 年;领域行为属物种的一种先天性行为,应属内源性因素。
.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时(
A.种群密度最大 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增长速率大于零
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老年个体数量最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等于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答案】A.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右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C.6到12月份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从图示看出,12月时未成熟个体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自然条件下6到12月份该种群数量不可能呈“J”型增长;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
C.领域行为是一种调节社鼠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解析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其数量可能会超出环境容纳量,但最终会回归到正常数量;其数量的波动与其天敌的数量波动曲线(如峰、谷值)不同步,一般都是捕食者的数量随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的;领域行为属物种的一种先天性行为,应属内源性因素;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如地域空间等的限制,不能一直呈J型增长。
.) 右图为某农业用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蝗灾初期未对东亚飞蝗进行有效控制导致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在a~b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下降
C.在b时利用同种杀虫剂对作物进行多次喷射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在b时利用同种杀虫剂对作物进行多次喷射,杀虫剂对东亚飞蝗抗性起了选择作用,不能防止c点出现。【答案】C
. 对某地区引入的一种生物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见下表(单位:只)。
年份 03 05
种群数量 36 72 339 856 1521
捕捉标志数
第二次重捕数
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
那么,下列与2004年至2006年该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相符的是
解析从第一个表格可计算出2006年种群数量为160X160/40=840,则与2004年至2006年该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相符的是D。
.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右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样方法可获得表中数据
B.该地群落发的是次生演替
C.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改变
D.群落中每一个种群的丰富度均提高
解析对于植物可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从表格看出,该地群落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每一个种群的丰富度均提高;但是不能看出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改变。
. (2014 . 重庆模拟)下列关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是(
A.初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较短;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火山岩、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初生演替用时间长,次生演替时间稍短;初生演替形成群落内也有竞争现象;火山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森林一般由次生演替形成。
.(2014 . 南京模拟) 下列选项中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C.次生演替达到顶级群落后将永远保持原状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即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次生演替达到顶级群落后保持动态的平衡;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为了减少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右图表示对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在Ⅰ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将会更有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
B.在Ⅱ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得不足
C.在Ⅲ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
D.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蜘蛛数量最终会减少到零
解析在Ⅰ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使蜘蛛食物减少同时也会杀死蜘蛛,不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在Ⅱ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天敌蜘蛛的存在;在Ⅲ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从而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蜘蛛数量最终不会减少到零。
.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竞争
解析桦树和云杉属于两个物种,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种间竞争。
【答案】D 8. 在可可西里有保护藏羚羊的自然保护区。人们保护藏羚羊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可可西里的植被
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析人们保护藏羚羊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C 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B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
C.A与B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解析从图示看出,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A与B之间不属于捕食关系;③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⑤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⑧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化石燃料燃烧过程造成的。
【答案】C.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3点即k1/2之后;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最少即S1点时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即k1/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为k1/2即S3点,(K-N)/K值为0.50时.
. (2014 .福建厦门模拟) 右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 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D.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
解析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气候条件的改变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当种群数量达到b点时环境阻力即影响种群增长;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
.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
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
解析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比如马驴能够交配,但是后代骡子不可育,马和驴就是两个物种。
【答案】C右图是为理解某些生物学问题所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此图仅表示一定条件下变化趋势),以下对此数学模型应用不科学的是)
A.若x表示外界O2浓度,y表示CO2释放量,则a为有氧呼吸强度,b为无氧呼吸强度
B.若x表示进食后一段时间血糖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胰岛素,b为胰高血糖素
C.若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生理作用,则a为对根的促进作用,b为对茎的促进作用
D.若x表示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复杂程度,y表示稳定性,则a表示抵抗力稳定性,b表示恢复力稳定性
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图1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中B、C、D可表示航天员所需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
B.密封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可以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
C.分解罐的分解产物E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多种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
.通常情况下,下列各选项所描述的变化趋势与图中曲线相符合的有 横坐标 纵坐标 曲线
A pH值 酶活性 胃蛋白酶
B 氧的浓度 无氧呼吸的强度 酵母菌
C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小 抵抗力稳定性
D Aa豌豆自交代数 基因频率大小 A或a
.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树/平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A.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它两个草原
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
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
解析从表格中数据不能说明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它两个草原,对于植物种类、产量等不可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不能说明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但是能看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 (2014. 黑龙江肇庆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C.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D.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在食物网中可处在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生物体型与营养级不成正相关;有的细菌和真菌是消费者;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9.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细菌促进了物质循环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千克解析在该生态系统中细菌可促进物质循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25+(25+5)X10)=3250千克。
【答案】.D
3.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
A.每种生物都能将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B.每种生物都限定在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
C.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
D.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
解析在食物网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即不将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每种生物在食物链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不是不断增加的。
【答案】C31.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
B.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⑤⑦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提高⑥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解析从图中看出,A为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B→C;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生产者呼吸、⑤分解者呼吸和⑦动物呼吸;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也具有全球性;提高⑥过程使氧消耗加大不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平衡。
解析【答案】. (2014. 常州模拟)下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 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B. D中所含的能量与C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
C. 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D. 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应是流入D的能量与流入C的能量之比;B、C、D本身含有能量,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多。
4.(2014. 广东汕头模拟) 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中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既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源于生物。
.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解析在捕食链中,植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是不相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 (2014. 菏泽模拟)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B.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C.恢复力稳定性是由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D.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也越强。
解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则越弱。
解析从图示看出,【答案】D
.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解析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同时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导致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很不容易维持;进而使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为保护这些生物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A.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迁地保护 B.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
C.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D.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
解析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保护这些生物当务之急采取的措施是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迁地保护。
40.)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解析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有栖息地减少、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栖息地破碎化以及过度的人为干扰等,都会使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有降低。
41.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B.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D.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
B.在火山岩、沙丘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
C.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现的是竞争关系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和全部动物属于一个群落
解析竹子有高有矮,属于属于种群内部的分层,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在冰川泥进行的是初生演替;“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现的是竞争关系;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和全部动物不属于一个群落,还应有分解者。
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解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循环的特点,在生物群落内是单向的,图甲可表示碳的循环;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图乙可表示能量的流动;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论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是双向的,图丙可表示信息传递。
4. 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全部是捕食关系
B.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储存有最多的能量
C.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
D.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决定着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有捕食也有竞争关系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储存能量不是最多,而是最少;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硝化细胞的化能合成作用等;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决定着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右图表示某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在a~b段的增长速率逐渐下降
B.在b时对作物多次喷洒同种杀虫剂可防止c点出现
C.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蝗灾导致农田荒芜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知识及识图能力。据图分析a点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蝗虫作为害虫,对它的防治应该越早越好,在它的增长速率很小的时候防治才更有效, a~b段增长率在减小而种群密度在增加;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那么就可以防止种群数量在波动时出现很高的峰值(c点);将蝗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可以减少蝗虫对植物的啃食。
【答案】:B
天津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失收。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平腹小蜂可从椿象的卵液中获取能量
B. 荔枝椿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次级消费者
C. 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D. 平腹小蜂可以减少荔枝椿象对荔枝的伤害
解析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陕西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B.种群密度能够真实地反应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C.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丰富度。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关系。
【答案】重庆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
B.群落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就不会出现演替现象
C.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独立的种群基因库,且这13个基因库的差别将越来越大
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草本植物阶段是弃耕农田发生演替的第一阶段;群落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时也会发生演替;13个岛屿上的鸟类可能不是只有13个种群,故种群基因库也不只有13个;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之间。
【答案】 D
四川右图为某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组成珊瑚礁群落
B.珊瑚礁体积变化影响鱼类的多样性
C.该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才达到K值
【答案】 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强度与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棕蝙蝠比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更适于夜间的觅食活动
B.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
C.三者之间捕食关系的存在,会影响蝙蝠活动的时间和范围
D.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其间存在共生关系
解析分析曲线可知,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相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或共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这种相互错开觅食,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蝙蝠夜间觅食,既可以降低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关系,也避免遭遇许多天敌的白天捕食。
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
B.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都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D.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信息可以双向传递
【答案】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
B.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
D.杀虫剂难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
解析从题中可知,西花蓟马寄生在花内,活动范围很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极易对杀虫剂形成抗药性,说明使用杀虫剂后,抗药个体会大量繁殖,形成抗药性,抗药基因频率增大。从图中可以看出,虫量在8、9月份数量较多,生长繁殖受到温度的影响,数量增长不可能为J型增长。
如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以及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
C.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强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解析农田演替为云杉林属于次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失收。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平腹小蜂可从椿象的卵液中获取能量
B.荔枝椿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次级消费者
C.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D.平腹小蜂可以减少荔枝椿象对荔枝的伤害
解析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直接生产者为食,是初级消费者;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是捕食关系,从卵液中获取能量,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二者关系;平腹小蜂幼虫取食荔枝椿象的卵液,使之不能发育,降低荔枝椿象种群密度。
外来物种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右策。据表分(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
B.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
C.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减弱
D.植被凋落程度有增大的趋势
解析从表中数值可以看书,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存量在减少,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植物种类减少,说明丰富度在下降,但是种群密度无法说明下降还是上升;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存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
) 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1组 2组 3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的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
从题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所以分解落叶 ,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
57.(2014. 广东惠州模拟) 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后,得到的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能量传递效率不到10%
B. 全部食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
C. 在某些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也可以是倒立的。
D. 若在该草原上牧羊,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最好把羊群的数量控制在该草原的K值
某电池厂旁的河流淤泥中的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经过9代繁衍,研究人员发现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是镉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清除镉后,环境对相应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减弱
C.蠕虫重新对镐变得脆弱敏感说明出现了蠕虫新物种
D.在清除镉后的9代繁衍中,蠕虫种群发生了退化
解析蠕虫对镉的抗性的产生是镉对蠕虫选择的结果,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环境对镉的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将会减弱,抗性基因的频率将会下降,从而导致生物进化。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出现生殖隔离。
合肥下列对于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D.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含能量越多,但体型不一定越大;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消耗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少;生物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
. (2014. 湖南湘潭模拟)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答案】下图是关于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研究资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___
____开始,分解者是__
__(生物名称),贼鸥与海豹的关系是
(3)科学工作者每年需要统计该生态系统中念珠藻的种群数量,一般使用__________法
(4)若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是由冰川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___________演替,下列图形表示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所含有机物的变化趋势是
(5)假设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贼鸥不以尸体为食,且等比例地捕食各种生物,则贼鸥增重性3Kg至少需要消耗念珠藻_________Kg。
【答案】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2)念珠藻固定太阳能
贼鸥和微生物
捕食与竞争(3)样方法 (4)初生演替
(5)175安徽近年来各地规模化养殖发展很快,畜牧业已逐步由农村副业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但规模化养殖场污水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必须对养殖业污水进行处理和生态综合利用,右图是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人工湿地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2)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的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3)该人工湿地中的浮游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将污水中有机物分解,为藻类等植物提供了充足的
(4)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是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2)向水体中通入空气
(3)含N、P的无机盐等
(4)次生演替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北京)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1)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网)为
,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
(3)图2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
(填序号),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成分为
(4)分析上表,你认为这一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你将提出什么样的保护或改善建议?
解析(1)先确定小球藻为生产者,再根据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确定消费者的类型(初级,次级……),最后写出具体的食物链(网)。
(2)B的食物比例C:E=1:1时,设B中的能量为x,则需要C的能量为1/2x÷0.1+1/2x÷0.1÷0.1=55x;B的食物比例C:E=2:1时,设B中的能量为y,则需要C的能量为2/3y÷0.1+1/3y÷0.1÷0.1=40y;据题意C中的能量不变,则55x=40y,y/x=1.375。
(3)据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非生物成分(大气中的CO2)。①过程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在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之间是以CO2形式循环的,即①②是以CO2形式循环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均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即⑥和⑤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
(4)根据表格所,污染物为重金属离子(汞)和杀虫剂污染。可以从源头上、污染后的处理方法等方面考虑。此空为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合理即可。
捕食和竞争
(2)1.375
(3)①②⑤⑥
(4)重金属离子(汞)和杀虫剂污染
防止重金属离子、杀虫剂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天津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水葫芦和水鳖,由于根系庞大,繁殖快速,其根部对水中的Hg2+离子吸收富集能力较强。某研究小组进行了水葫芦和水鳖对不同浓度的HgCl2吸收富集能力比较的研究。
材料用具:采自太湖水域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水鳖,后移植于某实验室水生植物培育池。一定浓度的HgCl2溶液、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采自江苏太湖水域的水葫芦和水鳖先用营养液进行驯化培养一段时间。
第二步:选取若干生长状况一致的水葫芦和水鳖分别随机平均分成若干组。
第三步:略
第四步:测定各组细胞内重金属Hg2+含量
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先将水葫芦和水鳖先用营养液进行驯化培养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2)请写出实验步骤的步
(3)根据右图分析,当Hg2+浓度低于0.1mg.L-1时,水葫芦和水鳖对Hg2+富集能力
;当环境中Hg2+浓度大于0.5mg.L-1时,选用
作为富集Hg2+的植物。
(4)植物对Hg2+的富集,与细胞膜的
功能有关。研究表明,Hg2+能导致蛋白质变性,高浓度的Hg2+可以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
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设计、分析,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分析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水葫芦和水鳖对不同浓度的HgCl2吸收富集能力的比较,实验先将水葫芦和水鳖先用营养液进行驯化培养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让水葫芦和水鳖适应实验养殖环境;第三步应是分组,组别应根据题目所给的曲线图来确定;题(3)可通过分析曲线图得出答案;植物对Hg2+的富集,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Hg2+能导致蛋白质变性,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需的酶,膜表面的载体蛋白等其本质为蛋白质,因此会影响植物生长。
【答案】(1)让水葫芦和水鳖适应实验养殖环境
(2)分别配置2组一系列浓度为0、0.1、0.5、1、1.5、2mg.L-1的HgCl2溶液,然后将植物放入其中
(3)差异不大
(4)选择透过性
载体蛋白(或其他合理答案)
河北近年来各地规模化养殖发展很快,畜牧业已逐步由农村副业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但规模化养殖场污水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必须对养殖业污水进行处理和生态综合利用,右图是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人工湿地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2)细 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的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3)该人工湿地中的浮游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将污水中有机物分解,为藻类等植物提供了充足的
(4)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是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2)向水体中通入空气
(3)含N、P的无机盐等
(4)次生演替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山东)(原创)2013年年初,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雾霾天气。近年来,许多城市天空愈加浑浊,霾日天数逐年上升,这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请回答以下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性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酸雨、?????????
、海洋污染和?????????
(2)许多城市天空愈加浑浊,霾日天数逐年上升的原因就在于,汽车排放尾气中的?????????
,?????????
燃烧释放的大量粉尘,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物,建材等行业制造的各种颗粒状物质,都成为了大气颗粒物大家庭的新成员。
(3)焚烧塑料垃圾所产生的二恶英(一种毒性严重的脂溶性物质)会诱发??????????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⑷??能降解塑料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要在土壤中分离出这类微生物,需使用????????培养基(选择或鉴别)。
解析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全人类的关注:全球性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其危害具有全球性。雾霾天气中霾日天数逐年上升,汽车排放尾气中的化合物,燃料燃烧释放的大量粉尘,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物,建材等行业制造的各种颗粒状物质,都成为了大气颗粒物大家庭的新成员。此外,环境中的各种化合物与大气颗粒物互相作用,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了崭新的“颗粒二代”,组成更复杂、对人体毒性更强的物质。塑料垃圾焚烧所产生的二恶英(一种毒性严重的脂溶性物质)诱发原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答案】(1)水资源短缺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2)化合物
燃料(3)原癌基因?(4)分解者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1:“稻鱼共生系统”中,鲤鱼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同时使清晨水稻叶片上的露水坠入水中,减少稻瘟病原孢子产生和菌丝体生长;鲤鱼的游动,又可引起水浑浊,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水稻在给鲤鱼提供食物(水稻叶片)的同时,还能够抵挡烈日照射,降低表层水温;水稻能够利用氮素,降低水中铵盐浓度,为鲤鱼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材料2:科研人员对稻鱼系统、水稻单种系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处理 调查农户(户) 农药投入(kg·hm-2) 农药使用次数(次) 水稻产量(kg·hm-2) 鱼产量(kg·hm-2)
稻鱼系统 123 7.36 3.1 .34
水稻单种系统 111 10.49 6.5 6458.66 -
(1)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杂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鲤鱼与稻飞虱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相应位置用箭头表示该“稻鱼共生系统”中图示成分之间的碳元素流动途径。
(3)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稻鱼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为能量流经稻田中鲤鱼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表示鲤鱼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
(5)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对该“稻鱼共存系统”进行了参观调查后,提出了在稻田中适当增加肉食性鱼数量,减少植食性鱼数量的建议。请分析,他们提出此建议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水稻、杂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同化二氧化碳,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根据题干描述的种间关系,可知鲤鱼既能捕食水稻叶片,也捕食稻飞虱,而稻飞虱食用水稻叶片中营养,故其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2)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首先构建食物网,然后用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碳元素流动途径即可。(3)稻鱼系统取得的明显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取得的明显经济效益主要表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鱼的产出。(5)要根据肉食性鱼类和植食性鱼类的捕食对象引起的后果回答。
(1)固定太阳能,同化二氧化碳,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 捕食和竞争
(3)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鱼的产出
(4)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5)肉食性鱼类可以捕食植食性昆虫等,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植食性鱼类会食用稻叶,不利于水稻生长
).水体污染已是世界性问题。为探究菖蒲(一种湿地植物)对不同种类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生物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请补充完整下面的实验步骤。
从4个不同的地点采集生活污水(1号)、工业污水(2号)、混合污水(3号)、未受污染的池塘水(4号)。
分别测定4种水样的BOD(即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要的氧量)和总氮含量。
取等量的上述4种水样,分别加入到4个相同的透明玻璃容器中,再将
的4份菖蒲分别放入4个容器中,在
的条件下水培15天,定期观察、记录。结果表明菖蒲在各种水样中生长良好。
取经过菖蒲处理的4种水样,再次测定其BOD(单位:mg/L)和总氮含量(单位:mg/L),数据整理后如图所示:
(2)该实验遵循了
等原则。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
(3)4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
。实验后4种水样中的总氮含量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其原因可能是
(4)从实验结果分析,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5)进一步研究发现,水浮莲、水花生、金鱼藻等湿地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与菖蒲相似。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水浮莲、水花生这类外来物种的应用必须谨慎,以防止它们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原因是这些物种
(1)生长状况相同、相等重量(长势、大小相同、相同数目)
相同且适宜
(2)单一变量、对照
BOD和总氮含量的变化值
水样中的含氮无机盐被菖蒲吸收
(4)菖蒲对不同种类的污水有净化作用
(5)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如当地缺乏天敌或强有力的竞争者,则容易泛滥成灾。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泛滥成灾)
武汉海岸生态护坡是由植物和工程组成的综合护坡技术,该技术是在沿海边处构筑迎潮坡(护坡堤),其迎潮坡由潮间带、潮上带和堤顶构成,在潮间带、潮上带和堤顶上种植不同植物,可有效抵御海潮的冲刷力,改善滨海地区的绿化环境,防止海潮风暴的冲击。其模式图如右。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生态护坡技术后,该海岸物种不断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为
(2)该海防林带从开始建设直至稳定的过程中,生物总生产量变化规律是____。
(3)随着群落的演替,该海岸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致呈____增长。生态护坡技术有利于海岸生态系统朝着物种多样化、____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4)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护坡堤的灌术丛中某些昆虫的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头/枝)。
①研究人员调查护坡堤昆虫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②护坡堤中存在复杂的捕食关系,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③当护坡堤中蚜虫的数量增多时,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____调节。
【答案】(1)次生演替(2)逐渐增大直至稳定
(3)“s”型曲线
群落(结构)
(4) 样方法
(负)反馈
广东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荔枝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对比研究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下图。
(1)调查各类昆虫的种群密度能否都用样方法?
(2) 据图分析,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
的比例增加,通过_
等种间关系消灭害虫。
(3)山绿豆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选它跟荔枝搭配种植,可提高生物群落对_
的利用率。无论哪种种植模式,荔枝园里都要定期清除杂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
(4)复合种植园中,
等属于生产者,腐生性昆虫属于
。与单一种植园相比,复合种植园生物的种类增加,因而其生态系统的
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答案】(1)不能
因为有些昆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2)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
捕食和寄生
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荔枝、山绿豆(和杂草)
营养(食物网)
淡水养殖业者喜欢养殖“四大家鱼”。青鱼栖息在水域底层,以螺蛳等软体动物为食;草鱼栖息在中下层,以水草为食;鳙鱼栖息在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栖息在上层,以浮游植物为食。请回答:
(1)青、草、鲢、鳙混养能够获得高产的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它们在群落结构中的________现象,在种间关系中它们____________较弱,能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2)鳙鱼最可能处在食物链中的_____营养级,理论上它们若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浮游植物_____kg。当看到上层浮游植物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下沉至中层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
(3)在研究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若在1 hm2水域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条草鱼,第二次捕获到30条,其中有标记的15条。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条/hm2。若有部分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偏大”或“偏小”)。
(4)“四大家鱼”和该水域中的其他生物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喂养,该水域中底泥会很肥,底泥中的能量______(填“能”或“不能”)重新被生产者如水草等利用。
【答案】(1)分层
不能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乙种群 0 12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至少两种)。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下降。
解析(1)从表中看出,甲种群逐渐减少而乙种群增加,说明二都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则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答案】(1)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答对两个以上给分)
(2)能量和有机物(3)自动调节(自我维持稳态)
(4)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 生态学家高斯为研究三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完成如下实验,请回答:
(1)如图a所示,单独培养三种草履虫时,其种群数量增长符合_______型增长模型。获得该曲线,需要每天定时记录,应该在_______下对血球计数板小方格中的草履虫数量进行统计,然后进行估算。
(2)图b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的结果,由于前者的繁殖能力比后者强而占有更多的资源,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_______关系。
(3)图c为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所以分布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_______,这种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
解析(1)从图a看出,单独培养三种草履虫时,其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获得该曲线,需要每天定时记录,应该在显微镜下对血球计数板小方格中的草履虫数量进行统计,然后进行估算。
(2)从图b看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3)图c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所以分布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这种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1)S
显微镜 (2)竞争(3)尾草履虫、大草履虫(顺序不可颠倒)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部分藻类生长的影响,已知鱼鳞藻、脆杆藻为鱼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的毒物质污染水体,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在生态学上该湖泊中的藻类、鱼类等生物构成一个
,调查湖泊中藻类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2)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
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原因是
(3)微囊藻(一种蓝藻)有适宜条件下培养时,数量可呈指数增长,但若在培养液中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则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其主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
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竞争的关系。现代生物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
类有机物。
(4)现在欲对一富营养化的湖泊进行生态恢复,应采取的措施有
解析(1)湖泊中的藻类、鱼类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调查湖泊中藻类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2)由题意知,鱼鳞藻、脆杆藻为鱼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的毒物质污染水体,而由图看出,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鱼鳞藻、脆杆藻的种群数量最多,有利于鱼的繁殖和生长。(3)粉绿狐尾藻与微囊藻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存在竞争的关系,因此在培养液中加入粉绿狐尾藻,则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脂质类有机物,运用现代生物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4)对于富营养化的湖泊可采用减少N、P的排放,培育粉绿狐尾藻等一些与微囊藻(蓝藻)进行竞争的水生植物,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蓝藻)制作生物柴油等措施进行生态恢复。
【答案】(1) 生物群落 样方法
(2)中营养化 此时鱼鳞藻、脆杆藻的种群数量最多有利于鱼的繁殖和生长
(3) 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 脂质
(4) 减少N、P的排放,培育粉绿狐尾藻等一些与微囊藻(蓝藻)进行竞争的水生植物,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蓝藻)制作生物柴油等。(两点以上2分,只答一点给1分)
5.下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据图回答:
(1)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芦苇、绿藻、黑藻属于
成分,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2)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
的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污水不能过量流入人工湿地,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若将其改造为湿地公园,则群落的演替方式为
。改造时,要适当增加生物种类,这符合生态工程的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解析(1)在如图所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芦苇、绿藻、黑藻属于生产者,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污水不能过量流入人工湿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3)从图示看出,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太阳能和化学能。将其改造为湿地公园,则群落的演替方式为次生演替。改造时,应遵循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1)生产者
(2)无机盐
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3)太阳能和化学能
物种多样性(只答“协调与平衡”不给分)
(4)就地保护(答“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分)
6.下图1为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图2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光合作用总量减去呼吸作用总量)的关系图。
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l中鹰和蛇的关系为
_。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g,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2)据图2分析:草原的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中
之间,这样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多的畜产量。但是由于我国许多草原被开垦为农田,导致土地沙化逐年加重,避免现存草原沙漠化和治理已沙漠化的草原是国家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请为此献计献策:_
(3)从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来看,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大于图中c点放牧量,生物多样性会
。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来看,草地对水土的保持、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
【解析】(1)从图1看出,鹰和蛇的关系为竞争。题目要求“至少需要消耗植物”,能量传递效率用20%,则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5X5X5+(5X5X5+5X5)X5=875g。
(2)分析图2可知,草原的放牧量达到b点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最大,而达到c点时与放牧前持平,超过则下降,所以草原的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中bc之间,这样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多的畜产量。针对我国许多草原被开垦为农田,导致土地沙化逐年加重的情况,为避免现存草原沙漠化和治理已沙漠化的草原,应切实做到合理放牧,适当栽种防护林,以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从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来看,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大于图中c点放牧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会下降;草地对水土的保持、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
【答案】(1)
竞争和捕食
切实做到合理放牧,适当栽种防护林
7.)甲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乙图表示一个长期有效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碳进人生物群落依赖于
。图中①②④过程与③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____
(2)图甲中分解者通过____
(生理过程)将碳放回大气中。
(3)乙图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是____,通常数量较少,从能量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若人们想通过此生态系统更多地得到种群X,理论上你认为达到目的的最有效手段是____
4)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若干年后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
。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
__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解析(1)从图示看出,甲图碳进人生物群落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图中①②④过程与③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前者以CO2的形式流动而③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2)图甲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碳放回大气中。(3)乙图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是X、H,由于在食物链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能量就越少,一般个体数就越少。若想通过此生态系统更多地得到种群X,理论上最有效手段是除去此生态系统中的G、S种群。(4)农田生态系统经若干年后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这种演替类型称为次生演替。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答案】(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①②④过程中以CO2的形式流动(或 ③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
营养级越高,能量就越少,一般个体数就越少
除去此生态系统中的G、S种群(减少G、S种群的数量) (4)次生演替
8. (2014. 北京模拟) 乌鱼能治疗各种痔及湿痹、面目浮肿,利大小便。为了研究污染物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选取了该池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并对其食物进行分析,结果如右表。
(1)乌鱼的药用意义体现了其______价值,它与泥鳅之间存在______,所以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
(2)根据上表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在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能量数值(单位:kJ)如下表。乌鱼能从鱼塘获取 能量的量是____________kJ
(4)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釆取的方法是______,池塘中______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
(5)油漆和塑料中的多氯联苯是一种不易降解和排出体外的污染物,请用食物链(食物网)描述小球藻吸收该物质后,多氯联苯进入乌鱼体内的途径______。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______演替。
解析1)乌鱼的药用意义体现了其直接价值,它与泥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不同物种。(2)从上表看出,泥鳅以水蚤和小球藻为食,而水蚤以小球藻为食,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根据表中数据,乌鱼能从鱼塘获取能量的量是(1010×1%×10%-106-106+106×10%)×10%=8.1×105kJ。
(4)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池塘中水蚤和河蚌两种生物减少,可减少与乌鱼的竞争,而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
(5)小球藻吸收多氯联苯后,进入乌鱼体内的途径如答案图所示。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属于次生演替。【答案】(1)直接
生殖隔离(2)捕食和竞争
(3)8.1×105(4)标志重捕法
水蚤和河蚌(5)
次生9. 研究人员对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如下各项调查研究。请分析回答。
(1)通过调查,绘制出如右图所示能量关系.该调查共涉及了
个营养级。第一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主要原因是作为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的浮游植物生命周期短,有大量浮游植物沉入水底,其中的能量被湖中
利用。根据图中的数据,该湖泊泥土中有机物的总量变化趋势是
(2)研究人员调查了该湖泊中甲、乙、丙、丁、戊五个种群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如下表.
重金属含量(ug/Kg鲜重) 0.
已知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排出体外,且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以其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则它们构成的食物网为
(3)调查发现,该湖泊目前污染严重,工作人员建立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展示了较新的生态污水(常富含N、P)处理技术。下图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构造示意图(箭头示水流方向)。
①人工湿地植物一般宜选用本地物种,避免
,以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②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样结构,网络中的根系不仅能直接吸附和吸收污水中的
等营养物质,而且还为
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其充分发挥分解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湿地基质常使用碎石等多种材质,碎石间留有一些空隙有利于促进根部细胞的
③若研究该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能力,应对
的水质进行监测,通过比较其中N、P含量的差值,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
解析(1)从图示看出,该调查共涉及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三个营养级。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浮游植物生命周期短,有大量浮游植物沉入水底,其中的能量被湖中分解者利用,导致第一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因此,结合图中的数据,该湖泊泥土中有机物的总量变化趋势是增加。
(2)由题意可知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以其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又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甲数值最小,应为第一营养级,乙、丙稍大为第二营养级,丁、戊最大应为第三营养级,图见答案。
(3)工作人员建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时,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一般宜选用本地物种,以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样结构,网络中的根系不仅能直接吸附和吸收污水中的N、P等营养物质,而且还为分解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其充分发挥分解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湿地基质常使用碎石等多种材质,碎石间留有一些空隙有利于促进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研究该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能力,要对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进行监测,通过比较其中N、P含量的差值,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
(3)①外来物种入侵
③进水口和出水口
0.研究人员在一些果树种植区,构建了如下图所示“果-草-牧-菌-沼”生态农业模式。请分析回答:
(1)人工构建的“果-草-牧-菌-沼”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包括
,沼气池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生态系统结构中的
。果树和牧草可从菌土中获取
用于生长发育。此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实现了
(2)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昆虫的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昆虫种类 害虫 害虫天敌 金纹细蛾幼虫
体内有姬小蜂卵
的百分率(%)
(头/枝) 雌成螨
(头/叶) 小花蝽
(头/枝) 瓢虫
(头/枝) 食蚜盲蝽
生态果园 39.3 0.34 0.47 0.29 0.33 40~60
对照果园 79.1 2.58 0.15 0.26 0.02 3~6
① 在两类果园中调查上表昆虫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② 果园中的
有捕食关系,姬小蜂和金纹细蛾幼虫的关系是
(3)从表中结果可知,生态果园的建立形成了有利于
生存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提高果品的品质和
有重要意义。
解析(1)从图示看出,人工构建的“果-草-牧-菌-沼”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包括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食用菌,沼气池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生态系统结构中的生产者。果树和牧草可从菌土中获取无机物用于生长发育,这样就使该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2)在两类果园中调查上表昆虫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从表中看出,果园中的食蚜盲蝽与蚜虫、蚜虫与植物都有捕食关系,姬小蜂和金纹细蛾幼虫的关系是寄生。(3)从表中结果可知,生态果园的建立形成了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提高果品的品质和减少污染有重要意义。
【答案】(1)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食用菌
生产者(或第一营养级) 无机物(无机盐)
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2)①样方法
②食蚜盲蝽与蚜虫、蚜虫与植物(答出一组即可,合理给分)
寄生(3)害虫天敌
1. (2014. 山东济南模拟) 长江是世界上仅有的一条曾供养过两种哺乳动物(白鳍豚和江豚)的淡水河,2007 年8月8日,科学家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江豚成为了长江中仅有的哺乳动物。但 是,2012年12月,江藤也被科学家列入了“极危”动物的名单。科学家表示,白鳍豚和江豚 都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没有天敌,其数量下降只可能是由人类活动所致。
(1)“功能性灭绝”是指某动物虽然可能存在一定的数量,但其数量已经不足以维持其繁 殖,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注定会绝灭。由此可见,____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江膝种群密度的调査,可以采用____法,保护江豚这种濒危动物,比较合适的保护方法是________
(3)白鳍豚和江豚的种间关系是____关系。已知鲢鱼可被乌鱼捕食,鲢鱼和乌鱼都可被白鳍豚捕食。若长江中仍存在白鳍豚和江豚两种哺乳动物,仅考虑由鲢鱼、乌鱼、江 豚、白鳍豚四种动物构成的食物网,则向长江内投放大量乌鱼,理论上在较短时间内可导致 该食物网中____数量增加,____数量减少
【答案】(1)种群
(2)标志重捕 迁地保护(易地保护,或答到迁地保护的具体方法,或答到“在就地保护的同时配合迁地保护”等都行)(3)竞争 白鳍豚鲢鱼2.如下图,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II、III、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 -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回答:
(1)图l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III,主要原因是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II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3)图2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
(4)若图1中营养级I、II、III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3。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
3. (2014. 大连模拟)某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长势喜人,农民正忙着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等生产活动。根据 生态学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流入该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水稻和杂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_ 0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 是_____
(4)水稻收获后,农田弃耕,很快就变成了杂草和昆虫的乐园。农田的这种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
4.(2014. 北京模拟) 如图I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 2为其中四种鱼(甲、乙、丙、丁)的营养结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图中的生物对应图中哪些成分用字母表示)。
(2)图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
(3) 科研人员对该池塘由浮游藻类、甲和丁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費流动分析得 到下表相关数据。净同化量总同化量)-R呼吸量)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该食物链中,笫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4)下图表示此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甲和丁利用食物的部分过程:
则甲的粪便属于填字母)的部分,能量由甲流向丁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用序号表示。气温逐渐降低时,若图中的⑥保持不变青蛙的⑦/⑥的值将【答案】
5. 下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 、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1 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
。图甲中没有反映出来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是
(2)图乙中,若A表示营养级II所摄入(吃进)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若图甲中营养级I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对应在图乙中营养级I、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选用图乙中所给字母书写表达式)。
(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4)丙图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情况。若大量捕杀甲,则丙的数量在较长时间内的变化过程是
(1)太阳能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分解者 (2)Ⅱ同化固定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或B/y×100%(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稳定6. (2014. 贵州贵阳模拟)研究发现,汞污染中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 系统等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
(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_______功能。图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目前人们依据_______的理论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2) 甲基隶通过_______的富集而危害人体神经系统。研究发现,在甲基汞的作用下突触间隙会持续存在较多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同时发现甲基汞高度亲脂 又能与蛋白质结合,请推测乙酰胆碱增多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 底泥中存在与B类细菌类似作用的真菌,这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_______。浮游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外,其去向还有_______。
(4) 根据题干信息,请提出一种有效降低水体汞污染危害的思路:______________。
7.为了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增城市政府采用建立鹤之洲等人工湿地公园的新思路,这些湿地公园在孕育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营造优美的城市景观以及提供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的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包括有
。对该生态系统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由于鼠妇、蚯蚓等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又因为身体微小,故常利用
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2)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3)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还要加以控制,原因是生态系统的
是有限的。
(4)近年来发现人工湿地还具有蓄洪防旱的功能,这主要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5)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6)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答案】(1) 芦苇、绿藻、 黑藻
(2)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 自我调节能力
(5) 次生演替
(6)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8.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图一表示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简图,图二表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建立图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
(2)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_____________的作用可被桑基、蔗基所利用.
(3)根据图二信息,请绘制由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4)若持续干旱使甲大量死亡,则丙和丁种群密度将
.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时,该生态系统依然可以保持原来的状态,原因是该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5)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变化的形式是
.补充完成下列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
(1) 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尽量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 分解者
(4)均降低
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A丙种群同化
C用于生长发育繁殖9.(2014. 淄博模拟)长江是世界上仅有的一条曾供养过两种哺乳动物(白鳍豚和江豚)的淡水河,2007 年8月8日,科学家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江豚成为了长江中仅有的哺乳动物。但 是,2012年12月,江藤也被科学家列入了“极危”动物的名单。科学家表示,白鳍豚和江豚 都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没有天敌,其数量下降只可能是由人类活动所致。
(1)“功能性灭绝”是指某动物虽然可能存在一定的数量,但其数量已经不足以维持其繁 殖,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注定会绝灭。由此可见,____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江膝种群密度的调査,可以采用____法,保护江豚这种濒危动物,比较合适的保护方法是________
(3)白鳍豚和江豚的种间关系是____关系。已知鲢鱼可被乌鱼捕食,鲢鱼和乌鱼都可被白鳍豚捕食。若长江中仍存在白鳍豚和江豚两种哺乳动物,仅考虑由鲢鱼、乌鱼、江 豚、白鳍豚四种动物构成的食物网,则向长江内投放大量乌鱼,理论上在较短时间内可导致 该食物网中____数量增加,____数量减少
(2)标志重捕迁地保护(易地保护,或答到迁地保护的具体方法,或答到“在就地保护的同时配合迁地保护”等都行)
白鳍豚 鲢鱼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日落后的时数
觅食活动强度
绿色植物36 629千焦 /米2 /年
200千焦/米2/年
2 491千焦/米2/年
双小核草履虫
双小核草履虫
人工辅助能
果树、牧草
鲜奶加工厂
枯草、残枝
沼渣、沼液
分解者分解
流向下一营养级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133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市朝阳区邮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