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图片 调焦依法治国路

对话价值观(8)?法治篇:依法治国&全民共识
记者&彭&波&张&璁&申&茜
日08:18&&&来源:
原标题:依法治国 全民共识(对话价值观(8)?法治篇)
  在举国喜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之际,回望共和国的法治历程,从推出首部宪法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六十载弹指一挥间,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就在一部部通过、修改的法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曾几何时,“中国人不信法”,是一些人对国情的“独到解释”。但经过数十年的法律教育和宣传,如今法律已成为社会公众维护自己权益的最有力武器――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50773件,比前5年上升174%。
  不过,法治之路依然漫长。来自中央政法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地政法机关登记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上升38.5%。这一方面表明“依法治访”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信访不信法”还有市场。
  现阶段,法治又被写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究竟什么是法治?我们为什么要追求法治?我们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重大问题、有哪些关键环节?请看记者专访――
  法治是制度灵魂
  全社会的法治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最强大力量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又将“法治”作为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之一。请问,这代表了我们怎样的价值取向?
  李慎明: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 体现了我们的制度自信,也有助于我们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我们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然确立,理论指导也基本定型,接下来就需要法治来保证我们的基本制度和理论指导长期坚持。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说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所依据的法,必须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良法”。当法律需要适应新的重大情况时o党就要通过国家机关o通过法定程序o及时地修改或废除相关法律o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o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p需求和呼声o是我们宪法和法律合法性的全部来源o也是其得以永葆活力的动力和源泉。
  徐显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是我们制度的灵魂,是我们制度层面的价值趋向。
  “法治”有着多重含义。古典的法治观认为,法治就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使之得到普遍遵守;中国古代法家所说的法治是“以法治国”,把法作为手段。我们党在1997年十五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两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法治国”是治国方略,体现了工具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奋斗目标,体现了目标价值。
  我们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之一,根本上是要弘扬法治精神,坚持法治原则,让法律成为全社会的信仰。建立法治信仰需要有正确的法治观念、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这是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指引着社会的前进方向,与此同时,全社会的法治信仰也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最强大的力量。
  王利明: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们依法治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一是进一步凸显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意义,将法治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理念和价值观念;二是表明了实行法治的鲜明态度,向世人表明党和政府厉行法治的承诺和态度;三是反映了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变化;四是有利于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使社会公众逐渐形成对公平、正义等法的价值理念的认同。伯尔曼曾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将“法治”作为核心价值观必将极大地推动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法治也是践行其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比如,公正本身就是法治追求的目标,是法律的精髓和灵魂。公正体现了某种秩序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普适性秩序的内在需要。法律作为行为规范,以调整社会关系为目的,必然以公正作为其基本价值。
  法治是权利保障
  从“法制”到“法治”;构建与“人治”相对的治国方略
  记者:在历史上,我们也曾讲过“法制”。请问,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跟西方相比,我们的法治又有哪些优势?
  徐显明:从“制”转向“治”,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第二阶段是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新理念,把依法执政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第三阶段就是2012年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论述将法治摆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核心地位上。这三个判断也反映了我们对法治认识的逐步深入。
  我们的法治是有灵魂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法治最本质的要求。我们的法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历史性创造,要建设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法治。这是中国法治最根本的特色。
  王利明:从“法制”改成“法治”,一字之差,意义重大。“法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制度的总称,主要从法律规则的层面强调法律体系的完整性。而“法治”即依法治理,是一种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或良好法律秩序,其形式上要求具备“依法办事”的制度安排及运行体制机制,实质上则强调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程序公正、良法之治的法律精神和价值原则。
  我国的法治不是对西方法治的简单复制,其区别主要包括我国的法治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基础。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而不是三权分立。我国的法治建设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基础,实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李慎明:“法制”主要是指健全的法律体系。原来不少人误认为,制度一制定,法律一颁布,大家就会执行。但实际上,“纸上谈兵”谈好了不容易,要在实践中贯彻更难。因此,要让法律的实施贯穿于国家各个领域,我们不仅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更要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运用实施法律,确保法律的贯彻落实。
  西方法治观念与我们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目的不同。西方法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的权益,而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其中党的领导是关键,人民当家作主是目的,依法治国是途径。依法治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必备的具体实现形式、方式和办法,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法治需“有法必依”
  建设法治政府是重点,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记者: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现阶段我们法治建设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王利明: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对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协调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法治化起到战略引领作用。
  在现阶段,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整合和完善相关部门的立法;二是维护宪法的权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程序;三是要落实党的依法执政方略,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四是要求全面实现依法行政,政府职能应当由法律来确定,并不断依法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五是加快司法改革,切实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促进和保障司法公正;六是要加快建设法治社会,让全社会成员有序参与法治建设进程,实现民主的法治化。
  李慎明:在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候,不能仅限于依法治国本身,还应该涉及依法治国的外延,应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都严格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精神,切忌仅仅局限于社会建设,尤其是局限于保持社会稳定。
  法律、法制、法治都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服务,从而实现人民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当家作主。其中,通过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首要的是要在经济领域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这一经济基础。
  徐显明:在现阶段,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有法必依”。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法律实施包括三个环节:严格执法,对应着建设法治政府;公正司法,对应着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全民守法,对应着建设法治社会。其中建设法治政府是重点环节;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是难点环节;全民守法是基础环节。除上述三个环节之外,还有一个根本环节,那就是要坚持好党的依法执政。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制度的辉煌――唐朝时,形成了闻名于世的“中华法系”。我相信,当“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时,我们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将更具世界先进性,文明性和竞争力。
  本期统筹:彭波 申茜
  版式设计:蔡华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695&&&&更新时间:&&&&
&&&热&&&&&
【字体: 】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一个个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英国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因为(放大镜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
9、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但并不是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如(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就不是晶体。
10、制造晶体的方法:1.(减少水分);2.(降低温度)。
1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使用显微镜的步骤:①安放;②对光;③上片;④调焦;⑤观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后来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3、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4、洋葱表皮上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15、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6、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8、(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9、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20、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利用(干草)可以培养微小生物。21、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②用镊子取下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上展平;③用盖玻片倾斜盖到标本上;④从从标本边缘滴一滴碘酒给标本染色。
22、微生物装片的制作步骤:①先取少量脱脂棉交织成网状放在载玻片上;②在棉纤维上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放棉纤维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微生物的活动)。2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常见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和团藻)等。
24、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放大几倍到几十倍,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放大到1500倍,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放大到200万倍,能看到更小的细菌、病毒和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到3亿倍,能直接操纵原子或分子)。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是(变化)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7、分别说出加热白糖实验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开始固体的白糖在加热后变成液体状的糖属于物理变化;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变深直到变成黑炭状,气味由无味到闻到焦味,这些现象属于化学变化)。
8、(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一种糖类所以咀嚼米饭会有甜味。(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0、(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它具有(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和铁锈在(颜色)、(硬度)、(导电性)、(是否能被磁铁吸引)等方面都不同(铁灰白色、硬度高、导电性好、能被磁铁吸引;铁锈红褐色、硬度低、基本不导电、不被磁铁吸引)。
1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即(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13、(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反应现象: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会逐渐变(浅)。
14、(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5、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16、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均匀混合物。
第三单元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月球直径约是地球的(1/4);质量约是地球的(1/80);体积约是地球的(1/49);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5、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月相变化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
6、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画月相防错口诀:上半月右亮逐渐充满;下半月左亮逐渐消减。
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行山的特点:(数量众多;杂乱分布;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还有一种观点是(“火山爆发说”)。
1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1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13、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于(太阳和月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发生了月食。
14、(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15、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16、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7、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天空中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18、(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19、(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小熊星座的主要标志是(北极星)。
20、(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
2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
2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23、夏季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的三颗亮星(天津四)(属于天鹅座)、(织女星)(属于天琴座)和(牛郎星)(属于天鹰座)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南部天空有一颗红巨星心宿二,它属于(天蝎)座。
24、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25、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26、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
27、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28、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29、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30、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3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丢弃的垃圾会(危害环境)。垃圾分类方法:按材料分可分为塑料、金属、纸、玻璃等;按原来的用途分可分为食物、包装、用品、衣物、电器等;按危害状况分可分为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
2、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和(堆肥)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3、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有:(1)散发恶臭,污染空气、水源(2)滋生蚊蝇,引发疾病(3)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
4、焚烧垃圾的优点:(1)占地小,使垃圾减量(2)避免污染地下水(3)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缺点:对周围空气产生严重污染。
5、(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
7、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减少的:(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8、(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大量垃圾。
9、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10、生活垃圾一般分四类: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11、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12、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一节一号电池能使(1平方米)土壤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
1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14、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15、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16、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目前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最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
17、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18、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
19、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才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20、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21、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2、(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广(“无车日”)活动,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23、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的方法有:(1)用纸袋和布袋(2)提菜篮子上菜市(3)减少塑料包装(4)用可降解塑料袋。
24、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25、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26、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文章录入:王修团&&&&责任编辑:wxt&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备案:浙ICP备号 ┋ 网站内核: ┋ 技术支持: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践行核心价值观征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