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dj明确文件不让打麻将了

您(@)目前可用积分:127190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焦点是什么
9914 次点击
3:06:39 发布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焦点是什么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日05:2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   本报北京1月30日讯 记者吴月辉报道:在今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   陈锡文说,2004年至2007年,中央连续发的4个一号文件都有不同的鲜明主题。“在前3个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今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对于保持党的农村政策的连续性,根据发展阶段逐步地来深化农村的改革,明确农村的政策,引导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是会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恰逢其时  这几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的农业、农村形势在不断地向好的方面发展。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在强调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陈锡文指出,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新农村建设首位,主要基于以下方面原因:  一、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发展。把现代农业的建设、农民收入的提高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扎实、健康地向前推进。  二、在目前农业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没有扭转恶化趋势的情况下,农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求农业转变增长方式。通过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来实现农业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中国目前已经达到需要或者可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阶段。只有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才能使得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向前推进。  首次提出农村人才智力支撑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指出,农民素质低是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和制约问题。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的5大支撑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才智力支撑。一号文件把这个问题提得如此高,这在以往还未曾有过。”  唐仁健指出,关于提高农民素质,今年的一号文件有3个特点:  第一,明确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投入的力度。  第二,要采取多种有效的和针对性更强的形式,对农民加强培训。一是提高在家务农农民的种田水平,二是要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能力。文件特别提到,要在农民中培训一批中高级技工。  第三,注意帮助提高农民的竞争能力,强调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另外,在农民中培养现代农业的经营者。要提高为他们服务的农村的公共人员的能力。“这些都是这次文件中一些新的提法。”他说。  陈锡文指出,农民素质整体上相比城市居民是偏低的,这是历史造成的。长期以来,应该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做得不够,尤其是在农民接受教育方面。“历史造成的问题,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不断增加投入,对农村进行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培训,才能逐步改变这一状况。”  农业投入规模会超过去年  陈锡文说,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和技术进步缓慢是中国农业发展中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因此,政府这几年连续不断地在这方面增加投入。  他说,中央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投入增加300亿元至400亿元。2006年和2005年相比,中央财政用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增加了422亿元。  今年一号文件里,就农业投入提出了3个“继续高于”:第一,今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继续高于去年;第二,中央财政对于农业支持增加的资金要继续高于去年;第三,用在农业生产生活方面的直接投入要继续高于去年。  “这是中央明确的要求。”陈锡文说,今年对农业的投入,中央和地方都会比去年增加。具体数字是多少,政府部门正在做预算,最后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之后才能向社会公布,“但是增加的数量一定会超过上年的水平。” &&&&《人民日报海外版》 ( 第01版)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冰封天空]
[proletarian]
[proletarian]
[京城刁民]
[孟婆给碗汤]
[wangyafei55]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3:07:11 &&
“1号文件”出台了,农民怎么说? DD来自湖北襄樊农村的调查
&&日13:48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   1月29日,中央2007年针对农村和农业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农民朋友对这文件有啥想法?近日,记者走访了湖北省农业大市襄樊市的农民朋友。时至年关,家家户户已热热闹闹地办起了年货,鸡鸭上市了,猪牛出圈了,外面的欠款也收回来了。谈起一年的收成,村民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快乐与满足,无不对新的一年充满信心和期待。同时,广大村民在新的形势下也有诸多无奈、诸多需求与诸多期盼,盼着“1号文件”能给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有房有地,但生活方式落后DD农民渴望用上沼气  1月底,走进襄阳区张湾镇洪山头村,记者不禁眼前一亮: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的小洋楼,房屋内干净亮堂,装潢摆设不比城里差,房前屋后整洁顺畅,成群的鸡鸭,满圈的猪牛,嬉闹的孩子,晒太阳的老人,让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可一阵微风却带来了阵阵刺鼻的异味,让笔者的心情大受影响。陪同的村委会主任杨双印看出了我的疑惑,急忙解释说:“现在生活富裕了,家家户户养鸡养鸭,一年下来,杀鸡卖猪的钱也是不小的一笔收入,但这些家畜家禽的粪便可真是让人头疼,没有地方处理。冬天还好,一到夏天臭气熏天不说,还招苍蝇蚊子,很不卫生,村民们的健康没有保障,生活环境也不能改善。”在交谈中笔者得知,村民们都很希望用上环保节能的沼气,这样不仅牲畜的粪便有地方处理,而且节约了能源。在樊城区太平店镇茶庵村,有村民算了这样一笔帐:村民每天喂猪喂牛都需要大量的热水,如果单靠烧煤的话,一个冬天下来开销在800元D1000元,而现在建一个沼气池的成本也只在1500元左右,同时还能照明,能长期使用。建一个沼气池不仅可以改善环境,充分利用资源,还可以节省开支,何乐而不为呢?洪山头村村委会主任杨双印告诉笔者,洪山头村也曾有几户人家投资建了沼气池,可由于技术不过硬,建成的沼气池没用多长时间就出现了问题,尽管现在大家很希望用上沼气,但由于缺乏技术却不敢轻举妄动。真盼着像“1号文件”说的,“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不过“科技进村”还是个大难题。  有水有电,但生产方式单一DD农民渴望能发家致富  如今虽然襄樊市不少村庄都通了水,通了电,公路也修到了农户门前,可农民的经济来源却还局限于农作物的收成和养的家畜家禽的收入。太平店镇茶庵村一组村民老张说:“经常听说某某种什么发了财,我们也羡慕,也很想干点事情,干出点名堂来,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干、干什么。这一家老老小小的,总不能拿钱去做实验吧!”老张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二组村民章香生接话:“咱们不缺钱不缺力能吃苦,又不比别人笨,为啥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们就不能?为啥别人能做得那么好我们就不能?我们缺的就是技术。”大家都点头称是。  老张说:“中央说要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可我们总觉得学门技术渠道不够,也盼着有人给我们出点发家致富的‘金点子’。”  有钱有力,但文化生活匮乏DD农民渴望精神食粮  隆冬的襄阳区张湾镇魏庄村,不少村民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打者多,看者更多。听说,在村里因赌博引发的家庭矛盾、邻里矛盾不少。有人输了钱就回家拿老婆孩子出气,有人输红了眼与人打架泄愤,甚至有的人从此陷入赌博的泥淖不能自拔,误人误地误己。说起打牌,魏庄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叶林林很是委屈:“我以前在班上都是尖子生,可自从妈妈学会打麻将以来,我放学回家经常没饭吃,妈妈输了钱就和爸爸吵架,晚上没办法写作业,老师说我的成绩下降了许多,马上都要毕业考试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可也有村民说,不打牌做什么?樊城区太平店镇茶庵村王大嫂告诉笔者:“现在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视,可不是各种各样的广告,就是情呀爱呀的,没几个好看的节目。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的电视剧《刘老根》大家可喜欢看了,它讲的是我们农民自己的故事,又好笑,又能受启发。可这样适合我们农民看的节目太少了。不知道中央‘1号文件’有没有提这个?”  有吃有穿,但日夜提心吊胆DD农民寻求安全保障  襄阳区不少村民反映家中曾经被盗,魏庄村三组村民叶玉国说,就在去年春天,他家里刚买回来的农用车停放在自家院中,深夜被人连同车上买回来准备春种的化肥、种子、农药一并盗走,直接损失近5000元。在樊城区太平店镇茶庵村,为防盗村民们整夜提心吊胆不敢睡觉,一家人轮流守夜。为防盗不少村民甚至在寒冬腊月天里将床支在外面,支在猪圈牛圈旁边,与猪牛同眠,苦不堪言。魏庄村三组村民叶玉国说:“一进入冬天,一家人的心就提起来了,晚上不敢睡觉,有一点风吹草动的就赶快起来看看,可千防万防还是防不了贼心。在庄稼人眼里猪牛就是财富,就是大家来年的希望啊!”  “1号文件”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农村建设,加强农村警务建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民兄弟们盼望着来年春节不用再这样提心吊胆了。(人民网记者 田豆豆 通讯员 叶欣)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3:08:34 &&
农民“集体失语”了吗
&&日08:36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   新农村建设一周年来,虽然农民在理论上被一致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当前的现状是,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农民“集体失语”现象不容忽视  有专家指出,“在当前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讨论与行动中,我们听到的主张和建议几乎都来自于两个群体,首先是官员,从高官到村官;其次是专家,从著名学者到普通研究人员。然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却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和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语了。”  新农村建设一周年来,农民真的“集体失语”了吗? “丧失话语权的农民不可能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声音的新农村建设也必定是纸上谈兵。”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一周年来的今天,这个问题不由得我们深思和考量,令人警醒。  “集体失语”现象探源  这是中部省份山区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修好柏油马路还是近一年来的事,原来的道路坑坑洼洼,雨天难行。  贯穿南北的县级公路边,青山秀水、茂林修竹掩映下,散落在山脚下的民居显得古朴自然,似一幅田园牧歌般的乡间风俗画,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如此,或者说,在农民眼中并非如此。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深有体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条件差,刚解决温饱的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去想下一步怎么办,正值新农村建设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开展,这里被划成了“试点村”。  村民们告诉记者,新农村建设以来,感受最大的变化,除了厕所、猪圈、牛圈移了地方,就是在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旁边,三三两两矗立了二三层楼的新房子。有的村民说,春种秋收,打下的粮食并不能带来多大的收益。我们的口袋还没有真正鼓起来,拆了老房子补偿个几千元,建新房要花上几万元,可能就要欠下些债了。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村里没有什么集体经济,村务基本没有公开,大队干部(村干部)是谁,村民们都不是很了解。关于新农村建设,他们心里有什么想法,也没有习惯主动和村干部说。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准备建一所养老院,农民却心中犯起了嘀咕,这是我们最需要的吗?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确实存在的农民“失语”现象。  虽然农民在理论上被一致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当前的现状是,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这在实践中已经露出某些端倪。有的地方就出现了“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苏北某地村民被政府动员搬进住宅新区后,对每月一次的水电气费、垃圾费、物业管理费缴纳等很不适应。有农民抱怨:新居虽然好看了,但离农田远了。一些地方建起了“农民公寓”后,农民要扛着锄头进出电梯……  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体失语”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管理民主”缺位。农民政治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建设,是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话语权的重要体现,然而,一些地方,除了“试点村”之外,很多自然村落、村庄,农民对于村干部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连基本的“财务公开”也不是很完善,更何况很多地处山区、相对偏僻的农村。村民自治中,农民在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过程中缺乏参与,自然造成“集体失语”的状况。  有学者指出,各社会阶层之间话语权的不对称和话语影响力的不平衡势必导致社会利益的偏向和贫富差距的扩大。话语权,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DD农民来说,显然还有很大的距离。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如何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他们面临着什么困难,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的期望和真正需求是什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课题组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民对新农村的理解大不相同,想要获得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新农村定义是困难的。  江苏农民心中的新农村是房屋改造,就是实行楼房化。农民说:“新农村就应该像华西村那样,有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有大片的土地耕种,麦收时有机器收割。家家户户有独立的小楼,孩子念书免学费,有电脑和小汽车。”  在甘肃,大多数农民希望通过村庄规划使农民的住房更整齐,并建成统一、成排的平房。因为楼房并不适宜养殖牲畜。除了住房外,经济条件的改善也是甘肃农民对新农村的主要认识。  湖南、河北农民心中的新农村又是两样。由于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比较接近,河北农民对新农村的想象主要以城市为参照物。不少人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村越来越像城市”。湖南农民的新农村梦想主要和农业有关。由于当地气候湿润多雨,水资源丰富,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差的问题相对突出,成为农民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多数农民对新农村的认识集中在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上。有近四成的被调查农民提出“马路是水泥路,要通到家门口,水渠使所有的田都能灌溉到”。湖南农民还特别提出教育负担问题,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包含改善教育条件。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课题组进而提出,农民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以及他们当前最紧要、最迫切的需求应当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决策的依据和标准。“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种多元性,并且在实践中真正满足这种多元性,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可能出现难以挽回的被动局面。”  农民如何不再“集体失语”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以农民为主体”不是空话套话,这不但是要求农民主体意识的提高,管理民主的建设,而且更需要地方政府和干部学会倾听农民的声音,不但要学会听,善于听,听出农民的所思、所虑和所盼,还得真听,听出效果。  在老少边穷的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民用“十二得”诠释对新农村最朴素的理解:上得起学(孩子有书读);看得起病(医保制度健全);养得起老(老了有人管);走得好路(村村通油路);吃得上水(饮用自来水);挣得到钱(就业路子广);睡得好觉(社会治安好);观得到景(环境优美);做得到主(农民说了算);学得到艺(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看得到“球”(指地球,信息通畅快捷);过得有“味”(吃穿住行有品位)。  新农村要建设成什么样?农民满意不满意,认不认账,才是最终衡量的标杆。在新农村建设农民需求多元化的语境下,农民的“十二得”令人深思。我们的地方政府、地方干部是否真正考虑到这些,做的差距有多远?  元月1日至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的多个村庄,看望、慰问农民群众。每到一个村子,一户农家,温家宝都反复向农民询问三个数字:今年打了多少粮食?卖了多少粮食?还有多少粮食?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曾经做客人民网,在回答“请问您是农民出身吗?如果不是,您如何了解农民?”的网友提问时,动情地说:“中国人口的主体是农民,所以很多中国人的祖宗都是农民。我也不例外,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是浙江绍兴的一个农民,是种水稻的,也就是说他本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按现在的观念来说,我也是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殷殷数语,折射出了许多意味深长的道理。  倘若我们的地方政府和干部都能够如此倾听农民的声音,那么农民“集体失语”的现象也就不成问题了。(记者 曾金胜)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3:09:24 &&
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 农业亟待稳定资金来源
&&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将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并加快农村金融、乡镇机构等领域的改革。  昨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一号文件”)。此次的一号文件明确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这是2004年以来,第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  农民稳定增收仍困难  一号文件要求,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应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具体到2007年的目标,文件提出,总体上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  “增加投入的三种说法,即总量增加;增量增加,也就是基数之外每年新增加部分;比重增加,指占到财政总支出比重。”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郭书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尽管2006年投入“三农”总量增加了422亿元,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下降的:2005年比例是9.2%,2006年下降到8.8%。  “未来对‘三农’投入的比重应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10%,这才真正表明财政是向‘三农’倾斜的。”郭书田说。  尽管中国农民收入21年来首次实现连续3年增幅超过6%,但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百分点。但这一数字和城镇居民相比仍有差距。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  贫困地区可先行金融试点  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方面,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  文件要求,进一步发挥农行、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尽快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引导邮政储蓄等资金返还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在贫困地区先行开展发育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的试点。  在一号文件正式下发前,银监会已经公布了放宽农村金融准入的相关措施。昨日,银监会网站公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行政许可实施细则文件。  银监会要求各银监局要按照 “宽准入、严监管”的原则,积极引导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投资创业。  一号文件同时要求,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在保险领域,文件要求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在农村综合改革方面,一号文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进一步扩大市、县试点范围,同时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季谭)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3:09:51 &&
政府主导“导”什么――新农村建设中的辩证法
&&日08:33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   新农村建设由政府主导,政府主导该导些什么?山西省泽州县山耳东村运用辩证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到过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山耳东村的人,无不被它那风格别致的农民住宅、整齐的街道、芳香的花草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民公园所吸引,感叹这里已和城里没啥两样。然而,在感叹这里优美环境的同时,他们运用辩证法,妥善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一些问题的成功做法,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处理好当前收入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关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山耳东村就依靠丰富的地下煤炭资源,使全村迅速由贫困走向富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认为眼前的收入只是暂时的,必须抓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全村为此开展了“煤矿资源挖完怎么办”的大讨论,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1800亩的荒山资源,兴建经济林,形成了山顶松柏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梯田层层、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亮丽风景;除每人留一亩自留地外,将其余土地集中起来建起了高效农业农场;充分利用地处城市郊区、环境优美的优势,兴建起游泳场、娱乐园、休闲别墅,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增长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2006年,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一番。  处理好村镇建设中“快”与“慢”的关系。村镇建设步伐要快,但不能图快,更不能为快而损害群众的利益,影响群众的生活。山耳东村在村镇建设中坚持做到了四点:制定村镇建设规划,虽说规划制定时间长达半年,但在以后的建设中从未返工或拆除重建;在村镇建设中不搞全部推倒重来,也不搞突击工程,而是逐年分片进行改造;坚持因户而异,满足各个层次农户的要求;坚持不占耕地、少占土地、尽量拆旧建新的方针。全村所有新建房屋都在旧村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目前,其余土地集中起来建起了高效农业农场;充分利用地处城市郊区、环境优美的优势,兴建起游泳场、娱乐园、休闲别墅,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增长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2006年,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一番。  处理好村镇建设中“快”与“慢”的关系。村镇建设步伐要快,但不能图快,更不能为快而损害群众的利益,影响群众的生活。山耳东村在村镇建设中坚持做到了四点:制定村镇建设规划,虽说规划制定时间长达半年,但在以后的建设中从未返工或拆除重建;在村镇建设中不搞全部推倒重来,也不搞突击工程,而是逐年分片进行改造;坚持因户而异,满足各个层次农户的要求;坚持不占耕地、少占土地、尽量拆旧建新的方针。全村所有新建房屋都在旧村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目前,全村253户已有90%住上了单元楼和别墅楼,新建房屋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户均150平方米,但却没有多占一分土地。  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基础设施工程“硬件”上去了,农民的政治文化素质“软件”上不去,是徒有其表的新农村。山耳东村下力气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村里的道路及通往农户门前的小路全部实现了硬化,实现了户户通电视、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暖气,部分家庭接通了网络,配上了电脑。同时,为培育新型农民,除鼓励农民子弟积极参加正规学校教育,对考上大学的农民子弟给予重金奖励外,还办起了农民夜校,开展了以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家庭、文明村组创建活动,邻里和睦友好,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处理好民主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过去村干部曾经以为,只要是给群众办好事,群众一定拥护,出现了因主观武断、强行拆迁群众房屋的现象。新农村建设以来,他们认识到,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可靠保证,在村务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先由村班子拟定方案,再交村民酝酿,最后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村民自治机制,创造了“板凳会议”的民主形式,有效地凝聚了民心,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  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求农村的党支部要有好的思想,有好的作风,有一颗为群众谋利益的心,还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超前的判断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山耳东村制定出“一公二强”(有公心,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村干部考核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配备的始终。创新党员干部罢免卸任机制,由党员对支部领导进行业绩考核和评议,由群众对党员进行业绩考核和评议,使党支部始终充满了活力,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作者系山西省泽州县人民政府县长)  专家点评  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宋圭武(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创新。  为什么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这主要是由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和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新农村建设,必然涉及到一些体制方面的改革,如何改革,政府的主导作用别人是无法替代的。目前我国财政实力逐步增强,也为由国家财政提供农村公共品的开支奠定了有力基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要求政府包揽一切。这里要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力量。市场能做好的,要尽量让市场去做,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弥补市场的不足上。农民能做好的,政府就不要越俎代庖,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方向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要统一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握好舆论导向,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要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  政府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撑,主要体现在资金、人才、技术的支持上。  政府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秩序保证,政府在秩序供给方面主要是:一是要坚持公平原则,改革现行有关农村问题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二是要逐步完善和健全不足的制度体系;三是要保证制度的有效性。  要加强县级政府建设。县级政府必须尽快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应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对于县级政府而言,要做好规划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不能一刀切,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实行差异性发展战略;要坚持合力推进,提高各方面社会成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既是新农村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作者:崔守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3:10:24 &&
中国政府承诺“三个高于”保证支农投入
&&日15:3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记者樊曦 董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30日说,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三个继续高于”的原则,中国政府将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 &&&&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 &&&&陈锡文表示,农业的基础设施脆弱和技术进步缓慢是中国农业发展中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中央财政近年来差不多每年在整个农业的投入方面大概都增加三、四百亿元。2006年和2005年相比,中央财政用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增加了422亿元。 &&&&“今年对于农业的投入,从中央和地方来看,都会比去年的总量增加。”陈锡文说。他表示,目前政府部门正在做预算,在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之后再向社会公布,但是增加的数量一定会超过上一年422亿元的水平。 &&&&财政部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内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为11142.9亿元,年均递增15.6%。2006年全国有近20个省区市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超过20%。 &&&&“一号文件”强调,要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庄红韬)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3:12:32 &&
新农村建设一周年得失
&&日08:13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一年多来,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起步之年实现了良好开局  坚持以农村的经济发展为中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一年多来,各地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出现了多年期盼、十分难得的好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将超过300元,预计增长6%以上,也是1985年以来首次实现连续3年增幅超过6%。在自然灾害频发、上年基数较高、政策效应趋稳、贸易竞争加剧的情况下,2006年的农业发展比预想的要好,粮食产量比预料的要多,农民收入比预期的要高,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各级政府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全国40%的县、区启动了新型合作医疗,中央财政为此投入47.3亿元,比上年增长7倍多。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两免一补”政策使西部4800万名中小学生受益。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宣布,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1.48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享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长期困扰农民的“看病难、吃药贵”将得到缓解。2007年将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已建立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更好地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终极目标,一年多来这方面的进展也令人瞩目。  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在起步之年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对于建设新农村这项历史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应该指出,在一年多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旧债未了,又添新债。在乡村债务问题严重的情况下,有的地方政府又为新农村建设大举新债。在现行的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向上要项目、跑项目,为保证配套资金而欠新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具体的工作进程中,个别地方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有的地方提出要以城郊村、工矿区和乡镇驻地村、经济强村为重点,率先建成新农村;有的地方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时,强调应当是当年能够完成主要项目建设或基本上当年能够见成效的村庄。  将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少数地区一谈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是讲如何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生活,而是只谈规划、整治、改造,盲目地搞工程,把新农村建设当成新一轮的大拆大建。有能力干,没能力也要干。甚至单纯为解决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盲目减少村庄,用强迫命令的方式让农民集中建房、“上楼”,曲解了“村容整洁”的内涵。  “上面热、下面冷”、 “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局部存在。一些地方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使得部分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部门的事,是村镇领导的事,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 “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爬坡之年”的当务之急  新农村建设中反映出的问题,实质上体现的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也说明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  支农资金应避免“跑、冒、滴、漏”。长期以来,我国支农专项资金的设置,多数采取以项目资金为主、各部门分散管理、中央和省级部门高度集权的投入体制。由于信息不对称,审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透明性,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投放不一定与当地农民的最迫切需求相吻合。在现行体制下,中央政府的部委处于社会利益管理和分配的重要环节上,本应该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某些政府部门也可能出现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集团化、个人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跑部进京要项目”等不正常现象。而且支农资金往往是通过中央、省、地市、县、乡镇、村六个层级,再惠及农户,在资金传导过程中如何避免“跑、冒、滴、漏”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务必刹住新农村建设“形式主义”的歪风。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下负责的体制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是新农村建设中搞“形式主义”、出现政绩工程、样板工程的症结所在。对下面部门来说,没有明确的分税体系,基层的财权与事权严重不对称,专项资金、项目等都由上级部门控制,他们也只好跟着上面的指挥棒转。一些典型经验往往不具有推广性和可复制性。同时,在许多地区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干部考核机制仍占据主导地位。追求政绩,以搞运动的方式,定指标,下任务,指标层层分解,打分,一票否决。  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要消除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必须将深化农村改革与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资源,集中财力为农民办大事、办实事,但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格局,也就意味着调整原有的部门利益格局,剥夺或削弱某些部门或集团的权力,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要处理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即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农村倾斜,但这些钱是否能用在刀刃上,真正用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也是个问题。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地方领导追求的目标有时并不一致。要处理好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加强农民政治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建设,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农民群众的需求表达机制和程序,使农民群众在支农资金的使用上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财政支农资金的投放与农民的最迫切需求相吻合;使政府资金的投放更为制度化、规范化和透明,以防止资金的浪费和挪用。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作者:张晓山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3:12:50 &&
建设现代农业将给9亿农民带来哪些实惠?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六大亮点
&&日15:37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 姚润丰、董峻、于文静)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这份纲领性文件密集出台了诸多重大举措,将给9亿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沉甸甸的实惠。  惠农政策继续稳定、完善和加强  文件亮点: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背景回放:中央财政去年安排的支农资金达3397亿元。  实惠前瞻:财政部表示,2007年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总规模比2006年有所增加。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减支的奖励补助。此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并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粮食生产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  文件亮点:2007年,要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提高品质。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种子、植保和粮食丰产科技等工程。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和促进经济增长,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等资金和项目安排,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背景回放:2006年全国粮食产量超过9800亿斤,这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三年增产。  实惠前瞻:今年国家将加大“三补贴”(粮食、良种和农机购置补贴)和综合直补力度。今年的农机购机补贴将在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实施,补贴机具种类也由19种增加到24种。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国家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价收购价格政策。国家将为1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筑加速  文件亮点:扩大对养殖小区的补贴规模,继续安排奶牛良种补贴资金。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专门安排扶持农产品加工的补助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  背景回放:“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长近15%。全国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万多家,从业人数近1800万人。  实惠前瞻:今年国家将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基础设施和初级加工、运销、仓储等设施建设补助。同时,通过中央财政一村一品专项资金扶持一批村发展一村一品。国家还将为100万户奶牛养殖户提供优质冷冻精液。在22个省选择180个县实施奶牛良种补贴,改良360万头奶牛。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举办3次农产品技术推广活动,推广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  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提升  文件亮点: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范围和规模,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的投入和信贷支持。“十一五”期间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  背景回放:2006年,中央投资60亿元解决了289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4.5亿元,对270多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25亿元国债投资使250万农户用上了清洁的沼气。  实惠前瞻:今年,国家计划投资20亿元深化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和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安排中央资金64亿元解决3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中央每年将安排投资50亿元,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今年还将为260万农户建设户用沼气,新改建农村公路30万公里。东北、河南、江西、四川、甘肃、新疆将实现户户通电。  先进农业科技进入千家万户  文件亮点:启动农业行业科技专项。对于涉农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引进的加工生产设备,允许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技术。  背景回放:2006年,农业部全年培训农民上亿人次。中组部开展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中宣部资助中西部地区建设1500个村级图书室。人事部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实惠前瞻:中央财政每年投资1.1亿元执行“948”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计划)。今年国家将在300个县建设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载体开展信息服务的“三电合一”平台。通过农广校等教学机构,培养1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在全国选择1万个村、每村40名以上的农民,进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在全国300个示范县培育25万个农村科技示范户。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350万人,转移就业率不低于80%。  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发力  文件亮点:采取优惠财税措施,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加快建立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注册品牌,开展海外市场研究、营销策划、产品推介活动。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  背景回放:“十五”期末,全国农产品经纪人发展到500万人左右,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有4300家左右,2005年市场年成交额达3600亿元。  实惠前瞻:商务部计划用3年时间,使20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培育一批符合国家标准、面向国内外市场、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能够有效带动农产品出口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初步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到2010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全国85%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庄红韬)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3:13:41 &&
党国英:解放农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日11:27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这是标准的官方改革哲学信条。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是解放劳动要素或劳动者,这是经济学的逻辑。  中国农村改革正是解放农民、减弱政府对农民和农村的直接控制的过程。农村发展的一切成绩皆因解放农民;一切问题则皆因这种解放程度还很不够。  农民的解放甚至成为中国经济向前狂奔的最重要的引擎。改革产生的最大的资源配置效益就是因为农民从低效益的农业部门走到了现代城市经济部门。农民工的工资由供过于求的国内劳动力市场决定,但城市经济部门的产出收益却由世界市场来决定,由此产生的巨大收益已经支撑中国经济20年,再支撑20年也不算难。  争论一直在低调进行  农村事务的低调门争论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农村政策大体保持了连续性,学者的某些浪漫主义观点不至于影响国家政策;坏处是某些农村政策的保守性也不容易得到纠正。  然而,除了有关政治家、官员和农村事务学者,其他领域的高端人士所关注的多是金钱堆积的领域,农村事务的争论似乎成了技术含量低的小儿科话题。  中国农村改革争论总在意识形态层面和技术化层面相结合的领域展开,有时候意识形态气氛浓一些,有时候技术性强一些。但和其他领域的争论相比,一个明显特点是争论调门不高。可以说关于农村改革的争论与“第三次改革大争论”没有直接关联。低调争论原因在我看来颇有意思。农业是一个传统产业,没有多少官员们会说自己不懂农业,于是,学者的争论不大能明显影响政策。曾经有学者对某一时期粮食政策和农村金融政策提出不同看法,最后结局竟是学者缄默不语。金钱堆积的金融领域就不同了,因为政府不那么自信,学者的调门就高了起来;调门高了可以从政府那里争到注意力。农村事务的低调争论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农村政策大体保持了连续性,学者的某些浪漫主义观点不至于影响国家政策;坏处是某些农村政策的保守性也不容易得到纠正。  从1978年开始,对农村改革性质的根本怀疑从来没有消除过。有几位大学教授坚持认为人民公社制度似乎不那么坏,土地承包制不那么好。他们的主要理由是两个:一是说人民公社时代有农田基本建设的辉煌成就;二是说现在有那么几个富裕村并没有搞土地承包制。我们不敢恭维这种观点。中国农民为学大寨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在我看来,考虑到那种巨大代价,我们宁愿不要那些成就。至于富裕村的成因,还是资深农村政策专家段应碧先生说得好,富裕村之所以富裕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承包制,而是因为他们有了工业基础后可以支撑集体耕作方式的低效率。显然,反对改革的人士一旦被权力幻觉蒙住了双眼,基本逻辑也完全不顾了。  土地承包制就完美无缺么?自然不是。我把承包制改革叫做“半截子”产权改革。据有关人士的回忆,前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先生在推动安徽承包制改革之初,就打算下一步改革要把耕地还给农民,形成农民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几年前党内还有几位退下来的老同志呼吁建立多元化的土地财产权,其中包括将宅基地和耕地的永久使用权划归农民所有。但是,目前农村土地政策还没有进一步调整的迹象。留美经济学家文贯中近些年撰文详尽分析过建立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好处,回答了一些持反对态度人士所提出的疑问,我看他的意见很有说服力。文贯中先生问我:这样一种利国利民的政策为什么就不能采用呢?是啊,谁能回答他呢?也许是渐进改革的步子还未能踏到这一步?  中国改革辉煌成就的一部分是农村变化和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其中土地承包制改革功不可没。在启动农村改革后的20多年里,我国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长,贫困人口由5亿人以上减少到2000万人左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绩,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已经稳固形成,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农业专业化获得长足进步。近几年城乡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城市化的速度显著加快,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按照每年1.6%的速度减少。这样一个成就为世界历史所罕见。  否定改革的先生们难道看不到农村的变化么?支持他们观点的主要诘难之一是改革开放以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的,这是不好的现象。可是能用这个现象否定改革么?我看不能。我以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在于农民隐性失业问题严重,农民有效工作时间大大少于城市居民。据我匡算,城乡劳动力在劳动时间上的差距要大于收入上的差距,由此产生的收入差距本身是必然的。不合理的方面在于我们没有采取更积极的城市化政策,没有下力气打通城乡劳动市场的分割。所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是改革的失败,而是改革的不够。  中国农村在1988年开始试行村民自治制度,1998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项改革从学术研究领域到社会大众,从基层官员到高端决策者,有不少人付出了辛勤劳动,也取得了可观成绩。但同样在这些范围也有相当大的意见分歧。有位经济学家平时几乎不关注农村问题,但却在一个场合否定村民自治的意义。还有人拿一些地方农民对选举的冷漠与贿选现象的发生来否定这个改革的意义。这种意见受到研究者的批评,也为现实所否定。说实话,中国农民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与城市居民并没有重要差异,所以,否定中国农民对民主政治的需求和行动能力,就是否定在全中国发展民主政治的可能性。  中国农村改革对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也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正如一些学者的调查报告所反映的状况,农村社会稳定形势比较麻烦,有的地方形势比较严峻。但平心而论,我们绝不能说改革之前的农村社会局势更值得称道。那种高度紧张型的稳定只有表面的平静。改革之后我们感受到的不安定,重要原因是农民有了更多的表达自己权利的机会和空间,少数农民开始诉诸行动。例如,土地权利维护是农村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我们该知道,在改革之前我们的政府占有农民的土地何曾给过农民补偿?  近些年关于农村改革还有一些技术层面上的争论,如粮食生产平衡问题、农村环境问题、快速城市化的社会经济承受能力问题等等。限于本文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讨论。农村改革还有什么难题?  农村事务看起来复杂,但换个角度看也很简单,它归根到底是一个农村生产力要素进一步解放的问题。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市场没有形成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们肯定农村改革的成就,绝不是说农村没有问题。相反,农村改革任务还相当紧迫,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农村事务看起来复杂,但换个角度看也很简单,它归根到底是一个农村生产力要素进一步解放的问题。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市场没有形成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记得在几年前的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资深农村研究学者竟说农村问题成堆是因为市场化改革搞坏了。我的看法刚好相反。试问,农村几大生产要素哪一种被“市场化”了?国家的许多农村政策难落实,不得不经常使用行政手段干预农村经济,不正是因为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么?  首先看土地要素。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清晰,未能建立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法制基础,以致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国家土地征用中经常发生侵害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现象。土地要素流动未能引入市场机制,农民利用土地的行为发生扭曲,土地资源成为地方政府树立形象工程、攫取农民利益的手段,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按我依特别方法估算,建国以后所占用的农民土地折合成货币价值,总额应该在20万亿之上。目前,在国家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情况下,乱占滥用土地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基本原因是土地的初级使用价格完全不能反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合理的定价机制不存在。  其次看农村的劳动力市场。我们惊叹中国农民在重重限制之下走出家门、走向城市、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的精神。近几年国家政策有了大调整,特别是今年国务院57号文件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从总体上看,国家仍未能确立积极的城市化政策,户籍制度改革严重滞后,农民工权益仍受到广泛侵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未能根本消除。城乡就业市场不统一,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就业机会不平等,农民在各类劳动市场上受到广泛歧视。  再看农村资本市场。这个领域几乎是一片荒芜。当年农村合作基金会退出舞台之后,各大商业银行也陆续在不同程度上告别乡村地区,农村信用社也未能承担支援农村发展的重任。只是今年国家才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政策,开始放活农村资本市场。  此外,农村乡镇公共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乡镇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职责不清,公务活动效率不高。省以下的分税制体制尚不完善,导致产粮地区县乡财政困难,政府债台高筑,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县乡政府财政难以为继,严重制约农村公共服务有效开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社会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水平。国家“五保户”扶助政策、农民“低保”政策、特困户救助政策以及扶贫政策政出多门,缺乏统筹协调。国家支持农业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农业投入管理问题严重,投入主体的“缺位”和“越位”并存,投入效率不高,农民仍未平等地享有公共财政的福利。在市场化基础上扶持农业  首先要下决心解决“半截子产权改革”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充分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健全土地流转秩序。规范土地的商业性交易和公共部门的征用行为。  今后农村改革的基本任务仍然是解放农民,解放农村生产力。政府工作的核心应该是坚定不移地把农村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在市场化基础上建立国家扶持农业的政策体系。  首先要下决心解决“半截子产权改革”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充分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健全土地流转秩序。与各项渐进改革政策相衔接,可以考虑延长土地承包年限到100年,待条件成熟以后,进一步深化所有权改革。设立土地法庭,扩大法院对土地民事纠纷的管辖范围。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土地(或土地使用权)交易价格条例,规范土地的商业性交易和公共部门的征用行为。要保证土地开发商按照竞争性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承包权的流转要进一步市场化,但国家在一定时期里要规定农业土地使用规模的最高限。  其次要尽快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实行更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减轻农村隐蔽性失业状况,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尽快取消现存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建立不含身份歧视的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将是否拥有或使用城市“标准住房”作为城市居民登记的唯一条件。部署由户籍制度改革引起的城乡利益关系调整工作,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的社会权利平等。  在坚持现有农村金融改革方针的同时,今后要着力提高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能力,实现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物权法”立法要解放思想,允许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成为贷款抵押物,金融监管部门要制定出有利于农民保护土地财产权的抵押条例。  在建立农村要素市场的同时,要完善国家支援农业政策,建立国家支援农业的长效机制。建立国家财政、金融和保险三足鼎立的支农体系。完善省以下的分税制,通过法制建立健全省市政府对农业主产县的财政支持机制。在加大国家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要整合财政支农资源,改变支农渠道“缺位”与“越位”并存、支农项目过多过小、细碎分割的问题。要坚持公平正义原则,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措施让公共财政服务范围全面覆盖农村社会。  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尽快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选举程序和罢免程序。村级公共机构设置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乡镇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市场化、社会化和收归上级政府直接管理等多种途径从政府序列中剥离出来。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单位可以直接归全国农业大学系统垂直控制,国家将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全部拨付有关农业大学。允许合作社介入农民权利维护工作,把农民维权事务纳入社会主流渠道。积极发育农村民间组织,包括农民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由这些组织承担一部分公共管理工作,国家财政支农的部分任务可以委托这些组织完成。(党国英)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3:14:44 &&
一号文件八处提到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受到重视
&&日20:12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记者毛晓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8处提到了保险,其中除了继续重点“关注”农业保险外,还首次出现了“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表述。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勾勒出保险业更全面地支持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图景”。以农村人身保险为突破口,在县域市场大力推进“三农”保险发展,正是目前保监会考虑保险业服务“三农”的另外一个途径。  所谓农业保险,主要保障的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可保风险。与农业保险不同,农村人身保险是指以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生育、失去土地、意外事故等可保风险保障需求为对象的商业保险。  目前在我国人身保险业务中,养老保险稳居第一大险种。这与我国国情有关。1978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行独生子女制度,因此,现代家庭结构多是“四二二”“四二一”型,养老压力凸显。购买商业养老保险逐渐成为实现家庭成员“老有所靠、老有所养、自主养老”的一种重要理财方式。  在广大农村,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对保险的认识逐步加深,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也将逐步释放出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此前,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由于保险业总体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开拓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还面临一些普遍的困难和问题。缺少一批农民有需要和买得起的保险产品,尤其是农民养老保险产品的开发明显滞后;缺少一套针对农村市场的营销员管理办法;缺少财税、金融、费用政策的支持。比如,受银行削减乡镇分支机构等影响,农村保险业务大部分只能依靠营销员携带现金办理,资金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来源:新华社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3:15:17 &&
该用户发言已被管理员屏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11:11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15:50 &&
谢谢倩女幽魂!贫下中农会感谢你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1:51 &&
中央一号和中央一套有什么区别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2:13 &&
共 9914 次点击,44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719577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4411 / 昨日发帖:37576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焦点是什么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