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合华九年制学校第四四川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会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4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关于中小学校园电视节目评选结果的通报
重庆市涪陵区教育委员会
关于中小学校园电视节目评选
结果的通报
各教管中心、直属学校:
&& &根据区教委《关于举办涪陵区中小学校园电视节目评选活动的通知》(涪教发〔2012〕41号)精神,开展了全区中小学校园电视节目评选活动,40个乡镇(街道)教管中心、直属学校上交了135件校园电视节目作品。经组织综合评审,评出一等奖22件、二等奖29件、三等奖31件、优胜奖33件,优秀组织奖6个。现将评选结果予以通报(获奖名单见附件)。
各教管中心、直属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电视节目评选活动,加强领导,认真落实人员,选好了题裁,精心的构思,打造出精品,完成了报送任务。然而,全区有13个教管中心、直属学校没有上报作品,分别是:涪陵十中、涪陵十二中、涪陵二十中、师院附中、浙涪友谊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少年宫、江北街道教管中心、马武镇教管中心、新妙镇教管中心、石沱镇教管中心、蔺市镇教管中心、珍溪镇教管中心。报送的作品中存在着部分电视节目非原创作品,论文有抄袭现象等严重问题,各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加强督查,引以为戒。
希望各教管中心、直属学校认真总结开展校园电视活动工作经验,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高教师应用校园影视教育技术的能力,充分发挥我区中小学班班通设备的辅助作用,加大校园电视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从而加快我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2012年涪陵区中小学校园电视作品获奖名单
&&&&&&&&&&&&&&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主题词:教育& 校园电视△& 评选& 通报
抄送:市技装中心
重庆市涪陵区教委办公室&&&&&&&&& <st1:chsdate day="11"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month="6" w:st="on" year="年6月11日印发
&&&&&& &&&&&&&&&&&&&&&&&&&&&&&&&&&&&&&(共印5份)
2012年涪陵区中小学校园电视作品获奖名单
一、节目类
1.校园新闻类
& &&&&&&&&&&&
& &&&&&&&&&&& 2012
& &&&&&&&&&&&&&&&
&&&&&&&&&&&&&&&
&&&& &&&&&&&&&&
& &&&&&&&&&&&&&&
2.校园专题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校园文艺类
& &&&&&&&&&&&&&&
& &&&&&&&&&&&&&&
& &&&&&&&&&&
&&&& &&&&&&&&&&
& &&&&&&&&&& 2011
&&&& &&&&&&&&&&&&&&
& &&&&&&&&&&&&&
& &&&& &&&&&--816
& &&&&&&&&&
& &&&&&&&&&
&&&&&&&&&&&&&&
& &&&&&&&&&
& &&&&&&&&&
&&&& &&&&&&&&&
& &&&&&&&&
&&&& &&&&&&&& The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电视教学类&&&&
& &&&&&&&&&&
& &&&&&&&&&& 180
&&&& &&&&&&&&&&&&&&
& &&&&&&&&&&&&&& --
& &&&&&&&&&&
& &&&&&&&&&&&&&&
& &&&&&& &
& &&&&&&&&&& --
& &&&&&&&&&&&
&&&& &&&&&&&&&&&
&&&&&&&&&&&&&&&&
5.综合类&&&
&&&& &&&&&&&&&&&&
& &&&&&&&&&&&&&&&&
& &&&&&&&&&&&&&&&&
& &&&&&&&&&&&& 50
&&&& &&&&&&&&&&&&
& &&&&&&&& & &
&&&& &&&&& &
&&&& &&&&&&&&&&&&&
&&&& &&&&&&&&&&&&&&&&& &&&
& &&&&&&&& &&&&&&&&&English Party
& &&&&&&&&&&&&&&&& 90
6.其它类&&&
&&& &&&&&&&&&&&&
&&&&&& &&&&
&&&&&& &&&&
二、小主持类
&&&&&& &&&& &&&&&
&&&&&& &&&&&&&&&&&&&
三、论文类&&
&&&&&& &&&&&
&&&&&& &&&&&
&&&&&& &&&&&&&&& --
&&& &&&&&&&&&
&&&&&&&&&&&
&&&&&& &&&&&
&&&&&& &&&&&
四、优秀组织奖
文字大小:
& 添加日期:日&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Copyright & 2012 重庆市涪陵十八中学校
渝公网备:13
技术支持:紫驰科技观澜中学百年校史概述
崇文励教培英才
育人兴邦馈桑梓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校庆办 发布时间: 点击数:
深圳市观澜中学座落在人杰地灵的文化之乡观澜街道,是深圳市历史最悠久的三所百年老校之一。青山绿水钟毓秀,荜路蓝缕绘春秋。观澜中学历经百年沧桑,由最初的家族村小蜕变为具有浓厚现代教育气息的新区直属学校,成为莘莘学子的求知乐园和成长摇篮。在近百载的漫长岁月里,一代代观中人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披荆斩棘,上下求索,书写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教育传奇,演绎了一首首励精图治的办学乐章,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观澜中学创办于1914年,由于发展需要或时局变化等原因,学校先后二易校址,九易校名,始称&永修小学&,1930年冠名&振能学校&,1959年改名为&宝安县观澜中学&,1993年定名为&深圳市观澜中学&,自此,校名再无变更,沿用至今。
长期以来,学校的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1930年学校被宝安县政府授予&中心国民学校&的地位;1948年,民国政要宋子文先生为振能学校题词:&英才蔚起&;1991年,原东江纵队司令员、交通部部长曾生将军为学校题写校名:&观澜中学&;2008年,观澜中学师生受到现政治局常委刘云山等中央和省市领导的亲切接见;龙华新区成立后,新区领导多次率队来学校调研,共商办学大计,当地社会贤达和广大家长也纷纷出力献策,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7866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8830平方米,绿化面积33870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水,佳木成荫,鸟语花香,古朴典雅。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各类团队均配有功能室,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数字化校园建设已见成效。现有学生宿舍79间,可容纳680多人住宿。
学校现有54个教学班,学生3361人,其中初中部24个班、学生1539人,高中30个班、学生1822人,学生团队勤奋笃学,阳光向上。现有教职员工247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64人、一级教师90人,这其中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7人,省市级优秀教师16人、优秀班主任10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现有行政管理人员20人,其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人,副校长2人,正副主任17人,班子队伍勤奋廉政,团结务实。
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崇文励教、育人兴邦&的校训,虽历经坎坷,饱受磨砺,却风雨兼程,矢志前行,不断发展壮大。一代代观中人心系教育,执着耕耘,传承文明,播种希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无数精英栋梁,服务桑梓,造福庶民。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环保教育示范基地&、 &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深圳市安全文明校园&、&深圳市阳光体育先进学校&;2008年至今,连续五年被评为&区初中教学管理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宝安区初中教学管理标兵单位&,连续六年被评为&深圳市高考先进单位&、 2012年首获&深圳市高考工作超越奖&,两次荣获&深圳市办学效益奖&。
龙华新区的成立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2年12月,观澜中学晋升为龙华新区直属学校。新区领导高瞻远瞩,重新规划校园布局,对校园进行高标准的升级改造。目前,按照高中部60个教学班、3000个学位的设计规划,预算投资约2.52亿元的观澜中学改扩建工程已全面启动。
百年学府,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春华秋实。观澜中学从一个台阶迈向另一个台阶,不断刷新办学的起跑线。百年的殚精竭虑,成就了今天观澜中学的不斐业绩;百年的风雨砥砺,塑造了今天观中人的精神内涵。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富有&乐于奉献、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价值取向的观中人将继续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以更加开放和务实的姿态,向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学习,注重学校的内涵式、优质化发展,致力于把学校打造成龙华新区的教育典范!
第一节& 风雨历程
(一)始创&永修小学&
观澜中学这所百年老校,根源于松元厦村陈氏家族创办的&永修小学&。
据《松元厦陈氏族谱》记载:&松元厦开基始祖振能公,原名陈振坾,生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甲戌岁九月二十日辰时,终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午岁十二月初一日巳时。享年69岁。&&振能公自幼聪敏过人,少年好学。39岁那年,前往江西从名师学习堪舆,故精通阴阳之术,善察未来之情。&1751年,陈振坾,从江西学成归来后,根据自己对《易经》的深刻理解,改名&陈振能&,取之《易经》&君子以振民育德,乾始能以美利利天。&同时,决定举家南迁,从广东五华县往东南沿海迁居,几经辗转,最终定居松元厦。
陈振能感恩自幼所受的教育,坚定地认为读书仕进事关家族未来的兴旺与振兴,动员整个家族齐心协力,设立私塾;告诫晚辈不论生活怎么艰苦,耕种怎么辛劳,都要坚持读书识字,背诵&四书&、&五经&。他还亲笔撰联&兴门第先兴学第,振书声后振家声&以勉励后辈发奋苦读,获取功名。
陈氏子弟深受此影响,从振能族第三代起,就在松元厦开办了家族私塾。从此,振能族家人在私塾里舞文弄墨,吟诗作对;琅琅书声,不绝于耳。第四代的陈金华,成为振能族的第一位秀才,使振能族人更加崇文重教。此后,随着人丁兴旺和村落的扩大,私塾越办越多,至清朝末年,振能家族一共开办了九所私塾,分别是福楼馥桂、太兴黎阁、教会崇德、文海远源、文山育才、意合开来、上兴永修、向西月圃子、贵湖塘九如。其中以国宝支系的上兴永修(斋)学堂办得最为出色,有较宽敞的课室和庭院,院内种有广兰等树木,有金鱼池、厨房、水井等设施。九所私塾的办学经费分别由各房的&学田&收益维持。这些私塾,为本族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1911年,侨居果啷(巴拿马)回乡的振能祖八代孙陈辅发,自设奖学金,将当时松元厦九所私塾的学童集中在&月圃子&,分甲、乙、丙三班,进行了以国文、算术为主要科目的&松元会考&,吹响了松元厦改革教育学制的号角。
1914年初,陈辅发联络陈世琴、陈世芬、陈桂森、陈耀南等同样受西方先进文化思潮熏陶的族中先贤,共同提议将九所私塾合并,开办现代学堂,用永修(斋)学堂作为办学校址,并定名为&永修小学&。
1914年春,新式学制的松元厦&永修小学&正式开办,采用四级四班(分甲、乙、丙、丁)制,其时有教师6人,学生120余人。
(二)更名&振能小学&
1914年,学校创立之初,只有5间瓦房,其中3间为满棚(2层)、2层厢房1间,厨房1间及庭院。后来,随着生源的扩大,校舍逐步增多。
1916年,陈辅发再次涉洋远道归来,自捐白银三百两,奖励各班会考第一名的学生。自此,永修读书之风日成气候。
1917年,学校设施日臻完善,随着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开设,永修小学的课程设置,基本涵盖了现代小学的内容,同时也开创了宝安体、艺教育的先河。同年,宝安县举行了全县第一届运动会,以永修小学为核心的松元厦代表队,获得了田径总冠军和篮球、排球等项目的冠军,荣获银鼎五座,优胜旗十面,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校,永修小学崭露头角。
1920年,为满足学生逐年增多的教学需求,永修斋所有权人&&国宝支系,加建6层碉楼一栋,供学校使用。
1923年,永修小学在校学生增至200多人,原校址(含碉楼)已不敷使用,新建校舍势在必行。经陈桂森、陈辅发等八位族中长老主持议定,新校址选定本村大布头山边(即观澜中学现校址),背山面水,实为风水宝地,此举获得海内外族人一致支持。一时间,本族及旅外华侨积极响应,人不分长幼,地不分内外,掀起了&捐资办学&的热潮。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共筹集建校资金折合约白银四万两,保障了建设新校舍的经费来源。同时,有族中长老提议,为彰显祖德,永垂纪念,学校名称冠以祖讳&&振能,获得族人大会一致通过。
1924年春,永修小学正式更名为&振能小学&,以&振于无境,能而有为&为育人宗旨,以&崇文励教、育人兴邦&为校训,采用六级六班制,时有教师9人、学生245人。至此,学校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三)冠名&振能学校&
新校舍于1929年在大布头开工建设。1930年,巍峨宏伟、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振能小学新校舍落成,新校包括一座两层巴洛克式教学楼,一座五层校舍楼。教学楼两侧各有三间平房,作为图书室、活动室和厨房等。另在学校前面建有过河水泥桥、架空科伦桥、操场和花圃等。建筑面积约2460平方米。并添置了图书、教具和设备。
这座巴洛克式钟楼,至今仍然保存完。2004年8月,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其列为&宝安区第二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成为今日观澜中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深圳具有&百年文化沉淀&最直接的象征之一。
新校舍建成当年,观澜周边乃至东莞凤岗、樟木头的求学青年慕名而至,共有学生300多人,成为宝安县最负盛名的学校。此间,族人推举陈桂森为校董会主席,陈炳墀任校长。年期间,学校又聘请学识渊博的名宿张勉同、钟荦男、陈郁文、陈耀彬、陈以柢等人相继担任校长一职。
1930年,振能小学因办学条件好,宝安县政府按照《国民教育制》的要求,授予其&中心国民学校&的地位,但因为是私立学校,所以全称为&振能代用中心国民学校&,简称&振能学校&。随后,校方把&振能学校&四个楷书大字浮雕在五层校舍楼正面墙上,时至今日,远远望去都异常醒目。此校名一直沿用至1949年冬,宝安解放,振能学校被新政府接管为止。
(四)抗战时期坚持办学
抗战时期,日寇大举南侵,宝安地界,生灵涂炭,宝安县所有公立学校均告停办。振能学校亦地处沦陷区中,日军不时前来烧杀抢掠,学校图书、教具被焚殆尽,巴洛克式钟楼上的机械钟也被日军抢走。
1938年底,学校被迫停办。青年子弟失学赋闲,族中长老不忍袖手,于1939年冬集众议向六大支系筹借学校开办经费。在侨汇中断,异常艰难的时局下,振能族人不忘祖训,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修整受到破坏的校舍,重新招聘教师,招收学生,使振能学校奇迹般的在1940年春复课了。大家推举由广东高等师院毕业的陈世经任校董会主席兼校长,学校着力&培植忠厚朴实之人才&,致力形成&勤劳朴素之校风&。年,校长之职由陈施博、陈畅谋、陈育青、陈其超等人相继担任,&成绩颇有可观&。
振能学校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在战火硝烟中屹立不倒,逆风成长。到1944年,教职员达23人,学生人数多达400余人,是抗战时期宝安县唯一坚持办学且具有如此规模的完全小学。这种办学精神,在抗战胜利后,迅速向国内外传播,使外族人士、旅外侨亲纷纷将子女送来振能学校就读,学生中顿时增加了不少白皮肤黄头发、黑皮肤卷头发的青少年,在当时,振能学校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校&。
(五)创办振能中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村民的生活仍然困难。村中小学毕业以后的青少年,家庭环境稍好的,已远走广州、香港等地求学,大批家境贫寒的毕业生则&辍其学、守阁里、灰其心,窒其志&,但他们的内心仍有继续深造的强烈愿望。于是,村中贤达人士陈显堂、陈世经、陈展区、陈施博、陈桂如、陈应高、陈世畴、陈仪辉等迎合潮流、高瞻远瞩,商议创办振能学校中学部。1946年5月,在全体振能族人大会上一致通过了&捐资创办振能中学&的决议,选出了校董会董事长陈世经、校长陈展区及其他校董,由校董会筹备创办振能中学(部)的各项事宜。
松元厦振能族再次掀起了&捐资办学&的热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族中各支系的&学田&收益,全部拨作办学经费。族中华侨更是担当大任,鼎力资助,在短短的几十天内,有254人捐款,筹得现金有:106万国币、2635英镑、1687美金、27500大溪地币及若干港币。1946年8月,筹备就绪,正式对外宣布开办,公告招生启事。自此,振能学校对外同时可用四种称呼,官方称&振能代用中心国民学校&,民间简称&振能学校&,其中学部全为称为&宝安县私立振能中学&,简称&振能中学&,小学部全称为&宝安县私立振能小学&,简称&振能小学&。
1946年9月1日,振能中学正式诞生,招收初中生120多名,分成3个班教学。振能小学同战时一样,仍是400多人。全校老师14名,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有12名,占全体教师的85%,而当年宝安仅有的公立南头中学和深圳中学,他们的教师中具有大专学历的只占65%。当时在经济上、文化上处于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完全依靠一个村一个宗族的力量,同时开设了小学和中学,堪称是振能族的一项伟大创举,也是振能族发展史上最灿烂、最光辉的篇章。
同年10月14日,(农历九月二十日),是松元厦开基始祖振能公诞辰纪念日,许多旅外侨亲(含香港、澳门人士)专程回乡,与全族人氏及振能学校中小学全体师生共同庆祝,并举行了隆重的学校开幕典礼,除大宴来宾之外,学校剧社还连续三晚演出话剧、戏曲等,场面喜庆热烈。11月25日,经宝安县政府批准转呈广东省政府教育厅批示董事会&准予立案&,振能学校准予开办、招生并备案。自此,学校相当于又一次获得了官方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1946年11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而举行的宝安县第四届运动会,振能学校与本族青年组成了150多人的代表队,远徙莲城(南头),参加角力,即夺得中学组、小学组、社团组总锦标和个人全场冠军,球类、田径冠军共18项,亚军11项,得大银鼎10座,优胜旗10数面。此间,适逢尖美架、苏里南等地的侨汇到校,于是购买学校前方田地数十亩,扩建新的运动场地,加设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游戏场和园艺场。1947年,又在学校左侧,新建一座可容近千人的大礼堂,并添置了大量的图书和教具。至此,振能学校的完整规模已基本形成。
1948年11月,全县第五届运动会又告来临,因周车转接、治安不靖,本村仅派中学部37名选手参加。在男、女甲组共27个比赛项目中,荣获冠军18项、亚军11项、季军5项以及男、女个人冠军和全场冠军,得银鼎5座,银盾3座、银杯3座、优胜奖旗8面、纪念章14枚、奖状5张。
振能学校在短短三年中,&全程特别注重学业之进展,树立严肃纯朴之校风&,以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好而声名显赫,令社会各界刮目相待。到1949年秋,振能中学在校生有243名,振能小学在校生500多名。作为宝安县的先进典型,县长多次上报国民政府广东省政府,请求予振能学校以表彰。当时广东省教育厅长姚宝猷为校刊题词&育德培才&。经本校校友陈干清(留法硕士、省府高官、粤北地区接收大员,曾任驻印度大使参赞)的促请,1948年,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民国政要宋子文先生也欣然提笔,写下&英才蔚起&的题词,以示对振能学校办学成就的肯定与鼓励!
(六)观澜中学诞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0月20日,宝安县人民政府随解放军进驻县城南头,新政权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当时所有的公立学校几乎都处于涣散状态。就中学而言,公立的南头中学和深圳中学,留下的学生都不到70名;唯有松元厦村开办的振能学校,中学部仍维持6个班近300名学生,小学部有500多名学生,教职员工全数在位,学制健全。
1950年春,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时任宝安县人民政府&督学&之职的郑鉴枢,受命全面接收振能中学和安置振能小学,即中学部由政府接管,小学部迁回松元厦村祠堂和公屋开办。接收的内容有教学楼、校舍、大礼堂、图书馆、教具、运动场、厨房食堂,花圃菜园等,以及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并以振能学校为基础,成立&宝安县第三初级中学&,简称&宝三中&。并先后将东莞县设于牛湖广培学校内开办的观澜中学,布吉的乐民中学,合并至&宝安县第三初级中学&,校长由郑鉴枢担任。解放初的宝三中,学生300多人,初一、初二各2个班,初三1个班。年期间,学生纷纷响应时代号召,或参军抗美援朝,或参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活动。
由东莞县管辖的观澜中学,据《广培学校&&百年历程》记载:观澜牛湖的广培学校,由鳌湖的华侨和村民集资白银三万两,合并八所私塾,于1912年创办而成。1946年孙科(孙中山之子)、督导陈安仁等人利用广培学校一部分校舍,创办&观澜中学&(非今天所说的观澜中学),并由孙科亲自题写校名,同时任命陈安仁为名誉校长,黄秉争为校长,主持学校日常事务工作。创设初期只设初中一年级一个班,学生也不多,但随着学校的发展,到1947年已扩至三个班。1949年10月宝安县解放后,广培学校按政府指示,校内的初中生搬迁至松元厦振能学校,与振能中学合并,改名为&宝安县立第三初级中学&。至此,广培学校小学部完成独立,成为一所由政府管理的公办小学。
布吉的乐民中学,位于龙岗区布吉镇李朗村,其前身为基督教会学校&乐育神学院&下属的乐育中学。乐育神学院,1864年由崇真会(前身为巴色差会)创建,始名为&李朗存真书院&,后又名&李朗乐育神学院&,下有&乐育小学&、&乐育中学&、&福音医院&等。1925年,崇真会自立后,&李朗乐育神学院&迁往梅州的兴宁坪塘,称为&坪塘神学院&,而下属的&乐育小学&、&乐育中学&仍继续留办,由本村檀香山归侨洪德仁牧师主持并兼任校长。1935年,&乐育中学&停办,只办小学,洪德仁牧师定居香港,何道修牧师接任校长。1940年正月初三,日军扫荡李朗,实行&烧、抢、杀&三光政策,&乐育中学&校舍被烧毁。1945年日军投降后,洪德仁牧师在港发起海外华侨、教友及原乐育中学校友捐款,重建&乐育中学&,1949年上半年校舍建好,改名为&乐民中学&。1949年下半年,正式招收学生100余人,其中1个升中班,1个初一班。1950年初,&乐民中学&由政府接管,成为&宝安县第三初级中学&分校。1952年,乐民中学撤销初二、初三,其师生并入&宝安县第三初级中学&。1953年,余下的原初一学生、教师等办学资源全部并入&宝安县第三初级中学&,而李朗&乾元学校&(现在的&下李朗小学& )迁入&乐民中学&校址办学,至此,&乐民中学&退出了历史舞台。
1956年,政制更变,宝安县划归惠阳专区管辖,设在深圳镇的&宝安县第二初级中学&由初级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校名改为&宝安县深圳中学&,于是,&宝安县第三初级中学&随着改名为&宝安县第二中学&,简称&宝二中&。同年,首创高中教育,首届高一招收学生52人。学校生源达三县十二乡,即今天的三市十二镇(深圳、东莞、惠阳三市;观澜、龙华、石岩、布吉、平湖、深圳老圩、沙头角、塘厦、凤岗、清溪、樟木头、横岗十二镇)。这个时期,周边地区的教育、体育、文艺、社区、乡村的重大盛事和聚会,均在观澜举行。观澜成为惠东宝地区教育文化中心。
1957年,黎暖校长到任后,首先着眼抓好第一届高中毕业班,稳定教学秩序。在校期间,每天早读前,全校师生集会举行升旗仪式;班主任会议不定期举行,各班详细汇报班中情况,及时解决有关问题。1958年,为增加内宿生的学习时间,学校购置轻型(小马达)发电机,专供内宿学生使用(当时,全公社都没条件使用电灯)。正因为强化了上述教育教学管理、后勤保障措施,全校师生学习气氛浓厚,观澜中学首届及随后几届学生高考成绩非常优异。
1959年,宝安划归佛山专区管辖,&宝安县第二中学&更名为&宝安县观澜中学&,在校学生达600多人,初、高中各6个班。也就在这一年,观澜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班46人参加高考,升学率为78%,排惠阳地区第一,全省第二十四名;阮南宋同学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进入八年制航天医学专业(据说全国只招收十余名学生)。另有35位同学被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等著名高校录取。
1960年第二届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成绩和录取率仍在宝安县名列前茅,刘连芳同学被大连海运学院录取,90年代曾任深圳盐田港海运副老总;欧耀林同学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90年代曾任广州市新闻出版局局长。1960年春,观澜中学被评为先进单位出席广东省文教战线群英大会。
(七)动荡的文革十年
进入六七十年代,尤其是文革十年,学校教育遭受严重破坏,教学秩序混乱,学生停课闹革命和外出大串连,学校领导和许多老师被批斗,学校处于半瘫痪状态。
1961-1963年,余梓衡担任校长。1963年下半年,观澜中学撤消高中成为初级中学,高中部的10位教师,148名学生并入深圳中学。由副校长陈贤宏(及任观中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1964年1月,学校开展&四清运动&:清组织、清思想、清经济,清财物。人人要过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选举上京代表,接受毛主席接见。1966年11月初,学校师生分成两派,组成三个战斗(队)兵团。一派以陈树芝老师为代表的&赤球战斗兵团&,一派以罗明老师为代表的&四不忘战斗兵团&和以何景云老师为代表的&缚苍龙战斗兵团&,分别代表&保皇派&、和&造反派&。1967年3月,工农兵工作队进驻学校。1967年7月,观澜中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开始复课闹革命,罗明任革委会主任,陈树芝任革委会副主任。1968年尾,开展两派大联合运动。1969年,陈树芝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任期年)。1973年,陈舟调任观澜中学校长(任期年)。
1969年开始,观澜中学恢复高中建制,实行初中2年,高中2年的学制,使用惠阳地区编写的教材。此时,初中3&4个班约200来学生,高中2个班约100来学生。
文革期间,学校师生积极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经常下乡演出。&四不忘宣传队&以教师万三鑫,学生陈应生、陈曼丽、廖清牛等为骨干,其代表作舞蹈《地道战》曾轰动观澜和宝安;&赤球宣传队&以教师王少辉,学生周送明、黄飞兰等为骨干,以忆苦思甜的歌舞剧为主;&缚苍龙宣传队&以教师何景云、余必新,学生巫俊祥、陈云聪、陈锦城、陈荣福等为骨干,以歌舞表演为主。这些演出迎合了当时政治氛围,形式活泼,深得广大群众喜爱。
(八)恢复发展时期(年)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号角;1980年,成立深圳市,深圳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宝安县观澜中学随之更名为&广东省深圳市观兰中学&。1983年恢复宝安县建制,学校又更名为&宝安县观澜中学&;1993年,原宝安县分为&宝安&、&龙岗&两个区,观澜中学划归宝安区管辖,学校再度更名为&深圳市观澜中学&,沿用至今。
在这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教育教学方面,恢复了合理的教学制度,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人教版),按国家统一要求设置课程,对教师进行统一调整,实行教师考核、评级制度,师资水平逐年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1978年,罗瑞龙担任观澜中学校长。在他任校长的十二年间,着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力整修、改造、扩建校舍和兴建教工住宅。学校先后八次兴建教工宿舍楼16栋,其中有11栋现仍使用;兴建了后勤楼、美术楼、艺术楼、实验楼和学校厂房;改建了学生宿舍(原教室);开建了山顶运动场跑道。在大力改善硬件的同时,确立了&爱国、勤奋、文明、健康&的校风;树立了&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勤于钻研、勤于辅导&的良好教风;建立与各村联系制度,开办家长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工作;开展教学取经活动,走出去,请进来,教学工作渐渐有了起色。
在罗瑞龙校长在任的十余年,引进了和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其中大部分人陆续调入宝安中学或深圳中学等学校。
1980年初中教育恢复三年学制。1986年,高中教育恢复三年学制,学校有教职工90名;教学班22个,其中初中16个班,高中6个班,学生1100多人。
1990年,巫觐英接任观澜中学校长。巫校长上任伊始,便着手调整领导班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组和级组,着力培养各科的教学骨干,与市内外的名校挂钩,加强教学交流;注重教学质量,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制定奖教奖学条例,开展特色办学,大抓田径、篮球两个项目,使之在区、市比赛中名列前茅。19971991年,原东江纵队司令员、开国少将、交通部长曾生先生为&观澜中学&题写校名,给全校师生以莫大的激励与鞭策。1994校女子篮球队获区第一名、市第四名;男子篮球队获区第二名;教工男子篮球队获区第一名。
1991301995822212101024
在这两任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善,元气得以恢复,为后来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九)跨越发展时期(年)
1996年,陈云钦同志通过民主竞选上岗,成为观澜中学的校长。在任校长的近九年期间,他带领观澜中学全体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办学效益,书写了创建等级学校(区一级&&市一级&&省一级学校的&六年三级&的跨越)的辉煌篇章。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深圳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深圳市安全文明小区标兵单位、深圳市花园式园林式单位、深圳市绿色学校、深圳市青年文明号学校、宝安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宝安区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和宝安区体卫艺工作先进单位,荣获1997年首届&深圳市办学效益奖&。
陈云钦校长上任伊始,在广泛收集师生的建议后,确立了&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政策法规,以我校的办学理念作为行动纲领,努力实现我们的办学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高科技时代、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依法治校,质量求生存,科研出效益,改革求发展&的办学策略,&努力把学校办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富有特色、高质量的广东省一级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体育、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陈云钦校长着手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宝安区委、区政府,观澜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先后争取了三千多万元的拨款,装修了新建的教学楼,完善了内部的配置;新建了科学楼、学生公寓、师生饭堂、图书馆、标准400米塑胶田径运动场、广场、花园、生物园和多个功能室;建成了校园网,为所有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为每个教师配备了一台办公电脑;采用教师自筹资金的办法,在校内修建了40套教师公寓,解决了教师住房紧张的局面。办学和生活条件的日臻完善,吸引了不少优秀师生到学校工作和学习。
至2004年,学校教职员工136名,其中高级教师18名,一级教师68名;办学规模发展到32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8个班,高中14个班,学生共1601人。
硬件设备设施的改善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日渐提升。年,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389人次,教师论文获奖或发表152篇。2002年中考600分以上12人,是上一年度的3.3倍。2003年中考600分以上10人,2004年中考600分以上14人。2002年高考,重点上线14人,本科上线39人,大专上线108人;黄伟奇同学成为了宝安区5个标准总分800分以上的考生当中的一个。2003年有98%的同学考上大学。2004年,重点上线15人,本科上线52人。年,观澜中学共有965名学生考上大学,高考录取率达95%以上,&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特点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针对生源素质较差的现状,学校大力发展&体育、艺术&教育,走体艺特色之路,师生在市、区的各项体艺比赛中屡获殊荣,同时也为学生的升学铺路搭桥。学生合唱团曾获深圳市合唱比赛一等奖;民乐团曾获宝安区比赛一等奖,深圳市二等奖;学生女子篮球队连续六年荣获宝安区冠军,曾夺得深圳市第二名;男子篮球队多次获宝安区冠军,深圳市第三或第四名;学生田径队稳居宝安区前六名;振能美术社被评为深圳市、宝安区学生优秀社团;2002年,学校获&日中儿童书画交流展团体铜奖&、&第六届&青春杯&全国素质教育成果展优秀团体奖&、&全国中小学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大赛&团体三等奖。学生个人获奖更多,陈昂锋同学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书画比赛一等奖;邱意霞同学获首届华人少年书画大赛金奖。年间,通过体育艺术特长走进高校的学生占当年重点本科升学人数的50%,占本科以上升学人数的30%。
九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创建等级学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种管理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1999年,学校通过了宝安区一级学校的评估,2002年通过了深圳市一级学校的评估,2004年通过了广东省一级学校的评估。
(十)优质发展时期(2005年以来)
2005年至今,袁再旺校长率领全校师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践行&以人为本,为学生发展终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创建学习型学校,致力内涵式发展,努力朝着有特色、高效益、现代化优质学校的目标奋勇前进。学校高扬质量大旗,大力兴办特色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中考、高考成绩显著提高,实现了内涵式、优质化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环保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实验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深圳市阳光体育先进学校&、&宝安区教师家长培训双优学校&、&龙华新区德育示范学校&;2008年至今,连续五年被评为宝安区或龙华新区&初中教学管理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宝安区初中教学管理标兵单位&,连续六年被评为&深圳市高考先进单位&, 2012年首获&深圳市高考工作超越奖&,2012年底晋升为龙华新区直属学校。
袁再旺校长任职伊始,就敏锐地意识到观澜中学的发展必须紧跟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为此,他先后主持制定了《观澜中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观澜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为观澜中学的优质化发展明确了方向。而要想实现优质化,就必须打造一批具备现代教学理念的优秀教师队伍。因此,学校竭力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支事业型、学习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任现职以来,袁校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注重自身学习,不断提升素养。2007年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第33期中学校长培训班学习,2010年成为首批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培养对象。因其出色的领导能力,屡获嘉奖。2005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校长;2007年被评为深圳市宝安区优秀校长、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009年被评为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2012年获深圳市龙华新区教育工作突出贡献奖;2013年荣获&深圳市十佳优秀校长&称号。
&十一五&期间,学校先后引进各省、市优秀教师42人,接收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41人,优化了教师队伍。&十二五&期间,学校启动&名师工程&,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施&青蓝工程&,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开展教学大练兵,举办市区级研究课、公开课,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开展系列学术专题讲座和研讨会,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制订《教师教学常规》、《集体备课条例》等制度,规范教学过程。学校通过上述举措,初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2012年9月,王明友老师被授予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这是龙华新区第一间以教师名字冠名的省级名师工作室。同时,教师教研水平显著提高。近几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3个,区级课题9个,校本课题48个。先后编写了《生活中的哲学》、《笑迎中高考》、《speak& out&&教你说英语》等13本校本课程。近三年,教师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28 篇,其中省级以上78篇;教师参加区级以上比赛(含辅导奖)获奖1107人次,其中市级以上556人次。
深化&体艺特色&教育,铸就&特色兴校&品牌。近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使学校逐步形成了以跆拳道、篮球和田径为主的体育特色教育,以版画、书法为主的美术特色教育和以民乐、管乐为主的音乐特色教育。学校成立以袁再旺校长为组长,各中层领导、年级长、科组长为组员的&特色教育领导小组&,投入了大量资金完善特色教育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学校通过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招聘学有专长、教有良方的骨干教师等方式充实特色教育师资队伍,为特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通过举办读书节、体育节、英语节、艺术节,展示&体艺特色,低进高出&的办学亮点,而版画、美术高考、科技创新、跆拳道队也已经成为学校特色教学的金字招牌。特别是版画社成绩突出,2010年学校版画社荣获&深圳市艺术教育突出贡献奖&,师生们先后得到李岚清、刘云山、汪洋、黄华华、刘玉浦、吕锐锋、龙永图等中央和省市领导的亲切接见。2007年至今,学校师生版画作品共获奖196件,其中金奖51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十九届地球观察俱乐部环保画展&中,李春娴同学的作品《石上清泉》引起轰动,日本西宫市市长致亲笔信向她表达敬意。跆拳道队有8人获洲际赛事金牌,60人获全国比赛金牌,40人获省级金牌。校管弦乐团获国家级金奖2项,省级金奖2项,市级金奖3项,区级金奖11项。信息科技创新队在全国、省、市、区的信息网络比赛中多次荣获大奖,在近几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中荣获了11个一等奖;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学学生作品获省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3人;机器人兴趣小组在广东省第21届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体艺特色、科技创新&办学特色吸引了媒体目光,《羊城晚报》、《深圳商报》、《晶报》、《宝安日报》、深圳电视台等媒体作了相关报道。特色教育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也为学生的成才拓宽了道路,至2013年有360多名学生凭借体艺特长进入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学习。
学校坚守&育人为先&的德育理念,践行&大德育&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分管副校长、德育处正副主任、团委书记等为主要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三中心&德育工作意识;形成&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方位德育&的&三全&德育工作机制。同时,与街道办、派出所、敬老院、华阳儿童康复中心和社区等单位签定共建协议,逐步完善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了家校联动的德育工作特色。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定时编辑《阳光心语》报、编写和开设校本教材《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DIY》等课程,为学生的心身健康保驾护航。
袁校长任期内,随着学校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2005年的32个教学班跃升为现有的54个教学班,学生则增为3361人。为了创设良好育人氛围,提升教育教学硬件设施,袁再旺校长积极主动争取街道党委政府和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争取大量资金,完善了学校一系列的设备设施,如学校的广场砖、塑胶篮球场、后山花园、学校数字中心、电脑室、教职工会议厅、跆拳道馆、管乐室、音乐功能室、舞蹈室、美术室等。2008年,观澜中学完成了高考考场建设,于当年首次设置普通高考考场,成为龙华新区现今唯一的高考考场。此后,每年的&观澜中学高考考场&做到了让考生满意、家长放心,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与赞誉,于2009年被评为&高考优秀考场&的称号。
学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狠抓教学质量,促中、高考成绩大幅提升。学校成立以袁再旺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新课改的制度和方案,全力培养学生自主的科学探究能力,推行的&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全面诠释新课改要求。学校还先后与广州、东莞、顺德、惠州、梅州、深圳市内等多所中学就新课程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与交流,促进了学校教师课程理念不断深化,课改实验进一步走向深入,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近几年,学校中考成绩稳中有升,每年的平均分都在530分左右,居全市同类学校领先水平。如:2009年中考取得800分以上1人、700分以上14人、600分以上71人的优异成绩;2011年中考700分以上9人、600分以上74人,平均分531分,荣获&宝安区初中教学管理标兵单位&;2013年中考取得700分以上7人,600分以上78人的佳绩,获得&龙华新区初中教学管理标兵单位&;2014年中考再创历史新高,700分以上7人,600分以上82人,平均分534.8分,超市平均34.4分。
高考成绩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低进高出,高进优出,亮点纷呈。
&&& 近五年高考成绩统计如下:
重点上线人数
本科上线人数
本科上线率
省专上线人数
高考重点上线率由2005年的2%跃升到2014年的21.3%,本科上线率由2005年的15%跃升到2014年的63.5%。近五年来,近二百名学生考入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名牌大学。其中,陈道麒、吴进旺同学分别在2010、2011年考入清华大学;2011年,邓宇轩同学被台湾辅仁大学录取;2012年,张希怡同学被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提前录取;2013年,邓昊天、蔡跃峰等六人分别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录取;2014年,重本上线113人,纯文化本科上线201人,首次突破200大关,理科钟丽佳同学高考总分661分,位居全省436名被浙江大学录取,黄子帆同学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飞)录取,实现学校办学历史的新突破!
推动观澜中学优质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种力量,比科学的领导更强大;没有一种根基,比植根优秀的教师队伍更坚实。观澜中学由一所街道学校蜕变为一所在市区有一定影响力、体艺特色彰显的优质化学校的进程中,无不凝聚着袁再旺校长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与汗水。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百舸争流;望未来,勇立潮头!
百年的栉风沐雨,铸就了观中人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百年的宵衣旰食,成就了观澜中学桃李满园的辉煌业绩。一代代学子潮涌而来,又澎湃而去,从钟楼播种下的自强不息和奉献社会的种子,一年年生发开去,遍及深圳、遍及中国、遍及全世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09-18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