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教育思想论文答辩的注意要点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的位置: >
第一届大会论文
良知的心育意蕴——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探索
作者:何德宽&&&大会组委会
摘要:&良知&是阳明心学的重要范畴。它是王阳明在&心&的概念建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的形上概括与提升。在阳明的心理教育思想中,良知是心育的理论指导,是心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良知的核心是主体自我意识,它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人人具有,圣愚皆同;良知是主体外在行为活动和内在心理体验的自然、和谐与畅达状态。良知是阳明以高扬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和生命意志为亮点的心理教育理论的灵魂。
关键词:王阳明;心;良知;心理教育思想;主体自我意识
两千三百年前,孟子开良知说之滥觞:&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他认为人具有一种不学不虑便天然具有的以道德智慧为核心的意识,叫做良知。所以称为良知,是因为这种意识是善的、是先验的。一千七百年后,王阳明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使之成为王学的理论柱石。心理教育思想是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是阳明心理教育思想的立论基础;而&良知&,阳明赋予了它更为丰富的心育内涵。本文欲通过对&良知&范畴的探询,解读阳明&良知&之学的心育意蕴。
1. &心&与&良知&
在阳明子那里,良知是在&心&的概念基础上扩充和提升的。&心&是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此,要认识&良知&在阳明心理教育思想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首先认识、理解王学中&心&的概念,这是开启这座学术殿堂之门的钥匙。
首先,阳明揭露了身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他认为,人凭借感官才能产生心理,&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凡知觉处便是心&;而&心者,人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1] p(90-91) 。&非心安能视听言动&?阳明一方面强调心有其身形的依托,另一方面强调心乃身之主宰。所以他说:&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1] p(90-91) 。
第二,阳明对人的心理活动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方面。如前,阳明认为,人凭借感官产生了最初的心理活动,即感知觉:&所谓汝心,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2] (p36) ,&此知觉便是心也&[1] (p121) 。他赞成孟子&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孟子。告子)的说法,肯定思维的作用,他说:&思其可少乎?思是良知之发用&&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 & [3]( p72) ,所谓&简易明白&,是指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概括的,&简易明白&的。阳明认为,认识过程是由较低级的、耳目口鼻四肢等见闻之知的感性认识和高级的、由良知之发用而形成的、把握事物规律的思维构成。
关于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阳明说: &喜,怒,哀,惧,爱,恶 , 欲,谓之七情,皆是人心合有的&[1] p111 ,&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1](p9) 。但人之情绪&不可有所著,七情有著&&俱为良知之蔽& [1](p90-91) ,主张&七情顺其流行&、情受良知理性的调节[1](p90-91) ;他特别注重高级情感尤其是道德感对人的行为调节控制作用。阳明把意志看作是主体对事物的以认识为基础的目的性行为或行为倾向,& 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1] (p10) 。他尤其看重道德意志,认为,在整个心理结构中它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人在人生事变中锻炼意志:&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以为切磋砥砺之地&。告诫人们&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4](p154) 。他既把人经历毁誉荣辱看作是主体意志品质锻炼成长的磨刀石,又把它视为检验主体意志品质的试金石,因此,要珍惜人生的每一次变故,这正是人的意志品质的&得力处&和&用力处&。
对于人的个性人格,阳明也有特殊的关注,他谈到了人的气质与性格: &若说气质,如刚与柔&,这是与生俱来的,二者本属 &性&,而 &性之主体原是无善无恶的&,由于后天的影响,才形成了带有明显气质色彩的 &柔恶柔善&,&刚恶刚善&的性格[1] ( p122 )。他承认人有&资质&的差异:&人的资质不同&[1](102-103)。他们各有 &才能之异,或长于礼乐,或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3](p54) 。因此,&人之才气如何同得?&主张 &人要随才成就&[2]( p21 ),&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就从狷处成就他&[1](p104) 。关于人的动机、欲念、志向等个性心理的动力特征,阳明和宋明道学家一样,认为人的物欲是恶的,人有声色货利等各种欲念,他称为 &人欲之私&,而对于&人欲之私&,必须&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5](p66) 。主张&洗心涤虑&,告诫人们要&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听著,才有意念之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地予以 &扫除廓清&[2](p14) 。可见,他对于人的不正当欲求的自我监察、自我克制是高度自觉、十分严格的;他充分地认识到克服人内部私欲的艰巨性:有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之说。他非常重视人的立志与志向,&学本于立志&,&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水之源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6] ( p974 )。而立志,当立 &一念为善之志&,&&夭寿不二其心&& [2](p325) 。这样,在王阳明那里,要使自己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意志人格等心理素质达到&与圣人同&的境界,立学圣之志,为圣人之学,经过正心修身的心理教育就成为阳明学说的应有之意。
总之,在心的一般意义上,阳明论述颇丰,涉及人心理过程的知、情、意,涉及心理特征的个性、人格、能力以及心理动力的意欲、志向等等。这些论述,都统一在他的经验层面的&心&的概念之下,形成了王阳明心理学思想的基本框架。阳明对心理的经验层面的认识,为他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展开创造了条件。[7](p95)
第三,阳明在完成了对心的经验层面的心理各要素的结构及功能的说明后,又在理性的超验层面上对&心&进行了形上的概括和提升。他说:&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或变者 &[8]( p254)&心 &&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1](p15) 。因此,&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义,心外无善&[4](p156) 。认为心不仅仅是一种感性存在,而且更是以理为内在规定的主体精神,心是意义世界存在的依据,阳明将天地万物纳入&心&中,将天地万物的律则纳入&心&中。断言 &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1](p6) 。进而将&心&推至天地万物的主宰地位,&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5](p214) 。于是,阳明进一步说,&心也,性也,天也 , 一也&[3](p86) ,&心&,&理&,&性&,&天命&,&帝& 等其实就是一个东西!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而言,有不同的称谓而已。这样,在阳明那里,&心&就成了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宇宙万物的本体。
此后,他一次次对心的内涵加以扩充,一次次对心的理解进行提升,并将其思想谓之曰&心学&。进而,他总结道,一切圣人之学,一切学为圣人之学,都可以用&心学&来加以概括:&圣人之学,心学也&[9] 。他断言,一切囊括天地万物于一身的学问,一切使平常人成为圣人的学问,都在他的&心学&之中。而为&心学&,为&圣人之学&,是&不假外求&的,只需 &在心上用功&即可;他提出 &尽心&[10]( p924 ),&养心&[11](p1181 ),&存心&[10]( p924 )&正心&[12](p971),&明心&[2](p99)诸说;他指示:为 &圣人之学& ,不过 &学以存其心&,&求诸其心&,&谨守其心&而已[13](p263;若能守 &真己&之本体,立&为己&之意念,练 &克己&之功夫,那么,就能建&成己&之功效[1](p35,36),于是,主体的情志人格、精神意趣、慧敏灵觉、洒落自慊等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就会自然实现。而且,他认为,只要按照这一路径&在心上用功&,那么,&自公卿以至市井&,&人人有个作圣之路& [14]。倘若是,&圣人气象&就&不在圣人而在我矣&。[3]( p59 )阳明对心的认识提升,为他的心理教育思想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需要指出的是,正是从这样的意义出发,阳明把&心&、&良知&熔为一炉,当他在心学的理论平台上自由徜徉的时候,频繁地交叉使用它们,心即良知,良知即心。于是,我们看到,阳明心学所要以理论的方式展开的就是以心理教育为特征的良知学说。
2. 良知,心育理论的核心范畴
进行了关于&心&的诸多涵义的阐释,阳明启用孟子的&良知&概念并加以开新:&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昭明灵觉也&。&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2](p 39)。这样,阳明自然地将&心&纳入&良知&的统摄之下:&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于是,他说道:&良知者,心之本体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3]{p 72}、&天理即是良知&[1] (p110);&道即是良知&[1](p105)、良知即是&准则&、 [1](p 92)&天则&[15](p1575),良知即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16]文录五 (p279)。他把良知打造、整理得更加精致、凝练,使之成为阳明心学及其心育理论的核心范畴。
2.1良知是心育的理论指导
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1](p104) 天地、鬼神、万物皆因良知而有,皆是良知的派生之物。 良知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最高代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是与物无对的绝对。因此,天地万物以良知为主宰。良知是宇宙间的最高灵性,宇宙法则的最高体现。他说:&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2]就是说,以天地为一系统看,天地即一良知。良知对天地有着主宰、根据、理则等神妙的作用和效能;它流行于时空之中,有形可见却又变动不居;而天地万物和人是一个有主宰、有运用、有凝聚、有发散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人的良知。总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地、人,精、气、神的统一。
如上述,阳明的良知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最高代表的思想,良知是人的精、气、神的统一思想;阳明的&人者,天地万物之心&,&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的思想,以及阳明用&良知&来统摄&心&&&&良知,心之本体&[3][61] &&的思想,构成了这样的逻辑链条:在天、地、人的关系中,人是作为中心而存在的;在人的内部身心关系中,人是以&心&为主宰的;而心的理性范畴或形上概括,就是良知,故心又是以良知为中心的。天地万物,以人为主,精神骨血,以心为根,魂灵生气,同归良知。这一理论逻辑,把&良知&推到了阳明学术思想的中心位置,使之成为阳明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地加以诠释发掘、演绎拓展的概念,最后拥举到阳明学说的理论颠峰,&恒照&着阳明的人生之旅、教育实践和学术生涯。阳明晚年总结道:他对于良知的理解,乃千古圣学之真传,深得为圣之学真谛,&人有冒别姓坟墓为祖坟者,何以辨?只得开塘将子孙滴血,真伪无所逃矣。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贤一滴骨血也&[17](p34)!而良知,在阳明看来,如前所述,就是天、地、人,精、气、神的和谐与统一。因此,阳明坚信,他的心学,或曰良知之学,就是圣人之学;心学,良知之学的最高目的,就是实现千古圣学追求的目的。阳明通过对&心&的理论建设,把圣人之学与他倡导的心学等同起来。在心理学的视野里,阳明的心学,或者良知之学,在操作的意义上就是心育、心理教育,或者说心理素质教育。这样,良知当然就成了阳明心理教育思想的重要元素和理论指导。在心理教育的视野里,阳明把天、地、人,精、气、神的和谐与统一作为心育的终极目标。通过心育,使主体与外部世界(自然的、社会的)实现积极的、能动的适应,达到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和统一;通过心育,使主体内部世界精、气、神的沛然与和谐,使人的心理素质要素的结构状态和机能状态及其与身体之间达到或保持生命自然、自由的最佳水平。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天、地、人的和谐与统一;这种以&心&为中心的个体知、情、意、行,真、善、美、健的和谐与统一,就是圣人之学追求的境界,也是心理教育祈望达到的阳明称之为&天地万物皆举&的&亲切简易& [5](p214)的目标。只是阳明心理教育的蕲向,更为关注的是主体自我的心性魂灵的怡然澄澈、精神意识的高洁朗照、情感意趣的康健愉悦、个性人格的狂放挺拔罢了。由此看来,良知的心育意蕴,首先就是阳明在理性的层面上,用&良知&对心育目标进行的理论概括,可以表述为:以主体人为核心的天、地、人的和谐和统一,以主体人的心理&行为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真、善、美、健的和谐和统一。进而确立了良知在心育中的理论指导地位。使良知成为阳明心理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指导中的灵魂。
2.2 良知是个体心理素质&&主体自我意识&&的核心
良知是心性的本原,是主体自我意识的核心。有四层含义。第一,良知是先验的、天生本具的。&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1] (p101)。阳明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2] (p6) 。这里的&自然&、&不假外求&,是主体自身原本具有的内在自然,是人先天存在,&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2](p 6)。因此,&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 ,&即本然之良知&[18] (p55) 。第二,良知是意义世界存在的根据。在阳明看来,天地万物,其意义是相对人而言的,没有人的良知便没有意义关系中的天地万物。他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他进一步推演:&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1] (p107) 。他认为,良知生生之流的意识性呈现是提供现象世界之所以呈现的内在依据。人不能在自身&我&的存在之外去追问对象的存在,而只能从自身的存在出发来揭示对象存在的意义。他指着&岩中花树&对弟子们说:&深山中的花,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的颜色一时才明白起来&[1](p107-108)。外部世界只有当它在主体面前呈现出来,并且进入主体的认知评价系统时,才有了作为客体而存在的意义,否则,它只能是一种本然自在的存在。他大声质问:&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于是他断言,&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1] (p124) 无独有偶,马克思曾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写道&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无意义的,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象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的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19](p 82-83)。注意,在这里,马克思和王阳明,他们在论及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关系时,两位老人的出发点惊人地相似,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词&&&我的&!这个不约而同,意味深长。一个 19 世纪老德意志的哲人,一个 15 世纪华夏神州的智者,虽然时跨几个百年,地横千山万水,理论指归迥然天渊,但是,在他们的理论营盘里,却高扬着共同的旗帜。那就是:以人为本的大旗、主体自我意识的大旗!使他们在人类思想史的舞台上,各领风骚,共领风骚。阳明把主体自我意识作为人的良知的核心要素来认识,并用极大的热情肯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知道,在现代心理学的视界里,主体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阳明的良知之说高度肯定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素质中的地位,其心育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第三,良知是至善的。他说:&善即良知&,&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12] (p 969)。&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3] (p72)故而&心之良知是谓圣&[20](p280)。由于良知是至善的,是明德,是天理,所以,它是主体价值评价的内在标准、理则:&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1] (p111) ,&&&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20] (p217)。这样,良知像一个卫士,人的意识活动,尤其是道德意识活动的每一发生,都要从它面前走过,接受这个天赋识别系统的盘查审视。&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辩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21]所以,&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现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1]。他认为,作为个体之心与普遍之理的统一,良知是一套展开的内在理性原则,称之为&心之条理&[22](p 277)。第四,良知是智慧的,自知的,自省的。如上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良知原是完完全全的,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良知&皎如明镜&[3](p70) ,它&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3](p74);因此,良知是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有了这个标准,于是,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者,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3](p76)。&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己也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3](p78)。他告诫人们,对于良知,,&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1](p92)。按照良知指示的是非善恶标准辨别是非善恶。知其是知其非,知其善知其恶;知其所以是所以非,知其所以善所以恶;确立、肯定、褒扬&是&与&善&;同时,也否定、贬抑、批判&非&与&恶&。进而驱使人们热爱、景仰、趋进、践履&是&与&善&,鄙弃、鞭挞、痛恨、远离&非&与&恶&,不断地在自己身上为善去恶。所以他说:&知善知恶是良知&[12](p971)。阳明还十分强调良知的自知性、自省性,他说:&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与,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与,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他人者也&。[12](p971)&所思莫非天理矣&&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明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之者&[3](p72) 。所以,他说:&此自知之明,便是良知&[23]p(197)总而言之,用现代心理学的话说,阳明的良知,其核心就是每个人心中的主体自我意识。这种主体自我意识,决定着人的个性人格倾向,制约着、调节着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主宰着人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评价与取舍,支配着人的行为活动。我们可以从上述关于良知是个体心理素质&&主体自我意识&&的核心的讨论中,深入了解良知的心育意蕴。个体的良知,就是主体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是主体本具的内部自然,是&不假外求&的。它既是心育所指向的目标,又是心育的内在根据。因此,阳明认为,心育就是&在心上用功&,这就为心育确定了基本的方向。阳明对主体自我意识的属性、功能、结构等所作的分析,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以主体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心理素质在个体精神心理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我们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很有启发;也为心育确定了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内容。至于良知学说中闪烁着的强烈的解放思想,尊重个性,反对传统,反对迷信权威的战斗精神,虽与心育关系密切,然已有众多学者论及,兹不赘述。
2.3 良知&&个体心理素质的自我体验&&&心得其宜&与&自慊&
在主体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中,良知不仅是是非判断、道德评价的标准和对意识活动及意志定向的督导,而且表现为主体外在行为活动和内在心理体验的自然、和谐与畅达状态,阳明谓之曰&心得其宜&、&自慊&[3](p73)。所谓&心得其宜&,是指主体把握当然之则,以良知的普遍之理为圭臬,厘定主体必须遵循的心理&行为规范,在具体事为中,&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如此便是&心得其宜&[3](p73)。好一个&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阳明&酬酢万变&,冲破束缚个体生命自然的天地鬼神、圣贤豪杰以及由他们制造的、据说是亘古不变的、但却是&求之于心而非者&的樊笼,高高举起生命的大旗,循着自然的节律,按照自由的法则,归依心中的良知,在魂灵深处,感受宇宙生命的脉动,体验生命创生化育的喜悦,弘扬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志,欣然与自然生机同流;在真实的生活之中,以心中良知之&当&为&当&,参赞化育,提挈自我,立其大体而弃其屑小,上承个体生命之道,下开人文化成之日常人生;行,则悠然旷达,高歌畅行;止,则超然轻松,平和息止;生,则刚健挺拔,浩然清旷;死,则自然宁静,视死如归。此等人生、此等行止生死之当者,&心得其宜&也!&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3](p73),这就是活着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人,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心灵的吟唱,每一次生命都是一曲自我的乐章;人类,就是这无数个生命无数次生命的交响,汇集成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大海汪洋。每一次生命都在为大海诠释着价值,每一个生命都闪烁着汪洋的粼粼波光。所谓&自慊&,是指主体的内心满足和愉悦。这种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是伴随在遵循良知规范的事为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即是说,在指导人的行为活动之前,良知使主体体验到一种自主、自觉、自愿的悦愉;在人的行为活动之中,良知使主体体验到一种自知、自明、自信的幸福;在人的行为活动之后,良知使主体体验到一种自然、自由、自在的满足。这就是良知存在的个体形式及其自主性,是构成主体自愿选择、主动自律的内在机制。这种由于主体心理&行为合乎其内在良知而产生的愉悦感、满足感、幸福感,就是&自慊&[3](p73)。不过,阳明认为,&心得其宜。。。能致良知&,&致此良知以求自慊& ,&致其良知&无非是&以求自慊而已&[3](p73)。由此看来,&自慊&也是&心得其宜&的一种积极的内心体验。良知具有对自觉原则的&先天明觉&,充拓扩展良知,便能在自觉与自愿的统一中得到内心的满足与快乐。但是,阳明明确指出,&良知&、&心得其宜&、&自慊&,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有一个&求&和&得&的过程。从上述阳明高扬人的主体性和意志自由,把外在天理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世界的思想中,我们不难领悟到阳明良知学说的心理教育思想的十分深刻的意义。一方面,阳明把他的良知之说落实到人的内可体验外可观察的心理&行为的十分具体的存在之上,使我们对他的良知有了新的认识,即:即良知的具体目标指向,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的心理素质的现实提高;另一方面,他提出人的&良知&,是需要经过&求&和&得&的过程才能实现,虽然这看似与他&良知先天本具&的说法自相矛盾,但是,这一自相矛盾使他完成了对自己的自我否定。更重要的,正是通过这种自我否定及其理论反思,他将自己的良知之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开新和提升,以&致良知&概括其学术宗旨。向我们昭示了&&人的良知是要经过一系列活动过程才能在主体身上得以实现的&&这一思想。阳明认为,&得&和&求&的过程,是如孟子所说的&只是&集义&&,只是&做集义工夫&的过程[1]( p107))。&义者,宜也&[3](p73)所以,集义者,集心之宜也,即一切皆以&此心自然&者也。倘这样,主体之心&自是养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而不是如告子那样,&把捉此心&,强制地将心的&生生不息之根阻挠了&[1](p107)。因此,&做集义工夫&的过程,是一个&发于真心,自求快足&的自我教育过程[24](p195)。这一过程,&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方才与他川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与天地不相似。此是学问极至处,圣人也只如此&[1](p107)。显然,这是一个心理教育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阳明的良知之学,就是培养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自然,自主自由的意识行为,纵横自在的心性魂灵,活泼泼满盈盈的情志人格的&&心理教育之学。就是遵循自觉、自愿、自主原则,遵循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原则,遵循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原则的心理教育之学。
2.4 良知人人具有,圣愚皆同
良知是人人具有,圣愚皆同的。阳明说:&良知之在人者,愚夫愚妇与圣人同&[3](p49),&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3]p(79)。&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3](p79)阳明坚信,良知作为每个人心中固有的为圣之资是一个永恒的实在,他反复地强调:&自圣人以至愚人,自一人之心以达于四海之远,自千古以前以至于万代以后,无有不同。是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之大本&&。天赋良知,&人人自有,个个圆成&,阳明还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即使是&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20](p280)。因此,每个人只要识得自家良知,他就是圣人,即所谓&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3](p49),即使是&愚不肖者&其良知又未尝不存,&苟能致之,则与圣人无异也&。阳明所追求的圣人的标准,就是由自性的资质所决定的、自心的道德准则所把握和规定的、人人心中自有的良知。良知是成圣的根据,致良知是成圣的保证;圣人是人人心中自有的,也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他把对人的评价的尺度缩小到良知这一点上,而且能不能致良知的主动权也在自己手中。这样,在阳明看来,圣人与凡人只一步之隔,那就看能不能致得自己内心的良知。若能致得自家良知,即便一字不识的愚夫愚妇也同样做得了圣人。就是说,一个人是否为圣人,与其社会地位,职业,学识,教育程度甚至性别无关,他明确指出:&凡人而肯为学此心存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3](p46)。因此,一个人要成为圣人,并不需要象尧舜那样创帝王业绩,治百姓黎民,也不需要像孔子一样作万世师表,开千秋学统;只要心存良知,那么,不管他是田夫野老还是商贾市井,他都无愧地是圣人,他的平凡并不掩盖他的伟大,尽管在其他方面他与尧舜或孔子可能具有一两与万镒的差距。阳明挥去圣人身上的神秘灵光,把他们从不可企及的神圣宝座上拉下来,使人们从先前的对圣人的膜拜中解放出来,并怡然与圣人为伍。同时,又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矗立起完满雄健的主体自我意识,把良知&&纯净高洁的心性品质&&作为理想人格的惟一本质,使过去只有圣人才具有的精神心理素质成为百姓日用中就可以实现的现实的人格理想,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追求、平凡的事业与伟大的品格跨越了从前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实现了统一。在阳明的&圣人&观念中,圣人变成了平民,平民变成了圣人。于是乎,阳明对弟子们说:&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1]。不过,阳明认为,虽然良知无分圣愚,人人同具,但是,由于人有资质禀赋的差异,因而对良知的明觉有着程度的不同。大人,童子,圣人,常人,各有各的良知。他说,&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他认为,即使是&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20](p280)。上述良知人人具有,圣愚皆同的思想,其心理教育的意义是十分明白的。首先,它揭示了人的心理素质是自然天赋的,这是心育的基础和根据,由于人的资质禀赋不同,心育亦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其次,阳明认为良知圣愚皆同,也就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心理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使自己的心理素质达到理想的水平,这是阳明在强调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心理教育可能性可行性的肯定。同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阳明心理教育的民主性、人民性、平等性的思想原则。第三,良知人人具有,圣愚皆同,还蕴涵着一个重要思想,即人的良知、人的潜能、人的价值,人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巨大的等待开发的宝藏,无论我们对它作怎样的估计都不为过,这为心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平台,使得阳明的心育思想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和前瞻性,以至直至今天,这一思想仍然闪烁着睿智的光辉,对我们的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 良知,主体自我意识,心育
上述关于良知是品性的本原,是主体自我意识的核心论述,是阳明心理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良知是人的天植灵根,是意义世界的根据,这一思想对他确立自己的心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明确良知是意义世界存在的根据,实际上是确立了人,确立了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对外部世界的主体性地位。而心育的目的就是要高奏人的自然生命的主弦律,高扬人的主体自我意识的旗帜。考察阳明艰难的为学之路,我们知道,他走过了&心&&外物&&心&的艰难历程。即从少年在心上立&读书学圣贤&之志开始,以心为出发点,向外求理于物,经历了&泛滥于辞章&、&出入于二氏&的曲折,遭遇了&格竹之困惑&、&龙场之罹难&,遍求&希圣之方&、&作圣之功&而终不可得,在一连串的失败和迷茫之后,始知&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正确的为学道路应是&只在身心上做&[1] (p120)。于是才回过头来转向内心。就在这蓦然回首中,阳明居然有了石破天惊的发现:&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24](p 259)!这一发现,使他把前贤关于圣人&仁且智&的笼统界定一分为二,鲜明地将知识学问从圣人的本质属性中剥离出来,而把心性人格、精神品质规定为圣人的根本心理特质。&后世不知作圣之功本是纯乎天理,却只是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究,形迹上比拟&。结果&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2](p28)。 阳明终于明白,久久苦求的圣人之道,不在身外,它就存在于自身,存在于自己心上,只要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此便是良知,此便谓之圣矣。在几经周折之后,阳明将为学方向转向内部心性,转向以主体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身心理素质的增强与提高上,这样,他回归到原发点。[25] 但是,这一回归,不是简单地回复到初始,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像沿着盘旋的阶梯攀登到了宝塔的顶尖。阳明来到塔尖&&啊!原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哪里有圣人?我就是圣人,&满街都是圣人&!哪里有天理?良知就是天理,哪里有良知?我的心装着良知、我就是良知!&人人自有,个个圆成&!既然良知就在我的心中,我心中的良知自然是我的&当然之则&。因而我的存在就是良知的最好确证,我的存在就是对良知的最好诠释。于是,我们看到,在阳明的心理的地平线上,一个活脱脱的自我的朝阳喷薄而出。自我的诞生,不亚于宇宙在大爆炸中的诞生。自我的诞生,就是世界的诞生,一个新的自我诞生,就是一个新的世界诞生。对于世界而言,我无足轻重,对于我而言,我就是一切。自我的诞生,是生命中的最为辉煌的瞬间,这一瞬间,生命与天地间的一切圣者、一切人灵、与庙中之佛、山中之仙、天上之神一起醒来,这是生命的自我拯救,这是生命中最神圣的悦乐,这悦乐使世界说话,使石头唱歌。这时,作为主体的人,该会以何等惊奇、何等陌生的目光注视着他曾经见惯不惊的天地、宇宙、人生啊!人之为人,我之为我,永远不是什么抽象之物,作为历史上的惟一一人,空间上的惟一一点,时间上的惟一一瞬,而作为现象世界的普遍联系之网中的一个网结、一个交点的自我,在这样的当儿,成为惟一的真实的存在。任何的抽象、普遍、绝对、必然、确定、本质的概括,我都必须例外一次,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例外。生命总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既然生命的真实是个体的存在,那么,生命就有了用武之地,自我就有了自由的空间。在这个广袤的空间里,自我的力量不仅表现在能够征服挑战,而且表现在能够承受挑战,不仅表现在面对光明、温暖、幸福、快乐时得到正面的展示,而且表现在面对黑暗、苦难、血腥、悲剧时得到负面的确证。即便是在荒诞的世界中,只要是在真实地生活,人也会终于发现,命运仍然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在造成人的痛苦时,也造成了人的胜利。而且,当人把个人的细节与世界、时代的大事情相互连接,说明他同样不肯为世界所左右,同样以个人理想去面对世界,坚持捍卫最个人、最内在的东西。正如尼采所说:&我们必须不断从痛苦中分娩出来我们的思想,慈母般地给我们以我们拥有的一切,我们的血液、心灵、火焰、快乐、激情、痛苦、良心、命运和不幸,生命对于我们,意味着将我们的全部,连同我们遇到的一切,都不断化为光明和烈火,我们全然不能是别种样子,我们就是我们自己&[26]。在这里,人不必去为要成为圣人而在心上添加什么,人不必到自己之外去寻找什么权威来宰制自己的言行;在这里,我的本然良知就是天理,我的良知主宰下的视听言动自然符合良知的理则;我的本然良知就是我的生命自然律动,生命属于我,我就有主宰它的权利,我不仅强烈地要求自知、自思、自省,自主、自律、自治,自立、自慊、自成;而且自信能够自知、自思、自省,自主、自律、自治,自立、自慊、自成!人的主体性,主体自我意识的完满性,阳明把它们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良知也就成了&圣人之学&,&君子之学&,&大人之学&即心学的内在根据或基础。所以,当我们以心理学的眼光把阳明的良知理解为人的以主体自我意识和生命意志为核心的心理素质的时候,当我们把良知之学的终极目标和现代心理教育的终极关怀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的时候,阳明良知之说的心理教育的意义就昭然若揭了。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阳明之说,&在心理学上实有根据。&[27]符仁方教授认为,&阳明心学的特点,正适合当前国内外改革心理学的需要,它能综合哲学于一体,是富有时代意义的心理学。&[28]本文对阳明良知的心育意蕴的讨论,似乎是从心理教育的层面证实了两位前辈学者的看法。
[1] 传习录下[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传习录上[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 传习录中[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 与王纯甫书[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 答季明德[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 教条示龙场诸生[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 何德宽:&心&是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的立论基础,[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
[8]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 象山文集序[A] 王阳明全集.[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 题梦槎奇游诗卷.[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 传习录拾遗.[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2] 大学问.[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3] 谨斋说.[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4] 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M].
[15] 钱德洪 刻文录叙说[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6] 文录五[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7] 年谱卷三[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8] 答顾东桥书[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
[20] 答魏师孟卷[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1] 书诸阳伯卷[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2] 叶钧绍点注传习录
[23] 与王公弼.[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4] 示弟立志说[A].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
[25] 何德宽:心理教育是阳明一生践履成圣的主线,[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26] 尼采:快乐的科学[M].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
[27] 王学之思[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28] 王学之思[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五周年
· 叙事灵性疗愈,用故事叩开心门
  在痛苦的坚持中品味收获的快乐
  作者: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裴山初级中学 邓淑芳
2009年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定于10月18日-20日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召开。----觉初先生将应邀… []
电话:010-0-
组委会(北京): 北京市朝阳区四惠桥东高碑店通惠河畔文化园区惠河南街1132号通惠大厦A区6层
办事处(深圳):南山区西丽镇同发路6号官龙名苑T6艺术区二楼
学术支持单位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心理资本研究中心(筹)
本届大会合作伙伴
Copyright (C) 2007 - 2014 Key to Success Edu.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44号
版权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复制本网站、视频、文字及图片,违者必究!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答辩要点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