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钱相是哪个人,哪个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

博宝艺术网推荐
博宝油画火热销售中..罗永浩:职场人如何省时、省钱、高效的充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罗永浩:职场人如何省时、省钱、高效的充电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学​物​理​数​学​金​融​生​物​死​得​早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3.3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关注我们:
罗志祥被骂坑粉丝钱 回应:一些人只表面上爱我(图)
金报讯罗志祥今年以专辑《独一无二》连续第二年登上唱片销售榜冠军,但人怕出名猪怕壮,有网友狂批他三宗罪。一是差别待遇:粉丝参加签名会,买5张专辑可抱抱,3张可合照,被批签名分阶级;二是专辑发行改版不断:曾有一张专辑改过9次版;三是会费过高:后援会年缴1799台币(约合377.6556人民币),被批评高收费坑粉丝钱。针对“坑钱”说法,罗志祥的经纪人蒋承缙表示:“罗志祥是最照顾歌迷的,9个版本太夸张...
责任编辑:AP0012
心情分享加载中...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财经郎眼》日《伤不起的中国大学》第9分57秒。
赞同数最高的几个答案看似有理有据,却混淆了一个基本问题,即“黄金时期”与"巅峰期“、”高峰期“一类名词的本质区别。”黄金时期“一词在一般的语境下指的是一个人或一样事物最宝贵、发展可能性最高的一段时期。比如我们常说”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发展的黄金时期“等,难道是说这段时间是你人生最牛逼日子?显然不可能,人在经济实力也好、社会地位也好、知识学问也罢,巅峰期肯定在青年进入中年之后,而把青少年那段时间称为黄金时期,是因为在那时你有最充裕的时间、最健壮的体魄、有大把大把的机会和重头再来的勇气,这些往往是你进入社会多年摸爬滚打后,所未必具备的。所以说”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没什么问题,去纵向对比七十年前和七十年后的教育水平显然是偏题的,时过境迁,而”民国“的”黄金“之处有二:一、奠基,我们不可否认现今中国大陆大学各学科的学术水平显然远超民国时期,但另一个事实是近代的各个学科,皆由那时的学者奠基,后人在其基础上研究与发展的,甚至于有详细地师承体系。而不一脉相承,另起炉灶的推翻重来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傻气,后果显然比较沉痛,以法学为例,当年民国时期“南东吴”、“北朝阳”,建国后大都被发配大西北戈壁滩,于是新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饱受苏联法学理论毒害数十年,至今在许多领域仍然遗毒未清,法学研究,尤其是民法学研究,相较于传承完整的台湾地区,落后以数十年计。二、精神,以人来类比,黄金时期必然是你最有理想最有冲劲最自由最独立不羁的时期,这些同样是作为大学所必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为政治所掣肘、不向权贵阿谀等等。现在中国大学存在的种种问题相信不用我在此赘述,囿于时代动荡、战乱频繁等原因,民国的大学乃至整个学界,或许没有办法达到后来的高度,但这种精神的存在,才真正是“黄金”的本意,一个刚刚起步、毛毛糙糙但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二十岁,或者一个志得意满、家大业大但一身官僚习气、思想僵化的五十岁,哪个时期才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不言而喻。以成果而论,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不但培养出了中华民国的栋梁之才,共和国的开创者们不也是“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吗?一师的那位如果把他在一师的搞法挪到当今中国大陆的大学中来,你确信他不会被开除学籍甚至直接喝茶?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应该感谢民国大学教育的是谁?综上,这个命题所讨论的,并不是去比较当代中国和民国时期,大学教育水平哪个更高,而是唤起当代人对当今大学教育所缺失的部分内容的重视。如果仍抱以“老子人多钱多楼多机器多,你特么能跟我比”的土豪思想,对于大学的精神内核不甚重视,这个事业逐渐有成的中年人就容易在名利场里迷失,开始奉承上级、压榨下级、排挤同僚,开始利欲熏心、开始声色犬马、开始变成你在年轻时最讨厌的那种人。黄金时期,你或许不够好,但是你够牛逼。
看了下现有答案,我感觉所有人应该是并没有看过题主所给的「来源的」;当然题主的来源也不准,视频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没有发现,第二遍特别注意才发现了是在11分07秒由主持人王牧笛说出来的,具体也没有什么论证,更相对于是一个对比。还是那句话,跳过是不是讨论为什么都是耍流氓。这句话在我看来,还是不能成立的。从视频里给出来的例子,就我看来,还是偏向扯淡并非具体实证的:比如张作霖、吴佩孚如何重视教育,拨款拨钱不干涉教育,所以有独立人格;关于这点,答案里也有人引出来一个什么民国时期教育投入比例,说教育投入比例如何如何之高。老师工资比县长还高云云。如果这些说的真能做到,那我觉得民国教育肯定很棒,但很可惜啊,如果真是这样,又怎么会有以下事实发生:民国拖欠教师工资成风,咱就不提毛因为被拖欠工资活不下去干出什么了。就说当时的名人里面,首屈一指的鲁迅,当过老师对吧?一九二几年的时候,日记里经常写的是又和谁谁联合讨薪去了。在《记“发薪”》一文,就公开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积欠他应得薪水共两年半,说好的几百元工资,拿到手的有多少?翻开我的简单日记一查,我今年已经收了四回俸钱了:第一次3圆,第二次6圆,第三次82圆5角,即二成五,端午节的夜里收到的;第四次三成,99圆,就是这一次。再算欠我的薪水,是大约还有9240圆,七月份还不算。9 240银圆(约合今人民币32万多元),在《端午节》中还提到,由于被拖欠薪水实在太久,最后不得不借高利贷度日。一度在1922年酿成学案,教育家马叙伦等为此而绝食。把大师逼到这地步,也好意思说提民国对经济教育支持?何其脸皮厚也。类似的记录,比比皆是,1919年五四到1926年7年间,教育部动辄拖欠半年工资——全方位无差别拖欠,无论你是鲁迅胡适、还是毛,全都不能幸免。正如蒋梦麟在《西潮》里所说的:教授「通常两三个月才拿到半个月的薪水。」那一时期关于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请注意,这还是在北京,理论上当时中国最应该公平公正公开的地方,教育部就敢公开拖欠所有教授老师们的工资,地方如何,你能想象么?当时的地方,虽然三令五申有各种文件,粗略统计下,包括《各省教育经费须保障其独立》(1929 年),《中华民国约法(草案)》(1930 年)、《地方教育经费保障办法》(1931 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草案)》(1931 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6 年)、《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等等,这不是因为多重视,而是确实是地方根本不听你的,才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下法律强行规定,但就是这样强行规定,依然不起效果。民国政治的的特点如政令不通、战争频繁等条件,直接导致地方财政常年处于崩溃边缘,军费开支常年居高不下占地方财政绝大部分:根据北京政府筹备国会事务所等单位档案记载,1925年中央岁收入元,军政经费元,军事行政费元,军费合集元,占中央总收入的83.23%,比例之大,实属骇人听闻。——熊贤君,论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的困扰与对策这种时期在当时是常态,在37年以前,军费在总预算中的比例,就不曾低过40%;在抗日战争期间,更是维持在60%以上的水准,在这样畸形的财政制度上,保证教育投入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教育经费被挪用才是常态,教师工资更是根本发不出来,这一说法,最直观的证据民国基础教育一塌糊涂,文盲率80%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剑桥中华民国史》尤其是后期,由于中央财政问题,教育经费几乎完全靠地方财政支出,各个地方都快破产了,还保证教育?所以直接后果是,数据上很好看——反正大家都造假。但实际上连老师都找不到。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根本没有形成配套的教育财政制度。教育经费投资过少知道1947年的宪法才有了明确规定,顺道一提,那不宪法还规定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一届,结果么,呵呵。当然说了这么多,不表示民国教育一塌糊涂,平心而论,说是大学教育的启蒙期是很恰当的——其中固然有之前太烂的因素,但教育作为国民教育,还是在新中国才开始真正进入黄金期。至于其余大学精神自由独立,白色恐怖并非空穴来风,遍布全国的特务组织真当是是吃干饭的?中学和大学是重点打击对象。政府从193l-1932年满洲危机中领略到了学生运动的潜力,并深信共产党分子是学运的煽动者和组织者,决定把学生引上轨道。政府的密探混入学生团体,学生受到突袭搜查、突然失踪及集体拘禁等恐怖的威胁。没人能淮确地说出到底有多少学生在1930年代被捕,但数字肯定会是上千,也可能是几千。——[美]易劳逸 著,高华等译:《流产的革命——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看清楚译者呦)我同一位在耶鲁大学受过教育的经济学教授马寅初谈过话。抗战以前,这个独裁者曾把马教授请到他的官邸,请其私下指教经济问题,就象他请传教士教他神学或者请普鲁士人教他步兵战术那样。马寅初认为,他同蒋介石关系密切。但是抗战期间,当他在大学讲课时,他开始指责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这时蒋再次请马寅初吃饭,讨论经济问题。饭后,在马寅初乘坐这位独裁者的轿车回家时,坐在前排座位的两个带枪的人对他说,他已经被捕了。为此,他有两年时间未能与家人相聚。——[美]白修德:《探索历史》我估计肯定又要有人跳出来说民国大师云集,再补上我之前的一个答案:设若我问题主当代XX国(美日英法德)有什么大师,不知道题主会作何回答,就我身边的大学生朋友们而言,除了自己的专业领域的,能说出来的,除了和娱乐沾边的(电影电视音乐上),只有一些曝光率颇高的诸如霍金、莫言等等。因此,我觉得所谓的当代中国几乎没出大师可能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有三:1.从大师的定义而言,题主可能错误的定义了“大师”“大师”,在一般大众的理解和它本来应该是的有所不同,大师的定义本来应该是从学术水平而言,但在当代,其定义可能更偏向于知名度的高与低,大家对于其学术水平经常性不甚清楚,诸如爱迪生,大多数人能说出个发明了电灯泡(还是错的),说个直流电都不容易;一提爱因斯坦,就是相对论,最多加个E=MC2。而在中国,知名度有个很神奇的体现,就是是否被选入中小学教材,这一标准容易导致一个问题:当代科学而言研究愈发专业深入,基础体系已经构建完毕,而中小学这方面当代科学家天然吃亏,写进教材的往往都是早期的奠基人们。2.厚古薄今思想作祟在互联网各处,经常性能听到各种新版本不如旧版本,新电视剧不如老版,新书不如旧书,新球员不如旧球员,这种新不如旧的的论调经常性出现,在文化史上,离当代越近,往往获得的评价相对较低,同代人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不认可同代成绩,不仅仅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不单单是中国的问题,这种思想,就容易给人以过去学术成绩比现在好的错觉。3.知识的传播能力不同这点和第一点一脉相承,越专业的知识越难以传播、被大众所知,除非有点噱头,诸如霍金的身残志坚、莫言的诺贝尔奖。具体到中国,引进现代科学、文学不过百余年。关于此条、有条微博“1917年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周作人,33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校长是蔡元培,50岁。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这个年龄,搁现在许多人还是“啃老一族”,而前辈们已经成为大师了”这批人现在普遍被认可为大师了,但是他们之前有配得上大师称号的成就么?其实一翻,我们会发现基本都是留洋归来直接就当上教授了,说句不好听的,刚毕业的本科生,哪有什么能在国际上拿出手的成就,这些人并不具备大师的能力,之所以能当上教授,更多是沾了当时文盲率百分90的光,是真的矬子里拔大个。同时期,按世界学术标准来衡量,民国学者在相关领域上能算世界一流水平的极少。不过我赞同在文学、艺术领域有一批大师。最后,欢迎讨论,但讨论的时候请至少做到如我一样提供具体说法来源、论据,那种上来「我就觉得民国厉害」、「呵呵」 这种无意义回复,您还是自觉闭嘴吧。
一、民国时期的大师并没有那么多,而且主要以文科为主,理工科的还都是留过学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民国大师有哪些?蔡元培、鲁迅、林语堂、胡适、陈寅恪、刘文典、刘半农、梁漱溟,周作人、沈从文、张爱玲、矛盾、老舍、叶圣陶、徐志摩、梁启超、傅斯年、章太炎、闻一多、梅兰芳、曹禺、田汉、冼星海、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丰子恺、季羡林、钱穆、傅雷、郁达夫、钱钟书、冯友兰、丁玲等等,通过这些我们看的出来,最熟知的一些人清一色的文科生,都是搞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教育的。理工科(物理化学数学农学机械学建筑学等领域)的有哪些大师?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钱学森、钱伟长、童第周、李思光、竺可桢 、邓稼先、华罗庚、茅以升、梁思成、苏步青、陈建功、侯德榜等等。理工科的大师远远少于文科领域的大师,而且这些大师大多都是留学归来的,还有的加入了外国国籍,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民国培养出来的大师。其中缘由,一是因为中国自古缺乏理工科的知识基础,整天围绕着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朱子等等这些人论战,读四书五经,学而优则仕;二是因为中国民国时期社会混乱,战争频繁,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去发展理工学科,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理工科的建设;三是因为当时的有志之士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首先要做的必然是解放思想,进行思想建设和理论探讨。这就导致了民国的教育向文科一边倒,理科、工科和商科少的可怜,也没太多人感兴趣。想学点理工科和商科的知识,只能出国深造了。二、民国时期的大师,并没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首先在文科领域,虽然没有多少成果是能拿到国际上秀一下的,但像鲁迅、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等等文学家的作品,国际上虽然认可度不那么大,但我们国人却很喜欢,也算是很有成就。齐白石、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的画也很不错,也算成就。但是其他的呢?巴金、矛盾、叶圣陶、丁玲等人的作品,现在还有多少国人喜欢呢?更不要说在思想领域有什么大的建树了。我们要知道,中国的这批文科知识分子,都是受了国外思潮的影响的,比如达尔文、萨特、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就对这批人的影响很大,而不是这些人向国外输出了思想。这批人只不过是中国最早接触那些思想的人,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他们把国外的思想结合中国的现实进行再加工,传递给民众,并没有多少突破性的的创造和建树。理工科领域就不说了,跟中国基本不沾边的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不说了,实在不好意思赖着脸皮说是中国自己人,钱学森、钱伟长、邓稼先、童第周也都是留过学的,他们后来的创造完全是基于从国外学来的知识,民国时期他们基本都在国外学习,也实在不好意思说是中国培养出来的。在理工科方面,真正称得上是中国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寥寥无几。三、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民国时期的大师那么多?其一,媒体宣传的效果。三人成虎,说得多了,我们就形成了思维定式,谈到民国必谈大师。再加上厚古薄今的思维惯性,时间长了就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自己宣扬着民国的大师多如牛毛,但又并不能细述其中究竟如何。其二,民国时期民众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大学生都是极少数,所以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精英就显得与众不同,很容易被识别出来,成为万众的核心,社会上的报纸也整天围绕着这些人打转。但是今天呢?资讯发达,领域众多,名人众多,已经很难涌现出真正的文化名人,反而是商圈的名人更多一些。我们只能说,今天的名人太多了,而且科学文化领域的一些精英往往不被人们所普遍关注,这才给我们造成了没有大师的错觉。其三,我们之所以觉得民国时期的大师比当下的大师牛逼,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民国时期的那批大师把自己的学问同这个民族的的命运连接到了一起,而当下的大师们则没有救民于水火的时代背景。和平时代的大师是很容易被遗忘的,国运昌盛下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跟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的条件。但民国时期的那批大师,我们在学历史的时候必然会学到,小学学了中学学,中学学了大学甚至还要学,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这些人超级牛逼。现在的大师们呢?也有很多互联网的名人,在网上批判政府批判社会,而且写得文章真的很不错,但不会成为传世之做,因为这个时代确实要太平的多。如果中国当下大乱了,必然还会涌现出比民国更多的更优秀的大师,因为文化水平实在是要高得多。其四,乱世出英雄,这个乱不单单是指战争,还指思想。中国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就是民国时期。这种时期,往往是旧秩序被颠覆,新秩序慢慢建立起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被迫去进行思考、探索,救时代于危难,解天下于倒悬。观点的碰撞最容易产生新的火花,而这种对旧思想的弃、新思想接受的自我蜕变的过程恰恰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我们学历史也总是重点学习那些人类历史上的转折点。我们借此可以说,为什么春秋战国之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再也没有出现过春秋战国时代那种丰盛的思想盛宴?很多人说是独尊儒术的结果,其实不然,即便是不独尊儒术,也很难产生这种思想盛宴。华盛顿被铭记,是因为创造了美国,林肯被铭记,是因为解放了黑人奴隶,打了南北战争,罗斯福被铭记是因为打了二战,但是美国其他总统都不能给人过于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来说,毛主席的地位也是没有任何一代领导人可以比拟的,邓小平的地位也是难以逾越的。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四、民国时期的大师究竟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尊敬。我觉得当下的时代,人们崇尚民国的大师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民国的大师们普遍具有一种学不来的风骨,特立独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引领时代变革。这些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实在太缺乏了,而这些品质在战乱年代更显得难得。其实说这种品质在战乱年代更显难得也并不一定公平,因为战乱年代,最能吸引眼球的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你有什么救国救民的理论,有什么颠覆传统的思想,并用这些理论和思想号召很大一批人去为了心中的理想亡国奋斗。那个时代的人们,面临的物质诱惑远远比现代社会少得多,因为大家都在为了活命,没有像当下社会这样一切向钱看。西南联大的传奇就更是如此了,抗日战争时期,大家更容易团结一致,没有人追求金钱,也不面临这方面的压力,大家比拼的都是知识水平,学术水平,所有人都很穷,在物质方面都是一个水平线上的,不会去攀比,没有物质的诱惑。这也是为什么我党在革命时期涌现出那么多大公无私身先士卒的战士,但一到了和平年代都和普通人一个鸟样,贪污腐败趋炎附势。还是韩非子说的好啊:“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由于不满北洋政府对学生的态度而辞职,他说,自己绝对不能做政府任命的校长,因为一旦如此,以后稍微有点破例,就要呈请教育部,作为痛恶官僚的人,怎么甘心仰官僚们的鼻息呢!蔡元培的风骨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很难学得来的,因为你不做这个校长,有的是候补的人员替代你,没有了像民国那样救国救民的时代主题,很难使某个人物成为这个这个时代的核心人物受到拥护。但是,并不能因为时代环境就原谅一个政党禁锢思想的行为。相比于国际知名大学,中国的学术环境实在不能说有多好,这也是产生不了国际领先学术成果的最大原因。当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习惯(或者说被迫)屈从于一个政党的权势和淫威,尊严已经遭到践踏,这个情境下,你怎么能要求他们继续对人格的坚守呢?一个男人有事没事把一个妓女按在床上狂草一回,完事还要求这个妓女保持高尚人格,开什么玩笑?大学不独立则学术不独立,学术不独立则思想不独立,思想不独立则腐化横行。当下人们更应该讨伐的是体制,而不是那些腐化的学者,讨伐学者也是一种找软柿子捏的欺软怕硬。五、钱学森之问,中国当代究竟有没有大师?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话成为非常著名的拷问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并没有拿民国于今天做对比,相信钱老对民国的教育也是不满意的,因为民国实在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理工科的学术成果。那么今天的中国是不是真的缺乏大师呢?我认为是的。虽然我无力评价当下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但也很怀疑每年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拿到国际上有多大的地位。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杰出人才必定不是信口胡扯。这几年,太多的有钱人用脚投票选择了出国留学甚至是移民,中国的教育确实是让人失望的。中国不仅没有爱因斯坦霍金式的人物,也没有比尔盖茨乔布斯这样的人物。中国没有航天飞机,中国没有自主研制的航母,中国研究不出一个像样的发动机,中国的数码照相技术远远落后,中国的百度抄袭的谷歌,中国的QQ抄袭的MSN,中国的微博抄袭的推特,中国的知乎抄袭的Quaro.........我觉得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非常遥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基本可以说一直在跟随着发达国家走,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研究成果。六、出路在哪里?1、学术自由,学术自由,还是他妈的学术自由。老子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老子想琢磨什么问题就琢磨什么问题,谁他娘的也别指手画脚。2、精英教育。北大清华都他妈弱爆了,中国应该有一所集合所有怪杰的大学,人数不需要太多,年龄可以不那么严格限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适合做科研的怪才,专事研究各个领域的高深之学问,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给他们生存的尊严,让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学术兴趣中,汲汲以求,不为外市所扰。3、耐得住寂寞。不管中国的大师在哪里,但绝对不在知乎,也不在果壳和科学松鼠会,不在网络上的任何角落。真正的大师是像爱因斯坦一样的人,耐得住寂寞,把研究当做生命的全部,窥天地之奥,达造化之极。没事就出来喊两嗓子的人注定成不了大师,大师的学问“不足为外人道也”。————————————————————————————————延伸阅读:看看民国教育是如何被神话的)——腾讯今日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1.针对 在回答中提出的反对意见:我觉得国民时期确实不能称之为黄金时期,民国的大学教育,一来学科不全,二来覆盖人数很少,三来国际性的研究成果很少。国民时期的大学教育只是一种萌芽时期。那么今天的大学教育自然也不能说是黄金时期,覆盖人数上是够多了,但缺乏了质量也实在不好说是黄金时期。2.针对我在回答中提到的关于百度抄袭谷歌,腾讯抄袭MSN的谬误,感谢大家在评论中指正。我非互联网界人士,所以对其中细节不甚了解,所以班门弄斧之处请见谅。3.一切只说不同意却不说为什么不同意的行为都是刷流氓。“我反对”“我完全不同意”“我只能呵呵了”,这都没问题,很好,闻过则喜才能进步,但是麻烦您说出原因,哪怕是简单几句。我想这也是对任何一个答题者的尊重吧?冷嘲热讽的语调永远不能证明你是正确的。———————————————————————————————做个广告,新书《我想和中国的大学生谈谈》修改完成,有兴趣的朋友看签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