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具魅力领导人的运动 写作

关于运动会的作文:难忘的运动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关于运动会的作文:难忘的运动会
​ ​冬​去​春​来​,6天​一​晃​而​过​,​一​年​一​度​的​春​节​运​动​会​也​在​这​朝​气​勃​发​的​春​天​里​拉​开​了​序​幕​。​ ​ ​运​动​会​的​第​一​天​,​我​们​来​到​梅​家​山​场​。​长​长​的​跑​道​、​薄​薄​的​细​沙​、​暖​和​的​午​后​阳​光​立​刻​给​了​我​们​运​动​的​渴​望​。​这​天​最​引​人​注​目​的​项​目​当​属​短​跑​。​各​班​的​大​将​都​参​加​了​这​个​项​目​。​强​强​相​遇​是​短​跑​中​最​具​魅​力​的​时​刻​。​当​然​,​大​家​的​眼​球​也​都​被​这​场0​米​短​跑​比​赛​深​深​地​吸​引​住​了​。​ ​ ​不​一​会​儿​,​运​动​员​们​都​站​在​起​跑​线​上​蓄​势​待​发​了​。​原​本​人​声​鼎​沸​的​看​台​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2011高考作文素材和写作教导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1高考作文素材和写作教导
21高​考​作​文​素​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号 E-mail:最有魅力的--------(填一个名人)(请写一篇作文)
最有魅力的--------(填一个名人)(请写一篇作文)
补充:写一篇400左右的作文
补充:是作文,写作文才给积分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你看哪篇合适,再把题目改了



魅
力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那是小池的魅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是瀑布的魅力;“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是杨柳的魅力……
  但是,魅力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它更是一种由内向外流露出来的气质和神韵,它是真善美光芒的闪耀,它是美好精神、品质和行为高度统一的产物,它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集合。
  魅力是一种本色。它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包装,任何矫揉造作和故作风雅的魅力都只能是镜花水月、昙花一现,真正的魅力是一种纯自然的美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具有本色的魅力;“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具有本色的魅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沙漠具有本色的魅力;“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具有本色的魅力。
  魅力是一种品格。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一种魅力;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是一种魅力;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一种魅力;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是一种魅力。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仍高呼“余固知骞骞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奇耻大辱,仍不屈不挠,完成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李白不肯向权贵低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诗句充满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们都是诗人内心品格的真实写照。
  魅力是一种修养。它源自丰富的内涵,豁达的心胸、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仍乐观豁达,他的魅力在于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韩信虽遭胯下之辱,但心胸宽广似海,成名后不但没有找当年欺辱他的人复仇,还以美食佳肴相款待,他的魅力在于他比天空更宽广的胸怀;丛飞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把生命毫不保留地献给了救助失学儿童的事业,他的魅力在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魅力并非生而有之,它需要经年累月的修炼,需要逆境与挫折的磨砺,需要后天的学习充实。魅力并不神秘,只要我们不邯郸学步式地迷失自己;魅力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敢登上用信念和毅力搭起的云梯;魅力并非别人的专利,只要肯努力,你、我、他,均可以拥有迷人的魅力。
  拥有魅力的人生是亮丽的人生!
  模拟评分:24+25+10=59分

「评分理由」
  特别提醒:本文稍加改动后,可用来应对“美丽”的命题作文或“做人”、“追求”等话题作文。
                 

魅
力

  淡去了刀光剑影,渐远了鼓角争鸣。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了宏伟的唐朝。唐朝的雄浑气度有魅力,唐朝的精美陶瓷有魅力,唐朝的繁荣昌盛有魅力,而最有魅力的我认为还是唐诗。
  唐诗的魅力在于它所体现的气度与强盛。从“将军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人恢弘的气度、豪迈的气概和非凡的自信自然融入到这些唐诗中,透视出唐朝国力的强盛,没有什么东西像唐诗一样可以穿越千年向我们传递如此精微的信息。它就是一部诗化的史书,研究唐代历史,我们没有理由不研究它富于魅力的诗歌。
  唐诗的魅力在于它所描绘的细腻与美妙。苏轼评论王维诗歌时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看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怎能说不是一幅灵动的山水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的《清江花月夜》岂不是一幅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唐朝风景太多太美,以至有这么多乐山乐水的诗人。回首千年,大唐的风景似乎还在眼前。唐诗如画卷,收藏着唐朝秀美的风景,以至使我们分不清到底是唐诗的魅力,还是山水本身的魅力。
  唐诗的魅力在它所表达的人格与精神。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他的弊端,唐朝既是辉煌的,又是糜烂的。值得庆幸的是,总有一群时代的精英、民族的脊梁在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告。在唐代,这种声音最深沉的当属杜甫。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可他却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还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沉吟,都无不传达出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唐诗因杜甫等人低沉有力的吟唱而具有一般诗歌无法比拟的魅力,它已不再是纯粹的文学创作,而是崇高精神的呐喊。
  唐诗的魅力远不只这些,它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瑰宝。因为无穷的魅力,它涉过时间的长河流传千年;因为无穷的魅力,它突破语言的壁垒广为流传;因为无穷的魅力,它超越一个鼎盛时代的一切,抽象为唐代的符号。唐诗的魅力无限,唐诗的魅力永恒。
  模拟评分:25+25+10=60
  「评分理由」
  作者善于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第一段用“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将“魅力”的大题目一层层缩小到“唐诗的魅力”,这样便于集中笔力把一点说深说透。文章从唐诗所“体现的气度与强大”、“描绘的细腻与美妙”、“表达的人格与精神”三个主要方面诠释了唐诗的魅力,内容丰富深刻。
  大量引用诗句,很好地支撑观点,客观反映了作者对古诗词浓厚的兴趣、丰厚的古诗词积累以及准确的理解能力和自如的运用能力。结构清晰,语言通顺有文采。
  特别提醒:本文稍加改动后,可用来应对“古典文学的魅力”、“诗词的魅力”命题作文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话题作文。
                 

魅
力

  灵动的女子,飘逸的思想,平淡如水的面容下蕴藏着一颗颗永远都无法完全解读的心。因为独特,才使她们的思想拥有了不尽的魅力。
  安妮宝贝写字的女子似乎都是寂寞的,像开在水里的花。在这都市荒凉冷漠的石头森林里,安妮那些阴郁冷艳的文字滴水般滑落在心底,最终汇集成汹涌的暗流,一遍遍冲刷心灵的残缺和疼痛。
  没有温暖的阳光,没有宜人的清风。只有永远都摆脱不了忧郁、阴冷和疼痛。有人说,安妮的文字太尖锐锋利,刺破了现代社会里一个个看似光鲜玲珑的面具,露出一个个孤傲寂寞的灵魂,我只记得其中那些穿着白棉裙女子的破碎的结局。当忧伤包围我们的生活时,需要一个与此相匹配的情景让自己彻底地颓废一下。我被强烈地吸引着,虽然无法透彻解读,却痛快地释放了自己的忧伤。
  三毛她或许算是漂泊浪人,我却更愿称她为异乡的赌徒。她有这样一张照片:穿着大朵碎花的长裙站在风沙漫天的沙漠里,黑发飞扬。我欣赏的、寻找的、需要的正是这份粗犷中凸显的执着、果断、决绝和洒脱不羁。女子,似乎总易被牵绊,也许柔情似水是宿命的本性,但英姿飒爽岂不别有一番韵味?
  三毛看遍滚滚红尘里的诡异景色,风土人情,种族之争……倘若没有执着的追求,又怎能在多重变幻中依然保存本色,活得超然洒脱?
  张爱玲不似鲁迅尖锐,一心想用杂文的投枪匕首刺中敌人的心脏;不似徐志摩多情,轻轻地带走一片“西天的云彩”;不似安妮,总是让人掉进黑暗的深渊。张爱玲的文章带给人一种时代的氛围,并永不褪色,那文字仿佛来自乌托邦的梵语。
  当清茶热气氤氲,总会浮现出白流苏的形象。一袭暗红华丽旗袍,遮住半边脸庞的高高衣领,水样的眼睛闪着幽幽的光,手腕上一对银质的镯子……一切仿佛回到了那个十里洋场,作者笔下金色的爱是在用欢欣与激情守候。
  灵动多情的女子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那流利感伤的文字从山尖流下,滑过镜湖,缓缓进入心底。其中的诗意如候鸟般划过你我的心。
  魅力是仰视天空的女子寂寞伤痛的一颦,魅力是三毛跋涉于撒哈拉迷茫而又坚定的眼神,魅力是白流苏和着家乡的胡琴曲抬手拢发的悠然。

最有魅力的鲁迅
   
    上中学时就开始接触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散文,但至今我都认为,鲁迅的作品被编进语文教材是一场灾难,在支离破碎的讲解中,我对这个传说中的一代文豪产生了怀疑,没有感动也没有震撼。事实上,在多年语文课堂的教化之下,学生很难再保存几根敏感的文学神经。老师用分析学生作文的方法解读先生的作品,最终把那些写得无比深刻的作品简化成了笔法比较成熟的学生作文。及至到了大学,每个中文系的学生都明白,鲁迅这个作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阅读鲁迅作品,这是本科阶段中文系学生开在课外的必修课,这个专业毕业了,对鲁迅知之不多是很丢人的。读研一来,“重读经典”课上又重点分析了先生的三篇小说,读研,说是深造,但说的确切点,是在补课,补本科时落下的课。
    对于鲁迅,人们从来都不吝惜“最”这个夸张的字眼,他拥有现代中国最深刻的心灵,最敏锐的思想,最坚强的斗志和最独立的精神,我认为,鲁迅的价值,绝不仅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他还填补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项空白,他用自己的人格和艺术浓墨重彩地塑造起一尊凡俗之神。
    世纪之交时,似乎为了继续向世人证明他脑后的反骨生得有多漂亮,王朔炮制了一篇《我看鲁迅》,此文取得了预期的轰动效应,有人表示了反感,也有很多人表示支持和理解,认为此文是对多年来神化鲁迅不良倾向的一次反拨,此观点一出笼,立刻应者云集,他们显然为王朔的荒唐文章找到一个堂皇的理论支撑,长期在鲁迅阴影下的学人好象大大出了一口恶气,大有说出“心里话”的痛快和欢畅。但神化鲁迅,一直到今天,我都认为这是鲁迅研究学者做的最成功也最有价值的一件工作。中国恰恰需要这样一尊神。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不缺神灵的国度。各种各样的神灵都在这个国度里找到了自己虔诚的信徒,人们在吃饭的灶台上都供了一座神。迷信和崇拜是中国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民间传奇里,死去的恋人多半会化作神仙,这里面寄托着大家对神灵世界的向往和迷恋。这些神灵,是最虚幻的真实,拥有实在的权力和至上的威严。中国人是畏惧神灵的,私下里说了“大不敬”的话,要忐忑上半天,深怕众神显灵,自己遭到报应。长期以来,中国人缺乏有质量的精神生活,缺乏一种“高尚”的敬畏。我们对神灵的膜拜和景仰,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惘惘的恐惧,怕天不下雨,怕闹水灾,怕贫困。
    鲁迅作为神,是独一无二的。
    他是现实之神,不象寺庙里的神一样虚无飘渺。
    他是脚踏实地的神。他吃饭也睡觉,不是漂浮于蓝天白云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我们需要这样一尊神,他不是借助政治力量、伦理情感和世俗幻想登上神祉的,他不可能给信民带来丰收或富足的希望,他手里紧攥的只有两样东西,那就是艺术和人格。我时常在想,漫长的中国的历史中,有没有哪个人是凭这两样东西的完美融合成为神的?没有。中国神的身上,大多寄托着人们对好日子的美好理想,期望在虚幻的膜拜中收获实利。鲁迅作为神,显然不具有让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的魔力,但他终于成为神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奇迹。
    我对鲁迅先生始终存有几分畏惧之心,我称之为“高尚”的畏惧。今天,我越来越感受到政治的力量正在削弱,在私人场合里,我听到过很多关于领袖人物的褒贬,网络上类似的调侃更不鲜见,如今,在私底下,中国人是敢说话的。但是我发现,很少有人搬弄鲁迅的是非。还有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无论是学府里的文人一脸严肃地为文学大师排座次,还是网络上嬉皮笑脸的网民关于文化偶像的评选,第一名总是毫无悬念的留给鲁迅,其它人要竞争的不过是第二的位置。鲁迅早已获得了广泛的民意认同,不限地域时空。对鲁迅的敬畏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一种敬畏。中国人总是受到批评,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活得无根无柢,但毕竟,还有让我们敬畏的东西!今天的中国需要这种高尚的敬畏,这是人们天性中对崇高、正直品质的亲近和肯定。
    鲁迅是一个话题,一个让人必须严肃起来的话题。徐志摩和几个才女的风月故事可以被电视工作者拿来做上一顿言情大餐,其实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以及朱安的婚恋故事同样有蕴藏着不少戏剧因子,但再大胆妄为的编剧也不敢触及这个题材,先生的冷硬表情镌刻在国人心中,无法想象鲁迅先生柔情万种的模样。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始终局限在严谨的史料考证中,没人敢附会出一桩风流公案。鲁迅是公众的,他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世俗形象,却是一个钢筋铁骨的战斗的男人。
    总有一些人在嘲笑,说吃鲁迅饭的人太多了,关于鲁迅的研究专著已汗牛充栋,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在相当时期内,我们的鲁迅的研究是背离文学轨道的,是政治化的。说不尽也走不近的鲁迅。等到鲁迅研究真的开始接近本质时,开始顾及到文学的精神属性时,很多人又觉得这个不时髦了,很不屑,研究鲁迅不如研究当代作品时尚也容易成名,于是鲁迅研究很尴尬,我就没有勇气来涉足鲁迅研究这个领域,因为我思想的浅薄和毅力的不足,也因为我对能有所发现和提出创见信心不足。但我知道一点,鲁迅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人们拨开迷雾撇去泡沫,去深入挖掘属于中国知识分子最珍贵的精神资源。
    鲁迅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文学家。正因为他是一个彻底的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成为了神。

走一走,看一看(江苏徐州一考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吸纳他人、展示自我的过程。它是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没有休止符,我们要时刻往前走,奔往人生的新一座驿站。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妨走一走,看一看,看志向是否高远,看人生是否淡中有奇,看自我人格是否完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谁没有理想,谁不向往成功?而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伟大的理想并坚持不懈地努力,经过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攀登,一定能到达成功的泰山之巅。高尔基生活在离异家庭,在监狱中、在老板的皮鞭下读书写作,终于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作家,写出了《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巨著。读着高尔基的故事,我不由得立下当作家的愿望,刻苦读书, 努力写作……至于学习的压力,成长的苦恼,同学、老师的讽刺又算得了什么?杨乐在数学课本上写下“中国科学院”的理想,圣西门开门第一句话就是“起来,伟大的事业在等着你”,达尔文九岁时就要周游世界,朱德立下决心“从头革命”,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爱迪生有过一千多项发明,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决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乐观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是精神愉快的体现。纵观古今成才者,谁不是正视现实,采取对策进而走出困境的呢?
范仲淹自幼孤贫,勤奋苦读,年轻时就才高志远, 当以天下为己任。他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立大志,即使能吃饱喝足,生活舒服又有多大意义。如果贪图好吃的,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人生可以把功名利禄看淡一点,把苦难弱化一点,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陶渊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诸葛亮,要学会放弃,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达到明朝文人洪应明所说的“去留无意,笑望长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境界,我们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你会怡然自乐,投身于学习工作中,成功定会敲开你的大门。试想,名人不都是怀着如此的心态走向成功的吗?
我有一言须记取
在人类历史上,大凡成就事业者,几乎都是靠朋友、同志、集体的合力取得人生事业的成功的。纪晓岚编著《四库全书》是这样,包拯办案是这样,两弹元勋邓稼先也是如此,争取更多人的支持,是你取得成功的力量。
完善自我吧!做到廉颇负荆请罪的诚,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公,比尔o盖茨“只需要一个电话便能更换任何一个部件”的信。努力适应社会大众吧,在社会大熔炉里像雷锋、赖宁、徐洪刚那样哪里需要你,你就奔向哪里,“欲要取之,必先与之。”
奉献青春,奉献力量,你将会像一颗明星那样闪烁在中华大地上!
[点评]
这是一篇立意深刻、论证严密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分别从志向、人生、自我三个方面论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要“边走边看”。在论述过程中,或引名言讲道理,或概括举例进行论证,论述深刻而有力。三个小标题各有侧重,每一部分都突出名人对自己的影响,进而揭示自己从名人身上汲取的力量和获取的经验,颇具力度和深度。翔实的资料、流畅的语言、新颖的形式是本文获得满分的根本原因。
佳作二
秋风秋雨牵我心(江苏徐州一考生)
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他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为它呼喊几声。
——题记
呐喊
“我们的祖先还没有把它说完呢,我们不必多么孝顺,但又何妨静心听听,听不明白时追问几声。”听着香港沙田下的鸟鸣与涛声,思考着故乡的过去与未来,一位学者在告别蒙昧,控诉野蛮,为文明的胜利摇旗呐喊!
他是谁?与著名画家刘国松结交,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会面,在香港讲学,戴着眼镜时刻在思考……余秋雨,一名学者,著名散文家,正是在这个秋风秋雨时节写下了《山居笔记》系列……
待我明白了这一切已是十年后,我升入了中学,面对着五百多页的《秋雨散文》,看着《一个王朝的背影》、《苏东坡突围》、《脆弱的都城》,我的眼前闪现出宜人的避暑山庄、古老的庞贝古城,愤怒的李白、焚琴煮鹤的林逋……历史在呐喊,文人在呐喊:还我公平,还我自由!余秋雨在呐喊:呼唤文明,呼唤真诚!
我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呼唤文明,呼唤和平!初一时的我做起了作家梦。
彷徨
“都上初二了,还不知道学习?净看课外书!”班主任说完,拿走了我的《朝花夕拾》。
“XX同学,你写的文章很优美,离发表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请汇一百元给你发表……”寄了十多次文章,大多收到的是催款条。
“唉,语文考满分又怎样?就这数学水平……”数学老师一脸无奈。
期中考试后,面对着凄风苦雨,我苦闷我彷徨。在通往作o家之路的征途上,竟有那么多的障碍吗?李白的轻舟回不了万重山, 范仲淹的忧天下之心化作将军白发征夫泪,就连大学者大作家余秋雨也在思索人类如何战胜野蛮而文明却处处被拒绝,他写的一系列文章也不被认可为散文……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拿起{古诗文诵读》,做起《数学课课通》……
故事新编
“你就是写出{千年一笑》《文明旅行记》《百花仙子畅游宇宙》的A先生?很好,有我的风格,但思考的深度加大了。”在谙贝尔颁奖仪式上余秋雨先生握着我的手说。
“哪里?我的《文明旅行记》受您的《文明的碎片》的影响,《千年一笑》是《千年一叹》的姊妹篇。是您的文章启发了我,使我走上了真正散文化道路。”我发自肺腑地说。
“文明要继承要发展,文化要继承要创新啊!让我们为中华散文腾飞而共同努力吧!”
美梦中醒来,我只记得要做余秋雨第二,而他仿佛告诉我;你要做就做你自己第一。 
[点评]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中考满分作文。它以精巧的构思、形象的语言、独特的组材方式把与余秋雨“相识”“相知”“相见”的过程介绍得详尽具体,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本文写法上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考生能联系作家作品,联想自身生活,畅想美好未来,跨越了时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二是题记和小标题的运用。题记提挈全篇,点明文章主题。小标题借用鲁迅三部小说,的书名井赋予它新的内涵,进而把余秋雨与“我”的生活融为一体.既概括了各部分内容,又显得醒目传神。
佳作三
与李白相识(江苏徐州一考生)
在一个书声琅琅的清晨,一袭白衣,风度翩翩的李白走近了我;在一个月满西楼的夜晚,衣带渐宽,憔悴瘦弱的我走近了李白。
初识李白,是那首响彻千古的思乡之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情系千载,从此,我与李白有了解不开的情结。
在六朝金粉、隋代笙歌汇聚而成的大唐盛世,李白是一个神话。他胸怀大志,脚踏长安,在天子脚下写下了属于他的传奇。“酒人愁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化作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好一个桀骜不训的李白!“力士脱靴,贵妃研墨”,你无奈地书写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唐宫廷艳曲。终于有一天,火山喷涌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又甩袖而去,散发弄舟,留下了一个亘古流传的神话。
李白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它的不屈权贵、敢于直谏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何止英雄千千万!浅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者有之,高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者有之,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者有之……华夏民族,有着数不清的英雄豪杰!也许有人会说,李白不会舞枪弄刀,不能血染疆场,凭什么能让你景仰崇拜呢?历史不会忘记:在大唐那个太平时代里,在盛世那个逢迎年月中,像李白一样天子面前一脸正气权贵面前一腔蔑视的人能有几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像李白一样在朋友落难之时倾全力相助的人能有几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像李白一样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仍豪气不减的人又能有几个?历史告诉我们:很少,少得屈指可数。
在虚度光阴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意志消沉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李白的诗句永远吸引着我,李白的思想永远激励着我。在每一个花开花落,每一个阴晴圆缺,我都会想起李白,走进李白的世界。李白是“诗仙”,也是旷世名人。
[点评]
本文写李白,围绕三个方面:一是李白所留下的“亘古不变的传奇”;二是通过与“上下五千年”“千千万万个英雄”对比,强化了李白蔑视权贵、注重友情、富有豪气的品格;三是李白对我的“影响”和“吸引”。这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从正向入笔,着眼于李白;第三个方面从侧面入笔,着眼于“自己”:从正反两个不同角度凸显了李白永恒的魅力和魅力的永恒。 

&周恩来总理是举世公认的伟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杰出人物。他具有超凡的气度、才华和人格魅力,融集中华民族种种智慧美德与共产党人的气质品格于一身,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宏博精深,吞吐日月。他曾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他的去世使中华大地有了亿万人侍立寒风哭英灵的旷古悲恸。当时已80高龄的胡厥文老人写的一首五言诗《悼念周恩来总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许多人从心底发出以已之“灭”换周之“存”的愿望。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一斑。稍后,丙辰清明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不怕高压,不惧邪恶,甚至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周恩来总理的怀念哀悼之情,谱写出一幕幕悲壮的史诗剧。  & 第一部分:中外各界人士对周恩来人格魅力的评价 &   无数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体中,周恩来的人格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他在生前赢得人民广泛炽烈的爱戴,身后得到人民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是因为他一生的光辉业绩和渊博的学识,以及过人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品德高尚。他是我们党坚持党性的楷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典范,是党的优良作风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党魂、国魂、民族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周恩来同志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这是对周恩来一生的公正评价。邓小平同志说:“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李先念同志说:“周恩来同志这种为共产主义理想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以至在国际人士中,树立了忠诚、亲切、勤奋、坚毅、无私、无畏的崇高形象……中国共产党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光荣,中国人民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自豪感。”谷牧同志说:“回首往事,在人民共和国初建的那四分之一多世纪里,能有这样一位好总理,不能不说是我们党的幸事!是年轻共和国的幸事!是全国人民的幸事!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全党的尊重和全国人民的爱戴,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总理,作为一个不谋任何私利,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奋斗了一生的好总理,他是垂名青史,彪炳千秋的!”屈武老先生说,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乃人生不朽之盛事,周恩来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另一位党外知名人士说,长期以来,一提起共产党,脑子里就浮现出周恩来的形象;如果不是因为有周恩来,我们实在没法原谅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周恩来的高尚人格令“高山行止,景行行止”,人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从周恩来逝世后世界的舆论反映来看,他的人格魅力影响所及是超越国界的。当年联合国决定为周恩来的去世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有成员国代表以“此事没有先例”为由表示反对。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位夫人?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受人民爱戴?在国外银行无一分钱私人存款?”反对的人无言以对,决定得以顺利通过。秘书长先生没有列举周恩来总理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是讲了周恩来身上属于道德品格范畴的几点表现,正是这些看来不那么惊天动地的操行美德征服了“世界”,促使联合国作出了“没有先例”的决定。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二十世纪只有少数人比得上周恩来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过去25年里,我有幸会见的一百多位政府首脑中,没有一个人在锐敏的才智、哲理的通达和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伊朗《德黑兰日报》发表文章说:“凡是同周(恩来)会晤过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无不为他的魅力、聪明、机智和精力所倾倒。”突尼斯一位朋友说:“全世界向他致敬,没有任何人唱反调,这是罕见的事。”德新社专稿说:“甚至周(恩来)的敌人也不得不尊重他。”  可以肯定地说,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恩来的高尚人格必然会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后来,大型彩色宽银幕史诗巨片《周恩来》的公映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便是最好的证明。影片再一次呼唤出人们心底对周恩来总理深深的怀念之情。年过七旬的电影界前辈陈荒煤说:“我热泪盈眶,又终于热泪迸流地看完了故事片《周恩来》。好几天过去了,我脑海里甚至还会浮荡起影片中激动人心的片断,无法抑制心中的激荡。”云南昆明一位退休女工看过影片,感受极深,回到家里,便取出珍藏的周恩来遗像挂在家中。江苏东台市一位姓冯的老大爷患有白内障,双目失明,他让人搀着来到影院,在不停地抽泣中“听”完了《周恩来》。许多人看了电影说:“周总理回来了!”一些青年学生说,以前常听父辈提起周总理就动情,看了《周恩来》,知道那确实是一位让人长久怀念的伟人。
  电影《周恩来》的轰动,除了影片自身的艺术成就,主要是由于周恩来高尚的人格具有历久不衰的憾人心脾的魅力。  第二部分:  周恩来的高尚人格源于古老的东方文化这块沃土,是自身修养、民族气质、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理想人格与共产党人光辉品格的完美结合和集中体现,内涵极为丰富。现略述如下。  一 自强不息,正道直行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坚持正义、追求真理、讲求情操、崇尚气节的传统理想人格,培育了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强烈的正义感,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特别是在国家命运多舛、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总是以大局为重,用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命运。  周恩来从少年时代起就表现出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他12岁时(1910年)离开家乡,先是到东北的铁岭、沈阳读书,后又转到天津求学.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频仍,国家破败不堪。有一次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帐,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少年周恩来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不久他又在一篇作文中发表看法,认为中国要图富强,应该从根本做起,把教育办好。国文老师读到这篇作文后十分高兴,在卷末批了这样几句话:“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心长语重,机畅神流。”这时周恩来年仅14岁。此后,为了救国救民,周恩来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东渡日本,留学法国,追求真理,矢志不渝。“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临行前写下了那首抒发他青年时期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并给同学写下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当周恩来一旦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便以崇高的共产主义为其毕生的信仰追求,全心全意地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周恩来从1919年参加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始,经历了许多艰难而又光荣伟大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上海工人武装斗争,南昌武装起义,白色恐怖的地下斗争,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抗日大后方的统战工作 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和平谈判,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克服“大跃进”后的经济困难,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历程,其间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成功和胜利的喜悦也有挫折和失误的苦闷,有的人退却了,有的人沉沦了。周恩来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百折不挠,遇挫弥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满怀深情地低声吟唱《国际歌》,坚信全世界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二 敦厚宽仁、贵和持中与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宽阔胸怀  贵和持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并由此形成传统理想人格的一种规范,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注重和谐、和睦、和顺。所谓“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善于倾听正反之言的君王,才能造成‘和乐如一’的局面。”和而持中,“中”是“和”的界限。所谓过犹不及,无过无不及,凡事去其极端而取其“中”,便可达到“和”。  诚然,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周恩来几十年戎马生涯,出生入死。战场上枪林弹雨,谈判桌前唇枪舌剑,从没有胆怯过、退缩过,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然而对同志,对朋友真诚团结、宽厚大度在周恩来身上确实表现得十分突出。  周恩来早年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同学录》中对他作过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周恩来温和诚挚、重友情的美德一直伴他终生。李先念同志说:“周恩来的一个突出长处是‘善于团结人’。他确实能够做到团结一切应该团结和可以团结的人。他的这个特点,在党内早被承认,在党外更为著名。同他在一起工作,很自然有一种安定团结的气氛。”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早期历史,党内高层领导频繁更替,主要负责人更是数易其人,这其中除了党处在幼年时期还不太成熟,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当时某些身居要位的党的领导人缺乏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广泛团结同志的大度胸襟;有的甚至压制不同意见、排斥异已,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致使革命事业屡受挫折。周恩来始终不赞成那种事事斗争、处处斗争的“斗争哲学”,并在自已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抵制。由于周恩来善于团结同志,协商共事,作风民主,因此从党的“五大”以后近半个世纪,他一直处于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周恩来之所以重视团结最大多数人,是为了同极少数敌人作斗争,并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因此,这种团结是有原则的团结,有利于革命事业成功的团结。马克思曾对拉萨尔关于无产者外其余一切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的观点进行过批判,主张无产阶级要搞“合唱”,反对无产阶级一个阶级搞“独唱”,因为“独唱”则“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在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特别注意团结最大多数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并使之成为我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  周恩来不仅对反对过自己的人能出于公心,与人为善,搞好团结,如1930年对李立三就是如此;而且能为了党的事业去争取某些曾陷害过自己的人。国民党要员张冲曾制造“伍豪事件”陷害过周恩来,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张冲赞成国共合作,共御外侮。周恩来从党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豁达大度,不计个人恩怨,与张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由公谊而增友谊”。1941年8月张冲病逝,周恩来亲往哀悼并致送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对张冲在团结抗战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这件事在国民党上层人士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周恩来讲过,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  周恩来一生为党的事业结交了无数的朋友,这些朋友把他看作引路人和知音,很多人通过与周恩来的交往认识了共产党。胡子昂说:“周恩来同志一贯十分重视并非常善于同各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交朋友。他从不摆架子,不打官腔,对朋友总是那样热情、坦诚,虚心倾听朋友的种种意见,采纳朋友的良好建议。对于能够善意提出不同意见、大胆展开批评的朋友,他尤其欢迎并视为诤友。” 50年代我国畜产品公司经理、资本家出身的古耕虞说过这样的话:“周恩来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待之。”美国《时代周刊》40年代驻华记者白修德说,一见到周恩来,自己的“怀疑和不信任几乎荡然无存。”  林则徐曾拟一联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干仞,无欲则刚。”周恩来对同志对朋友,胸如海洋,容量极大。在具有海洋一般胸襟的周恩来面前,什么样的个人恩怨不能抛弃呢? & 三 廉洁自律,心中无我与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高尚情操  不贪曰“廉”、不污曰“洁”。古人从政做官崇尚廉洁,而只有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清正为民。因此,历史上的包公、海瑞等清官廉吏的事迹向为万民传颂并受到后世敬仰。  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取得政权后理所当然地要做到清正廉洁,在这方面,周恩来的表现特别突出。  周恩来身居一国总理的高位,从不谋私。他平时外出开会或到基层视察工作,喝茶、吃饭、洗衣都是自己付钱。每次因私事用车或是去看望党内外朋友,都是自己付汽油费,若司机偶尔忘了记帐,还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在外事往来中,凡是以他个人名义而不是以国家总理名义给外宾的礼品,按规定可以由公家出钱,但周恩来总是坚持自己付钱。有一次外交部礼宾司要以国务院总理的名义向某国送蜜桔,鉴于两国的友好关系,礼宾司建议以周恩来个人名义赠送,说这样更亲切。周恩来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告,既然用个人名义送,所有费用均由他本人负担。当秘书把总理仅有的400元存款交给礼宾司时,大家都深为总理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所感动。有时他为了工作请党外朋友吃饭,也是自己出钱。他对朋友说:“这是小超请客。”周恩来一生没有任何额外收入,他从来不要稿费,平时稍有节余便多交党费,卫士知道的就有多次,最多的一次交了5千元。因此周恩来没有多少积蓄,更没有遗产。他去世后,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恩来选集》,出版社给了3万元,邓颖超同志考虑到总理生前从不要稿费,而他又一直惦念着延安人民的生活,便把这3万元稿费送给了延安老区人民。  周恩来从不收礼,外宾送的礼品一律交公;国内送的礼品一律退回,不能退的就付款,然后交有关部门处理。周恩来家乡人民为表达对总理和邓大姐的敬意,淮安县委曾送过一点不值钱的土特产。第一次是藕粉、莲子、工艺品,由县委托人顺便捎到北京,不便退回,周恩来收下后当即委托办公室写信批评淮安县委“这样做是不好的”,并附寄了一份《中共中央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让他们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同时汇去一百元,大大超过所送实物的价格。第二次县委送了点茶馓子,是县委书记上北京开会带去的.周恩来委托办公室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又带给县委一份中共中央不许送礼的文件,亲自在上面批示:“请江苏省委、淮阴地委,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一下,坚决照中央文件精神办!”此后淮安县委再也不敢给总理送东西了。  周恩来没有子女,但他对自己的亲属、晚辈要求很严。亲属有困难,他或者给予经济上帮助,或者帮助解决思想问题,“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以公为私,这是严格的。”他唯一的胞弟在20年代曾投入大革命洪流,解放后是政府工业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后因病不能坚持正常上班,被有关部门安排到内务部任参事。周恩来为此向内务部部长曾山多次提出意见,又在大会上讲了这种事,说他的胞弟既“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就应该按规定办理因病退休”,不能当参事“拿干薪”,“如果他因此生活上发生困难,我个人给予补贴。”并说“我讲的不是客气话,是要让你们按规定去办的。”后来他的胞弟周同宇提前办理了因病退休手续。  周恩来的侄子周尔辉在北京当教员。为了照顾夫妻关系,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有关方面打算把周尔辉的妻子孙桂云从淮安调到北京。周恩来知道后说,照顾夫妻关系为什么不能从大城市调到小城市?后来由邓颖超出面给侄媳做工作,组织上调周尔辉到淮安县中学当一名普通教员。当我国开始实行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时,周恩来又教育侄儿周荣庆下基层,由北京到河南当了农民。后来周荣庆当上拖拉机手,在农村成了家。在党中央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时,周恩来又教育和鼓励侄女周秉建到内蒙草原当了牧民,后来周秉建大学毕业又回到内蒙古大草原,并与蒙族青年结了婚,在内蒙安家落户。此事在人民中传为美谈。  周恩来是党内透明度很高的领导人,他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他多次讲过自己亲属中有劳改分子,这是指与他一同长大,小时候交情很深的一位堂兄。抗战时此人帮助我们建过电台,解放后仍留在铁路系统工作。1953年因历史问题和经济问题被判刑劳改。这个堂兄的孩子因家庭关系,入党后一直没能转正,1958年来找周恩来。周恩来帮助他正确认识家庭问题,鼓励他接受党组织考验,说“不能因为你是总理的亲属就去干涉”你的转正问题。这个堂兄的孩子后来终于靠自己的努力转为正式党员。  周恩来去世后,晚辈们在人大会堂听邓大姐传达总理的遗嘱:希望亲属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要到北京来。如果他们一定要来北京,应该自己花路费,一分钱也不要政府开支,不能有丝毫特殊。  周恩来个人生活极为俭朴,甚至可以说是“清贫”。建国后,他一直住在西华厅,这是一座前清留下的老式旧平房,柱子的油漆已经脱落,地是大块方砖。组织上几次要给他修房,均遭拒绝。周恩来睡的是普通木板床.他的衣服修了又修,补了又补.他出国从来不要置装费,总是自费做衣服。一次他出访开罗时,卫士们忙,使馆女同志争着给总理洗衣服,一看总理的衬衣领子、袖口都是后换上的,内衣还打了补丁。她们含着泪水给总理的卫士提意见:“总理代表我们几亿人民,你们怎么能让总理穿这么破的衣服?”一位女同志说:“是不是国内买衣服要布票,你们缺布票?”她出钱买了件衬衣送给总理,但周总理不收。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一向尊崇的清、正、廉、洁,在周恩来身上都有最完满的体现。  &&& 四 重民亲民,体恤下情与密切联系群众、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民为邦本,重民亲民,是历代进步思想家所尊崇的道德准则。唐太宗李世民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宋代朱熹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共产党人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理所当然地应时时处处把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周恩来一生关心人民疾苦,密切联系群众、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堪称楷模。  在周恩来整个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最不能容忍那些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疾苦的现象。1955年至1956年间,广西一些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一些干部对救灾未采取有力措施,饿死了几百人.周恩来听了这一事件的报告后,心情沉痛地说,事情的性质是严重的,“我们的国家制度所以优越,就是因为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我们的人民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与人民息息相关的,不关心人民疾苦或者关心不够,那是不允许的。”他终生为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以人民之忧为忧,以人民之乐为乐。因此,他最难过的事,就是看到一部分人民群众还未摆脱贫困。“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陪同外宾访问延安,看到延安人民生活还相当贫困,他难过地哭了,说:“我作为一个人民哺育的战士,一个国家的总理,我感到对不住老区的人民啊!”在场的干部、群众都感动得落泪了。在访问的间隙,他召集当地党政军代表开会研究如何把老区的生产搞上去。  周恩来关心着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的干部职工.从党内同志到党外朋友,从专家学者到一般文艺工作者、中小学教师,从东北鞍钢到云南个旧锡矿的工人,从延安保安县婴儿死亡率到全国农村尤其是老、少,边地区的地方病,从水旱自然灾害到地震的破坏,凡是与群众疾苦和生命财产有关的事,都牵动着他的心。1966年3月,邢台地震时,他冒着余震危险,几次到现场慰问灾区人民,指挥救灾工作。4月1日,他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一天没吃饭,一刻也未休息,连续工作,使灾区人民大为感动。  他关心工人,亲自过问“王铁人”的病情,要求医生经常向他汇报治疗情况;他关心农民,在遵化县“穷棒子社”与贫下中农促膝而谈;他关心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象参天大树,保护了一大批科学家、专家、学者;他关心干部,“文革”期间,冲破种种阻力,保护了大批干部;他不顾医生劝阻,抱病参加贺龙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接连七鞠躬,令在场的人涕泪交流。  周恩来关心人民群众,从不放过一点一滴的小事。一次,他夜间乘车通过宽阔的长安街时,想到行人横穿街道时不安全,建议在路中央设置安全岛。雨后,他嘱咐司机小心行驶,不要把街道的积水溅到行人身上。他住的西华厅墙外是14路公共汽车站,汽车往来,上下车很吵,有人建议把汽车站挪开 。周恩来说,我们办事要从人民方便着想,不同意挪。直到现在,14路汽车站还设在那里。  周恩来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1975年3月一次大手术后,身体十分虚弱的周恩来把医生叫到床前,问:“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不知道?”并交待,“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关照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什么事了,你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吧,那里更需要你。”  鲁迅先生说过:“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在饲养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周恩来正是这样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人民的人。  五 求真务实,不图虚名与勤政高效的工作作风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即面向现实,重视务实,因而朴实无华,实事求是历来是中国人的认识原则和道德信条。  作为彻底的唯物论者,周恩来“一生的认识和行动都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准则。”他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考虑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周恩来早年在一封信中说他旅欧求学的主要意旨是:“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用之于吾民族间者。”他还表示“我求真的心又极盛。”  基于这种认识,后来他坚定地选择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思想指导,用以指导自己的一切实践活动,做到既敢想敢做,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超越实际,不做“狂想主义者”。  1956年,周恩来针对当时出现的“左”倾冒进情绪,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得出了不能提早宣布实现工业化和建成社会主义这条科学结论,并及时对那些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坚决压缩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免遭重大损失。“大跃进”时,周恩来对下面报来的浮夸数字不相信,但苦于得不到实际材料。于是他就利用各种机会,找一些能向他说真话的同志个别询问,了解国务院各部门和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向党中央和汇报。  周恩来经常教育党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讲真话。他针对一些人爱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只喜欢表面韵轰轰烈烈、不愿意踏踏实实干工作的现象,强调“要做实实在在的事,做实事,收实效,才会对人民有利。”“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  周恩来是人民忠实的公仆,也是勤政高效的公仆。他在工作上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他在日理万机中送走一个个不眠之夜,迎来一个个繁忙的早晨,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从不午睡。周恩来规定,从白天到深夜,凡有重要事情,无论他是在盥洗室、办公室、会议上,还是在睡眠,都要随时报告。他疲倦了,就走一走,或是用湿毛巾擦把脸。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就在汽车里吃点干粮。他患癌症后仍然忘我地工作,从1975年3月至9月间,他还和各方面人士谈话、谈工作102次,会见外宾34次。  周恩来常说,共产党员“应该象牛一样努力奋斗”。1966年春节,他对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说:“一个人应该不怕死.如果打起仗来,要死就死在战场上,同敌人拼到底,中弹身亡,就是死得其所。如果没有战争,就要努力工作,拼命地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他的国家和人民。  六 博闻强记、睿智豁达与灵活高超的斗争艺术  智慧力量是保持和实现传统理想人格的重要因素。历史上的“德”人和“贤”人同时也是“智”者。非如此,怎能担当“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大任?  周恩来积几十年革命斗争经验,形成了他那超群的智慧和非凡的斗争艺术,并因此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敬和崇拜。  
&周恩来总理是举世公认的伟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杰出人物。他具有超凡的气度、才华和人格魅力,融集中华民族种种智慧美德与共产党人的气质品格于一身,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宏博精深,吞吐日月。他曾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他的去世使中华大地有了亿万人侍立寒风哭英灵的旷古悲恸。当时已80高龄的胡厥文老人写的一首五言诗《悼念周恩来总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许多人从心底发出以已之“灭”换周之“存”的愿望。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一斑。稍后,丙辰清明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不怕高压,不惧邪恶,甚至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周恩来总理的怀念哀悼之情,谱写出一幕幕悲壮的史诗剧。  & 第一部分:中外各界人士对周恩来人格魅力的评价 &   无数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体中,周恩来的人格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他在生前赢得人民广泛炽烈的爱戴,身后得到人民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是因为他一生的光辉业绩和渊博的学识,以及过人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品德高尚。他是我们党坚持党性的楷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典范,是党的优良作风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党魂、国魂、民族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周恩来同志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这是对周恩来一生的公正评价。邓小平同志说:“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李先念同志说:“周恩来同志这种为共产主义理想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以至在国际人士中,树立了忠诚、亲切、勤奋、坚毅、无私、无畏的崇高形象……中国共产党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光荣,中国人民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自豪感。”谷牧同志说:“回首往事,在人民共和国初建的那四分之一多世纪里,能有这样一位好总理,不能不说是我们党的幸事!是年轻共和国的幸事!是全国人民的幸事!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全党的尊重和全国人民的爱戴,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总理,作为一个不谋任何私利,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奋斗了一生的好总理,他是垂名青史,彪炳千秋的!”屈武老先生说,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乃人生不朽之盛事,周恩来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另一位党外知名人士说,长期以来,一提起共产党,脑子里就浮现出周恩来的形象;如果不是因为有周恩来,我们实在没法原谅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周恩来的高尚人格令“高山行止,景行行止”,人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从周恩来逝世后世界的舆论反映来看,他的人格魅力影响所及是超越国界的。当年联合国决定为周恩来的去世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有成员国代表以“此事没有先例”为由表示反对。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位夫人?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受人民爱戴?在国外银行无一分钱私人存款?”反对的人无言以对,决定得以顺利通过。秘书长先生没有列举周恩来总理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是讲了周恩来身上属于道德品格范畴的几点表现,正是这些看来不那么惊天动地的操行美德征服了“世界”,促使联合国作出了“没有先例”的决定。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二十世纪只有少数人比得上周恩来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过去25年里,我有幸会见的一百多位政府首脑中,没有一个人在锐敏的才智、哲理的通达和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伊朗《德黑兰日报》发表文章说:“凡是同周(恩来)会晤过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无不为他的魅力、聪明、机智和精力所倾倒。”突尼斯一位朋友说:“全世界向他致敬,没有任何人唱反调,这是罕见的事。”德新社专稿说:“甚至周(恩来)的敌人也不得不尊重他。”  可以肯定地说,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恩来的高尚人格必然会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后来,大型彩色宽银幕史诗巨片《周恩来》的公映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便是最好的证明。影片再一次呼唤出人们心底对周恩来总理深深的怀念之情。年过七旬的电影界前辈陈荒煤说:“我热泪盈眶,又终于热泪迸流地看完了故事片《周恩来》。好几天过去了,我脑海里甚至还会浮荡起影片中激动人心的片断,无法抑制心中的激荡。”云南昆明一位退休女工看过影片,感受极深,回到家里,便取出珍藏的周恩来遗像挂在家中。江苏东台市一位姓冯的老大爷患有白内障,双目失明,他让人搀着来到影院,在不停地抽泣中“听”完了《周恩来》。许多人看了电影说:“周总理回来了!”一些青年学生说,以前常听父辈提起周总理就动情,看了《周恩来》,知道那确实是一位让人长久怀念的伟人。
  电影《周恩来》的轰动,除了影片自身的艺术成就,主要是由于周恩来高尚的人格具有历久不衰的憾人心脾的魅力。  第二部分:  周恩来的高尚人格源于古老的东方文化这块沃土,是自身修养、民族气质、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理想人格与共产党人光辉品格的完美结合和集中体现,内涵极为丰富。现略述如下。  一 自强不息,正道直行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坚持正义、追求真理、讲求情操、崇尚气节的传统理想人格,培育了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强烈的正义感,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特别是在国家命运多舛、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总是以大局为重,用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命运。  周恩来从少年时代起就表现出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他12岁时(1910年)离开家乡,先是到东北的铁岭、沈阳读书,后又转到天津求学.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频仍,国家破败不堪。有一次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帐,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少年周恩来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不久他又在一篇作文中发表看法,认为中国要图富强,应该从根本做起,把教育办好。国文老师读到这篇作文后十分高兴,在卷末批了这样几句话:“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心长语重,机畅神流。”这时周恩来年仅14岁。此后,为了救国救民,周恩来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东渡日本,留学法国,追求真理,矢志不渝。“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临行前写下了那首抒发他青年时期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并给同学写下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当周恩来一旦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便以崇高的共产主义为其毕生的信仰追求,全心全意地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周恩来从1919年参加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始,经历了许多艰难而又光荣伟大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上海工人武装斗争,南昌武装起义,白色恐怖的地下斗争,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抗日大后方的统战工作 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和平谈判,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克服“大跃进”后的经济困难,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历程,其间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成功和胜利的喜悦也有挫折和失误的苦闷,有的人退却了,有的人沉沦了。周恩来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百折不挠,遇挫弥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满怀深情地低声吟唱《国际歌》,坚信全世界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二 敦厚宽仁、贵和持中与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宽阔胸怀  贵和持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并由此形成传统理想人格的一种规范,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注重和谐、和睦、和顺。所谓“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善于倾听正反之言的君王,才能造成‘和乐如一’的局面。”和而持中,“中”是“和”的界限。所谓过犹不及,无过无不及,凡事去其极端而取其“中”,便可达到“和”。  诚然,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周恩来几十年戎马生涯,出生入死。战场上枪林弹雨,谈判桌前唇枪舌剑,从没有胆怯过、退缩过,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然而对同志,对朋友真诚团结、宽厚大度在周恩来身上确实表现得十分突出。  周恩来早年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同学录》中对他作过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周恩来温和诚挚、重友情的美德一直伴他终生。李先念同志说:“周恩来的一个突出长处是‘善于团结人’。他确实能够做到团结一切应该团结和可以团结的人。他的这个特点,在党内早被承认,在党外更为著名。同他在一起工作,很自然有一种安定团结的气氛。”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早期历史,党内高层领导频繁更替,主要负责人更是数易其人,这其中除了党处在幼年时期还不太成熟,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当时某些身居要位的党的领导人缺乏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广泛团结同志的大度胸襟;有的甚至压制不同意见、排斥异已,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致使革命事业屡受挫折。周恩来始终不赞成那种事事斗争、处处斗争的“斗争哲学”,并在自已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抵制。由于周恩来善于团结同志,协商共事,作风民主,因此从党的“五大”以后近半个世纪,他一直处于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周恩来之所以重视团结最大多数人,是为了同极少数敌人作斗争,并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因此,这种团结是有原则的团结,有利于革命事业成功的团结。马克思曾对拉萨尔关于无产者外其余一切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的观点进行过批判,主张无产阶级要搞“合唱”,反对无产阶级一个阶级搞“独唱”,因为“独唱”则“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在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特别注意团结最大多数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并使之成为我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  周恩来不仅对反对过自己的人能出于公心,与人为善,搞好团结,如1930年对李立三就是如此;而且能为了党的事业去争取某些曾陷害过自己的人。国民党要员张冲曾制造“伍豪事件”陷害过周恩来,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张冲赞成国共合作,共御外侮。周恩来从党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豁达大度,不计个人恩怨,与张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由公谊而增友谊”。1941年8月张冲病逝,周恩来亲往哀悼并致送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对张冲在团结抗战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这件事在国民党上层人士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周恩来讲过,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  周恩来一生为党的事业结交了无数的朋友,这些朋友把他看作引路人和知音,很多人通过与周恩来的交往认识了共产党。胡子昂说:“周恩来同志一贯十分重视并非常善于同各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交朋友。他从不摆架子,不打官腔,对朋友总是那样热情、坦诚,虚心倾听朋友的种种意见,采纳朋友的良好建议。对于能够善意提出不同意见、大胆展开批评的朋友,他尤其欢迎并视为诤友。” 50年代我国畜产品公司经理、资本家出身的古耕虞说过这样的话:“周恩来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待之。”美国《时代周刊》40年代驻华记者白修德说,一见到周恩来,自己的“怀疑和不信任几乎荡然无存。”  林则徐曾拟一联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干仞,无欲则刚。”周恩来对同志对朋友,胸如海洋,容量极大。在具有海洋一般胸襟的周恩来面前,什么样的个人恩怨不能抛弃呢? & 三 廉洁自律,心中无我与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高尚情操  不贪曰“廉”、不污曰“洁”。古人从政做官崇尚廉洁,而只有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清正为民。因此,历史上的包公、海瑞等清官廉吏的事迹向为万民传颂并受到后世敬仰。  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取得政权后理所当然地要做到清正廉洁,在这方面,周恩来的表现特别突出。  周恩来身居一国总理的高位,从不谋私。他平时外出开会或到基层视察工作,喝茶、吃饭、洗衣都是自己付钱。每次因私事用车或是去看望党内外朋友,都是自己付汽油费,若司机偶尔忘了记帐,还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在外事往来中,凡是以他个人名义而不是以国家总理名义给外宾的礼品,按规定可以由公家出钱,但周恩来总是坚持自己付钱。有一次外交部礼宾司要以国务院总理的名义向某国送蜜桔,鉴于两国的友好关系,礼宾司建议以周恩来个人名义赠送,说这样更亲切。周恩来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告,既然用个人名义送,所有费用均由他本人负担。当秘书把总理仅有的400元存款交给礼宾司时,大家都深为总理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所感动。有时他为了工作请党外朋友吃饭,也是自己出钱。他对朋友说:“这是小超请客。”周恩来一生没有任何额外收入,他从来不要稿费,平时稍有节余便多交党费,卫士知道的就有多次,最多的一次交了5千元。因此周恩来没有多少积蓄,更没有遗产。他去世后,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恩来选集》,出版社给了3万元,邓颖超同志考虑到总理生前从不要稿费,而他又一直惦念着延安人民的生活,便把这3万元稿费送给了延安老区人民。  周恩来从不收礼,外宾送的礼品一律交公;国内送的礼品一律退回,不能退的就付款,然后交有关部门处理。周恩来家乡人民为表达对总理和邓大姐的敬意,淮安县委曾送过一点不值钱的土特产。第一次是藕粉、莲子、工艺品,由县委托人顺便捎到北京,不便退回,周恩来收下后当即委托办公室写信批评淮安县委“这样做是不好的”,并附寄了一份《中共中央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让他们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同时汇去一百元,大大超过所送实物的价格。第二次县委送了点茶馓子,是县委书记上北京开会带去的.周恩来委托办公室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又带给县委一份中共中央不许送礼的文件,亲自在上面批示:“请江苏省委、淮阴地委,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一下,坚决照中央文件精神办!”此后淮安县委再也不敢给总理送东西了。  周恩来没有子女,但他对自己的亲属、晚辈要求很严。亲属有困难,他或者给予经济上帮助,或者帮助解决思想问题,“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以公为私,这是严格的。”他唯一的胞弟在20年代曾投入大革命洪流,解放后是政府工业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后因病不能坚持正常上班,被有关部门安排到内务部任参事。周恩来为此向内务部部长曾山多次提出意见,又在大会上讲了这种事,说他的胞弟既“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就应该按规定办理因病退休”,不能当参事“拿干薪”,“如果他因此生活上发生困难,我个人给予补贴。”并说“我讲的不是客气话,是要让你们按规定去办的。”后来他的胞弟周同宇提前办理了因病退休手续。  周恩来的侄子周尔辉在北京当教员。为了照顾夫妻关系,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有关方面打算把周尔辉的妻子孙桂云从淮安调到北京。周恩来知道后说,照顾夫妻关系为什么不能从大城市调到小城市?后来由邓颖超出面给侄媳做工作,组织上调周尔辉到淮安县中学当一名普通教员。当我国开始实行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时,周恩来又教育侄儿周荣庆下基层,由北京到河南当了农民。后来周荣庆当上拖拉机手,在农村成了家。在党中央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时,周恩来又教育和鼓励侄女周秉建到内蒙草原当了牧民,后来周秉建大学毕业又回到内蒙古大草原,并与蒙族青年结了婚,在内蒙安家落户。此事在人民中传为美谈。  周恩来是党内透明度很高的领导人,他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他多次讲过自己亲属中有劳改分子,这是指与他一同长大,小时候交情很深的一位堂兄。抗战时此人帮助我们建过电台,解放后仍留在铁路系统工作。1953年因历史问题和经济问题被判刑劳改。这个堂兄的孩子因家庭关系,入党后一直没能转正,1958年来找周恩来。周恩来帮助他正确认识家庭问题,鼓励他接受党组织考验,说“不能因为你是总理的亲属就去干涉”你的转正问题。这个堂兄的孩子后来终于靠自己的努力转为正式党员。  周恩来去世后,晚辈们在人大会堂听邓大姐传达总理的遗嘱:希望亲属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要到北京来。如果他们一定要来北京,应该自己花路费,一分钱也不要政府开支,不能有丝毫特殊。  周恩来个人生活极为俭朴,甚至可以说是“清贫”。建国后,他一直住在西华厅,这是一座前清留下的老式旧平房,柱子的油漆已经脱落,地是大块方砖。组织上几次要给他修房,均遭拒绝。周恩来睡的是普通木板床.他的衣服修了又修,补了又补.他出国从来不要置装费,总是自费做衣服。一次他出访开罗时,卫士们忙,使馆女同志争着给总理洗衣服,一看总理的衬衣领子、袖口都是后换上的,内衣还打了补丁。她们含着泪水给总理的卫士提意见:“总理代表我们几亿人民,你们怎么能让总理穿这么破的衣服?”一位女同志说:“是不是国内买衣服要布票,你们缺布票?”她出钱买了件衬衣送给总理,但周总理不收。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一向尊崇的清、正、廉、洁,在周恩来身上都有最完满的体现。  &&& 四 重民亲民,体恤下情与密切联系群众、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民为邦本,重民亲民,是历代进步思想家所尊崇的道德准则。唐太宗李世民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宋代朱熹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共产党人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理所当然地应时时处处把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周恩来一生关心人民疾苦,密切联系群众、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堪称楷模。  在周恩来整个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最不能容忍那些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疾苦的现象。1955年至1956年间,广西一些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一些干部对救灾未采取有力措施,饿死了几百人.周恩来听了这一事件的报告后,心情沉痛地说,事情的性质是严重的,“我们的国家制度所以优越,就是因为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我们的人民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与人民息息相关的,不关心人民疾苦或者关心不够,那是不允许的。”他终生为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以人民之忧为忧,以人民之乐为乐。因此,他最难过的事,就是看到一部分人民群众还未摆脱贫困。“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陪同外宾访问延安,看到延安人民生活还相当贫困,他难过地哭了,说:“我作为一个人民哺育的战士,一个国家的总理,我感到对不住老区的人民啊!”在场的干部、群众都感动得落泪了。在访问的间隙,他召集当地党政军代表开会研究如何把老区的生产搞上去。  周恩来关心着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的干部职工.从党内同志到党外朋友,从专家学者到一般文艺工作者、中小学教师,从东北鞍钢到云南个旧锡矿的工人,从延安保安县婴儿死亡率到全国农村尤其是老、少,边地区的地方病,从水旱自然灾害到地震的破坏,凡是与群众疾苦和生命财产有关的事,都牵动着他的心。1966年3月,邢台地震时,他冒着余震危险,几次到现场慰问灾区人民,指挥救灾工作。4月1日,他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一天没吃饭,一刻也未休息,连续工作,使灾区人民大为感动。  他关心工人,亲自过问“王铁人”的病情,要求医生经常向他汇报治疗情况;他关心农民,在遵化县“穷棒子社”与贫下中农促膝而谈;他关心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象参天大树,保护了一大批科学家、专家、学者;他关心干部,“文革”期间,冲破种种阻力,保护了大批干部;他不顾医生劝阻,抱病参加贺龙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接连七鞠躬,令在场的人涕泪交流。  周恩来关心人民群众,从不放过一点一滴的小事。一次,他夜间乘车通过宽阔的长安街时,想到行人横穿街道时不安全,建议在路中央设置安全岛。雨后,他嘱咐司机小心行驶,不要把街道的积水溅到行人身上。他住的西华厅墙外是14路公共汽车站,汽车往来,上下车很吵,有人建议把汽车站挪开 。周恩来说,我们办事要从人民方便着想,不同意挪。直到现在,14路汽车站还设在那里。  周恩来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1975年3月一次大手术后,身体十分虚弱的周恩来把医生叫到床前,问:“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不知道?”并交待,“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关照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什么事了,你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吧,那里更需要你。”  鲁迅先生说过:“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在饲养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周恩来正是这样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人民的人。  五 求真务实,不图虚名与勤政高效的工作作风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即面向现实,重视务实,因而朴实无华,实事求是历来是中国人的认识原则和道德信条。  作为彻底的唯物论者,周恩来“一生的认识和行动都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准则。”他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考虑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周恩来早年在一封信中说他旅欧求学的主要意旨是:“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用之于吾民族间者。”他还表示“我求真的心又极盛。”  基于这种认识,后来他坚定地选择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思想指导,用以指导自己的一切实践活动,做到既敢想敢做,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超越实际,不做“狂想主义者”。  1956年,周恩来针对当时出现的“左”倾冒进情绪,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得出了不能提早宣布实现工业化和建成社会主义这条科学结论,并及时对那些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坚决压缩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免遭重大损失。“大跃进”时,周恩来对下面报来的浮夸数字不相信,但苦于得不到实际材料。于是他就利用各种机会,找一些能向他说真话的同志个别询问,了解国务院各部门和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向党中央和汇报。  周恩来经常教育党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讲真话。他针对一些人爱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只喜欢表面韵轰轰烈烈、不愿意踏踏实实干工作的现象,强调“要做实实在在的事,做实事,收实效,才会对人民有利。”“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  周恩来是人民忠实的公仆,也是勤政高效的公仆。他在工作上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他在日理万机中送走一个个不眠之夜,迎来一个个繁忙的早晨,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从不午睡。周恩来规定,从白天到深夜,凡有重要事情,无论他是在盥洗室、办公室、会议上,还是在睡眠,都要随时报告。他疲倦了,就走一走,或是用湿毛巾擦把脸。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就在汽车里吃点干粮。他患癌症后仍然忘我地工作,从1975年3月至9月间,他还和各方面人士谈话、谈工作102次,会见外宾34次。  周恩来常说,共产党员“应该象牛一样努力奋斗”。1966年春节,他对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说:“一个人应该不怕死.如果打起仗来,要死就死在战场上,同敌人拼到底,中弹身亡,就是死得其所。如果没有战争,就要努力工作,拼命地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他的国家和人民。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具魅力校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