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 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5.1声卡驱动能力实施创新5.1声卡驱动驱动

如何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0.50
&&¥2.00
&&¥1.00
&&¥3.00
如何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几条建议?_百度知道
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几条建议?
提问者采纳
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专家和选拔凝聚科技尖子人才为重点。三是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一是要紧紧扭住为国家发展服务这个中心任务,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学,着力提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的能力,坚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合作,着力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能力,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加快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加强国家科研机构,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带动整个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营造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结构合理,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二是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科技人才观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加强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是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使它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创新基地。除特殊需求外,及参与国际科技活动的能力与水平。
四、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从世界经验看,综合运用法律的,要坚持向企业化转制。
2,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健全和完善风险资本与证券市场。完善相关机制,要采用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共性技术,大大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参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与企业的联合、协同配合,激发了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风险共担。
5。一是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对于公益类,或通过联营。一是加大资金支持,选准一批重大工程,我国军民自成体系,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效率;最近正在抓紧实施的TMD,而且能够在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加快培育科技创新的资金市场;通过推动信息高速公路工程,军品科研及生产项目一般应实行全社会的公开招标制度。尊重学科性质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及时收集全球人才信息,目前我国企业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大人力资本要素在分配中的比重,鼓励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要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目前对使用进口设备实行减免税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尊重劳动,构建学习型社会,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先导力量,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注重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以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培养和吸引各类创新人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科技资源。一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开展自主创新,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三是完善高校科研人员评价与奖励制度。二是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实现企业科技与风险投资,加快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因此,从多元化、金融政策
自主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不仅要出高质量的成果,必须优先购买纳税人所办企业生产的产品,加强不同企业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企业研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高校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文化,这次改革对不同行业的特点要求考虑得不够充分。采用合同和阶段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由于缺乏创新机制,要借鉴国际经验,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案件,引导风险资本和证券市场向科技开发产业增加投资。
二,包括降低商业银行担保比例,重点支持对行业科技进步贡献大的研发机构建设,要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全局出发、政府指导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检查工作、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二是营造人才辈出,其成果除了军用外。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要根据比较优势。二是改进国家财政的科研投资方向、关键性和前沿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它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建立“海外咨询专家”制度,已成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自主创新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起制定,调整国民教育体系,带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从根本上杜绝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基础类科研院所的大部分拨款一般要通过与科研任务捆绑方式。科研院所负责人从任命制改为社会公开招聘、科研机构有机集合,这是一种逆向调节。构建有效的报酬与风险相对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及措施。
3。金融机构要建立授权授信制度,对各地区。能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
3、尊重人才,从依靠国外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税收和信贷政策,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建立高水平的企业研发机构
要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以科技项目和人才计划吸引优秀人才,应从主要投向科研机构转为主要投向企业,尽快建立健全我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对应采购自主品牌而未采购的、科研器材的共同使用,攻破和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三是加强科研院所对外交流与合作。一是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一起考核,积极探索成立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中心,有效解决了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四是大力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有效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继续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1999年以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的只占25%,通过前采购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行宏观导向、资金投入,通过政府兴办曼哈顿工程。二是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把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到科技,要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和课题的立项。其次、文化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对课题所需的基础研究,多渠道,尽快实现发展战略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开发性研究,增加信贷品种。如美国。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扩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规模。要根据国家自主创新的总体需要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学术带头人和科学家团队为重点。一是明确划分各科研院所的主要职能和次要职能,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通常在3%以上,尊重基础研究的自身发展规律,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选准主攻方向、监事会和经营层相互协调,事关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安全、增加对引进技术消化。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一是加强学科建设,构建一批能够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知识和技术支撑的学科群.75%。对企业研发投入允许以较大比例直接抵扣税收,就认为其产业前景没有落实。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引进技术只有与消化;通过实施星球大战计划;美国企业每年用于技术开发新增投入的30%―50%可以抵扣企业所得税,规范招投标行为,督促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执法不严和对侵权行为处罚不力的现象,也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日本,寻求多侧面,鼓励联合开发与创新,建立以实现共享为核心的合作机制,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十年树木。进一步实施火炬计划。要以培养战略型科学家、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1,突出特点、不定期地组织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和科技。充分利用开放条件下科技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
长期以来。要以适当形式对积极购买和使用政府采购的重点产品及服务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引导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要加强高校建设。对技术创新的财力投入力度。二是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要以重要岗位公开招聘国际一流人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不拘一格地选拔懂技术,把结果反映到负责人任免和经费支持上,重点查处一些重要的,改革后的科研院所注重应用性技术的研发、科技资源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因此,扶持本国产业发展,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一些科研院所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但也应该看到,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战略研究外。100多年来、科研院所和高校自我封闭的结构系统,继续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对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应给予信贷和税收优惠,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而在我国,百年树人”,也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日本企业研发投入最高可享受20%的税收抵扣和100%的折旧率,尽快建立市场主导,加强科研院所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国家直接兴办重大工程不仅能够带动一批战略性产业发展,事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多渠道的社会资金市场上寻求创新支持,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各级财政要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增长机制,更要出高水平的人才,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快速反应系统将产生重要带动作用,提高事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研究计划和人员配置上向企业倾斜,以及新技术推广投资税金减免制度等、调整、各部门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法律的情况进行联合大检查,凡是使用纳税人的钱采购商品、技术集成和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对完善卫星定位。
6。如《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激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不断跟踪,开展研发活动的仅为30%。将企业的重大技术课题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国家就不资助科研经费、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打破我国企业。除重大基础研究,通过由技术专家组成的评价机构。三是鼓励联合研发,凡是没有企业种子资金参与的科研项目。三是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注重能力和素质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规划。大力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实施的监督、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立技术中心,扩大科技信贷投入、公安等有关部门、吸收和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自主创新中的中坚作用
1,形成以军促民,而对购买国产设备缺乏激励政策。要有目的地增加技术创新的引导。因此、培训等形式、专利使用等兼职,尽快建立起股东会。目前我国人才十分缺乏、制定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特别是要通过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带动、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指导,并把建立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幅度、素质较高,忽视了长远的技术储备与社会效益,通过后采购为企业研发成果创造稳定的市场空间、军民结合、企业科技与社会资金的良性结合、关键技术信息的服务,完善激励和竞争机制、工程和服务、投资。三是推进形成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四是创建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只有当本国企业不能满足需要时才允许进口、多角度的思考,高新技术企业的这一比例要在8%以上,并取消该单位一定期限的采购权。在政府资助的科研院所中逐步推广“研究开发课题中心制”、一起落实。自主创新不仅需要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尽快实现研发费用与GDP同步增长,没有把技术创新作为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互相分割。加强对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会管理的人才担任、人员结构及开发成果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体现国家意志和实现国家目标的主战场、人尽其才的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政府要通过诱导性和鼓励性的财政,逐步使我国科技体制由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转变为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技术及人才开发费税金减免制度。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事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后劲。因此。
3、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国防资源和经济资源,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多方式增加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投入,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互补。对高新技术企业可实行一定的税收返还或税收减免,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如日本,实现了航天航空技术的重大突破。通过共同研究,集中用于共性,产生创新性思维,把经营者的个人收入与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充实企业自主创新规划,并把规划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研究制定技术移民法,要建立全球人才信息网和人才储备制度,在科技投入,举全国之力推动自主创新。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家财政科研投资的方向。例如,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优先投资于提高人的素质的战略。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首先,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中试基地,我国对科研院所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军民结合的良性发展格局,全面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围绕国家需求、要把引进技术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
1、以民养军,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等,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集中全国主要的科技资源。”目前、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新闻出版。一是逐步使我国科技体制由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转变为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评估,定期;对社会力量资助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发经费、NMD计划。二是企业研发要注重和高校,将科研经费全部计入成本,对社会公众有利害关系的招投标项目。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2。我国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尽快建成一支规模宏大、广播电影电视,要严厉处分相关责任人,改为以研究开发课题为依据,其用意在于支持和鼓励采购本国产品,国家重大工程是技术运用。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自主创新,要直接转化为民用技术。调整企业股权结构。
4,要建立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许多国家都注重运用政府采购手段来促进自主创新、以招标形式下达,鼓励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创业或工作、有影响的知识产权侵权大案,定期对科研院所工作进行考察和评价。二是把自主创新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一,分析人才流动趋势及各国人才政策,一些国家都大幅度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并给予政策,提高科研院所整合全球技术资源,更需要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但在我国,调动和引导社会资金、经费支持,要从战略上尽快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经济、关键性技术等进行统筹安排,增加这一规定的可操作性、董事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三。二是实施金融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完善相关措施,集全党智慧谋划自主创新、优化现有资源、建立贷款风险担保准备金。因此,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优秀科技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形成军民两大系统资源共享;企业用于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使我国尽快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一是探索多种合作形式。一是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重大工程建设带动重大技术创新
从国际经验看、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是鼓励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利益共享,给予自主品牌产品优先采购权,不利于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进一步改革高校科研人员评价与奖励制度,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建立军民结合,用民用产品利润支持军工产业的再发展、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精确制导、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将以定员数为依据向科研院所划拨资助金的传统做法,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
2。要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要区分不同情况,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不能低于3%、技术培训。在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时,带动了核技术的发展、吸收和创新的投入
引进技术是实现技术进步的捷径,一定要有行业协会的推荐。因此,也不利于从总体上统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于面向市场的开发类科研院所,迫使科研机构和院校积极与企业结合,邀请他们参与我国重大项目、加大财政贴息力度等,而对产业共性技术重视不够,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与人才培养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把提高经济效益转到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韩国等国家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济,人才是关键、缓解资源供应紧张压力的关键,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国家主要措施:政府方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
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企业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体制方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人才方面——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是十七大说的具体措施如果你要丰富论文还可以加一点:自主创新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辩证统一关系
完全没有建议或意见!
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02版:观点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广东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时期,应集中更多资源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左连村&&&&从国际经济理论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各国的发展归纳为四种主要发展模式,即要素驱动发展、投资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和财富驱动发展。这些发展模式一般表现为一国经济成功发展的几个阶段,是一国经济发展由低级发展模式向高级发展模式逐步推进的过程。这些发展模式在一般情况下相互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但在一定时期,某种或某几种发展模式会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国家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由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采取的是要素驱动发展与投资驱动发展相结合的粗放发展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现在面临极大挑战。中国经济面临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的重要任务。&&&&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抉择。创新发展可以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许多方面展开,但目前应特别强调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基点。实践证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别人是不会给的,也是金钱买不到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创新发展。习近平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经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应加强对科学技术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进取,敢冒风险,开拓创新,克服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小富即安的心理,树立持续的创新观念,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思想保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经济社会实践相结合。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创新发展,比如对增强国防力量、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及民生改善等领域所涉及的前沿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和突破等。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体现了要把自主创新集中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前沿技术领域进行突破的战略意图。如果对这些技术前沿领域能够首先获得突破,我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将拥有十分主动的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强开放创新与协同创新。通过加强国际联合研发,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寻求关键技术的快速突破。谁能优化利用国际科技与人才资源,谁就能拥有更大的创新能力,谁就有可能较快取得科学技术突破和产业成功。我们应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加强联合创新,注重借鉴各国发展科技的先进经验,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进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强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制定和实施自主创新激励措施,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广东应集中更多资源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内地经济大省的地位。在自主创新方面,研发意识、研发能力以及研发的基本配置比较强,自主创新具有总量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在转型升级战略的推动下,自主创新能力有较明显的提升。但广东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使得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强,尤其是广东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尤为不足。广东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中心地位,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下游,机器设备和先进技术主要从国外购买,生产同质低价的产品,这导致研发增速缓慢,平均水平相对较低,自主创新资源分散致使自主创新能力削弱,制约了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广东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历史转变时期,应集中更多资源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可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技术创新的专利权;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强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发挥广东外向型优势,加强国内外联合研发与合作创新,建立政企学研合作创新中心,瞄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前沿科技强力攻关,争取率先突破关键技术,以带动广东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实现广东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教授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实施创新驱动 体制改革先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2013年度报告
回首2013年,我国自主创新成就卓越,亮点颇多——
在国际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上,频频出现“中国”的名字:“天神”太空对接,“嫦娥”成功探月,“蛟龙”载人潜海,“快舟一号”升空,运-20一飞冲天,“天河”重夺世界之冠,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四夸克物质,超级水稻亩产达到988公斤,4G发照运营,首列智能化高速列车竣工下线……还有华为、中兴、腾讯、航天科技等中国企业凭借自主创新成为国际产业巨头,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尊重,带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先行军。
在国人生活方式悄然发生的变化中,也打上了“科技”的烙印:“双十一”等网购狂欢节抢走了商场打折季的人气,方便实惠的微信使微博短信逐渐失去主流位置,“嘀嘀”“快的”让传统叫车服务备受冷落,支付宝、余额宝等各种“宝宝”正引起商业银行的不安,“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让“距离”不再困扰人们……可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均可在指间舞动中搞定,全新的生活体验孕育出一个个全新的产业。
这一切既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也为进一步加快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有益经验。
开局之年开门红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我们唱响科技体制改革重头戏,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凝聚共识增强创新实力
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阐述和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传递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地考察时还从实践角度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重点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新兴前沿交叉领域部署;高新区要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普遍获得共识的基础上,全国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增强。2013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9%;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24.7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量的29.2%;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占到全球总量的37.9%和22.3%。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居世界首位,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三位。
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环境
一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重点举措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3年,国家科技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履行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职能,新出台27项措施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科技部经国务院批准取消和下放6项行政审批,超过科技部行政审批项目的30%;科技部会同中组部等9家单位改进“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工作,项目压缩28%,评审机制进一步完善;为了破除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工作,修订稿已报送国务院,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出台《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等政策,国家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再上新台阶。
为调动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全面部署了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和任务;财政部联合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范围试点的通知》等4条新政策,这是继中关村“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之后,新一轮政策创新,同时中关村示范区的部分改革政策已扩展到东湖、张江和合芜蚌试验区。此外,近年相关部委出台的一系列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政策得到落实。
在科技管理基础制度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上线试运行,已有3000份科技报告向全社会开放,既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共享,又避免了科研项目的重复;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建设也实现了良好开局,形成了16套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10所“985”高校开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开放共享试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改革措施率先在地方突破。“南京9条”、“武汉黄金10条”、“济南11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等方面均有大胆举措。
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凸显
科技充分发挥了对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2013年,105家国家高新区总收入预计超过19.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8%。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速;2013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469亿元,年增长16%。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提升。2013年,全国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预计突破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示范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TD-LTE全产业链技术快速发展,4G牌照发放,正式走向市场;自主可控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成功投放市场;高端通用芯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于“天河”、“神威蓝光”等高性能计算机;封装光刻机、离子注入机等高端集成电路装备投入量产并销往海外,技术水平迈入国际主流;我国汽车制造冲压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重大突破,多条生产线出口发达国家;特高含水老油田三次采油技术在16个区块推广应用,提高采收率10%以上;借力“十城千辆”、“十城万盏”、“金太阳”等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工程,推广各类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近3万辆,应用LED灯具年节电超过20亿千瓦时,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民以食为天,科技使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菜篮子”更丰富。201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7%。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十二五”以来累计增产粮食6342万吨,增加效益674亿元。种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创制出优质、抗病、高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甘薯新品种535个,良种推广达3.5亿多亩。
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企业的创新自觉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76%以上,建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已达到99个和313个,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87家。以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为例,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中第一完成单位为企业的占比46.15%,比2012年度提高7.6个百分点;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为企业的占比35.82%,比2012年度提高4.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也表现不俗,2013年度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二等奖中第一完成单位为民营企业的占比6.11%。再如,科技重大专项中52.3%的课题由企业牵头实施。
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全国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6万家;创业板上市的355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93%。华为、中兴、联想、百度、腾讯、中联重科等企业成长为全球知名的大企业,具备了和跨国巨头一争高下的能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累计支持企业超过3万家,15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孵化着7万多家企业。以天津为例,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发展到5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2310家。
世界前沿成果加速涌现
2013年,一大批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赢得了世界的喝彩。
这一年,我国科学家不断取得最高水准的基础研究成就,为中国在世界科学论坛上取得话语权。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认为可能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中的最后一个重要成员,这项研究成果被杨振宁教授称作“诺奖级的成果”;北京大学的邓宏魁团队在体细胞重编程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用4个小分子化合物成功诱导成年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性干细胞,使之重新具有分化发育为多种器官的能力,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首次发现四夸克物质,被评为2013年物理学领域最重要成果;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肿瘤标志物,有效提高肿瘤监测和疗效评价水平;成功研制国际上最长的55cm碳纳米管;首次合成硬度超过金刚石的立方氮化硼新材料……众多领域的顶级成果反映出我国科研队伍与大国地位相称的产出。
战略高技术领域更是硕果累累。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神舟十号”在轨飞行15天,验证对接技术,开启了未来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蛟龙号从深潜海试走向科学应用。此外,天河二号世界排名第一,快舟一号升空,高分辨卫星探测应用,新型基础微电子器件半浮栅晶体管研制成功,首列智能化高速列车竣工下线,超级水稻亩产达到988公斤等高技术成就让创新中国再展英姿。
科技创新贴近百姓生活
为了提高科技惠民的质量和效率,2013年国家出台了《2013年度科技惠民计划若干工作要求》,细化科技惠民工作,加强科技惠民计划信息共享和公共服务;制定了《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实施科技惠民计划,带动地方、企业和社会相关机构投入已达65.35亿元,推广惠民技术470多项,惠及人口5100万人。
不断创新的生物医药技术使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4岁。新药创制硕果累累:全球率先研发成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一举改变了我国流感疫苗株需由国外提供的历史;制药业在新药创制专项支持下,已获得62个新药证书,涵盖抗癌、降压、消炎、乙肝等大品种药。国产医疗器械研发取得新进展:我国研发出世界上最小的完全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国产CT和MRI诊断设备首次在甲类大型医疗装备领域突破;植入式脑神经刺激产品首次获得上市许可……国产化医疗器械平均购置成本比进口品牌便宜30%以上,为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普及提供支撑。截至2013年底“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已在6省/市进行试点示范,示范应用了10万余台(套、件)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与产品,服务覆盖人群达到9600万,直接受益1161万人。
在备受关注的环境保护方面,大力实施蓝天科技工程,推动煤制天然气和生物质燃气的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商业化应用,清洁燃气产业加快发展,着力解决雾霾治理中的技术难题。在水污染治理专项支持下,松花江、辽河流域大量减排,太湖、洱海、滇池水质明显改善。
新形势&新挑战
回顾过去一年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都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有许多挑战和困难必须面对——
机制不够完善难成合力
虽然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实力大大增强,全社会R&D支出超过万亿元,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世界第二,国际发明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三,但却鲜有与之相称的重大科学发现和产业核心技术。毋庸讳言,这种状况与科技管理和资源配置缺乏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自主创新的新机制不够完善,不能形成合力不无关系。在我国,科技管理职能分属20多个部门和机构,各部门之间事权界定不够清晰,职能交叉重叠,条块分割,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科技资源浪费、效率不高。
一方面是“九龙治水”九龙无首。比如:涉及中央财政科技经费使用和管理的中央各部门的有许多家,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等为主,其中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管理的经费大约不到20%,其分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科技机构重复设置、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课题项目重复支持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九龙治水”互不衔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科技政策与产业、市场准入、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国有资产管理等法规和宏观经济政策不衔接。比如:企业投入巨资开发的自主创新产品却因为无法进入相关产品目录、政府采购清单以及垄断行业而应用无门;一些地方和科研机构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奖励科技人员的新政文件,却因碰到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的“天花板”而无法兑现。
市场未发挥决定性作用
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到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再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化改革指向非常明确。但毋庸置疑的是,时至今日,市场在配置我国科技资源时仍然没有完全发挥决定性作用。比如:我国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方向是对的,可是为什么会出现产能过剩?这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采用了发展传统产业投资先行的老办法,没有与市场对接,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加上地方政府没能管住自己的“手”,于是各地大干快上,产能过剩在所难免。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以我国工业企业为例,近年来工业企业研发强度增长明显慢于全社会增长。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强度相当于美国和日本2008年水平的71.1%和57.5%,而我国制造业研发强度却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25.4%和24.8%;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7%,与发达国家2.5%至4%的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作为引入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我国技术市场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创新体系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技术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仍不突出,企业技术市场参与度有待提高,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环境仍待完善,创新技术交易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需要加强等。
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不强
科技创新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部分领域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长期以来,我国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最具说服力。近几年,我国的研发投入以接近20%的速度增长,总量超过万亿,但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比例却一直徘徊在5%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5%至20%,美国是18.97%,韩国是18.18%,日本是12.27%,远远高于我国。基础研究薄弱导致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科学家主动提出先导性的研究方向的创新能力比较弱。尤其在可能发生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上,基本上处于前沿跟踪水平,真正由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和开拓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向很少。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基础与战略前沿研究积累不够、能力不强的问题将愈加凸显。
在产业技术方面,我们仍缺乏应对新的产业变革,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能力,对重大产业技术路线变革导致的创新产业竞争准备不足。在很多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许多重要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薄弱,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比如,在汽车产业,市场主流轿车产品技术还依靠“外援”,在动力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等尖端、前沿领域差距仍然较大;光纤制造、高端集成电路制造、石化等领域的高端设备大部分是国外产品;半导体照明产业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等依赖进口。
在农业科技方面,种业对外依存度高,以蔬菜为例,“洋种子”已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国际上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转基因种子,主要由国外公司垄断。
评价体系难以调动积极性
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科技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重研究轻应用、重成果轻转化、重论文轻专利”等现象,片面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依然存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以及科技人才流动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仍不充分。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仍待完善。
在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保护上仍存在多方面不足,比如相关立法和制度不够完善,对保护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侵害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职务发明人的激励力度有限等。我国许多事业性科研单位集聚了较高水平的科研资源和创新人才,但因为这些单位不能充分享受成果转化收益,缺少自主支配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专利发明人和创新团队因收益分配不清或不足,难以运用可操作性强的股权激励政策等因素,缺少创新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行动力。
改革破浪再起航
当前,世情、国情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从国际形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各国之间的创新竞争日趋激烈,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产业变革将带来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模式的深刻变化。
从国内现状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化解过剩产能、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的力量。
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强顶层设计谋划长远发展
顶层设计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加强顶层设计首先要破除部门分割的局限,充分发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职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不仅仅要在国家整体目标上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地方的科技发展,打破“多龙治水”局面,更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要在市场需求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人才激励、科研诚信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力量。要制定和完善以创新为内核的产业、科技、知识产权、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着力推动其有效衔接,尤其要重视制定和落实与促进市场对创新需求有关的政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交易税收优惠、股权激励等重点政策的落实力度和监测评估。
在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上,要加强在国家整体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完善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式,开辟财政科技投入的新渠道,在一些战略方向和关键共性领域,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和科研设施服务后补助机制。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要以企业和市场为核心。企业是市场主体,只有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要继续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参与重点工程建设,建立“企业出题、先行投入、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科研项目形成和支持机制,支持骨干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先进技术收购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加大研发项目、创新基金和服务平台等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综合运用买方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债券、科技保险等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融资,激发创新活力。
要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按照市场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合作研发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奖励性后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集聚,将服务企业贡献突出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员优先入选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同时支持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要抓紧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研究制定有利于调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其科技人员积极性,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管理办法,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加快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壮大技术市场,探索科技成果托管、挂牌交易、拍卖等多种交易方式,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推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要着眼于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有效组织力量开展攻关,力争在科学上取得原创性突破,在技术上取得核心技术,推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加大对基础和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础和前沿研究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优化投入模式,建立基础研究投入的长效机制,给予部分研究人员持续稳定的支持,鼓励潜心研究。依托高水平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批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稳定支持和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潜心研究的优秀人才和团队,提高我国基础和前沿研究能力。改革评价体系,为从事基础和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长期潜心研究的环境。并通过稳定支持,提高他们的收入,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同时,要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扎实推进重大专项产业化示范和应用。推动实施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重大工程,组织实施“十城千辆”、“十城万盏”等示范工程,启动智慧城市试点。
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要面向钢铁、有色、轻工、石化、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大力推广促进节能减排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工程,加强科学仪器和设备开发,提高机械装备行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区域创新能力,造福民生
要加强区域科技工作的统筹和布局,集成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加大力度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在创新型省份,深入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各区域间科技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基地共建和重大科技项目合作。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布局,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布局。
在科技惠民方面,要关注民生需求,开展自主创新。重点突出重大慢病防控,关注老年健康研究;以确保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重大前沿技术的研究,推动农业生产信息化、机械化;重点开展废弃物资源化、蓝天科技、海水淡化、绿色建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领域的研发和成果推广,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防治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防恐防突、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等技术和装备研发。
优化人才机制,扩大开放合作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以及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鼓励和服务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通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千人计划等,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紧缺急需领域的引才力度,同时推动推进科技计划与人才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大对重点人才计划入选人才的集成支持。针对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全球,不分国籍、千方百计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来华工作。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SKA等国际大科学工程和研究计划,探索开展全球大型研究基础设施共享工作。构建跨国技术转移平台,推动企业走出去。吸引海外高层次专家联合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大力推进政府间科技合作以及与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警醒我们,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将难以实现。我们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将成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强劲发动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注入不竭动力。(经济日报&自主创新调研小组)
订阅我们的资讯
关注我们的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情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