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湖北鼎龙化学有限公司杯飘色视频?

海南日报数字报-飘色点染多彩人生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5版
盛装、凌空、飘舞,林若修折服于其中令人惊艳的美感,沉醉于这种民间艺术给他带来“思接千载、神通古人”的灵感———
飘色点染多彩人生
  林若修的“梁祝化蝶”飘色作品
  林若修画图设计飘色表演中的转盘
  文/图&海南日报记者&易宗平  在阵阵弦歌中,“梁祝化蝶”、“仙女散花”等艺术形象,如敦煌飞天般尽展凌空之美。这是儋州市海头镇新市街人林若修策划并推出的飘色作品。  “飘色是一种融戏剧、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飘是指戏台脱离地面,在旋转中使人物飘逸;色即饰,经过精心化妆和巧妙伪装使演员演得逼真。”69岁的林若修数十年如一日痴迷飘色艺术,技艺已是炉火纯青。  痴迷千年民间绝活  100多年前,林若修的祖上从广东迁徙到海南。广东是全国有名的飘色艺术之地,尽管林若修的祖父和父亲到海南后主要是经商,但还是让幼小的若修在不经意间对飘色艺术有了初步的接触。  “从‘台角’到‘抬阁’再到‘飘色’,这门民间绝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说起飘色,林若修如数家珍。他说,中国古代的戏台多是固定的,演出时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从一个角度来表现,这就是“台角”。如果要使静止的台角运动起来,可以由人抬着台角前行,这就是抬阁。说起抬阁,还有一种说法: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的河南安阳一带被称为“干戈沟”。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时,想起山东老家的曲阜,建议将其易名为“曲沟”,希望两地友好。孔子临别时,村民们抬着高桌,上面坐着男女孩童,且行且唱,以尽可能地目送远去的孔老夫子。  包括海头镇在内,如今的儋州也盛行抬阁艺术。“把抬阁改进一下,在它下面安上轮子,不靠人抬而是推着走,会更加省力。”林若修说。  据了解,在给抬阁下面加轮子的基础上,林若修还将抬阁中间安上机械,使站在上面的人物慢慢转动。扮成各种造型、身着五颜六色衣服的人物造型,随着前行的抬阁旋转,在不同角度都能让沿街观众尽情欣赏。此时,“抬阁”表演就成了美轮美奂的“飘色”艺术。  汲取古典文学精华  无论是抬阁下面的四个轮子,还是中间的大转盘,均由林若修自己设计制作。除了“硬件”,对于人物造型、主题表达等“软件”,也都由他创作出来。  “这在于我从小打下了一些文理科知识的功底。”林若修笑着说。  林若修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对里面的精彩故事和人物形象烂熟于心。中学时期,他在继续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对理工科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物理学科,每次考试都能取得班上前几名的成绩。  中学时成绩优异的林若修对前途充满希望,然而,“文革”断了他的大学梦。在消沉低落的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林若修从新市街邻居家接触到了较为完整的台角艺术。尽管那些艺术在特殊年代有被打为“四旧”的风险,但在沉寂之中仍然难掩其民间艺术的魅力,让林若修从中找到了不少快乐。  “我要学台角表演艺术!”林若修对家人说。由于祖辈是从民间艺术浓厚的广东迁徙而来,父母没有过多干预林若修的艺术梦想。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学艺,尽情地投入到他所钟爱的民间艺术中去。  “为了改进抬阁,我利用自己的物理知识,买回一些机械材料,经过多次试制,终于将静止的台角发展到可以推着走的抬阁,进而发展到旋转飞舞的飘色艺术。”林若修谈起自己的艺术之路,颇有几分自豪,“小时候读的那些古典文学作品,让我设计飘色艺术造型时有了更多灵感。”  举家参演载誉而归  乐音轻奏,裙裾曼舞。向前移动的戏台上,大转盘边沿站着6位身材高挑的仙女,她们手捧鲜花,围着顶端小转盘上手执佛尘和宝瓶的观音娘娘,腾云驾雾般一路而来。这是林若修设计的作品“仙女散花”,曾在2006年参加过全国飘色艺术汇演。  这次全国汇演,除了“仙女散花”,林若修选送的作品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全国各路高手云集的汇演比赛中,这两件作品分别获得“2006鼎龙杯中国(吴川)飘色艺术汇演”银奖和铜奖。前者是以儋州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名义参赛,后者则以海头镇新市居委会名义参赛,作品总设计师均由林若修担纲。  林若修全家都很喜欢飘色艺术,当年的汇演,林若修负责作品设计,老伴和儿女们都一起赴粤参加演出,可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如今回想起来,他仍有很多感慨,因为那是以前不为人所看重的“草根”艺术首次登上全国性比赛的“大雅之堂”。  “那次准备时间比较短,但与外界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林若修自信地说,“如果现在还有机会参赛,我会有更多的拿手好戏。”  “我的飘色作品是‘动画片’”  林若修透露,飘色艺术的精妙之处,在于人物造型动作和组合由真人扮演。表演之前,将所有造型动作及其组合用钢条铁管焊接成相应的结构,当人物穿上长长的服装时,钢条铁管焊接成的框架被隐藏其中。因此,给观众的感觉,是色彩斑斓、飘舞飞翔的戏剧效果。  从广东吴川回到儋州海头,林若修很快又进行新的创作,“哪吒闹海”、“梁祝化蝶”、“飞向未来”等飘色作品接连问世。  “哪吒闹海”是运用神话中的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大闹龙宫、为民除害的故事所扮演的造型,表现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梁祝化蝶”是运用民间口口相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亲相爱,最后一起化为蝴蝶的传说所扮演的造型,表现了感天动地的浪漫爱情;“飞向未来”是根据神舟飞船成功发射的新闻所扮演的造型,表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逢年过节,尤其是儋州的“二月二龙抬头”节庆,林若修设计的这些飘色作品,不仅在海头镇展示表演,还被邀请到那大镇、三都镇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地精彩献艺。  “利用力学原理,这些飘色作品可以前进、旋转、飞舞,让观众多角度欣赏到动感十足的表演艺术。”林若修自豪而风趣地说,“我的飘色作品是‘动画片’,并且是走出电视屏幕的真实可见的‘动画片’。”吴川飘色--微湛江
吴川飘色源于吴川,扎根于民间。相传清朝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聚众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下令禁演粤剧,艺人们为了生计,在一些乡间民俗活动时制作飘色游行,赚些钱来维持生计,所以飘色亦称为“流行动的戏剧”。据《梅志》记载:俗遇神诞,有出色赛会奉神巡行,昼夜不休,其色以妓女二三人为之,坐于架上,饰以纸扎花木亭台,皆抱胡琴琵琶,过社庙皆度曲……。那时也叫转色,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称为社火,江西、海南称台抬阁,福建称为肩膀,广西称为彩架。从历史源头上说,飘色是人们在庙会中用神祈福,求得心灵安宁,企盼发财顺利的一种民间活动。在游神时抬着“转色”游行,摆盅时停下奏乐唱琵琶在装饰有纸扎花木亭台的轿架上,由几个人抬着走街串巷以博取观众。之后此举遭到非议,弃歌妓改用三五岁儿童。
吴川飘色产生于晚清,成熟于民国到解放初期,冷落、沉寂于“文革”时期,复苏、发展、繁荣于改革开放以后。吴川飘色的发源地是吴川市黄坡沙岗村,由民间艺人陈趣珩[生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首创。第一次为黄坡沙岗创制的四板飘色游行,其中三板为单人造型:《观音坐莲》、《时迁偷鸡》、《海螺仙子》,另一板是武术双打《三岔口》。其后陈趣珩将飘色制作技艺传予其子陈寿全(年)等人。梅镇瓦窑村庆赏元宵节,请来了祖籍瓦窑村的陈寿全来制作几板飘色到梅巡游,这是第一次飘色游梅,哄动城乡。其后飘色在梅得以传承和发展。目前,吴川飘色的传承谱系主要有黄坡谱系、梅头谱系、梅岭谱系、隔塘谱系、瓦窑谱系、吴阳谱系。吴川飘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也叫文化空间,即在例会举行活动,黄坡即在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吴阳即在正月初十二,梅岭、隔塘、瓦窑即在正月十六,梅录头即在正月十七。每年的元宵节是梅录的民间艺术大放异彩的重要时刻,传统的吴川元宵活动从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十六、十七达到高潮。十五赏花桥,十六、十七看大巡游。大巡游一般从中午十一时开始,环绕全城,下午三点多结束。大巡游以飘色、狮、龙、貔貅、八音班、长笛、陶鼓、二真、六将为主角,现在加入了各种方队、鲜花队、彩乐队及宣传自我的巨幅横额。每支队伍巡游时都按本地传统特有的“锣鼓班”鸣锣、奏乐、吹长笛开道,后面跟着“大担”(彩旗)、罗伞(幅伞)、迥避旗牌、“八宝”(传说中八仙所用的宝贝)的仪仗队。后面是巡游的飘色,每辆承担载飘色的色柜车子由两个穿着演出服装的人推行,每隔十组飘色配一套八音班。声、色、艺各式各态光彩夺目,交相辉映,热闹喜庆,引人入胜。美国一位贵宾观赏元宵节民间艺术活动后,称赞吴川“三绝”为“游艺文化年鉴”。中央民族博物馆有位领导说:“吴川闹元宵规模如此之大”,活动时间之长,节目之丰富,气氛之热烈,秩序之井然,实属罕见。
吴川大型飘色《八仙过海》(资料图片)
吴川飘色以其高、精、险、新、奇、美、灵、巧,被 外国友人誉为“隐蔽的东方艺术”,是一门集戏剧、服饰、音乐、美术、魔术、杂技、铁工、木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南国民间艺术一朵奇葩。吴川飘色造型独特,艺术形式多样,它运用力学原理,用钢筋制作的色梗支撑着演员,以华丽的服色加以遮盖。一板飘色,在柜台上的小舞台或坐或立的称为“屏”,凌空而起的人物人物造型称为飘,有一屏一飘,一屏多飘,甚至一屏十多飘,多屏多飘,造型人物一般为5至10岁,题材一般以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为多,如《唐僧取经》、《梁祝化蝶》、《游湖借伞》、《康熙皇朝》、《八仙贺岁》、《观音送子》等。近年来也现代题材,如《普天同庆》、《爱国将领张炎将军》、《红色娘子军》、《奥运健儿》等。同时衬以假山、喷泉、喷火、电动等装置,有的在飘色的有关部位装上活鸡、鸭、白鸽、小鸟、鱼等,一板飘色就象一座活动的小舞台。
吴川飘色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第一步是设计师经过巧妙构思和设计,设计出飘色整套人物布局方案,再由有经验的工艺师运用力学原理估量人物的正确方位,绘出可行性图纸;第二步由铁工将钢铁支架(即色梗)在车子上固定,再按照图纸上的人物部位需要增加钢筋穿插焊牢,同时由木工按设计要求做好车子色柜;第三步在支架上套好服饰,再由化好装的造型人物坐到或站到设定的位置上套牢;第四步装饰人物和道具,以及处理好背景。至此,一台飘色完成
吴川飘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飘色艺术在吴川城乡广为流传,并影响到吴川周边地区及广东省内外。在吴川,飘色这一民间艺术,得到了延续和发展。飘色的设计、制作的能工巧匠过千人,其中能独立一面的师傅一百多人。老艺人传帮带,新人辈出,代代相传。每年元宵节,十六、十七两天的大巡游活动,是吴川民间艺术的重头戏,飘色这一节目出尽了风头,成为艺术殿堂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200多台飘色争奇斗艳,令人赏心悦目。前来观赏的周边群众及海内外嘉宾达100多万人(次)以上,打响了吴川民间艺术品牌,丰富了节日的文化活动;对提高吴川知名度,促进吴川经济发展,建设文化名市,吴川飘色功不可没。吴川飘色不仅在本地广泛开展活动,还大力对外进行文化输出。年先后两次进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参加广东省历届民间艺术欢乐节、中国首届旅游艺术节、中国海南首届国际椰子节、云南泼水节、深圳千禧大巡游、江门世界华人嘉年华大巡游、中山小榄菊花节。参加2005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第八届国际旅游文化节及同年举行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日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联络办公室的邀请,参加香港“庆祝回归9周年和谐、团结、发展大巡游”展演活动,所到之处,均受观众的高度赞赏和热烈欢迎,好评如潮。在参加各级民间艺术的比赛中也多次获奖。2002年5月,吴川市民间艺术飘色队参加广东民间艺术表演湛江邀请赛,荣获特别表演奖;2003年9月,吴川市组织民间艺术精品进京参加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览,飘色、泥塑造型荣获金奖;2005年9月,吴川市民间飘色艺术团参加湛江红土艺术节,荣获特别组织奖及金奖;2005年9月,吴川市梅头民间艺术团赴北京参加北京第八届国际旅游文化节展演,荣获观众网上投票第一名;2005年12月,吴川市组织梅头、梅岭两支队伍参加中山广东首届民间飘色艺术表演大赛,荣获金奖;2006年2月,吴川市成功地举办“’2006鼎龙杯”中国首届飘色艺术大汇演比赛中,来自全国30支队伍汇聚一堂,金奖设5个,吴川市获金奖3个。最可贵的是,1999年,黄坡、梅被广东省分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飘色艺术)之乡”、“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飘色、泥塑)之乡”。2000年吴川梅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
吴川飘色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发掘、抢救、保护、发展和利用吴川飘色艺术,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吴川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怀和重视下,吴川的民间艺术不断发展,成立了吴川民间飘色协会及梅头、梅岭、隔塘、瓦窑、黄坡、吴阳等分会。2005年10月,成立了吴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飘色艺术保护工作的领导。2005年11月广东省选定吴川飘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作项目。2006年元宵节,吴川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文化报》社和广东鼎龙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龙威实业投资公司成功举办“鼎龙杯”中国首届飘色艺术大汇演及中国飘色艺术研讨会,全国有30支飘色代表队参加。
也许你还喜欢首届飘色汇演为吴川民间艺术添彩
日期:06-02-12 16:04:05& 来源:& 点击:& 作者:欧锷
         
  飘色之乡吴川,举行“鼎龙杯”中国(吴川)首届飘色汇演,邀请全国32支飘色队伍在吴川市城区梅录巡展,使人眼界大开,观赏不同风格的飘色。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吴川的飘色,闻名遐迩,曾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展出,去年秋天又应邀参加全国第八届旅游节在首都巡游。在当地的民间艺术大巡游中,更是一朵绚丽夺目的鲜花。但吴川人不固步自封,积极向全国各民间飘色队伍学习,取长补短,提升飘色的艺术层面,以“继承、交流、发展”为主题,邀请全国32支飘色队伍,于2月13日(正月十六日),集中在吴川汇演。首届吴川飘色汇演,是由吴川市政府、中国文化报、广东鼎龙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龙威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主办单位聘请国家及省有关专家5人组成评委会,负责汇演的评奖工作,评出金奖、银奖、铜奖等名次。  参加这次吴川飘色汇演的,有香港特区、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江苏、福建、重庆、广西、海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7支队伍,省内的7支队伍,以及吴川市的8支队伍,共32支队伍,各展风采,营造欢乐祥和的盛世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社会。  吴川举行“鼎龙杯”飘色汇演,采取政府主导,民间行动,打造属于吴川的“国”字号民间艺术品牌,期间将举行首届民间飘色艺术研讨会,邀请国家及省专家到会指导,全国各地飘色艺术队撰写论文参加研讨。通过飘色展演的艺术活动,让吴川人对家乡文化感到自豪。主管这项工作的副市长黄水源告诉记者,这就是“善用民俗”,希望通过飘色的民俗活动,凝聚乡情,凝聚人心,形成建设家乡的合力。
  本中心特约记者 欧 锷
【】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 备案序号:猜您喜欢的
注意:遵守《互联网资讯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广告性质的评论会被删除,相关违规ID会被永久封杀。
电话: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关注微信 获取最新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鼎龙科技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