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成中国餐馆馆的菜在加纳贵吗

戴严-感受加纳的中餐馆-腾讯博客-QQ空间-Qzone
外交官戴严的博客http://daiyan.
前驻加纳参赞,前外交部新闻司处长,外交笔会副秘书长
[我看非洲]
转载到我空间
复制本文网址
感受加纳的中餐馆
西非国家加纳,估计有1千多华侨华人,他们有的来自港澳,有的来自台湾,近年来更多的来自祖国大陆。他们的流动性很强,难以掌握确切数字。凡是有中国人聚集的地方,就会有中国餐馆,加纳也不例外。在一次宴会上,我和加纳商贸部主管外企的一位官员坐在一块,谈起中餐,他如数家珍地告诉我,加纳共有34家中国餐馆,其中在首都阿克拉有24家,第二大城市库马西有3 家、第一大港口特马有5家、第二大港口塔克拉迪1家,北部地区的塔马利最近也出现了1家。中餐是加纳餐饮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很受加纳人民的欢迎。
年我在驻加纳使馆工作期间,阿克拉最著名的中餐馆当属帝国饭店(Dynasty Restaurant)。它座落在闹市区乌苏街上,入夜,这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饭店老板杨先生居住在香港,由他的女儿和儿子姐弟俩在阿克拉经营。饭店规模并不算大,但相当火爆,楼上楼下总是客满。服务对象面向上层。每当圣诞节前夕,主人都要举行一次大型招待会,邀请政府高级官员、当地著名企业家和外国驻加使节参加。经常有外国领导人、高级官员和知名人士光顾这家饭店,在加纳及其周边国家都有些名气,曾多次获得加纳有关方面的嘉奖。据说,帝国饭店一桌美味佳肴的收入就相当于小饭馆一周的收入。我曾经问老板的儿子,是否准备再开一个饭店或设立分店,杨先生表示不想扩大饭店的规模,因为搞好饭店很不容易,经营中存在不少具体困难,餐饮业竞争激烈,他不打算分散精力,把战线拉得太长。 与帝国饭店齐名的是在同一条街上的富豪(regal)饭店,他更多地面向普通百姓,但也不乏高层人士在此设宴。旅居加纳的台湾同胞曾在这里招待过我馆人员。 库马西市帝苑饭店颇有名气,我们每次出差到这个城市总要到这里就餐,与老板张先生聊聊天,会会这个城市的华侨华人朋友,看望一下中资机构的同志,张先生总会热情地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 库马西的恩克鲁马科技大学是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的母校,我国的教育部门同该校有些合作项目,我们经常到这里来会见学校领导,推动项目取得进展。加纳人对中国食品情有独钟。加纳前总统罗林斯非常喜欢中餐。据说,有个时期,他每月都带全家到兴隆饭店晚餐一次,这家饭店的老板为她能够赢得总统的信赖而感到自豪。 中国食品也颇受加纳普通百姓的喜爱,为适应需要,一些华侨华人在加纳还开了快餐店。中国餐馆的老板和厨师非常聪明,经营有方。他们的烹调原料可谓来源多元化,肉类多从欧洲进口,蔬菜有进口也有当地产品,海鲜是当地特产,加纳海域的鱼、虾、蟹和鱼翅丰富而鲜美,供应充足,调料则来自香港或祖国内地,他们用最好的原料来烹制最佳食品。厨师有的来自香港,有的受聘于内地。中国厨师的适应能力很强,在坚持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善于根据不同对象制作不同口味的食品。遇见白人能做出白人爱吃的中餐,碰到黑人能做出黑人喜爱的食品。当地黑人特别爱吃铁板牛柳、蛋炒饭和有辣味的食品。国内客人就餐,他们就在海鲜上下功夫,做出可口的鱼翅和虾蟹。 金莲饭店的陈师傅70多岁了,是加纳烹调业的元老,各大中餐馆的主厨有不少是他的徒弟。他烹制的虾仁白里透亮,色香味美俱全,非常可口。每次他到使馆作客,我都会听取他对使馆厨师“作品”的意见,然后相机告诉我们的厨师加以提高和改进。中餐馆的竞争十分激烈。有位厨师辞职离开帝国饭店,自己单干,开了一个皇上皇饭店,硬件条件比帝国还要高级。我离开时,这家饭店刚开张不久,据近来从加纳使馆回来的同志说,皇上皇分流了不少帝国饭店的客人,在中餐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来自祖国大陆人员开设的餐馆虽处于“初级阶段”,但进步很快,数量在增加,质量在提高,规模在扩大,服务在改进。有竞争就有进步,预期加纳的中餐业会越来越繁荣。 有个说法,早年华侨到海外闯天下,靠的是三把刀:即理发师的剃头刀、裁缝的剪刀和厨师的菜刀。对前两把刀,本人没有研究,不敢妄评。但对于菜刀,我深有感受,它把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饮食文化介绍到国外,促进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发展。
${autograph}加纳朋友来杭州读书了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本报讯 “这是我在加纳的学生,现在他们来浙工大留学啦!”曹卫华在校园里频频向人介绍。  听起来很平凡,话语里却透着自豪,是一种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话语外,却是作为一名志愿者的骄傲。  昨天,来自加纳大学的Doreen和George到浙工大报到。他们两人与杭州的渊源,缘于杭州10名援加纳志愿者。这不,昨天他们一到,志愿者们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望他们了。  Doreen是个女孩,戴着一副闪亮的耳环,有着典型曲线的身材。在加纳大学,她是一名教斯瓦希里语(非洲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的老师。  George是个男孩,除了黑,其他倒没特别的。他原是加纳大学的法语老师。  一年前,两人并没有要来中国留学的念头,直到认识了杭州援加纳志愿者。  “之前对中国的认识,基本来自BBC等地方。” Doreen说,也没想过要到中国留学。但是,去年8月,加纳大学来了4名中国志愿者,改变了他的想法。  “他们很友善,很漂亮,哇,我那时觉得中国人挺好的。” Doreen说这些时还很兴奋,“他们教我们中文(志愿者在加纳大学开设了中文兴趣班,每周3次课)。有一次他们搞活动(志愿者举行了中国文化周),展出了很多中国发展的图片。我一下子觉得中国很好,我要去这个国家看看。”  初来乍到,志愿者们和Doreen、George一起吃午饭。George的筷子用得可熟练了,因为在加纳时,他是志愿者家中的常客。“我们经常邀请他来家里做客,他很喜欢中国菜。”志愿者陈碧红说,“我做菜喜欢放糖,第一次吃的时候,George还很诧异,做菜怎么放糖的呀。”  “现在可以好好地吃中国菜了,可以大饱口福了。” Doreen说,在加纳的中国餐馆很贵,随便一份菜都要150元。  Doreen和George将在浙工大学习四年,学中文和国际贸易,回去教加纳大学的学生。  如果不是杭州援加纳志愿者,他们或许不会来到中国,当然更不会了解中国。所以当你身处国外时,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将中国介绍给世人。就像一个朋友曾经说起,他的一个埃塞朋友一直对中国有偏见,觉得中国货质量不好。所以他每次与那个埃塞朋友见面,都要纠正这种偏见。最近,他终于说服这个埃塞朋友来一趟中国,亲自来看一看中国的发展。 本报记者 陈伟利
【网易新闻最新消息】
【热点关注】
【精彩推荐】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792|回复: 4
在加纳,中国人挺牛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加纳,中国人挺牛
听过不少出国的朋友说,中国人在世界各地都有,而且中国人的影响力也比以前强了许多。我有不少高中同学六七年前就出了国,他们的感觉是现在在国外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以前的孤独感和不适应好像就没有了,因为周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炎黄子孙,所以孤独感真是不比以前了!这位同学是在美国留学的,而另一位同学在加拿大,她也说加拿大的中国人不仅多了而且感觉也有地位了,因此她决定留在温哥华工作和发展。而还有一位在日本留学的同学也说,在日本多年感觉孤独感并不是很强,主要是中国人多了,周围的环境越来越中国了,但是他还是挺想家的,所以近期有归国探亲计划。
的确,从这些点滴也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中华民族影响力的增加。今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报道,一位工程师在加纳的所见所闻。他说:“加纳首都阿克拉有一些街区是专门的手机市场,店铺特别多。店主告诉我,他们的产品主要从中国进口,以山寨机居多,非常畅销。我接触到的加纳青年几乎人手一部中国造的手机,很有意思,而且他们更换手机的频率非常高,有的人身上甚至有两部。有一款带电视功能的手机才100美元多点,现在拥有那款手机在加纳是时尚青年的标志。”确实是这样,看到国外的人都用我们生产的东西其实感觉真的挺好的:)
这位工程师还说:“在加纳海关,有个工作人员看到我的护照印着“China”,就对我说“您好”,“欢迎”,“谢谢”……一口气几乎把他会的所有中文都说了一遍。在加纳,我感觉,中国人非常受尊敬,原因有很多。比如在阿克拉,就有很多中国的工程项目,还有很多“中国制造”和中国人开的餐馆。中国人在那儿也属于比较有钱的那拨儿,在那里的香格里拉酒店,消费的几乎是欧美人和中国人。在加纳人眼里,去中国餐馆消费也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国家强了,我们的地位自然会提高的!
还是真心希望中国、整个中华民族都越来越好!不仅仅是“在加纳,中国人挺牛”,我们更希望是“中国人到哪儿都挺牛!”
理性思考,文明发表,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笑脸 /笑脸
理性思考,文明发表,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中国网网友&
有没很多中国女孩去那边打工呢
理性思考,文明发表,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中国网网友&
东北和俄罗斯的小姐也去那边做生意。
理性思考,文明发表,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中国网网友&
强烈支持楼主ing,支持和平论坛ing……
理性思考,文明发表,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大的中国餐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