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巿这边石家庄哪里有学生鸡太极拳

一句话学太极拳1
  ——“如果把太极拳当作克敌制胜的方法,那是武夫拳;如果把太极拳当作强身健体的方法,那是病夫拳。两者都仅取一隅,未得太极拳大用,可惜糟踏了太极拳。”——如果把太极拳当作概念游戏理论推导的方法,那是迂夫拳,也是糟蹋了太极拳。注释:此句出处不详,但我认为是学习太极拳者首先需要解决的认识上的误区,故列为首句。把太极拳的本质属性理解为“武夫拳”或“病夫拳”是当今通病,是学好纯正太极拳的最大障碍。如果把太极拳理解为武夫拳,就有可能从其它武术运动方式中借鉴技巧和方法,就不能理解太极拳是“独一无二”的运动(金庸语),也就会落入“杂而不纯”的杂拳(李雅轩语)。如果理解为“病夫拳”,那就无法领略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内涵。只有超越了这两个认识误区,才不会糟蹋了太极拳,也才不枉学了太极拳。另外,太极拳的理论趣味吸引了许多文人加入,这一方面提升和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但另一方面,又带来文人的通病——理论不联系实际。文人们可以把太极拳的文字游戏玩弄到极致,从概念到概念,越说越玄虚,结果“一朝交手,空洞无物”(杨澄甫语),我称之为“迂夫拳”。这种迂腐之拳,应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要知道太极拳是实践功夫,它是需要用武术实践来检验的。仅凭现有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理论,必有隔阂,所谓功夫不到,终属虚妄。再重复一遍:不能把太极拳理解为武夫拳、病夫拳和迂夫拳。前言简单应该是人类思维方式中的最高境界。有人说,能在三分钟之内向普通人介绍清楚他的专业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专家。本人在几年前陪同原中国驻德国大使卢秋田先生考察三峡的时候,卢先生要求我用一句话介绍太极拳,我没想到这个要求非常之难,我嗫嚅了半天,换了许多词汇,都没能一句话把太极拳准确的表达出来。这个问题仍然萦绕着我,至今没有交出令自己都满意的答案来。可能太极拳太博大精深了,也许永远都不能用一句话表述清楚。但是,能不能把一些具体问题,基本法则,重点要求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呢?于是产生了用一句话来表达太极拳某些方面的想法。凑巧,在新华书店看到了赵寒阳先生的《一句话学二胡》的书,这薄薄的小书却把二胡从基本知识、演奏技法到“二胡之道”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赵先生自称“我可以自信地说,你若能花费一点时间将全书细细读过,一定能够获得超过十倍百倍的收益”。我认为赵先生的自信不无道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许胜过厚厚的一册书。这正如江湖上说的“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后来,偶遇一位研究潜意识的心理学家,他认为认识任何事物的归宿都是简单。的确,现在中学生掌握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实际上已经达到数百年或数十年前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才能掌握的专业程度。这些事例提醒我们,也许简单的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法,就可以省去无数的学习过程而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或许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来由吧。当今太极拳要深入传统,走出玄学,回归平常,融入现代,才能造福人类。如果再用那些传统概念玄学词汇探玄弄奇的去讲解太极拳,肯定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再用那些旁征博引连篇累牍炫耀学识的厚重图书,也是不能适应现代人需要的。现代社会太纷繁复杂了,所以,简单更成为了现代人的需要。一句话才简单,用一句话给人以启迪,让人心领神会,也许更是理解太极拳的捷径。。有时一句话并不真正只是一句,赵寒阳先生《一句话学二胡》更多的是一段话。我想,今后我尽量只用一句话来表述,未尽的意思,用注释来补充。有时,用这一句话反注另一句话,似乎是罗嗦,其实更为确切。有时,这句话是自己练拳的心得体会,有时,这句话可能是别人说过的,我认同了,有的作点补充,有的换个说法。凡此不敢掠美,都加了引号,但不注明出处(主要是无法注明出处)。实际上大多数的那句话却无法详证究竟是谁最先提出来的了,我引用了或者变相引用了,希望被侵权者不必再乎,只要你说的这句话对别人有利,就是积德了。——太极拳极平实无奇,又至精至微,是一项没有难度的高难运动。平实无奇体现为无难度,至精至微体现为高难度。简析:太极拳是平淡无奇的功夫,这是李雅轩大师的原话,本人也曾亲耳聆听过太极拳推手大师林默根先生如是说。最初根本无法理解,当你修习渐深,对其体味才逐步真切,不得不笑话自己过去太自作聪明了,老论所说“多误舍近求远”即指此也。太极拳不是异于常人的练习,也没有超于常人的动作要求,正如前辈所言:“其法简易,既无折腰曲腿之困苦,复无标奇立异之姿势,无论男女老幼,皆可习之。”所谓没有难度即人人可行,没有特殊要求。太极拳的练习,极其平常,但又尤其艰难。难在太极拳的姿势要求尽管极其简单,但对自己的身体内外各部都有极其精微的标准,不容丝毫差错,老论所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而且,太极拳的学习是永远的过程,太极拳的标准也是永远的追求,至精至微学无止境是太极拳学习者必须具有的思想准备。太极拳练的只是平常功夫,不是超常功夫,也不是异常功夫,它的神妙尽在平常之中。简析:佛教故事:有人问和尚:“和尚修行,还用功否?”和尚回答说:“用功。”“如何用功?”和尚回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问的人非常奇怪:“你我一样,如何你就是用功,我就不是?”和尚笑着回答:“当然不是,你该吃饭时不好好吃饭,该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整天千种计较,万般思量,头脑混乱,心不宁静,怎么叫做用功?如何算得修行?还有一个佛教故事:有一天,从心禅师请示南泉禅师一个问题:“什么是道?”答:&“平常心是道。”问:“除了平常心之外,佛法无边,另外是否还有更高层次的趣向呢?”南泉答:“如果心中还存有什么趣向,就有了那边,没有这边;就会顾了前面,忘了后面,因此,所谓全面,也是被扭曲了的东西,怎么会是圆融无碍的道呢?”从心又问:“如果佛法没有一个趣向,回顾茫茫,我怎么知道那就是‘道’呢?”南泉回答:“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如果要想真正达到不疑之‘道’,你应当学会在当下体悟。”从宗教故事的角度理解平常,则更多的强调人自身主观的“平常心”。它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享受平凡和简单,要自己把心放平稳,不要被外界的动乱干扰。平常心是人生修炼的最高境界,自然的面对一切,宠辱不惊。另外,还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顺其自然专注于过程少想结果,安住当下,把日常生活当作一种修炼的工具。另外,儒家也好,道家也好,都讲究“不滞于物”,也就是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干扰,儒释道三家对于“平常心”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外乎就是能心志坚定,不受外界各种事情的扰乱而已。主观的“平常心”也是太极拳内修的要求,但我这里说的平常是指平常行为不仅仅单指平常心。所谓平常,即普通,无特异,不新奇的意思。我用这个词来表述太极拳,用的意思是(明)李贽《复耿侗老书》:“世人厌平常而喜新奇,不知言天下之至新奇,莫过於平常也。”和(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韩、柳犹用奇重字,欧、苏唯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所谓太极拳练的只是平常功夫,就是不新奇的意思。如果还要作更多解释,那大概只能用平常的反义词和近义词来说明了。平常的反义词有:奇特、异常、神秘、奇妙、突出、稀罕、出奇等等。那么,太极拳的动作要求,在这些词的前面统统加一个否定词——不——就对了。如果用近义词来说明,那就是:平淡、平庸、普通。其实,平常的叠声词最为确切:平平常常——简简单单。太极拳之平常,主要体现在它不探玄弄奇,它不炫技显能,没有体育场上的高难动作,没有杂技团的惊险表演,没有油锤贯顶刀枪不入的江湖异术,更不追求超越身体极限以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太极拳练的不是超常或异常的功夫,它就是在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中挖掘出潜能从而发挥出最佳状态和水平。所以说,太极拳是不需要向其它任何运动项目学习和借鉴的,它是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没有难度的高难运动项目。——太极拳是讲“道”“理”的功夫,不是打架的武术。简析:孙禄堂大师说:“你若打天下第一,可另访名师,以免耽误你的时间。你若修养身体,则我为汝师,绰然有余。”(《孙禄堂武学论语》P129)以武术名天下的孙大师竞如此说,可不是因为他不愿意教人以武术,是他知道如果仅仅抱着“打天下第一”的目的来学太极拳,真的是选错了项目。只要自身条件好,身高力壮,选学南拳北腿等外家武术,或者选学西方拳击、日本相扑、蒙古摔跤等以快速、力大、技巧乃至心黑手狠屁眼毒等拳术,来得快捷见效更为明显。若放弃这个偏执,孙禄堂却毫不犹豫自信为师“绰然有余”。可想而知,这绰然有余中,一定包含着孙氏太极拳高深的武术技击教学。余以为,孙禄堂先生的拒绝,其原因是太极拳以武术名,却与其它武术有显著的区别。太极拳的武术意义绝不是好勇斗狠,拼死相搏,不择手段。打架是孙悟空的本事,如来的手掌心才是佛法无边。太极拳是平和的武术练习,体现的是和谐之道,止戈之理,它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拳友之间的推手是讲“理”合“道”的交流,不是打架输赢的战场。因此,决不能以胜负为目的,而是研究以弱胜强之理,提倡轻虚无为之道。太极前辈哲东徐震先生在《太极拳发微》中说:“宁循理以求真,勿越理而争胜,功候至而智勇存焉矣。”这才是太极拳增长功夫的进步之阶。——练太极拳的方法是“虚静”,追求的目标是“中和”。简析:“虚静”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本来就是分开解释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16章)因此憨山把虚静分为内外来解:“虚,谓外物本来不有。静,谓心体本来不动。”也就是说身外无物曰虚,心中无念曰静,就与太极拳的体、用之说相对应了。庄子则将虚静分为二层来解释,一层是通过“忘物”以达到“虚”,二层通过“忘己”来达到“静”。“静”的层次显然高于“虚”,故若无“虚”的功夫,“静”之境界则难以达到。当其达到外无物、内无我的“虚静”之时,即谓之得道:“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16章)得道就是返朴归真,不过,它不是回到混沌的无极状态而是升华为“澄明”的太极状态。这种由虚——入静——而明的过程,就是获得人生大智慧的路径。有“明”则能知常,即能用智慧去观察、分析现实条件(观有),并能随其变化以顺随适应和应对。另外,从太极拳的武术效果上讲,能虚则有无限的包容性,可以“任他巨力来打我”,能静则有活动无限的可能性,可以“因敌变化显神奇”。所谓“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就是这个意思。作为道家修养主旨的虚静,本来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哲学思想,后世道家则多将“虚静”用于“养生”:“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淮南子·精神训》从养生的角度看,虚静能养生也是符合现代科学的道理的。因为一是使精神情志归于平静;二是让肌腱肉体减少消耗,所以中医也有:“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脉要精微论》的说法。而虚静的概念,同样影响到中国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国历代以来的艺术家,都强调必须具备“虚静”的心境,不受外物和杂念的束缚与干扰,内心清明,心神专一,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审美观照和艺术创作。汤贻汾《论画析览》云“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无斧凿痕,方于纸墨间静气滞结。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可见,把虚静概念引入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太极拳是多么的必须和自然。已经够费心讲虚静这个词了,下面还得讲讲中和这个概念。“中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曰:“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儒家《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你看,只要君子能够做到中,就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如果引用朱熹的解释,恐怕更让你头痛了。其实中庸这段话,非要引用在太极拳的武术效果上,也可以附会为:前句言君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发而有节,即能随心所欲的控制自己发劲击人的机会;后一句是说劲既已发出,则能知道控制自己发劲的分寸。一句话,就是能控制,而控制尺度的标准就是中,因此君子必须守中用中,把握住自己的基本原则。何为中,简而言之,空间中的任何两个极端,都有链接两极的中心点,这个“点”就是“中”;何为和,不使两端断开,就是“和”的作用。另外,“中”也可以理解为中正不偏,“和”可以理解为均匀和谐。“中和”作为美学概念也同样影响中国的艺术领域,如中国艺术特别讲求“中和之美”,所谓“中和之美”,就是不偏不倚的内在质,外现为一个既不过分、又非不足的矛盾对立、和谐统一的美的形态。(这个美集中体现在太极图中,参看附录。)太极拳为什么特别讲究“中和“之道呢?理由是在自我练习中要求身躯中正不偏以求稳定,平衡圆满以求舒适。从对敌应招的武术效果讲,要保持无我无敌、无胜无负物我皆忘的空灵精神状态。其他很多武术都是要讲究出拳迅速,有爆发力,这样才能击倒对手,但是太极拳绵软无力的“粘”在对手身上,处处控制你,让你有劲使不出,心悦诚服。这也符合了中国 “以和为贵”的思想。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如虚静、中和等概念既有广博宽容的外延,又有深刻准确的内涵,但它被专家们绞过去翻过来的解释,反而让人不知所云了,尤其是传统文化修养不深的现代人,更不知所措了。我是故意引用这些复杂概念的,就是要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也好,技艺也好,都必须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走出玄学,融入现代。比如虚静中和这么重要的大概念,我们都可以用现代思维方式简单的理解。如虚就可以理解为疏松不实之意。引入太极拳来说:所谓虚,就是大松大软;所谓静,就是稳定舒适;所谓中,就是中正不偏;所谓和,就是平衡圆满。初级阶段能领悟到此,足矣。再费心思去旁征博引,自讨苦吃,何必呢。附:“《太极图》的美有五大特点:一、它是圆形的美,曲线的美,与西方以十字架和黄金律为代表的直线的美、长方形的美不同。二、它是均衡的美、对称的美,黑白两鱼,均衡对称的构成一个“和谐”的大圆。三、它是阴阳中和的美,白色代表着阳刚方面,黑色隐喻着阴柔的方面,阳刚与阴柔相交相融,共同构成互生互动的“中和”之美。四、它是一种范本式的美,美得不能再美的美,《太极图》中间的反“S”线,是一条“恰到好处”美得不能再美的曲线。任何的一点移动,都会破坏它均衡对称的中和美。五、它是动中有静的美,阴阳二鱼似在一个大圆中永恒地旋转,但旋转中又保持着一种宁静,总之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和之美,和谐之美。”——手上不要有横力,脚下不要有压力,脊柱不丢悬挂力,肌肉没有紧缩力,绝不能有惯性力。简析:前几句都是从观念上说太极拳的本质属性,现在应该落实在具体方法上了。我想先说“用意不用力”,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个具体方法已经广被人心。但细究起来,可能练了几年甚至一辈子太极拳者对于这个问题都是似是而非的。太极拳真的不用力吗?不用力又如何形成动作?要知道世上没有不用力的运动,太极拳只是用力最小最少的运动而已。何为“最小最少”?这是无法量化的目标,只能说是无限减省下去的方向,最终达到绝不可能达到的所谓“无”的境界。而当这个不用力要求与其它运动相比较,完全可以忽略了,以至于形成了不用力的印象。但如何不用力,没有明师口授身传确实难得要领。在这里,我只是建议注意不要违反这些用力原则就行了。手有横力就是乱动,脚有压力就是不匀,脊柱无悬挂力就是懈,肌肉有紧缩力就是硬。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惯性力,太极拳的每一动作,都是可控制的行为,了然于心的,而惯性力是不可控的,那些“行云流水”式的动作,其实就是惯性力的表现,需要注意克服。提到“无”,忽然想到必须引用《老子》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为则无不为”。又突发奇想,人类的进步途径好像也遵循了不断做减法而趋向于无的规律:农耕时代——工业革命——科技进步——信息社会。在这个进化中人的体力劳动逐步得到了减轻减少,趋向于无;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的对象土地——机器——自动化——电脑,也越来越小越虚,也趋向于无。另外,人类使用的能源成本也不断减少并趋向于无,从最初的树木取火到煤炭供热,进而电能——石油、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是不是从中也可以悟出点什么是老子所说的“无”呢?懂了“无”,才能理解什么是“无为”,理解了“无为”才能理解为什么可以“无不为”。当然,“无”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大概念,并不是减少用力这样简单,但到此时,你开始懂太极拳了。——通达太极拳“道”的目标有两个办法:一是修路,一是找路。简析:佛家修行,有渐修与顿悟之别。我把它引到太极拳学习中来比喻,渐修是修路的过程,顿悟就是找路的过程。渐修和顿悟是佛家修行的两种法门,渐修是量的积累,顿悟是质变的过程。初祖菩提达摩主张渐修,他的禅法是“十年壁观”,即长期坚持心如壁立的修行来与自身先天具有的“佛性”相契合。神秀谒语中:“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就是对渐修理论的准确描述。而六祖惠能是主张顿悟的,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谒语则是顿悟理论的精辟表达。即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要领,从而正确指导实践而获得成功。顿悟让惠能最终传承了五祖弘忍的衣钵,成为禅宗六祖,而神秀则没有接到班。其实这只是两种学习方法。渐修就是所谓“拳练万遍,神理自现”,即通过长期坚持、逐渐进步的方法来达到目标,它的特点是重视过程;而顿悟则是由理入手,先明白了目标的意义,再去实践修炼,它的特点是重视结果。最高的顿悟可以缩短时间,超越某些过程,“直指心性,顿悟成佛”。这两种学习方法的选择是与每个人的根基与悟性相关的,同时也是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相关的。换句话说,不同的人可以选择渐修或顿悟的方法开始,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可以选择或顿或渐的方法。因此,渐修与顿悟是因人而异,因时不同,看适不适合你,或者适不适合这个阶段的你。达摩一花五叶,通过坚持渐修,结果都成佛祖,六祖慧能顿悟也成了正果。后人在修行过程中基本上是顿、渐并行,有的是先渐修后顿悟,有的是顿悟后继续渐修,即“修悟并重”。这个观点在武术界也是普遍主张的:“佛门之五祖尚潜修,六祖尚顿悟,而一实一虚,乃各有师法之异,学武操拳者,当潜修与灵悟并重,方可言得。”因此“虽有顿悟,终须渐修”仍是普遍认同的学习方法。但修一条直达目标的路,则下苦功夫和不逾越过程和阶段,成为了渐修论者的必然要求。而“顿悟”好比是找路,认为本来就有一条直通目标的大道,但被丛林沟壑遮蔽了,只要拨开屏蔽,找到这条路,就可以超越阶段,缩短过程,轻轻松松的“一旦豁然贯通焉”了。渐修是循阶而上,阶段性效果明显,但求效则易入旁门左道,或难坚持下去以至半途而废;顿悟是一步登天,务虚则易出镜花水月,或顿悟不彻底,华而不实终生难入门径。渐修与顿悟相结合,即又找路,同时又断断续续的修路,应该是适合大多数人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即学习太极拳先明理(悟),再得法(修、悟),然后多用功(修)。即先理解了太极拳的基本道理,然后在实践中坚持渐修,最终会有顿悟的时刻,只是早迟不同而已。但太极拳的本质是悟道,悟道就是找路的过程,找路就要求多用思想少用力了。由于绝大多数人的“悟”和“顿悟”的能力还没有开发出来,所以才有“太极拳十年不出门”和“古人穷毕生精力,却代不数人”之说。1300年之后,人类开始研究顿悟问题了。现代科学认为,所谓顿悟,是当人们对一个问题,突然看清了各种关系并产生了新的理解的一种突然颖悟。有如“”。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现代科学又发现了顿悟实际上就是的,比如、等等。因此,在二十世纪初出现了“灵感论”,但这种理论认为灵感(顿悟)只是天才人物的特性。再后来,发现了顿悟是思维中的旧的格式塔(即旧的)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逻辑)被创建的过程。同时,格式塔理论还用实验明确指出,人的顿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是众生(包括猿猴)天生的本能或本性,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蕴藏着顿悟的能力。这样,现代科学不但全面肯定了千年前的六祖提出顿悟说的非凡天才,而且还将顿悟理论从所谓“率先成”的宗教误区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类“不离世间觉”的卓有成效的方法。渐修是渐进的增加,其实顿悟也是渐进的。只不过一个是以算术级数增长,一个是以几何级数增长。顿悟禅法因其玄奥,在佛家寺庙中已经少见,但民间则有少数研究者,例如、、等都大力提倡。吴铁夫在还出版了《就是叫你一念成佛》(2007,大千出版社)一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扬顿悟禅法的观点。既然佛法可以顿悟,现代科学又证明了顿悟是每一个人的本来功能,那么,通过顿悟的方法即“找路”的过程来迅速学习太极拳就成为可能,因为“太极十年不出门”的传统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应生活迅捷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问题是太极拳有没有这条路?答案是肯定的——有。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的进化和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丢掉了自己的自然本能,或者说人的自然本能被后天的经验蒙蔽了,只要拨开云雾,自见天日。道家内丹修炼有“顺则凡,逆则仙”的具体要求,即通过修炼回到人的原始本能状态。因此,道家认为修炼过程是返朴归真的过程,是拨云见日的功夫。既然在修炼中要求“返”,要求“归”,要求“逆”,说明我们已经有过走出来的“路”,现在迷失方向了。只要设法找回这条路,再逆向走回去,就可以回到“道”上了。怎么找呢?即通过太极拳这个具体技艺方法的学习,激发你的本能和本性,从而挖掘并提高你的顿悟能力,让你的思维速度达到几何级数的增长。所以,太极拳不仅是健身(怯病延年)和强体(防身御侮)的最佳运动,还是增长和改善心灵智慧的最隹载体。附:“释迦牟尼放弃太子的舒适生活,出家修行,一修就是六年,节身忘餐,甚至不饮不食,但还是一无所获。当他来到尼连禅河,浸泡在水中,用清澈的河水沐浴,洗净了身上的经年污垢后,忽然悟出:人们之所以有烦恼,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心地不净,一味的苦行修身,是永远无法进人大彻大悟的法门的。于是他决意放弃苦行,用明智的方法寻求真理,取食了牧女善生奉献的乳糜,恢复了体力,又跳进尼连禅河中沐浴,便觉得遍体清爽,光彩照人。出浴之后,他独自来到一棵菩提树下,结趺跌坐,静思默想,豁然开朗,大彻大悟,得道成佛,开始收徒传教。”——太极拳是静态的运动。人类几乎所有的运动都是动态的,惟有太极拳是静态的运动。可以说静态运动是是区分太极拳与其它拳种和各类运动的本质特征。“ 静态的运动”这句话是乎是矛盾的。但我所说的“静态”,是指处于运动体系的组成单位,相对处于“静”的状态,但这个单位并没有“停止”,它仍然随着整个体系的运动而运动着。正如宇宙银河系与太阳系的结构体系一样,银河系高速运转着,但太阳系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似乎是不动的;而太阳系其实也在高速运转中,它其中的各个行星体如地球等,也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似乎也是不动的;就像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坐地日行八万里”,丝毫不感觉其地球的自转一样。宇宙宏观世界是如此,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电子和基本粒子的运动,也都存在这种按层次依序相对固定即“静”的状态。如果把这个规律再引喻到人这个体系的运动时,让组成人体系的肢体和器官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它们似乎也是不动的。若肢体或器官作为一个更小的体系,这个小体系必然也有自己的运动和相对固定的更小单位。当然还可以继续细分下去,只是更小体系的运动我们已经察觉不到了。当我们用上一级的运动体系来观察所属更小的体系时,它们就是“静态”,但它们不是“止态”,因为它们仍然作为一个体系随着它的上一级体系不停止的运动着,并率领它的下一级体系不停止的运动着。我说的这个静态联系太极拳说具体点,大多数体育运动都是通过甩手摇腰,踢腿蹬脚,晃身摇头等物理运动即外部运动的方式在作“运动”,但按太极拳的标准严格考察起来,都是外部的、局部的、无序的运动。因为《拳经》中有“静中触动动犹静”之要求,它的运动特性要求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而要做到这点,只有将我们全身集合成一个运动体系才有可能。&人本来就是由多层次的小体系组成的运动体系,如手的运动体系就由肩、肘、腕、手掌组成;手掌又由掌根、掌心、手指等小体系组成;手指还可以细分为指根、指肚、指尖等更小体系。依此类推,腿有胯、膝、踝、脚掌等等,全身也可以组成更大的头、腰、脚、手体系。既然成为一个体系,组成的各部分就有主次之分,先后之差,多少之别,所谓“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依序的“节节贯穿”的运动即指此。因此,保持各层次小单位的相对固定,就是“虽动犹静”(李雅轩语)&老一辈拳家有“一身备五弓”之说,所谓五弓,就是组成人身运动体系中五个较大的支体系而已。&如果把人的运动体系组成了,那么,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呢?&学天、地之“静态运动”!&所以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具体的说,练习太极拳时,全身在以腰脊为主的运动中,各肢体器官及其组成部分都依序保持相对的稳静,顺随而动。换句话说,按照系统层级,依序减少下一层级小体系的活动幅度,使之显示出相对的“静止”。只有这样“动静互根”(李雅轩语)的静态的运动,才能合“道”,才是“自然”,才是太极拳的运动!(参看拙作:《太极拳断想7》)附一:李雅轩大师说:“太极拳的动作,是要以心意为主,以思想来命令腰脊,由腰脊来领动四肢,这样有系统、有主动、有被动的一个整体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动作,而不是上也动、下也动、左也动、右也动、前也动、后也动,各方面部位一齐动,就算一动无不动了。”“如练时拳意不上手,一切总在稳静上找。”“所谓稳静者,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附二:“从有形宇宙的动静现象,得出此静态运动的结论。按此推论,小单位,或者说小体系,相对于大单位或者大体系而言,是相对静态的,如小的太阳系相对于大的银河系,是相对静态的,小的地球相对于大的太阳系,地球是静态的。以此类推,凡是有形的相对的小东西,对于有形的相对的大东西而言,是静态的。但是,如果再往微观上分,反而越小层级越动态,越大层级越静态。比如分子相对原子,分子是相对静态的,而原子是相对动态的。原子相对电子,原子是相对静态的,而电子是相对动态的。电子相对于质子,电子是相对静止的,而质子是相对动态的。而物理上的量子力学,就是这个微观世界的动态运动而建立的。最后科学发现,最最微小的东西,就是宇宙本身。所以,庄子言,道是什么?道就是那个大而无边,小而无形的东西。我们从理趣上去分析,到底是什么在动?又是什么在静?从最抽象的角度看,就要回到牛顿提问上去:到底是什么推动了宇宙的运动?牛顿的回答是在上帝。是上帝第一次推动了宇宙的运动。”(舒云章)&颂之按:舒云章先生的补充很有趣,甚至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宇宙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我们不敢回答。而太极拳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是脚跟?是腰脊?或许是心意?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给出答案的。第二个问题是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界限在哪里?即到底是基本粒子小的运动推动了宇宙大的运动,或是宇宙宏观运动牵动了微观世界的小的运动?第三个问题是,到底谁是动态?谁是静态?换个佛家的提问:“是心动,或是幡动?”这些问题的解答,也许与太极拳相关吧。——太极拳的纲领是“正、静、清、和”简析:纲领,即大纲和要领,泛指为最高指导原则。昔有“国学大师、楚辞泰斗”文怀沙先生在《文子三十三字箴言》中,用“正、清、和”三字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注释:“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宏扬斯三气也。”姑且不论“三气”归纳得是否准确精当,但细审“正、清、和”三字,在浅层次上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也还说得过去。窃以为,此三气若再加一“静”气,引进到太极拳中,即 “正、静、清、和”四字就可以成为太极拳的纲领,是我们必须严格信奉和坚持的原则了。太极拳的要求甚繁甚多,诸如《十要》、《五字诀》等,头手身脚,里里外外均有明确要求,几不可同时尽习。雅轩先生讲,“我是抓大体,不琐琐碎碎的在局部上找。”何为大体?即能详而统之统而察之之纲领也,纲领立,方不举手无措,投足无方。“正、静、清、和”何解:简言之:身正、心静、神清、气和。正者中也,中则恒定;静者安也,安则神聚,清者轻也,轻则灵虚;和者匀也,匀则谐顺。再言之:一无所偏则为正,一念不起则为静,一尘不染则为清,一视同仁则为和。正则“致中和”,恃中则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所谓庄严自有也;静则“守静笃”,静则无所不应,所谓我独知人也;清则“致虚极”,虚则无所不容,所谓人不知我也;和则“不争”,尚和者“不争而善胜”,所谓“无为无不为”也。余以为,太极拳参透“正、静、清、和”四字精神,正是实践贯通并宏扬太极拳之大道捷径。——太极拳首重精神;其次,重下不重上,重内不重外,重身不重手,重竖不重横,重意不重力,重虚不重实。简析:所谓重,即重要,需要重视的意思。“首重精神”,指太极拳要把精神的锻炼摆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何谓精神?精是精力,神是神智,人有精神,则活力旺盛,生机勃勃。故老拳论有:“全身意在精神”。“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非咬牙瞪眼,努力使气之说。”李雅轩还指出:“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因此,“若练时剑拔弩张,神气外露,则神气耗费,焉有充实之日,用时焉能有惊人之动作”。那精神又如何练呢?老拳论的要求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十三势行功心解》必须“神意内含,以存静养,劲道始有收藏”&。而“心存静养,形如半睡,从表面上看来,像是无聊,然而却内藏无限动机,精微细奥,普照全身。......非此不能养出清醒之头脑,养出灵觉的智慧,养出充实的中气和疗养疾病的效果,才能领会其中的道理”。雅翁明确指出了精神的具体的练法是“养”:“太极拳在初着手时,就要在稳静上用思想,养精神、养中气、养灵智、养良知、养悟性、养灵感,以俟将这些东西充实起来,身体的健康和技术的技击方法也就自会有良好的效果,不待谋求也。”(李雅轩语)雅翁一连串的都是“养”字,而且不是“练筋骨、练皮肉”。可见,蓄养“精神”才是习练太极拳最为重要的方法。而“重”又极易产生偏重、侧重,所以此句话“其次”以下的“重”都是偏重侧重的意思。有偏侧的话说出来就是错的,但又不得不说。为什么说它错呢,因为太极拳是无为的中和的不能偏颇的,若有所偏重,即“挂一漏万”。但为什么又不得不说呢?在上下、内外、横竖、虚实、身手、用意用力等这一对一对的矛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得不有所侧重。所以这句不该说而又不得不说的话,是极其重要的,初学者宜按此练习用功。重下不重上:“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太极拳论》重内不重外:“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太极拳论》重身不重手:“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杨澄甫语》重竖不重横:顶天立地之意,“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十三势歌诀》重意不重力:“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十三势歌诀》重虚不重实:“其妙处全在虚无。”(李雅轩语)附:“学书通于学仙,炼神为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清.刘熙载语)太极拳的四步功夫:“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李雅轩)(《杨式太极拳诠真》——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陈龙骧李敏弟整理)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