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名言迷恋的捷克语

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
米兰昆德拉
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背叛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之前两本分别是《缓慢》、《身份》)。   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题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 小说   《玩笑》蔡若明-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可笑的爱》余中先 郭昌京-译   《告别圆舞曲》余中先-译   《生活在别处》袁筱一-译   《笑忘录》王东亮-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   《不朽》王振东 郑克鲁-译   《慢》马振骋-译   《身份》董强-译   《无知》许钧-译 文论   《小说的艺术》董强-译
被背叛的遗嘱
  《被背叛的遗嘱》余中先-译   《帷幕》董强-译   《相遇》尉迟秀-译   【米兰。昆德拉全集 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剧本   《雅克和他的主人》尉迟秀-译 其他作品   《邂逅》
小说的艺术
  《小说的艺术》   《埃施的可能性》   《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   《多元历史主义》   《可能性》   《现代主义》  
米兰&昆德拉
  一切罪恶在事先已被原谅,一切也就卑鄙地许可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序言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   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 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真的英雄,其实不问出处。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小说的艺术》   来,让我们穿上最美丽的衣服走在街头,爽朗地高声大笑,让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让我们真的叫他们忌妒。来,让我们轰轰烈烈地经历一次爱情,甜蜜热切地在绿草地上拥抱,让我们的手指互相缠绕心灵互相抚慰,让我们真的叫他们忌妒。&&《生活在别处》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认》   我们无法忘记战争中孩子那双纯洁的眼睛。她静静地面对着空中掠过射出的子弹的战机,面对着远处精确制导炸弹呼啸着划过城市的夜空,面对着坦克车的   炮火摧毁了她父母兄弟的家园,面对着四散奔逃的人们在血泊中喘息与哀鸣&& &&《为了告别的聚会》   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越远。   因为人们从来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样。   思考从来就不是阻碍自己进步的原因,   思考的目的在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实践改进,   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装接受,   这才是上帝发笑的原因,   因为这种思考,   叫做自己骗自己。   人从来就想重写自己的传记。改变过去。抹去痕迹。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别人的。想遗忘永远没有不是那么简单。   我也同样清楚,一旦越过那条界线,我就不再是我了,我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不知什么样的人。这种可怕的变化使我胆战心惊,所以我一直在强烈的失落感中拼命寻求爱情。这种爱情,应该让我能继续生活在往昔与今日一致的爱情憧憬、爱情理想之中,因为我不愿意把我的生活从中间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终贯穿如一。   生命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   人是为了反抗过去才成就未来的。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生活给我极大的快乐,但只需有一点儿风吹草动、一丁点儿的东西,我们就会落到边界的另一端,在那里,没有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人的生命的所有的秘密就在于,一切都发生在离这条边界非常之近甚至有直接接触的地方,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以公里计,而是以毫米计的。   追求的终极是虚幻。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比喻是危险的,爱情源于一个比喻。   再也无法明白自己要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此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清净就是不被人注视的那种温馨感觉。人的眼光是沉重的负担,是吸人膏血的吻。   诗歌的使命不是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思想来迷惑我们,而是使生存的某一瞬间成为永恒,并且值得成为难以承受的思念之痛。   我思故我在是低估牙痛的知识分子的话。我觉故我在是一个具有普遍得多的意义的真理,它涉及到每一个活着的人。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着。   上帝已死在失火的天堂,只有温情的太阳才能照耀大地。   仇恨的圈套,就在于它把我们和我们的敌手拴得太紧了,这就是战争的下流之处。   当你还在我身边,我就开始怀恋,因为我知道你即将离去。   在忘却速度时,也许我们正一步一步地走向速度。   今天,不管我的提问能不能得到回答,我还是觉得无所谓。它并不需要赋予任何意义,它只要就这么一直生长着。就像速度一般,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大概到了忘却的时候,才会记起速度。   生活的本来面目与时间的本来面目相撞击,我们就把这种撞击称做无聊。   年轻无知时结了婚,有了第一个孩子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后来有一天,发现也明白了很多事情,但是一切都太迟了,因为人的整个一生已经在一个我们一无所知的年代被决定了。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源于将她以隐喻的形式,留在大脑诗化记忆的一刻。   碰巧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命运。   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就让我们按照独特的方式去生活吧,抛却所有的旧事物。   自由并不始于双亲被弃或埋葬之处,而是始于他们不存在之处:   在此,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却不知是谁把他带来。   在此,人由一个被扔入森林的蛋来到人间。   在此,人被上天啐到地上,全无感恩之心踏入这尘世。   温情,是想建立一个人造的空间的企图,在这个人造的空间里,将他人当孩子来对待。   但是如果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卑贱,逃到哪里才能避开呢?只有逃向崇高借以逃避堕落!   就像在这尘世之中,自打一开始,除了背叛就没有别的东西!   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记住自己的过去,一直将它藏在身上,这可能是保持人们所说的自我的一贯性的必要条件。为了使自我不至于萎缩,为了使自我保持住它的体积大小,就必须时时浇灌记忆,就像浇灌盆里的花儿一样,而这种灌需要跟一些过去的见证人,也就是说跟朋友们保持固定而有规律的接触。   我们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涩与快乐之间选择,既然我们的命运就是一切的毫无意义,那就不能作为一种污点带着它,而是要善于因之而快乐。   人从来就想重写自己的传记,改变过去,抹去痕迹,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别人的,想遗忘远不是那么简单。   在这个世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被控制和记录。   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我与现实的对立之中,我们都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我。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岂止不同,简直对立。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即对无数女人的激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只限于对一个女人的欲求)。   一个人可以在爱人在场时,因怀念他(她)而痛苦,假如他(她)隐约看到了爱人会不在的将来;爱人的死亡,虽然还看不见,却已经可以感知。   当你还在我身边,我就开始依恋,因为我知道你即将离去。   《阿涅斯的最后一个下午》作者:弗朗索瓦&里卡尔   &我欣赏弗朗索瓦&里卡尔的是,他生活在文学的世界里。又因为他关注的几乎都是小说,我可以说,他生活在小说的世界里。这非常少见&   &&米兰&昆德拉  米兰&恪昆德拉的名字最早登陆中国是在77年第2期的《外国文学动态》就刊登了一篇署名&乐云&的题为《美刊介绍捷克作家伐错立克和昆德拉》的编译文章, 可惜这次仅是浮光掠影的提及。1985年,以狐狸自诩的文化名人李欧梵先生在国内发文,向仍然处于荒芜状态的汉语文学界热情推介了马尔克斯和米兰.昆德拉两位世界级小说大师。其后两年,韩少功译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景凯旋译出《为了告别的聚会》,这两本著作的引进可以视为昆德拉在中国的正式亮相。接下来的十多年,尽管中国知识界一直沉浮不定,但昆德拉的热流,却从未停止对国人贫乏心灵的冲荡与侵袭。   2002年5月,上海译文出版社终于一举购得昆德拉13部作品在中国大陆的中文版权对于此次引进,上海译文出版社自然也是下足了力气。这次翻译用的原书,全部都是从昆德拉家里拿出来,由他亲自指定的法文&定本&,包括《玩笑》、《好笑的爱》、《生活在别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被背叛的遗嘱》等样书有昆德拉的最新手写修订,比法国版更新。内容上也补齐了以往中译本不恰当的删节,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全译本&。出版社选择的译者都是我国最具声望的法国文学专家、教授和翻译家。其中的法国文学博士董强还曾听过昆德拉的课,是昆德拉的&中国弟子&。出版社还聘请曾为&三联&版《钱锺书集》和《陈寅集》作设计的香港资深设计师陆智昌为该书设计封面。甚至在定稿过程中,连所有译本的封面和字体都需经过昆德拉首肯。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翻译,2004年夏天《身份》与《无知》成功出版,13部作品同时列于畅销书架,气势壮观到让昆德拉本人都无比惊谔。  国际在线专稿:捷克布拉格的一些历史学家日前发现,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学生时代竟曾当过告密者!一份1950年警察局的文件档案显示,学生时代的米兰&昆德拉曾举报了一些外国间谍,并导致其中一人被处以绞刑。13日,一直过着隐居生活的米兰&昆德拉忽然打破沉默,公开声明这一指控是个谎言。  凭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闻名于世的米兰&昆德拉,还因坚决反对极权主义而享有盛名。现年79岁的他,是捷克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他本人经常成为秘密特工的监控目标。他反对前苏联1968年的入侵行为,被迫移民法国。自1985年以来,米兰&昆德拉就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日前他却打破沉默重新站出来。   布拉格极权主义研究所历史学家亚当&拉迪莱克表示,米兰&昆德拉50多年前曾是一位告密者。布拉格警察局日的记录显示:&学生米兰&昆德拉,日出生于布尔诺&&,向我们报告称米罗斯拉夫&德沃拉西科是一个叛逃者,据说已经逃入德国。&   米罗斯拉夫是一名年轻的捷克飞行员,1948年前苏联入侵捷克时,逃亡德国。在慕尼黑一个难民营中,被受美国资助、由捷克流亡者组建的情报机构招募,开始为美国和英国情报部门服务。   在接受基本的训练后,他被派回捷克,收集有关化学工业的情报。在当地农民帮助下,他越过边境进入布拉格,访问了一位女熟人,并同意在学生公寓中住一晚。但随后被捕,并被指控当逃兵、进行间谍活动以及犯有叛国罪。帮助他越境的农民家庭也被长期关押,其中一人甚至被处以绞刑。   据悉,当时告密事件发生的时候,米兰&昆德拉刚刚20岁。而米罗斯拉夫22岁,被逮捕后,米罗斯拉夫被判处14年徒刑,并在铀矿开采劳动营中服役。  在一份简短声明中,昆德拉否认了上述告密指控,他认为这是一场&刺杀作家的阴谋&。&我对这个故事编造的精彩程度感到吃惊,我根本对此一无所知,而且这些事情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从来不认识故事中的人物,这是一个谎言。&   现居住在瑞典的米罗斯拉夫,拒绝向历史学家拉迪莱克讲述自己被捕的过程,也拒绝透露告密者的身份。他说:&对于昆德拉以告密者的身份出现在捷克媒体上,我们并不感到惊讶。我承认昆德拉是一个好作家,但我不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尽管没有得到确凿证实,但拉迪莱克毫不怀疑那份报告的真实性。现在依然令他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捷克当局和前苏联没有使用这份文件让昆德拉名誉扫地,反而仅仅是让特工秘密监控这位最猛烈的批评家。   昆德拉被视为捷克的民族英雄,一些人相信,即使告密的事情是真的,也证明了他是一个爱国者,只是向国家报告了一个威胁国家安全的外国间谍。历史学家索尼娅说:&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昆德拉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还是一个鼓励我们用不同方式思考的榜样。即使他是一个告密者,也不会影响他后来作为作家的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爱戴。&   米兰昆德拉被称间谍 11位世界级文豪集体护其名誉   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另外11位世界级作家(日)联署声明,抗议捷克媒体对该国出生的大作家米兰&昆德拉充当&告密者&的指控。 签名声援昆德拉的作家中,包括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土耳其的奥尔罕&帕慕克、南非的南汀&戈迪默和JM。库切,以及美国的菲利普&罗斯、英国的萨尔曼&拉什迪、法国的让&达尼埃尔、西班牙的胡安&戈伊蒂索洛和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   声明说:&正在进行的诽谤行动意在败坏米兰&昆德拉的声望。&   捷克新闻周刊《Respekt》上月刊文,根据警方报告指控昆德拉1950年曾向当局告发同学为西方特务,导致后者被判刑22年。79岁的昆德拉已断然否认上述指责:&我的记忆不会骗我,我没有为秘密警察工作过。&他于1975年离开捷克斯洛伐克,6年后入籍法国。   作家们的声明交由昆德拉的法国出版商伽利玛公布。在此之前,捷克剧作家和前总统瓦茨拉夫&哈韦尔也在《Respekt》撰文,警告历史学家,特别是年轻人,在昆德拉受指控一事上,应慎重对待历史。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标签:米兰昆德拉
本栏目最新文章
圣诞节(Christmas或Cristo Messa ),译名为“基督弥撒...
&script>var mediav_ad_pub = 'aNXNII_1035458';var mediav_ad_width = '336';var mediav_ad_height = '280';&/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charset="utf-8"
src="/js/mvf_g2.js">&/script&
热门关键词米兰昆德拉谁能告诉我......
米兰昆德拉
谁能告诉我有关米兰昆德拉的一些介绍^^
米兰·昆德拉(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米兰·昆德拉(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米兰.昆德拉讲词摘录
以色列将其最重要的奖项保留给世界文学,绝非偶然,而是传统使然。那些伟大的犹太先人,长期流亡在外,他们所着眼的欧洲也因而是超越国界的。对他们而言,欧洲的意义不在于疆域,而在于文化。尽管欧洲的凶蛮暴行曾叫犹太人伤心绝望,但是他们对欧洲文化的信念始终如一。所以我说,以色列这块小小的土地,这个失而复得的家园,才是欧洲真正的心脏。这是个奇异的心脏,长在母体之外。今天我来领这个以耶路撒冷命名,以伟大犹太精神为依归的奖项,心中充满了异样的激动。我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作家。法国文豪福楼拜曾经说过,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他不能当公众人物。然而,在我们这个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时代,往往相反,作品消失在小说家的形象背后了。固然,今天无人能够彻底避免曝光,福楼拜的警告仍不啻是适时的警告:如果一个小说家想成为公众人物,受害的终归是他的作品。这些小说,人们充其量只能当是他的行动、宣言、政见的附庸。
小说家不是代言人。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为自己的信念说话。
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可是,这小说的智慧究竟从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我很喜欢一句犹太谚语:
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带给我灵感,我常想象拉伯雷(FrancoisRabelais)有一天突然听到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就呱呱坠地了。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当人们从中世纪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他终于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堂。吉诃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末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欧洲最早期的小说家却看到了人类的新处境,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那就是小说艺术。十六世纪法国修士、医师兼小说家拉伯雷替法语创造了不少新词汇,一直沿用至今。可惜有一字被人们遗忘了。这就是源出希腊文的Agelaste,意指那些不懂得笑,毫无幽默感人。拉伯雷对这些人即厌恶又惧怕。他们的迫害,几乎使他放弃写作。小说家跟这群不懂得笑的家伙毫无妥协余地。因为他们从末听过上帝的笑声,自认掌握绝对真理,根正苗壮,又认为人人都得统一思想。然而,个人之所以有别于人人,正因为他窥破了绝对真理和千年一面的神话。小说是个人发挥想象的乐园。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但人人有被了解的权利。
在过去四百年间,西欧个性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以小说艺术为先导。巴汝奇是欧洲第一位伟大小说的主人翁。他是拉伯雷《巨人传》的主角。在这部小说的第三卷里,巴汝奇最大的困扰是:到底要不要结婚?他四出云游,遍寻良医、预言家、教授、诗人、哲人,这些专家们又引用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荷马、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可惜尽管穷经皓首,到头来巴汝奇形怪状还是决定不了应否结婚。我们这些读者也下不了结论。当然到最后,我们已经从所有不同的角度,衡量过主人翁这个即滑稽又严肃的处境了。拉伯雷这一番旁征博引,与笛卡儿式的论证虽然同样伟大,性质却不尽相同。小说的母体虽穷理尽性,而是幽默。欧洲历史最大的失败之一就是它对于小说艺术的精神,其所提示的新知识,及其独立发展的传统,一无所知。小说艺术其实正代表了欧洲的艺术精神。这门受上帝笑声启发而诞生的艺术,并不负有宣传、推理的使命,恰恰相反。它象佩内洛碧(Penelope)那样,每晚都把神学家、哲学家精心纺织的花毯拆骨扬线。
近年来,指责十八世纪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们常常听到这类老生常谈:俄国极权主义的恶果是西欧种植的,尤其是启蒙运动的无神论理性主义,及理性万能的信念。我不够资格跟指责伏尔泰得为苏联集中营负责的人争辩。但是我完全有资格说:十八世纪不仅仅是属于卢梭、伏尔泰、霍尔巴哈的,它也属于(甚至可能是全部)费尔丁、斯特恩、歌德和勒卢的。十八世纪的小说之中,我最喜欢劳伦斯。斯特恩的作品《项迪传》。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斯特恩在小说的开端,描述主人翁开始在母体里骚动那一夜。走笔之际,斯特恩突来灵感,使他想起另外一个故事。随后上百篇幅里,小说的主角居然被遗忘了。这种写作技巧看起来好象是在耍花枪。作为一种艺术,技巧决不仅仅在于耍花枪。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每一部小说都要回答这个问题: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何在?斯特恩同时代的费尔丁认为答案在于行动和大结局。斯特恩的小说答案却完全不同:答案不在行动和大结局,而是行动的阻滞中断。因此,也许可以说,小说跟哲学有过间接但重要的对话。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不就奠定于莱布尼兹的名言:凡存在皆合理。当时的科学界基于这样的理念,积极去寻求每样事物存在的理由。他们认为。凡物都可计算和解释。人要生存得有价值,就得弃绝一切没有理性的行为。所为的传记都是这么写的:生活总是充满了起因和后果,成功与失败。人类焦虑地看着这连锁反应急剧地奔向死亡的终点。斯特恩的小说矫正了这种连琐反应的方程式。他并不从行为因果着眼,而是从行为的终点着手。在因果之间的桥梁断裂时,他优哉游哉地云游寻找。看斯特恩的小说,人的存在及其真意何在要到离题万丈的枝节上去寻找。这些东西都是无法计算的,毫无道理可言。跟莱布尼兹大异其趣。评价一个时代精神不能光从思想和理论概念着手,必须考虑到那个时代的艺术,特别是小说艺术。
十九世纪蒸汽机问世时,黑格尔坚信他已经掌握了世界历史的精神。但是福楼拜却在大谈人类的愚昧。我认为那是十九世纪思想界最伟大的创见。当然,早在福楼拜之前,人们就知道愚昧。但是由于知识贫乏和教育不足,这里是有差别的。在福楼拜的小说里,愚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可怜的爱玛,无论是热恋还是死亡,都跟愚昧结了不解之缘。爱玛死后,郝麦跟布尔尼贤的对话真是愚不可及,好象那场丧礼上的演说。
最使人惊讶的是福楼拜他自己对愚昧的看法。他认为科技昌明、社会进步并没有消灭愚昧,愚昧反而跟随社会进步一起成长!福楼拜着意收集一些流行用语,一般人常用来炫耀自己的醒目和跟得上潮流。他把这些流行用语编成一本辞典。我们可以从这本辞典里领悟到:现代化的愚蠢并不是无知,而是对各种思潮生吞活剥。福楼拜的独到之见对末来世界的影响,比弗洛伊德的学说还要深远。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世界可以没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但是不能没有抗拒各种泛滥思潮的能力。
这些洪水般的思潮输入电脑,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恐怕会凝聚成一股粉碎独立思想和个人创见的势力。这股势力足以窒息欧洲文明。在福楼拜塑造了包法利夫人八十年之后,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另一位伟大的小说家,维也纳人布洛克(HermannBroch)写下了这么句至理名言:现代小说英勇地与媚俗的潮流(tideofkitsch)抗争,最终被淹没了。Kitsch这个字源于上世纪中之德国。它描述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的心态和做法。既然想要讨好,当然得确认大家喜欢听什么。
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即定的模式思潮之中。Kitsch就是把这种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感情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连自己都会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今天,时光又流逝了五十年,布洛克的名言日见其辉。
为了讨好大众,引人注目,大众传播的美学必然要跟Kitsch同流。在大众传媒无所不在的影响下,我们的美感和道德观慢慢也Kitsch起来了。现代主义在近代的含义是不墨守成规,反对既定思维模式,决不媚俗取宠。今日之现代主义(通俗的用法称为新潮)已经融会于大众传媒的洪流之中。所谓新潮就得有意图地赶时髦,比任何人更卖力地迎合既定的思维模式。现代主义套上了媚俗的外衣。这件外衣就叫Kitsch。那些不懂得笑,毫无幽默感的人,不但墨守成规,而且媚俗取宠。他们是艺术的大敌。正如我强调过的,这种艺术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在这个艺术领域里没有人掌握绝对真理,人人都有被了解的权利。这个自由想象的王国是跟现代欧洲文明一起诞生的。当然,这是非常理想化的欧洲,或者说是我们梦想中的欧洲。我们常常背叛这个梦想,可也正是靠它把我们凝聚在一起。这股凝聚力已经超越欧洲地域的界限。我们都知道,这个宽宏的领域(无论是小说的想象,还是欧洲的实体)是极其脆弱的,极易夭折的。那些既不会笑又毫无幽默感的家伙老是虎视眈眈盯着我们。在这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城市里,我一再重申小说艺术。我想,诸位大概已经明白我的苦心。我并不是回避谈论大家都认为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今天欧洲文明内外交困。欧洲文明的珍贵遗产--独立思想、个人创见和神圣的隐私生活都受到威胁。对我来说,个人主义这个欧洲文明的精髓,只能珍藏在小说历史的宝盒里。我想把这篇答谢辞归功于小说的智慧。
我不应再饶舌了。我似乎忘记了,上帝看见我在这儿煞有介事地思索演讲,他正在一边发笑。
参考资料:
楼上都说的好详细,我只说一些我读后的感觉吧
《玩笑》--看过几本他的书,这是我觉得他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一个玩笑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推荐给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有名了,但也是让我看后感到最郁闷的小说,虽然是小说,但却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故事并不是非常无聊,但东一句西一句写作方式,让我看得很痛苦,不适合我这种理解力的人,我觉得看这本小说会很考验你的耐性。
《不朽》----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同样风格的,这也是他风格特别之处吧,让人看得痛苦
其他作品都还可以~~
如果愿意的话挑战一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吧
 《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之前两本分别是《缓慢》、《身份》)。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题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
大家都关注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米兰昆德拉语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