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讲的跆拳道横踢动作要领等例子一个月有攻击性吗?

横踢动作主要以攻击对手什么部位?发力点作用于什么部位?_百度知道
横踢动作主要以攻击对手什么部位?发力点作用于什么部位?
跆拳道的 说全面点
提问者采纳
高位就踢头呗 正常的就是踢肋的内个地方 连续两腿横踢很容易得分 对方也很难插上腿 发力点在于脚面 脚面要绷直 弹腿要有力,收腿也要快 踢一腿就要狠准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横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宗教经历验证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实习时认识一位朋友,是某种正统宗教的狂热信徒,出于对信仰的尊重,这里暂不指明是那种宗教。
有天,他兴致勃勃地为我讲述自己入教的详细过程。
在他尚未入教的时候,通过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几位教内人士,并渐渐发展出了相当好的感情。不过那时,对于朋友的宗教信仰,他并不深以为然。
随着交情的越来越深,朋友们逐渐邀请他一起参加他们固定的宗教仪式。起初他拒绝了几次,但碍不过友情的重要性,况且朋友们向他保证只需旁观,并不强迫参与仪式,所以只好勉强去了。
进入会场之后,他就觉得平时朋友的态度有些异样,变得十分虔诚和认真,这令他觉得非常不习惯。尤其令他不能容忍的是,朋友们依次按照主导人的指示完成仪式规定的行为动作,并在做完之后,纷纷证明自己在此过程中看到了某种异样的亮光。而以他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房间里不可能出现这种光。
仪式完毕后,他自然感到不大舒服,但面对平日交情很好的朋友,他并没有表现出过分难以接受。更没和朋友质疑看见光的事。
下一次,他又碍于面子被邀请去了仪式。面对朋友们的异样举止,他虽说不太接受,但却稍稍有些好奇。就这样,他旁观了一次又一次,好奇心也越来越旺盛。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向朋友要求也加入他们。
朋友自然欣然答应,于是他也按照同样的动作完成了仪式。但令他失望的是,自己从来没看到任何光。当他质问朋友时,他们笑着告诉他时候未到,他的心还不够虔诚。
于是他下定决心,每次仪式都参与其中,且一次比一次认真,让自己的心尽量放空,动作变得虔诚……终于又一次,他也看到了传说中的“光”。
他欣喜若狂,从此信仰神的存在,于是迅速入了教。
当我初听到他的亲身经历,百思不得其解。不过现在,我想可以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对宗教仪式中的行为是如何影响他的态度做出分析。
起初,当他第一次旁观朋友们进行仪式,仪式“看到光”的结果引起了他的认知失调。明明是与自己价值观和态度非常接近的好友,竟然在同一件事上与自己有截然不同的体验。这种认知让他难以接受,唯一的解释方式就是参与仪式本身带给他们特殊的体验。这种解释方式使得他自己对于仪式也有了参与的冲动。
而当他真正去参与后,还是没有达到朋友的效果。这时,他不得不接受朋友的说明作为调整偏差的唯一方法。因此在行动上更加积极。这种心理暗示终于改变了他原本的认知和态度,最终使他成为一个宗教信仰者。
现身说法分析挫折对攻击性的影响
这里要援引我高三时的亲身经历来分析在此事件中我妈对于我的言语攻击性倾向成因。相信每一个经历中国教育制度的学生都会有类似的经历。
事件:五月的一个炎热的日子里,我结束了市里第二次统考。成绩出来了,很不理想;比起上次统考成绩下降很多。当我灰心丧气回到家里,把成绩单递给我妈,她对我大发雷霆,并对我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了深入人心的质疑,声称“别说G大(我的理想)了,你现在这样子Z大(第二选择)也考不上,也就是S大(不能被接受的结果)的料!”这段语言上的攻击在当时对我脆弱的心灵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可是今天,当上完社会心理学的课程之后,我发现,如果当时就能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她的情绪,或许就根本不会在一段时间之内对我妈的言行充满怨念。
首先,来看故事的背景:广东的天气五月已经很热了。我妈作为一个非常怕热的人,显然在我报告噩耗之前,就已经因为天气的缘故积了一肚子的火,正等着我撞上枪口。
其次,挫折显然是这个案例中攻击性情绪形成的主要原因。虽然从考试结果不尽人意来说,属于我个人的挫折,不过作为母亲,我妈把我的学业成绩看得并不低于自身的事业成就。因此,女儿的学业失败给她带来的挫折感是非常巨大的。这种挫折感无法在自身上找原因,也无法与不相干的人发泄,自然会作用在造成她挫折的根源——我的身上。
第三,具体而言,这种挫折属于目标受阻。我妈一直以来对我的期望是G大;如果不是,Z大也可以满意。然而,以此次我统考成绩来看,连Z大的目标也不能满足。因此,她的“希望女儿上个好大学”的目标实现受到了阻碍,导致了她的攻击性情绪。
第四,从加重挫折的方面分析,这次挫折发生在目标快要达成之时。由于我上一次的统考成绩不错,对于实现考进G大的目标较为接近,使我妈暗中松了口气,觉得目标的实现十拿九稳。正在这时,我突然报告第二次考砸,这一打击狠狠粉碎了她之前的乐观认知,造成了更大的心理落差。
最后,另外一个加重挫折的因素——相对剥夺。在被告知我的考试成绩之前,我妈从邻居那里听说了我某位同校的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这样的比较之下,她的挫折被进一步放大,终于对于给予她如此挫折感的我忍无可忍,发动攻击。
作者:蒋舒丞
广西的辛酸泪:为何中枪的总是我?
谈到广西,大家的印象是什么?是否是落后、偏远、贫穷?广西人是怎么样的?当说起自己来自广西,很多人对此人的第一印象就已经生成了,把他定义为“广西人”:落后、老旧、贫穷、甚至是生活习惯不好,这直接导致了广西人在外省的生活学习。这样的刻板印象是怎样形成的?
广西处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看看广西的邻国:越南。越南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是十分贫穷的,甚至认为越南人民的生活还和上个世纪一样,连带着好像毗邻越南的广西是同样的情况。且广西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人把他们对云南人的印象都施加到广西人身上。在历史上,广西因为越战等种种原因确实发展较慢,政治地位不及北京陕西,经济地位够不上上海广东,地位上的不平等让发达的外省人产生偏见。但这种偏见在广西的不同地区又是不同的,比如人们认为柳州工业发达柳州人比较有钱,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人善良朴实美丽,东兴与越南接壤东兴人和越南人一样又穷又土,南宁虽是首府但在东盟博览会和文明绿城之前有多少人知道南宁?
我是湖南人,但小的时候就在广西念书了,我在广西前前后后待过好几个地区,凭祥、崇左、防城港和南宁,在南宁的时间最久。母亲当时调度来南宁,给家里回信的时候,家里人根本不知道有南宁这个地方。身在南宁的我会自动地把自己归类为南宁人,为了自我形象的管理迫切地希望改变他人对南宁人的偏见,我不愿意因为他人对南宁的印象不好就将我刻板地定义为一个“南宁人”,我认为自己所处的地区比别的地区优越,最终达成因为我是某地区人所以我也比其他地区的人优越的目的,因此我向他人介绍南宁时总会寻找其独特性,如南宁“绿城”、全国文明城市、东盟博览会召开地等特殊且光荣的头衔,通过利群达到利己。但因为我的双重身份,提供了墙头草的机会,看到南宁人的过失我会改口说自己是湖南人,看到湖南人的过失我可以说自己长期在南宁生活,不论如何我总是将自己归类为对自身有利的群体,以减少他人的偏见。
国家对广西的扶持政策可谓优厚,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少数民族加分等政策,可这难倒不是对广西的善意歧视吗?只谈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这是我比较了解的。广西大部分都是壮族人,但在这大前提下加分还是有条件的,如防城港崇左百色地区加10分,南宁柳州加5分,在这之下还有划分,乡村小镇又是不一样,总之贯彻的是越穷越偏的地区加分就越多。这虽然是为了扶持落后地区,保护落后地区学生的竞争公平,但又何尝不是加剧了不公平现象?依靠加分的学生也许在高考获得了好成绩,但他们的实际成绩是较其他人更低,实际上进入的当前的学习平台并不适合他们的水平。而且很多大学有地区歧视,更多的招收本地学生,最让广西学子无力的是广西没有地区歧视的能力,因为广西省内除广西大学并无重点高校。窃以为采取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不如投资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加大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建设上。
偏见可能消失吗?私以为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处于群体之中,就赋予了群体某一种共性,群体之间只要存在差异,群体成员就会产生偏见心理,我们需要做的并非缩小差异化,尽量地降低偏见对我们的影响才是可行之法。
作者:陈斌
从反日游行打砸日货看群体影响
2012年9月,中日两国就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争执不下,尤其是日方近乎“无厘头”的“钓鱼岛国有化”方针出台后一时激起中国民愤,中方外交部屡屡发表强硬言论的同时,中国民众也终于按捺不住心头的不满,自发的走上街头进行“保钓”游行,宣誓主权。然而反日游行在各地越演越烈,在有些地方甚至演变成恶性的暴力事件。广州深圳出现打砸事件,青岛丰田4S店被焚烧,这些行为不仅起不到爱国的作用,更使得同胞受到伤害。然而在部分民众近乎疯狂的扫荡日货的时候,也有不少学生挺身而出,宣扬“理性爱国”,反对暴力打砸。下面这幅图便是广州游行当日一名中学生高举纸牌用自己的力量宣扬理性爱国。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我们随处可见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以及群体互动的影响。
1.群体对个体有“去个体化”的影响。首先游行当日,其实大部分民众并没有提前打算要参与游行,而是看到游行队伍时出于从众心理参与游行。而且游行队伍中的民众一开始并没有暴力行为,也是在少数人得“带领”下参与了打砸活动,究其原因,一是当时群体规模之庞大,二则是由于群体中身份的匿名性,“去个体化”作用下,促使人们愿意这么做而且敢这么做。
2.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参与游行的人群起初都是因为“反日”的原因聚集到一起,然而在观点相似的人聚集的同时在观点的交锋中,为了让别人更喜欢自己,大家都不断追求更“出众”的观点,在游行时追求更“激进”的行动,从而导致游行的口号越喊越激进,游行的行为也越来越极端。加之缺乏对消极群体思维的抵御能力,人们在与群体保持一致性的压力下,出现从众的行为。而这些使部分地区的游行最终成为恶性群体性事件。
3.少数派用自信和坚持影响大多数。正如上图中所展示的,在人们都在打砸日货,游行示威的同时,一名广东中学生毅然举着“反对暴力,理性爱国”的纸牌,用自己的自信和坚持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立场。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结果不一定能真正影响大多数人的想法,但这位少年无疑已经做出了身为“少数派”的所能做的努力。而当参与游行的人看到这一现象从多数派中“叛离时”,这一意见更易影响多数人。
作者:练冰
电视剧中的爱情剖析
阅言情电视剧无数的人,通常能精准地预测剧情的发展方向。它们通常有套路。其中一种常见套路是:高帅富爱上女屌丝,他们相爱的过程通常是渐进曲折的。接近并且生活轨迹相交频率高容易产生喜欢,男女主角经常因为种种巧合碰面,且产生摩擦。女主角开始十分讨厌心高气傲的男主(她通常能打破“美的就是好的”的刻板印象),而男主在不断受到女主的言语攻击,但渐露好感后,再加上女主表现出来的自己没有的品质(例如善良、细心等),男主渐渐陷入泥淖,不可自拔的爱上女主(里面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女主不想口头说的,实际是挺具有外表吸引力的)。这或许可以用以下研究结果解释:一、当个体获得了目标人物的尊重,尤其当这种尊重的获得是逐渐发生的,并且还推翻了目标人物先前的批评之词时,个体就会更加喜欢这个目标人物。二、吸引力较差的一方常常具有其他方面的品质,可以对吸引力较好的一方进行补偿。随后,女主也喜欢上男主(或许是因为她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和被喜欢、被接纳的需要)。
故事到这里通常只大概演到到片长的一半,双方铁定要闹点矛盾,不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怎么能吸引人呢?对于内在因素,矛盾的起因可能是双方没有坦诚地把自己的感受告知对方,使负面情绪日益积累,导致最终爆发。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是对症下药:坦诚相待。“如果两人真心喜欢对方,如果他们能在对方面前坦然表露自己的积极和消极情绪,而不是总是‘友善’地对待对方,那么他们将持久地拥有更满意、更富有激情的关系。”当双方具备了“完满的爱”的要素(亲密、激情、承诺),他们就能天长地久了。
影视剧作是极富有戏剧性的,它满足了人美好却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完满的爱情不能期待太高,不要等着巧合发生,用知识武装头脑吧。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勇敢的创造机遇,尽量理性地看待双方的关系,如果真的不适合就算了,不要浪费时间。但若适合,就要紧紧抓住了,积极地解决彼此的矛盾。由此,完满之爱不是梦!
作者:张明静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概念定义为至少两个人,那么“双胞胎”就应该属于最小的最亲密的群体了。人们总是对双胞胎有着无限的好奇,现在我就来以身说法,分析一下双胞胎的种种奇思异行吧!
我和姐姐是一对双胞胎,是的,就是除了脑袋里的东东以外什么都一样的双胞胎。她安静少动,我疯疯癫癫;她沉稳成熟,我幼稚还经常上当;她考试分数几乎没有低过我,上了考场淡淡定定,从容不迫;我的成绩像是小型过山车,忽高忽低···从小到大,别人经常用惊异的眼神瞅着我:“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可是连我自己都百思不得其解。在老师讲授社会心理学的群体一讲时,我想起了很多很多以前的事,再联系这一章的知识点,突然对这个困扰了我17年的问题有了一些想法,现在写在这里仅供大家参考。
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把我和姐姐安排坐在一起,考试也是这样。每次考试姐姐总是一挥而就,稳定发挥。而我?看心情···这样恶性循环,导致每次考试时都会紧张,会想知道这次她觉得题目难不,发挥得怎么样。如果她轻松搞定,那就算是我也很轻易完成也会有些失落,反之如果她落笔犹豫,在纸上反复写画,我就晓得后面的题目很难就算没解出来也无所谓,因而导致有时会做的题目也不认真完成。她却很少因为我的存在而影响自己答题,因为···她说根本没把我纳入对手一项!
我想,正是因为竞争对手身份的姐姐在场,导致我的唤醒水平提高,处于高度警戒状态。此时优势反应被采用,然而很悲剧的是,优势反应在面对考试这类复杂行为时,往往导致发挥失常,所以就出现了我在小学时一路受挫的惨象。还好,到了初中,老师们为了方便区分,把她的位置安排在了我后面,这样考试的时候就不会再看到她,从此,我的分数也总算走上了一路高歌的康庄大道。
高一一年是我上学以来最苦闷的一年,这一年,我没有跟姐姐分到一个班,虽然只是两栋教学楼的距离,但是我很舍不得···不,不是她,是她记录的作业和晚自习合理的时间安排表!很不好意思地说,某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没有记过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天下午回到家,也是跟着另一个人混,她写什么某人就跟着写,有时候还要某人的姐姐像催债一样地催作业才动笔。所以,就算是从来没有记过作业,安排过时间,也总能很轻松地完成各项任务。
可是,为什么我会懒到这种让自己膜拜的地步?着或许可以用社会懈怠的原理解释。记录作业和安排时间这些事,无论是我做还是她做或者是两人讨论完成,只要作业总能完成、成绩一直优异,在别人看来都没有什么区别,因而个人的努力无法得到评价。看来我从小就深谙社会心理学的高深原理,也懂得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可是高一那一年的被迫“独立”,使得个人的努力受到了“作业有没有忘记做”、“考试成绩如何”等等的评价,引发唤起效应,从此与“社会懈怠”无缘啦!
小时候我会心安理得地做一些“坏”事,比如摘了大把别人家院里的牡丹花。而姐姐也在我的撺掇下和我一起干过很多奇异的事。比如,父母曾经三令五申禁止宠物出现在家里,然而某日他们不在,闲来无聊,就偷偷溜出家门去动物市场买了一只波斯猫,还把它圈在床下偷偷养了三天。为什么我们(尤其是我)敢于做这些挫事?或许因为我们两个人就组成了一个群体,而对于这个群体的成员外人几乎无法确认身份。也就是在群体中我成功地“去个性化”,达到了“低辨认度”,这样造成了自我意识弱化,就敢于做一些原本不敢做的事。而姐姐在被我鼓动后,两个人的群体达成了共识,甚至“群体极化”,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做出一些更加冒险的决策。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行为的分析解释,但愿足够客观,没有因为自我服务偏差而有失偏颇。
作者:郑玲 传设4班
从“利他与合作”看网上拉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比赛等也开始借助网上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因此网上拉票也成为参赛者们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就在我们的身边,QQ群、微博等平台上不乏拉票的消息,那么究竟这些做法是如何产生效果的呢?
许多同学会抱着“将来我自己可能也需要这样拉票”的心态去帮忙投上一票,这其实是一种互惠式利他,为了将来自己的需要做“投资”。
也有可能是因为投票者自身在之前进行过类似的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回报之前别人对自己的支持,是一种以恩报恩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因为产生了共情,特别能理解拉票者急切的心情,出于减少他人痛苦的利他动机,为他们投上一票,而后者是一种真正的利他主义。
当双方相似性更明显的时候,会更容易得到支持。比如在与外校的对手比赛时,会更容易得到本校同学的支持;在与别班对手比赛时,在本班的班群里会更容易得到偏袒和支持……总之是关系越亲密,越容易得到帮助。
另外,这也与被拉票者的个人特质分不开,如果拉票对象是高积极情绪、高共情能力、高自我效能感、自我监控强、有宗教信仰的人,那通常会加大成功的几率。而大部分人也很为了从帮助中获得好心情而伸出援手。
那么,既然已经大致了解了投票者的心理,应该如何利用好“利他与合作”的心理,使自己更多的得到支持呢?
首先,为了维持并传递这种“以恩报恩”的社会规范,大家自己平时也要积极为别人投票攒RP,这样当你需要别人的帮助时,别人才会帮你投票。
其次,积极向相似性更明显的群体拉票:同宿舍、同班、同部门、同校……
另外,由于当旁观者较多时,会因为责任模糊而使得到的帮助减少,所以拉票者们在扫群的时候必须重视这一点。破解的办法有二,其一:通过自己的拥护者在群内积极响应,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通俗地说,就是找托儿。其二:降低模糊,采取私信的方式来寻求帮助,会更让人更有责任感而投你一票。(当然,这种方法用多了也比较招人烦,所以非紧急情况或双方关系甚好慎用为上。)
还有,其实比较难判断拉票对象是否是高积极情绪、高共情能力的人,也不确定对方是否是在时间压力下或是否能注意到你的消息(人们通常在非紧急时更可能产生注意以及伸出援手)。所以,还是采取“广撒网,多捕鱼”的方式来拉票比较靠谱。
&最后,别忘记对所有投你一票的人说声感谢,这其实也是你对他们施以帮助的回报。另外,收获了感激和好心情,他们以后也会更有帮助人的动力和意愿,何乐而不为呢?
&&&&&&&&&&&&&&&&&&&&&&&&&&&&&&&&&&&&&&&&&&&&
作者:方若琳
互联网中首次华美的冲突和解
酷六创始人李善友在优酷土豆合并案事发第一时间的评论:“这是商业理智和智慧超越个人情感与情绪的决定,也是境界与格局的改变,深为之感动。无论外界怎么评价,他们两位都是改变和炼造中国视频网站行业的人。”
优酷和土豆是国内最早期出现的在线视频网站他们一直以来都是竞争对手就在去年年底他们还因为版权问题闹上了公堂。但他们也正是在3月11号签订了最终协议,双方以100%换股方式进行合并。显而易见的冲突化解如此神速,令人诧异,到底是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冲突,又为何能够和解呢?
&&&&&&&&&&&&&&&
&&冲突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
互联网的视频市场包罗万象,酷六、爱艺网等各流网站也不容忽视。为何独独优酷和土豆争锋相对呢?其一“竞争引起冲突”。在《第一财经周刊》中刊登了2012年各视频网站的排名,其中优酷排名第一,土豆排名第三。尽管爱艺网排位第二,但竞争力仍很不明朗。作为两个最早的视频网站,优酷和土豆都将对方视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因此,冲突也会相对白热化。之前的另一个合并案,相互竞争的聚众和分众的冲突更为明显,最终两方都失败收场。
其次是“误解”。双方都坚信自己受到伤害。在版权的争夺战中,土豆网内容采购和合作副总裁杜现朝表示:“经台湾中天电视授权,土豆网独家获得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自2011年12月1日起至2012年11月30日期间共1040集节目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占性信息网络传播权。而近一个月来,优酷对《康熙来了》蓄意盗播,并在多次通知后仍不删除。主观上恶意盗播,客观上破坏行业规范。而优酷却称,长期以来土豆网盗版播放了众多优酷拥有网络版权的影视剧内容,极大损害了权利人利益,经过多次协商未果,优酷将采取法律手段对土豆网主张索赔。
双方就在口水站中,将版权争夺战愈演愈烈。
&&&&&&&&&&&&
&神速和解为哪般?
视频市场的两大巨头闹翻,众多同行隔岸观火。最后却神速和解甚至取得卓越成果。优酷土豆集团董事长兼CEO古永锵表示,自8月23日正式合并以来,优酷、土豆差异化发展已初见成效,“双平台”的联动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土豆自身也得到较好发展。土豆网当日引述艾瑞IUT最新监测数据称:2012年第47周,土豆网在日均覆盖人数、周覆盖人数和一周有效浏览时长三大关键指标上,分别以2466.7万人、1.02亿人、9452.4万小时位居亚军。
第一,接触。可能在关注版权争夺站的时候,大家都忽略了一点。优酷和土豆曾经有过一段“同仇敌忾”的战友之情。三年前,当刚刚进入视频领域的搜狐董事长张朝阳高调成立反盗版联盟,挥舞反盗版大旗之时,被当成反盗版联盟主要打击对象的优酷和土豆网,曾经联合在一起。此时他们的平等的接触,为他们日后的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一,合作。共同的外部威胁是他们和解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的视频网站数量众多,其中不乏像sohu一样具有强大实力的后起之秀。面对许多垂直性网站的威胁,两个传统型网站的合作成为了双方总裁考虑的范畴。
第二,超级任务。“合力做成中国的Youtube”这是他们的超级任务。众所周知,Google 旗下的“Youtube”在全球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但单凭优酷或土豆一方的资金实力,是不足以对中国市场形成垄断。只有两者合作,目标的实现才会成为可能。
第三,沟通。最终能促成这次华丽的和解,与两个集团的总裁积极的沟通是分不开的。虽说双方不可能从对方利益考虑问题,但在几次的会议中,双方的领导人也尽量避免贬低对方。使合作的议程相对顺利地进行下去。
作者:李嘉丽
腾讯与360的冲突与和解
相信大家至今仍然对爆发在2010年底至2011年初的“3Q”大战印象深刻。两个貌似井水不犯河水的软件突然而来的战争让大家始料未及。下面来分析一下两者交锋过程。
【冲突双方】
腾讯,国内第一大桌面客户端软件,官方统计活跃账户数达6.125亿。
360安全卫士,国内第二大桌面客户端软件,官方统计用户数超过3亿,75%以上覆盖率。
【冲突过程】
在2010年春节期间,腾讯推出QQ医生软件,界面功能据说酷似360杀毒软件,但是由于软件不成熟,市场份额并不高。
随后在中秋节期间,QQ医生自动升级为QQ电脑管家,涵盖了360安全卫士的主要功能。
9月27日,360发布直接针对QQ的“隐私保护器”工具,宣称其能实时监测曝光QQ的行为,并提示用户“某聊天软件”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据。针对此工具,腾讯向法院起诉360不正当竞争。 
11月3日傍晚6点,腾讯公开信宣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至此,双方的冲突达到了最高峰。
【案例分析】
到底是什么引起了两个之前并没有太多瓜葛的软件发生这样大的冲突呢?这是由于两者都在追逐他们各自的私利所致,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行为都最终损坏了了自己的利益,也就是陷入了“社会困境”。腾讯自从站稳脚跟之后利用QQ客户端涉足了所有互联网应用,,蚕食在线网络游戏、在线购物、影音播放、浏览器、团购、P2P等业务,他们终究也要进入杀毒市场。而360也同各安全软件商冲突不断,包括与瑞星不了了之的骂战。此时的互联网是一块没有获得明确分配的大蛋糕,而且随着互联网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两者的业务也会必然会发生重叠,也就是产生了竞争,在互联网这块蛋糕已被切割得所剩无几的时候,矛盾就必然会产生,矛盾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同时,他们也就陷入了“囚徒困境”,双方都知道他们可以从合作中受益,另一方面他们却无法从沟通而相信对方,所以难以逃脱不合作的行为方式。双方在冲突中会产生误解,请看双方的的对外声明:
在冲突双方的眼中,对方的形象都是歪曲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对的,自我合理化的倾向会使我们像否认错误倾斜,基本归因偏差使得冲突双方都认为对方的敌意行为反映了他们邪恶的品质,而且负面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改变。从腾讯和360的战争中这样的镜像知觉很明显,而且呈现出简单化的思维,声明被简单化为刻板的、非好即坏的措辞。比如上面敌对双方的弹窗公告,都全面地否定对方,360方面甚至爆出马化腾的私人生活的问题。
那么腾讯和360是怎样走向和解的呢?这是由于政府部门已经介入,已经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两家不再纷争,他们最后也可以互相兼容。3Q大战到此也逐渐离开我们的视线了。从总体来看,首先,两者的冲突直接通过法律仲裁得到解决,法院也先后宣判了案件。
第二,也是是解决社会困境的方法之一,适当的管制。这一次事件由于工信部等部门的介入才逐渐平息,但它暴露了中国互联网关于“网民隐私”这一潜规则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严重滞后所带来的,这是我们在互联网事业迅速发展的阶段必须注意到的地方。而且在两者的互不兼容等问题频现的时候,新浪UC、中国移动飞信等即时通讯软件业展开了攻势,随后新浪与MSN展开合作,它们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将涵盖微博、博客、即时通讯、资讯内容、无线等方面,同时随着免费安全和杀毒软件的增多,360业务也会受到挑战,以这两者为代表的众多的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冲突可能实际上已经波涛暗涌,如何促进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
作者:梁佩燕
态度决定一切?Yes or
高三的年级大会上,级长往往都不忘说这样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肯用心学,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随后,台下的同学们用力地鼓掌,内心则都是悠悠地切了一声。
显然,大家都不会一致认为态度决定行为。
一个班里50个人,每个人都是想学好的,但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呢?
我一心向学,但同桌老是拿一本漫画来诱惑我,或者前面的同学老是在我做作业的时候来找我聊天,又或者,当我翻开书本准备温习的时候,平日的好友又跑来跟我说绝交,害得我连看书的心思都没有了……
我们每做一件事,都会有很多的因素在影响我们,并不只有态度。态度只是引发我们做这件事的行为倾向,但它却不能确保我们的行为一直沿着这个倾向延续下去。
又或者,其实用心学习根本就不是我们的真正态度,只不过在特定的环境下,我们碍于学生的身份或者害怕他人的取笑才故意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时候是我们的行为在影响我们的态度,我们在进行角色扮演,我们的行为都应该符合学生的身份,这成为我们拥有好学生心态的证据。
既然我们都在学习,为什么不树立一种好的心态,好好学习呢?
确实,大多数时候树立一种好的心态更有利于好好学习,毕竟学习好的人没有一个说自己是不爱学习的。
那么何时这种好好学习的态度能最好预测行为?
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当你没有韩剧日漫的诱惑,没有损友的打扰,没有烦杂纷吵的环境阻碍,你学习的专心程度肯定能大大提高。当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太大。
态度是针对具体行为的——当你好好学习的心态仅仅局限于高考阶段,你的注意力肯定比以往更能集中。由态度引起的行为倾向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清醒的意识到态度是强有力的——你每天早上起床都默念一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久而久之,这种态度会成为一种惯性并使你坚信不移,在这种态度影响下的行为也不太容易脱离正道。
所有老师都会说,你们看那些高考状元全都是刻苦认真学习的,人家用心就能取得好成绩,你们肯定也能!
这却只表示观察总体或整体行为比单独一次行为,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更高!
作者:王思宇
爱情总会出现的
2012年11月17日,姚晨曹郁新西兰大婚,惹众多网友关注。众所周知的是,姚晨、凌潇肃在2011年1月28日离婚,今年终究找到各自归宿,先是凌潇肃娶了传闻中的唐一菲,现在姚晨嫁了传闻中的曹郁。曹郁比姚晨大5岁,姚晨与曹郁拍摄电影《爱出色》期间相识并熟悉,当时姚晨担任该片女主角,而曹郁则出任摄影师。曹郁的摄影才华在圈中备受肯定,曾多次斩获金马奖最佳摄影奖。2011年3月,姚晨首度承认恋情,后来也亲口承认了男友曹郁的“名分”。两人相恋以来十分低调,很少同时出现在公共场合,但感情稳定。直至今年,两人终成正果。
虽然网友和媒体给与了两人的极尽温馨新婚祝福,但是还是很多人存在疑惑,曹郁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喜欢姚晨,且为什么姚晨会和他终成眷属?我想我们可以用以下观点来分析:
.曹郁和姚晨彼此之间有给予对方足够的吸引力。在这个地方也可以分两个点来回答:
双方的出现对对方有奖赏意义。就从直接奖赏方面来说:大姚是一个集豪爽、率真、漂亮及气质于一身的女人,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曹郁当然会喜欢和赞赏这样一个有貌有才的女人。而曹郁的摄影才华出众,多次斩获金马最佳摄影奖、亚太电影最佳摄影奖等,对摄影有独特而敏锐的视角,这是赢得大姚芳心的重要因素。
怎么产生的吸引力呢?首先可以谈的自然是接近性。《爱出色》2010年3月开拍,10月上映,中间持续时间长达半年,大姚是主演,而摄影师当然每天就要聚焦主演来进行拍摄,这样每天的碰面自然容易日久生情。然后可以提及的是相互交往。地理距离不是关键(当然,在大姚和曹郁的情感基础建立阶段的拍电影阶段,他们没有什么地理距离),生活轨迹交叉的频率才是关键。在影视圈中,大姚作为演员必然要和摄影师打很多交道,这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小到吃饭、寒暄,大到拍戏、发布会,他们都会有交往机会。
.男女眼中的美丽——差异性:情人眼里出西施。在2010年的时候,曹郁就已经言语直接礼赞姚晨为“是心目中最美的封面女郎”。即使在今年姚晨在《时尚先生》中的泳装封面被评价为年度最丑的时候,他还是力挺姚晨最美。
人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自尊。这个可以来分析曹郁向大姚求婚的成功。姚晨和凌潇肃的离婚一直是大姚的内心伤疤,即使大姚乐观自信但是感情创伤在所难免。曹郁通过举行庆生派对,在只有亲属和私友的情况下花长时间向大姚求婚,使大姚感动含泪答应。其实大姚内心处在一个脆弱期,也就是低自尊期,她的内心也许是很希望被爱被关心的,所以大姚更愿意接受曹郁这个实在的可以给她爱、关心以及安全感的男人。
其实大姚和曹郁的结合是对于“爱情可以在经历了一次失败后依然能够再次燃起”的绝佳例证。不管经历怎样的辛酸历程,只要客观世界中的吸引力还在,爱情就总会出现的。
作者:吴非
学校内的公共地悲剧
你是否满心期待地来到图书馆找位置学习时,看到一个个空座位长时间被一堆堆的书霸占?你饿着肚子焦急地拿着盘子在拥挤的饭堂中找位置时,是否对被书包和课本赤裸裸霸占着的空位感到无奈……是的,我们生活的大学内这些公共地的资源有限,所以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到这些公共地。但是这般“蛮不讲理”的占用手段,实在令人鄙夷。本身公共地是平等的供给每个人使用的,可是当看到这些空座位被如此长时间霸占从而导致别人无法使用,想用的不能用,急需使用的也无法使用,导致集体资源的浪费。那对于这些分配不明确额公共地资源浪费现状,难道就没有办法吗?
学校内公共地资源问题作为社会困境中的一种,其实是有解决办法的:
1.适当的管制。图书管理员和食堂的工作人员要对这种长时间霸占空座位的行为给予惩罚,比如将东西予以没收,并且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并且登录在案。
2.沟通。与当事人经行沟通,劝导他要遵守基本公共道德,多为他人着想。
3.改变激励机制,形成利他规范。对检举长时间占座位行为的同学予以奖励,将利他的心里机制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心中。这样每次同学在使用公共地资源时都做到心中有他人,多为他人着想,与他人一道更好地利用好学校的公共地资源。
作者:张融
信念与判断
一、归因理论与换位思考:
生活中,我们难免“严于待人,宽于律己”,例如别人开会迟到,我们很可能会据此推断出这个人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而自己难免迟到时就会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而且不会觉得这样一件“小事”会代表自己的人品。在这个例子中,当我们扮演观察者和行动者时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想法,正体现了基本归因分析错误。虽然此例中两方面都有偏激成分,但是也提醒了我们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也就是关注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一是对待他人的错误我们要宽容看待,因为造成偏见或成见的原因极有可能只是关注的焦点不同;二是适当的换到观察者的角度监督自己的行为,设想如果你是主持会议的人,对迟到早退的人会有什么看法呢?
视角扩大到社会,一些社会热点现象也可以用归因理论解释,例如日前颇受争议的“小月月”事件,有人把悲剧归因于肇事逃逸和18位冷漠的路人,这显然是观察者的角度,也有人归因于父母看管不周和大雨、街道疏于管制,似乎又多了理智的声音,可是不论怎样,悲剧已经发生,我们在不断指责那18位路人的冷漠无情时,不妨换位思考,如果自己身边发生这样的事情,你有没有勇气出手相救?这样看来,一味的指责谩骂显然是无用的。
二、关于冲突双方都认为仲裁者不公问题的思考:
冲突双方都认为仲裁者不公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当事人本身是自私的,尤其是自身权益受损时,出于人类的本性会希望事态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当事人心理上希望仲裁者偏袒自己,所以当公平的仲裁发生时仍然会认为仲裁者在偏袒对方;二是因为仲裁者是事后了解事情的原委,不能感同身受,难免误判,还有仲裁者本身会不自觉的用自己的三观评价伦理道德上的纠纷,种种原因说明没有绝对的公平。
对于解决方法,第一就是再请公正的第三方介入,可以是有公信力的专家、专业机构,也可以是民间大众,这样有利于事件向理性化发展,对当事人和原仲裁也有监督作用;第二就是我国外交常用的“搁置争议”,待双方冷静下来再做定夺。目前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作者:陈家乐
信念与判断
——男生在爱情里的基本归因错误
案例背景:小幂和小威,他们是一对分别住在城市两端的情侣,一个还在学校读研、一个已经出来工作了,今天是他们恋爱一周年纪念日,借此契机他们相聚在一起,回首一年里的点点滴滴,尝试去对对方理解更深一些,更懂一点。
小威喜欢小幂的“独立”,他觉得她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自己的一套思维,而他认为之所以他们在短短时间里就能从朋友发展为恋人,正是他们各自“独立”的思想是融洽相处的结果。从热恋期逐渐地走过,小威发现小幂一些理解不了的地方:她对他两天没来一通电话感觉到不舒服,而且在第三天小威打过去的时候,小幂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聊天,小威觉得自己感觉不到一些被对方需要的感觉,渐渐地他们的沟通逐渐变少,最后发生了鸡同鸭讲的争执,男生在讲理,女生在叹息,最后变成了不欢而散的约会。
我想大家看到这个场景都会觉得似曾相识,而且这些故事里的细节可能各有不同,不过结果都是大同小异。男生们,你知道你们犯的错误了吗?对女朋友关心不够、不够忍让。是的,作为男孩子,应该要大度从容一些,理解女生敏感神经下的细胞结构,一句“我爱你”就可以相安无事了,不要计较太多。以上这些都是鸡汤式的话,下面我想从社会心理学基本归因错误理论来解释这一场不欢而散的误会。
首先小威低估了没打电话给小幂这两天小幂对这段感情的心理变化(低估情境),而在第三天通电话时听到小幂毫不在意的语气让本来没有预警的小威感到沮丧,以为是自己不被需要(内归因)。每次通话的情境大同小异,加剧了小威的沮丧感,从而小威也自然减少了通话的频次。而类似的,约会时小幂刷微博、打电话(聚焦观点偏见),也让小威感觉是小幂没有以前地喜欢自己,而他却在这种沮丧低落地情绪下始终也找不到致使他们爱情变化的原因(害怕未知),他为了得到解释而和小幂发生了争执,他试图据理力争,得到的却是一次次叹息(感知的偏差)。其实小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低估情境—认真的研究生还是挺忙的),认为小威不再那么爱自己了(内归因——对彼此关系亲密程度的认识偏差)......其实小威和小幂都在思考“对方为什么不像以前那么爱我”的问题,而且是那么的固执,以至于陷入了固执陷阱。从理论上避免这种陷阱的方式是思考其问题的反面,即“对方为什么要爱我”。从小大家都懂得“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道理,问题也大概迎刃而解了。
其实觉得这故事似曾相识的读者都是被自己重组建构的记忆所唤起的,简单来讲这些解释是事后聪明的结果,观察者(事后回忆)与行动者(正在处于事件当中)角色差别也正是我们发生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之一,我们都有过度自信倾向,认为这件事情我现在看透彻了以后就不会再发生。不过你忘记了直觉总是快于你的知识为你的情感作判断,而在快速却又容易犯错的直觉下你很可能还会再犯这样的错失。
P.s.虽然本篇作业是写男生在爱情里的基本归隐错误,但小编斗胆给女读者一句理论建议:及时反馈你的不满给你的男朋友知道,他爱你一定会哄你的,如果他听之任之,那就甩了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跆拳道横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